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一节 种群具有一定的特征(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浙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 种群具有一定的特征
[学习目标] 1.列举种群的数量特征,阐述种群密度与其他特征的关系。2.掌握动物和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一、种群密度及调查方法
1.种群
(1)概念:种群是指占有一定______和时间的同一______所有______的集合体。种群的边界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
(2)作用:种群是______的具体存在单位、______单位和______单位,也是______的基本组成单位。
(3)数量特征:______________是种群的最基本特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迁入率和迁出率、__________和性别比例;其中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
(4)分布型:一般可分为__________、均匀分布和__________三种。
2.种群密度
(1)概念:某个物种在单位面积或________________内的________________。
(2)应用
①种群密度是反映__________的最常用指标。
②种群密度的变化是研究______________的基础。
③种群密度的大小可作为人类判断生物有益或有害、保护或防治的依据,也可作为评价________________的指标。
(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判断正误
(1)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地社鼠种群数量,若第一次捕获并标志20只,重捕30只,其中被标志个体10只,则该地社鼠种群准确数量为60只( )
(2)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 )
(3)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在分布较密的地区取样( )
任务一:标志重捕法
1.标志重捕法只适用于调查某些动物种群密度的原因
(1)某些动物数量较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很难做到捕获全部个体进行直接计数。
(2)标志重捕法的使用前提(或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运动能力或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不能使用该方法。
2.标志重捕法两次捕捉期间若有大量的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会影响结果吗?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分析在标志重捕法中,下列各情况带来的误差:
①标志物易脱落
②被标志个体的被捕获机会降低
③标志物导致被标志个体易于被捕食
④被标志个体放回后还未充分融入该种群中就进行重捕且在被标志个体稀少处捕获
⑤被标志个体放回后还未充分融入该种群中就进行重捕且在被标志个体密集处捕获
⑥标志物影响被标志个体的活动,使其被重捕的机会增大
以上__________估算值将偏大,______估算值将偏少。
采用“标志重捕法”的注意事项
(1)选择调查区域必须随机。
(2)标志物不能太过于醒目,不能对它的捕食者有吸引性。
(3)标志物和标志方法不会对个体本身产生影响。
(4)标志物在调查期间不会脱落或消失。
(5)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混合均匀所需的时间要有正确估计。
(6)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
(7)在调查期内,既没有新个体出生和死亡,也没有个体迁入和迁出等。
1.农业科技人员在对草原鼠害进行调查时,随机选定某区域,第一次放置了100个鼠笼,捕获了60只鼠,标志后放回原地,一段时间后在相同位置放置了100个鼠笼,捕获了72只鼠,其中带标志的鼠有18只。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草原鼠害时不宜采用样方法
B.该区域中鼠的种群数量约为240只
C.若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则统计结果很可能不准确
D.若鼠被捕一次后更难被捕捉,则该区域鼠的实际种群数量大于调查结果
2.下列与调查种群密度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计数甲地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即可
B.调查草地中蜗牛的种群密度时不能采用样方法
C.调查数量较少的陆生植物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并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D.采用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得到的种群密度都是种群密度的真实值
二、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
1.出生率和死亡率
(1)出生率
①定义:一般用单位时间内______________占种群__________的百分比或千分比表示。
②影响因素
a.________的时间不同;
b.每次____________不同;
c.每年__________不同;
d.通常高等动物的出生率要______低等动物。
(2)死亡率
①定义:用单位时间内____________占种群__________的百分比或千分比表示。
②意义:保持物种的______和遗传的__________,从而使种群不断适应变化着的环境。
③决定死亡率的内在因素:生物个体的______________;外在因素:疾病、饥饿、______、干旱、________和意外死亡等。
(3)自然增长率=________________。
(4)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2.迁入率和迁出率
(1)概念:用单位时间内____________的个体数占种群__________的百分比或千分比表示。
(2)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3.年龄结构
(1)概念:指__________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可用____________来表示。生态学家通常把种群分成__________、生殖期和__________三个年龄组。
(2)年龄金字塔的三种类型的比较。
图例 种群特征 未来的出生率与死亡率 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类型
有大量处于生殖前期的个体,而处于生殖后期的个体数较少 出生率>死亡率 ____型
处于生殖前期的个体与处于生殖后期的个体数大致相等 出生率≈死亡率 ____型
处于生殖前期的个体数少而处于生殖后期的个体数多 出生率<死亡率 ____型
(3)意义:______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4.性别比例
(1)概念:种群内______________的相对比例。
(2)意义:通过影响________影响种群密度。
(3)应用:在生产实践中,人们常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来降低害虫的数量。
判断正误
(1)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都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
(2)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结构,还与气候、食物、天敌等因素有关( )
(3)年龄金字塔底部为生殖后期,顶部为生殖前期,左右不一定对称( )
(4)在一雌一雄婚配方式的种群中,生殖期性别比例越接近1∶1,出生率就越高( )
任务二: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相互关系
1.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据图思考下列问题:
(1)图中的A~F分别表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放开“三孩”政策后,直接影响图中的哪个种群数量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运期间,影响北京、广州等大城市人口数量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作出这一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辨析年龄结构并说明理由。
