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亳州市二完中2022-2023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学试题(含解析)
亳州市二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生物试题
(时间:75分钟 分值:100分)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
1.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中的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C.马尾松林地中所有树木构成了生物群落
D.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了一个种群
2.下列为种群数量特征的两个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图2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丁
B.图1中的c为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图2中丙与图1中的b表示的含义相同
D.图2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3.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分为图示a、b、c三种类型,据图分析,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在某一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图b所示类型
B.渔业生产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捕捞后该水域鱼各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a图表述类型
C.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有可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组成为c图表述类型
D.在我国近年的人口调查中,获知人口出生率每年在下降,说明我国现在人口年龄组成为c图表类型
4.在某一块2km2的草地上,调查该草地上黄鹂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60只鸟。其中黄鹂24只并对其标记,第二次捕获46只鸟,其中没有标记的黄鹂9只,有标记的6只。该地区黄鹂的种群的密度约为( )
A.30只/km2 B.36只/km2 C.60只/km2 D.74只/km2
5.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或其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利用诱虫器来采集土壤小动物主要是利用了其向光、趋热的习性
B.基于预实验基础的探究NAA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不需设置空白对照
C.制作小生态缸时,各组分和营养级之间的比例要合适,密封后要放置于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
D.探究落叶是否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的实验中,不做处理的土壤为对照组
6.生物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B.自然群落一定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C.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属于次生演替过程
D.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7.图表示某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甲、乙两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均为“S”型曲线
B.甲、乙两种生物的生态位相近,种间竞争激烈
C.t5时乙种群种内竞争加剧,出生率最低,死亡率最高
D.甲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的时刻为t2,t3后种群密度下降
8.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传递的环节
D.鹰在该食物链中处于第四营养级
9.一个生态养殖大棚里,一半沙土一半水域,水底养着虾蟹,水面漂浮着无土栽培的蔬菜,漂浮蔬菜和黄瓜生长所需的肥料来自虾蟹的排泄、排遗物,沙土中种了一种特殊辣椒起驱虫作用。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该生态养殖大棚中的生物群落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特殊辣椒驱虫导致该害虫种群密度降低属于生物防治
C.蔬菜从虾蟹的排泄物中获得养分,所以蔬菜属于分解者
D.该生态系统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维持其相对稳定
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营养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处于食物链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有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B.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的同种生物的总和
C.营养级越高,归属于这个营养级的能量通常越少
D.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三营养级
11.如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A是生产者,B、D、E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
B.该生态系统中食物网链之一可表示为:A→D→E→B
C.该生态系中的生物群落可以表示为A、B、C、D、E
D.该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A、B、E、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12.生态交错区又称群落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边缘效应是指生态交错区的物种数目及一些物种的种群密度增大的趋势。某研究小组对由森林中道路引发的群落边缘效应进行研究,发现道路边缘土壤湿度降低、土壤pH增加、地上部分生物量增加以及物种组成差异增大。根据以上相关资料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道路引发的边缘效应不影响森林的垂直结构
B.土壤湿度和pH的变化一定会增加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C.人类活动的干扰会导致生态交错区的物种组成、分布、数量发生变化
