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启智高中2022-2023高一下学期第10次测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启智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10次测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共15题,每题4分,总分60分)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特点有( )
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 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还未形成
③对外经济侵略放缓 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④
2.德皇威廉二世掌权后,为了争夺"阳光下的地盘,,大力扩充海军军备,建造无畏舰。英国则取针锋相对的方针,时任海军大臣丘吉尔宣称:"德国每造一艘军舰,英国就将建造两艘,军备竞赛就此展开。上述材料反映出( )
A.德国军事实力逐渐超过英国 B.德英两国利益矛盾尖锐
C.英德军备竞赛导致世界动荡 D.英国海军实力出现下降
3.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下列国家中,属于三国同盟的是
A.德国 B.美国 C.法国 D.英国
4.下列关于一战的重大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马恩河战役 ②萨拉热窝事件 ③同盟国集团形成 ④日德兰海战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②①④ D.③②④①
5.下列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削弱了国际帝国主义的力量 B.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
C.反对战争的和平主义思潮盛行 D.大战以协约国的失败告终
6.中国作为一战的战胜国,不仅没有完全收回中国的主权,而且成为列强共同瓜分的对象,据此可知当时的国际秩序( )
A.有明显的强权政治特征 B.强调“全体一致”的原则
C.保证了战后的经济发展 D.实现了和平与安全目标
7.列宁创办宣传马克思主义( )
A.《共产党宣言》 B.《火星报》 C.《资本论》 D.《人民战争》
8.俄罗斯著名的社会学家米罗诺夫指出:“沉重的战争负担超出了人民的忍耐力和控制力, 人民还不需要西欧式的民主。农民需要土地,工人需要工厂,而其他人则要求结束战争,这 一切都必须马上实现,已经等不到成立大会了。”由此可知( )
A.资产阶级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B.俄国十月革命势在必行
C.俄国二月革命已推翻临时政府 D.苏维埃政权退出了一战
9.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发出的“反对帝国主义”与“推翻专制统治”的号召,使饱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中国人民感到“格外沉痛,格外严重,格外有意义”。这个“意义”在于( )
A.找到了革命前进的方向 B.体现了五四运动的精髓
C.突出了民主科学的价值 D.揭示了文化启蒙的真谛
10.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列宁曾对布尔什维克党党员说:“1918~1919年我们处于极端贫困的境地,当时没有人去考虑为期一年的储备或分配问题……往后只好‘等着瞧’。”据此可知,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A.牺牲了苏俄国内农民利益 B.得益于工农联盟得以巩固
C.出于赢得战争胜利的需要 D.违背了苏俄经济发展规律
11.列宁说:“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下列选项体现苏俄(联)“改良主义”( )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C.允许私营企业发展 D.确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12.在斯大林当政时期,农民不但要缴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要低价出售农产品,高价买进工业品;一五计划开始时,积累基金在国民收入使用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提高了11%,消费基金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则下降了11%,这说明苏联在斯大林时期( )
A.实行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B.全力应对世界经济危机
C.开展了农业集体化进程 D.忽视了人民生活的改善
13.甘地倡导“回到纺车去”,他认为土布是印度人民团结的象征,是印度经济自由和平等的象征。这一做法的目的在于( )
A.抵制西方的经济侵略 B.维护印度的民族经济
C.推动非暴力不合作 D.加强印度人民的团结
14.一位法国官员曾观察到:“参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这17.5万非洲士兵,在法兰西和佛兰德的壕沟里掘好了旧非洲的坟墓。”这说明( )
A.宗主国把殖民地人民投入到一战 B.一战激发了非洲民族意识的觉醒
C.世界殖民体系在一战后土崩瓦解 D.非洲大陆掀起了民族独立的风暴
15.墨西哥独裁者迪亚斯统治期间,铁路和电报线路连接了整个墨西哥,采矿业产量激增,企业家们还建立起了炼钢、玻璃和纺织业。但在此期间,墨西哥大量土地等资源被掌握在大地主、政客等手中。20世纪初墨西哥爆发暴力革命,迪亚斯的独裁统治被推翻。这说明( )
A.工业化造就新型革命力量 B.内忧外患引发暴力革命
C.发展措施落后于时代发展 D.经济发展推动政治变革
二、材料分析题(共3题,总分40分)
16.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人类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1897年,英国杂志《星期六评论》谈到英德矛盾的尖锐化时说: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商……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无数小冲突会成为大战的借口,总有一天世界上会发生这种大战。假使德国明天从地面上被消灭掉,那么,后天在世界就找不到一个不因此而更富的英国人。过去,各国为争夺某一城市或某种遗产而厮杀若干年,难道现在它们不应该为每年五十亿英镑的商业收入而从事战争吗?