其中______(填字母)为增长型,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为稳定型,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为衰退型,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增长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种群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1)图解
(2)分析
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可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
②决定种群大小(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③年龄结构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密度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④性别比例出生率种群密度。
3.(2023·天津,3)人口老龄化将对种群密度产生影响,下列数量特征与此无关的是( )
A.出生率 B.死亡率
C.年龄结构 D.性别比例
4.如图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模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能够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B.春节前后,我国南部沿海城市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①②
C.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来控制特征④,进而影响种群数量
答案精析
一、梳理教材新知
1.(1)空间 物种 个体 人为划定 (2)物种 繁殖 进化 群落 (3)种群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 年龄结构 种群密度 (4)集群分布 随机分布
2.(1)单位体积 个体数量 (2)①种群大小 ②种群动态 ③保护和防治效果 (3)①哺乳类 鸟类 动物 N=M·n/m 动物总个体数 总数中被标志的个体数 重捕个体数 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 混合均匀 有标记 总数量 计数 ②双子叶植物 动物 等距取样法 随机 个体数 平均值
判断正误
(1)× (2)× (3)×
提示 (1)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地社鼠种群数量,只能得出该地社鼠种群数量的估算值。(2)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应该用样方法。(3)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
探究核心知识
1.(1)活动能力较强,活动范围较大 (2)标志个体能在整个被调查种群中均匀分布,使在重捕时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被捕的概率相等 被标志后无法实现在调查种群密度期间与未标志动物混合均匀
2.会影响结果。标志重捕法两次捕获期间种群数量要稳定:被调查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
3.①②③④ ⑤⑥
落实思维方法
1.D [草原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不宜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正确;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可知,该区域中鼠的种群数量约为240只,B正确;若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可能导致鼠非正常死亡或者迁出,造成统计结果不准确,C正确;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可知,若鼠被捕一次后更难被捕捉,会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调查结果会大于实际值,D错误。]
2.C
二、梳理教材新知
1.(1)①出生个体数 总个体数 ②a.性成熟 b.产仔(卵)数
c.生殖次数 d.低于 (2)①死亡个体数 总个体数
②延续 多样性 ③生理寿命 寒冷 被捕食 (3)出生率-死亡率 (4)出生 死亡
2.(1)迁入或迁出 总个体数 (2)迁入 迁出
3.(1)各年龄组 年龄金字塔 生殖前期 生殖后期 (2)增长 增长 稳定 稳定 减少 衰退 (3)预测
4.(1)两性个体数量 (2)出生率 (3)干扰和破坏害虫自然性别比例
判断正误
(1)√ (2)√ (3)× (4)√
提示 (3)年龄金字塔底部为生殖前期,顶部为生殖后期。
探究核心知识
1.(1)A.迁入率,B.出生率,C.性别比例,D.年龄结构,E.迁出率,F.死亡率。
(2)出生率。
(3)迁入率和迁出率。
(4)年龄结构。
2.B、D 生殖前期个体数大于生殖期、生殖后期个体数 C、E 生殖前期个体数大致等于生殖后期个体数 A、F 生殖前期个体数小于生殖期、生殖后期个体数
3.不一定。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结构,还会受到食物、天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此外,种群数量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
落实思维方法
3.D [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A、B不符合题意;人口老龄化指社会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C不符合题意;人口老龄化一般不会影响性别比例,D符合题意。]
4.C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反映种群大小的最常用指标,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A错误;春节前后,我国南部沿海城市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B错误;根据年龄结构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推出④为年龄结构,③为性别比例,年龄结构是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C正确;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来控制特征③(性别比例),进而影响种群数量,D错误。](共75张PPT)
第一章 种群
<<<
第一节
种群具有一定的特征
学习目标
1.列举种群的数量特征,阐述种群密度与其他特征的关系。
2.掌握动物和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内容索引
一、种群密度及调查方法
课时对点练
二、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及调查方法
一
梳理 教材新知
1.种群
(1)概念:种群是指占有一定 和时间的同一 所有 的集合体。种群的边界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由 的。
(2)作用:种群是 的具体存在单位、 单位和 单位,也是______的基本组成单位。
(3)数量特征: 是种群的最基本特征,包括: 、_______________、迁入率和迁出率、 和性别比例;其中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 。
(4)分布型:一般可分为 、均匀分布和 三种。
空间
物种
个体
人为划定
物种
繁殖
进化
群落
种群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
年龄结构
种群密度
集群分布
随机分布
2.种群密度
(1)概念:某个物种在单位面积或 内的 。
(2)应用
①种群密度是反映 的最常用指标。
②种群密度的变化是研究 的基础。
③种群密度的大小可作为人类判断生物有益或有害、保护或防治的依据,也可作为评价 的指标。
单位体积
个体数量
种群大小
种群动态
保护和防治效果
(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哺乳类
鸟类
动物
N=M·n/m
动物总个体数
总数中被标志的个体数
重捕个体
数
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
