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2章《生物与环境》练习题(答案)
苏科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2章《生物与环境》练习题
一、选择题
1.生活在海拔4500m的滇金丝猴,四肢较短、皮毛厚实,可以在刺骨的寒风中减少热量的散失。这说明是( )
A.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B.环境对生物的适应
C.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D.生物对环境的制约
2.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以鼠妇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图1)。该同学对上述实验重复了5次,结果如图2。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准确,应对上述数据作怎样的处理是( )
A.取最大值 B.取最小值 C.取平均值 D.随机取值
3.某生物兴趣小组在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时,用干湿计在某一天的早晨、中午和傍晚分别测量裸地、草地、灌木丛三处的湿度。每处测三个点,并求出平均值记录在下表中。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早晨 中午 傍晚
裸地 68% 18.5% 45%
草地 73% 38% 51.3%
灌木丛 81.3% 45% 65.3%
A.每处测三点并求平均值,目的是减少实验误差
B.草地在一天中的相对湿度变化:早晨>傍晚>中午
C.同一时间内的相对湿度:灌木丛>草地>裸地
D.在测量灌木丛的空气湿度时,要把干湿计放在地上
4.“地球拓荒者”―地衣常见于旧墙壁、树干或岩石等处,它分泌的地衣酸可以把岩石表面分化形成原始土壤。在地衣体内共生的两类生物是( )
A.蕨类和细菌 B.藻类和真菌 C.藻类和细菌 D.蕨类和真菌
5.滇金丝猴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灵长类动物,终年生活在冰川雪线附近的高山针叶林带,滇金丝猴四肢短小、皮毛厚实,可以在刺骨的寒风中减少热量的散失。这说明( )
A.生物能适应环境 B.生物难以适应恶劣环境
C.生物能影响环境 D.生物的进化与环境无关
6.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多种多样,如竹节虫的形态、颜色都与竹枝极为相像,那么竹节虫这种适应环境的方式应属于( )
A.拟态 B.保护色 C.模仿 D.警戒色
7.某湿地公园植被丰富。下列场景与生命现象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该湿地公园内空气湿润——生物影响环境
B.岸边柳枝发出嫩芽——生物可以生长发育
C.芦苇的茎是中空的——生物能适应环境
D.向阳处的植物比背阴处的长得茂盛——生物能适应环境
8.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生物影响环境
B.大树底下好乘凉——生物影响环境
C.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发达——生物适应环境
D.七星瓢虫捕食蚜虫——生物影响生物
9.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实例中,与其他三项描述不同的是( )
A.仙人掌的叶特化为刺 B.地衣能够加速岩石的风化
C.尺蠖的拟态 D.企鹅皮下脂肪很厚
10.沙漠上到处都是不毛之地,只有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这说明能影响植物分布的非生物因素是( )
A.水 B.光 C.空气 D.温度
11.农业生长时,经常要去除杂草,因为杂草与农作物之间的关系是( )
A.共生 B.寄生 C.竞争 D.合作
12.下列选项中,与“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所描述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相同的是( )
A.海豚皮下脂肪很厚 B.秋风扫落叶 C.大树底下好乘凉 D.骆驼刺根系发达
二、判断题
13.生物的环境是指生物的生存地点。( )
14.非生物因素只有光,水,温度。( )
15.“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成语揭示了动物之间的捕食关系。( )
16.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
三、综合题
17.综合应用
(1)诗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中蕴藏了很多生物学知识,请从生物学角度分析回答:
A.杏树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杏树能够受到墙外阳光照射的刺激引起出墙,这表现了生物具有 性。
B.杏树伸到墙外的枝条会开花结果,这反映了红杏具有 的特征。
C.能够出墙的红杏树是由一粒种子发育成一颗小树,再长成参天大树的,从这个意义讲,红杏具有 的特征。
(2)根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A.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分布的因素称为 。
B.“沙漠变绿洲”这种现象可说明 。
C.“南橘北枳”这种现象可说明 。
D.麝牛成群生活时,如果遇到狼群,雄牛会围成一团圈,头朝外面,把雌牛和小牛围在圈内,避免被狼伤害,这种现象体现同种生物之间存在的关系是 。
E.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地球之肺是 。
18.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著名词句,试从生物学角度分析这一现象:
(1)春末夏初是青蛙繁殖的季节,这时池塘边会经常听到蛙鸣声,但是寒冷的冬天我们很难听到。这是由于非生物因素中的 对生物的影响。
(2)“蛙鸣抱对”,使青蛙性状世代相传,这反映出生物具有 现象,当有人走近时,蛙不再鸣叫,这体现出的生物的特征是 。
(3)蛙鸣求偶,产卵,经过蝌蚪、幼蛙发育为成蛙,这反映了生物具有 的特性,但成蛙的大小和体色又各不相同,这反映了生物具有 的现象。
(4)成蛙能捕食稻田里的害虫,这反映了生物的生活需要 。
19.丰富多彩的自然界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生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并且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还影响环境。请根据生物生存的实例回答问题:
(1)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两句谚语体现了 。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话体现出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3)芭蕉树的叶子具有“长、宽、大”的特点,适于 环境生活;沙棘的地下茎跟长度是地上部分高度的十多倍,适于 环境中生活;鱼类适于在水中呼吸的结构是鳃;鸟类适于飞翔的外形特点是身体呈流线型;上述事例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4)每年小麦都能安然过冬,但去年的冬天极度寒冷,小麦被冻死了很多,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5)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共同构成 。
四、资料分析题
20.材料分析题: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①在炎热缺水的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尿液非常少,当体温升高到40.7℃时才会出汗。
②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
③人的鼻腔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可以预热干冷的空气,北欧的生存环境较寒冷,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的鼻子又高又大。
④近年来,人们发现大气层出现了臭氧层空洞,究其原因主要是人们使用的冰箱中的氟利昂进入大气,破坏了臭氧和氧气之间的平衡。
(1)资料 (填序号)说明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2)资料 (填序号)说明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D B A A D A B A
题号 11 12
答案 C C
13.错误
14.错误
15.正确
16.正确
17.(1) 细胞 应激 繁殖 生长
(2) 生态因素 生物影响环境 环境影响生物 合作 生物圈 森林生态系统
18.(1)温度
(2) 遗传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或应激性)
(3) 生长和繁殖 变异
(4)营养
19.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雨水充沛(或多雨) 干旱(或缺水)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是相对的 生物圈
20. ①③ ②④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www.21cnjy.com)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