——周一良、吴于廑总主编,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材料二 1918年,随着美国士兵和华人劳工远赴欧洲,流感病毒也在美洲、欧洲、亚洲迅速扩散。各参战国政府和官员为了安抚民心士气,都实行严格的新闻管制,不允许把流感渲染成“瘟疫”。英法美所有城市的卫生部门都表示,这不是大问题。实际上仅仅只在美国费城一地,6周内就死了12,000人,医院陷入瘫痪,医护人员严重不足。1918年11月,德国在战争和流感的双重压力下宣布投降。到1920年春季,肆虐了两年的“大流感”才逐渐消失。据统计,这次大流感,直接感染了全球1/3的人口(当时总人口17亿),造成至少约2000万人死亡。大流感后的100年内,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的发明用于治疗流感引起的肺炎,各国的卫生公共政策都开始了变革和重组,建立起更先进的疾病监视体系,提倡全民卫生保健和廉价医疗,确保大规模传染病被掐灭在萌芽状态。
——摘编自约翰·M·巴里《大流感:历史上最致命瘟疫的史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德矛盾的焦点。用一句话概括一战爆发的根源。(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流感疫情恶化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8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918年夏,协约国勾结俄国的反动势力,向苏俄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进攻,使当时共和国处于敌人的包围之中,各种燃料、原料、粮食极端缺乏。面对严酷的战争环境,1918年8月和10月,苏俄政府先后颁布了《关于产粮区强迫实行商品交换》《关于向农业经营者征收农产品实物税》的法令,规定农民除种子、口粮和饲料外,其余农产品均按国家的固定价格交给国家,国家付给农民贬值的货币。后来为了完成任务,有时连农民的口粮、种子也征收了。1918年11月,苏俄人民委员会公布了《关于组织一切产品、个人消费品及日用品的居民供应》法令,实行贸易国有化,禁止一切私人贸易,对粮食和日用品实行配给制。在劳动和分配方面,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摘编自辛燕《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浅说》
材料二 1921年,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农民们在向国家缴纳约占其产量的12%的实物税之后,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动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苏俄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政策实施的目的。(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810年,墨西哥爆发了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最终赢得了民族的独立,建立了共和国。但大地产不仅依然存在,而且数量大大增加,从1810年的4944处增加到1854年的6092处。在封建大地产依旧存在和资本主义有了一定发展的基础上,墨西哥形成了19世纪上半叶保守派和自由派频繁争夺政权的格局。1824~1848年,墨西哥共发生了250次左右的政变或军事叛乱,更换了31个总统,其中在1835年,在美国的支持和怂恿下,得克萨斯州的移民发动叛乱,1845年,美国正式兼并了得克萨斯州。
——摘编自李纯武等《简明世界通史》
材料二 墨西哥1917年宪法是1857年宪法的继续与发展。其中,有关土地问题的第二十七条 和有关工人问题的第一百二十三条尤其值得重视。1917年宪法宣布:国家是土地、河流、矿藏的所有者,严格限制外国人有利用墨西哥资源的权利,只有墨西哥人才能拥有这些资源;教会和股份公司不得占有土地;收回迪亚斯政府出卖的租借地,废除大地产制,发展小块土地所有制。宪法还规定了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确定最低工资,实行女工和童工保护制,劳工有组织工会和罢工的权利;等等。
——摘编自徐天新等《世界通史·现代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墨西哥独立战争爆发的条件,并概括独立后的墨西哥面临的严重问题。(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墨西哥1917年宪法颁布的意义。(6分)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依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爆发前,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①④D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对外侵略加剧,②③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2.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一战爆发前,德国大力打造海军,为争夺“阳光下的地盘”,其针对的就是英国,而英国的应对举措是进一步强化海军力量,从而引发军备竞赛,说明英德两国利益矛盾尖锐,B项正确;材料仅仅涉及海军力量,无法得出两国军事实力强弱,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德英两国利益矛盾尖锐,没有体现英德军备竞赛导致世界动荡,排除C项;德国打造海军力量不等于英国海军力量的下降,排除D项。故选B项。
3.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同盟是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在维也纳结成的秘密同盟,A项正确;BCD项不属于三国同盟,排除BCD项。故选A项。
4.C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1882—1916(世界)。本题要求按前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①马恩河战役是1914年9月5日至12日; ②萨拉热窝事件是1914年6月28日;③同盟国集团形成是在1882年;④日德兰海战是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时间先后顺序是③②①④,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本题选C项。
