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抚州市黎川县2022-2023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黎川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 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 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晋穆侯死后,其弟殇叔(前784年―前781年在位)自立,晋人对殇叔的行为并没有太多诘难,其死后仍以晋国国君的身份葬于晋侯的墓地。这说明当时
A.兄终弟及获得普遍认同 B.西周宗法制度开始瓦解
C.传统社会秩序趋向松动 D.分封等级体制出现崩解
2.东晋孙绰(chuò)认为,僧侣出家,弘法修道,是光宗耀祖,是无上之孝行。葛洪在《抱朴子》中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由此可知
A.儒学的独尊地位逐渐丧失 B.儒家思想仍占据突出地位
C.儒释道三教合一局面形成 D.佛、道挑战儒学正统地位
3.唐代韩愈认为“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的做法,会导致国人全都要沦为夷狄的危险,继而他
A.反对佛教的来世说 B.推动宗教相互融合
C.力主复兴传统儒学 D.宣扬经世致用思想
4.11到13世纪,中国历史上一度统治今日的宁夏全部、甘肃大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以及内蒙古部分地区的少数民族是
A.契丹 B.党项 C.女真 D.蒙古
5.苏轼曾写道∶"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材料反映了当时
A.活字印刷术推进文化传播 B.市的发展提高了儒学地位
C.印刷技术发展产生副作用 D.专制制度导致科技的落后
6.北宋统一后,首都汴京是南北饮食技术的交流中心,南宋时汴京的饮食业涌入杭州等地。宋朝人普遍喜欢饮酒和饮茶,城市中还有许多凉饮店,出售甘豆汤、漉梨浆、木瓜汁、沉香水、荔枝膏水等饮料。由此推知,宋代
A.商品经济发展助推社会生活变化 B.经济重心完成转移
C.城市经济结构发生了革命性变革 D.商业市镇经济繁荣
7.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十一月诏令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等州军:“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州县论详。”材料反映了宋代
A.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B.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减轻
C.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D.国家放松对经济的控制
8.明朝嘉靖时,内阁首辅在朝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在嘉靖初年的“大礼议”争论中,首辅杨廷和坚持与世宗对抗,“先后封还御批者四,执奏凡三十疏”,直至被迫辞职。首辅严嵩利用世宗不理政务的机会,“俨然以丞相自居,凡府部题奏,先面白而后草奏,百官请命,奔走直房如市”。这一现象的出现( )
A.源于皇权统治的现实需要 B.导致中枢决策机制异变
C.推动了相权的进一步独专 D.削弱了内阁的议政功能
9.明末清初张履祥设计了一-种土地经营方案:桑田三亩供- -家衣食, 其余麦豆竹果鱼之收,按低标准计,足可抵十人之食,可年余五十石,扣除田粮等苛扰,至少每年可积余三十石,积十余年,除“养生送死”、读书外,还可买田数亩。该方案( )
A.利于精耕细作技术的应用 B.推动了生产规模固化
C.加强农业生产自给自足性 D.优化了农业生产结构
10.日本学者福泽谕吉就社会转型问题曾说:“人心有了改变,政令法律也有了改革,文明的基础才能建立起来,至于那些衣食住等有形物质,必将随自然的趋势,不招而至,不求而得。”按照他的观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进程应该是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B.戊戌变法——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C.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D.新文化运动——戊戌变法——洋务运动
11.《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一书记载:“1933年,工业总产值中(包括制造业和矿冶业),消费资料工业产值占70%以上,而生产资料工业产值不到30%。1936年,生产资料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3%,而消费资料工业产 值则占工业总产值的77%。”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
A.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使轻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B.在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的双重压榨下,民族工业发展举步维艰
C.消费资料的工业产值比重稳步增长,生产资料的比重逐年下降
D.中国近代工业结构的畸形发展,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12.中共中央选定首先在这一战场展开决战,主要是因为这一战场的态势“对人民解放军最为有利……国民党军队虽然还有五十五万人,但已被分割压缩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立的地区”。在这一战场展开的决战
