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东市名校2022-2023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邵东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考试时间:75分钟;总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48分)
1.周公提出“敬天保民”并制礼作乐;孔子主张“仁者爱人”;管子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这反映出
A.儒家学说以民本思想为核心 B.中国古代思想的民主化色彩
C.以人为本根植于久远的传统 D.思想始终为政治服务的特质
2.《开元天宝遗事》载:“李林甫有女六人……常日使六女戏于窗下,每有贵族子弟入谒,林甫即使女于窗下自选,可意者事(嫁)之。”又有《云溪友议》(唐代笔记小说集)载:“书生崔涯与妻子雍氏原本感情甚睦,但因崔生对妻雍氏之父不敬,其父久而不能容,呼女而出崔涯,令女与崔离异。”上述史料可以说明唐代
A.社会生活相对开放 B.封建伦理已经瓦解
C.女性实现婚姻自主 D.门第观念颇为流行
3.1952年,由于日本政府选择同台湾当局所谓“签约建交”之后,中日官方关系一直处于敌对状态。但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中日民间经贸交流迅速升温,使得中日关系有所发展。这一转变主要源于
A.社会主义阵营的关系调整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潮流
C.中美关系正常化得以实现 D.世界多极化趋势显著加强
4.明清以前,法律规定土地买卖需“先问亲邻”,即卖地者的亲邻优先购买。明清时,政府的土地买卖法律中取消了“先问亲邻”的规定,雍正时期甚至明文规定“及持产动归原先尽亲邻之说,借端希图短价者,俱照不应重律治罪。”据此可以推知,明清时期
A.农业生产关系变化较为频繁 B.土地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C.农村的商品化生产发展较快 D.宗族亲缘观念开始淡化
5.宋代沿袭唐代的监察体制,御史台与谏院构成中央行政监察机构,合称为台谏系统。宋代以降至明清,言官多结党营私,谏官制度逐渐演化为皇帝御下之工具,始而谏院独立,继而科道合一,六科独立置署而后干脆并归都察院。这一过程
A.提升了监督稽查效率 B.避免了国家决策失误
C.扩大了司法职权范围 D.适应了皇权强化需要
6.唐朝旅游业发达促进了旅游思想的多元化发展,既有以济世安邦为目的的宦游,又有以化羽登仙为目的的仙游,更有以结得善缘为目的的释游,还有“身在江湖之上,心游魏阙(朝廷)之下”的隐游。这反映了
A.阶层流动性增强 B.户籍管理松弛
C.三教并行的影响 D.魏晋遗风盛行
7.1947—1962年是好莱坞电影创作的高潮时期,大量带有浓厚意识形态对抗色彩的电影出现在了银幕上。其中107部电影明确攻击了共产主义和苏联,同时还有几十部关注共产主义威胁的影片。同时期苏联的电影围绕“打击美国帝国主义、军国主义、揭露社会问题”和“对比苏联的善与美国的恶”进行创作。这表明
A.电影竞争决定美苏冷战的胜负 B.电影创作充斥强烈的冷战思维
C.电影事业深刻影响冷战的走势 D.电影宣传成为冷战的核心手段
8.1871年德国统一后,俾斯麦政府以立法的形式建立了医疗、养老、意外事故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但同时规定没有犯罪记录、没有酗酒闹事等不良记录,行为端正的人才能享受社会福利。这揭示出俾斯麦
A.推行国家干预经济 B.注重缓和社会矛盾
C.致力健全民主法制 D.意在实现社会公平
9.“华夷之辨”是历史上时常探讨的主题,春秋战国时期,其主要侧重于“以华或礼(即华夏礼乐文明)变夷”;魏晋时期,“华夷之辨”的中心转向了“华梵(佛教)之辨”;到了明清时期,实际上蜕变为“中西文化之争”。这反映出
A.先进文化对落后文化的改造作用 B.思想界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不懈追求
C.中外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源远流长 D.士大夫巩固汉族文化主体地位的努力
10.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的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孔子提出人人都应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墨子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当时这些主张
A.形成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 B.掀起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
C.培育了自强不息的高尚精神境界 D.体现了崇德向善的积极社会风尚
11.2019年4月15日,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尖塔倒塌、屋顶焚毁,玫瑰花窗也被破坏,所幸主体建筑得以保存。按照法国政府计划,修复工程将于2024年完成,届时巴黎圣母院将重新开放。同年7月,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共有55项世界遗产。这说明世界遗产保护
A.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B.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
C.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 D.有利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12.柏拉图强调审美教育第一步从只爱某一个形体开始,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综合,掌握美的普遍性,进而学会“把心灵的美看得比形体的美更为珍贵”,并更深层次领悟由“行为和制度的美”到“各科学问知识的美”,最后达到理念美的境界。他意在强调
A.科学对美育的重要性 B.审美教育的理性精神
C.审美教育的步骤方法 D.城邦制度的发展完善
13.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童年是一个过程的起点,一切处于自然状态。公元1世纪的古罗马的教育家昆体良把人的孩提时代比作为“新的器皿”和“纯白的羊毛”,它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这些观点
A.目的在于推动家庭教育发展 B.强调环境对人成长的决定作用
C.表达了对儿童纯洁性的重视 D.与孟子对人类本性的看法一致
14.骏马、骆驼和胡人作为一组密不可分的遗物在隋唐时代突然盛行,他们出现在墓葬随葬品中(如图)而唐以前这种现象并不多见,宋以后几乎绝迹。该文物最适合用于研究
A.匠人们高超的技艺 B.唐朝丧葬礼仪的改变
