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复习限时提能训练6控制燃烧(答案)
限时提能训练(六) 控制燃烧
1.B [绿色出行,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A不符合题意;焚烧垃圾,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不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B符合题意;节约用纸,可以节约资源,减少森林的砍伐,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C不符合题意;随手关灯,可以节约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D不符合题意。]
2.C [A.该标志是腐蚀品标志,不符合题意;B.该标志是爆炸品标志,不符合题意;C.该标志是禁止烟火标志,符合题意;D.该标志是禁止放易燃物标志,不符合题意。]
3.B [煤炉火越扇越旺,是因为增大了氧气的浓度,A错误;煤粉比煤块燃烧更旺,是因为增大了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B正确;油锅着火放入青菜后熄灭,是因为温度降低至油的着火点以下,C错误;移除炉灶内木柴后灶火熄灭,是因为移除了可燃物,D错误。]
4.B [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还原金属氧化物,则可用于冶炼金属,A正确;波尔多液是由硫酸铜和氢氧化钙配制成的,B错误;甲烷具有可燃性,可作燃料,C正确;葡萄糖属于糖类,可用于配制注射液,D正确。]
5.B [白磷在空气中与氧气充分燃烧,该化学反应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A正确;实验②中白磷剧烈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试管内气体压强增大,B错误;燃烧的条件三者缺一不可,实验②结束后,试管内还有白磷残留,打开弹簧夹通入空气,白磷复燃,说明燃烧还需要与空气接触,C正确;燃烧的条件三者缺一不可,对比实验①②,①中白磷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不燃烧,②中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D正确。]
6.C [由图可知,化石燃料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动植物呼吸作用生成二氧化碳,动植物的遗体和排泄物通过缓慢氧化生成二氧化碳,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故该图表示的是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7.D [由图示可知,我国能源结构中清洁能源占比呈增加趋势,A项正确;加大水电、风电的开发利用可以减少化石能源的利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B项正确;天然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因此天然气是比煤炭和石油更清洁的燃料,C项正确;液氢用作火箭燃料是因为氢气热值高,并不是氢气易于贮存和加注,D项错误。]
8.B [加油站、面粉加工厂周围的空气中可燃物含量比较高,则必须严禁烟火,防止发生爆炸,A正确;着火点为物质的固有属性,不能改变,用水灭火,是降低可燃物温度至着火点以下,B错误;将煤球做成蜂窝状,可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使燃料充分燃烧,C正确;湿毛巾有类似防毒面具作用,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能防止吸入烟尘,气体受热密度变小,有毒气体上升聚集在高处,则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D正确。]
9.C [A.灯帽盖灭酒精灯,利用的是隔绝氧气的原理;B.关闭燃气灶阀门熄灭火焰,利用的是清除可燃物的原理;C.用水浇灭炭火,水汽化吸热,是利用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原理;D.用锅盖盖灭油锅火焰,利用的是隔绝氧气的原理。]
10.C [可燃性粉尘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爆炸极限时,遇到明火才会发生爆炸,A错误;压力越大,可燃性粉尘与空气的接触越充分,爆炸的可能性越大、威力越大,B错误;根据题图2可知,可燃性粉尘颗粒直径越大,爆炸威力越小,C正确;根据题图3可知,开始时容器中可燃性粉尘的浓度越大,爆炸威力越大,当可燃性粉尘的浓度达到一定值后,可燃性粉尘浓度越大,爆炸威力反而越小,D错误。]
11.B [石墨是最软的矿物之一,不是最软的物质,A错误;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异味,B正确;金刚石是由碳组成的单质,具有可燃性,C错误;金刚石、石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但足球烯是由足球烯分子构成的,D错误。]
12.C [一氧化碳属于氧化物,A项错误;X点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X可以是金刚石、石墨等,B项错误;Y和一氧化碳的物质类别相同,所以Y点对应的物质为CO2,C项正确;一氧化碳不会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D项错误。]
13.B [C和CO均能夺取氧化物中的氧,具有还原性,A项正确;反应②为一氧化碳转化为二氧化碳,可以是通过一氧化碳与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碳,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B项错误;C和CO2高温下反应生成CO,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项正确;②的逆向转化可以通过C和CO2在高温下反应生成CO实现,③的逆向转化可通过CO2与Ca(OH)2生成CaCO3和H2O实现,D项正确。]
14.D [①久置的石灰水会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②用吸管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澄清石灰水会和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③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实验室常用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检验二氧化碳气体;④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试液变红的原因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⑤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会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堵住了蛋壳上的气孔,隔绝了氧气,达到保鲜的目的,D项正确。]