A.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B.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C.有利于整个战局的发展
D.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13.1954年3月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标题为“红色中国的周恩来”,小标题是“一边参与战争,一边谈论和平”。该期杂志“封面”反映的是
A.“北约”和“华约”全面对抗局面正式形成
B.《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签订
C.广大亚非国家排除西方干扰,独立自主召开万隆会议
D.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即将召开
14.2001年,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标志是
A.开放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 B.设立海南经济特区
C.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5.下列著名史诗中,属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是(  )
A.《摩诃婆罗多》 B.《罗摩衍那》
C.《吉尔伽美什》 D.《荷马史诗》
16.在中世纪后期的意大利人餐桌上,除了小麦制作的披萨、面条长盛不衰外,以稻米为主要食材开发的什锦饭等新菜品也异军突起。源自印度的稻种,丰富了欧洲人的餐桌。印度稻种的西传主要应归功于
A.马其顿人 B.波斯人 C.阿拉伯人 D.中国人
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学者门德尔斯1969年首次提出原始工业化理论,1972年将其扩展为“主要分布在农村中的工业的迅速发展;它伴随着乡村经济的空间组织的变化”。中国明清江南工业是“超轻结构”,纺织业是明清江南工业中最大的部门,在对整个江南地区棉布产量的估算中,“明后期江南的棉布产量为5,000万匹,清中期为10,000万匹”。斜身式花机的出现大大改进了织机的性能,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增强了工人操作的精确度,发展了纹络花样等工艺,此外棉布的染色技术也有提高。在棉纺织业中最重要的分工为织和纺两大工序的分离,手工业生产与农业的分离,家庭内部的分工。江南的松江、苏州、无锡发展为棉纺织基地。
——摘编自李伯重的《江南的近代化》
材料二:十九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以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此后,中国于十九世纪后半期创建新式工业。当时,西方拼命地向中国推销纺织品和鸦片,而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的却是如当时洋务派所说的“机船矿路”。“机”主要指兵器,“船”主要指战船,“矿”主要指煤矿,“路”指铁路。为了制造“机”“船”,修筑铁路,钢铁的生产也突出出来。这些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都是追赶时代的。可以说,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从封建统治集团分化出来的开明派部分地捕捉到时代脉搏。认识到这些基础产业和设施对中国“求强”“求富”的重要意义。
——董志凯《从“机船矿路”到“瓶颈产业”—中国百年投资结构之联想》
材料三:晚清时期,工业各种组织特别是近代银行制度并不存在,政府不能建立和保证一个有法律、商业和教育等制度的体制。由于没有关税自主权和外国人已索取的特权,华资企业无法与进口货和外资企业竞争。十九世纪后期的中国经济是贫困的:农村人口在人地比例日趋不利的情况下生活,农业技术发展潜力消耗殆尽。但阻碍中国早期工业发展的因素并不是资本的绝对短缺,问题在于本来有限的经济资源,在只有根本的政治变革才能打破的传统束缚中一直没有发挥作用。经济成就和政治权力的结合是当初公行等垄断事业的特征,在中国早期工业化时期,这种结合也没有分裂过。
——摘编自《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美)费正清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江南早期工业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代化兴起的时代背景及这一时期中国工业化发展的特点。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制造业发展的阻碍因素。
1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炀帝是中国科举制的创始人,他认为由刺史荐举多弊端,于是令士人自行报名,策试进士。唐代取士之类别有三: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日乡贡,由天子自诏者日制举。我们所谓的科举制,专指乡贡。乡贡每年举行一次,任何人均可投牒自进,设立的科目很多,诸如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算等。自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开始由礼部主持乡贡考试。登科之后如欲为官,尚需经过吏部的“释褐试”,中试后方可任官。
——摘编自李定一《中华史纲》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败。
——朱熹《朱子语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选官制度的进步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西汉、唐朝、北宋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哪些?
