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陕西省西安市区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陕西省西安市区高一(下)期中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分)
1. 古希腊悲剧中英雄与神权的抗争启发人们,神的意志不是不可战胜的,只要勇于抗争,可以摆脱神给人戴上的精神枷锁,给予人们追求民主精神的勇气,使民主政治的建立成为可能。由此可见( )
A. 悲剧是古希腊文化的组成部分 B. 普通民众无法抗拒神的意志
C. 悲剧对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影响 D. 悲剧中人的命运是当时现实的反映
2. 乔治 威尔斯的《全球通史》记载:公元前490年至公元前480年,波斯帝国来袭,全希腊人都投入抵抗。以希腊贫穷的公民为主体的陆海军,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获得了胜利。这主要反映了( )
A. 古希腊公民的强烈的主人翁意识 B. 民主制相较君主制更为优越
C. 军事扩张对古代文明交流的作用 D. 古希腊尚武风气的重要影响
3. 中世纪的西欧自由农处于多股领主势力的倾轧绞杀中,不得不投靠某一领主。其条件是交出自己的土地所有权,再以佃农身份将土地租回耕种,并交付地租,履行义务。这反映出当时( )
A. 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B. 封臣对封君有经济义务
C. 农奴的经济负担重 D. 封建制度助推庄园发展
4. 15世纪中期,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一种可以成批浇铸字模的手工浇铸机,用活字与机械来印制书籍,并建立了印刷厂。他的发明很快得到推广,到1500年德国有60多个城市有印刷厂,欧洲已有上千家印刷厂。这反映出当时( )
A. 毕活字印刷术传入欧洲 B. 科学技术推动政治新变革
C. 宗教改革推动了信息传播 D. 社会需求与商业发展结合
5. 如表所示为关于明成祖朱棣以“靖难”之名夺建文帝之位的记载。据此可知( )
记载 出处(及成书时间)
(明成祖)扫除奸凶,平祸难,再安宗社。 《明太宗实录》(明中期)
成祖凭其威强袭取大位,戕杀忠臣。 潘耒《书纂修五朝史传后》(清康熙年间)
文皇(明成祖)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层弱,
长驱内向,奄有四海。 《明史 成祖本纪》(清乾隆年可)
A. 政治立场对历史叙述有重大影响 B. 私人编撰的史书叙事更为客观
C. 年代越晚的记载越接近历史真实 D. 官方史书以儒家伦理品评人物
6. 在“三角贸易”中,利物浦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完善的码头设施使当地商人获得了充足的货源(奴隶)。到18世纪时,利物浦已成为英国第二大城市。据此可知,“三角贸易”( )
A. 推动了英国城市的兴盛 B. 拓展了英国的海外市场
C. 得到了英国政府的默许 D. 改变了英国的城市布局
7. 但丁认为,去掉理性,人就不再成其为人,而只是有感觉的东西,即畜生而已;真正使人高贵、接近于上帝的就是理性。莎士比亚认为,人性并不是理想中的至善,他为人世间的黑暗和丑恶而感到痛心。据此可知,二者思想的共同点是( )
A. 都批判人性的丑恶 B. 都体现了理性主义
C. 都强调以理性为核心 D. 都对现实强烈不满
8. 马丁 路德认为上帝之道的两种形式(福音和律法)不可偏废,在肯定上帝福音的基础上,律法(以国王名义颁布的成文法)作为上帝的意志来约束人的罪行是必要的。由此可知,马丁 路德的宗教思想( )
A. 重申了人人平等的原则 B. 颠覆了天主教神学教条
C. 为启蒙思想奠定了基础 D. 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
9. “互联网+”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作为当前信息化发展的核心特征提取出来,并与工业、商业、金融业等传统行业进行全面融合,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这说明“互联网+”( )
A. 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B. 促进劳动方式发生根本转变
C. 使人工智能成为新科技领域标杆 D. 运用新技术开始改变人们的生活
10. 在《权利法案》颁布前,英国下议院曾起草《请愿条款》,明确要求议会“专制”,但威廉亲王拒绝对其王权施加任何限制,最终《权利法案》删去了“议会所议事项未能议决,议会不得被宣布解散”等内容。这表明《权利法案》( )
A. 是利益妥协的产物 B. 削弱了议会的权力
C. 扩大了国王行政权 D. 确立了民主共和制
11.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有权批准或否决国会的立法,国会可以以2/3多数推翻总统的否决;各级联邦法院法官须由总统提名并经过参议院批准;最高法院可以判决国会的法律或总统的行政命令是否合乎宪法。据此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 )
A. 分权制衡原则 B. 人民主权原则 C. 民主集中制度 D. 中央集权制度
12. 18世纪七八十年代,受到美国独立战争(法美结盟)、1787年工商危机的爆发、1788年自然灾害及其导致的粮食危机的影响,法国陷入了严重的债务危机。国王路易十六时隔175年重新召开三级会议,企图对市民及广大自由农增加征税。路易十六此举( )
A. 捍卫了法国的欧洲大国地位 B. 加速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C. 表明法国已建成君主立宪制 D. 遵循了保护自由财产原则
13. 18世纪中叶,伦敦居民已占英国人口的15%,伦敦居民对食物和燃料永难满足的需求改变了整个英国南部和东部的农业,并且经由水路运输,引来了远自威尔士和北方最偏僻地区的稳定供货,此外还激发了纽卡斯尔的煤矿开采。这可以用来说明工业革命前的英国( )
A. 国内市场的统一 B. 矿产资源丰富 C. 交通运输条件优越 D. 劳动力丰富
