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遂宁市初中毕业暨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部分模拟试题(一)

2023年遂宁市初中毕业暨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部分模拟试题(一)

2023年遂宁市初中毕业暨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模拟试题(一)
(满分:50分 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鸦片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的主要依据是
A.开始实行资本主义 B.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C.成为近代史的开端 D.形成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辛亥革命十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A.从列强手中收回大量权益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D.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3.“南湖船上一灯悬,照亮九州暗夜天。血雨腥风心不易,铁马冰河志犹坚。”诗句中“南湖船上一灯悬”指的是
A.中华民国的创建 B.中国共产党成立
C.开辟井冈山道路 D.工农红军的长征
4.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某班同学准备以“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光辉历程”为主题创作板报,拟分为“开天辟地、星星之火、生死攸关、中流砥柱、钟山风雨、当家作主”六个板块。下列事件能人选“钟山风雨”板块的是
A.中共一大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遵义会议 D.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
5.1953年《人民日报》报道:“单干户好比牛车,互助组好比汽车,农业生产合作社好比火车。”据此判断,该报道
A.营造了社会主义改造氛围 B.表达了粮食大丰收的喜悦
C.歌颂了“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D.揭示了手工业改造的途径
6.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直接目的是
A.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建设社会主义强国
C.实行土地公有制 D.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
7.17、18世纪先后发生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以下表格对这三次革命的共同点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历史要素 共同特征
①性质 都是资产阶级革命
②过程 都推翻了封建统治,处死国王
③结果 都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
④作用 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② D.④
8.下表为两次工业革命重要成果略表。据此推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
时间 1782年 1825年 1866年 1882年 1885年 1903年
发明者 瓦特 斯蒂芬森 西门子 爱迪生 本茨 莱特兄弟
国家 英国 英国 德国 美国 德国 美国
成果 蒸汽机 蒸汽机车 发电机 发电厂 汽车 飞机
①美国和德国成果突出 ②新的技术和发明超出一国的范围
③涉及的领域更加广泛 ④大机器生产开始成为工业生产主要方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与会各国签订了《九国公约》。下列关于《九国公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尊重了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
B.确立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C.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D.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10.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分析历史事实的看法和态度。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事实的是
A.1861年俄国改革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B.19世纪末的日本明治维新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C.1921年,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D.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
11.1944年5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发了一份贺电:“他们的光荣胜利遏止了德国侵略的势头,成为盟军反侵略战争的一个转折点。”在这里罗斯福赞扬的是
A.百团大战 B.瓜岛战役 C.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D.诺曼底登陆战
12.分析历史事实间的因果关系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方面。下列选项中存在因果关系的是
选项 原因 结果
A 杜鲁门主义 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B 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阻碍经济发展
C 改革开放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 现代高新科技发展迅猛 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6分)
13.(13分)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政体变革是制度创新,发明创造是技术创新,科学理论诞生是思想创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提出)皇帝仿效亚历山大二世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的“亚历山大二世和明治天皇”的“变法”分别指什么事件?(2分)
(2)后来在康有为推动下,皇帝终于“宣布变法”,这次变法被称为什么?有何积极作用?(2分)
材料二 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整整奋斗了28年,“日出东方”“第一枪”“星火燎原”“力挽狂澜”……这几个关键词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不朽业绩。
(3)材料二中的“日出东方”寓意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标志是什么?“第一枪”和“星火燎原”各指什么事件?(3分)
材料三
(4)图一法律文件确立了什么资产阶级民主政体?.图二体现了美国在国家权力方面确立了什么原则?(2分)
材料四 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力量。人类历史上共发生了三次科技革命,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动力,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方兴未艾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科技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世界因此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5)第一次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哪一个国家?使得人类进入了什么时代?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两项突出成就。(4分)
14.(13分)对抗、结盟是传统国际关系的主要呈现形式,建立以合作共赢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国际关系代表着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共同利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西方领先】
材料一 在1763-1914年这一时期,是欧洲直接或间接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欧洲的霸权不仅表现在政治领域-以大殖民帝国的形式,而且在经济文化领域也表现得很明显。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欧洲霸权”在政治方面的表现。这一时期欧洲在经济领域的霸权主要因为生产领域的什么重大变革?(2分)
【冲突对抗】
材料二 战争历时4年零3个月,最后以同盟国战败而告结束。参加这场大战的共有30多个国家.约15亿人口卷入了战争,战火燃遍了欧、亚、非三大洲。双方军队共有840万人阵亡,另有2100万人受伤,大战中双方共支出费用2084亿美元。
(2)材料二反映的这场“战争”中最惨烈的战役是什么?这场“战争”结束后形成了怎样的世界格局?(2分)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苏两国结成了反法西斯同盟,两国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合作……意识形态对立和国家利益相悖,使美苏两国在战后初期国际关系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对抗,导致“冷战”出现。
——张小明《“冷战”及其遗产》
(3)材料三反映了美苏两国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冷战”期间,美国为实现其政治利益在经济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
【缔约结盟】
材料四
(4)写出材料四图一反映的世界局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图二对世界局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
【合作共赢】
材料五“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多次公开提及建立“世界新秩序”的设想,并认为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是“建立新秩序”的“首要原则”。
——刘金智《“冷战”史》
材料六 这个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面对人类社会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这一方案赢得了世界的一片叫好,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的思想更是温暖了世界。
——新华网
