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广东省揭阳市跨市区校联考高三下学期5月三模历史试题(含解析)
2023届广东省揭阳市跨市区校联考高三下学期5月三模
历史试题
本试题卷共8页,20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朝建立后,统治者反复强调"用保乂民""用康保民""唯民其康乂""惠康小民",文献中还有"裕民""民宁""恤民"等相关记载。这些言论和记载
A.旨在强调对小农经济重视B.体现出浓厚的民本观念
C.说明周朝放弃了鬼神思想D.确保了周朝的长治久安
2.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是关于广东梅州市狮雄山秦汉城池遗址的一些考古材料,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3.据文献记载,"胡人"在唐朝从事的职业包括:官员、使者、质子、仆从、商贾、僧侣、牵夫、车夫、伎乐、工匠、译语、猎师、马球手等。这些记载在出土的墓葬石雕、壁画、绘画等文物中都有反映。据此可知唐朝
A.社会分工日益细密B.阶层流动逐渐加剧
C.社会风气较为开放D.中外交流日益频繁
4.南宋时期,政府对全国民户的田宅统计已经规定了一整套程序,比如制作了"砧基簿",全面记载民户的姓名、田产数量及来源,甚至左邻右舍的情况也要登记清楚。如果田宅需要买卖时,双方都需要持有"砧基簿",一起到县衙办理转让手续。这
A.说明宋朝限制土地流转B.有利于加强基层社会治理
C.规范了农业用地的管理D.反映出宋朝抑制商业发展
5.王阳明认为,圣人不是生知,不是先知,亦不是无所不知。圣人虽也有才力大小的不同,但论其为圣,是不分知识和才力的。圣人原与凡人一样,并没有全知全能的天赋。由此推知,王阳明意在强调
A.圣人应该加强道德修养B.儒学家应为底层民众服务
C.知识对于成长的必要性D.发现内心良知的重要价值
6.下图为1868-1913年中国部分进口商品比重(单位%),据此可知
A.手工棉纺织业逐步瓦解B.机械制造依赖欧美列强
C.实业救国思想日益普及D.民族经济获得一定发展
7.1896年,梁启超发文指出:中亚洲回部,素号骁悍善战斗,而守旧不变,俄人鲸吞蚕食,殆将尽之矣;越南、缅甸、高丽,服属中土,渐染习气,因仍弊政,葡藤不变,汉官威仪,今无存矣。此论意在
A.宣扬变法图存B.维系宗藩秩序
C.介绍世界形势D.抨击列强侵略
8.据统计,1902-1911年全国农村民变总数超过1300次。1910年农村民变次数最多,达250次。这些民变大多以"官逼民反""官逼民变,绅逼民死""扫清灭洋""顺清灭洋""灭洋仇教""奉天灭洋"等为聚事口号。这折射出
A.民主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B.清政府的统治腐朽无能
C.农民阶级的起义如火如茶D.义和团运动扩展到各地
9.20世纪40年代初,《岳飞》历史剧巡回演出,场场爆满。重庆国泰大剧院一连演出八场,一时间万人空巷。演出现场,中方还负责招待了英、法、美、苏等许多国家的驻华使节,并赠送"还我河山"的旗帜。这一现象主要缘于
A.电影放映技术的提高B.提振抗战士气的需要
C.西方青睐中国的文化D.艺术出现平民化趋势
10."一五"计划期间,广州市重工业产值增长3.09倍,轻工业产值增长1.47倍,完成工业基建投资总额2.16亿元,进行施工的工业建设单位235个。据此可知当时的广州
A.工业结构比例出现失衡B.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
C.经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D.国营企业占据主导地位
11.据希罗多德著述记载,当希腊人第一次碰到波斯人,便发现波斯人是有主子的,而希腊人是自由的。后来亚里士多德建议他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对付马其顿人要用对付奴隶的办法、对希腊人要用对待自由人的办法。据此可知,古希腊的学术思想
A.以人文主义精神为指导B.对奴隶制予以排斥
C.以维系居民自由为追求D.渗透着文化优越感
12.有学者认为,对于大多数英国民众而言,法国大革命的意义不在于鼓励他们向压迫着他们的国王和贵族宣战,而是提示他们,是时候再一次拿起武器捍卫英格兰的"古老自由"了。至于所谓的英国激进派,我们很难奢求他们能像海对岸
的同侪一样与旧世界彻底决裂。材料重在说明英国
A.资产阶级捍卫自由的决心B.民主化进程具有一定保守色彩
C.存在多元化政治运行模式D.君主立宪道路得到了普遍认同
13.19世纪初,罗伯特.欧文在其论著指出:对人性的正确认识,将消除人间的一切仇恨和愤怒。尽管工人对资本家的愤怒是有理由的,但愤怒并不能令人民过上美好生活。工人应该靠宣传、示范、争取舆论而达到自己的目的。欧文此论
A.折射出英法等国的劳资矛盾渐趋缓和
B.指出了舆论宣传工作的重要价值
C.缺乏对建立理想社会途径的深刻认识
D.说明生活不能依赖情绪任意选择
14.19世纪中后期,德国各大学大幅缩减神学、法学等传统学科,纷纷创设新的自然科学、经济学等学科,有的地方甚至直接成立新型的商业和工业大学;此外各大学还普遍建立化学实验室。德国大学的专业设置和结构调整
A.契合了工业革命的发展需求B.加速了多元科研格局的形成
