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2022-2023高二下学期4月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2022-2023高二下学期4月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惠阳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第一次段考
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D B D B C C B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C A D D C
1.【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很多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水果品种是从美洲传到东半球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之一,故选C。A.B.D均排除。
2.【答案】C【解析】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由于工业革命期间,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西方国家采取了推动教育发展的措施,故选C项;城市环境恶化和西方国家推动教育发展之间没有必然关系,排除A项;此项是工业革命的消极影响,引发工人运动,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此项不属于唯物史观,排除D项。
3.【答案】D【解析】明朝重新疏通大运河后,南方的粮食、商品通过大运河运往北方,北方的商品销往东南沿海,这说明大运河航运推动了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故选D项;经济重心在南宋时期就已经完成了南移,排除A项;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明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松动,排除B项;明初为防沿海军阀余党与海盗滋扰而实施“海禁”政策,排除C项。
4.【答案】B【解析】由于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得城市建设出现了供水管、煤气管和通信电缆等公用设施,而将上述管线集中在一起就形成了地下管道系统,所以说当时巴黎地下管道系统设计受到工业革命的影响,故选B项;上述地下管道系统设计是服务于城市化发展和建设的需要,而不是应对城市化的弊病,排除A项;题干中所提到的地下管道系统中的各种管线是服务于供水、供气和通信的需要,且并未提到其作用和意义,因而不能据此得出巴黎地下管道系统设计提升了民众卫生意识的结论,排除C项;题干提到的信息只涉及到电力这种新能源,但是并未提到其他的,因而不能说这时新能源广泛开发,也就没法得出得益于新能源广泛开发的结论,排除D项。
5.【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1874年,李鸿章上奏朝廷《筹议海防折》,指出南北洋七省,必须联为一气,方能呼应联通,特别是有军情时,有火车和铁路,能够一日数百里,统帅方不至于误事,这说明李鸿章请修建铁路的主要理由是军事方面的需要,故选D项;材料反映开设铁路,不误军情,有师夷长技,但并非以夷制夷,排除A项;材料反映李鸿章请修铁路是因为军情瞬息万变,主要是军事方面的考虑,未涉及要填补空白,求强求富,排除B项;效法西方,发展交通是李鸿章的主张,并非修建铁路的原因,排除C项。
6.【答案】B【解析】1853年,太平天国军队占领了南京、扬州、镇江等地,直接切断了南北漕运通道,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地漕粮被截留,即国内局势的动荡促使清廷漕运变海运,故选B项;“浙江全省……漕粮一律走海运”说明漕运制度仍在起作用,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破坏了南方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1853年,没有爆发列强侵华战争,“加剧”说法错误,排除D项。
7.【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我国将大型飞机研发制造列入重大科技专项之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即取得突破性技术进步,故选C项;材料并无美国垄断大飞机制造技术的信息,排除A项;2001年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B项;材料中并无市场份额的信息,无法得出“占领了国内航空市场”的结论,排除D项。
8.【答案】C【解析】“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成立”说明中苏间的友好关系,故①正确;仅仅8条定期航线,不能说建立了较完备的全国航空网络布局,故②错误;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之后,中国迎来建交高潮,故③错误;“与中国建交……航空运输工具”说明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增多,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9.【答案】B【解析】材料强调由于古代监狱人员密集,环境恶劣,疾病频发,因此宋真宗下令夏季“虑囚”来降低监狱人员密度,以避免牢狱疫病流行,体现北宋政府重视疫病防控,故选B项;杀人者不在“虑囚”范围之内,并不能说明北宋对杀人犯处罚严苛,排除A项;北宋夏季“虑囚”的原因是监狱环境恶劣,疫病频发,这不能说明刑罚宽松,排除C项;据材料可知,政府是处于防疫的目的而释放囚犯,并不能说明政府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排除D项。
