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练习--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含答案)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西汉初分封同姓王时,考虑到当时大多诸侯国“王幼在怀衽”,往往派遣重要将领担任诸侯国的国相,如功臣排名第二的曹参曾任齐相;到西汉后期,丞相奏请“(诸侯国)相如太守”。西汉诸侯国国相地位的变化( )
A.反映出国相在地方行政的作用降低
B.基于西汉中央集权的加强
C.说明郡国并行制遭到完全废除
D.证明诸侯王已经能独掌行政权
2.
右图是名为“司禾府印”的官印,它是汉代文物,1959年出土于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在尼雅汉晋时期遗址中,考古人员还发现麦粒、麦穗、青稞、糜子、谷、蔓菁、桃、杏等遗物。这可以证明汉朝( )
A.积极推行屯田政策 B.在边疆实行郡县制
C.设置卫所管理西域 D.与外界的交往扩大
3.唐律规定,尊长杀伤卑幼,关系愈亲则量刑愈轻,关系愈疏定罪愈重;卑幼杀伤尊长,关系愈亲则量刑愈重;亲属相盗,关系愈亲则处分愈轻,关系愈远则科刑愈重,出五服者同凡人。这反映了,唐律( )
A.维护封建伦理纲常
B.巩固特权等级制度
C.以宗法为立法宗旨
D.彰显内儒外法特色
4.唐代,在三司(御史台、刑部、大理寺)共同审理的刑狱案件中,给事中(门下省属官)要根据法律衡量轻重,以免惩罚不当。同时,唐朝还规定如果有留滞的案件和冤案,给事中还要联合御史、中书舍人共同商议审理此案。这说明唐代( )
A.三省职权分工较为混乱
B.注重对诉讼审判的监督
C.司法部门冗官现象严重
D.中枢行政遵循理性原则
5.
右图是居延汉简的习字简(部分),习字者是汉代在边塞军中服役的小吏。从中可以得出的合理信息是( )
A.简中的文字是秦朝的官方书体
B.汉代书法名家技艺高超
C.当时重视官吏的文书处理技能
D.此时民间书信往来频繁
6.雍正朝,有记录的(皇帝)引见文官数量共计5 750名,这些官员去向如表中信息表明( )
雍正朝引见文官去向统计表
项目 单向任职 双向任职
京官 地方官 由地方官 到京官 由京官到 地方官 多次双 向流动
人数 374 4 346 171 780 59
A.京官文化素质更高 B.皇帝重视地方治理
C.官员流动性较缺乏 D.注重官员基层经历
7.梭伦执政时期,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者给予公民权;雅典公民必须帮助其儿子学会一门手艺,否则将来就不能要求儿子赡养自己。这些措施( )
A.促进雅典城邦工商业发展
B.激化了公民之间矛盾
C.有利于民主政治走向顶峰
D.扩大了公民权力范围
8.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初步仿行了“利君”“利民”而独“不利百官”之君主立宪政体,还动用政府资源以“开民智”的形式对民众进行宪政、自治及行使民主权力等系统训练,进而达到制衡官僚集团的目的。清政府此举( )
A.维护了清王朝摇摇欲坠的统治
B.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尖锐矛盾
C.本质上仍是中体西用思想延续
D.有利于近代中国政治体制进步
9. 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规定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为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决议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这表明( )
A.辛亥革命推动民主建设
B.中央集权开始受到冲击
C.清末新政探索政治改革
D.基层直接民主不断深化
10.大革命失败后,历史进入了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国家陷入了歧途,“中国向何处去”再次提到人们的面前。对此,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方案是建立( )
A.五权分立的民国 B.民主联合政府
C.工农民主共和国 D.平民的共和国
11. 12世纪,西欧大陆国家出现了一场持续近500年的研究罗马法、适用罗马法的运动。前期以意大利波伦亚大学为中心,以注释法学派为代表;后期以法国为中心,以人文主义法学派为代表。这场运动( )
A.根植于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
B.进一步继承发展了罗马公法
C.彻底瓦解了西欧的封建特权
D.开启了西欧人文主义新进程
12.亚瑟王传说是公元5世纪时的英格兰国王,他是否真实存在过,至今尚有争议。但他的事迹在12世纪以后被吟游诗人不断地传颂,其中公认的集大成作品为15世纪的《亚瑟王之死》,在这些作品中他被塑造为统一不列颠群岛的具有骑士精神的完美君主。这一现象( )
A.反映了英国人民强化王权的愿望
B.体现资产阶级的时代诉求
C.适应了民族国家意识形成的需要
D.深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13. 1648年,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参与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起草,和约承认彼此的主权和平等,认为政治和外交事务应由各个国家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而不是服从想象中的帝国、教皇,或是任何其他至高无上的权力。这表明( )
A.国际争端通过谈判来彻底解决
B.近代外交制度得以建立
C.主权国家成为国际关系的主体
D.“大国一致”原则确立
14. 1928~1933年间,美联储制定了如下的货币政策。据材料可推知( )
时间 目的或观点 政策
1928 为了限制大量银行贷款进入股市 提高利率,减少贷款
1931 因为人们担心美元像放弃金本位的英镑一样贬值,美元换兑黄金,为了保证美元地位 提高利率
