2022-2023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县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普通用卷(含解析)

2022-2023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县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普通用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县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8小题,共56.0分)
1. “他在位期间成功地完成了统一,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他改革制度,注重吏治;他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使国家安定,经济繁荣。”这位皇帝应该是(  )
A. 汉武帝 B. 隋文帝 C. 隋炀帝 D. 唐玄宗
2. “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本句话出自杜佑的《通典》卷七,此史料类型为(  )
A. 实物史料 B. 文献史料 C. 口述史料 D. 口传史料
3. “以姚崇、宋璟为相,廓清武后则天以来之积弊,励精图治,至民夜户不闭,道不拾遗。遂达臻全盛。”历史上称这段时期为(  )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贞观之治 D. 开元盛世
4. 2022年2月6日,中国女足时隔16年再次赢得亚洲杯冠军。河南南阳出土的汉代画像砖就有女子蹴鞠形象,当时的女子蹴鞠多属于娱乐性表演,直至唐代女子蹴鞠具有竞技性,且蔚然成风。唐代女子蹴鞠蔚然成风的主要原因是
A. 统治者重视蹴鞠运动 B. 经济繁荣促进体育发展
C. 社会风气的包容开放 D. 儒家思想受到巨大冲击
5. 阅读图片,分析755年至760年唐朝人口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是(  )
A. 开元盛世 B. 宦官专权 C. 安史之乱 D. 经济重心南移
6. “诗史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列最能补证唐朝时中日交往的是(  )
A. 汉家西域是谁开,博望功成事可哀 B.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C. 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D.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7. 贞观年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迎娶唐朝公主,唐蕃结为亲家。在此之后,双方近23年未发生过战争,友好往来。这说明文成公主入藏(  )
A. 削弱了吐蕃文化影响力 B. 使西藏归属于唐朝管辖
C. 促进了吐蕃经济发展 D. 增进了唐蕃友好关系
8. 历史史实是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下列选项属于历史史实的是(  )
A. 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 B. 开元盛世标志着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C.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 D. 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9. 如图反映了五代十国时期历史发展的突出特点是(  )
A. 政权更迭与分立 B. 民族交融与发展 C. 藩镇割据与战乱 D. 武将专权与争权
10. “无言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旗冕。披旗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所描述的古代帝王是(  )
A. 唐高祖 B. 唐太宗 C. 宋高祖 D. 宋太祖
11. 宋太祖赵匡胤打破传统中国作风,以务实态度从事各项政治改革,如收权、分权、重文轻武等防“弊”之政。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为(  )
A. 促进阶层流动 B. 强化中央集权 C. 推动教育发展 D. 加强思想控制
12. 考古工作者发现下面文物,从这些文物中得到的信息有(  )
①契丹族建立了辽
②契丹族学习了汉族文化
③契丹族文明程度较高
④契丹族保留了游牧文化的元素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13. 绘制历史简图是历史学习的一种基本技能,它能将复杂的历史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列有关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14. “榷场,与敌国互市之所也”这是古代史书中对榷场的描述,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榷场的存在()
A. 使民族间长期争战不休 B. 使民族间完全消除隔阂
C. 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 D. 消除了民族间经济差距
15.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首诗描写了(  )
A. 西湖的景色秀丽,文化娱乐活动丰富
B. 杭州经济发展繁荣的程度超过了汴梁东京
C. 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
D. 南宋百姓安宁和谐的生活和国家经济的繁荣
16. 北宋时期商业贸易频繁,货币需求剧增,直接促使(  )
A. 铸造五铢钱 B. 岁币的增加 C. 白银的外流 D. 交子的产生
17. 观察如图三幅图片,给它们拟一个主题,最恰当的是()

A. 宋朝的经济发展 B. 宋朝农业的发展
C. 宋朝先进的手工业 D. 宋朝商业贸易的繁荣
18. “1063年起,开封取消宵禁,晚上居民可在城中自由走动,商场和娱乐场彻夜开业……店铺、工场设于全城,坊里已去掉原先的围墙。”材料表明当时(  )
A. 商业突破时空限制 B. 宋代手工业的发达 C.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 劳动人民生活幸福
19. 如表是某班同学为历史故事会收集的材料,由此判断他要讲述的是(  )
1、率军北伐
2、取得郾城大捷
3、“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4、“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A. 卫青北击匈奴 B. 岳飞抗金 C. 文天祥抗元 D. 戚继光抗倭
20. 与毛泽东《沁园春 雪》中“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相关的史实是(  )
A. 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 B. 改国号为元,定都大都
C. 重视发展农业,治理黄河 D. 灭南宋,统一中国
21.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说:“……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作者意在强调行省制(  )
A. 削弱了中书省行政权力 B. 加强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C. 强化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D. 与郡县制有本质的区别