14. 1864年,马克思在起草的《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和《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中,根据《共产党宣言》的革命原则,规定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基本路线,强调“夺取政权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伟大使命”。这( )
A. 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B. 促进了欧洲工人的觉醒
C. 促进了正义者同盟的成立 D. 总结了巴黎公社的教训
15. 1882年,恩格斯在致考茨基的信中指出:“依我看,真正的殖民地,即欧洲人占据的土地—-加拿大和澳大利亚都会独立的;相反的,那些只是被征服的、由土著人居住的土地—印度以及葡萄牙、西班牙的领地,无产阶级不得不暂时接过来,并且尽快地引导它们走向独立。”恩格斯出现这种判断是基于( )
A. 奴役掠夺形式的不同 B. 建立殖民统治时间差
C. 宗主国经济发展程度 D. 区域生产方式的差异
16. 1876年9月,英、法、德、意、美、俄、奥等国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召开国际地理学会议,会以“科学考察和传播文明”为名,成立国际非洲协会。除英国外,与会各国都成立了各自的委员会,派遣人员到非洲进行考察。这次会议( )
A. 为列强瓜分非洲作了准备 B. 是一次“地图上作业”的会议
C. 解决了列强殖民争夺的矛盾 D. 确立了“有效占领”的原则
17. 埃塞俄比亚皇帝孟尼利克二世借反抗意大利入侵的之机,扫荡了各地的封建割据势力。战后,他不但派遣了埃塞俄比亚第一批赴欧留学生,还利用意大利的赔款加快电报线、公路、铁路、银行、西式医院和学校建设。这反映了埃塞俄比亚( )
A. 跻身资本主义强国的行列 B. 主动融入近代化发展潮流
C. 以民众为反侵略斗争主力 D. 跳过了封建社会发展阶段
18. 阅读如图1、图2,它们反映了( )
A. 古埃及文明对美洲文明的影响 B. 玛雅人对自然奥秘的探索
C. 玛雅人在宗教上盛行多神崇拜 D. 玛雅社会严密的组织体系
19. 1922年3月,苏维埃政府用“统一实物税”替代了各种实物税;1923年4月,政府决定只征收“单一农业税”,并可用货币代缴部分实物税;1924年,全部征收货币。苏维埃政府这些举措的调整( )
A. 说明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废除 B. 为战胜国内敌人奠定了基础
C. 促进了国内商品市场的活跃 D. 削弱了工农联盟的阶级基础
20. 1884年柏林会议规定:“今后占据目前在其领地外的非洲大陆沿岸地区某领土的国家……以及将要承担保护权的国家,应该向本议定书的签字国呈送与此有关的相应文件及声明。”这一规定( )
A. 加速了列强瓜分非洲的步伐 B. 开启了非洲独立运动的序幕
C. 维护了非洲各国的根本利益 D. 解决了列强瓜分世界的矛盾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60分)
21.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古代典籍中城市规划相关记述表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周礼 考工记》
“王城方九里,公城方七里,侯城方五里,爵城方三里。” 《左传 隐公元年》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毒近早,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都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管子》
材料二官方传统:涉及地方府县城市皆须建置官方设施,如坛庙、救济场所、学校、仓库、旌表申明设施等,对选址、规模、式样等有不同程度的要求。
民间传统:参与选址、择向、山水格局建构等工作处理人工建设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和人工建设中的具体工程技术问题。
士人传统:保障着官方法规以适当的方式落实于城市具体的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经济状况之中,不懈追求和谐的社会秩序。
——摘编自孙诗萌《浅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三个传统”》
材料三中国城市告别传统城市形态走向近代是从 19世纪40年代开始的。中国的城市近代化发轫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这些通商城市以贸易为中介,并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念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从而使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之旅。
——摘编自涂文学《中国近代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论略》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相关史实,归纳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理念。
(2) 根据材料三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并结合相关史实分析其背景。