D.道路边缘物种数量发生改变属于初生演替
13.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研制的抗疟药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青蒿素是从植物黄花蒿的组织细胞中提取的一种代谢产物,其作用方式目前尚不明确,推测可能是作用于疟原虫的食物泡膜,从而阻断了营养摄取的最早阶段,使疟原虫较快出现氨基酸饥饿,迅速形成自噬泡,并不断排出虫体外,使疟原虫损失大量胞浆而死亡。下列论述不正确的是( )
A.疟原虫对外界食物的获取方式主要是胞吞,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特点
B.细胞质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如果大量流失,会威胁到细胞生存
C.疟原虫寄生在寄主体内,从生态系统的成分上来看,可以视为分解者
D.在植物黄花蒿中提取青蒿素治疗疟疾,这体现了生物的直接使用价值
14.唐代苏敬的《新修本草》云:“凡作酒醴须曲,而蒲桃(即葡萄)、蜜等酒独不用曲”。葡萄不仅可以酿造果酒,还可以酿造果酷,制作过程如下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蒲桃、蜜等酒独不用曲”说明葡萄酿制果酒不需要微生物
B.取新鲜葡萄制作果酒,果醋时应先去梗再冲洗
C.制作果酒、果醋的后期都需要密闭处理
D.图中①过程比②过程产生的气体多
15.下列对发酵工程及其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产谷氨酸需将pH调至中性或弱酸性
B.生产柠檬酸需要筛选产酸量高的黑曲霉
C.发酵工程的产品主要包括微生物的代谢物﹑酶以及菌体本身
D.用于制备微生物饲料的单细胞蛋白无需从微生物细胞中提取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6.某湿地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第一、第二营养级间能量流动的部分流程图如下,图中字母表示相应的能量,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藻类固定的总能量是A+B
B.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E+F+G)÷C×100%
C.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是E+F+G
D.各营养级都有能量散失和流向分解者导致能量逐级递减
17.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的各组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仅有一条食物链b→c→d→e
B.c、d和e的存在能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d小型食肉类同化的能量大部分流向了e类群
D.各生物成分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相同
18.在高中阶段,可以将生态位理解为:每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角色,即在群落中每个物种在生活空间、营养关系以及活动时间多个维度上的地位。下列有关生态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位、群落的范围和边界都属于生物群落研究的范畴
B.不同物种的生态位一旦有重叠则种间竞争就会加剧
C.不同物种占据不同生态位,有利于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
D.同一物种的生态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变化中
19.为了解决粮食生产和环境保护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当前科学、有效的途径是( )
A.合理开发海洋,寻找新的粮食资源
B.控制人口增长,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C.开荒辟地,围湖造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D.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具有高产、抗性强的作物新品种
20.生物兴趣小组的三位同学吃冰激凌后有两人严重腹泻,他们怀疑冰激凌中大肠杆菌超标。卫生部门规定1000mL自来水37℃培养48h后大杆菌菌落数不能超过3个,于是他们设计实验对此冰激凌进行检测。下列实验操作,不合理的是( )
A.再去小店买一个同样品牌的同种冰激凌,然后配制伊红美蓝培养基(该培养基可用来鉴别大肠杆菌),灭菌、倒平板
B.取10mL刚融化的冰激凌作为原液进行梯度稀释、稀释倍数为1×10~1×105
C.取各个稀释浓度的冰激凌液各0.lmL,用涂布平板法进行接种,每个浓度涂3个平板,共培养18个平板,在适宜温度下培养48h
D.统计菌落数目,以菌落数代表大肠杆菌数会导致统计结果比实际值偏小
三、非选择题(共55分)
21.(每空2分,共14分)图甲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乙代表的是图甲所涉及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的“金字塔”结构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甲中能够将大气中的CO2固定下来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__(填图中字母),自然界生物群落中的碳返回大气的途径有_________(填数字序号)。
(2)图甲中C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碳元素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3)图乙建构的“能量金字塔”中处于Ⅰ的生物属于_________(填成分),处于Ⅲ中的生物为第_________营养级。
(4)从图乙“能量金字塔”可以看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
22.(每空2分,共16分)人类利用微生物发酵制作果酒.果醋的历史源远流长。请回答下列问题:
(1)葡萄酒制作过程中,葡萄为酵母菌提供水、无机盐、________、________等生长繁殖必需的物质。
(2)在有氧的条件下,酵母菌将葡萄糖彻底分解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酒精发酵时,20℃左右是酵母菌最适温度;醋酸菌最适生长温度范围是________℃。
(3)果汁发酵后,是否有酒精生成,可以用________来检验,在酸性条件下,其与乙醇发生化学反应,由橙色变成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酿酒过程中不产生酒精,欲检测活细胞数目,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经检测活菌数量适宜,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
