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三月生物每周好题精选(含解析)

2025年高考三月生物每周好题精选(含解析)

三月生物每周好题精选(第4周)
一、单项选择题
1.迷迭香酸具有多种药理活性。进行工厂化生产时,先诱导外植体形成愈伤组织,再进行细胞悬浮培养获得迷迭香酸,加入诱导剂茉莉酸甲酯可大幅提高产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迷迭香顶端幼嫩的茎段适合用作外植体
B.诱导愈伤组织时需加入NAA和脱落酸
C.悬浮培养时需将愈伤组织打散成单个细胞或较小的细胞团
D.茉莉酸甲酯改变了迷迭香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速率
2.近年来,多国大面积砍伐森林用于种植咖啡树,以此换取咖啡产量的持续上升。芬兰国家技术研究中心近期利用“细胞农业”技术(即通过细胞扩大培养形成产物),成功培育出第一杯“人造咖啡”,已知“人造咖啡”中含有咖啡因、单宁酸等不是植物基本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利用“细胞农业”技术培育“人造咖啡”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B.利用“细胞农业”技术培育“人造咖啡”,可减少对森林的大面积砍伐
C.“人造咖啡”中的咖啡因与单宁酸属于植物细胞的次生代谢物
D.“人造咖啡”的生产过程中可采用液体悬浮培养,以增加其产量
3.梅尼埃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眩晕、听力下降,并伴有内耳淋巴水肿。检测正常人及该病患者急性发作期血清中相关激素水平的结果如下表,临床上常用利尿剂(促进尿液产生)进行治疗。下列关于该病患者的叙述错误的是( )
组别 抗利尿激素浓度/(ng·L-1) 醛固酮浓度/(ng·L-1)
正常对照组 19.83 98.40
急性发病组 24.93 122.82
A.内耳的听觉感受细胞生存的内环境稳态失衡会影响听力
B.发作期抗利尿激素水平的升高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C.醛固酮由肾上腺皮质分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离子
D.急性发作期使用利尿剂治疗的同时应该保持低盐饮食
4.植物甲抗旱、抗病性强,植物乙分蘖能力强、结实性好。科研人员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培育出兼有甲、乙优良性状的植物丙,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过程①中酶处理的时间差异,原因可能是两种亲本的细胞壁结构有差异
B.过程②中常采用灭活的仙台病毒或PEG诱导原生质体融合
C.过程④和⑤的培养基中均需要添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D.可通过分析植物丙的染色体,来鉴定其是否为杂种植株
5.安化小籽花生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皮红、肉白、甜香,利用其种子榨出来的花生油更是深受人们喜爱。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花生种子中的脂肪与淀粉相比较,前者的氧元素含量更高
B.花生细胞内的脂肪、核糖核酸、纤维素等属于生物大分子
C.花生种子中的某些蛋白质可以和DNA结合形成核酸—蛋白质复合物
D.花生种子成熟过程中,主要依靠分解脂肪来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6.脑雾,即大脑处于“模糊状态”,患者常表现出意识障碍、记忆力下降、脉搏和血压不稳等症状。近期有研究发现,脑雾患者持续性血脑屏障破坏,可诱发脑内炎性反应,出现脑水肿和脑炎等生理病变。据此推断错误的是( )
A.患者意识障碍可能是大脑皮层受损导致
B.患者记忆力下降可能是新突触的建立功能障碍导致
C.患者脉搏和血压不稳说明自主性神经也可能受血脑屏障破坏的影响
D.患者的血脑屏障破坏,血浆蛋白等大分子物质渗出,脑脊液渗透压降低,引发脑水肿
7.从古至今,兰花都是高洁、典雅的象征,很多人喜欢养兰花,但兰花在自然条件下萌发率极低。目前,我国已将组织培养技术广泛应用于兰花种苗的规模化繁殖,让名贵的兰花也“走入”了寻常百姓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快速繁殖兰花种苗利用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B.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是启动细胞分裂、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关键激素
C.组织培养过程中,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均需要保持恒温、避光的环境条件
D.幼苗移栽前需要先将其移植到消过毒的蛭石或珍珠岩中,待长壮后再移栽入土