(3) 结合上述材料和相关史识,作为研究者,对有关古今城市的记载应如何考证?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航路开辟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就已在欧亚大陆之间贩运商品,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等。到 18世纪末,这种有限的奢侈品贸易由于新的大宗生活必需品交易的扩大而转变为大规模贸易。跨大西洋贸易的规模更是如此,因为美洲种植园生产了大量烟草、蔗糖、咖啡、棉花及其他在欧洲销售的商品,他们还必须输入劳动力,从而出现了繁荣一时的“三角贸易”。这一时期全球性贸易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东、西欧之间的商品交换。西欧得到了种种原料,尤其是谷物。波兰、匈牙利和俄国等国得到了纺织品、武器、金属制品及殖民地商品。欧洲与亚洲的贸易比不上与南北美洲或与东欧的贸易,其主要原因是欧洲的纺织行业反对从亚洲各国进口棉纺织品,担心为支付外国棉纺织品而造成的金银流失会危及国家安全。其次的原因是,难以找到能在亚洲市场上出售的商品。直到18世纪末,欧洲发展起动力机器时才解决与亚洲贸易中的这一问题。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世界市场的总体形成,经历了从 15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共计400多年的时间。
阶段 状况 关键词
第一阶段 开始形成 物种大交换、三角贸易、商业革命
第二阶段 初步发展 机器大工业、产业资本取代商业资本
第三阶段 总体形成 垄断资本、瓜分世界的狂潮
——据栾文莲《全球的脉动:马克思主义世界市场理论与经济全球化问题》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相对于1500年以前世界贸易呈现的新变化。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世界市场形成发展的主要因素。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二战对欧洲造成巨大的破坏,整个西欧处于经济、社会、信仰混乱的状态,政治生活也出现左倾趋向,如:1947年法国共产党在选举中获得1/4选票并加入了联合政府,意大利共产党也获得了1/3的选票。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深恐苏联的势力西进,十分担心欧洲国家购买力的下降会带来美国的经济危机。……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乔治 马歇尔提出了一项大规模帮助欧洲治愈战争创伤的“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 教师教学用书》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美国霸权地位开始衰退。随着经济力量的壮大,在政治上,西欧、日本出现独立自主的倾向,从而导致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苏联推行霸权主义对外政策,社会主义阵营解体。在国际舞台上,既有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激烈争夺,又有西欧、日本、中国等对美苏两极结构的制约,使两极格局走向松动,趋向弱化。
——摘编自孙宝珊《战后世界两种国际格局的两个历程》材料三:冷战结束之际,美国明显地在行使历史上首次出现的全球性霸权。美国行使这种霸权的种种最初尝试,都非常不纯熟,而这已经是最不严厉的评断了。2001年9月11日对无辜生命的屠杀事件令美国开始朝着一个新方向进发,这导致美国疏远了大部分的盟友,卷入一场看似无法完全打赢或撤退的战争。
——摘编自(英)J M 罗伯茨O A 维斯塔德《企鹅全球史:新纪元》
(1) 根据材料一,分析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欧、日本出现独立自主倾向的主要原因,并分析其对世界格局产生的主要影响。
(3) 根据材料三,概括冷战结束之际美国对外扩张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面对霸权主义提出的中国方案。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古希腊悲剧中英雄与神权的抗争启发人们,神的意志不是不可战胜的,只要勇于抗争,可以摆脱神给人戴上的精神枷锁,给予人们追求民主精神的勇气,使民主政治的建立成为可能”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以看出古希腊的神具有人的特征,促进了人的主观精神的发展,对民主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C正确;
ABD选项是对材料片面的理解,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答案】A
【解析】根据“波斯帝国来袭,全希腊人都投入抵抗。以希腊贫穷的公民为主体的陆海军,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知,古希腊公民具有强烈的保卫城邦国家的主体意识,A正确;
材料并没有将民主制和君主制进行比较,排除B;
材料没有体现军事扩张的作用,排除C;
古希腊并没有尚武风气,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了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交流,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交流,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世纪的西欧自由农处于多股领主势力的倾轧绞杀中,不得不投靠某一领主。其条件是交出自己的土地所有权,再以佃农身份将土地租回耕种,并交付地租,履行义务。”可知,中世纪的西欧自由农被迫交出自己的土地所有权,再以佃农身份将土地租回耕种,并交付地租,向封建领主履行义务,说明西欧封建制度有利于推动庄园的发展,D项正确;
交出自己的土地所有权,再以佃农身份将土地租回耕种,并交付地租,履行义务,这是人身依附关系的加强,排除A项;
材料中没有描述封君封臣制度,排除B项;
材料中体现的是自由农以及佃农的信息,没有体现农奴的经济负担,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西欧封建社会庄园及封君封,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西欧封建社会庄园及封君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到1500年德国约有60多个城市有印刷厂,欧洲已有上千家印刷厂”,说明当时社会需求推动了印刷术的普及,故D正确;