23.(除注明外,每空2分,共13分)某湖泊干涸后,经历了沼泽、湿地、草原和森林几个阶段,最后这片森林在不受外界因素干扰的情况下长期在该区域内将发展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干涸的湖泊演变成森林的过程属于___________(1分)演替。在从草原生态系统演替为森林生态系统的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CO2量__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稳定性逐渐增强。
(2)用样方法对森林生态系统植被数量进行调查的关键是要做到___________,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____________。
(3)通常群落具有种群所没有的特征,如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等。那么物种丰富度是指___________。
(4)该森林生态系统食物链上的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会被对方所“感知”,以利于捕食与反捕食,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的功能。
24.(每空2分,共12分)2022年315晚会曝光老坛酸菜包是土坑腌制。实地探访得知,某些企业标准化腌制池腌出来的酸菜用来加工出口产品,老坛酸菜包里的酸菜则是从外面收购的“土坑酸菜”。每年初春,芥菜成熟后直接倒入挖好的土坑,加水、盐等,用薄膜包上,盖上土直接腌制,仅三个月,这些酸菜就腌制好了,但收购的企业并不对卫生指标进行检测,并且土坑酸菜短时间就会发黑腐烂,因此在加工过程中会超量添加防腐剂。
(1)酸菜腌制过程中产酸的细菌主要是__________,其代谢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
(2)与标准化腌制相比,土坑酸菜易腐烂变质的原因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一条)等。
(3)生产泡菜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废水,俗称泡菜废水。泡菜废水中含有大量纤维素、木质素等有机物,并且盐度较高,对微生物生长起到较强抑制作用。
①研究人员想要获得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在配置培养基时加入__________为唯一碳源,从功能上看,该培养基属于________培养基。
②若要用获得的纤维素分解菌处理泡菜废水,还需将纤维素分解菌培养在含____________的培养基中,以筛选耐高盐的目的菌株。
亳州市二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生物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
1.B
【详解】试题分析:食物链: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营养级结束,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食物网:在食物网之间的关系有竞争同时存在竞争。食物链,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渠道。故选择B。
2.C
【详解】A、图2中甲使种群密度增加,应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使种群密度减少,应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丙只影响出生率,为性别比例;丁既影响出生率也影响死亡率,为年龄结构。故图2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丁(年龄结构), A正确;
B、图1中a只影响出生率,而b既影响出生率也影响死亡率,从而判断出a为性别比例,b为年龄结构,进而可知c为种群密度,图1中c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正确;
C、由AB选项分析可知,图2中丙表示性别比例,图1中的b表示年龄结构,两者含义不同,C错误;
D、图2中丙表示性别比例,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D正确。
故选C。
3.D
【详解】A、在某一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各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图b所示的稳定型,A正确;
B、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捕捞后,该水域鱼各种群剩余的鱼主要为幼年个体,年龄组成可能为a图所示的增长型,B正确;
C、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会使种群的出生率下降,有可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组成为c图所示衰退型,C正确;
D、年龄组成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较得出的,只知道出生率不能判断种群的年龄结构,D错误。故选D。
4.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第一次捕获60只鸟。其中黄鹂24只并对其标记;第二次捕获46只鸟,其中没有标记的黄鹂9只,有标记的6只。
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24=(9+6)∶6,N=60只。
由于调查范围为2km2(公顷),因此该野兔种群的种群密度大约为60÷2=30只/hm2.
故选A。
5.A
【详解】A、由于土壤中小动物具有避光、趋湿、避高热的习性,所以可以用诱虫器来采集土壤中小动物,A错误;
B、由于预实验可以判断实验的可行性和为实验探索条件,因此基于预实验基础的探究NAA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不需设置空白对照,B正确;
C、制作小生态缸时,各组分和营养级之间的比例要合适,密封后要避免阳光直射,避免温度升高对实验造成影响,C正确;
D、探究落叶是否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土壤中是否含有微生物,因变量是土壤中落叶的腐烂情况,对照组土壤不做处理,实验组土壤进行灭菌处理,D正确。
故选A。
6.B
【详解】A、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A正确;
B、通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直到达到顶极群落,B错误;
C、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在此地段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正确;
D、人类活动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正确。
故选B。
7.A
【详解】A、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表示为“S”型曲线,A正确;
B、生态位是一个物种所处的环境以及其本身生活习性的总称。从曲线可知,甲乙两种群数量均呈S型曲线增长,故甲、乙两种生物的生态位不相近,种间竞争并不激烈,B错误;
C、t5时,乙种群数量达到k值,种内竞争加剧,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大小无法判断,C错误;
