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三节 生态因素影响种群数量波动(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浙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第三节 生态因素影响种群数量波动
[学习目标] 1.简述种群数量的非周期性波动和周期性波动。2.举例说出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
一、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
1.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__________________等的因素,一般可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2.种群的数量波动:种群是一个__________,种群中的__________是随着时间而变化的,这就是种群的数量波动。
3.种群数量波动的原因:环境条件的变化引起种群出生率、________、________和迁出率的改变,使其种群个体数量不断发生变化。
4.类型
(1)________波动
①概念:任何波动只要在两个____________之间相隔的时间__________就可称之为周期性波动。
②主要表现为季节性波动和年间波动。
a.季节性波动:主要由环境的________________所决定,种群数量随季节变化而改变,年年如此。
b.年间波动:指种群数量的变动是以______为一个周期的__________,这种波动的周期常常是几年,甚至更长。种群数量的周期性年间波动主要发生在成分比较简单的________环境中,如北方针叶林和苔原地带。
(2)非周期性波动
两个__________之间相隔的时间不相等的波动称为非周期性波动,大多数种群的______________动态变化表现为非周期性波动,例如,东亚飞蝗种群的数量波动。
判断正误
(1)任何波动只要在两个相邻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基本相等就可以称之为周期性波动( )
(2)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以及环境条件的改变会引起种群个体数量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
(3)种群数量可能会超过环境容纳量( )
任务一:种群数量波动的类型
如图是两个不同种群在某一时期内种群数量的调查结果曲线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属于________(填“周期性”或“非周期性”)波动;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2属于________(填“周期性”或“非周期性”)波动;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种群数量波动的类型比较
类型 概念 实例
周期性波动 两个相邻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基本相等 季节性波动:一年生草本植物北点地梅5年间的种群数量波动;年间波动:北美地区雪兔和猞猁的种群数量波动
非周期性波动 两个相邻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不相等 东亚飞蝗种群的数量波动
1.下列有关种群数量波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种群的数量波动可以呈周期性波动也可以呈非周期性波动
B.种群的数量波动幅度有大有小
C.稳定的环境中,种群的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
D.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波动是周期性波动
2.研究人员调查1928-1977年欧洲灰鹭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欧洲灰鹭种群的数量波动具有周期性
B.欧洲灰鹭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约为5 000对
C.不同年份欧洲灰鹭数量变化主要是由气候变化引起的
D.1964年之后,调查期间该地区欧洲灰鹭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二、调节种群数量波动的因素
1.外源性因素调节种群数量波动
(1)外源性因素是指影响种群密度的__________,主要包括气候、______、______、疾病、寄生等。
①气候: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昆虫的早期死亡80%~90%是由________变化引起的,因为气候因素会影响昆虫的____________。
②食物:调节种群数量的______因素。在食物不足时,种群内部必然会发生________________,使很多个体不能生殖或不能存活。
③捕食:能将被捕食者的种群密度________在一定水平。捕食者种群数量会随着被捕食者数量的增加而______,也会因自身受到天敌的捕食而______。应用:__________,如澳大利亚利用象鼻虫防治槐叶萍、我国利用七星瓢虫防治蚜虫和利用灰喜鹊防治松毛虫。
④寄生:病原体和寄生生物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是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的,种群密度越大,抑制增长的作用力也就越强。
(2)关系:在大多数情况下,每种外源性因素并不是单独起调节作用,而是____________综合在一起共同影响种群数量波动。如幼鸟死亡率高是由于食物短缺、捕食、疾病等多种因素共同调节的结果,其中______是决定性的。
2.内源性因素调节种群数量波动
(1)领域行为:指动物有选择地______、______一定的空间,不允许______________进入这一空间的行为。
(2)内分泌因素:当种群数量上升时,种群内个体经受的社群压力增加,会增强对________________的刺激,进而引发内分泌失调,使种群数量________________,继而又__________了社群压力。
