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湖北省恩施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三下学期4月高考模拟历史试题(一)(含解析)

2023届湖北省恩施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三下学期4月高考模拟
历史试题(一)
本试卷共4页, 20小题,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一、单选题(共48分)
1.下表为东周时期发生的部分重大事件。这些事件表明
时间 事件
公元前453年 韩、赵、魏三家卿大夫瓜分晋公室土地
公元前403年 周威烈王正式册封韩、赵、魏三家大夫为诸侯
公元前334年 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
公元前288年 秦昭襄王约齐湣王同时称帝,秦为西帝,齐为东帝
A.诸侯国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B.新旧势力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C.卿大夫成为新的统治阶级 D.周天子已丧失天下共主地位
2.“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据材料推知,秦走向统一的过程中
A.重视实行广纳贤才的用人政策 B.通过变革制度为崛起准备条件
C.对诸侯国实行远交近攻的战略 D.政治优胜奠定军事胜利的基础
3.“投壶”是中国古代传统体育活动。宋代投壶技艺多样,娱乐性强,且在文人士大夫阶层广泛流行,司马光在《投壶新格》中说:“夫投壶细事,游戏之类,而圣人取之以为礼……投壶可以治心,可以修身,可以为国,可以观人。”由此可知,宋代“投壶”
A.深受朱熹理学的影响 B.具有寓教于乐的功能
C.得益于政府大力提倡 D.丰富了市民体育活动
4.洪武八年(1375年)起,明朝发行“大明通行宝钞”作为法定货币,严禁白银流通。然而,明廷滥发宝钞,短短半个世纪宝钞的价值已经缩水为发行初期的1%左右。市场日益排斥宝钞,白银用于民间交易的比例大增。这一变化
A.导致政府财政收入锐减 B.表明传统制钱被人们抛弃
C.助推银元成为法定货币 D.加快了白银货币化的进程
5.有学者研究发现:魏源的《海国图志》于1842年首次刻印,到1852年仅有2个版本,1866年后被翻印,至1902年国内共有14个版本;徐继畬的《瀛寰志略》于1848年首次刊印,到1866年后才被翻印,此后多至18个版本。这一现象说明,19世纪40—60年代
A.西学还没有受到普遍关注 B.西学的传播渠道得以拓展
C.中华文化遭受到西学冲击 D.学习西方成为清政府共识
6.下表是清末至民国初期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的发展概况,这段时期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1898年 大生一厂
1903年 大生二厂
1915年 增设布厂 在海门筹建第三厂
1921年 设立大生副厂 不久改称大生第一、第二、第三纺织公司
南京国民政府的政策 B.列强侵华方式的改变
C.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D.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
7.从20世纪20年代起,各地美术学校陆续设立“国画课”“国画科(系)”。1927年,在音乐家刘天华主持下,国乐改进社成立。1931年7月,中华医药联合会更名为中华国医学会。1931年底至1932年初,京戏大师齐如山参与创建国尉学会。这些现象反映了
A.国人文化自觉意识增强 B.国民政府注重科教文化
C.传统文化紧跟时代潮流 D.知识精英探索国家出路
8.1945年2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在《解放日报》上发表通告:“查本边区尚无统一标准时间,甚为不便。兹决定以华西标准时间为边区的统一标准时间……望一律遵行,以资统一,而便于对外通讯联络。”该举措旨在
构建社会日常运行的秩序 B.保障与外部交流的畅通
C.推动了大生产运动的兴起 D.融入全球标准时间体系
9.建国初期,为改变民间拜神祈福的旧习俗,国家鼓励创作新年画。下图《拖拉机》在1950年全国新年画评奖中获甲等奖。该画“新”在
A.创造了民间绘画的新形式 B.表现出工业化实现的新气象
C.展示了合作化运动新成就 D.描绘出农业机械化的新愿景
10.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按每户家庭的人口数平均分配。在瑞金沙洲坝,土地承包经营后,全村户均耕地面积仅3.9亩,且分布在好几个地方。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到1992年国家宣布新增人口不再分地前,沙洲坝人均耕地面积由“分田到户”时的0.7亩下降到0.6亩。据此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使得人地矛盾突出 B.降低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致农业生产的下降 D.不利于形成规模经济效益
11.人类最初的各农业文明及早期的各帝国出现于北纬30度上下的区域;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间,在这个纬度区间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轴心时代”,虽然有千山万水的阻隔,各个文明却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文化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这些现象说明
A.早期人类各文明体有着密切的联系 B.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一定的内在规律
C.人类文明发展均是大河文明的体现 D.地理气候是文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2.下图是一幅水彩画作品《印第安人献给埃尔南·科尔特斯一个束发带》(埃尔南·科尔特斯,西班牙航海家、军事家、探险家,1519年率西班牙军队登陆墨西哥),它选自西班牙画家迪亚特·杜兰的《印第安人历史》(1547年)。该作品旨在
A.揭露殖民者残暴行径 B.客观还原历史真相