D、甲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的时刻为t2,相当于“S”型曲线中的K/2值,t2后种群密度上升,在t3时达到k值,D错误。故选A
8.C
【详解】A、鹰可以捕食黄雀,因此鹰迁入会导致黄雀数量减少,使螳螂的数量增加,蝉的数量减少,A错误;
B、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且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不可流向生产者,B错误;
C、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鹰的迁入,延长了食物链,因而其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传递的环节,C正确;
D、鹰能捕食黄雀,因而在该食物链中处于第五营养级,D错误。 故选C。
9.C
【详解】A. 该生态养殖大棚中的生物群落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A正确;
B. 特殊辣椒具有驱虫作用是因为辣椒能释放某种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特殊辣椒驱虫导致该害虫种群密度降低属于生物防治,B正确;
C. 蔬菜属于生产者,C错误;
D. 能量的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故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D正确。
10.B
【详解】A、处于食物链第一营养级的生物一定是生产者,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但不一定是真核生物,有些原核生物如蓝藻、硝化细菌也是生产者,A正确;
B、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的总和,B错误;
C、由于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从一个营养级传到下一个营养级的效率只有约10%-20%,所以营养级的位置越高,归属于这个营养级的能量通常越少,C正确;
D、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三营养级,D正确。 故选B。
11.D
【详解】A、图中AC之间为双箭头,分别为生产者和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其中之一,由于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均能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流向大气二氧化碳库,因此C是二氧化碳库,A是生产者,则D、E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A错误;
B、捕食食物链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而图中B是分解者,B错误;
C、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包括A是生产者,则D、E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不包括C(二氧化碳库),C错误;
D、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即A、B、C、D、E,D正确。
故选D。
12.C
【详解】A、分题意可知道路引发的群落边缘效应会使生态交错区内地上部分生物量增加以及物种组成差异增大,可能会影响群落的垂直结构,A错误;
B、土壤湿度和 pH的变化会使土壤中小动物生活的环境发生改变,可能会降低或增高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B错误;
C、人类活动的干扰会影响群落的演替,导致生态变错区的物种组成、分布、数量发生变化,C正确;
D、道路边缘物种数量发生改变属于次生演替,D错误。 故选C。
13.C
【详解】A、疟原虫通过胞吞获取食物,胞吞现象体现了膜的流动性,A正确;
B、细胞质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如果大量流失,会威胁到细胞生存,B正确;
C、疟原虫寄生在寄主体内,以孢子生殖、有性生殖、裂体生殖繁殖后代,从生态系统的成分上来看,可以视为消费者,C错误;
D、在植物黄花蒿中提取青蒿素治疗疟疾,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D正确。
故选C。
14.D
【详解】A、葡萄酿制果酒需要葡萄果皮上的野生酵母菌,A错误;
B、冲洗时葡萄时,果皮难免会有破损,果肉会被水中的微生物污染,增加发酵失败可能。因此取新鲜葡萄制作果酒、果醋时应先冲洗再去梗、B错误;
C、制作果酒是利用酵母菌发醇,后期密闭处理、利于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制作果醋是利用醋酸菌发酵,醋酸菌是好氧菌,不需要密闭处理,C错误;
D、图中①过程表示酒精发酵、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CO2,图中②过程表示醋酸菌利于乙醇转化为乙醛,再将乙醛转化为醋酸和水,不产生气体,D正确。
故选D。
15.A
【详解】A、谷氨酸棒状杆菌属于好氧型细菌,故生产谷氨酸需将pH调至中性或弱碱性,A错误;
B、生产柠檬酸需要筛选产酸量高的黑曲霉,B正确;
C、发酵工程是指利用微生物的特定功能,通过现代工程技术,规模化生产对人类有用的产品,主要包括微生物的代谢物﹑酶以及菌体本身,C正确;
D、用单细胞蛋白质制成的微生物饲料,其中的单细胞蛋白是指大量的微生物菌体,并不是通过发酵工程从微生物细胞中提取获得,D正确;
故选A。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6.CD
【详解】A、该生态系统藻类固定的总能量是A,或者是B+C,A错误;
B、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是A=B+C,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是C或D+E+F+G,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E+F+G)÷A×100%或者(D+E+F+G)÷(B+C)×100%,B错误;
C、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除了呼吸作用散失的,剩下的就是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这部分能量可以用E+F+G表示,C正确;
D、各营养级都有因为呼吸作用能量散失和流向分解者导致能量逐级递减,D正确。
故选CD。
17.ACD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c为第二营养级,e为第四营养级,由于每个营养级中的生物类群不止一种,所以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不只一条,A错误;
B、c、d和e为消费者,消费者的存在能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正确;
C、d小型食肉类同化的能量大部分用于了呼吸作用散失,C错误;