判断正误
(1)动物的领域行为不属于外源性调节因素( )
(2)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
(3)病原体和寄生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率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减小( )
任务二:调节种群数量波动的因素
为了防治鼠害,某地开展了对田鼠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绘制成如下曲线图。
(1)哪些因素会调节田鼠种群的数量波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采取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等措施降低田鼠生存的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从而有效地防治鼠害。
1.调节种群数量波动的外源性因素
调节因素 原因 实例
气候 许多生物不适应极端的气候变化而引起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如极端的温度和湿度变化 连续高温,常可引起蚜虫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食物 在食物不足时,种群内部必然会发生激烈的竞争,使很多个体不能生殖或不能存活 长耳鸮以雪兔为食,在雪兔数量很少的年份,只有20%的长耳鸮能孵窝
捕食 许多生物均存在着天敌,天敌对其大量捕食会明显影响种群数量 在生物防治上用七星瓢虫防治蚜虫、用灰喜鹊防治松毛虫等
病原体、寄生生物 病原体和寄生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率是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的 禽流感病毒的大量增殖和快速蔓延会导致候鸟大量死亡
2.调节种群数量波动的内源性因素
(1)领域行为:动物的领域行为对种群密度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2)内分泌因素:由于社群压力增加,会增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刺激,进而引发内分泌失调,影响动物的生殖,从而使其种群的数量发生改变。
3.下列哪项是内源性因素引起的生物现象( )
A.连续几天的38 ℃高温引起蚜虫数量下降
B.寄生生物的传播速率随种群数量增加而增加,加大了抑制种群增长的作用力
C.用灰喜鹊防治松毛虫
D.田鼠种群密度过大时行为好斗导致种群数量下降
4.“繁殖竞争假说”认为,繁殖季节的繁殖竞争压力促使雄性动物占有领域的攻击行为上升,以获得更多的交配繁殖机会。由此反映出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调节因素是( )
A.气候 B.捕食
C.食物 D.领域行为
答案精析
一、梳理教材新知
1.形态、生理和分布
2.动态系统 个体数量
3.死亡率 迁入率
4.(1)周期性 ①相邻波峰 基本相等 ②a.周期性季节变化
b.多年 重复波动 高纬度 (2)相邻波峰 年间数量
判断正误
(1)√ (2)√ (3)√
探究核心知识
1.周期性 两个相邻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基本相等 食物(植物)周期性短缺
2.周期性 环境的周期性季节变化
落实思维方法
1.D [大多数种群的年间数量动态变化表现为非周期性波动,D错误。]
2.C [据题图可知,欧洲灰鹭种群的数量波动是非周期性波动,A错误;从图中可看出,欧洲灰鹭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 000对,B错误;1964年后,调查期间该地区欧洲灰鹭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D错误。]
二、梳理教材新知
1.(1)外部因素 食物 捕食 ①气候 发育与存活 ②重要 激烈的竞争 ③制约 增加 减少 生物防治 ④致病力 传播速率 (2)多种因素 食物
2.(1)占据 保卫 同类其他个体 (2)中枢神经系统 增长停止或被抑制 降低
判断正误
(1)√ (2)√ (3)×
提示 (3)病原体和寄生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率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大。
探究核心知识
(1)气候、食物、捕食、疾病、寄生等外源性因素和领域行为、内分泌因素等内源性因素。
(2)控制食物、释放天敌 环境容纳量 出生率
落实思维方法
3.D [解答本题时首先明确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解题过程如图:
]
4.D [领域行为是指动物有选择地占据、保卫一定的空间,不允许同类其他个体进入这一空间的行为。繁殖季节的繁殖竞争压力促使雄性动物占有领域的攻击行为上升,以获得更多的交配繁殖机会,属于领域行为,D符合题意。](共63张PPT)
第一章 种群
<<<
第三节
生态因素影响种群数量波动
学习目标
1.简述种群数量的非周期性波动和周期性波动。
2.举例说出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
内容索引
一、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
课时对点练
二、调节种群数量波动的因素
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
一
梳理 教材新知
1.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 等的因素,一般可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2.种群的数量波动:种群是一个 ,种群中的 是随着时间而变化的,这就是种群的数量波动。
3.种群数量波动的原因:环境条件的变化引起种群出生率、 、________和迁出率的改变,使其种群个体数量不断发生变化。
形态、生理和分布
动态系统
个体数量
死亡率
迁入率
4.类型
(1) 波动
①概念:任何波动只要在两个 之间相隔的时间 就可称之为周期性波动。