(3)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趋势是什么?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宋期间,丝绸之路被金、西夏等所阻,对外贸易只好集中在东南沿海的海路进行,当时与宋朝通商的海外国家,共五十多国,总称为“海南诸国”。中国过去的海外贸易,主要为统治阶层带来珍贵的奢侈品,整体经济收益不大。然而,宋朝的海外贸易不仅在规模上远超过前朝,而且为政府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宋朝因此增设机关负责管理和推广海外贸易。
——杭侃《两宋﹕在繁华中沉没》
材料二 宋朝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同样,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率提高使人口的相应增长成为可能,而人口增长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
材料三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南京“织机逾百张”繁阜喧盛。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海外贸易呈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
(3)材料三反映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有什么新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逐渐落后于世界的原因。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发表论文提出,近代中国不仅有“沉沦”,还有“上升”。所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相对独立国家而言的,半封建是相对半资本主义而言的。半资本主义,对封建社会来说是一种历史的进步。近代中国半资本主义的存在,就是“上升”。所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仅有“沉沦”,而且有“上升”。这种“沉沦”和“上升”是同时存在的。这是历史学家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又一种解说。
——摘编自张海鹏、翟金懿《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
根据以上材料,围绕近代中国是处于“沉沦”还是“上升”状态,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表述成文。)
1.C
从材料可知,晋国殇叔自立违背了西周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度,但“晋人对殇叔的行为并没有太多诘难,其死后仍以晋国国君的身份葬于晋侯的墓地”,这说明西周末期,原有的宗法分封体系出现了松动,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兄终弟及获得了晋国民众的普遍认同,A项排除;春秋时期宗法制、分封制开始瓦解,此时仍是西周时期,BD排除。
2.B
从材料可以看出,不论是佛教弘扬佛法,还是道教得道成仙,都离不开儒家的传统孝道,说明儒家思想仍占据突出地位,B项正确,排除A;材料与儒释道三教合一局面形成无关,排除C;材料强调的是儒学的正统地位仍然稳固,而不是受到挑战冲击,排除D。
3.C
根据材料“‘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的做法,会导致国人全都要沦为夷狄的危险”可知此时韩愈反对异质文化凌驾中国文化之上,力主复兴传统儒学,故选C项;根据材料“‘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的做法,会导致国人全都要沦为夷狄的危险”可知此时韩愈反夷狄之法,并非“佛教的来世说”,排除A项;三教合一潮流推动宗教相互融合,与韩愈无关,排除B项;顾炎武宣扬经世致用思想,与韩愈无关,排除D项。
4.B
根据所学可知,1038年李元昊正式称帝,建立西夏,这是党项族建立民族政权之始,也是党项发展历史的顶峰。1227年西夏君主投降蒙古,西夏国灭亡。而且时间1038年属于11世纪,1227年属于13世纪,与材料中“11到13世纪”相符。故答案为B项。A项,公元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成为契丹部落联盟首领,公元916年始建年号,建国号“契丹”。947年,辽太宗率军南下中原,攻占汴京(今河南开封),耶律德光于汴京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大辽”。契丹族的主要活动从10世纪开始,与材料中“11到13世纪”不符,排除;C项,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统一女真诸部后,1115年建都立国,国号大金。女真族的主要活动从12世纪开始,与材料中“11到13世纪”不符,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1234年,蒙古人摧毁了金朝,1271年建立元朝,定都大都(北京),是在13世纪,排除。
5.C
苏轼指出,自己年轻时期书籍较少,因此尤为珍惜读书机会,而当时随着印刷技术的成熟,书籍极容易获得,因此读书人反而不读书,限于游谈,这说明印刷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副作用,C正确;题干没有提到活字印刷术的发展和文化传播的关系,排除A;儒学地位独尊,与“提高”不符,排除B;D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
6.A
由材料“宋朝人普遍喜欢饮酒和饮茶,城市中还有许多凉饮店,出售甘豆汤、漉梨浆、木瓜汁、沉香水、荔枝膏水等饮料”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助推了社会生活变化,A项正确;材料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城市经济结构及市镇经济繁荣的说法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7.B