混合均匀
有标记
总数量
计数
等距取样法
双子叶植物
动物
随机
个体数
平均值
(1)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地社鼠种群数量,若第一次捕获并标志20只,重捕30只,其中被标志个体10只,则该地社鼠种群准确数量为60只( )
×
提示 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地社鼠种群数量,只能得出该地社鼠种群数量的估算值。
×
(2)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 )
提示 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应该用样方法。
×
(3)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在分布较密的地区取样( )
提示 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
任务一:标志重捕法
1.标志重捕法只适用于调查某些动物种群密度的原因
(1)某些动物数量较多, ,很难做到捕获全部个体进行直接计数。
(2)标志重捕法的使用前提(或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运动能力或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所以不能使用该方法。
探究 核心知识
活动能力较强,活动范围较大
标志个体能在整个被调查种群中均匀分布,使在重捕时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被捕的概率相等
被标志后无法实现在调查种群密度期间与未标志动物混合均匀
2.标志重捕法两次捕捉期间若有大量的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会影响结果吗?并说明理由。
提示 会影响结果。标志重捕法两次捕获期间种群数量要稳定:被调查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
3.请分析在标志重捕法中,下列各情况带来的误差:
①标志物易脱落
②被标志个体的被捕获机会降低
③标志物导致被标志个体易于被捕食
④被标志个体放回后还未充分融入该种群中就进行重捕且在被标志个体稀少处捕获
⑤被标志个体放回后还未充分融入该种群中就进行重捕且在被标志个体密集处捕获
⑥标志物影响被标志个体的活动,使其被重捕的机会增大
以上 估算值将偏大, 估算值将偏少。
①②③④
⑤⑥
核心归纳
(1)选择调查区域必须随机。
(2)标志物不能太过于醒目,不能对它的捕食者有吸引性。
(3)标志物和标志方法不会对个体本身产生影响。
(4)标志物在调查期间不会脱落或消失。
(5)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混合均匀所需的时间要有正确估计。
(6)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
(7)在调查期内,既没有新个体出生和死亡,也没有个体迁入和迁出等。
采用“标志重捕法”的注意事项
1.农业科技人员在对草原鼠害进行调查时,随机选定某区域,第一次放置了100个鼠笼,捕获了60只鼠,标志后放回原地,一段时间后在相同位置放置了100个鼠笼,捕获了72只鼠,其中带标志的鼠有18只。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调查草原鼠害时不宜采用样方法
B.该区域中鼠的种群数量约为240只
C.若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则统计结果很可能不准确
D.若鼠被捕一次后更难被捕捉,则该区域鼠的实际种群数量大于调查结果
√
落实 思维方法
草原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不宜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正确;
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可知,该区域中鼠的种群数量约为240只,B正确;
若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可能导致鼠非正常死亡或者迁出,造成统计结果不准确,C正确;
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可知,若鼠被捕一次后更难被捕捉,会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调查结果会大于实际值,D错误。
2.下列与调查种群密度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计数甲地蒲公英的总数,
再除以甲地面积即可
B.调查草地中蜗牛的种群密度时不能采用样方法
C.调查数量较少的陆生植物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并适当扩大样方
的面积
D.采用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得到的种群密度都是种群密度的真实值
√
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应计数甲地所取样方中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所取样方的总面积,A错误;
蜗牛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错误
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得到的种群密度只是估算值,并不是真实值,D错误。
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
二
1.出生率和死亡率
(1)出生率
①定义:一般用单位时间内 占种群 的百分比或千分比表示。
②影响因素
a. 的时间不同;
b.每次 不同;
c.每年 不同;
d.通常高等动物的出生率要 低等动物。
梳理 教材新知
出生个体数
总个体数
性成熟
产仔(卵)数
生殖次数
低于
(2)死亡率
①定义:用单位时间内 占种群 的百分比或千分比表示。
②意义:保持物种的 和遗传的 ,从而使种群不断适应变化着的环境。
③决定死亡率的内在因素:生物个体的 ;外在因素:疾病、饥饿、 、干旱、 和意外死亡等。
(3)自然增长率= 。
死亡个体数
总个体数
延续
多样性
生理寿命
寒冷
被捕食
出生率-死亡率
(4)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出生
死亡
2.迁入率和迁出率
(1)概念:用单位时间内 的个体数占种群 的百分比或千分比表示。
(2)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迁入或迁出
总个体数
迁入
迁出
3.年龄结构
(1)概念:指 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可用_______
_____来表示。生态学家通常把种群分成 、生殖期和_________
三个年龄组。
各年龄组
年龄金
字塔
生殖前期
生殖后期
图例 种群特征 未来的出生 率与死亡率 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类型
有大量处于生殖前期的个体,而处于生殖后期的个体数较少 出生率>死亡率 _____ _____型
(2)年龄金字塔的三种类型的比较。
增长
增长
图例 种群特征 未来的出生 率与死亡率 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类型
处于生殖前期的个体与处于生殖后期的个体数大致相等 出生率≈死亡率 _____ _____型
处于生殖前期的个体数少而处于生殖后期的个体数多 出生率<死亡率 _____ _____型
稳定
稳定
减少
衰退
(3)意义: 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4.性别比例
(1)概念:种群内 的相对比例。
(2)意义:通过影响 影响种群密度。
(3)应用:在生产实践中,人们常采用 的方法来降低害虫的数量。
预测
两性个体数量
出生率
干扰和破坏害虫自然性别比例
(1)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都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
(2)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结构,还与气候、食物、天敌等因素有关( )
(3)年龄金字塔底部为生殖后期,顶部为生殖前期,左右不一定对称
( )
提示 年龄金字塔底部为生殖前期,顶部为生殖后期。
√
×
√
(4)在一雌一雄婚配方式的种群中,生殖期性别比例越接近1∶1,出生率就越高( )
√
任务二: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相互关系
1.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据
图思考下列问题:
(1)图中的A~F分别表示什么?