8.重叠基因是指共有同一段DNA序列的两个或多个基因。下图是某噬菌体DNA的单链片段,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D和基因E转录的mRNA中起始密码子相同
B.基因D和基因E表达的蛋白质中氨基酸序列相同
C.重叠基因使得有限的DNA序列能够编码多种蛋白质
D.基因D和基因E表达的蛋白质具有相同的生物学功能
9.TLR7是感知病毒RNA的受体,TLR7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该基因发生突变导致264号氨基酸被替换,免疫细胞的敏感性增强,引发红斑狼疮,且该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较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病毒感染机体后经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作用,其RNA才能被识别
B.TLR7基因突变可能导致TLR7感知病毒RNA的能力减弱
C.TLR7基因的突变是由于TLR7基因中碱基替换导致的
D.该病在女性中发病率较高可能与女性两条X染色体上的TLR7基因均能正常表达有关
10.某养分贫瘠的湿地有长苞香蒲、多节荸荠和大克拉莎等植物,其中优势物种是多节荸荠和大克拉莎。为了研究施肥对该群落的影响,科研人员将它们都分别种在两个养分(低养分为该贫瘠湿地土壤,高养分为适当施肥的湿地土壤)水平处理中进行模拟实验,结果如下图。下列说法或推测错误的是( )
注:L:低养分(分别位于15cm、30cm、60cm的浅、中和深水深),H:高养分(分别位于15cm、30cm、60cm的浅、中和深水深)。柱状图中的小写字母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A.在浅水和低养分条件下三个物种具有相似的生长速率
B.对于施肥处理的生长响应最不明显的是多节荸荠
C.据此实验预测:较深的水淹会增加长苞香蒲在该群落的分布范围
D.据此实验预测:施肥会导致该群落生物量和物种丰富度增加
11.下图分别表示某动物(2n)精巢中正在分裂的甲细胞和乙细胞,用红色荧光和绿色荧光分别标记其中两条染色体的着丝粒,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着丝粒随时间的变化,甲细胞中依次出现在①~③位置处,乙细胞中依次出现在①~④位置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细胞和乙细胞中均标记的是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粒
B.甲细胞的着丝粒到达③位置时,细胞内的染色单体数为2n或4n
C.乙细胞的着丝粒到达④位置时,可实现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D.乙细胞的着丝粒在②位置时,可能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互换相应片段而引起的基因重组
12.为了探究某种植物的TS基因影响抗旱性的机制,研究者进行了相关实验。该种植物受到干旱胁迫时,TS基因编码的TS蛋白促进生长素(IAA)的合成。研究者用野生型(WT)和TS基因功能缺失突变株(ts)进行实验,结果如图1。研究者通过实验鉴定出一种可与TS蛋白结合的酶BG,已知BG催化ABA-葡萄糖苷水解为脱落酸(ABA)。提取纯化TS蛋白和BG蛋白,然后进行体外酶活性测定,结果如图2。检测野生型和3种突变株中的ABA含量,结果如图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干旱处理下,与野生型(WT)相比突变株ts生长慢
B.TS蛋白具有抑制BG活性的作用
C.TS蛋白直接降低ABA水平
D.干旱处理下,TS基因功能缺失植株较野生型植株生存率提高
13.为研究低氧应激条件下交感神经对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研究人员以大鼠为实验材料做了三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对照组为正常大鼠且未经低氧应激处理
B.低氧应激处理能够抑制大鼠脾淋巴细胞增殖
C.交感神经对大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具有促进作用
D.该实验说明神经系统对免疫系统具有调节作用
14.突变形成的两个隐性基因都可导致小鼠眼睛变小,一个为小眼基因,一个为细眼基因。利用正常眼(野生型)、小眼和细眼3个纯合品系进行实验。实验一:正常眼与小眼品系杂交;实验二:小眼品系与细眼品系杂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一的F1中出现了正常眼个体
B.若实验一正反交结果不同,则说明小眼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C.实验二可用于探究小眼基因和细眼基因是否为同一基因的突变
D.若实验二结果为正常眼,则说明小眼基因和细眼基因为非等位基因