②主要表现为季节性波动和年间波动。
a.季节性波动:主要由环境的 所决定,种群数量随季节变化而改变,年年如此。
b.年间波动:指种群数量的变动是以 为一个周期的 ,这种波动的周期常常是几年,甚至更长。种群数量的周期性年间波动主要发生在成分比较简单的 环境中,如北方针叶林和苔原地带。
周期性
相邻波峰
基本相等
周期性季节变化
多年
重复波动
高纬度
(2)非周期性波动
两个 之间相隔的时间不相等的波动称为非周期性波动,大多数种群的 动态变化表现为非周期性波动,例如,东亚飞蝗种群的数量波动。
相邻波峰
年间数量
(1)任何波动只要在两个相邻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基本相等就可以称之为周期性波动( )
(2)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以及环境条件的改变会引起种群个体数量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
(3)种群数量可能会超过环境容纳量( )
√
√
√
任务一:种群数量波动的类型
如图是两个不同种群在某一时期内种群数量的调查结果曲线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 核心知识
1.图1属于 (填“周期性”或“非周期性”)波动;判断依据是_________
;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图2属于 (填“周期性”或“非周期性”)波动;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因素是 。
周期性
两个相邻
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基本相等
食物(植物)周期
性短缺
周期性
环境的周期性季节变化
核心归纳
种群数量波动的类型比较
类型 概念 实例
周期性波动 两个相邻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基本相等 季节性波动:一年生草本植物北点地梅5年间的种群数量波动;年间波动:北美地区雪兔和猞猁的种群数量波动
非周期性波动 两个相邻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不相等 东亚飞蝗种群的数量波动
1.下列有关种群数量波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种群的数量波动可以呈周期性波动也可以呈非周期性波动
B.种群的数量波动幅度有大有小
C.稳定的环境中,种群的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
D.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波动是周期性波动
落实 思维方法
√
大多数种群的年间数量动态变化表现为非周期性波动,D错误。
2.研究人员调查1928-1977年欧洲灰鹭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欧洲灰鹭种群的数量波动
具有周期性
B.欧洲灰鹭种群的环境容纳
量约为5 000对
C.不同年份欧洲灰鹭数量变化主要是由气候变化引起的
D.1964年之后,调查期间该地区欧洲灰鹭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
据题图可知,欧洲灰鹭种群的数量波动是非周期性波动,A错误;
从图中可看出,欧洲灰鹭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 000对,B错误;
1964年后,调查期间该地区欧洲灰鹭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D错误。
调节种群数量波动的因素
二
1.外源性因素调节种群数量波动
(1)外源性因素是指影响种群密度的 ,主要包括气候、 、______、疾病、寄生等。
①气候: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昆虫的早期死亡80%~90%是由 变化引起的,因为气候因素会影响昆虫的 。
②食物:调节种群数量的 因素。在食物不足时,种群内部必然会发生 ,使很多个体不能生殖或不能存活。
梳理 教材新知
外部因素
食物
捕食
气候
发育与存活
重要
激烈的竞争
③捕食:能将被捕食者的种群密度 在一定水平。捕食者种群数量会随着被捕食者数量的增加而 ,也会因自身受到天敌的捕食而 。应用: ,如澳大利亚利用象鼻虫防治槐叶萍、我国利用七星瓢虫防治蚜虫和利用灰喜鹊防治松毛虫。
④寄生:病原体和寄生生物的 和 是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的,种群密度越大,抑制增长的作用力也就越强。
(2)关系:在大多数情况下,每种外源性因素并不是单独起调节作用,而是 综合在一起共同影响种群数量波动。如幼鸟死亡率高是由于食物短缺、捕食、疾病等多种因素共同调节的结果,其中 是决定性的。
制约
增加
减少
生物防治
致病力
传播速率
多种因素
食物
2.内源性因素调节种群数量波动
(1)领域行为:指动物有选择地 、 一定的空间,不允许______
_______进入这一空间的行为。
(2)内分泌因素:当种群数量上升时,种群内个体经受的社群压力增加,会增强对 的刺激,进而引发内分泌失调,使种群数量_________________,继而又 了社群压力。
占据
保卫
同类其
他个体
中枢神经系统
增长停止或被抑制
降低
(1)动物的领域行为不属于外源性调节因素( )
(2)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
(3)病原体和寄生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率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减小( )
提示 病原体和寄生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率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大。
√
×
√
任务二:调节种群数量波动的因素
为了防治鼠害,某地开展了对田鼠
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绘制成如下
曲线图。
(1)哪些因素会调节田鼠种群的数量
波动?