10.【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内容中“浩劫当前,这城里的法纪和圣规几乎全都荡然无存了”“要不就是连一个手下人也没有,无从执行他们的职务了”可知这场大瘟疫冲击了神父和执法官员的权威,也就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权威,故选D项;题干内容主要述及大瘟疫对教会的冲击,并没有述及对西欧封建社会的影响,并且“摧毁”一词的表达过于夸大,排除A项;题干内容中的“享乐主义开始抬头”与“理性主义”内容不一致,排除B项;题干内容主要述及大瘟疫对教会的冲击,并没有述及对“人身自由”的影响,并且“使民众获得了人身自由”这一说法也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11.【答案】B【解析】材料“挑选医院”“允许医院赚钱”都是一定程度上强化医院之间的竞争和调动医院经营的积极性,这是强化市场竞争机制的表现,故选B项;材料中并未提及改革医院的所有制问题,无法判断是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的受重视情况,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政府对医院拨款的资金增减,也没有提及医院收入是否上交国家,无法判断政府财政是否压力减轻,排除C项;医院的市场竞争机制增强,与民众是否能够享受到低价优质的医疗服务没有直接关系,例如,自由竞争可能会导致资源进一步集中,进而导致垄断情形,医院经营会产生逐利风气盛行、不满足收入预期的医疗项目无法维持等等问题,排除D项。
12.【答案】C【解析】从1970年到1984年短短十四年的时间,全世界的公共卫生学院增加了93所,遍及五大洲,这说明公共卫生得到多数国家重视,故选C项;“联合”说法错误,排除A项;医疗保障制度一般指医疗保险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按照保险原则为解决居民防病治病问题而筹集、分配和使用医疗保险基金的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环境污染仅是公共卫生的一个方面,排除D项。
13.【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孔子倡导提高个人修养,使人民安乐,孟子主张培养光明正大、光明磊落的大丈夫品性,二者均主张完善个人品德,故选A项;孔子主张通过提高个人修养,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独特性格不一定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排除B项;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故C项主张与孔子思想不符,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第一个大分裂时期,社会环境相对宽松,故D项说法与当时环境不符,排除D项。
14.【答案】D【解析】据材料“宋代耕读理念形成并发展为广大的士人行为,扩展为普通的农家行为”可知,宋代知识教育逐渐普及化,有利于提高社会整体的知识水平,促进科举制度的发展,故选D项;宋代程朱理学获得了官方地位,体现了儒学正统地位的日益巩固,排除A项;耕读理念的推广有利于提高宋代官员的知识素养,排除B项;耕读理念的主要内容依然是传统的儒家思想,对新思想新文化的产生无直接影响,排除C项。
15.【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第一次使用了中国‘东山再起’的表述”,可知英国政府认为当今中华文明成就如同古代中华文明成就一样突出,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古代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突出地位,所以使用“东山再起”而不是“崛起”,故选D项;材料中并未将欧洲文明的地位与中国进行对比,无法体现欧洲中心论的改变,排除A项;英国至今始终追随美国对中国实行遏制政策,排除B项;受到国际力量对比变化和国际关系环境的影响,英国在对外政策上一直与美国保持了协同关系,排除C项。
16.【答案】C【解析】材料中造纸术传入欧洲后,“羊皮纸被取代”,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没有反映出造纸术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地理大发现的影响,排除A.B.D三项。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
(1)原因:战争、社会动荡相关。(2分)
特点:政府救治与预防结合;救治措施多样。(4分)
成就:出现临床百科全书《千金方》和政府颁布的药典《唐本草》。(4分)
(2)原因:伴随西学东渐和西方列强的侵略而传入;西医以实验科学为依托,借助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技术较为先进(实验科学、借助精密仪器或技术先进任意一点均可得一分);传统中医停滞不前。(4分)(回答任意两点,每点1分)
看法:西医传入客观上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对中国人的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分)
【解析】