探究 核心知识
提示 A.迁入率,B.出生率,C.性别比例,D.年龄结构,E.迁出率,F.死亡率。
(2)我国放开“三孩”政策后,直接影响图中的哪个种群数量特征?
提示 出生率。
(3)春运期间,影响北京、广州等大城
市人口数量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提示 迁入率和迁出率。
(4)我国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作出
这一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提示 年龄结构。
生殖前期个体数小于生殖期、生殖后期个体数
2.辨析年龄结构并说明理由。
其中 (填字母)为增长型,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填字母)为稳定型,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填字母)为衰退型,依据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D
生殖前期个体数大于生殖期、生殖后期个体数
C、E
生殖前期个体数大致等于生殖后期个体数
A、F
3.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增长吗?为什么?
提示 不一定。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结构,还会受到食物、天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此外,种群数量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
核心归纳
(1)图解
种群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核心归纳
(2)分析
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可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
②决定种群大小(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2023·天津,3)人口老龄化将对种群密度产生影响,下列数量特征与此无关的是
A.出生率 B.死亡率
C.年龄结构 D.性别比例
√
落实 思维方法
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A、B不符合题意;
人口老龄化指社会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C不符合题意;
人口老龄化一般不会影响性别比例,D符合题意。
4.如图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模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能够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B.春节前后,我国南部沿海城市人口
数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①②
C.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
是④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来控制特征④,进
而影响种群数量
√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反映种群大小的最常用指标,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A错误;
春节前后,我国南部沿海城市人口
数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B错误;
根据年龄结构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推出④为年龄结构,③为性别比例,年龄结构是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C正确;
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来控制特征③(性别比例),进而影响种群数量,D错误。
网络构建
课时对点练
三
题组一 种群密度及调查方法
1.下列叙述中符合种群密度概念的是
A.一亩水稻的年产量
B.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
C.某湖泊每平方米水面鲫鱼的数量
D.某地区灰仓鼠每年新增的个体数量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一亩水稻的年产量不是一亩水稻的个体数,A不符合题意;
杂草包括多种草本植物,不属于同一物种,B不符合题意;
某地区灰仓鼠每年新增的个体数量不是单位面积上该种群的个体数量,D不符合题意。
2.某同学为了模拟标志重捕法,用若干粒黄玉米种子(黄种子)代表一定区域内某动物种群个体总数,用50粒白玉米种子(白种子)代表被标志的个体,则最接近自然条件下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操作的模拟步骤是
A.取全部黄种子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混合均匀→随机抓取→统计黄种子个数→
计算烧杯中黄种子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
B.取出50粒黄种子→剩余黄种子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混合均匀→随机抓取→统
计白种子与黄种子个数→计算烧杯中黄种子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
C.取全部黄种子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随机抓取→统计白种子与黄种子数→混合
均匀→计算烧杯中黄种子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
D.取出50粒黄种子→剩余黄种子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随机抓取→混合均匀→统
计白种子个数→计算烧杯中黄种子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由于若干粒黄玉米种子代表一定区域内某动物种群个体总数,而50粒白玉米种子代表被标志的个体,因此估算该动物种群个体总数的操作应为:取出50粒黄种子→剩余黄种子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混合均匀→随机抓取→统计白种子与黄种子个数,由抓取的白种子数占总抓取数的比例等于50粒白种子占烧杯中总种子数的比例,可求出烧杯中黄种子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即最接近自然条件下种群个体总数,B符合题意。
3.某科研小组调查一块方圆为16 hm2的森林里灰喜鹊和画眉的种群密度,在该区域内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鸟网。一天捕获鸟共306只,将捕获的鸟做好标志后在原地放生,10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鸟网,捕获鸟共298只,捕获结果统计如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项目 捕获总鸟数(只) 灰喜鹊(只) 画眉(只)
第一次捕捉 306 48(标志后放生) 37(标志后放生)
第二次捕捉 298 43(其中6只标志) 32(其中8只标志)
A.为了结果的可靠性,标志物对标志对象的生理习性不能有影响
B.根据统计结果估算该区域灰喜鹊大约有344只
C.若被标志的画眉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则画眉的实际数量可能更少
D.若第二次捕获引起鸟死亡,会直接影响估算的结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项目 捕获总鸟数(只) 灰喜鹊(只) 画眉(只)