22. 元朝在宣政院辖地内驿站的建设,达到了“通达边情,布宜号令”的目的。宣政院辖地是
A. 西藏 B. 西域 C. 台湾 D. 蒙古
23.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该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  )
A. 西域都护 B. 澎湖巡检司 C. 宣政院 D. 安西都护府
24. 我国自古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元朝广大疆域内出现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盛况,图中?应填写的民族是(  )
A. 吐蕃 B. 土尔扈特部 C. 突厥 D. 回族
25. 南宋末年的杭州,“北瓦、羊棚楼等,谓之‘游棚’。外又有勾栏甚多,北瓦内勾栏十三座,最盛”。城市中大批瓦子、勾栏的出现(  )
A. 突破了商业活动时空限制 B. 丰富了市民文化娱乐生活
C. 提高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 D. 扭转了尚武轻文社会风气
26. 宋朝时,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些节日的习俗,如春节的燃放鞭炮、相互拜年,元宵节的挂彩灯、划旱船,端午节的吃粽子、赛龙舟等,一直流传至今。这反映了(  )
A. 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B. 君主专制统治的日益强化
C. 宋朝市民文化的衰落 D.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动摇
27. 两宋词坛的风格虽有豪放与婉约之分,但李清照、辛弃疾等人的许多词作中均流露出较为浓厚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A. 边境贸易激化社会矛盾 B. 土地兼并激化社会矛盾
C. 政治黑暗、宦官专权 D. 战乱频繁,民族政权并立
28. 《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部历史巨著。下面叙述的史实不可能记载在其中的是(  )
A. 隋朝灭陈 B. 李渊建唐 C. 玄宗入蜀 D. 宋金对峙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4.0分)
29.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的面子……且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
——齐涛主编《中国政治通史》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签订澶渊之盟的政权。
(2) 作者认为“澶渊之盟的签订对双方都是划算的”,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3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贫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材料二:
这种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三:宋代重文轻武,也很重视科举考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名额也成倍增长……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实行殿试。
一一摘编自《宋朝科举制度》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科举制的特点。
(2) 依据材料二,指出图中唐朝宰相中进士出身者所占比例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选拔官员的方式发挥的积极作用。(不能完全照抄材料)
(3) 依据材料三,分析宋代科举制发展的原因。
(4) 读史明智。综合以上材料,你有何启示。
31. 阅读下列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百分之八十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
——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1) 根据材料一,说出该运河开凿的朝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开通的作用。
(2) 观察材料二中的图1、图2,按顺序写出这两个工具的名称。
(3) 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出现的经济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宋代政府为鼓励海外贸易,设立的机构。
(4) 综合上述材料,简述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如表
事件 简况
遣唐使 唐朝时期,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到中国,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A ______ 西行天竺 唐贞观初年,他西行前往天竺取经,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10多年后,他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摘编自林炳文《新编中国通史》(1)写出表中“A”处所指的人名。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中国古代对外交流”这一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589年隋文帝在位时隋灭陈,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南北重归统一。故这位皇帝应该是隋文帝。
故选:B。
本题考查隋文帝,知道589年隋文帝在位时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
本题考查隋文帝,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2.【答案】B
【解析】实物史料包括各类遗址、遗物等。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排除A项;《通典》是中国第一部论述历代典章制度之专史,史书属于文献史料,B项正确;口述史料和口传史料,是人们对往事的口头记忆,与题干不符,排除C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史料的分类与价值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史料的分类与价值等知识。
3.【答案】D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即位后,任用姚崇、宋璟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还注意节俭。使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本题考查学生对开元盛世相关知识的识记。熟知相关知识是解题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重点掌握几个治世局面。难度较小。
4.【答案】C
【解析】唐代球类运动盛行,不仅男子热衷,女子亦广泛参与蹴鞠、步打球等各种球类运动。这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包容开放。ABD三项与材料内容不符。
故选:C。