探究 核心知识
提示 气候、食物、捕食、疾病、寄生等外源性因素和领域行为、内分泌因素等内源性因素。
(2)可采取 (答出两点)等措施降低田鼠生存的____________及 ,从而有效地防治鼠害。
控制食物、释放天敌
环境容纳量
出生率
核心归纳
1.调节种群数量波动的外源性因素
调节因素 原因 实例
气候 许多生物不适应极端的气候变化而引起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如极端的温度和湿度变化 连续高温,常可引起蚜虫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食物 在食物不足时,种群内部必然会发生激烈的竞争,使很多个体不能生殖或不能存活 长耳鸮以雪兔为食,在雪兔数量很少的年份,只有20%的长耳鸮能孵窝
核心归纳
调节因素 原因 实例
捕食 许多生物均存在着天敌,天敌对其大量捕食会明显影响种群数量 在生物防治上用七星瓢虫防治蚜虫、用灰喜鹊防治松毛虫等
病原体、寄生生物 病原体和寄生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率是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的 禽流感病毒的大量增殖和快速蔓延会导致候鸟大量死亡
核心归纳
2.调节种群数量波动的内源性因素
(1)领域行为:动物的领域行为对种群密度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核心归纳
(2)内分泌因素:由于社群压力增加,会增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刺激,进而引发内分泌失调,影响动物的生殖,从而使其种群的数量发生改变。
3.下列哪项是内源性因素引起的生物现象
A.连续几天的38 ℃高温引起蚜虫数量下降
B.寄生生物的传播速率随种群数量增加而增加,加大了抑制种群增长的
作用力
C.用灰喜鹊防治松毛虫
D.田鼠种群密度过大时行为好斗导致种群数量下降
√
落实 思维方法
解答本题时首先明确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解题过程如图:
4.“繁殖竞争假说”认为,繁殖季节的繁殖竞争压力促使雄性动物占有领域的攻击行为上升,以获得更多的交配繁殖机会。由此反映出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调节因素是
A.气候 B.捕食
C.食物 D.领域行为
√
领域行为是指动物有选择地占据、保卫一定的空间,不允许同类其他个体进入这一空间的行为。繁殖季节的繁殖竞争压力促使雄性动物占有领域的攻击行为上升,以获得更多的交配繁殖机会,属于领域行为,D符合题意。
网络构建
课时对点练
三
题组一 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
1.下列关于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波动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
B.种群数量的非周期性波动现象主要发生在比较简单的高纬度环境中
C.我国伊春林区棕背鼠平的非周期性波动与“四年两头熟”的红松球果
产量有关
D.种群数量即使达到了环境容纳量,也是在K值上下波动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大多数种群的年间数量动态变化表现为非周期性波动,A错误;
种群数量的周期性年间波动主要发生在成分比较简单的高纬度环境中,B错误;
我国伊春林区棕背鼠平的周期性波动与“四年两头熟”的红松球果产量有关,C错误。
2.(2022·浙江1月选考,14)沙蝗的活动、迁徙有“逐水而居”的倾向。某年,沙蝗从非洲经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家向中亚迁徙,直到阿富汗以及我国西北边境,扩散和迁徙“戛然而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沙蝗停止扩散的主要原因是种内竞争加剧
B.沙蝗种群的数量波动表现为非周期性变化
C.天敌对沙蝗的制约作用改变了沙蝗的生殖方式
D.若沙蝗进入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将呈现“J”形增长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沙蝗停止扩散的主要原因是阿富汗以及我国西北边境干旱缺水,不利于沙蝗的繁殖,A错误;
由于沙蝗不断的迁徙活动,使得其生存环境条件具有不确定性,因而蝗虫种群的数量波动表现为非周期性,B正确;
天敌对沙蝗的制约作用会影响沙蝗的出生率,但不会改变沙蝗的生殖方式,C错误;
在资源无限、空间无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的理想条件下,种群就会呈“J”形增长,显然若沙蝗进入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其种群数量变化不会呈现“J”形增长,D错误。
3.棉盲蝽是一种对棉花危害很大的小型昆虫,其成虫和若虫刺吸棉株汁液,会导致棉花减产。科研工作者对我国某地棉盲蝽的种群数量进行调查,发现在干旱年份和洪涝灾害之年,棉盲蝽种群数量变化分别如图A、B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研究人员可以利用样方法对棉田中
的棉盲蝽种群数量进行调查
B.棉盲蝽的数量波动可能受降水量的影响
C.图B所示棉盲蝽的数量波动属于季节性波动
D.洪涝灾害之年棉盲蝽的危害更加严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由于棉田中的棉盲蝽的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所以可以用样方法对其种群数量进行调查,A正确;
根据题干和题图分析可知,干旱年份和洪涝灾害之年棉盲蝽的数量变化有差异,说明棉盲蝽的数量波动可能受降水量的影响,B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图B所示曲线只有两个波峰,难以判断棉盲蝽的数量波动是否属于季节性波动,C错误;
由题图可知,洪涝灾害之年棉盲蝽的危害更加严重,D正确。