1930~1933 消除中小银行才能使银行体系恢复正常 坐视银行倒闭或兼并
A.美联储货币政策利于稳定金融秩序
B.通货紧缩是加剧大萧条的重要因素
C.通货膨胀必然导致社会秩序的紊乱
D.采取自由政策加剧了经济的大危机
15.1950年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根据大会决议,一致确认国际军事法庭宪章所包含的国际法原则,即从事构成违反国际法犯罪行为的人承担个人责任并受惩罚。违反国际法的罪行包括危害和平罪、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上述国际法原则的确认( )
A.建立了集体安全制度
B.有利于维护战后世界和平
C.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
D.避免了地区间的武装冲突
16.二战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政府支出结构中最明显的变化是有关民生的补贴和转移性支出急剧增长。20世纪60~80年代,不少国家在这方面的支出比重达到30%甚至更高;20世纪80年代后,这一趋势有所下降。上述变化表明,二战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 )
A.直接干预经济力度加大
B.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C.社会福利制度不断发展
D.社会贫富差距不断缩小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传承与创新
制度的传承与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两税法与一条鞭法的联系与区别,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代制度在传承与创新中的不断发展。
两税法 一条鞭法
◎量出制入。中央合并原征各项税役,定出“两税元额”,向各地摊派。各州县根据所摊税额,向下摊派 ◎取消租、庸、调和一切徭役、杂税,但丁额不废 ◎“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论主户、客户,一律编入现居州县的户籍,按丁壮和财产多少定出户等。 ◎元额以大历十四年垦田面积和户等高下摊分。两税依户等纳钱,依田亩纳米粟 ◎无固定居处的商人,所在州县依照其收入的1/30征税 ——宁欣《中国古代史》 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 ——《明史·食货二》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传承与创新”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画作创作于1940年,取材于《列子·汤问》篇中的一个寓言,画家在处理这个故事时,着重以宏大的气势,震人心魄的力度来传达一个古老民族的决心与毅力。
材料二
我们宣传大会的路线,就是要使全党和全国人民建立起一个信心,即革命一定要胜利……中国古代有个寓言,叫做“愚公移山”……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
——摘自毛泽东致七大闭幕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徐悲鸿和毛泽东借用《愚公移山》典故的缘由,并简述《愚公移山》这则故事的时代价值。
19.【古代、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12分)
材料 近代“民主”一词源于古希腊。古希腊民主制度是指人民直接参与政治活动,而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如此制度。因此古希腊民主被称为“世界上第一次自由的思想”,直接影响了后世西方的政治制度。近代西方民主国家,大多数属于国土辽阔、人口众多、商品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社会的进步已经不同于传统希腊的发展格局和政治格局,古代城邦的直接民主制度显然无法满足当代要求,自然也无法适用于现代社会。民主制度形式的改变也是由于古希腊民主制度本身的缺陷及无法克服的局限性导致的。近现代的代议制和传统的直接民主相比,它的优势及包容度也是公认的,虽然代议制同样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它基本上能够满足近现代西方国家的基本发展及社会要求。
——摘编自李滨《古希腊民主对近现代西方代议制的影响》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革命烈士和革命军人的家属,其生活困难者应受国家和社会的优待。”1950年,内务部通令各级政府在清明节纪念革命烈士。各地建立烈士纪念碑、塔、亭、林、墓等。1952年,《人民日报》先后刊载了邱少云和黄继光等烈士的事迹。沈阳市市北区在中秋节和国庆日前夕向烈属、军属发放慰劳高粱米近20 000斤。在农村,代耕工作成绩显著,烈属、军属的农作物亩产量已接近当地农民的平均水平。1955年,有414 000多名革命烈士子女在国家资助下入学,另有3 300多名烈士遗孤得到政府教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崇尚烈士、尊敬烈属的社会风气逐渐形成。
——摘编自熊彤《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革命烈士褒扬抚恤工作》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革命烈士褒扬抚恤工作的措施。(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革命烈士褒扬抚恤工作的意义。(6分)
答案与解析
1.解析:西汉前期,诸侯国国相的职能侧重辅助诸侯王国的巩固;西汉后期,诸侯国国相依据中央政府的安排,逐步接管原属诸侯王的王国兵权、行政权,这反映出中央政府对诸侯王国的控制加强,由此可知,B项正确;西汉后期诸侯国国相在地方行政的作用提高,A项错误;“完全废除”说法错误,故C项排除;“独掌行政权”说法与史实不符,D项错误。