C.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 D.美化殖民扩张历史
13.1760年,英王乔治三世一上台,马上改组政府,把所有具有王政复古思潮的人聚结在自己的周围,并安插到重要的职位上去,形成“国王之友”派。他亲自审阅议会的投票报告,并授意建立了一个专门收买议员的财政管理办事机构。这说明当时的英国
A.国王通过内阁控制了议会的财政权 B.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起主导作用
C.以议会为核心的民主制度尚需完善 D.国家决策权力的归属问题悬而未决
14.1913年墨西哥民选总统马蒂罗被害。1914年,美国以崇高的道义为名出兵墨西哥,但遭到迎头痛击,各地革命军领袖也纷纷痛斥美国的侵略行径,美国大感意外。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A.墨西哥民族自决意识的增强 B.美国利他主义行为不被理解
C.墨西哥独立后面临新的困境 D.美墨两国之间缺乏有效沟通
15.19世纪,有关行政事务方面的国际机构根据行业需要建立起来,如国际电讯联盟、万国邮政联盟等,到1914年这类组织已增加到30多个。此外,一些非官方的国际团体也建立起来,如各国议会联盟、国际工会联合会以及有关宗教、科学、文学、体育的团体。这反映了
A.世界物质文明的巨大发展 B.世界各国依存度不断加深
C.国际法的权威性不断增强 D.国际争端得到了和平解决
16.1973年9月,不结盟国家在阿尔及尔举行第四次会议,有75国参加。会议要求发展中国家从掌握自然资源主权和确定原料价格着手,发展国民经济。到1995年,参加不结盟卡塔赫纳会议的国家已达113个,占世界国家总数的2/3,占世界人口一半以上。由此可见,不结盟运动
A.推动了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形成 B.体现了经济区域化的潮流
C.顺应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 D.改变了“冷战”的国际形势
二、材料分析题(共52分)
17.人才问题关乎国家盛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材料二 以宋仁宗一朝为例,出类拔萃、彪炳史册的人不下数十人,为历朝历代所罕见。其中,最著名的有晏殊、范仲淹、韩琦、富弼、文彦博、欧阳修、包拯、张方平、司马光、王安石、曾巩、刘放、刘恕、蔡襄、苏轼、苏辙、苏颂、沈括等。他们当中既有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也有才能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史学家和犯颜直谏、风节凛然的谏臣。
——何忠礼《科举改革与宋代人才的辈出》
材料三 人才问题历来为政治家和思想家所重视,但衡量人才的标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在中国古代出现了“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学行兼优”“治天下以人才为本,求材以教导为先导”“欲木之常茂者,必培其根”“半部论语治天下”等观念,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黄启昌《中国古代人才统计中的价值取向》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宋代人才发展的特点及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中国古代人才的价值取向。(6分)
18.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以来,走过波澜壮阔的70年,创造了举世无双的经济增长奇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949年同历史上的最高水平相比,工业总产值减少一半,其中重工业产值减少70%,轻工业减少30%。这一年钢产量仅15.8万吨,减少80%,煤仅3243万吨,减少48%,粮食为11318万吨,减少约25%,棉花为44.4万吨,减少约48%。1949年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现代工业产值只占17%。根据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社会委员会”统计,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27美元,不足整个亚洲平均44美元的2/3,不足印度57美元的一半。
——据王桧林《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下图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示意图》
材料三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40年来,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依法治国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外事体制改革、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生态环境督察体制改革、国家安全体制改革、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纪检监察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扎实推进,各项便民、惠民、利民举措持续实施,使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建立后从初期的经济困局中逐步恢复的具体举措。(6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材料二中三个峰值出现的关键因素。(6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材料二 一些西方学者和政治家认为,一些殖民地的独立是宗主国自愿结束殖民统治的结果。例如英国前首相艾德礼就在一次讲演中宣称:“在世界历史上,有许多大帝国兴起,繁荣一个时期,然后垮掉了。……只有唯一一个帝国,这个帝国在没有外来压力下或没有对统治的负担感到厌倦的情况下,统治民族自愿地放弃了对臣服民族的统治,把自由给予了它们。……这个唯一的例子就是大英帝国。”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体现出的特点。(6分)