材料“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体现的是宋朝时期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来去相对自由,B项正确;材料与经济重心南移、商品经济发展及国家放松对经济的控制的说法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8.A
根据材料中的“内阁首辅在朝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先后封还御批者四’……直至被道莽职”“利用世宗不理政务的机会”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嘉靖时期,出现杨廷和、严嵩等人独专首辅和被罢黜的现象,主要源于嘉靖初年的“大礼议”争论以及世宗不理政务,这说明皇权的现实需要和君主的好恶影响了首辅的任期长短和权力大小,A项正确;权力运行机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明朝初期宰相相已被废除,排除C项;首辅出现提高了内阁的议政功能,排除D项。故选A项。
9.D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张履祥设计的这个土地经营方案可以提高经营效率,获得更多的效率,因此是优化了农业生产结构,D项正确;这一方案不仅仅局限于农业生产,并不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的应用,排除A项;这一方案优化了农业生产结构,而非推动生产规模的固化,排除B项;这一方案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有关,并不是加强农业生产的自给自足性,排除C项。故选D项。
10.D
根据材料可知,日本学者福泽谕吉认为思想解放引领社会转型,故他的观点是先进思想解放,再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变革,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巩固社会转型成果;参考他的观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进程应该是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戊戌变法(政治制度)—洋务运动(科学技术),D项正确;综合分析,ABC项内容的顺序都不符合福泽谕吉社会转型的观点,排除ABC项。故选D项。
11.D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消费资料工业指的是轻工业,而生产资料工业指的是重工业。材料信息是国民政府统治前期,轻工业占据主导,而重工业发展微弱,这反映出了中国近代工业结构的畸形发展,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故D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的双重压榨,故B项错误;C项是材料的现象,不是本质,故错误。
12.C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人民解放军在东北实力较强,形势好,胜出把握大;战役胜利后就可以把东北的解放区连成一片,形成强大的后方根据地;另外当时东北工业基础好,解放军的军备也得到更好的保障;从而有利于整个战局的发展,C项正确。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与材料不符,排除A。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4月23日,南京解放,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排除B。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排除D。
13.D
“北约”和“华约”全面对抗局面正式形成是在1955年,排除A;《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签订是在1954年7月,排除B;万隆会议召开于1955年,故C错误;1954年3月,朝鲜战争已经实现停火,但印度支那战争还在继续,奠边府战役的胜利宣告法国对越南侵略的失败。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抗法斗争中,中国给予两国有力的援助,日内瓦会议召开于1954年4月,故D正确。
14.D
由材料可知,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这是中国在21世纪初期取得的重大外交成就,标志着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加入世贸,有助于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贸关系,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扩展新的空间,D项正确;开放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设立海南经济特区,都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B项;1990年,中共中央决定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新区,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5.C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吉尔伽美什》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史诗。故答案为C项。A项《摩诃婆罗多》是古代印度文明的史诗,排除;B项《罗摩衍那》是古代印度文明的史诗,排除;D项《荷马史诗》是古代希腊文明的著名史诗,排除。
16.C
根据所学可知,印度稻种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C项正确;腓尼基、波斯时间不符合“中世纪后期”,排除AB项;中国位于印度东方,不能成为印度稻种的西传者,排除D项。故选C项。
17.(1)特点:以纺织业为代表;手工纺织产量规模的扩大;生产技术的进步(不断改进的生产工具、生产工艺的发展);分工明确;出现专业化市镇。
原因:经济重心在南方;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江南;棉花种植得到推广;商品经济发展;社会习俗的影响。
(2)背景:工业革命的扩展;鸦片战争影响;洋务运动的兴起。特点:主要发展重工业;设备、技术等严重依赖国外。