答案:B
2.解析:“司禾府印”是屯田官员的印,汉代都城在西北地区,但是官印在新疆出土了,说明汉代将屯田的政策推广到了新疆地区,积极的在推行屯田政策,故选A项;屯田和郡县制没有直接联系,且汉代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度,排除B项;卫所是明朝时期设置的军队编制相关的制度,排除C项;材料中新疆不能算是和“外界”的交往,只能算是边疆地区或者少数民族地区,排除D项。
答案:A
3.解析:唐律中对同一类案件的处理因尊卑长幼关系不同而结果不同,这体现了三纲五常的伦理关系(以儒入法),其目的是维护封建纲常伦理,A项正确;材料并未突出特权等级,唐律适用于整个社会,B项排除;宗法制度早已解体,唐律虽体现了宗法观念,但“宗旨”之说缺乏材料依据,C项排除;唐代治国体现外儒内法,D项排除。
答案:A
4.解析:由材料“给事中(门下省属官)要根据法律衡量轻重,以免惩罚不当”“如果有留滞的案件和冤案,给事中还要联合御史、中书舍人共同商议审理此案”可知三司审理的刑狱案件,给事中还要联合御史、中书舍人共同商议审理,体现出对诉讼审判的监督,故选B项;材料没有提及中书省、尚书省的职权划分,不能得出混乱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强调唐代司法部门审理案件时的严谨性,冗官现象出现在宋朝,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诉讼审判,不是行政中枢机构,排除D项。
答案:B
5.解析:“习字”即练习写字,“军中服役的小吏”免不了需要承担军队的文书工作,因此其习字简的出土说明当时官吏处理文书的技能得到重视,故选C项;秦朝的官方书体是小篆,其具有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等特点,材料字体与之不符,而汉朝官方字体为隶书,故居延汉简书体基本上为隶书,排除A项;据材料“小吏”可知,该习字简并非为书法名家的代表作,排除B项;材料中的习字简为军中服役的小吏所书,并不属于民间书信,排除D项。
答案:C
6.解析:根据题干表格数据可知,在雍正朝统治时期,在“单向任职”方面,地方官的数量要远远多于京官,在“双向任职”方面,“由京官到地方官”的数量最多,据此可知,在雍正统治时期,他比较重视对地方的治理,故选B项;在题干内容中仅是述及京官和地方官的任职数量情况,数量并不等于素质,并且在题干表格内容中,所引见的“地方官”或者是“由京官到地方官”的数量都比较多,排除A项;在题干内容中仅是述及雍正皇帝所引见的官员数量及其去向,并没有涉及官员的“流动性”问题,排除C项;题干表格内容仅是表现出雍正皇帝比较重视引见地方官员,但是并不能说明其比较重视“基层经历”,排除D项。
答案:B
7.解析:据材料“奖励外国技工……雅典公民必须帮助其儿子学会一门手艺”可知梭伦的措施促进雅典城邦工商业发展,故选A项;梭伦的措施缓和了公民之间的矛盾,排除B项;梭伦的措施为民主政治奠定基础,排除C项;据材料“奖励外国技工……公民权”可知扩大了公民范围,不涉及公民权利范围,排除D项。
答案:A
8.解析:由材料“初步仿行了‘利君’‘利民’而独‘不利百官’之君主立宪政体”“动用政府资源以‘开民智’的形式对民众进行宪政、自治及行使民主权利等系统训练”可知清末预备立宪,清政府主动学习西方宪政制度和思想理念,有利于推动中国政体的进步,故选D项;清末新政并未取得成功,故并未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排除A项;清末新政使得清政府的政权合力遭到极大削弱,激化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排除B项;中体西用主张不改变中国的政治体制,清末新政已经上升到政治制度层面,二者有质的区别,排除C项。
答案:D
9.解析:根据材料“设立议事会为决议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可知,清末新政时期通过积极引进西方选举制度对我国传统的基层治理模式进行改革,故选C项;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时间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太平天国时期地方督抚的势力开始扩大,中央权力下移,使晚清时期中央集权开始受到冲击,排除B项;清末新政事实证明只是一场骗局,随着清政府的灭亡最终以失败告终,难以对我国近代基层民主起到深化作用,排除D项。
答案:C
10.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大革命失败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并建立了井冈山等十几块革命根据地,在革命实践基础上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这是一个工农民主共和国性质的政权,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并实践的方案,故选C项;五权分立的民国是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提出的方案,不是中国共产党的方案,排除A项;民主联合政府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提出的方案,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没有提出过建立平民的共和国方案,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答案:C
11.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2世纪,西欧大陆出现复兴罗马法运动,体现了在城市兴起,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灵活实用的罗马法再次受到重视,罗马法自然法的精神影响深远,故选A项;罗马法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以调解经济关系的私法为主,不是进一步发展了罗马公法,排除B项;12世纪是西欧商品经济初步发展时期,封建势力仍较强大,彻底瓦解的说法不恰当,排除C项;14世纪后,西欧文艺复兴开启人文主义的新进程,12世纪与文艺复兴时间点不符,排除D项。
