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复习限时提能训练1步入化学殿堂(答案)
限时提能训练(一) 步入化学殿堂
(时间:40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年俗文化是我国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年俗活动,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纸变窗花 [B]糯米酿酒
[C]发面蒸馍 [D]燃放爆竹
2.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以下诗句中画线部分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B]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C]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3.东昌府区博物馆展有宋青铜编钟、五代白瓷执壶和大量书画作品等。下列有关文物的性质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A]陶瓷耐腐蚀 [B]青铜强度高
[C]宣纸易燃烧 [D]墨迹难氧化
4.(2024·云南中考)下列叙述中,属于C60化学性质的是( )
[A]常温下为固体 [B]密度为1.68 g/cm3
[C]熔点高于280 ℃ [D]能与钾等金属反应
5.“84”消毒液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其名称源于北京某医院在1984年研制成功的一种高效含氯消毒液。某同学想知道“84”消毒液为什么能消毒杀菌,就“‘84’消毒液为什么能消毒杀菌”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是( )
[A]建立假设 [B]提出问题
[C]获得结论 [D]收集证据
6.(2024·盐城中考)下列标志中,属于“常用危险化学品”标志的是( )
[A] [B] [C] [D]
7.(2024·枣庄中考)规范操作是实验成功和安全的保障。下列实验操作规范的是( )
[A]滴加液体 [B]倾倒液体 [C]加热液体 [D]液体读数
8.(2024·山西中考)液体药品通常盛放在细口瓶中,常用倾倒的方法取用。如图所示,关于实验用品的使用正确的是( )
[A]试管内液体的体积
[B]试剂瓶标签的位置
[C]试剂瓶瓶塞的放置
[D]试管口倾斜的方向
9.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用100 mL量筒量取9.5 mL稀盐酸
[B]用托盘天平称取6.56 g某固体药品
[C]用镊子小心地将块状石灰石放入直立的锥形瓶中
[D]少量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10.(2023·枣庄中考)按照规程操作是保障实验成功的前提。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A]稀释浓硫酸 [B]点燃酒精灯
[C]加热固体药品 [D]移走蒸发皿
11.小梅家有一批盆栽的郁金香,过去一直开红色花,现在却开出了紫色花,有人认为这是土壤缺水引起的,但小梅经过一段时间补充水分后,还是开紫色花。这说明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说是不符合的,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
[A]实验不成功,停止探究
[B]修改实验过程,使之与假说相符
[C]修改结果,使之与假说相符
[D]修改假说,重新实验
12.某同学利用如图创新实验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探究。当蜡烛燃烧约1分钟后,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U形管内附着大量水雾。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蜡烛燃烧过程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B]该实验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C]吹灭蜡烛产生白色烟雾
[D]该创新实验现象明显,便于观察
13.现代社会对能量的需求越来越大,下列活动中通过化学反应提供能量的是( )
[A]水力发电 [B]太阳能供热
[C]火力发电 [D]风力发电
14.下列整理的与化学有关的知识内容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蜡烛燃烧实验现象的描述 [B]概念的理解
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亮; 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熄灭后有白烟产生 发光、发热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其他物质生成; 观察物质变化时伴随的现象,就一定能判断有无化学变化发生
[C]化学发展史 [D]化学安全
火的掌握和利用促进了化学的发展; 现代化学技术已经可以移动分子、原子 化学实验室中不能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废弃药品可以拿出实验室; 给物质加热时,先预热然后对准药品处集中加热
15.思维模型的建构既方便问题的解决,又能促进深度学习。大牛同学对解决“气密性检查”类问题建构的思维模型如图甲所示。结合大牛建构的思维模型,完成如图乙装置的气密性检查的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将导管放入水中属于上述思维模型中的“构建封闭体系”
[B]双手握紧试管属于思维模型中的“改变压强”
[C]水槽中导管口有气泡产生则说明气密性良好
[D]将试管放入冰水中不能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二、填空与简答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13分)
4 3 2 1 0 +0.5
16.(4分)人类的发展历程也是人类追求光明的历程。人类照明经历了如图所示的过程。
请结合图示回答有关问题。
(1)在上述照明方法中,_______________照明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2)蜡烛燃烧的过程并不简单,主要包含以下过程:石蜡先熔化成液态,再汽化成气态,石蜡蒸气再燃烧。在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___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__。由此说明发生化学变化时____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3)制造电灯的过程需要①设计灯的形状、②研制发光效率高的灯丝、③研制透光性能好的玻璃,这些过程中与化学无关的是________(填序号)。