本题考查盛唐的社会气象,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盛唐的社会气象。
5.【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人口锐减,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故C项正确;开元盛世人口增加,不符合题干,排除A项;755到760年唐朝并未出现宦官专权,排除B项;材料反映是安史之乱导致唐朝人口锐减与经济重心南移不符,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安史之乱以及影响,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读题干图片。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安史之乱以及影响。
6.【答案】B
【解析】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反映的是鉴真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鉴真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B是正确的选项;汉家西域是谁开,博望功成事可哀反映是张骞出使西域,排除A;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反映的是昭君出塞,带来五十年的和平生活,排除C;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反映的是外国使臣拜见唐朝皇帝的情景,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了鉴真东渡,注意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明确考查了鉴真东渡,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7.【答案】D
【解析】据题干“在此之后,双方近23年未发生过战争,友好往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文成公主入藏增进了唐蕃友好关系。AB不符合史实,C内容片面,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关系,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关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答案】A
【解析】由材料“历史史实是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可以推断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是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属于历史史实,A项正确;开元盛世标志着唐朝进入鼎盛时期,是对开元盛世的认识,属于历史观点,排除B项;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分别是对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的认识,属于历史观点,排除C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什么是历史史实,什么是历史观点的相关史实。注意掌握区别历史事实和历史观点的方法。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什么是历史史实,什么是历史观点。
9.【答案】A
【解析】由题干地图可知是五代十国的突出特点是政权更迭与分立。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在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唐朝结束后,我国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
故选:A。
本题考查了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唐朝结束后,我国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
10.【答案】D
【解析】由诗歌中的“陈桥驿站披旗冕”结合所学,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可知,D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以“无言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旗冕。披旗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为切入点,考查宋太祖的相关知识。
本题以北宋建立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1.【答案】B
【解析】宋太祖赵匡胤打破传统中国作风,以务实态度从事各项政治改革,如收权、分权、重文轻武等防“弊”之政。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为强化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防止唐末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答案】C
【解析】从上面题干中文物可以得到的信息是②契丹族学习了汉族文化,③契丹族文明程度较高,④契丹族保留了游牧文化的元素。①契丹族建立了辽这一信息无法从从上面题干中文物中得到。故选:C。
本题考查契丹与汉民族融合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点进行思考解答。
解答材料解析题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
13.【答案】C
【解析】与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主要是西夏和辽,西夏在北宋西北,辽在北宋东北;与南宋并立的是金和西夏,西夏在南宋的西北,金在南宋的东北,故C项不正确,与符合题意,AB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本题以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为切入点,考查宋辽西夏的并立、南宋与金的对峙。
本题以宋辽西夏的并立、南宋与金的对峙为背景,考查学生识图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4.【答案】C
【解析】由材料“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可知,榷场的存在使北宋与辽、西夏在经济上交往密切,这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
本题考查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
注意对材料的解读,掌握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的相关知识。
15.【答案】C
【解析】公元1127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它讽刺了南宋统治者的腐败和荀且偏安。
故选:C。
本题考查南宋与金的对峙。公元1127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
本题以南宋与金的对峙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6.【答案】D