15.B [①装置可通过打开和关闭活塞,实现固液接触和分离,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A正确;②处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是由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不是二氧化碳,B错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可观察到③处溶液变浑浊,C正确;D处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能透过隔板下部小孔与燃着的蜡烛接触,导致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D正确。]
16.解析:(1)A、B、C、D、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五种物质,A是石灰石的主要成分,A是碳酸钙;E是能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E是一氧化碳,碳酸钙高温条件下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故C是二氧化碳;物质B是氧化钙,化学式为CaO。
(2)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故D是氢氧化钙;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C与D反应转化为A的化学方程式:CO2+Ca(OH)2===CaCO3↓+ H2O。
答案:(1)CaO (2)CO2+Ca(OH)2===CaCO3↓+H2O
17.解析:(1)由题干信息可知,在高温、高压和“甲烷化催化剂”的作用下,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别与氢气反应生成甲烷,其中“甲烷化催化剂”在这两个化学反应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故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别转化为甲烷的关键反应条件是使用甲烷化催化剂。
(2)参照一氧化碳转化为甲烷的原理,则二氧化碳和氢气在高温、高压和“甲烷化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甲烷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4H2CH4+2H2O。
(3)煤层气以甲烷为主要成分,还含有其他物质,属于混合物。
(4)A.由图可知,在15 ℃和100 atm时,可燃冰不能稳定存在,已经转化为甲烷气体和水,不符合题意;B.可燃冰一旦离开海床便迅速分解,容易发生井喷意外,还可能会破坏地壳稳定平衡,引发海底塌方,导致大规模海啸,故可燃冰开采时若出现差错,可能导致严重的自然灾害,符合题意。
(5)“碳中和”中的“碳”是指CO2;A.植树造林,可以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符合“碳中和”理念,符合题意;B.焚烧秸秆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不符合“碳中和”理念,不符合题意;C.节能减排,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碳中和”理念,符合题意;D.燃放烟花,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不符合“碳中和”理念,不符合题意。
答案:(1)甲烷化催化剂
(2)CO2+4H2CH4+2H2O
(3)混合物 (4)B (5) CO2 AC
18.解析:(1)根据仪器特征,仪器甲的名称为分液漏斗。
(2)实验室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根据反应物的状态为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为常温,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应选择的发生装置为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A;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3)若要收集一瓶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流经C装置时的入口端为b,干燥剂能与气体充分接触,接反,容易把浓硫酸排出,造成事故。
(4)由压强随时间变化曲线图可知,在t1时快速注入一种溶液,瓶内压强迅速减小,t1时注入的溶液是氢氧化钠溶液,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使瓶内气体积减小,压强减小;t2~t3期间压强不变且大于0,可证明收集的二氧化碳气体不纯;t3时快速注入另一种溶液,瓶内压强增大,t3时注入的是稀盐酸,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使瓶内气体积增大,压强增大,该反应不属于中和反应,盐酸与过量氢氧化钠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所以①②正确,③错误。
答案:(1)分液漏斗 (2) A CaCO3+2HCl===CaCl2+H2O+CO2↑ (3)b (4)①②
19.解析:(1)小组同学观察到天然气、木炭能燃烧,而水和石头不能燃烧,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天然气、木材具有可燃性,而水和石头不具有可燃性。
(2)①白磷和红磷都属于可燃物,且都与氧气接触,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②铜片上的白磷和水中的白磷属于同一种物质,且着火点相同,小红根据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现象,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3)①实验中小组同学认为图1装置存在不足,白磷燃烧有大量白烟生成,污染环境,图2所示装置是在密闭环境中进行实验,不会污染环境,装置的优点为环保。
②由图3和图4可知:白磷燃烧消耗试管中的氧气,氧气的含量逐渐减少,当氧气浓度小于10%时,白磷不再燃烧,结合图像分析,“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应准确地表述为可燃物与足够浓度的氧气接触。
(4)探究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变量是有无催化剂,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反应时的温度必须相同,应选择的实验序号是②③;对比实验③和实验④,催化剂粉末质量相同,反应时温度相同,只有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不同,浓度越大,相同时间内收集氧气的体积越大,可得出的结论是相同条件下,过氧化氢溶液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上述实验无法探究出催化剂的种类因素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
(5)①用天然气做饭,发现炉火火焰呈黄色,锅底出现黑色物质,说明氧气不充足,燃烧不充分,这时需要调大灶具进风口,使燃烧更充分。
②炒菜时如果油锅着火,可采取的灭火措施是用锅盖盖灭,对应灭火的原理是隔绝空气。
答案:(1)可燃物
(2)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3)环保 可燃物与足够浓度的氧气接触
(4)②③ 相同条件下,过氧化氢溶液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催化剂的种类(合理即可)
(5)调大 用锅盖盖灭(合理即可)
20.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第一组加入10 g水垢时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50 g+10 g-256.7 g=3.3 g;