15.大气CO2浓度增加和环境温度持续升高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两个特征,下图为四种环境条件下的净光合速率(CO2吸收速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升温处理可能降低了光合作用相关酶的活性
B.高CO2浓度增加暗反应原料,提升最大光合速率
C.光照强度为0时,②组呼吸速率低于①组
D.高光照强度条件下,④组净光合速率最高
16.潮间带的水坑中主要生长着浒苔、角叉苔等海藻和滨螺、岸蟹等动物。岸蟹主要以滨螺等小动物为食,其主要天敌是海鸥。浒苔占优势的环境有利于岸蟹躲避天敌,而角叉苔占优势的环境则相反。有人选择大小、深度等相似的两个自然水坑(A、B),把B坑中的滨螺(233只)全部移入几乎无滨螺的A坑,结果如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目的是研究滨螺和岸蟹对A坑、B坑群落的影响
B.推测A坑中岸蟹数量下降与浒苔数量减少有关
C.在滨螺移出后,B坑中岸蟹种群呈现“S”形增长
D.在滨螺移出前,B坑不利于岸蟹躲避海鸥的捕食
二、非选择题
17.碳汇是指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岩溶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的长期溶蚀作用及形成的各种岩溶现象的总称。其中,碳酸盐岩风化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被称为岩溶碳汇。岩溶碳汇在实现应对气候变化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回答下列问题:
(1)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碳汇主要指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所学知识,增强碳汇和____________________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
(2)若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达到平衡,则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摄取碳的速率与__________大致相同。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的特点,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岩溶碳汇的驱动力之一是二氧化碳,在不同植被覆盖率、土壤成分、地下空间等条件下,岩溶碳汇发生的强度存在差异。植被恢复可提高地下岩溶碳汇,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18.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受到高温胁迫的显著影响。科研人员对水杨酸(SA)提高玉米耐受高温胁迫的分子机制进行了研究。
(1)SA是一种植物激素,其作为_______分子,调节植物的逆境响应。
(2)科研人员选用特定玉米品种进行实验,图1结果表明,SA可缓解高温胁迫导致的净光合速率下降,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探究SA影响光合作用的机理,测定了不同条件下PsbO蛋白、D1蛋白(参与光反应的关键蛋白)的相对含量,图2结果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高温胁迫下,MDA(丙二醛)的积累会导致细胞膜的氧化损伤,科研人员推测SA可通过提高抗氧化酶活性降低高温胁迫下MDA的含量。图3结果不能完全证实上述推测,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进一步研究发现,在高温胁迫下,SA能够降低脱落酸(ABA)的含量,已知ABA能够抑制气孔开放。请综合以上信息,阐明SA缓解高温胁迫导致的玉米净光合速率下降的机制(在方框中以文字和箭头的形式作答)。
19.奶酪是中国西北的蒙古族、哈萨克族等游牧民族的传统食品,在内蒙古称为奶豆腐,如图是天然奶酪的简要制作过程,其中凝乳是指凝固的牛奶,酸性物质一般都可以使牛奶变性凝固。某牛奶厂从自然发酵的凝乳中筛选具有优良发酵性能的微生物菌种。请据此回答问题:
(1)由奶酪制作过程可推测,儿童食用天然奶酪比牛奶更容易消化吸收,请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热压缩过程可以去除凝乳中多余的________,有利于奶酪的硬化和保存。
(2)为了保证奶酪的品质和营养,牛奶在发酵之前应该进行消毒处理,请选择合理的处理方法________。
A.100℃处理30min
B.62~65℃处理30min
C.80~90℃处理30s~1min
(3)这一株优良菌株分离纯化常采用的接种方法是________法和________法。纯化培养时通常需要将接种培养基与未接种培养基同时培养,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纯化培养后,需将菌种临时保藏,可采取的保藏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终筛选出的菌种还需要进行产酸能力的测定,已知固体培养基会因为添加碳酸钙而呈乳白色,碳酸钙会被酸性物质反应形成透明圈,则此种培养基从功能上看属于________培养基。