材料反映手工浇铸机的发明和影响,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手工浇铸机不属于科学,排除B;
材料与政治运动无关,排除C。
故选:D。
本题主要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解答本题需要紧扣关键信息“到1500年德国约有60多个城市有印刷厂,欧洲已有上千家印刷厂”分析。
本题主要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5.【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关于明成祖朱棣以‘靖难’之名夺建文帝之位的记载”,结合表格可以看出在《明太宗实录》中记载明成祖是为扫除奸凶,为了宗庙社稷的安危才平定了祸乱。而清朝时期记载的确是戕杀忠臣,记载截然不同,是出于政治立场的原因,A项正确;
材料“关于明成祖朱棣以‘靖难’之名夺建文帝之位的记载”涉及的是政治立场对历史叙述的影响,不能得出私人编撰的史书叙事更为客观,排除B项;
年代越晚的记载不一定接近历史事实,排除C项;
明清时期,儒家思想是正统思想,但是两者的记载却不同,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6.【答案】A
【解析】A.根据材料“利物浦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完善的码头设施使当地商人获得了充足的货源(奴隶)。到18世纪时,利物浦已成为英国第二大城市。”可知三角贸易为英国提供了廉价劳动力,推动了英国城市的兴盛,故A项正确;
B.“拓展了英国的海外市场”属于推动英国城市行省的一部分,A项内容包含B项内容,故B项错误;
C.材料未涉及英国政府的态度,故C项错误;
D.材料未体现英国城市布局的变化,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了英国的三角贸易,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英国的三角贸易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答案】B
【解析】A.莎士比亚批判了人性的丑恶,但丁并没有,所以A项不是二者的共同点,排除;
B.根据“去掉理性,人就不再成其为人”、“人性并不是理想中的至善,他为人世间的黑暗和丑恶而感到痛心”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中二者都强调理性,体现了理性主义的内容,正确;
C.但丁和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人物,以人文主义为核心,排除;
D.材料并不涉及对现实的强烈不满,排除。
故选:B。
本题侧重于考查文艺复兴运动,解题关键信息是“去掉理性,人就不再成其为人”、“人性并不是理想中的至善,他为人世间的黑暗和丑恶而感到痛心”。
本题侧重于考查文艺复兴运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在肯定上帝福音的基础上,律法(以国王名义颁布的成文法)作为上帝的意志来约束人的罪行是必要的”可知,马丁 路德认为上帝的福音和以国王名义颁布的国家的法律同样重要,说明马丁 路德强调世俗王权的加强,这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D项正确;
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马丁 路德主张加强世俗王权,没有强调人人平等,排除A项;
材料所述内容一定程度上冲击天主教神学教条,但不能表述为“颠覆”,排除B项;
马丁 路德的宗教改革进一步解放人们思想,为启蒙运动奠定基础,但材料内容强调的不是解放人们思想方面的史实,而强调的是世俗王权的加强,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了宗教改革,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宗教改革,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将互联网作为当前信息化发展的核心特征提取出来,并与工业、商业、金融业等传统行业进行全面融合,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可知,互联网应用于经济,促进了经济发展的新形态,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A正确;
B错在“根本转变”,排除;
材料和人工智能无关,排除C;
材料没有体现人们的生活,排除D。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信息技术发展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0.【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但威廉亲王……议会不得被宣布解散”,表明英国的政体存在议会和专制王权之间的妥协,A项正确;
《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增强了议会的权力,排除B项;
材料强调的是妥协,但同样对王权有了一定的制约,排除C项;
英国确立的是君主立宪制,不是民主共和制,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英国《权利法案》,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英国《权利法案》,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1.【答案】A
【解析】根据“总统有权批准或否决国会的立法,国会可以以2/3多数推翻总统的否决;各级联邦法院法官须由总统提名并经过参议院批准;最高法院可以判决国会的法律或总统的行政命令是否合乎宪法”等信息分析可知,宪法使得总统、法院和国会互相制约达到平衡的状态,以维护民主政治,A正确;
BCD与材料不相符,排除。
故选:A。
本题侧重于考查《1787年宪法》,解题关键信息是“总统有权批准或否决国会的立法,国会可以以2/3多数推翻总统的否决;各级联邦法院法官须由总统提名并经过参议院批准;最高法院可以判决国会的法律或总统的行政命令是否合乎宪法”。