(2)你认为二战后英国殖民帝国迅速瓦解真的如艾德礼所说是英国“自愿放弃"的结果吗?请说明理由。(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895年5月11日
光绪帝颁发朱谕:嗣后我君臣上下,惟当坚苦一心,痛除积弊,于练兵、筹饷两大端,尽力研求,详筹兴革,勿存懈志,勿骛虚名,勿忽远图,勿沿故习,务期事事核实,以收自强之效。 ——《清实录·德宗实录》
1895年7月19日
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上奏:(俄国)与中国乃二百余年盟聘邻邦,从未开衅......(俄)此次为我索还辽地,虽自为东方大局计,而中国已实受其益,倭人凶锋藉此稍挫,较之他国袖手旁观、隐图商利以相去远矣。正宜乘此力加联络,厚其交谊,与之订立密约。
——张之洞《密陈结援要策片》
1895年7月20日
陕西道监察御史史熙麟上奏:(洋务新法)皆为邪说,商货已变,并及朝政,军器已变,并及文事,尽破成例,尽坏成法。
——史熙麟《法无可变宜斥邪说以塞乱源折》
1895年某月某日
苏州秀才包天笑(时年19岁):割去了台湾之后,还要求各口通商,苏州也开了日本租界。这时候,潜藏在中国人心底里的民族思想,便发动起来。一班读书人,向来莫谈国事的,也要与闻时事,为什么人家比我强,而我们比人弱?为什么被挫于一个小小的日本国呢?读书人除了八股八韵之外,还有它应该研究的学问吗?
——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
评析上述材料中的言论。(说明:运用具体史实,对材料中一人或多人的言论展开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不能重复材料)模拟卷一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材料“韩、赵、魏三家卿大夫瓜分晋公室土地”“周威烈王正式册封韩、赵、魏三家大夫为诸侯”“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秦昭襄王约齐湣王同时称帝,秦为西帝,齐为东帝”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周天子已丧失天下共主地位,D项正确;诸侯国间的矛盾日趋尖锐概括的不全面,排除A项;新旧势力间的矛盾不可调和,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卿大夫成为新的统治阶级说法不准确,排除C项。故选D项。
2.A
【详解】材料“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的大致意思为,我听说,地域广的,粮食不多;国家大的,人民必众;武器锋利的,兵士一定勇敢。所以泰山不拒绝土壤,方能成为巍峨大山;河海不遗弃溪流,方能成为深水;称王的人不抛弃民众,才能表现出他的德行。所以,地不分东西,民不论国籍,一年四季都富裕丰足,陛下的追随者也众多。现在陛下抛弃百姓以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以壮大诸侯,使天下之士推出秦国而不敢往西,想要国家没有危险,是不可能的。可见,秦走向统一的过程中视实行广纳贤才的用人政策,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变革制度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秦灭六国的军事策略,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政治优胜奠定军事胜利的基础,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由材料中的“圣人取之以为礼”“可以治心,可以修身,可以为国,可以观人”可知,“投壶”活动被宋代文人士大夫赋予了儒家道德教育意义,将体育与德育相结合,使“投壶”活动具有寓教于乐的功能,B项正确;朱熹理学在南宋时形成,而司马光是北宋人,排除A项;材料无法说明宋代文人士大夫阶层盛行“投壶”是政府提倡的结果,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投壶”活动流行于文人士大夫阶层,而非市民阶层,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政府滥发纸币,导致民间交易更加青睐白银,白银流通大增,加快了白银货币化进程,D项正确;白银流通的增多并不会直接减少政府收入,排除A项;传统制钱被人们抛弃的说法绝对,也并非材料主旨,排除B项;明代政府并未统一铸造银元,排除C项。故选D项。
5.A
【详解】根据材料“魏源的《海国图志》于1842年首次刻印,……1866年后被翻印,至1902年国内共有14个版本;徐继畬的《瀛寰志略》于1848年首次刊印,……此后多至18个版本”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近代先进国人编译的外国历史地理著作在国内不断被翻印发行,这说明鸦片战争至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国人对西学的关注仍然不足,A项正确;材料反映不出19世纪40—60年代西学的传播渠道得以拓展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西学对中华文化的冲击,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清政府形成了学习西方的共识,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6.C
【详解】据表格信息可知,清末民初大生纱厂不断发展壮大,这主要是由于这一时期资产阶级社会地位提高,实业救国思潮兴起,C项正确;国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排除A项;列强侵华方式没有什么变化,排除B项;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于1919年,无法解释1898—1915年大生纱厂企业扩大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7.A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国乐”“国画”“国剧”等,再结合时代背景,可知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救亡图存依然是时代要求,题干现象恰恰反映了民族国家意识的增强,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府的作用,排除B项;题干信息没有体现传统文化的不断更新,排除C项;知识精英探索国家出路未在材料中体现出来,排除D项。故选A项。