20.甲、乙、丙三种酶均参与葡萄糖和糖原之间的转化,过程如图1所示。编码任一种酶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相应酶功能缺陷后均会引发GSD病。图2为三种GSD亚型患者的家系图,②号个体不含乙酶缺陷GSD亚型病的致病基因。不考虑新的突变,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1所示的代谢过程推测,若人体内缺乏甲酶,吃了较多含糖食物后血糖浓度会________(填“高于”或“低于”)正常浓度,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酶缺陷GSD亚型病________(填“可能”或“不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酶缺陷GSD亚型病和丙酶缺陷GSD亚型病的类型分别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④号个体患丙酶缺陷GSD亚型病的概率是________。假如甲酶缺陷GSD亚型病家系和乙酶缺陷GSD亚型病家系相互不含对方的致病基因,则①号个体与③号个体结婚,后代患GSD亚型病(只考虑甲酶缺陷和乙酶缺陷两种遗传病)的概率是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迷迭香顶端幼嫩的茎段细胞分裂旺盛且病毒较少,适合用作外植体,A正确;植物激素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是启动细胞分裂、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关键激素,它们的浓度、比例等都会影响植物细胞的发育方向,NAA(α-萘乙酸)是生长素类调节剂,诱导愈伤组织时可以加入NAA,但不能加入脱落酸,B错误;悬浮培养时需将愈伤组织打散成单个细胞或较小的细胞团,以提高其与营养物质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迷迭香酸的产量,C正确;由题意可知,加入诱导剂茉莉酸甲酯可大幅提高迷迭香酸的产量,据此推测,茉莉酸甲酯改变了迷迭香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速率,D正确。
2.答案:A
解析:利用“细胞农业”技术是为了获得细胞产物,不是发育成完整个体,不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A错误;因为多国大面积砍伐森林用于种植咖啡树,而“人造咖啡”不需要种植咖啡树,从而减少对森林的大面积砍伐,B正确;由题意可知,“人造咖啡”中的咖啡因、单宁酸不是植物基本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可推知咖啡因与单宁酸属于植物细胞的次生代谢产物,C正确;液体悬浮培养可以增加细胞与培养液的接触面积,有利于细胞增殖,从而可以增加“人造咖啡”产量,D正确。
3.答案:B
解析:内环境稳态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耳的听觉感受细胞生存的内环境稳态失衡会影响听力,A正确;发作期抗利尿激素水平的升高,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吸收,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B错误;醛固酮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维持血钠的平衡,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C正确;利尿剂能促进尿液产生,急性发作期使用利尿剂治疗的同时应该保持低盐饮食,避免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不利于尿液的排出,D正确。
4.答案:B
解析:过程①中酶处理的时间不同,可能是两种亲本植物的细胞壁结构有差异造成的,A正确;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有高Ca2+一高pH融合法、聚乙二醇(PEG)融合法、电融合法等,灭活病毒诱导法是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常用方法,B错误;添加不同浓度和比例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能诱导愈伤组织的形成和分化,C正确;植物丙是植物甲和植物乙体细胞杂交形成的个体,应具备两者的遗传物质,因此可通过对植物丙的染色体进行分析,来鉴定其是否为杂种植株,D正确。
5.答案:C
解析:淀粉中O含量相对较高,脂肪中O含量低,A错误;脂肪不属于生物大分子,B错误;在细胞中,某些蛋白质可以和DNA结合形成核酸—蛋白质复合物,如染色体,C正确;花生种子成熟过程中,主要依靠分解糖类来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D错误。