【解析】商贸的繁荣也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但长期以来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据题干中的“北宋时期”“货币需求剧增”并结合所学可知,北宋因为商业贸易频繁,货币需求剧增,直接促使纸币交子的产生,D项正确;铸造五铢钱的是汉武帝,排除A项;岁币增加与商业贸易频繁关系不大,排除B项;导致白银大量外流的是清朝后期的鸦片走私,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交子的产生,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交子的相关史实。
17.【答案】A
【解析】图一反映的是宋朝农业的发展,图二反映的是宋朝制瓷业的发展,图三反映的是宋朝商业的发展,三者都属于经济领域,故A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考查宋朝的经济。根据图片反映的内容确立主题。
注意对图片的解读,掌握宋朝经济的发展和表现。
18.【答案】A
【解析】宋代坊市界限被打破,商业活动不再受政府直接监管。材料“开封取消宵禁,晚上居民可在城中自由走动,商场和娱乐场彻夜开业”可知是商业突破时空限制,A项正确;
材料说明的是商业,不是手工业发展,排除B项;
自然经济解体是鸦片战争之后,排除C项;
材料中不能说明劳动人民的生活幸福,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宋朝的商业发展以及社会生活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了宋朝的商业发展以及社会生活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收复建康;2.取得郾城大捷;3.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4.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可知,题干材料与南宋的岳飞抗金有关。岳飞是南宋著名抗金将领,他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岳家军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深受人民的爱戴。岳飞率军在郾城大战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金军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评语,以示对岳家军的由衷敬佩,故B项正确;卫青是西汉时期将领,他多次北击匈奴,为汉武帝时大败匈奴做出巨大的贡献,排除A项;文天祥是中国南宋末年政治家,元军南下攻宋时文天祥誓死抗元,排除C项;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是民族英雄,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岳飞抗金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了岳飞抗金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0.【答案】A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铁木真于1206年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他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成吉思汗,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都是铁木真的孙子忽必烈的贡献,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记忆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贡献,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21.【答案】C
【解析】A.材料反映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不能体现中书省行政权力削弱,排除A项。
B.行省制度主要是强化了中央集权,而不是强化君主专制,排除B项。
C.由材料“……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可知元朝的行省制度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元朝设置中书省作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在各地分置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后来逐渐成为固定的地方行政机构,掌管辖内军政要务,行省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
D.郡县制和行省制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二者没有本质的区别,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行省制度,识记行省制度相关知识。
本题考查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关键信息是“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22.【答案】A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设置地方机构,任命官员征收赋税,屯驻军队。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A项正确;元朝在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排除B项;元朝在台湾设澎湖巡检司,排除C项;蒙古帝国是元朝的前身,但元朝并没有完全继承蒙古帝国,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宣政院的辖地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元朝时期对西藏的管辖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宣政院的辖地的相关史实。
23.【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ACD错误,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澎湖巡检司的设立,元朝时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澎湖巡检司的设立的相关知识。
24.【答案】D
【解析】A.吐蕃主要生活的民族是藏族,排除A项。
B.土尔扈特部是蒙古族的一个古老部落,排除B项。
C.突厥不是在元朝形成的民族,排除C项。
D.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融,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元朝民族融合,识记元朝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本题主要考查基础知识掌握状况,考查识图能力。
25.【答案】B
【解析】A.经商的时间不再受到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说明商业活动突破了时空限制,题干中并未提到早市、夜市的出现,排除A项。
B.根据所学可知,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城市中大批瓦子、勾栏的出现,适应了市民阶层壮大的需要,丰富了市民文化娱乐生活,故B项正确。
C.瓦子的出现与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并无直接联系,排除C项。