(1)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隋末唐初,疫病频繁发生”“安史之乱……唐末至五代,疫灾再度频繁”结合所学得出战争、社会动荡相关。第二小问特点,据材料一“政府采取的举措……设置城市排污系统”结合所学得出政府救治与预防结合;据材料一“主编医学专著……设置城市排污系统等”结合所学得出救治措施多样。第三小问成就,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医学家孙思邈总结前代经验,著成临床百科全书《千金方》;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2)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二“自欧化输入,吾国始有所谓新医学”结合所学得出伴随西学东渐和西方列强的侵略而传入;据材料二“以最新之科学为根据者也……组织等学”结合所学得出西医以实验科学为依托,借助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技术较为先进;据材料二“旧医学不得不衰歇”结合所学得出传统中医停滞不前。第二小问看法,据材料二“新医学者,以最新之科学为根据者也”结合所学可从西医传入客观上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对中国人的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等角度入手。
18.【答案】(20分)
(1)学派:①法家 ②儒家 ③道家。(3分)
价值: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4分)
(2)代表人物:地中海文明——苏格拉底(或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南亚文明——释迦牟尼。
共同探究的问题:力求用理性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人物各2分,问题2分,共6分)
(3)主要途径:战争(或殖民扩张);人口迁徒;商业贸易;民族交融。(任答三点4分)
认识:文化交流促进世界各地区联系;文化交流有利于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文化交流中相互学习借鉴,有利于世界文明发展、进步。(任选两点得3分,其他言之成理皆可得分)
【解析】
(1)第一小问学派,紧扣设问中“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源头”、据材料一“革故鼎新、与时俱进”并根据《纲要》上册法家主张变法,用新法打击奴隶主贵族势力,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得出法家;根据材料一“惠民利民、安民富民”以及儒家主张民本思想、爱惜民力,得出儒家;根据材料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并根据《纲要》上册第12页老子的思想主张,得出道家。第二小问价值,据材料一“(中华文化)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并根据选必三中华优秀文化的价值的所学,从对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社会发展、治国建设等角度分析得出,中华民族——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国家统一——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社会发展——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治国建设——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2)第一小问代表人物,紧扣设问中“地中海文明”并根据选必三古代希腊文化的代表人物得出,地中海文明——苏格拉底(或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紧扣设问中“南亚文明”“宗教领袖”并根据选必三古代印度文化的所学得出,南亚文明——释迦牟尼。第二小问共同探究的问题,根据选必三古典希腊文化探讨的问题核心得出,力求用理性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
(3)第一小问主要途径,据材料三“随着西方殖民者对美洲的征服,西方殖民者对残留下来的印第安人实行欧化”“面对殖民侵略……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使一些新技术、新思想传入中国”等得出,战争(或殖民扩张);根据选必三第7课人口的跨区域转移等所学,得出人口迁徒;根据选必三所学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等所学,得出商业贸易;据材料三“埃及成立了共和国后,政府大力复兴民族文化,现代埃及文化既具有阿拉伯文化的特点,又带有欧洲和西亚的文化元素”“新加坡和韩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既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又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努力创造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得出民族交融。第二小问认识,从文化交流对各地联系、各地文化、世界文明等角度进行分析得出,各地联系——文化交流促进世界各地区联系;各地文化——文化交流有利于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世界文明——文化交流中相互学习借鉴,有利于世界文明发展、进步。惠阳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第一次段考
历史试题
选择题(下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共16小题,每题4分,共64分)