第一次捕捉 306 48(标志后放生) 37(标志后放生)
第二次捕捉 298 43(其中6只标志) 32(其中8只标志)
√
标志物不能影响动物的正常生命活动,也不能导致其发生疾病和感染,如果标志物对标志对象的生理习性有影响,会造成实验误差,A正确;
根据标志重捕法中的计算公式可知,该区域灰喜鹊大约有344只,B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项目 捕获总鸟数(只) 灰喜鹊(只) 画眉(只)
第一次捕捉 306 48(标志后放生) 37(标志后放生)
第二次捕捉 298 43(其中6只标志) 32(其中8只标志)
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可知,由于标志的画眉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分母减小,所以计算的结果应偏大,实际数量可能更少,C正确;
第二次捕获引起鸟死亡,可以进行计数,不影响估算的结果,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项目 捕获总鸟数(只) 灰喜鹊(只) 画眉(只)
第一次捕捉 306 48(标志后放生) 37(标志后放生)
第二次捕捉 298 43(其中6只标志) 32(其中8只标志)
4.(2024·台州高二期末)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调查数据和其他小组相比,存在明显偏差。分析其原因可能是
A.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
B.调查样方面积大小一致且合适
C.选择生长茂盛的区域进行调查
D.根据多个调查数据取其平均值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在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需注意随机取样、样方的大小和数量合适,调查数据取平均值,A、B、D三项都符合样方法的原则,结果偏差小,C不符合随机取样,结果偏差大,故选C。
题组二 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
5.据统计某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19%,然而人口数量仍增加了127万,导致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A.严格的人口政策 B.性别比例失调
C.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决定城市人口数量的因素除出生率和死亡率外,还有迁入率和迁出率。
6.动物学家考察某生态保护区后,认为当地鹿群正处于增长高峰期,今后还能增长十几年才会停止。动物学家作出这种判断的信息主要来自
A.鹿群的数量和密度 B.鹿群的年龄结构
C.鹿群的性别比例 D.鹿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种群的年龄结构不直接影响种群数量,但是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其中增长型的种群密度趋向于增大,稳定型的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衰退型的种群密度趋向于减少,B符合题意。
7.如图是某种群的数量特征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M、H分别指的是迁入率、迁出率
B.N表示死亡率,N与G的差值为自然增长率
C.年龄结构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D.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可降低害虫种群密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
年龄结构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因此N表示出生率,G表示死亡率,N与G的差值为自然增长率,B错误。
8.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都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数量特征
B.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则估算值偏大
C.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是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
D.若某种群年初个体数为100个,年末时为120个,则出生率为20%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对点训练
有的种群不具有性别比例、年龄结构等数量特征,A错误;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会使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从而使估算结果偏大,B正确;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可直接影响种群密度,C错误;
由于该种群新出生的个体数未知,因此无法计算出生率,D错误。
9.如图所示为某池塘内鲤鱼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变化曲线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a点和b点,鲤鱼种群的自然增长率
一定相等
B.0~d时间段内,曲线最低点鲤鱼种群的
自然增长率小于零
C.a~b时间段内,该鲤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D.b~c时间段内,该鲤鱼种群的数量逐渐减少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图中a点和b点出生率/死亡率都是1.5,但具体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未知,所以自然增长率不一定相等,A错误;
0~d时间段内,曲线最低点是c点,此时出生率小于死亡率,鲤鱼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小于零,B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a~b时间段内,鲤鱼种群出生率/死亡率大于1,该鲤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C错误;
b~c时间段内,鲤鱼种群出生率/死亡率先
大于1后小于1,所以该鲤鱼种群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10.(2022·浙江1月选考,22改编)经调查统计,某物种群体的年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中合理的是
A.因年龄结构异常不能构成种群
B.可能是处于增长状态的某昆虫
种群
C.可能是处于增长状态的某果树
种群
D.可能是受到性引诱剂(诱杀生殖期的雄性个体)诱杀后的种群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题图是年龄结构示意图,年龄结构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虽然图中物种群体的年龄结构与常规不同,但仍能构成种群,A不合理;
据图可知,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且该种群在生长一周后进入生殖期,存活时间短,故可能是处于增长状态的某昆虫种群,B合理,C不合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题图中处于生殖期的雄性个体较多,不可能是受到性引诱剂诱杀后的种群,D不合理。