D、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不完全相同,如生产者是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利用光能或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变为储存能量的有机物,而消费者是通过捕食获得储存能量的有机物来得到能量,另外最高营养级能量的去向不包括流向下一营养级,D错误。
故选ACD。
18.ACD
【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生态位、群落的范围和边界都属于生物群落研究的范畴,A正确;
B、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并不一定能导致竞争加剧,除非共用资源供应不足,B错误;
CD、根据题干生态位的定义解释,不同物种占据不同生态位,有利于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另外同一物种的生态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变化中,CD正确。
故选ACD。
19.ABD
【详解】A、合理开发海洋,寻找新的粮食资源,有利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A正确;
B、控制人口增长,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利于解决粮食问题,可持续发展,B正确;
C、开荒辟地,围湖造田,虽然扩大粮食种植面积,但破坏生态系统,影响生态平衡,不利于可持续发展,C错误;
D、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具有高产、抗性强的作物新品种,有利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D正确。
故选ABD。
20.ABC
【详解】A、若只对一个冰激凌进行检测,样品太少则不能确定是某个冰激凌的质量问题还是这个品牌冰激凌的质量问题,正确的做法是再去小店随机买多个同样品牌的同种冰激凌,A错误;
B、测定细菌的数量,一般选用104、105、106倍的稀释液进行培养,应取10mL刚融化的冰激凌作为原液进行梯度稀释、稀释倍数为1×10~1×106,B错误;
C、实验应该设置对照,取各个稀释浓度的冰激凌液各0.lmL,用涂布平板法进行接种,每个浓度涂3个平板,再取一个平板接种等量无菌水(作为对照),共培养19个平板,在适宜温度下培养48h,当对照组无菌落生长时,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C错误;
D、因为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故统计菌落数目,以菌落数代表大肠杆菌数会导致统计结果比实际值偏小,该说法合理,D正确。
故选ABC。
三、非选择题(共55分)
21.(每空2分,共14分)
(1) B ②③
(2) 消费者 二氧化碳
(3) 生产者 三
(4)逐级递减
(1)图1中的B为生产者,生产者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固定大气中的CO2;自然界生物群落中的碳,可以通过图1中的②所示的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以及③所示的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返回到大气中。
(2)图1中的C能够捕食B所示的生产者,因此C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消费者;碳元素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二氧化碳。
(3)在图2建构的“能量金字塔”中,Ⅰ表示第一营养级,因此处于Ⅰ中的生物为生产者;处于Ⅲ中的生物为第三营养级。
(4)图2“能量金字塔”呈现出上窄下宽的金字塔形,反映出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
(每空2分,共16分)
(1) 碳源 氮源
(2)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30-35℃
(3) 酸性重铬酸钾 灰绿色
(4) 稀释涂布平板法 隔绝空气
(1)葡萄为酵母菌提供水、无机盐、碳源、氮源等生长繁殖必需的物质。
(2)在有氧的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分解葡萄糖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酒精发酵时,20℃左右是酵母菌最适温度;醋酸菌最适生长温度范围是30-35℃。
(3)果汁发酵后,是否有酒精生成,可以用重铬酸钾来检验;在酸性条件下,其与乙醇发生化学反应,由橙色变成灰绿色。
(4)若酿酒过程中不产生酒精,欲检测活细胞数目,可采用的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酵母菌是兼性厌氧性生物,在酿酒过程中,经检测活菌数量适宜但却不产生酒精,应采取的措施是隔绝空气。
23.(除注明外,每空2分,共13分)
(1) 次生(1分) 大于 抵抗力
(2) 随机取样 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3)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4)信息传递
(1)干涸的湖泊演变成森林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在从草原生态系统演替为森林生态系统的过程中,群落在逐渐壮大,生产者固定的CO2量大于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生物种类逐渐增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
(2)在种群水平上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用样方法对森林生态系统植被数量进行调查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3)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4)捕食与反捕食,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信息传递的功能。
24.(每空2分,共12分)
(1) 乳酸菌 异养厌氧型
(2)腌制时间过短、制作过程污染严重、密封不严等
(3) 纤维素 选择 含高浓度盐分
(1)酸菜制作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乳酸菌,其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性,能发酵产生乳酸。
(2)在盐酸酸化的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再通过比色法与标准样品对比得出大致含量。
(3)与标准化腌制相比,土坑酸菜由于腌制时间过短、制作过程污染严重、密封不严等原因,导致其容易腐烂变质。
(4)①要获得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必须用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
②根据题意分析,要筛选耐高盐的目的菌株的话,应该在培养基中加入高浓度的盐分。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