D.宋朝推行的重文轻武的政策,扭转了尚武轻文的社会风气,题干并没有相关内容能反映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排除D项。
故选:B。
考查宋代的社会生活。
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6.【答案】A
【解析】在宋代的时候,今天的很多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有了,一些节日的习俗,如春节的燃放鞭炮、相互拜年、元宵节的挂彩灯、划旱船、端午节的吃粽子、赛龙舟等,从宋朝一直流传至今,这反映出中华文化传承的价值观念,A是正确的选项;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考查宋代社会生活的相关知识点。随着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民俗文化也大放异彩。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宋代的社会生活相关知识。
27.【答案】D
【解析】据所学可知,李清照生活在两宋之交,她的词风委婉、细腻、清秀。作品以北宋灭亡为界限,此前主要描写真挚的夫妇感情,此后作品充满了血和泪,反映了当时战乱带来的灾难,抒发了忧患情怀。南宋辛弃疾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他参加过抗金斗争,一直胸怀恢复中原的壮志。他在词里经常倾吐对山河分裂的悲痛。李清照、辛弃疾等人的许多词作中均流露出较为浓厚的忧患意识。当时,我国民族政权并立,国家分裂,战乱频繁,二人作品中的忧患意识正是这种时代特征的反映,D项正确;澶渊之盟开启了辽与北宋长期和平的局面,南宋时期,宋金达成和议,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形成对峙局面,所以“边境贸易激化社会矛盾”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忧患意识”产生于两宋的现状。当时国家分裂、民族政权并立导致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与土地兼并无关,排除B项;东汉、唐、明三朝是中国历史宦官专权最严重的时期,所以两宋时期的文学艺术主要不是体现宦官专权,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李清照、辛弃疾等人的词作中流露出的忧患意识所反映的时代特征,重点掌握宋词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李清照、辛弃疾等人的词作中流露出的忧患意识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28.【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编写的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述了从战国时期到五代末年的历史。宋金对峙发生在南宋,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隋朝灭陈,在《资治通鉴》记载的范围内,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李渊建唐,在《资治通鉴》记载的范围内,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玄宗入蜀,说的是唐玄宗,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的识记。结合所学知识点进行思考解答。
司马光和司马迁并称为“史界两司马”,对他们二人著作要分清。
29.【答案】【小题1】北宋和辽。
【小题2】不同意,澶渊之盟签订的内容中,宋朝要给辽岁币,给百姓和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我不同意澶渊之盟的签订双方都是划算的。同意。澶渊之盟签订后,辽宋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促进了双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解析】本题以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北宋与辽政权之间的关系,重点掌握澶渊之盟以及评价等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澶渊之盟以及评价等知识。
30.【答案】【小题1】特点:政府主导;自由报考;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等。
【小题2】趋势:进士所占比例逐渐增加。
影响: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和统治阶级的基础;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推动教育发发展;促进唐朝文化的繁荣;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的效果等。
【小题3】原因:重文轻武政策;重视科举考试等。
【小题4】国家发展要重视人才的选拔;国家注重改革和创新;制定正确的政策促进社会发展。
【解析】本题以三则文字、图示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科举制的特点、唐朝宰相中进士出身者所占比例的变化趋势以及这种选拔官员的方式发挥的积极作用、宋代科举制发展的原因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科举制的特点、唐朝宰相中进士出身者所占比例的变化趋势以及这种选拔官员的方式发挥的积极作用、宋代科举制发展的原因等知识。
31.【答案】【小题1】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小题2】图1:曲辕犁;图2:秧马。
【小题3】经济重心南移;市舶司。
【小题4】兴修水利;政府的支持;工具的创新,便利的交通。
【解析】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唐朝经济的繁荣、宋代农业的发展、市舶司、宋代的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隋朝大运河、唐朝经济的繁荣、宋代农业的发展、市舶司、宋代的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等相关史实。
32.【答案】玄奘
【解析】(1)“A”处所指的人名是玄奘。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中国古代对外交流”这一主题,提炼观点为文明交流促进共同发展。唐朝贞观时期,为求取佛法,玄奘西行天竺,历时17年,带回大量佛学经典,以他口述,其弟子整理的《大唐西域记》一书,记载了玄奘途中的所见所闻,他是我国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玄奘西游加强了中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中印友好往来作出了杰出贡献。
故答案为:
(1)玄奘。
(2)文明交流促进共同发展;唐朝贞观时期,为求取佛法,玄奘西行天竺,历时17年,带回大量佛学经典,以他口述,其弟子整理的《大唐西域记》一书,记载了玄奘途中的所见所闻,他是我国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玄奘西游加强了中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中印友好往来作出了杰出贡献。
本题考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等相关史实。
第1页,共1页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