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明雅学校2022-2023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无答案)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明雅学校初中部考试
七年级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15道,每题3分,共45分)
1. “山顶洞人居住的洞穴分为洞口、上室、下室和下誓4部分。上室在洞穴的东半部,在地面的中间发现一 堆灰烬,说明上室是山顶洞人居住的地方。下室在洞穴的西半部稍低处,发现有3具完整的人头骨和一些躯 干骨,人骨周围散布有赤铁矿的粉末及一些随葬品,说明下室是葬地。”从中能获得的历史信息是
A.山顶洞人居住在洞穴的下室 B.山顶洞人会制作工具
C.山顶洞人有安葬死者的习俗 D.山顶洞人有贫富贵贱
2.下列提示所描述的远古人类是
①发现于云南元谋县②能够制造工具③知道使用火④生活在距今170万年
A.元谋人 B.北京人 C.蓝田人 D.山顶洞人
3.下列关于河姆渡人的生活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活在黄河流域 B.居住着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C.主要种植粟和黍 D.会人工栽培水稻
4“人类不仅靠采集食物果实,而是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产品,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 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里的“活动”是指
A.火的使用 B.打制石器 C.栽培作物 D.采集渔猎
5. 2022年暑假,张明同学参观了浙江省一处距今约7000年
的原始人类遗址,如图是他用手机拍下的干栏式 房屋复原
图。据此推断该遗址是
A.良渚遗址B.北京人遗址C.半坡遗址D.河姆渡遗址
6.《史记》提出“祖黄帝说”,认为黄帝是华夏始祖……也是夏朝人、商朝人、周朝人、秦朝人的祖先,还是匈奴人、鲜卑人的共同祖先。材料体现了
A.民族认同 B.华夷有别 C.民族隔阂 D.国家统一
7.在我国古代的传说中,有“神农氏数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这些传说反映出中华民族的 核心是
A.农耕文明 B.和谐平等的社会秩序C.传说 D.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
8.如图是西周初年实行的一种制度的示意图。据图判断,该制度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
9. “封邦建国,广建诸侯”。下图所示该政治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A.思想控制 B.等级森严 C.民族交融 D.君主专制
10.下列关于“夏、商、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的归纳,最接近历史真相的是
A.推行禅让制,地方势力膨胀 B.没有处理好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C.推行世袭制,皇帝能力低下 D.王朝末期统治残暴或朝政腐败
11.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12.郭沫若说“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是 因为春秋战国出现
A.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B.诸侯争霸局面C.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D.商业繁荣局面
13.当前,全球已建成传播中国语言文化为基本任务的“孔子学院”五百多处,儒家思想影响深远。下列属 于孔子教育思想的是
A.为政以德 B.提倡节俭 C.无为而治 D.因材施教
14.下列表格所示有关信息,与商鞅变法措施密切相关的是
A. 土地私有 B.奖励军功 C.奖励耕织 D.户籍改革
15.这项工程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开创了中国水利发展的新纪元。材料评价的“这项工程”是
A.都江堰 B.灵渠 C.大运河 D.长城
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
16. 使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17.西周初期,为了巩固疆土,周王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确立了 制。
18.春秋时期,手工业规模不断 。
19.中国早期人类代表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 。
20.青铜器的制作方法是 铸造法。
三、综合题(共三道大题,共5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北京人遗址共出土了十几万件石制品。石器种类很多,主要有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雕刻器等。考古系统研究出制作石器的方法:锤击法(最常用)、砸击法、碰砧法。
材料二 在我国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发现了距今约6000年的大型原始聚落遗址。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用以开垦土地,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种植粟;有时采集野果,作为食物补充。饲养猪和狗等家畜,还用弓箭、长矛、石球等狩猎,用渔钩等捕鱼。半坡人还会制造陶器,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说出北京人和半坡居民分别使用什么生产工具?(7分)
(2)材料三中图一和图二房屋样式分别叫什么?它们分别位于流域?(7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代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摘编自《三字经》
材料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礼记》
材料三 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1)材料一反映了哪几个朝代的更替?(6分)
(2)材料二中“天下为家”从谁开始?在此之后政治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6分)
(3)材料三所述是西周的哪一制度?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该制度有什么作用。(6分)
23.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出现过多次变法改革,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与进步,请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 问题。(18分)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 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材料二 “废除井田制,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1)材料一中“卫鞅”指的是谁?什么时间进行的变法?(6分)
(2) “孝公”指哪国国君?这次变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6分)
(3)商鞅变法中哪条措施维护军人的权益,受到军人的支持?哪条措施维护地主的权益,受到地主的支持?哪条措施关于地方行政制度,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6分)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