(4)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最能说明其发生化学变化的现象是________(填字母)。
A.蜡烛变短 B.放出大量的热
C.发出黄光 D.生成小水珠
4 3 2 1 0 +0.5
17.(4分)为研究化学药物发展史,学习小组查阅资料:
材料1 早在宋代,轻粉(氯化亚汞:Hg2Cl2)已是我国的一种重要药物,其制作方法之一是使用古方药小还丹和食盐等物质在固体状态下共热,收集升华出的白色粉末,即为轻粉。其中有一个反应是加热硫酸亚汞(Hg2SO4)和氯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轻粉。
材料2 轻粉微溶于水,可用作治疗疥疮的药物,在光照射下容易分解成汞和氯化汞。
根据资料整理下列有关轻粉的知识卡片。
(1)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___(填一条)。
(2)化学性质:________________。
(3)保存方法:________________。
(4)用途:________________。
5 4 3 2 1 0 +0.5
18.(5分)归纳整理,理解化学大概念——物质的变化。
(1)色彩斑斓:
A.101 kPa、-183 ℃时氧气变为淡蓝色液体。
B.吹灭蜡烛产生白烟。
C.白色冷碟子放在蜡烛火焰上方,碟子底部产生________色物质。
(2)才气横溢:
D.烧开水时,水中常有气泡冒出。
E.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盐酸,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温润有致:
F.生石灰放入水中放热将鸡蛋煮熟。
G.硝酸铵固体放入盛有少量水的烧杯里,搅拌,溶液温度____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4)清浊与共:
H.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吹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概念感知:
分析以上变化,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有________(填字母)。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17分)
9 8 7 6 5 4 3 2 1 0 +0.5
19.(9分)某兴趣小组同学正在进行物质的称量和液体的量取操作,回答下列问题:
Ⅰ.物质的称量
(1)图1中所称食盐的质量为________ g,若食盐与砝码的位置颠倒了,游码显示仍为此图,则食盐的实际质量为________ g。
Ⅱ.液体的量取与加热
(2)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如图所示。
①图2中明显的错误是________,量取的液体体积是________ mL。
②若要量取44 mL该液体,在①的基础上应该用________,再向量筒中加入该液体。若小敏在量取该液体时,没有保持视线水平,而是仰视,则量取的实际液体体积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44 mL。
(3)进行“加热少量的水”实验操作。
①选择仪器:试管、试管夹、________。
②操作步骤:
A.向试管中倒入约二分之一容积的水
B.将试管夹夹在试管的中上部
C.点燃酒精灯,直接加热到沸腾
D.将热的试管立即放冷水中冷却
以上操作错误的是________,可能会导致试管破裂的操作步骤是________。
8 7 6 5 4 3 2 1 0 +0.5
20.(8分)小明通过学习“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后,对蜡烛性质、家庭使用的天然气燃烧等产生了兴趣,于是开始了项目式学习。
项目一:探究石蜡的物理、化学性质。
(1)对于本实验使用的蜡烛有以下描述:①白色圆柱形固体;②有轻微的气味;③质地较软;④密度比水小;⑤有可燃性;⑥受热易熔化;⑦难溶于水;上述描述中属于蜡烛的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____(填序号)。
项目二:对天然气及其燃烧的探究。
(2)用一支木筷迅速插入天然气火焰中片刻取出,观察到木筷表面出现的现象和蜡烛燃烧出现的现象相同:在最外层呈圆弧状黑斑,说明液化气燃烧的火焰________(填“是”或“不是”)分层的,做饭时应用 ________(填“内焰”“外焰”或“焰心”)对准锅所在位置加热。
(3)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为了探究甲烷燃烧的生成物,小明将一个干冷的烧杯罩在天然气火焰的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证明天然气燃烧有________生成;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天然气燃烧有________生成。
项目三:探究化学变化与现象的关系。
(4)化学变化中常伴随有发光、放热的现象。小明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此展开了讨论和验证。
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猜想1:都是化学变化
猜想2: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实验】观察白炽灯内钨丝通电前后的变化:
通电前 通电中 断电后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感觉发热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①讨论: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 ________变化,蜡烛燃烧属于________变化。
②结论:猜想________(填“1”或“2”)正确。学科能力进阶参考答案与精析
限时提能训练(一) 步入化学殿堂
1.A [纸变窗花的过程中只是纸的形状发生改变,并没有新物质生成,A属于物理变化;糯米酿酒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B属于化学变化;发面蒸馍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C属于化学变化;燃放爆竹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D属于化学变化。]