本题侧重于考查《1787年宪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2.【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支持美国独立战争使法国政府债台高筑,财政危机更加严重。为此,国王路易十六于1789年5月召开三级会议,讨论征税问题,这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的矛盾,加速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B项正确;
三级会议主要是针对财政问题,与法国的大国地位无关,排除A项;
当国当时并不是君主立宪,排除C项;
召开三级会议强行征税,违背了自由财产原则,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法国大革命,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法国大革命,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3.【答案】A
【解析】材料“伦敦居民对食物和燃料永难满足的需求改变了整个英国南部和东部的农业,并且经由水路运输,引来了远自威尔士和北方最偏僻地区的稳定供货,此外还激发了纽卡斯尔的煤矿开采”反映了伦敦与周边地区形成了紧密的联系,这表明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A正确;
B、C、D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了工业革命,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工业革命,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4.【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1864年,马克思在起草的《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和《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中,根据《共产党宣言》的革命原则,规定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基本路线”“夺取政权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伟大使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A项正确;
无产阶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是欧洲工人开始觉醒的标志,排除B项;
正义者同盟成立的时间是183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巴黎公社爆发的时间是187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第一国际,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第一国际,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依我看,真正的殖民地,即欧洲人占据的土地—-加拿大和澳大利亚都会独立的;相反的,那些只是被征服的、由土著人居住的土地—印度以及葡萄牙、西班牙的领地,无产阶级不得不暂时接过来,并且尽快地引导它们走向独立”可知,在北美、澳大利亚等地,欧洲殖民者过来的时候,当地的土著生产力极其低下,欧洲殖民者通过剿灭、赶走土著进行占有,而在亚洲和非洲大陆则是另一种情形,当地的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人口众多,欧洲殖民者无法通过赶走和剿灭土著进行占有,只能利用当地的生产关系,强制当地土著为其国家提供粮食和原料,D项正确;
材料中奴役方式不同是判断的内容,而非作出判断的原因或依据,排除A项;
材料不涉及殖民时间的对比,排除B项;
宗主国经济发展程度影响的是独立后经济发展程度,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殖民扩张的后果和历史影响,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殖民扩张的后果和历史影响,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876年9月,英、法、德、意、美、俄、奥等国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召开国际地理学会议,会以以‘科学考察和传播文明’为名,成立国际非洲协会。除英国外,与会各国都成立了各自的委员会,派遣人员到非洲进行考察。”可知,19世纪后期,西方列强加快侵略非洲的步伐,欧洲探险者纷纷深入非洲腹地探险,为进一步侵略非洲准备地理和人文资料,A项正确;
“地图上作业”的会议是指1884年的柏林会议,排除B项;
解决了列强殖民争夺的矛盾,“解决了”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在柏林会议上确立了“有效占领”的原则,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以及亚非拉人民的抗争,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以及亚非拉人民的抗争,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埃塞俄比亚皇帝孟尼利克二世……扫荡了各地的封建割据势力……加快电报线、公路、铁路、银行、西式医院和学校建设”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措施推动了埃塞俄比亚的近代化进程,B项正确;
埃塞俄比亚既不是资本主义制度也不是强国,排除A项;
材料介绍的是反侵略斗争的结果,没有涉及过程,不能说明民众是反侵略斗争主力,排除C项;