答案:A
12.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古中后期的欧洲各国,王权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加强,这就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再结合题干内容可知,虽然亚瑟王的真实性存在争议,但是在15世纪《亚瑟王之死》这部作品中,他被塑造为“统一不列颠群岛的具有骑士精神的完美君主”,据此可知,这一现象适应了英国民族国家形成的现实需要,故选C项;王权的强化主要体现为国王加强自己的权力,使得国家权力不再分散,并且强化王权是现象,形成民族国家是问题的本质所在,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5世纪处于欧洲的中古时期,其社会形态是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处于萌芽状态,排除B项;文艺复兴主要体现为人文主义的兴起和发展,这与亚瑟王被塑造为“统一不列颠群岛的具有骑士精神的完美君主”无关,排除D项。
答案:C
13.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政治和外交事务由各个国家而非帝国、教皇等进行管理,说明主权国家成为国际关系的主体,故选C项;“彻底”一词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主权国家成为国际关系的主体,并不是近代外交,排除B项;“大国一致”原则确立于雅尔塔会议,排除D项。
答案:C
14.解析:美联储实行的提高利率、坐视银行倒闭或兼并等措施,是意味着实行了通货紧缩政策,而这在经济危机发生之后是不利于缓解危机的,所以说会加剧大萧条,故选B项;美联储的通货紧缩政策本意为稳定金融秩序,但是结果却加剧了大萧条,所以结果并不利于稳定金融秩序,排除A项;题干中提高利率的政策不是通货膨胀,而是通货紧缩政策,排除C项;题干中的美联储货币政策不断调整,这是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表现,并不是完全的自由放任政策,排除D项。
答案:B
15.解析:根据材料“从事构成违反国际法犯罪行为的人承担个人责任并受惩罚。违反国际法的罪行包括危害和平罪、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可知1950年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意在制裁、惩罚到危害和平罪、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的个人并进行追责,有利于世界和平的维护,故选B项;集体安全指众多国家对国家安全和国际和平的集体相互保障。在集体安全保障下,侵略者进攻集体安全体系中任何一个国家即被视为侵犯所有国家,题干未提及相关信息,排除A项;“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的是一战、二战等,排除C项;“避免了”绝对化,应为“有利于缓解”,排除D项。
答案:B
16.解析:据材料“有关民生的补贴和转移性支出急剧增长”“不少国家在这方面的支出比重达到30%甚至更高”可知,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促进了福利国家的规模不断扩大,体现了福利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故选C项;“这一趋势有所下降”说明“滞胀”危机的出现使资本主义国家逐渐减少了对经济的直接干预,排除A项;“20世纪80年代后,这一趋势有所下降”说明“滞胀”危机的出现影响到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迫使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削减福利国家的规模,排除B项;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贫富差距始终存在,而且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排除D项。
答案:C
17.解析:本题要求结合两税法和一条鞭法讨论中国古代税制的“传承与创新”,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税收起源很早,且税收作为国家最重要的财政收入长期受到政府的重视,早期征税时间不固定,经常是国家需要的时候就会进行征收,使得百姓压力巨大,两税法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在以往税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开启了定时征税的先河;而一条鞭法也延续了“一岁之役”,继承了定时征税的传统;两税法以前征税的主要内容是人丁税,使得无地的百姓也要承担沉重的赋税,而一条鞭法“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创造性的将税收计入田亩,让真正有经济实力的人来纳税,能够极大的增加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且一条鞭法创新性的征收货币税,是对传统实物税的突破和创新,也迎合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需求,解放了部分劳动力,有利于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总的来说,两税法和一条鞭法继承了传统税制的同时,都有所创新,是适应社会发展的产物。
答案:(1)短文内容
①从制度的适应性和社会发展需求等角度阐述制度传承与创新的必要性(4分);
②从两税法对中国传统税制的改变以及一条鞭法与两税法的联系与区别等角度阐述二者是如何体现制度的传承与创新的(4分);