8.A
【详解】依据材料“甚为不便”“以资统一,而便于对外通讯联络”可以看出中共确立自己的标准时间是为了构建社会日常运行的秩序,A项正确;材料中“通讯联络”只是与外部交流的一种方式,因此B项以偏概全,排除;大生产运动与材料中“便于对外通讯联络”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全球标准时间体系,排除D项。故选A项。
9.D
【详解】材料描绘的是农民围绕着耕地机器设备的情景,表达了农业机械化的新愿景,D项正确;年画并非民间绘画的新形式,排除A项;1950年尚未实现工业化,排除B项;合作化运动开始是在1953年,排除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根据材料可看出,家庭承包责任制使得农田分配碎片分散化,不利于农业生产规模化现代化,D项正确;人地矛盾主要受到耕地面积和人口增长等因素的影响,排除A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保了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和产品的分配权,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B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排除C项。故选D项。
11.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人类最初各文明体及文化“轴心时代”的出现都是在北纬30度上下的区域,虽然各区域有千山万水的阻隔,各文明体的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是因为人类社会有一些共同的发展规律,是地理气候、技术发展、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影响所致,B项正确;早期人类各文明独立发展,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古雅典文明是海洋文明,排除C项;地理气候只是其中的重要因素,起决定性的是技术与经济发展模式和程度,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详解】根据《印第安人献给埃尔南·科尔特斯一个束发带》可以看出,画面描绘的是印第安人欢迎西方殖民者的到来,这明显是对西方殖民侵略的美化,D项正确;材料中的场景是为了美化殖民者,而不是揭露殖民侵略,排除A项;材料中的场景是美化虚构的,并不是历史真相,排除B项;文明交流不是画作的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13.C
【详解】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究制的确立。题千中英国国王的所作所为,其意图在于削弱议会权力,增强王权,这不利于议会民主政治,可知英国的民主制度建设需要进一步究善,故C项正确;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以明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故排除A项;1760年英国还未进行工业革命,工业资产阶缀还未退生:且1832年议会改革后,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才开始占括主导地位,故排除B项;《权利法案》通过民制国王权力,确立了议会的权力,即权力中心在议会,故排除D项。
14.A
【详解】根据“但遭到迎头痛击,各地革命军领袖也纷纷痛斥美国的侵略行径”可得了一战后,包括墨西哥在内的拉丁美洲的民族自决意识增强,因此反对美国的干涉,A项正确;美国是利己主义,排除B项;CD项都不是材料中现象的原因,排除CD项。故选A项。
15.B
【详解】根据材料“19世纪,有关行政事务方面的国际机构根据行业需要建立起来”、“此外,一些非官方的国际团体也建立起来”可分析得出,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B项正确;材料未直接体现世界物质文明的巨大发展,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国际法的权威性不断增强,排除C项;国际争端得到了和平解决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16.C
【详解】材料涉及两次不结盟运动,在这两次不结盟运动中发展中国家数量增多、人口增多,并且维护自身经济发展,这顺应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故C正确;材料与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无关,且依据史实,1974年第四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提出改变不平等的国际经济关系,同年,在发展中国家的要求下,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通过了《关于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宣言》和《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行动纲领》,提出了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20项原则,与材料内容不符,故A错误;不结盟运动不是经济区域和组织,故B排除;不结盟运动并没有改变冷战的国际形势,且1995年时冷战已经结束,故D排除。
17.(1)特点:地区发展不平衡,南方人才数量逐渐超过北方(人才中心逐渐南移);人才辈出,领域广泛。(每点2分共4分)
原因:宋代重文轻武,社会相对稳定;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完善科举制度;理学兴起。(每点2分,任答2点给4分)