11.科研人员对某岛屿一年内社鼠种群的数量和性别比例(♀∶♂)进行研究,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决定该岛屿社鼠种群数量变化
的直接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
亡率
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获取该岛屿
社鼠的种群密度
C.社鼠雌性个体在9~11月份的生存能力低于雄性个体
D.社鼠种群密度较低时,较高性别比例有利于种群密度的恢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由题图分析可知,在9~11月份,性别比例大于1,社鼠雌性个体的数量明显多于雄性个体,说明社鼠雌性个体的生存能力高于雄性个体,C错误。
12.在某鱼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M条,做上标志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n条,其中被标志的m条。由此可以估算出该池塘中鲫鱼的密度。后来发现这次估算的结果与实际结果相差较大,分析其原因,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两次捕获的鲫鱼数量较少
B.重捕方法不当使捕获的鱼部分死亡
C.捕鱼用的渔网网眼太大
D.被标志的鱼放回后有一小部分死亡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两次捕获的鲫鱼数量较少,偶然性大,因而计算结果会与实际结果相差较大,A正确;
虽然重捕方法不当使捕获的鱼部分死亡,但得到的鲫鱼数量不变,因而不是与实际结果相差较大的原因,B错误;
若捕鱼用的渔网网眼太大,通过调查只是估算了个体较大部分的数量,从而导致与实际结果相差较大,C正确;
由于被标志的鲫鱼放回后有一小部分死亡,第二次捕获的鲫鱼中被标志鲫鱼的比例减小了,导致与实际结果相差较大,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13.如图表示种群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请回答相关问题:
(1)[A]_________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藏羚种群密度时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种群密度
标志重捕法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指某个物种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个体数量。藏羚行动敏捷,调查藏羚种群密度时常用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2)种群密度取决于[B]________、[C]_______、迁入率和[D]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出生率
死亡率
种群密度取决于B(出生率)、C(死亡率)、迁入率和D(迁出率)。
迁出率
(3)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以使用______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样方
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随机取样
(4)可用[E]___________来预测一个种群的数量变化,如_______型种群的数量会越来越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年龄结构
E(年龄结构)是指各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故可用其来预测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如衰退型种群的数量会越来越少。
衰退
(5)用人工合成的信息素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可以破坏害虫种群的__________,从而使一些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降低种群密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性别比例
用人工合成的信息素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可以破坏害虫种群的性别比例,从而使一些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降低出生率,进而降低种群密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14.为研究降水量影响草原小型啮齿动物种群密度的机制,科研人员以田鼠幼鼠为材料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其中,野外实验在内蒙古半干旱草原开展,将相同体重的幼鼠放入不同样地中,5个月后测定相关指标,部分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1)由图1可知,__________组田鼠体重增幅更大。田鼠体重增加有利于个体存活、育龄个体增多,影响田鼠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从而导致种群密度增加。
增加降水
出生率和死亡率
由图1可知,该实验自变量为降水量,因变量为田鼠体重,从柱形图来看,增加降水组田鼠的体重增加幅度大于半干旱组。田鼠体重增加有利于个体存活,降低种群的死亡率,育龄个体增多,表明种群出生率将增加,出生率和死亡率可以直接影响种群密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2)由图2可知,增加降水有利于______生长,其在田鼠食谱中所占比例增加,田鼠食谱组成发生变化。调查发现,田鼠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发现该种群中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羊草
有大量处于生殖前期的个体,而处于生殖后期的个体数较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由图2可知,增加降水组羊草的相对生物量明显增加,即增加降水有利于羊草的生长,而且羊草在田鼠食谱中所占比例增加,田鼠食谱发生变化。依据种群中有大量处于生殖前期的个体,而处于生殖后期的个体数较少,可判断田鼠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3)随后在室内模拟野外半干旱和增加降水组的食谱,分别对两组田鼠幼鼠进行饲喂,一段时间后,比较两组田鼠体重增幅。该实验目的为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室内模拟实验的自变量是食谱的组成,因变量是田鼠体重增幅,该实验的目的是检验增加降水组田鼠体重增幅大是否由食谱变化引起。
检验增加降水组田鼠体重增幅大是否由食谱变化引起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综合强化
(4)若要调查草原地块田鼠的食物羊草的种群密度,采用的调查方法为_____法。为确保取样的随机性,可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方法)取样。
样方
五点取样法或等距取样法
调查羊草种群密度采用样方法。为确保取样的随机性,可采用五点取样或等距取样法取样。作业1 种群具有一定的特征
(分值:100分)
第1~6题,每题5分;第7~12题,每题6分,共66分。
题组一 种群密度及调查方法
1.下列叙述中符合种群密度概念的是( )
A.一亩水稻的年产量
B.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
C.某湖泊每平方米水面鲫鱼的数量
D.某地区灰仓鼠每年新增的个体数量
2.某同学为了模拟标志重捕法,用若干粒黄玉米种子(黄种子)代表一定区域内某动物种群个体总数,用50粒白玉米种子(白种子)代表被标志的个体,则最接近自然条件下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操作的模拟步骤是( )