C.体现出自然科学的独特魅力D.为德国统一提供了智力支持
15.1908年,当时一篇颇受欢迎的俄国评论写道,"俄罗斯民族的命运维系于塞尔维亚等斯拉夫兄弟民族的命运,如果塞尔维亚被征服了,被肢解了,那么俄罗斯的未来将会化为灰烬"。在此前后,德国权威报刊声称"斯拉夫的海浪无时无刻不在冲击德意志人的堤坝,如果我们后退一点,那么我们就会失去一切"。材料反映出一战前
A.俄德矛盾成为世界主要矛盾
B.报刊舆论左右国际局势
C.塞尔威亚地区冲突日益升温
D.极端民族主义情绪泛滥
16.20世纪初以来,美国前1%超级富豪的收人占全社会总收人之比不断攀升,1928年一度高达22.3%。二战后这一比例有所下降,到1970年1%超级富豪的收人占全社会总收人的比例降至10.7%。二战后该比例下降主要基于美国
A.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调整B.贫富分化程度有所缓解
C.政府对社会经济干预增强D.通货膨胀得到一定控制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十六世纪末,日本侵略朝鲜,明朝派兵抗日援朝,中国学术界称之为"万历朝鲜之役"或"万历援朝战争"。对于此段历史,不同国度有不同记载。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对于万历朝鲜之役人物传记的历史书写,初期的《明史》总裁官较为重视,但进入编写实质阶段,编修总裁官张廷玉对此大多加以否定和抹杀。其中的《神宗本纪》奠定了否定朝鲜之役的基调;明朝东征朝鲜将领后来在辽东成为后金的对手,他们能够入传《明史》,多因其他事迹入传,几乎无人因朝鲜之役入传;《朝鲜传》对于相关人物与战役,采取否定、贬低的负面评价。
—摘编自孙卫国《清官修(明史)对万历朝鲜之役的历史书写》
材料二古代朝鲜的史书《李朝实录》记载日本是想要攻打明朝而借道朝鲜,但遭到朝鲜举国反抗,他们认为明朝出兵朝鲜的目的并非一心帮助朝鲜,甚至刻意削弱了明朝帮助他们的功绩,把战争胜利的功劳全归于李舜臣和朝鲜百姓身上,然后把李舜臣写成民族英雄。
—摘编自谢贵安《20世纪以来中国史家对东亚实录研究的学术路径》
材料三日本教科书记载:1592年,秀吉派出15万大军前往朝鲜,秀吉的军队在日本武将的带领下,迅速占领了朝鲜的首都汉城,他击败了朝鲜,并进入朝鲜北部。但是,朝鲜方面的李舜臣率领的水军活跃起来,由于明朝的援军等原因,他的军队被击败,并撤退以与明军和平相处。
—摘编自杨彪《日本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等
(1)概括《明史》对万历援朝战争的态度及原因。(6分)
(2)分别指出朝鲜《李朝实录》和日本教科书对万历援朝战争记载的特点。(6分)
(3)指出要了解真实的万历援朝战争需要的学术支持。(2分)
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陕甘宁边区本是一个经济落后、民力有限的地方,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国民党反动派动用几十万军队对陕甘宁边区进行严密封锁,边区民众和公务人员缺吃少穿。1941年底,民主人士李鼎铭等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上提出“精兵简政"议案,毛泽东和中共中央高度重视。1941年12月,边区整编委员会规定:政府一级各厅、处、院缩减人员为1/3,八路军留守兵团转到生产战线。毛泽东提出精兵简政“必须是严格的、彻底的、普遍的,而不是敷衍的、不痛不痒的、局部的"。1944年初,精兵简政基本完成。边区政权系统减少1.3万人,部队人数降到边区总人数2%以下,农民负担大为减轻。
—摘编自宋斌《陕甘宁边区如何突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材料二通过改革,国务院部委由原有的45个减为41个;直属机构从22个减为19个,非常设机构从75个减到44个,部委内司局机构减少20%。这是一次弱化专业经济部门分钱、分物、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的职能改革,对政法、文教、社会事务等部门,没有做大的变动。
—摘编自连怡《198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的情况》
(1)指出陕甘宁边区精兵简政的原因。(8分)
(2)概括198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不同于陕甘宁边区精兵简政之处。(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近代以来,特别是18—19世纪以来,西方一些学者先后提出和发展了西方中心论。他们认为,东方文化没有历史,真正的历史是从希腊开始的。西方文明从希腊开始、经历基督教统治、后来到启蒙主义直至近代国家,达到其顶峰并辐射全球,所以西方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中心。
—摘编自朱继东《认识西方文明中心论的误区》等