(2)评述:重道德操守,重视教育培养,注重人文,轻视科技。(评价2分)对当今人才选拔培养仍具有借鉴意义;但轻科技等不利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应该摒弃。(每点2分,共4分)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南北方人才比重示意图”中的内容可知,从春秋战国到清代南方人才比重呈上升趋势,北方人才比重呈下降趋势,特别是宋代以后,南方人才比重超过北方人才比重,且“中原文化中心时代”演变为江浙文化中心时代;同时根据材料一表格中的内容可知,两宋时期,南方地区的人口占比远远超过北方。由此可得出,地区发展不平衡,南方人才数量逐渐超过北方(人才中心逐渐南移);根据材料二“以宋仁宗一朝为例,出类拔萃、彪炳史册的人不下数十人,为历朝历代所罕见……他们当中既有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也有才能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史学家和犯颜直谏、风节凛然的谏臣”,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人才辈出,领域广泛。
原因: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等角度分析说明宋代人才发展的原因。
评述:根据材料三“……在中国古代出现了‘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学行兼优’“治天下以人才为本,求材以教导为先导’‘欲木之常茂者,必培其根’‘半部论语治天下’等观念,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先概括中国古代人才的价值取向的特点,如重道德操守,重视教育培养,注重人文,轻视科技;再对此进行正反两方面的评述。如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才观,对后世影响深远;重道德操守,重视教育培养,注重人文等对当今人才选拔培养仍具有借鉴意义,但轻科技等不利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应该摒弃。
18.(1)措施:进行土地改革(或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解放农村生产力;进行米棉之战(或银元之战;或稳定物价);统一财经(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物资和现金管理)。(每点2分,共6分)
(2)因素:1957年:一五计划大力开展工业化建设;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一五计划提前完成,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1984年:对内改革,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展开;对外开放,已经初见成效(或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93年:中共14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或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每点2分,共6分)
【详解】(1)措施:根据材料一中“1949年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现代工业产值只占17%”,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农、工、商业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分析可知,建国初期,为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党和国家采取的主要措施有,进行土地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通过米棉之战、银元之战,稳定物价,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物资和现金管理。
因素:首先观察图片,找到三个峰值,明确要分析的具体时间和现象;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三个峰值出现的原因,可得出,1953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国家大力开展工业化建设,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改变,出现了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的第一个峰值;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继展开,对外开放初见成效,1984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出现了第二个峰值;1993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的第三个峰值出现,其主要原因为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19.(1)特点:持续时间长,达半个世纪,涉及亚非拉三洲的广大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殖民地半殖民地实现了民族独立,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彻底崩溃;一些国家独立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民族解放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结合;大多数国家通过和平方式取得胜利。(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2)判断:不是。(表态2分)
理由:艾德礼的观点代表殖民统治者的利益,是对英国殖民统治历史的美化,同时也表达了对失去殖民地的无奈。