题组二 调节种群数量波动的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
4.(2022·浙江6月选考,6)许多因素能调节种群数量。下列属于内源性调节因素的是
A.寄生 B.领域行为 C.食物 D.天敌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气候、食物、疾病、寄生和捕食(天敌)等均属于调节种群数量波动的外源性因素,而领域行为属于调节种群数量波动的内源性因素,B符合题意。
5.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松线小卷蛾种群的周期性数量波动与一种病毒感染率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松线小卷蛾与该病毒为寄生关系
B.甲曲线表示该病毒感染率,乙曲
线表示松线小卷蛾种群大小
C.据图分析,在生产养殖上应注意
合理控制种群的养殖密度
D.松线小卷蛾种群的数量波动受病毒等外源性因素的调节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由题图可知,甲曲线表示松线小卷蛾种群大小,乙曲线表示该病毒感染率,B错误;
由题图可知,在生产养殖上要注
意合理控制种群的养殖密度,可以降低病毒的感染率,C正确;
由题图可知,曲线反映的是宿主种群密度增大,病毒感染率增加,使宿主大量死亡,又导致病毒减少,感染率降低,故松线小卷蛾种群的数量波动受病毒等外源性因素的调节,D正确。
6.(2023·浙江6月选考,5)东亚飞蝗是我国历史上发生大蝗灾的主要元凶,在土壤含水率<15%的情况下,85%以上的受精卵可以孵化,一旦食物(植物幼嫩的茎、叶)等条件得到满足,很容易发生大爆发。下列因素中,对东亚飞蝗的繁衍、扩散起阻碍作用的是
A.充沛的降水 B.肥沃的土壤
C.连片的麦田 D.仅取食种子的鸟类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干旱的环境对蝗虫的繁殖、生长发育和存活有许多益处,因为蝗虫将卵产在土壤中,土壤比较坚实,含水量在10%~20%时最适合它们产卵,所以降水太多不利于其繁衍扩散,A符合题意;
肥沃的土壤有利于作物生长,为其提供食物(植物幼嫩的茎、叶)等条件,B不符合题意;
连片的麦田为蝗虫提供充足的食物等条件,C不符合题意;
仅取食种子的鸟类不能成为蝗虫的天敌,这部分鸟对蝗虫的繁衍扩散未起到有效的阻碍作用,D不符合题意。
7.自然界存在的诸多因素会造成生物种群数量的波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因素只能引起种群数量周期性波动
B.非生物因素只能引起种群数量非周期性波动
C.捕食能将被捕食者的种群密度制约在一定水平
D.传染病属于生物因素,也属于内源性因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种群数量的周期性波动和非周期性波动都是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A、B错误;
传染病属于外源性因素,D错误。
8.(2024·宁波高二期末)研究者发现某些啮齿类种群数量爆发后又急剧下降。解剖未发现大规模流行的病原体,但尸体普遍具有以下特征:低血糖、肝脏萎缩、淋巴组织退化等,在此基础上提出“种群内源性自动调节理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某些情况下,种群数量下降有利于种群的持续性发展
B.种内竞争加剧有助于个体稳态的有序调节
C.种群数量变化过程中,内外环境压力加速种群的进化
D.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共同影响着种群密度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随着种群密度增加,种内竞争加剧,引起种群个体内分泌失调,导致死亡率上升,不利于个体稳态的有序调节,B错误。
9.研究人员调查了某地一年生草本植物北点地梅在1971-1975年间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与1975年时相比,1971年时该种群由
种群密度产生的生存阻力相对较小
B.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是引起北点地
梅数量波动的直接原因
C.该种群的数量变化为周期性波动,具
有明显的季节性
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分析图示曲线可知,1971年时北点地梅单位面积的种群数量比1975年时的大,个体间的生存斗争也大,由种群密度产生的生存阻力也相对较大,A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10.北极旅鼠繁殖力极强,但当其数量激增到一定值时会迅速减少。科学家对某一时间范围内苔草(旅鼠食物)、旅鼠及北极狐(旅鼠天敌)的数量变化进行调查(结果如图);同时还发现旅鼠种群密度过大时,雌鼠会出现排卵功能减退、泌乳过程受抑制、对幼鼠照顾不良等生理变化。下列据此分析不合理的是
A.旅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呈现周期性
波动的特点
B.旅鼠、苔草、北极狐之间的数量
存在一定的关系
C.旅鼠种群密度过大时雌鼠的生理变化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D.标志重捕法调查旅鼠种群密度,若部分标志个体迁出,则会使结果偏低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由图分析可知,旅鼠的数量变化为随着苔草的增加而增加,进而使得北极狐数量增
加,北极狐数量的增加又会使得旅鼠数量减少,旅鼠数量的减少又会使得苔草数量增加,从而使得三者的数量均呈现周期性的波动,A、B合理;
旅鼠种群密度过大时,雌鼠会出现排卵功能减退、泌乳过程受抑制、对幼鼠照顾不良等生理变化,进而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C合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部分标志个体迁出会导致第二次捕捉时捉到的带标志的个体减少,从而使计算出来