当时的埃塞俄比亚还是封建社会,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以及亚非拉人民的抗争,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以及亚非拉人民的抗争,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8.【答案】B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天文观测功能金字塔”、“天文观测塔”可知玛雅人卓越的数学与天文学才能,是玛雅人对自然奥秘的探索,B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埃及文明与当时的玛雅文明没有交集,排除A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图片不能得出多神崇拜的信息,排除C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仅从金字塔或观测塔不能得出玛雅社会的等级关系或组织关系,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玛雅文明,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玛雅文明,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9.【答案】C
【解析】从材料“1922年3月,苏维埃政府用......并可用货币代缴部分实物税;1924年,全部征收货币”和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在经济建设道路探索的过程中,逐步采取了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促进了国内商品市场的活跃,C正确;
ABD选项是对材料片面的理解,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苏联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苏联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0.【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内容和材料“今后占据目前在其领地外的非洲大陆沿岸地区某领土的国家……以及将要承担保护权的国家,应该向本议定书的签字国呈送与此有关的相应文件及声明”可知,1884年在德国柏林召开的瓜分非洲的国际会议,列强经过讨价还价达成协议。其中规定,任何国家在非洲占领新的土地,必须通知其他国家,占领方为有效。该规定和该会议旨在协调列强殖民扩张中的矛盾,从而加速了列强对非洲的瓜分,A项正确;
这一规定是为了对非洲进行瓜分,并没有开启非洲独立运动的序幕,更不是维护非洲各国的根本利益,排除BC项;
这一规定是协调了列强殖民扩张过程中的矛盾,并没有解决,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以及亚非拉人民的抗争,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以及亚非拉人民的抗争,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1.【答案】【小题1】理念:城市规划彰显统治权威;城市选址遵循应天顺民的原则;城市布局符合社会治理需要。
【小题2】特点:发展不均衡,沿海通商口岸首先崛起;受西方工业文明影响,具有半殖民地性。背景: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近代民族工业兴起。
【小题3】如何考证:史料和实地考察的结合。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城市化。第一问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理念来分析;第二问结合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城市化,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2.【答案】【小题1】新变化:商品种类增多;贸易路线转移,由地域性贸易发展为全球贸易;呈现出不平衡趋势,以欧洲为中心(三角贸易发展迅速);重商主义思想兴起。
【小题2】主要因素: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新型交通工具的大量使用;工业生产迅速发展;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
【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第一问要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来解答;第二问要结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的影响来解答。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3.【答案】【小题1】原因:欧洲国家普遍出现经济困难局面;西欧的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壮大;担心因欧洲经济困难而导致美国经济危机爆发。
【小题2】原因:西欧、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美国实力相对削弱。影响: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使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
【小题3】特点:行使全球性霸权;尝试不纯熟;注重单边行动。方案:致力于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倡导并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格局的变化以及冷战。第一小问要结合马歇尔计划的影响因素来解答;第二小问要结合世界格局变化的特征来解答;第三小问要结合冷战结束产生的影响来解答。
本题考查世界格局的变化以及冷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页,共1页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