(3)阻碍因素:国内市场的狭小;农业落后和农村经济的凋敝;政治制度落后;近代经济制度缺乏;外国经济侵略和外国资本的制约。根本原因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
(1)特点:根据材料“纺织业是明清江南工业中最大的部门”可分析出以纺织业为代表;根据材料“明后期江南的棉布产量为5,000万匹,清中期为10,000万匹”可分析出手工纺织产量规模的扩大;根据材料“斜身式花机的出现大大改进了织机的性能,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增强了工人操作的精确度,发展了纹络花样等工艺,此外棉布的染色技术也有提高”可分析出生产技术的进步(不断改进的生产工具、生产工艺的发展);根据材料“在棉纺织业中最重要的分工为织和纺两大工序的分离,手工业生产与农业的分离,家庭内部的分工”可分析出分工明确;根据材料“江南的松江、苏州、无锡发展为棉纺织基地”可分析出出现专业化市镇。
原因:结合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可分析出经济重心在南方;结合所学可分析出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江南;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棉花种植得到推广;结合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可分析出商品经济发展;结合所学可分析出社会习俗的影响。
(2)背景:根据材料“十九世纪中叶”可分析出工业革命的扩展;根据材料“西方资本主义以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可分析出鸦片战争影响;根据材料“中国于十九世纪后半期创建新式工业”可分析出洋务运动的兴起。
特点:根据材料“机船矿路”可分析出主要发展重工业;结合所学可分析出设备、技术等严重依赖国外。
(3)阻碍因素:根据材料“有限的经济资源”可分析出国内市场的狭小;根据材料“十九世纪后期的中国经济是贫困的:农村人口在人地比例日趋不利的情况下生活,农业技术发展潜力消耗殆尽”可分析出农业落后和农村经济的凋敝;根据材料“在只有根本的政治变革才能打破的传统束缚中一直没有发挥作用”可分析出政治制度落后;根据材料“工业各种组织特别是近代银行制度并不存在,政府不能建立和保证一个有法律、商业和教育等制度的体制”可分析出近代经济制度缺乏;根据材料“由于没有关税自主权和外国人已索取的特权,华资企业无法与进口货和外资企业竞争”可分析出外国经济侵略和外国资本的制约。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根本原因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
18.(1)进步性:抑制门阀士族;扩大官吏来源;提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文化发展,尤其唐诗繁荣;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产生影响。
(2)措施:西汉:汉武帝,中外朝制度;唐朝:三省六部制;北宋:二府三司制;
(3)趋势: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1)进步性:根据“乡贡每年举行一次,任何人均可投牒自进,设立的科目很多”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唐代的选官制度能够起到抑制门阀士族;扩大官吏来源;提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能够促进文化发展,尤其唐诗繁荣;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产生影响。
(2)措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西汉时期采取的措施是汉武帝采取中外朝制度;唐朝时期采取了三省六部制;北宋时期采取了二府三司制。
(3)趋势: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趋势主要是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19.(1)集中在海路进行;规模空前;经济效益明显;设立专门管理机构。
(2)表现: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商业贸易繁荣;海外贸易发展迅速,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重要来源之一;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突破了商业活动原先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出现了比较完善的饮食、娱乐服务设施。早市、夜市、草市兴盛。
(3)新特点:专业化城市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因素: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重农抑商或闭关锁国等政策的阻碍;自然经济占主导;统治者盲目自大。
(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对外贸易只好集中在东南沿海的海路进行”,“与宋朝通商的海外国家,共五十多国”,“在规模上远超过前朝”,“为政府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宋朝因此增设机关负责管理和推广海外贸易”等信息,从运输、规模、成效和管理等方面,分析宋代海外贸易呈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宋朝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和结合所学知识,从城市经济功能增强、海外贸易发展、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重要来源之一、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娱乐服务设施(如早市、夜市、草市兴盛”等方面,分析述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
(3)特点:根据材料三中“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景德镇”等信息可知,当时出现了专业化城市;由“ 南京‘织机逾百张等’”可知,明清时期城市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制度、经济和外交政策、统治者心态等方面,分析明清逐渐落后于世界的原因。