的种群数量比实际值偏大,故种群密度也比实际值偏大,D不合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11.(2024·湖州高二期末)欧洲兔曾被无意携入澳大利亚大草原,对袋鼠等本地生物造成极大威胁,人类先后通过引入狐狸和仅对欧洲兔致命的粘液瘤病毒的手段进行防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O~a年间,由于草原资源丰富且缺少天敌,欧
洲兔种群数量接近指数增长
B.a~b年间,由于狐狸的捕食,袋鼠数量持续减少
C.粘液瘤病毒的致病力和传播速率随欧洲兔种群密
度的下降而上升
D.d年后,欧洲兔种群数量回升的原因是欧洲兔产生了抗粘液瘤病毒的变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a~b年间,引入狐狸之前,由于在与欧洲兔的竞争中占劣势,袋鼠数量减少,B错误;
粘液瘤病毒的致病力和传播速率随欧洲兔种群密度的上升而上升,C错误;
变异一直都存在,病毒只是起到选择作用,
d年后,欧洲兔种群数量回升的原因可能是抗粘液瘤病毒的欧洲兔增多,D错误。
12.当种群密度过大时,某啮齿动物群体个体表现出低血糖、惊厥休克以及免疫力低下,其中雌鼠排卵功能减退,容易流产,母鼠泌乳过程受到抑制,对幼鼠照顾不良,行为反常而好斗等,引起种群数量的下降。这一切变化都是由于社群压力增加,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内分泌失调的结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社群压力引起的生理变化会导致该啮齿动物环境容纳量下降
B.社群压力对种群数量的调节过程依赖于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的
工作
C.社群压力通过降低出生率、提高死亡率来调节种群密度
D.社群压力可能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抑制促性腺激素、性激素和抗体的分泌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环境容纳量是指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该值的大小由环境条件决定,而社群压力属于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内源性因素,不会影响环境容纳量,A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13.如图是1845-1935年的90年间,北美地区森林中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雪兔的种群数量变化用曲线___(填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A
周期性
“A”或“B”)表示,其种群数量波动表现出_________(填“周期性”或“非周期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曲线A表示雪兔的种群数量变化,从图中可看出猞猁和雪兔这两种动物都极其明显地表现出每隔9~10年出现一次数量高峰,因此其数量波动具有周期性。
(2)猞猁和雪兔的关系为______,雪兔的数量在一段时间内能够急剧增加的生物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捕食
可食的植物增加
猞猁的数量急剧减少
(3)猞猁和雪兔的数量变化是相互制约的,这体现了调节种群数量的________因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外源性
猞猁和雪兔为捕食关系,捕食属于调节种群数量波动的外源性因素。
(4)从图中任意一时段看出,猞猁种群的K值出现______(填“早于”或“晚于”)雪兔的K值出现(注:不考虑其他生物因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晚于
由于猞猁为捕食者,所以它的K值出现晚于雪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14.生物种群的数量常常随着环境资源的改变而发生波动,如图为种群自动调控的图解。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解可以看出,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时,环境阻力将随之______;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增大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
出率
减小环境容纳量是降低种群数量最根本的途径。简单的灭鼠并不能降低环境容纳量,杀死一批老鼠后,环境阻力减小,出生率增大(或上升),死亡率减小(或降低),老鼠的数量很快会恢复到原有的数量。若要达到较好的灭鼠效果,应严密储粮,保护老鼠天敌,清除垃圾,增大老鼠的环境阻力,减小环境容纳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2)若图解表示某村镇老鼠种群数量的变化,则从图解可以看出:灭鼠时只采用鼠药、鼠夹等杀死老鼠的办法,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原有
的数量。请结合题图解释原因,并提出完善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3)种群是一个_____系统,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是随______而变化的,这就是种群的_________,能够调节种群数量波动的有________因素和_______因素两大类。
动态
时间
数量波动
外源性
内源性作业3 生态因素影响种群数量波动
(分值:100分)
第1~4题,每题5分;第5~12题,每题6分,共68分。
题组一 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
1.下列关于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波动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