6.答案:D
解析:患者意识障碍可能是大脑皮层受损导致,因为大脑皮层是调控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A正确;患者记忆力下降可能是新突触的建立功能障碍导致,因为长期记忆的产生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B正确;患者脉搏和血压不稳说明自主性神经也可能受血脑屏障破坏的影响,因为脉搏和血压调节受自主神经的调控,C正确;患者的血脑屏障破坏,血浆蛋白等大分子物质渗出,脑脊液渗透压升高,引发脑水肿,D错误。
7.答案:C
解析: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快速繁殖兰花种苗利用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原因是植物细胞具有本物种生长发育所需的全部遗传信息,A正确;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是启动细胞分裂、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关键激素,两者的比例会影响细胞分化方向,B正确;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脱分化通常需要避光,而再分化过程需要有光,C错误;移栽前应将幼苗移植到消过毒的蛭石或珍珠岩等环境下生活一段时间再移栽入土,目的是使幼苗适应环境,利于移栽成活,D正确。
8.答案:C
解析:由题图可知,基因D的起始密码子是UAG,基因E的起始密码子是UAC,A错误;题图中基因E和基因D的重复序列较多,但不同基因的起始位置不同,重叠部分的碱基序列最终转录成的mRNA密码子不一样,所以指导合成的蛋白质中氨基酸序列也不相同,因此二者编码的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应该不同,B错误;由图示可知,基因D与基因E有重叠的DNA序列,使得生物体能利用有限的DNA序列编码出多种蛋白质,C正确;基因D和基因E尽管有重叠序列,但二者是不同的基因,因而表达的蛋白质应该不具有相同的生物学功能,D错误。
9.答案:B
解析:病毒感染机体后经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摄取、处理和呈递作用后,其RNA才能被识别,A正确;TLR7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该基因发生突变导致264号氨基酸被替换,免疫细胞的敏感性增强,引发红斑狼疮,即TLR7基因突变可能导致TLR7感知病毒RNA的能力增强,B错误;该基因发生突变导致264号氨基酸被替换,因而推测,TLR7基因的突变是由于TLR7基因中碱基替换导致的,C正确;题意显示,TLR7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TLR7基因的264号位点突变机会更大且均能表达,因而该病在女性中发病率较高,D正确。
10.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在浅水和低养分条件下三个物种的生长量差异不显著,说明在浅水和低养分条件下三个物种具有相似的生长速率,A正确;由图可以看出,多节荸荠在高养分条件下生长量变化不明显,说明多节荸荠对于施肥处理的生长响应最不明显,B正确;不论是在低养分还是高养分的条件下,随着水深深度的增加,长苞香蒲的生长量最大,因此据此实验预测:较深的水淹会增加长苞香蒲在该群落的分布范围,C正确;施肥只是改变了这三个物种的生长量,而没有改变物种的数量,因此施肥不会导致该群落物种丰富度增加,D错误。
11.答案:C
解析:图乙①→②阶段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因而推测乙中两条染色体是一对同源染色体,但图甲不一定是一对同源染色体,A错误;甲细胞的着丝粒到达③位置时,两条染色体分成四条,说明着丝粒分裂,染色单体消失,即细胞内的染色单体数为0,B错误;乙细胞的着丝粒到达④位置时,说明同源染色体分离,与此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发生自由组合,C正确;乙细胞的着丝粒在②位置时,说明两条染色体联会,此时所处的时期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可能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相应的片段而引起基因重组,D错误。
12.答案:C
解析:由题意可知,该种植物受到干旱胁迫时,TS基因编码的TS蛋白促进生长素(IAA)的合成,而突变株ts由于缺少TS基因,不能合成TS蛋白,不能促进IAA合成,故干旱处理下,与野生型(WT)相比突变株ts生长慢,A正确;分析题意,WT是野生型,ts是TS功能缺失突变体,bg是BG功能缺失突变体,结合图3可知,ts组别的ABA含量升高,bg组ABA含量降低,推测TS可能通过抑制BG的活性降低ABA水平,B正确,C错误;据图1可知,干旱胁迫下ts植株生存率较高,即TS基因功能缺失植株较野生型植株生存率提高,D正确。