5.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以英国、法国为首的协约国获胜,D项符合题意;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四年多,三十多个国家、15亿人口被卷入了战争,它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上损害。第一次世界大战产生的重大成果是它严重消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并且在战后反对战争的和平主义思潮盛行,ABC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要求,排除ABC项。故选D项。
6.A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东亚以及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体系。而中国作为一战的战胜国,不仅没有完全收回中国的主权,而且成为列强共同瓜分的对象,体现了当时的国际秩序有明显的强权政治特征,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全体一致”的原则,排除B项;C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但没有消除各大国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埋下了更大冲突的种子,排除D项。故选A项。
7.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列宁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创办了《火星报》,B项正确;《共产党宣言》的起草者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排除A项;《资本论》的作者是马克思,排除C项;《人民战争》并非列宁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作品,排除D项。故选B项。
8.B
【详解】根据题干俄罗斯俄罗斯不需要西欧式的民主,工人、农民需要土地、工厂和结束战争,退出一战,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都没有满足人民的要求,所以推翻资产阶级政府势在必行,B项正确;二月革命已经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排除A项;俄国二月革命推翻的是罗曼诺夫王朝的专制统治,排除C项;此时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尚未退出一战,排除D项。故选B项。
9.A
【详解】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为中国传来了马克思主义,也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转变,使中国人民找到了正确的革命方向,A项正确;俄国十月革命期间,五四运动尚未爆发,排除B项;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传播,突破了民主、科学及其启蒙的藩篱,排除CD项。故选A项。
10.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918——1919年,苏俄处于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最主要的任务是打击国内外敌人,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就是为了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赢得战争胜利,巩固政权,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牺牲了苏俄国内农民利益,排除A项;工农联盟得以巩固是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得战争胜利的意义,排除B项;根据材料“处于极端贫困的境地,当时没有人去考虑为期一年的储备或分配问题”可知当时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为了摆脱“极端贫困的境地”,材料信息没有体现违背了苏俄经济发展规律,排除D项 。故选C项。
11.C
【详解】根据题干列宁认为改良主义应该“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可知此时在列宁的领导下实行新经济政策,通过发展资本主义间接项社会主义过渡,在新经济政策下允许私营企业的发展,C项正确;余粮收集制发生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之时,与题干反映的新经济政策的实行不符,排除A项;题干中列宁认为应该“审慎地逐渐地掌握他们”,由此可知列宁认为在一定程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并非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排除B项;题干中列宁强调了在一定程度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重要性,并非强调确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根据材料“低价出售农产品,高价买进工业品”,“消费基金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则下降了11%”,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因为苏联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采用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权力高度集中于党,缺少群众监督,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牺牲农民的利益,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忽视了人民生活的改善,D项正确;“实行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不是材料主旨,材料主旨为斯大林模式忽视了对人民生活的改善,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经济危机”,排除B项;根据材料无法判断苏联是否开启了“农业集体化”进程,排除C项。故选D项。
13.A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为振兴印度的经济,抵制西方的经济侵略,印度圣雄甘地倡导“回到纺车去”,他认为土布是印度人民团结的象征,是印度经济自由和平等的象征,由此发起了手纺车运动,A项正确;只有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才能维护印度的民族经济,排除B项;“回到纺车去”属于非暴力不合作的内容之一,排除C项;甘地倡导“回到纺车去”的目的是抵制西方的经济侵略,“加强印度人民的团结”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4.B