第二组加入20 g水垢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50 g+20 g-263.4 g=6.6 g;第三组加入30 g水垢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50 g+30 g-271.2 g=8.8 g,如果第三组盐酸充足应产生9.9 g二氧化碳,计算数据说明第三组实验时盐酸不充足,所以用第一组实验数据进行计算。
设10 g水垢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则: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x 3.3 g
=
解得x=7.5 g
则水垢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100%=75%。
答:水垢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75%。限时提能训练(六) 控制燃烧
(时间:40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2024·东营中考)我国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下列做法不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是( )
[A]绿色出行 [B]焚烧垃圾
[C]节约用纸 [D]随手关灯
2.(2024·北京中考)下列标志表示“禁止烟火”的是( )
[A] [B] [C] [D]
3.(2024·枣庄中考)生活处处即化学,对下列生活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煤炉火越扇越旺——增大可燃物浓度
[B]煤粉比煤块燃烧更旺——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C]油锅着火放入青菜后熄灭——降低油的着火点
[D]移除炉灶内木柴后灶火熄灭——隔绝空气
4.(2024·枣庄中考)“碳家族”成员众多,用途广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一氧化碳可用于冶炼金属
[B]碳酸氢钠可用于配制波尔多液
[C]甲烷可用作燃料
[D]葡萄糖可用于配制注射液
5.化学兴趣小组在进行可燃物燃烧条件探究时,设计了如下两个实验:实验①:在装满空气的试管内放入白磷,关闭弹簧夹,白磷不燃烧;实验②:将实验①的装置放到80 ℃热水中,白磷剧烈燃烧,气球胀大(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白磷在空气中充分燃烧,该化学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B]实验②中白磷剧烈燃烧时,试管内气体压强减小
[C]实验②结束后,试管内还有白磷残留,打开弹簧夹通入空气,白磷复燃,说明燃烧还需要与空气接触
[D]对比实验①②,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6.(2024·扬州中考)自然界存在多种元素及物质的循环。下图表示的是自然界中的( )
[A]氮循环 [B]硫循环 [C]碳循环 [D]水循环
7.如图为我国不同年份的能源结构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我国能源结构中清洁能源占比呈增加趋势
[B]加大水电、风电的开发利用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
[C]天然气是比煤炭和石油更清洁的燃料
[D]液氢用作火箭燃料是因为氢气易于贮存和加注
8.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加油站、面粉加工厂必须严禁烟火
[B]用水灭火,其原理是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C]将煤球做成蜂窝状,其目的是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燃料充分燃烧
[D]遭遇火灾要采取必要的自救措施,如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跑离着火区域等
9.(2024·福建中考)下列灭火方法主要是利用“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原理的是( )
[A]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火焰 [B]关闭燃气灶阀门熄灭火焰
[C]用水浇灭炭火 [D]用锅盖盖灭油锅火焰
10.数字化实验化学兴趣小组同学采用图1装置对可燃性粉尘爆炸进行探究,爆炸的剧烈程度可用产生的最大压力来衡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有限的空间内,可燃性粉尘遇明火就会发生爆炸
[B]该实验中施加给打气筒的压力不同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
[C]根据图2可知,可燃性粉尘颗粒直径越大,爆炸威力越小
[D]根据图3可知,容器中可燃性粉尘的浓度越大,爆炸威力越大
11.根据图示,分析下列说法,有关碳单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石墨是最软的物质 [B]活性炭可以吸附异味
[C]金刚石不具有可燃性 [D]足球烯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
12.(2023·宜宾中考)元素化合价和物质类别是研究物质的两个重要维度。如图为碳元素的部分“价—类”二维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M为“混合物”
[B]X点对应的物质只有一种
[C]Y点对应的物质为CO2
[D]CO可与Ca(OH)2反应生成CaCO3
13.化学学习要形成科学的化学观念,比如分类观、变化观、转化观等。如右图所示是碳及其部分化合物的转化关系,请运用上述观念判断以下观点错误的是( )
[A]C和CO都有还原性
[B]反应②不可能是化合反应
[C]C和CO2也能发生化学反应
[D]②和③在一定条件下均能实现逆向转化
14.下列现象可用同一化学原理解释的是①久置石灰水的试剂瓶壁上有一层白膜;②用吸管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石灰水变浑浊;③检验二氧化碳气体;④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试液变红;⑤蘸过石灰水的鸡蛋更易保存。( )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15.某兴趣小组利用如图装置对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探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①装置的优点是能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B]②处现象说明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C]③处溶液变浑浊,是因为生成了不溶于水的碳酸钙
[D]④处的实验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二、填空与简答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15分)
3 2 1 0 +0.5
16.(3分)A、B、C、D、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五种物质,A是石灰石的主要成分,E是能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表示转化关系,部分反应条件未注明。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物质B的化学式________。