材料反映了一些学者对人类文明中心的相关认知,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1955年12月,美、英利用埃及计划修建阿斯旺水坝,急需向美、英及世界银行贷款之机,向埃及提出了许多苛刻的财政监督条件,妄图控制埃及。由于苏联主动向埃及提供水坝工程资金,再加上1955年4月埃及排除干扰毅然参加了亚非会议,1956年5月又宣布同中国建交,7月纳赛尔还将赴南斯拉夫与铁托、尼赫鲁举行发起不结盟运动的谈判,这一切使得美英等国怒不可遏,转而企图颠覆纳赛尔政府。为此,美国宣布撤回对埃及提供援助的承诺,英国亦紧随其后。面对美、英帝国主义的挑战,为了实现埃及的真正独立,1956年7月26日,纳赛尔政府庄严宣告,埃及决定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公司财产移交埃及,运河航运由埃及负责管理。美国指使英法同以色列频繁接触,共同达成了联合侵略埃及的协议。而对西方的军事挑衅,埃及军民同仇敌汽,集中兵力保卫运河区,以武力击败了西方的侵略。11月6日下午,英、法被迫接受了联合国关于立即停火的决议,战争最后以埃及人民的胜利而告终。
—摘编自刘德斌《国际关系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美英企图控制和颠覆埃及纳赛尔政府的背景。 (6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评埃及纳赛尔政府的举动。(6分)
2023届广东省揭阳市跨市区校联考高三下学期5月三模
历史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B 【解析】从材料看到,统治者反复强调民众的重要性,体现出浓厚的民本观念,故选B项。A项“小农经济”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放弃”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确保了”的说法从材料无法得出,排除。
2.D 【解析】从材料看到,遗址外围存在壕沟,其距台地边缘3—8米,剖面为斜直壁、弧底,可知此城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故选D项。A项“领先全国”的说法从材料无法得出,排除;B项“基层消费市场”与材料无对应关系,排除;C项“保持一致”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3.C 【解析】从材料看到,“胡人”在唐朝从事多种多样的职业,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气较为开放,故选C项。A项“日益”的说法从材料无法得出,排除;B项“阶层流动”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中外”的说法以偏概全,排除。
4.B 【解析】从材料看到,南宋时期,政府对全国民户的田宅统计已经规定了一整套程序,这有利于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故选B项。A项“限制”的说法从材料无法得出,排除;C项“农业用地”的说法以偏概全,排除;D项“抑制商业”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5.D 【解析】从材料看到,王阳明认为圣人之所以为圣不在于先知先觉,也不在于全知全能,结合所学知识可推知,王阳明意在强调发现内心良知的重要价值,故选D项。A项“加强道德修养”从材料无法推知,排除;B项“为底层民众服务”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属于对材料的曲解,排除。
6.D 【解析】从材料看到,中国进口棉制成品比重有所下降,民族工业所需原料棉纱、机械设备比例有所上升,这反映出民族经济获得一定发展,故选D项。A项“瓦解”的说法从材料无法得出,排除;B项“依赖”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7.A 【解析】从材料看到,梁启超发文论述不变法的严重后果,意在宣扬变法图存,故选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并非“意在”,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8.A 【解析】从材料看到,辛亥革命时期农村民变仍维持在旧式农民起义的水平,这折射出民主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故选A项。B项“清政府”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农民阶级的起义”的说法也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不合史实,排除。