B.种群数量的非周期性波动现象主要发生在比较简单的高纬度环境中
C.我国伊春林区棕背鼠平的非周期性波动与“四年两头熟”的红松球果产量有关
D.种群数量即使达到了环境容纳量,也是在K值上下波动
2.(2022·浙江1月选考,14)沙蝗的活动、迁徙有“逐水而居”的倾向。某年,沙蝗从非洲经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家向中亚迁徙,直到阿富汗以及我国西北边境,扩散和迁徙“戛然而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沙蝗停止扩散的主要原因是种内竞争加剧
B.沙蝗种群的数量波动表现为非周期性变化
C.天敌对沙蝗的制约作用改变了沙蝗的生殖方式
D.若沙蝗进入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将呈现“J”形增长
3.棉盲蝽是一种对棉花危害很大的小型昆虫,其成虫和若虫刺吸棉株汁液,会导致棉花减产。科研工作者对我国某地棉盲蝽的种群数量进行调查,发现在干旱年份和洪涝灾害之年,棉盲蝽种群数量变化分别如图A、B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研究人员可以利用样方法对棉田中的棉盲蝽种群数量进行调查
B.棉盲蝽的数量波动可能受降水量的影响
C.图B所示棉盲蝽的数量波动属于季节性波动
D.洪涝灾害之年棉盲蝽的危害更加严重
题组二 调节种群数量波动的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
4.(2022·浙江6月选考,6)许多因素能调节种群数量。下列属于内源性调节因素的是( )
A.寄生 B.领域行为
C.食物 D.天敌
5.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松线小卷蛾种群的周期性数量波动与一种病毒感染率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松线小卷蛾与该病毒为寄生关系
B.甲曲线表示该病毒感染率,乙曲线表示松线小卷蛾种群大小
C.据图分析,在生产养殖上应注意合理控制种群的养殖密度
D.松线小卷蛾种群的数量波动受病毒等外源性因素的调节
6.(2023·浙江6月选考,5)东亚飞蝗是我国历史上发生大蝗灾的主要元凶,在土壤含水率<15%的情况下,85%以上的受精卵可以孵化,一旦食物(植物幼嫩的茎、叶)等条件得到满足,很容易发生大爆发。下列因素中,对东亚飞蝗的繁衍、扩散起阻碍作用的是( )
A.充沛的降水 B.肥沃的土壤
C.连片的麦田 D.仅取食种子的鸟类
7.自然界存在的诸多因素会造成生物种群数量的波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因素只能引起种群数量周期性波动
B.非生物因素只能引起种群数量非周期性波动
C.捕食能将被捕食者的种群密度制约在一定水平
D.传染病属于生物因素,也属于内源性因素
8.(2024·宁波高二期末)研究者发现某些啮齿类种群数量爆发后又急剧下降。解剖未发现大规模流行的病原体,但尸体普遍具有以下特征:低血糖、肝脏萎缩、淋巴组织退化等,在此基础上提出“种群内源性自动调节理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某些情况下,种群数量下降有利于种群的持续性发展
B.种内竞争加剧有助于个体稳态的有序调节
C.种群数量变化过程中,内外环境压力加速种群的进化
D.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共同影响着种群密度
9.研究人员调查了某地一年生草本植物北点地梅在1971-1975年间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与1975年时相比,1971年时该种群由种群密度产生的生存阻力相对较小
B.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是引起北点地梅数量波动的直接原因
C.该种群的数量变化为周期性波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10.北极旅鼠繁殖力极强,但当其数量激增到一定值时会迅速减少。科学家对某一时间范围内苔草(旅鼠食物)、旅鼠及北极狐(旅鼠天敌)的数量变化进行调查(结果如图);同时还发现旅鼠种群密度过大时,雌鼠会出现排卵功能减退、泌乳过程受抑制、对幼鼠照顾不良等生理变化。下列据此分析不合理的是( )
A.旅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呈现周期性波动的特点
B.旅鼠、苔草、北极狐之间的数量存在一定的关系
C.旅鼠种群密度过大时雌鼠的生理变化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D.标志重捕法调查旅鼠种群密度,若部分标志个体迁出,则会使结果偏低
11.(2024·湖州高二期末)欧洲兔曾被无意携入澳大利亚大草原,对袋鼠等本地生物造成极大威胁,人类先后通过引入狐狸和仅对欧洲兔致命的粘液瘤病毒的手段进行防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O~a年间,由于草原资源丰富且缺少天敌,欧洲兔种群数量接近指数增长
B.a~b年间,由于狐狸的捕食,袋鼠数量持续减少
C.粘液瘤病毒的致病力和传播速率随欧洲兔种群密度的下降而上升
D.d年后,欧洲兔种群数量回升的原因是欧洲兔产生了抗粘液瘤病毒的变异
12.当种群密度过大时,某啮齿动物群体个体表现出低血糖、惊厥休克以及免疫力低下,其中雌鼠排卵功能减退,容易流产,母鼠泌乳过程受到抑制,对幼鼠照顾不良,行为反常而好斗等,引起种群数量的下降。这一切变化都是由于社群压力增加,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内分泌失调的结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社群压力引起的生理变化会导致该啮齿动物环境容纳量下降
B.社群压力对种群数量的调节过程依赖于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的工作
C.社群压力通过降低出生率、提高死亡率来调节种群密度
D.社群压力可能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抑制促性腺激素、性激素和抗体的分泌