A.取全部黄种子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混合均匀→随机抓取→统计黄种子个数→计算烧杯中黄种子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
B.取出50粒黄种子→剩余黄种子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混合均匀→随机抓取→统计白种子与黄种子个数→计算烧杯中黄种子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
C.取全部黄种子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随机抓取→统计白种子与黄种子数→混合均匀→计算烧杯中黄种子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
D.取出50粒黄种子→剩余黄种子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随机抓取→混合均匀→统计白种子个数→计算烧杯中黄种子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
3.某科研小组调查一块方圆为16 hm2的森林里灰喜鹊和画眉的种群密度,在该区域内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鸟网。一天捕获鸟共306只,将捕获的鸟做好标志后在原地放生,10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鸟网,捕获鸟共298只,捕获结果统计如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项目 捕获总鸟数(只) 灰喜鹊(只) 画眉(只)
第一次捕捉 306 48(标志后放生) 37(标志后放生)
第二次捕捉 298 43(其中6只标志) 32(其中8只标志)
A.为了结果的可靠性,标志物对标志对象的生理习性不能有影响
B.根据统计结果估算该区域灰喜鹊大约有344只
C.若被标志的画眉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则画眉的实际数量可能更少
D.若第二次捕获引起鸟死亡,会直接影响估算的结果
4.(2024·台州高二期末)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调查数据和其他小组相比,存在明显偏差。分析其原因可能是( )
A.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
B.调查样方面积大小一致且合适
C.选择生长茂盛的区域进行调查
D.根据多个调查数据取其平均值
题组二 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
5.据统计某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19%,然而人口数量仍增加了127万,导致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
A.严格的人口政策 B.性别比例失调
C.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6.动物学家考察某生态保护区后,认为当地鹿群正处于增长高峰期,今后还能增长十几年才会停止。动物学家作出这种判断的信息主要来自( )
A.鹿群的数量和密度
B.鹿群的年龄结构
C.鹿群的性别比例
D.鹿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7.如图是某种群的数量特征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M、H分别指的是迁入率、迁出率
B.N表示死亡率,N与G的差值为自然增长率
C.年龄结构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D.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可降低害虫种群密度
8.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都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数量特征
B.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则估算值偏大
C.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是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
D.若某种群年初个体数为100个,年末时为120个,则出生率为20%
9.如图所示为某池塘内鲤鱼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变化曲线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a点和b点,鲤鱼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一定相等
B.0~d时间段内,曲线最低点鲤鱼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小于零
C.a~b时间段内,该鲤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D.b~c时间段内,该鲤鱼种群的数量逐渐减少
10.(2022·浙江1月选考,22改编)经调查统计,某物种群体的年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中合理的是( )
A.因年龄结构异常不能构成种群
B.可能是处于增长状态的某昆虫种群
C.可能是处于增长状态的某果树种群
D.可能是受到性引诱剂(诱杀生殖期的雄性个体)诱杀后的种群
11.科研人员对某岛屿一年内社鼠种群的数量和性别比例(♀∶♂)进行研究,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决定该岛屿社鼠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获取该岛屿社鼠的种群密度
C.社鼠雌性个体在9~11月份的生存能力低于雄性个体
D.社鼠种群密度较低时,较高性别比例有利于种群密度的恢复
12.在某鱼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M条,做上标志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n条,其中被标志的m条。由此可以估算出该池塘中鲫鱼的密度。后来发现这次估算的结果与实际结果相差较大,分析其原因,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两次捕获的鲫鱼数量较少
B.重捕方法不当使捕获的鱼部分死亡
C.捕鱼用的渔网网眼太大
D.被标志的鱼放回后有一小部分死亡
13.(20分)如图表示种群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请回答相关问题:
(1)[A]_________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藏羚种群密度时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
(2)种群密度取决于[B]________、[C]__________、迁入率和[D]________。
(3)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以使用______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_______。
(4)可用[E]____________来预测一个种群的数量变化,如________型种群的数量会越来越少。
(5)用人工合成的信息素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可以破坏害虫种群的____________,从而使一些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降低种群密度。