13.答案:C
解析:该实验是研究低氧应激条件下交感神经对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对照组应是正常大鼠且未经低氧应激处理,这样才能与低氧组和低氧+损毁交感神经组形成对照,用于观察低氧应激以及交感神经相关因素对大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A正确;对比对照组和低氧组,低氧组大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率相对值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低氧应激处理能够抑制大鼠脾淋巴细胞增殖,B正确;低氧+损毁交感神经组的大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率相对值高于低氧组,这表明损毁交感神经后,淋巴细胞增殖情况有所改善,也就意味着交感神经在低氧应激条件下对大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而不是促进作用,C错误;从低氧组和低氧+损毁交感神经组的对比可以看出,交感神经的状态(是否损毁)影响了大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情况,交感神经属于神经系统,脾淋巴细胞属于免疫系统,所以该实验说明神经系统对免疫系统具有调节作用,D正确。
14.答案:B
解析:分析题意,小眼和细眼都是隐性突变所致,野生型正常眼应为显性纯合子,设为AABB,与小眼品系(设为aaBB)杂交,子一代是AaBB,表现为正常眼,A正确;正反交实验可用于探究染色体的位置关系,若实验一正反交结果不同,则说明小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B错误;小眼品系(设为aaBB)与细眼品系杂交可用于探究小眼基因和细眼基因是否为同一基因的突变:若为同一基因的突变,则细眼基因型是a1a1BB,两者杂交,子一代仍眼睛变小;若不为同一基因的突变即为非等位基因(假设用b表示),则细眼基因型是AAbb,两者杂交,子一代基因型是AaBb,表现为正常眼,C、D正确。
15.答案:D
解析:①③组对比,③组净光合速率降低,②④组对比,④组净光合速率降低,均能看出升温处理可能降低了光合作用相关酶的活性,A正确;对比①②组、③④组均可看出高CO2浓度增加暗反应原料,提升最大光合速率,B正确;由图可知,曲线在纵轴上的交点为呼吸速率,光照强度为0时,②组呼吸速率低于①组,C正确;高光照强度条件下,②组净光合速率最高,D错误。
16.答案:A
解析:有人选择大小、深度等相似的两个自然水坑(A、B),把B坑中的全部滨螺(233只)捉出,移入几乎无滨螺的A坑,研究滨螺对海藻及岸蟹种群的影响,A错误;浒苔占优势的环境有利于岸蟹躲避天敌,推测A坑中岸蟹数量下降与浒苔数量减少有关,B正确;由图可知,在滨螺移出后,B坑中岸蟹种群呈现“S”形增长,C正确;B坑在移出滨螺前岸蟹很少,是由于角叉苔占优势,浒苔处于劣势,不利于岸蟹躲避海鸥捕食,D正确。
17.答案:(1)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2)所有生物释放碳到大气中的速率;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二氧化碳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3)植被恢复可以增强根系的呼吸作用(或植被恢复可以使土壤中小动物增多),提高土壤中二氧化碳浓度,使得地下岩溶碳汇增加
解析:(1)碳汇是指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过程,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碳汇主要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缓解温室效应可通过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即增强碳汇)和二氧化碳的释放(如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改善能源结构等)来实现。(2)在碳循环达到平衡的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从大气中摄取碳的速率与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把碳释放到大气中的速率大致相等。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二氧化碳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因此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的特点。(3)植被恢复可以使土壤小动物增多,增强呼吸作用,从而提高土壤中二氧化碳浓度,使得地下岩溶碳汇增加。
18.答案:(1)信息(信号)
(2)高温-SA组的净光合速率高于高温组,但低于常温组
(3)SA能够缓解高温胁迫下PsbO蛋白、D1蛋白相对含量的下降