英国殖民统治迅速瓦解是历史的必然。二战后民族独立解放的世界历史潮流不可阻挡;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持续斗争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者;二战后英国国力的衰退是其殖民体系加速破灭的重要因素;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正义力量对“非殖民化”的推动;二战后旧的殖民主义统治方式已经不再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的巨大变革。(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的三幅地图“亚洲民族独立解放运动”、“打定美洲民族独立解放运动”、“1959-1990年非洲殖民体系的崩溃”及所学,可知从时间久、范围广、斗争方式、独立的结果等角度分析说明。
判断:根据材料,说明自己的观点。不是西方殖民者自愿放弃的结果。理由:结合所学,从二战后亚非人民民族解放运动的国内背景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来分析说明。国内背景:人民的持续斗争沉重打击英国的殖民统治。国际形势:从二战后英国的实力衰退、联合国为代表的正义力量的推动、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等分析说明。
20.示例一陕西道监察御史认为晚清的衰落是洋务新法实行的结果。(12分)
他的言论比较片面,没有看到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但是其对中国的的近代化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科技人才,各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推动了月速经济的瓦解。综上,陕西道监察御史的言论指出了洋务新法的不足之处 但这并不是导致晚清衰落的根源,相反,在洋务运动的诱导刺激下,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示例二面对民族危机,光绪帝认为应该提高军队的成斗力、增加赋税;张之洞认为应该联合俄国,制约日本;陕西道监察御史认为应该废除洋务新法。
清朝统治者的这些对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未能认清中国落后的根源。
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表明单纯引进西方军事技术不会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俄国乘机强占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所以俄国并非中国的友邦,联俄物日并不可取:洋务新法虽然存在弊端,但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总之,清朝统治者在民族危机面前,积极反思是值得肯定的,但其根本目的是要维护清朝落后的封建统治,所以不可能挽救民族危亡。
示例三苏州秀才包天笑认为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的民族意识觉醒了,急需改革教育。
他的言论具有积极意义,促进了国人对甲午战争失败的反思。
《马关条约》签订,中国领土主权进一步丧失,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深重的灾难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认识的转变;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在光绪帝支持下,掀起戊戌变法运动,试图改革政治、经济、教育等制度,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包天笑的言论反映了甲午战后,青年人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和救亡图存的探索精神,但他未能提出明确的政治目标,说明改变国家命运的探索任重道远。
【详解】根据材料“(洋务新法)皆为邪说,商货已变,并及朝政,军器已变,并及文事,尽破成例,尽坏成法。”陕西道监察御史认为晚清的衰落是洋务新法实行的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的言论比较片面,没有看到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关于阐述,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甲午战争的影响、洋务运动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的来说,陕西道监察御史的言论指出了洋务新法的不足之处 但这并不是导致晚清衰落的根源,相反,在洋务运动的诱导刺激下,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还可从其他方面概括论题,如面对民族危机,光绪帝认为应该提高军队的成斗力、增加赋税:张之洞认为应该联合俄国,制约日本;陕西道监察御史认为应该废除洋务新法。清朝统治者的这些对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未能认清中国落后的根源。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表明单纯引进西方军事技术不会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俄国乘机强占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所以俄国并非中国的友邦,联俄制日并不可取;洋务新法虽然存在弊端,但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总之,清朝统治者在民族危机面前,积极反思是值得肯定的,但其根本目的是要维护清朝落后的封建统治,所以不可能挽救民族危亡。

2023届湖北省恩施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三下学期4月高考模拟历史试题(一)(含解析)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