14.(14分)为研究降水量影响草原小型啮齿动物种群密度的机制,科研人员以田鼠幼鼠为材料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其中,野外实验在内蒙古半干旱草原开展,将相同体重的幼鼠放入不同样地中,5个月后测定相关指标,部分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1可知,______________组田鼠体重增幅更大。田鼠体重增加有利于个体存活、育龄个体增多,影响田鼠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导致种群密度增加。
(2)由图2可知,增加降水有利于__________生长,其在田鼠食谱中所占比例增加,田鼠食谱组成发生变化。调查发现,田鼠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发现该种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随后在室内模拟野外半干旱和增加降水组的食谱,分别对两组田鼠幼鼠进行饲喂,一段时间后,比较两组田鼠体重增幅。该实验目的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要调查草原地块田鼠的食物羊草的种群密度,采用的调查方法为________法。为确保取样的随机性,可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方法)取样。
答案精析
1.C
2.B [由于若干粒黄玉米种子代表一定区域内某动物种群个体总数,而50粒白玉米种子代表被标志的个体,因此估算该动物种群个体总数的操作应为:取出50粒黄种子→剩余黄种子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混合均匀→随机抓取→统计白种子与黄种子个数,由抓取的白种子数占总抓取数的比例等于50粒白种子占烧杯中总种子数的比例,可求出烧杯中黄种子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即最接近自然条件下种群个体总数,B符合题意。]
3.D [标志物不能影响动物的正常生命活动,也不能导致其发生疾病和感染,如果标志物对标志对象的生理习性有影响,会造成实验误差,A正确;根据标志重捕法中的计算公式可知,该区域灰喜鹊大约有344只,B正确;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可知,由于标志的画眉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分母减小,所以计算的结果应偏大,实际数量可能更少,C正确;第二次捕获引起鸟死亡,可以进行计数,不影响估算的结果,D错误。]
4.C
5.D [决定城市人口数量的因素除出生率和死亡率外,还有迁入率和迁出率。]
6.B [种群的年龄结构不直接影响种群数量,但是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其中增长型的种群密度趋向于增大,稳定型的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衰退型的种群密度趋向于减少,B符合题意。]
7.B [年龄结构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因此N表示出生率,G表示死亡率,N与G的差值为自然增长率,B错误。]
8.B [有的种群不具有性别比例、年龄结构等数量特征,A错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会使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从而使估算结果偏大,B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可直接影响种群密度,C错误;由于该种群新出生的个体数未知,因此无法计算出生率,D错误。]
9.B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图中a点和b点出生率/死亡率都是1.5,但具体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未知,所以自然增长率不一定相等,A错误;0~d时间段内,曲线最低点是c点,此时出生率小于死亡率,鲤鱼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小于零,B正确;a~b时间段内,鲤鱼种群出生率/死亡率大于1,该鲤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C错误;b~c时间段内,鲤鱼种群出生率/死亡率先大于1后小于1,所以该鲤鱼种群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D错误。]
10.B [题图是年龄结构示意图,年龄结构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虽然图中物种群体的年龄结构与常规不同,但仍能构成种群,A不合理;据图可知,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且该种群在生长一周后进入生殖期,存活时间短,故可能是处于增长状态的某昆虫种群,B合理,C不合理;题图中处于生殖期的雄性个体较多,不可能是受到性引诱剂诱杀后的种群,D不合理。]
11.C [由题图分析可知,在9~11月份,性别比例大于1,社鼠雌性个体的数量明显多于雄性个体,说明社鼠雌性个体的生存能力高于雄性个体,C错误。]
12.B [两次捕获的鲫鱼数量较少,偶然性大,因而计算结果会与实际结果相差较大,A正确;虽然重捕方法不当使捕获的鱼部分死亡,但得到的鲫鱼数量不变,因而不是与实际结果相差较大的原因,B错误;若捕鱼用的渔网网眼太大,通过调查只是估算了个体较大部分的数量,从而导致与实际结果相差较大,C正确;由于被标志的鲫鱼放回后有一小部分死亡,第二次捕获的鲫鱼中被标志鲫鱼的比例减小了,导致与实际结果相差较大,D正确。]
13.(1)种群密度 标志重捕法 (2)出生率 死亡率 迁出率
(3)样方 随机取样 (4)年龄结构 衰退 (5)性别比例
解析 (1)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指某个物种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个体数量。藏羚行动敏捷,调查藏羚种群密度时常用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2)种群密度取决于B(出生率)、C(死亡率)、迁入率和D(迁出率)。(3)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4)E(年龄结构)是指各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故可用其来预测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如衰退型种群的数量会越来越少。(5)用人工合成的信息素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可以破坏害虫种群的性别比例,从而使一些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降低出生率,进而降低种群密度。
14.(1)增加降水 出生率和死亡率 (2)羊草 有大量处于生殖前期的个体,而处于生殖后期的个体数较少 (3)检验增加降水组田鼠体重增幅大是否由食谱变化引起的 (4)样方 五点取样法或等距取样法
解析 (1)由图1可知,该实验自变量为降水量,因变量为田鼠体重,从柱形图来看,增加降水组田鼠的体重增加幅度大于半干旱组。田鼠体重增加有利于个体存活,降低种群的死亡率,育龄个体增多,表明种群出生率将增加,出生率和死亡率可以直接影响种群密度。(2)由图2可知,增加降水组羊草的相对生物量明显增加,即增加降水有利于羊草的生长,而且羊草在田鼠食谱中所占比例增加,田鼠食谱发生变化。依据种群中有大量处于生殖前期的个体,而处于生殖后期的个体数较少,可判断田鼠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3)室内模拟实验的自变量是食谱的组成,因变量是田鼠体重增幅,该实验的目的是检验增加降水组田鼠体重增幅大是否由食谱变化引起。(4)调查羊草种群密度采用样方法。为确保取样的随机性,可采用五点取样或等距取样法取样。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