(5)材料五中,美国构建“世界新秩序”的实质是什么?材料六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它的主要区别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不再享有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B项符合题意。
2.D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两个意思,一是强调反对帝国主义干涉中国内政,休现了民族意识;二是强调主权属于人民,人人都有权利来管理自己的国家,体现了民主意识。故选D项。
3.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大会在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举行,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故选B项。
4.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起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遵义会议是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因此A、B、C三项排除。因此能入选“钟山风雨”板块的是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故选D项。
5. A
6. A
7. C
8.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大机器生产开始成为工业生产主要方式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①错误。故选A项。
9.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九国公约》是针对中国问题而签署的条约。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但是,公约所标榜的尊重中国主权、独立,只是做表面文章。列强对中国提出的取消治外法权、关税自主和收回租界等正义要求,都予以拒绝。因此,关于《九国公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尊重了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故选A项。
10. D
11.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42年7月到1943年2月,苏军打败德军,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因此,题干材料中罗斯福赞扬的是斯大林格勒战役。故选C项。
12. D
二、非选择题
13.(1)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2)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3)中共一大的召开。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4)君主立宪制。三权分立或分权制衡。(5)英国。蒸汽时代。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内燃机的发明。
14.(1)殖民掠夺。机器生产取代手工业生产。(2)凡尔登战役。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3)合作到对抗。国家利益不同,意识形态不同,世界局势不同,美国想称霸世界。“冷战”期间,马歇尔计划。(4)使世界形成了两极格局。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促进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5)美国提出建立“世界新秩序”的目的是要维护美国在世界的领导地位,实际上是要称霸世界。中国提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各国“共赢共享”,是为了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2023 年遂宁市初中毕业暨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模拟试题(一)
(满分:50分 时间:45 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小题,每小题 2分,共 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鸦片战争)是一块
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说鸦片战争是中
国“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的主要依据是
A.开始实行资本主义 B.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C.成为近代史的开端 D.形成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辛亥革命十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
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
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A.从列强手中收回大量权益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D.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3.“南湖船上一灯悬,照亮九州暗夜天。血雨腥风心不易,铁马冰河志犹坚。”诗句中
“南湖船上一灯悬”指的是
A.中华民国的创建 B.中国共产党成立
C.开辟井冈山道路 D.工农红军的长征
4.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某班同学准备以“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
期的光辉历程”为主题创作板报,拟分为“开天辟地、星星之火、生死攸关、中流砥柱、
钟山风雨、当家作主”六个板块。下列事件能人选“钟山风雨”板块的是
A.中共一大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遵义会议 D.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
5.1953年《人民日报》报道:“单干户好比牛车,互助组好比汽车,农业生产合作社好比
火车。”据此判断,该报道
A.营造了社会主义改造氛围 B.表达了粮食大丰收的喜悦
C.歌颂了“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D.揭示了手工业改造的途径
6.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直接目的是
A.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建设社会主义强国
C.实行土地公有制 D.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
7.17、18世纪先后发生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以下表格对这
三次革命的共同点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历史要素 共同特征
①性质 都是资产阶级革命
②过程 都推翻了封建统治,处死国王
③结果 都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
④作用 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② D.④
8.下表为两次工业革命重要成果略表。据此推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
时间 1782年 1825年 1866年 1882年 1885年 1903年
发明者 瓦特 斯蒂芬森 西门子 爱迪生 本茨 莱特兄弟
国家 英国 英国 德国 美国 德国 美国
成果 蒸汽机 蒸汽机车 发电机 发电厂 汽车 飞机
①美国和德国成果突出 ②新的技术和发明超出一国的范围
③涉及的领域更加广泛 ④大机器生产开始成为工业生产主要方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与会各国签订了《九国公约》。下列关于《九
国公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尊重了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
B.确立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C.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D.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10.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分析历史事实的看法和态度。下列选项
中属于历史事实的是
A.1861年俄国改革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B.19世纪末的日本明治维新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C.1921年,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D.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
11.1944年 5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发了一份贺电:“他们的光荣胜利遏止了德国侵略的势
头,成为盟军反侵略战争的一个转折点。”在这里罗斯福赞扬的是
A.百团大战 B.瓜岛战役 C.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D.诺曼底登陆战
12.分析历史事实间的因果关系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方面。下列选项中存在因果关系的

选项 原因 结果
A 杜鲁门主义 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B 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阻碍经济发展
C 改革开放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 现代高新科技发展迅猛 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小题,共 26分)
13.(13分)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政体变革是制度创新,发明创造是技术创新,科学
理论诞生是思想创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提
出)皇帝仿效亚历山大二世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的“亚历山大二世和明治天皇”的“变法”分别指什么
事件?(2分)
(2)后来在康有为推动下,皇帝终于“宣布变法”,这次变法被称为什么?有何积极作
用?(2分)
材料二 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整整奋斗了 28年,“日出东方”“第一枪”“星火燎
原”“力挽狂澜”……这几个关键词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不朽
业绩。
(3)材料二中的“日出东方”寓意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标志是什么?