C.丝绸之路商贸繁荣 D.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15.《世界史纲》写道:“亚历山大去世以前,尤其是在他去世以后,人们有时间对他进行考虑时,关于一个世界性的法律和组织的想法在人们心目中已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概念了。”作者意在说明,亚历山大远征
A.扩大了希腊文化影响 B.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汇
C.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 D.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16.恩格斯指出:“对德国来说,拿破仑并不像他的敌人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恩格斯的这一评价着眼于
A.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社会中人物评价的阶级性原则
C.当时欧洲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 D.大革命摧毁了欧洲的封建秩序
二、非选择题(52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华”和“夏”是两个字,在上古时期便已开始连用,合称“华夏”。周朝时,凡是遵周礼、守礼乐的诸侯,都称“诸夏”。由于这些与周王室亲近的诸侯国大多集中在中原地区,所以当时的诸夏就是指中原地区。中原周边的地区,因文化上的异质性很强,不合于华夏礼俗,就被称为“夷狄”。到了汉代,董仲舒把“大一统”思想与华夷之辨相衔接,提出“王者爱及四夷”,即王者是天下共主,承天命教化万民,而万民也包括夷狄。
材料二:近代以后,面对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和东方“天朝大国”的割地赔款,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上下求索:中国究竟怎样才能救亡图存?是否应当像日本那样效仿西方建立一个“民族国家”?在这样的背景下,1899年梁启超在《东籍月旦》中最先采用现代意义上的“民族”概念,提出“东方民族”之说。
1901年,他在《中国史叙论》中首次提出“中国民族”的概念。1902年,他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论及战国时期齐国的学术思想时正式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1905年,他叉写出《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通过对中国民族多元性和混合性的分析得出结论:“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由此,粱启超完成了“中华民族”从形式到内容的革命性创造。—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左鹏《从“华夷之辨”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l)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从先秦到汉代“华夷之辨”观念的变化及呈现出的发展趋势。(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完成“中华民族”概念的革命性创造的背景。(8分)
18.人才选拔是古今中外国家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北宋科举较之唐代科举大大发展了一步,基本上脱弃了前期封建社会荐举制的残余,对后期封建社会整个社会结构、文化形态的最终形成发生了重大的作用。如果说科举制度在历史上经过长期孕育而在唐代脱胎成形的话,那么科举制度的成熟定型则是在北宋……北宋科举的一系列条规和立法,元、明、清三代都递相承袭,即令有所变化,也不过是在北宋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扩展罢了。——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实际上现代英国的官吏制度,是仿照帝制中国的官吏制度而建立的。同罗马制相比较,中国的这种制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约在2000年的时间里,或大或小,它成了统一中国和巩固秩序的支柱。但它同样是有限度的。鸦片战争时,在侵略中国的英国人心里,当时的制度是极为优越的,英国人曾考虑以后英国是否也要采用。各种议论的结果,同样在英国也确立了通过考试选拔任用行政官员的制度,今天已经广泛普及。
——英国汤因比《展望二十一世纪》
材料三:民国时期的文官考试制度是一个传统与现代的混合体。它的现代性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官考试法制化。与中国古代科举制相比,民国时期文官考试制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开始走上法制化的轨道,它从一开始就是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立起来的,历届政府都制定、公布了为数众多、内容详细的考试法规。二是平等性和开放性的增强。平等原则是指在举行文官考试时,人人享有同等的权利。三是考试权独立。与传统科举制相比,民国时期考试权独立的首要意义是从君权中独立出来,另一层含义是考试权与一般行政权相分离。
——李里峰《现代性及其限度:民国文官考试制度平议》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度的成熟定型则是在北宋”的主要表现,概括“科举制对后期封建社会整个社会结构、文化形态”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英国的官吏制度”实行的原因,并概括这一制度的积极影响。(6分)
(3)依据材料三的三个角度,结合所学知识,运用相关史实阐释民国时期文官考试制度的“现代性”特征。(4分)
19.(10 分)【中西瓷器贸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514年葡萄牙人第一次直航中国后,中国的瓷器开始直接出口到欧洲,被公开拍卖或私人售贩,这引起王公贵胄等上流社会竞相收购的热潮。这一时期订烧瓷仍然保持着传统的中式图案和装饰习惯,采用描绘日常世俗享乐和山水美景的图案、洒脱与写意的装饰手法。
材料二:1602年,荷兰几乎垄断了海上瓷器贸易,欧洲许多王公贵族用精美的中国瓷装点宫廷。定制瓷上的辅助纹样逐渐模仿欧渊或中东平面装饰。在法国,全面地学习中国,抛弃各种文化上的中世纪残余,以理性来统一一切成为社会风尚。
材料三:英国的东印度公司也在瓷器贸易中赚取了丰厚的利润。景德镇的画工逐步理解和掌握西洋画法,由此发展出了外销画。伴随欧洲订单对工艺要求的不断提高,中国瓷器生产不断标准化和快捷化。欧洲人逐渐从中国定制欧式有柄荼具和咖啡具,普通家庭也逐渐使用瓷器。1708年,德国烧出真正意义上的瓷器。19世纪下年叶,欧洲在发展和保护本土瓷器生产的背景下,极大地削减从中国的瓷器进口。——以上均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16到19世纪与中西瓷器贸易交流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4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瓷器贸易在推动中西方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有学者指出:“在当今世界上,孤立的民族文化是难以存在的,单一的全球文化也是不可思议的。不同文化只有以开明开放的态度互相包容,才能和平和谐地相处,以达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目标。