(2)写出C与D反应转化为A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5 4 3 2 1 0 +0.5
17.(6分)(2023·枣庄中考)天然气不仅是优质的能量来源,还是宝贵的化工资源。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在天然气的开发利用方面已取得重大突破。
方法一:煤气化生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在高温、高压和“甲烷化催化剂”的作用下,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别与氢气反应生成甲烷,其中“甲烷化催化剂”在这两个化学反应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方法二:开发煤层气。煤层气指储存在煤层中,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烃类物质,俗称“瓦斯”,是与煤伴生、共生的气体资源。
方法三:开发可燃冰。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水合物,甲烷水合物能稳定存在的压强和温度范围如图所示。可燃冰一旦离开海床便迅速分解,容易发生井喷意外,还可能会破坏地壳稳定平衡,引发海底塌方,导致大规模海啸,所以可燃冰的开采困难。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方法一中提到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别转化为甲烷的关键反应条件是使用________。
(2)方法一中一氧化碳转化为甲烷的原理可以表示为:CO+3H2CH4+H2O,则二氧化碳转化为甲烷的原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化学方程式)。
(3)从物质分类角度分析,方法二中的煤层气属于_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4)根据方法三,判断有关可燃冰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在15 ℃和100 atm时,可燃冰能稳定存在
B.可燃冰开采时若出现差错,可能导致严重的自然灾害
(5)“碳中和”中的“碳”是指________(填“CO”或“CO2”)。我国政府提出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下列做法符合“碳中和”理念的是________。
A.植树造林 B.焚烧秸秆 C.节能减排 D.燃放烟花
6 5 4 3 2 1 0 +0.5
18.(6分)(2024·枣庄中考)气体制备与性质探究是初中化学实验的重要内容,相关装置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甲的名称为________。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应选择的发生装置为________(填字母序号);制取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要收集一瓶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流经C装置时的入口端为________(填“a”或“b”)。
(4)在三颈烧瓶D中用排空气法收集CO2气体,检验气密性后,在t1时快速注入一种溶液,t3时快速注入另一种溶液,测得瓶内压强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①三颈烧瓶D中收集的CO2气体不纯
②t1时注入的是氢氧化钠溶液
③t3后发生的只是中和反应
三、实验与计算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15分)
9 8 7 6 5 4 3 2 1 0 +0.5
19.(9分)(2024·青岛中考)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控制条件可以调控化学反应。“启航”小组以“调控化学反应”为主题展开探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生火有道】
(1)观察生活:小组同学观察到天然气、木炭能燃烧,而水和石头不能燃烧,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
实验探究:为继续探究燃烧的条件,小组同学设计并完成了图1所示实验。
已知:白磷着火点40 ℃,红磷着火点240 ℃。磷燃烧时产生污染空气的五氧化二磷白烟。
【现象与结论】
(2)①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小红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评价与反思】
(3)①实验中小组同学认为图1装置存在不足,于是设计了图2所示装置。图2装置的优点为____________。
②小明对小红的结论提出质疑,设计了图3所示装置,对燃烧过程中的氧气含量进行测定,得到图4所示图像。结合图像分析,“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应准确地表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控有术】
化学反应速率与多种因素有关,为探究影响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因素,小组同学分别取足量且等质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完成了下列实验。
实验序号 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 二氧化锰粉末的质量/g 温度/℃ 10秒共收集到氧气的体积/mL
① 3% 0 10 几乎无
② 5% 0 20 几乎无
③ 5% 0.5 20 14
④ 10% 0.5 20 80
(4)探究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应选择的实验序号是________;对比实验③和实验④,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述实验无法探究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素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写一条即可)。
【应用有方】
(5)通过探究,小组同学认识到,生活中也可以通过控制条件促进或抑制化学反应。
①用天然气做饭,发现炉火火焰呈黄色,锅底出现黑色物质,这时需要________(填“调大”或“调小”)灶具的进风口。
②炒菜时如果油锅着火,可采取的灭火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写一条即可)。
6 5 4 3 2 1 0 +0.5
20.(6分)(2024·枣庄期末)长期使用的花洒、热水壶底部和热水锅炉有一层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项目小组为测定某水垢中碳酸钙的含量,取水垢样品,分成不同质量的4份于烧杯中,然后分别加入250 g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测得的实验数据如下:
实验组数 一组 二组 三组 四组
水垢的质量/g 10 20 30 40
烧杯中剩余物质总质量/g 256.7 263.4 271.2 281.2
计算水垢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