1.有学者认为:“从美洲传到东半球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水果品种则更多,有玉米、马铃薯、花生、番茄、辣椒、棉花、烟草、可可豆、菠萝、木瓜等。”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东半球”经济发展的落后 B.工业革命在美洲的扩展
C.新航路的开辟密切了各地区的联系 D.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应用
2.1802年英国颁布第一部《工厂法》后,西方国家不断通过立法推行初等教育,并加大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支持,强制适龄儿童去上学。从唯物史观角度解释这一事件的原因,最为恰当的是(  )
A.当时城市生活环境恶劣,儿童在外面玩耍很不安全
B.当时工作生活环境恶劣,职业病严重危害童工健康
C.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更高
D.工人长时间集中在工厂,不能在家边带孩子边劳动
3.明朝重新疏通大运河后,有些年份南粮北运达五六百万石,超过元朝海运漕粮年度最高额。同时,运粮船夹运的南方丝织品、棉布、瓷器等广销北方各地,返航时装载的大批棉花、杂粮等销往东南沿海。据此可知,明朝大运河航运(  )
A.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 B.导致了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C.引发了“海禁”政策出台 D.推动了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4.19世纪后期,巴黎的城市排水系统中,地下的管道系统供水管、煤气管和通信电缆等管线集中在一起,形成了地下共同沟(工程术语,隧道结构的一种)的早期雏形。据此可知当时巴黎的地下管道系统设计(  )
A.旨在应对城市化的弊病 B.受到工业革命发展的影响
C.提升了民众的卫生意识 D.得益于新能源的广泛开发
5.1874年,李鸿章上奏清廷《筹议海防折》,指出“南北洋七省,自须联为一气,方能呼应联通,何况有事之际,军情瞬息变更”,“有内地火车铁路,屯兵于旁,闻警驰援,可一日数百里,则统帅当不至于误事”。在此,李鸿章奏请修建铁路的主要理由是(  )
A.师夷长技,以夷制夷 B.填补空白,求强求富
C.效法西方,发展交通 D.南北联动,加强国防
6.清咸丰三年(1853年),清廷下令浙江全省以及苏、松、常、镇、太四府一州的漕粮一律走海运,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漕粮,按照每石一两三钱的价格折成白银,转运到京城或者就地充当军饷。上述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漕运制度的衰落 B.国内局势的动荡
C.南方经济的发展 D.列强侵略的加剧
7.2006年,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将大型飞机研发制造列入16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2022年12月9日,中国首架国产大型单通道干线客机C919全球交付商用,中国大飞机事业也迈入规模化系列化发展新征程。这表明中国航空制造业(  )
A.打破了美国垄断地位 B.得益于计划经济体制
C.取得突破性技术进步 D.占领了国内航空市场
8.1950年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成立,1954年定期航线达到8条、经营的航线距离近13000公里。在此期间,与中国建交的各国代表团以及有些国家的社会及政治活动家,都利用了该公司的航空运输工具。该民航公司(  )
①体现了中苏间的友好关系 ②建立了较完备的全国航空网络布局
③带来了对外建交的新高潮 ④见证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增多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9.古代监狱人员密集,环境恶劣,疫病频发。对此北宋景德三年,宋真宗下令“除杀人者论如律”,“每岁暑热”则“杂犯死罪降流,流、徒递降,杖、笞释之”并亲自监督官员对该项诏令的实施情况,自此夏季释放犯人便成为定制。这表明(  )
A.北宋对杀人犯处罚严苛 B.北宋政府重视疫病防控
C.北宋重文轻武,刑罚宽松 D.北宋政府以人为本,关注民生
10.14世纪中期意大利佛罗伦萨瘟疫大流行,有位作家描述到:“浩劫当前,这城里的法纪和圣规几乎全都荡然无存了;因为神父和执法的官员,也不能例外,都死的死了,病的病了,要不就是连一个手下人也没有,无从执行他们的职务了;在这种情况下,享乐主义开始抬头。”这场大瘟疫(  )
A.摧毁了西欧的封建社会 B.推动理性主义思潮兴起
C.使民众获得了人身自由 D.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权威
11.1997年,英国出台新政策:允许患者在转诊时挑选医院;扩大医院经营自主权,允许医院赚钱,允许医院改善员工待遇和福利。这反映出,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上英国(  )
A.公立医院受到冷落 B.强化市场竞争机制
C.政府财政压力减轻 D.民众医疗得到保障
12.据统计,1970年全世界已有44个国家开办了121所公共卫生学院,1984年,全世界的公共卫生学院已增至214所,遍及五大洲54个国家。这表明(  )
A.各国着手联合发展卫生事业 B.医疗保障制度逐渐得到完善
C.公共卫生得到多数国家重视 D.环境污染现象引起各国重视