根据材料,结合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高二期中考试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A A D C B B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B C C C A
17.(14分)
(1)变化:①先秦—区分华夏和夷狄的主要依据是文化和礼俗。(2分)②汉代—区分华夏和夷狄的主要依据是是否捍卫儒家道统(或“是否尊崇儒学”)。(2分)
发展趋势:政治上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认同感不断增强。(2分)
背景: ①甲午战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②20世纪初,中国最终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③西方民族主义思想的传入;
④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留学教育的发展;
⑤中国传统民族思想的影响;
⑥历史上中华民族就是由多民族构成的;
⑦先进知识分子的探索。(答4点给8分)
18.(16分)
(1)表现: ①脱弃了前期封建社会荐举制的残余;②条规、立法为元明清递相承袭;
③“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2分,写出其中2点即可)
影响:社会结构:①推动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1分)
②促进了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扩大封建统治基础。(1分)
文化形态:①推动向学风气的形成。(1分)
②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日益束缚人们的思想,阻碍科学文化发展。(1分)(宋朝以后,理学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深入社会基层,并以乡约形式直接面向底层百姓宣讲(或约律合流)也可得分)。
(2)原因: ①中国科举制度的成功和优越;
②政党分肥制的弊端(导致政治腐败和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③工业革命后,国家管理职能扩展的需求;
④教育程度提高,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强烈。(3分,答3点即可。)
影响:①规范了西方国家政府行政部门事务官的选用和管理;②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③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④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3分,写出其中3点即可。)
(3)①法制化: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29年,公布第一部《考试法》;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②平等性:允许女子参加考试。(2分)③独立性:公务员的选任由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答2点给4分)
19.(10分)
(1)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或启蒙运动、工业革命。(4分)
(2)①中国外销瓷器上的日常世俗享乐和山水美景图案,体现出对世俗世界的关注、对现实社会幸福生活的追求,符合西方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客观上推动了欧洲人文主义的发展;
②欧洲对中国制瓷技术的学习借鉴促进了制瓷业的发展;瓷器逐渐流向普通民众家庭,进一步丰富了欧洲民众的物质生活。
③中国瓷器画工逐步学习并掌握了西洋画法,丰富了中华文化
④瓷器大量销往欧洲,使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刺激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西瓷器贸易影响了欧洲的思想文化、经济技术和物质生活,也促进了中国制瓷工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并逐渐形成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8分)
20.(12分)
示例:观点:中西文化交流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2分)
论证:甲午中日战争后,新兴的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掀起了救亡图存、变法图强的维新运动。维新派在继承中国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广泛吸收西方近代的自然科学知识、哲学和社会政治学说,形成了一套与封建专制统治思想相对立的思想体系,有力地冲击了封建守旧派所坚持的腐朽观念,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辛亥革命后,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了一次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大张旗鼓地宣传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同尊孔复古的逆流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综上,中西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国思想和文化从传统向近代转型,为中国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10分)
评分标准:
一等(10~12分):①紧扣主题,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达清楚。
二等(5~9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0~4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