2.D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是物质状态的改变,A属于物理变化;“为有暗香来”指的是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没有生成新物质,B属于物理变化;“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是指八月的秋风把屋上的茅草卷走,没有生成新物质,C属于物理变化;“山寺桃花始盛开”中,桃花盛开的过程涉及植物的光合作用,有新物质生成,D属于化学变化。]
3.B [陶瓷耐腐蚀,耐腐蚀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A属于化学性质;青铜强度高,强度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B属于物理性质;宣纸易燃烧,易燃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C属于化学性质;墨迹难氧化,抗氧化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D属于化学性质。]
4.D [A.常温下为固体,描述的是状态,密度为1.68 g/cm3,熔点高于280 ℃,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是物质的物理性质;能与钾等金属反应,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描述的是物质的化学性质。]
5.B [建立假设是根据问题和相关的资料作出假设和猜想,如“84”消毒液能消毒可能是因为溶液中含有次氯酸钠,A不符合题意;提出问题是需要探究的课题,如“84”消毒液为什么能消毒杀菌,B符合题意;获得结论是根据相关资源和实验现象等得出结论,C不符合题意;收集证据是根据假设和问题搜集相关资料等,D不符合题意。]
6.B [A.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吸烟标志,不属于危险化学品标志,不符合题意;B.图中所示标志是腐蚀品标志,属于危险化学品标志,符合题意;C.图中所示标志是节约用水标志,不属于危险化学品标志,不符合题意;D.图中所示标志是可回收标志,不属于危险化学品标志,不符合题意。]
7.A [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应竖直悬空,A正确;倾倒液体时,试管应倾斜,且瓶塞倒放,B不正确;加热液体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C不正确;用量筒量取液体读数时,应平视凹液面的最低处,D不正确。]
8.D [使用试管时,不加热情况下所装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二,加热情况下不能超过三分之一,图示操作液体量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二,A错误;图示操作标签没有向着手心,可能导致标签被腐蚀,B错误;图示操作瓶塞没有倒放在桌面上,会导致瓶塞被污染,C错误;倾倒液体时,试管口应略倾斜,D正确。]
9.D [量取9.5 mL稀盐酸选用10 mL量筒,而不是100 mL量筒,A错误;托盘天平称取物质时,精确到0.1 g,不能称取6.56 g某固体药品,B错误;将块状石灰石放入锥形瓶时,应先将锥形瓶横放,用镊子小心地将块状石灰石放入水平的锥形瓶中,然后慢慢竖立起锥形瓶,使石灰石滑落至锥形瓶的底部,C错误;少量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扑盖,D正确。]
10.D [稀释浓硫酸时应把浓硫酸沿烧杯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动使产生的热量迅速扩散,切不可把水直接倒入浓硫酸中,A正确;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酒精灯,应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B正确;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时,为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C正确;移走加热后的蒸发皿,为防止手烫伤,应用坩埚钳移走蒸发皿,放在陶土网上,D不正确。]
11.D [当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说不符时,应修改猜想,再进行实验论证,故A错误、D正确;我们在做实验时应尊重实验结论(实验事实),猜想有可能是错误的,不能为了猜想而修改过程和实验结果,故B、C错误。]
12.C [蜡烛燃烧生成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由固体变成液体,属于物理变化,该变化中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A正确;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U形管内附着大量水雾,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B正确;固体小颗粒悬浮于空气中形成烟,小液滴悬浮于空气中形成雾,蜡烛熄灭时气化的石蜡蒸气会凝结成固体小颗粒,悬浮于空气中,形成白烟,所以吹灭蜡烛产生白烟,C错误;该实验中容易观察到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也能方便观察到 U 形管内有水雾,操作方便,D正确。]
13.C [判断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时关键看是否生成了新物质,A中水力发电是水从高处落到低处,推动发电装置实现能量转化的,该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B中太阳能板直接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也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C中火力发电涉及燃烧,是化学变化;D中风吹动发电装置实现能量转化,没有生成新物质,为物理变化,故答案为C。]
14.C [A.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不符合题意;B.观察物质变化时伴随的现象,不能判断有无化学变化发生,如灯泡通电发光、放热,但不属于化学反应,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D.废弃药品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不符合题意。]
15.D [将导管放入水中,形成液封,属于题述思维模型中的“构建封闭体系”,A正确;双手握紧试管,使试管中的温度升高,压强增大,属于思维模型中的“改变压强”,B正确;水槽中导管口有气泡产生则说明气密性良好,C正确;将试管放入冰水中,使试管中的温度降低,也属于思维模型中的“改变压强”,观察到水进入导管,形成一段水柱,能检查装置的气密性,D错误。]