“第一枪”和“星火燎原”各指什么事件?(3分)
材料三
(4)图一法律文件确立了什么资产阶级民主政体?.图二体现了美国在国家权力方面确立
了什么原则?(2分)
材料四 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力量。人类历史上共发生了三次科技革命,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动力,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方兴未艾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科技革命
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世界因此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5)第一次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哪一个国家?使得人类进入了什么时代?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两项突出成就。(4分)
14.(13分)对抗、结盟是传统国际关系的主要呈现形式,建立以合作共赢为主要内容的
新型国际关系代表着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共同利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西方领先】
材料一 在 1763-1914年这一时期,是欧洲直接或间接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欧洲的霸权不
仅表现在政治领域-以大殖民帝国的形式,而且在经济文化领域也表现得很明显。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欧洲霸权”在政治方面的表现。这一时期欧洲在经济领域的霸权主
要因为生产领域的什么重大变革?(2分)
【冲突对抗】
材料二 战争历时 4年零 3个月,最后以同盟国战败而告结束。参加这场大战的共有 30多
个国家.约 15亿人口卷入了战争,战火燃遍了欧、亚、非三大洲。双方军队共有 840万人
阵亡,另有 2100万人受伤,大战中双方共支出费用 2084亿美元。
(2)材料二反映的这场“战争”中最惨烈的战役是什么?这场“战争”结束后形成了怎样
的世界格局?(2分)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苏两国结成了反法西斯同盟,两国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合
作……意识形态对立和国家利益相悖,使美苏两国在战后初期国际关系中不可避免地产生
对抗,导致“冷战”出现。
——张小明《“冷战”及其遗产》
(3)材料三反映了美苏两国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冷战”
期间,美国为实现其政治利益在经济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
【缔约结盟】
材料四
(4)写出材料四图一反映的世界局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图二对世界局势产生了
怎样的影响?(3分)
【合作共赢】
材料五“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多次公开提及建立“世界新秩序”的设想,并认为维护
美国的领导地位是“建立新秩序”的“首要原则”。
——刘金智《“冷战”史》
材料六 这个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面对人类社会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
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这一方案赢得了世界的一片叫好,其中
蕴含的“天下为公”的思想更是温暖了世界。
——新华网
(5)材料五中,美国构建“世界新秩序”的实质是什么?材料六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与它的主要区别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不
再享有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B项符合题意。
2.D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两个意思,一是强调反对帝国主义干涉中国内政,休现了民族
意识;二是强调主权属于人民,人人都有权利来管理自己的国家,体现了民主意识。故选
D项。
3.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21年 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
开,大会在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举行,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了中国
共产党的成立。故选 B项。
4.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
天辟地的大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起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遵义会议是党
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因此 A、B、C三项排除。因此能入选“钟山风雨”板块的是人
民解放军渡江战役。故选 D项。
5. A
6. A
7. C
8.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大机器生产开始成为工业生产主要方式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
响,①错误。故选 A项。
9.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九国公约》是针对中国问题而签署的条约。公约宣称尊重中
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但是,公
约所标榜的尊重中国主权、独立,只是做表面文章。列强对中国提出的取消治外法权、关
税自主和收回租界等正义要求,都予以拒绝。因此,关于《九国公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尊重了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故选 A项。
10. D
11.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42年 7月到 1943年 2月,苏军打败德
军,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因此,
题干材料中罗斯福赞扬的是斯大林格勒战役。故选 C 项。
12. D
二、非选择题
13.(1)俄国 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2)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在思想文化
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3)中共一大的召开。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
建。(4)君主立宪制。三权分立或分权制衡。(5)英国。蒸汽时代。电力的发明和广泛
应用;内燃机的发明。
14.(1)殖民掠夺。机器生产取代手工业生产。(2)凡尔登战役。凡尔赛一华盛顿体
系。(3)合作到对抗。国家利益不同,意识形态不同,世界局势不同,美国想称霸世界。
“冷战”期间,马歇尔计划。(4)使世界形成了两极格局。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促进世
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5)美国提出建立“世界新秩序”的目的是要维护美国在世界的领
导地位,实际上是要称霸世界。中国提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各国
“共赢共享”,是为了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