13.(14分)如图是1845-1935年的90年间,北美地区森林中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雪兔的种群数量变化用曲线__________(填“A”或“B”)表示,其种群数量波动表现出__________(填“周期性”或“非周期性”)。
(2)猞猁和雪兔的关系为__________,雪兔的数量在一段时间内能够急剧增加的生物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猞猁和雪兔的数量变化是相互制约的,这体现了调节种群数量的__________因素。
(4)从图中任意一时段看出,猞猁种群的K值出现__________(填“早于”或“晚于”)雪兔的K值出现(注:不考虑其他生物因素)。
14.(18分)生物种群的数量常常随着环境资源的改变而发生波动,如图为种群自动调控的图解。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解可以看出,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时,环境阻力将随之________;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图解表示某村镇老鼠种群数量的变化,则从图解可以看出:灭鼠时只采用鼠药、鼠夹等杀死老鼠的办法,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原有的数量。请结合题图解释原因,并提出完善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种群是一个____________系统,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是随____________而变化的,这就是种群的____________,能够调节种群数量波动的有__________因素和____________因素两大类。
答案精析
1.D
2.B [沙蝗停止扩散的主要原因是阿富汗以及我国西北边境干旱缺水,不利于沙蝗的繁殖,A错误;由于沙蝗不断的迁徙活动,使得其生存环境条件具有不确定性,因而蝗虫种群的数量波动表现为非周期性,B正确;天敌对沙蝗的制约作用会影响沙蝗的出生率,但不会改变沙蝗的生殖方式,C错误;在资源无限、空间无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的理想条件下,种群就会呈“J”形增长,显然若沙蝗进入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其种群数量变化不会呈现“J”形增长,D错误。]
3.C [由于棉田中的棉盲蝽的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所以可以用样方法对其种群数量进行调查,A正确;根据题干和题图分析可知,干旱年份和洪涝灾害之年棉盲蝽的数量变化有差异,说明棉盲蝽的数量波动可能受降水量的影响,B正确;图B所示曲线只有两个波峰,难以判断棉盲蝽的数量波动是否属于季节性波动,C错误;由题图可知,洪涝灾害之年棉盲蝽的危害更加严重,D正确。]
4.B
5.B [由题图可知,甲曲线表示松线小卷蛾种群大小,乙曲线表示该病毒感染率,B错误;由题图可知,在生产养殖上要注意合理控制种群的养殖密度,可以降低病毒的感染率,C正确;由题图可知,曲线反映的是宿主种群密度增大,病毒感染率增加,使宿主大量死亡,又导致病毒减少,感染率降低,故松线小卷蛾种群的数量波动受病毒等外源性因素的调节,D正确。]
6.A
7.C [种群数量的周期性波动和非周期性波动都是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A、B错误;传染病属于外源性因素,D错误。]
8.B [随着种群密度增加,种内竞争加剧,引起种群个体内分泌失调,导致死亡率上升,不利于个体稳态的有序调节,B错误。]
9.A [分析图示曲线可知,1971年时北点地梅单位面积的种群数量比1975年时的大,个体间的生存斗争也大,由种群密度产生的生存阻力也相对较大,A错误。]
10.D [由图分析可知,旅鼠的数量变化为随着苔草的增加而增加,进而使得北极狐数量增加,北极狐数量的增加又会使得旅鼠数量减少,旅鼠数量的减少又会使得苔草数量增加,从而使得三者的数量均呈现周期性的波动,A、B合理;旅鼠种群密度过大时,雌鼠会出现排卵功能减退、泌乳过程受抑制、对幼鼠照顾不良等生理变化,进而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C合理;部分标志个体迁出会导致第二次捕捉时捉到的带标志的个体减少,从而使计算出来的种群数量比实际值偏大,故种群密度也比实际值偏大,D不合理。]
11.A [a~b年间,引入狐狸之前,由于在与欧洲兔的竞争中占劣势,袋鼠数量减少,B错误;粘液瘤病毒的致病力和传播速率随欧洲兔种群密度的上升而上升,C错误;变异一直都存在,病毒只是起到选择作用,d年后,欧洲兔种群数量回升的原因可能是抗粘液瘤病毒的欧洲兔增多,D错误。]
12.A [环境容纳量是指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该值的大小由环境条件决定,而社群压力属于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内源性因素,不会影响环境容纳量,A错误。]
13.(1)A 周期性 (2)捕食 可食的植物增加 猞猁的数量急剧减少 (3)外源性 (4)晚于
解析 (1)曲线A表示雪兔的种群数量变化,从图中可看出猞猁和雪兔这两种动物都极其明显地表现出每隔9~10年出现一次数量高峰,因此其数量波动具有周期性。(3)猞猁和雪兔为捕食关系,捕食属于调节种群数量波动的外源性因素。(4)由于猞猁为捕食者,所以它的K值出现晚于雪兔。
14.(1)增大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2)减小环境容纳量是降低种群数量最根本的途径。简单的灭鼠并不能降低环境容纳量,杀死一批老鼠后,环境阻力减小,出生率增大(或上升),死亡率减小(或降低),老鼠的数量很快会恢复到原有的数量。若要达到较好的灭鼠效果,应严密储粮,保护老鼠天敌,清除垃圾,增大老鼠的环境阻力,减小环境容纳量 (3)动态 时间 数量波动 外源性 内源性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