16.解析:(1)在上述照明方法中,电灯照明只是能量的转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2)在蜡烛燃烧的过程中,石蜡先熔化成液态,再汽化成气态,只是状态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石蜡蒸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由此说明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3)①设计灯的形状与化学无关;②研制发光效率高的灯丝以及③研制透光性能好的玻璃均属于新材料的开发,与化学有关,故填①。(4)蜡烛变短,是形状的改变,不能说明发生了化学变化,A不符合题意;放出大量的热,不能说明发生了化学变化,如电灯通电时放热,只是能量的转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不符合题意;发出黄光,不能说明发生了化学变化,如电灯通电时发光,只是能量的转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不符合题意;生成小水珠,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有新物质生成,说明发生了化学变化,D符合题意。
答案:(1)电灯 (2)先熔化成液态,再汽化成气态 蒸气燃烧 一定 (3)① (4)D
17.解析:(1)物理性质是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故轻粉的物理性质为微溶于水、白色粉末。(2)化学性质是需要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故轻粉的化学性质为光照下容易分解。(3)因轻粉光照易分解,则需避光保存。(4)由资料知,轻粉可用作治疗疥疮的药物。
答案:(1)微溶于水(或白色粉末) (2)光照下容易分解 (3)避光保存(或其他合理答案) (4)用作治疗疥疮的药物
18.解析:(1)白色冷碟子放在蜡烛火焰上方,蜡烛因不完全燃烧会产生碳,所以碟子底部产生黑色固体。(2)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盐酸,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所以现象是产生大量气泡。(3)硝酸铵溶于水会吸收热量,所以硝酸铵固体放入盛有少量水的烧杯里,溶液温度会降低。(4)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吹气,人呼出的二氧化碳会与澄清石灰水的主要成分氢氧化钙反应,化学方程式是===CaCO3↓+H2O。(5)这些选项中:A.101 kPa、-183 ℃时氧气变为淡蓝色液体,是氧气由气态变成液态,是物理变化;B.吹灭蜡烛产生的白烟是石蜡蒸气冷凝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是物理变化;C.白色冷碟子放在蜡烛火焰上方,碟子底部产生黑色物质,是石蜡的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碳,是化学变化;D.烧开水时,水中常有气泡冒出,是因为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是物理变化;E.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盐酸,发生化学变化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是化学变化;F.生石灰放入水中放热将鸡蛋煮熟,是因为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的过程中放出大量的热,是化学变化;G.硝酸铵固体放入盛有少量水的烧杯里,搅拌,溶液温度降低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硝酸铵溶解于水时的吸热现象,是物理变化;H.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吹气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发生了反应,是化学变化。
答案:(1)黑 (2)产生大量气泡 (3)降低
(4)CO2+Ca(OH)2===CaCO3↓+H2O
(5)ABDG
19.解析:(1)由图1可知,砝码为10 g,游码为2.4 g,则所称食盐的质量为10 g+2.4 g=12.4 g;若食盐和砝码放反,由于左盘上的质量=右盘上的质量+游码的质量,则实际称量的食盐的质量为10 g-2.4 g=7.6 g。
(2)①倾倒液体时,瓶塞应倒放,而图2中瓶塞正放;由图2可知,量取液体的体积为42 mL。②若想量取44 mL该液体,则应用胶头滴管继续滴加;用量筒量取液体读数时,仰视读数,会使实际量取的液体体积偏大。
(3)①加热少量水时,需要试管、试管夹和酒精灯。②加热液体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否则容易引起液滴飞溅,A错误;试管夹夹在试管的中上部,B正确;点燃酒精灯,先预热,后集中加热,若不预热,试管易受热不均而炸裂,C错误;加热后的试管不能直接用冷水冲洗,否则易骤冷而炸裂,D错误。则操作错误的为ACD,其中CD可能会导致试管破裂。
答案:(1) 12.4 7.6
(2)①瓶塞正放 42 ②胶头滴管 大于
(3)①酒精灯 ②ACD CD
20.解析:(1)白色圆柱形固体,有轻微的气味,质地较软,密度比水小,受热易熔化,难溶于水,以上这些都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物理性质,有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化学性质。(2)用一支木筷迅速插入天然气火焰中片刻取出,观察到木筷表面出现的现象和蜡烛燃烧出现的现象相同:在最外层呈圆弧状黑斑,说明外焰温度最高,说明液化气燃烧的火焰是分层的,做饭时应用外焰对准锅所在位置加热。(3)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为了探究甲烷燃烧的生成物,小明将一个干冷的烧杯罩在天然气火焰的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证明天然气燃烧有水生成;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天然气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4)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说明没有生成新物质,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蜡烛燃烧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答案:(1)⑤ (2)是 外焰 (3)水 二氧化碳 (4)①物理 化学 ②2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