(4)图3结果仅能说明在高温胁迫下,SA能提高抗氧化酶活性,能降低MDA含量,不能证明抗氧化酶活性与MDA含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5)
解析:(1)SA是一种植物激素,作为信息分子,微量高效,调节植物的逆境响应,有利于植物生命活动。(2)水杨酸(SA)是一种与植物抗热性有关的植物激素,图1结果表明,SA可缓解高温胁迫导致的净光合速率下降,因为高温-SA组的净光合速率高于高温组,但低于常温组,说明在高温条件下SA起到了一定的作用。(3)为探究SA影响光合作用的机理,测定了不同条件下PsbO蛋白、D1蛋白(参与光反应的关键蛋白)的相对含量,图2结果展示高温胁迫下加入SAPsbO蛋白、D1蛋白相对含量有所上升,表明SA能够缓解高温胁迫下PsbO蛋白、D1蛋白相对含量的下降。(4)在高温胁迫下,MDA(丙二醛)的积累会导致细胞膜的氧化损伤,科研人员推测SA可通过提高抗氧化酶活性降低高温胁迫下MDA的含量。图3结果不能完全证实上述推测,理由是图3结果仅能说明在高温胁迫下,SA能提高抗氧化酶活性,能降低MDA含量,而不能证明抗氧化酶活性与MDA含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如果需要证明,还需要增加实验,重复次数进一步验证。(5)进一步研究发现,在高温胁迫下,SA能够降低脱落酸(ABA)的含量,已知ABA能够抑制气孔开放,SA能够降低脱落酸含量则会增加气孔开放程度,增加二氧化碳吸收速率,从而使得暗反应速率增加,因为暗反应会进行二氧化碳的固定过程,综合以上信息,并结合本题小问3,阐明SA缓解高温胁迫导致的玉米净光合速率下降的机制可以是两条途径,如图:

19.答案:(1)由制作过程可知,奶酪制作过程中经过了微生物发酵,将牛奶中蛋白质分解或变性处理,都有利于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水分
(2)BC
(3)平板划线;稀释涂布平板;检测培养基的制备是否合格,以保证培养基上的菌落均来自培养液(确定培养基灭菌处理合格,没有杂菌污染);接种至固体斜面培养基,在合适温度下培养。当菌落长成后,将试管放入4℃条件下培养
(4)鉴别
解析:(1)由制作过程可知,奶酪制作过程中牛奶经过了微生物发酵,将牛奶中蛋白质分解为小分子或变性处理,都有利于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加热压缩过程去除水分,水分减少,奶酪的硬度加大,不利于微生物生长,有利于储存。(2)煮沸消毒法是在100℃煮沸5~6分钟可以杀死微生物细胞和一部分芽孢,但对于牛奶这些不耐高温的液体,使用巴氏消毒法,在75~90℃中保温15秒,不仅可以杀死牛奶中的微生物,还可以使牛奶的营养成分不被破坏,A错误,BC正确。故选BC。(3)为检测培养基的制备是否合格,以保证培养基上的菌落均来自培养液,在纯化培养时通常需要将接种培养基与未接种培养基同时培养:若空白培养基上出现菌种,则证明培养基被污染。菌种临时保存的方法为:接种至固体斜面培养基,在合适温度下培养。当菌落长成后,将试管放入4℃条件下培养。(4)因CaCO3可与产酸菌产生的酸反应,产酸菌周围的CaCO3与酸反应后产生无色物质,形成透明圈,故可利用此原理利用CaCO3筛选出产酸菌。此种培养基从功能上看属于鉴别培养基。
20.答案:(1)高于;缺乏甲酶时,葡萄糖不能转化为糖原
(2)不可能;甲酶缺陷GSD女患者的父亲正常;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3)1/4;1/8
解析:(1)据图1可知,甲酶的功能是催化尿苷二磷酸葡萄糖转化为糖原,如果缺乏甲酶则葡萄糖不能转化为糖原,因此吃了较多含糖食物后血糖浓度会高于正常浓度。(2)图2中的一个甲酶缺陷GSD亚型病女患者的父母均正常(或父亲正常),说明甲酶缺陷GSD亚型病不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图2中两个乙酶缺陷GSD男患者的父亲正常,所以该病为隐性遗传病,且②号个体不含乙酶缺陷GSD亚型病的致病基因,所以乙酶缺陷GSD亚型病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图中丙酶缺陷GSD男患者的父母均正常,所以丙酶缺陷GSD亚型病也是隐性遗传病,且丙酶缺陷GSD女患者的两个儿子均正常,所以可判断丙酶缺陷GSD亚型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3)由于丙酶缺陷GSD亚型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④号个体的双亲为杂合子,故④号个体患该病概率是1/4。假如甲酶缺陷GSD亚型病家系和乙酶缺陷GSD亚型病家系相互不含对方的致病基因,甲酶缺陷GSD亚型病的致病基因用A/a表示,①号个体基因型是aa,③号个体基因型是AA,则①号个体与③号个体结婚,后代患甲酶缺陷GSD亚型病的概率为0,乙酶缺陷GSD亚型病的致病基因用B/b表示,①号个体基因型是XBY,③号个体基因型是1/2XBXB、1/2XBXb,则①号个体与③号个体结婚,后代患乙酶缺陷GSD亚型病的概率为1/8(患者为男孩),所以后代患GSD亚型病的概率为1/8。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