13.孔子倡导“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孟子主张“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二者言论所强调的是(  )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14.耕读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以前的耕读者成分简单,主要是隐逸之士和学生,且数量有限;宋代耕读理念形成并发展为广大的士人行为,扩展为普通的农家行为。这一变化(  )
A.说明儒学正统地位日益巩固 B.提升了宋代官员的政治素养
C.促进了新思想新文化产生 D.有助于增强阶层的流动性
15.2009年,英国政府在《英中合作框架》中,第一次使用了中国“东山再起”的表述,而不是西方政府和媒体习惯上使用的“崛起”概念。这表明英国(  )
A.否定了欧洲中心论的观念 B.摒弃了西方一贯的遏制政策
C.消解了与美国的协同关系 D.承认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地位
16.1150年,造纸术传入西班牙后,又从那里传到了法国和其他欧洲国家,所到之处,羊皮纸被取代。事实证明,造纸术的价值十分显著。造纸术的价值主要是(  )
A.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 B.变成了新教的工具
C.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 D.迎来地理大发现时代
二、非选择题
17.(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末唐初,疫病频繁发生,盛唐时最低,安史之乱后135年间,发生9次,后期的7次相当严重,唐末至五代,疫灾再度频繁。当时政府采取的举措主要有:主编医学专著,普及医学知识,设立传染病坊,颁行医方,派遣官员救灾送药,加强公共卫生系统建设,注重饮食及饮水卫生,设置城市排污系统等。
——据张剑光《三千年疫情》整理
材料二
自欧化输入,吾国始有所谓新医学。新医学者,以最新之科学为根据者也。其言生理也,根据于解剖、组织等学,非吾《铜人图》之粗疏而讹谬也;其言病理也,根据于种姓之遗传,微生物之研究,各种仪器之测候,非若望问闻切之粗略,阴阳五行之说之惚恍也……故新医学兴,而旧医学不得不衰歇。
——蔡元培《医学丛书序》(1917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疫情频繁的原因,概括隋唐时期政府防疫措施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朝在中医药方面的成就。(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新医学兴”的主要原因,并指出西医传入对中国影响。(6分)
18.人类历史是多种文明并存和相互碰撞、融合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 分)
材料一
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出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①,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②,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③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
材料二
东周社会……人的思想现在可以自由驰骋了……中国这一思想繁荣的时代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希伯来的先知时代及古印度的佛陀及其他早期宗教领袖的时代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
——【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
世界文化发展的历程(部分)
时 间 历程
16世纪以后 随着西方殖民者对美洲的征服,西方殖民者对残留下来的印第安人实行欧化,通过语言、宗教、艺术、教育等文化的移植来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
19世纪以后 面对殖民侵略,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使一些新技术、新思想传入中国。
20世纪50年代后 独立后的印度接受来自西方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同时又注重发展传统文化,走上了独特的发展道路。埃及成立了共和国后,政府大力复兴民族文化,现代埃及文化既具有阿拉伯文化的特点,又带有欧洲和西亚的文化元素。
20世纪60—80年代 新加坡和韩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既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又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努力创造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文化交流与传播》等
(1)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源头。材料一中①②③代表的思想分别可以追溯到当时哪一学派?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中华文化的价值。(7分)
(2)列举这一时代中“地中海文明”和“南亚文明”的思想家(或宗教领袖)。结合所学指出古希腊哲人们共同探究的问题。(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主要途径,并谈谈你对文化交流重要性的认识。(7分)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