20.示例
示例1:近代中国是“沉沦”与“上升”并存的时代。
近代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同时又遭受了西方的侵略,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方面,由于封建制度的落后和西方的掠夺,近代中国呈现衰落沉沦的状态:国际地位较低,遭受侵略,国家权益遭到破坏;经济落后,工业水平低,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政治制度落后,没有真正建立起民主制度;政局长期动荡分裂,没有实行和平统一;封建思想观念浓厚;教育科技落后;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等。另一方面,由于自身生产力的发展和西方先进文化的影响,又呈现出进步上升的趋势: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近代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和发展;政治上民族民主运动兴起,封建君主专制结束,逐步建立起民主政体;思想上不断进步解放,西方先进思想不断传入,自由、平等、民主思想日益深入传播;教育科技日益近代化;人民生活更加文明等。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是“沉沦”和“上升”并存的时代。
示例2:近代中国是“沉沦”的时代
近代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同时又遭受了西方的侵略,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于封建制度的落后和西方的掠夺,近代中国呈现衰落沉沦的状态:国际地位较低,遭受侵略,国家权益遭到破坏;经济落后,工业水平低,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政治制度落后,没有真正建立起民主制度;政局长期动荡分裂,没有实行和平统一;封建思想观念浓厚;教育科技落后;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等。
所以,近代中国是“沉沦”时代。
示例3:近代中国是“上升”的时代
近代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同时又遭受了西方的侵略,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于自身生产力的发展和西方先进文化的影响,呈现出进步上升的趋势: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近代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和发展;政治上民族民主运动兴起,封建君主专制结束,逐步建立起民主政体;思想上不断进步解放,西方先进思想不断传入,自由、平等、民主思想日益深入传播;教育科技日益近代化;人民生活更加文明等。
所以,近代中国是“上升”时代。
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答案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表述成文即可。本题的问题是近代中国是处于“沉沦”还是“上升”状态,因此在拟观点的时候,有三种观点:第一种是认为近代中国是“沉沦”与“上升”并存的时代;第二种认为近代中国是“沉沦”的时代;第三种认为近代中国是“上升”时代。其中第一种观点的答题要点是,近代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同时又遭受了西方的侵略,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方面,由于封建制度的落后和西方的掠夺,近代中国呈现衰落沉沦的状态:国际地位较低,遭受侵略,国家权益遭到破坏;经济落后,工业水平低,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政治制度落后,没有真正建立起民主制度;政局长期动荡分裂,没有实行和平统一;封建思想观念浓厚;教育科技落后;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等。另一方面,由于自身生产力的发展和西方先进文化的影响,又呈现出进步上升的趋势: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近代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和发展;政治上民族民主运动兴起,封建君主专制结束,逐步建立起民主政体;思想上不断进步解放,西方先进思想不断传入,自由、平等、民主思想日益深入传播;教育科技日益近代化;人民生活更加文明等。第二种观点的答题要点是近代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同时又遭受了西方的侵略,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于封建制度的落后和西方的掠夺,近代中国呈现衰落沉沦的状态:国际地位较低,遭受侵略,国家权益遭到破坏;经济落后,工业水平低,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政治制度落后,没有真正建立起民主制度;政局长期动荡分裂,没有实行和平统一;封建思想观念浓厚;教育科技落后;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等。第三种观点的答题要点是近代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同时又遭受了西方的侵略,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于自身生产力的发展和西方先进文化的影响,呈现出进步上升的趋势: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近代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和发展;政治上民族民主运动兴起,封建君主专制结束,逐步建立起民主政体;思想上不断进步解放,西方先进思想不断传入,自由、平等、民主思想日益深入传播;教育科技日益近代化;人民生活更加文明等。

江西省抚州市黎川县2022-2023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