9.B 【解析】从材料看到,抗战时期宣传岳飞为代表的民族精神,这主要缘于提振抗战士气的需要,故选B项。A项并非“主要”缘于,排除;C项属于对材料的曲解,排除;D项“平民化”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0.C 【解析】从材料看到,广州工业迅速发展,据此可知广州经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故选C项。A项“失衡”的说法从材料无法得出,排除;B项“恢复”的说法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D项“主导地位”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11.D 【解析】从材料看到,古代西方学术话语叙述中存在有意歌颂所谓的希腊自由,贬斥其他文明的倾向,这反映出古希腊的学术思想渗透着文化优越感,故选D项。A项“人文主义精神为指导”的说法从材料无法得出,排除;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居民自由”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12.B 【解析】从材料看到,英国革命具有复古倾向和不彻底特点,重在说明英国民主化进程具有一定保守色彩,故选B项。A项“捍卫自由”的说法以偏概全,排除;C项属于对材料的曲解,排除;D项“普遍认同”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13.C 【解析】从材料看到,空想社会主义缺乏对建立理想社会途径的深刻认识,故选C项。A项“劳资矛盾渐趋缓和”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舆论宣传”的说法以偏概全,排除;D项“不能依赖情绪任意选择”属于对材料的曲解,排除。
14.A 【解析】从材料看到,德国大学进行调整,契合了工业革命的发展需求,故选A项。B项“多元科研格局”从材料无法得出,排除;C项“自然科学”的说法以偏概全,排除;D项“为德国统一”的说法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
15.D 【解析】从材料看到,斯拉夫主义、德意志的日耳曼主义等极端民族主义情绪泛滥,故选D项。A项“世界主要矛盾”的说法不合史实,排除;B项“左右”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日益升温”从材料无法得出,排除。
16.C 【解析】从材料看到,二战后美国贫富分化程度有所下降,这主要基于政府对社会经济干预增强,故选C项。A项“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说法以偏概全,排除;B项属于材料本身而非“主要基于”,排除;D项“得到一定控制”的说法不合史实,排除。
二、非选择题
17.(1)态度:否定,贬低。(1分)
原因:明援朝将领曾与后金作战,与清朝对立;树立清朝正统形象的需要;编修总裁官价值观的影响。(5分)
(2)朝鲜:歪曲明朝出兵目的;削弱明朝援朝功绩;凸显朝鲜因素。(4分,任答两点即可)
日本:否认侵略本质,美化侵略历史。(2分)
(3)树立客观公正的学术研究态度;搜集时人对战争的记载;探寻战争遗迹或碑铭;加强国际学术交流。(2分,任答两点即可)
18.(1)边区民力有限,难以供养过多军政人员;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根据地出现严重困难;边区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政权本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重视;民主人士的建议。(8分,任答四点即可)
(2)不同:与经济体制改革紧密结合;侧重政府职能转变;集中弱化专业经济部门领域;权力下放。(6分,任答三点即可)
19.示例:
见解:西方文明并不是人类文明的中心。(2分)理由:人类文明产生以后就呈现多元特点,古代巴比伦、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古代中国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中世纪,西欧分裂割据,经济落后,科技发展缓慢,其文明程度远远落后于中国、印度等东方文明;近代以来,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欧美迅速崛起,但它们带给世界更多的是暴力掠夺和殖民侵略,亚非拉人民从来也没有承认过所谓的西方中心论,不断掀起反抗西方殖民侵略的民族解放运动;20世纪以来,欧洲成为两次大战的策源地、欧美成为多次经济危机的发源地,给世界人民带来沉重灾难;当今,西方文明不断衰落,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日益得到认同。(10分)
20.(1)冷战对峙和两极格局的形成;美国的霸权主义和扩张政策;非洲民族独立风暴和埃及共和国的建立;纳赛尔政府积极捍卫国家主权的系列斗争;埃及境内的苏伊士运河具有重要战略意义。(6分,任答三点即可)
(2)收回了苏伊士运河主权;维护了民族独立;体现了第三世界人民坚决斗争的精神;沉重打击了西方国家的霸权主义行径;鼓舞了世界其他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6分,任答三点即可)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