【详解】根据“在法兰西和佛兰德的壕沟里掘好了旧非洲的坟墓”分析可知,材料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唤醒了殖民地人民的独立意识,促进了非洲人民的民族意识觉醒,B项正确;材料强调第一次世界大战唤醒了殖民地人民的独立意识,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 C项不符合史实,世界殖民体系在二战后土崩瓦解,排除C项; D项发生在二战后,排除D项。 故选B项。
15.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迪亚斯统治期间,企业家们积极投资工业生产,墨西哥民族工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推动了政治变革,D项正确;材料的关键信息是1910年的暴力革命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0年墨西哥的暴力革命为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作为革命力量在此之前已经存在,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外患,排除B项;迪亚斯统治时期实行的发展工业的措施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排除C项。故选D项。
16.(1)英德矛盾焦点:争夺世界霸权。
根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原因:一战的进行;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政府的新闻管制对疫情的隐瞒。
影响:加快一战结束进程;造成大量人口伤亡;推动现代医学和公共卫生体系的进步。
(3)对美国:美国由债务国变为债权国;工业生产繁荣,海外市场扩大;世界经济地位大幅度提升;黄金储备大幅增加。
【详解】(1)焦点:根据材料“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商……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可知争夺世界霸权。
根源:结合所学一战相关知识可知,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原因:根据材料“1918年,随着美国士兵和华人劳工远赴欧洲,流感病毒也在美洲、欧洲、亚洲迅速扩散。各参战国政府和官员为了安抚民心士气,都实行严格的新闻管制”,可知一战的进行;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政府的新闻管制对疫情的隐瞒。
影响:根据材料“实际上仅仅只在美国费城一地,6周内就死了12,000人,医院陷入瘫痪,医护人员严重不足。1918年11月,德国在战争和流感的双重压力下宣布投降”,可知加快一战结束进程;造成大量人口伤亡;根据材料“各国的卫生公共政策都开始了变革和重组,建立起更先进的疾病监视体系”,可知推动现代医学和公共卫生体系的进步。
(3)影响:根据材料“美国的国外投资从1913年的大约20亿美元增加到1930年的150亿美元,其中30%投放在欧洲。到1919年协约国欠美国债务100亿美元”,可知美国由债务国变为债权国;工业生产繁荣,海外市场扩大;根据材料“美国的黄金储备大为增加,从1913年的7亿美元增加到1921年的25亿,到1930年再增加到45亿,世界黄金储备量的40%已在美国手里”可知世界经济地位大幅度提升;黄金储备大幅增加。
17.(1)特点:战时性;共产主义性;强制性。
(2)主要内容:实行粮食税;允许局部地发展私营经济;国家掌控国民经济命脉。目的:恢复经济,巩固政权;向社会主义过渡。
【详解】(1)特点:依据材料“面对严酷的战争环境,1918年8月和10月”,得出战时性;依据材料“法令,实行贸易国有化,禁止一切私人贸易,对粮食和日用品实行配给制”,得出共产主义性;强制性。
(2)主要内容:依据材料“农民们在向国家缴纳约占其产量的12%的实物税之后,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得出实行粮食税;依据材料“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得出允许局部地发展私营经济;依据材料“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得出国家掌控国民经济命脉。
目的:从政权巩固角度分析,得出恢复经济,巩固政权;依据材料“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得出向社会主义过渡。
18.(1)条件:墨西哥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启蒙思想的传播使墨西哥人民的民族独立意识日益增长;法国大革命严重削弱了西班牙对墨西哥的控制;美国的独立鼓舞了墨西哥人民的独立运动。
问题:大地产制仍然存在;国内政局动荡;外国势力不断渗透。
(2)意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捍卫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有利于维护民众的利益;推动了墨西哥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墨西哥人民进一步争取民主和进步奠定了基础。
【详解】(1)第一问,根据材料一“使墨西哥摆脱了西班牙殖民统治”并结合所学,可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启蒙思想的传播、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等方面作答即可: 18世纪末19世纪初,墨西哥的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启蒙思想的传播使墨西哥人民的民主意识日益增长;法国大革命严重削弱了西班牙对墨西哥的控制;美国的独立大大鼓舞了墨西哥人民的独立运动;第二问,根据材料一“大地产不仅依然存在,而且数量大大增加”“发生 了250次左右的政变或军事叛乱,更换了31个总统”“在美国的支持和怂恿下”等信息可归纳为:大地产制的存在,国内政局动荡,外国势力的渗透。
(2)根据材料二“国家是土地、河流、矿藏的所有者,沿着限制外国人利用墨西哥资源的权利”“发展小块土地所有制”“实行八小时工作制, 承认工会权利,实现女工和童工的保护制度”等信息可知,1917年宪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1910年以来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捍卫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有利于维护民众的利益,有助于墨西哥资产阶级经济的发展,为墨西哥人民进一步争取民主和进步奠定了基础。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