③从两税法和一条鞭法实施所产生影响的角度阐述制度传承与创新对社会治理与发展的重大意义(2分)。
(2)表述
层次1:不能表述成文;(0分)
层次2:能表述成文,逻辑不够清晰,叙述不够完整;(1~3分)
层次3:能表述成文,逻辑清晰,叙述完整、连贯、条理、语言流畅。(4分)
18.解析:第一小问缘由,据材料“画作创作于1940年”“着重以宏大的气势,震人心魄的力度来传达一个古老民族的决心与毅力”可知,徐悲鸿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的《愚公移山》表达了知识分子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鼓舞了抗战艰难时期的人们通过积极昂扬的斗争精神去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据材料“毛泽东致七大闭幕词”“就是要使全党和全国人民建立起一个信心”“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可知,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引用“愚公移山”的典故,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两座大山的决心,也向人们展示了民主革命任务的艰巨性。第二小问时代价值,结合所学知识,“愚公移山”的典故讲述的是人们通过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以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移除大山的故事。在当前的时代发展中,“愚公移山”体现的是“人定胜天”的积极进取的坚定信念;反映的是中华民族崇尚的勤劳、坚韧、顽强、勇敢的民族精神,在“愚公移山”的鼓舞下,有利于激发社会正能量,提升民族凝聚力。
答案:缘由:1940年正值中国抗战最艰难的时刻,徐悲鸿意在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众去争取抗战胜利。中共七大召开之时,抗日战争即将取得全面胜利,毛泽东借《愚公移山》来阐述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艰巨性。(6分)
价值:《愚公移山》阐述了“人定胜天”和积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战斗精神;“愚公精神”符合中华民族崇尚的勤劳、坚韧、顽强、勇敢的民族精神;“愚公精神”赋予正能量,对提升民族凝聚力具有积极作用。(6分)
19.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首先,需要拟定一个论题:如古希腊民主制成为近现代西方民主制的源头。然后,结合世界史的知识进行论述,如雅典民主的轮流坐庄是近现代选举制的渊源;雅典民主的人民主权是近现代民主主权在民的渊源;如雅典民主制中公民大会的辩论制是西方近现代议会制的雏形等等。最后,进行总结升华。注意答题时要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示例:
论题:代议制民主符合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要求。(2分)
阐述:任何政治变革都是有原因的,代议制是在具体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应运而生的。欧洲封建社会末期,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许多封建割据国家,变成封建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这种转变使民主政治的舞台由小型的城邦国家转换成大型的近代民族国家。由于民族国家地域广阔、人口众多,这给公众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带来极大的障碍。因此,无法实行城邦制时代的直接民主,他们必须选举出代表来行使最高权力;而且,由利益差别所导致的政治矛盾成为政治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现象,这亟需一个协调机构来解决,代议机关为主体的代议制度成为协调、解决这一矛盾的最佳途径。同时,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发展是代议制产生的思想条件。如英国确立的君主立宪性质的代议制民主,以洛克的分权理论贡献最大。(8分)
总之,近代西方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符合西方近代经济、政治和思想的发展要求,其确立具有历史必然性。(2分)
(“示例”仅作参考,学生还可以从“古希腊民主制成为近现代西方民主制的源头”“古希腊民主政治的缺陷”等角度组织答案。)
20.解析:第(1)问,据材料“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可知立法保证;据材料“1950年,内务部通令各级政府在清明节纪念革命烈士”可知举行纪念仪式;据材料“各地建立烈士纪念碑、塔、亭、林、墓等”,可知修建纪念设施;根据材料中“1952年,《人民日报》先后刊载了邱少云和黄继光等烈士的事迹”,可知宣传烈士事迹;据材料“沈阳市市北区在中秋节和国庆日前夕向烈属、军属发放慰劳高粱米近20 000斤”可知慰问和优待烈属;据材料“1955年,有414 000多名革命烈士子女在国家资助下入学,另有3 300多名烈士遗孤得到政府教养”可知重视烈士子女教育。第(2)问,据材料“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崇尚烈士、尊敬烈属的社会风气逐渐形成”可知促进崇尚烈士、尊敬烈属风气的形成;据材料“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革命烈士和革命军人的家属,其生活困难者应受国家和社会的优待’”“1950年,内务部通令各级政府在清明节纪念革命烈士”“各地建立烈士纪念碑、塔、亭、林、墓等”,可知有利于爱国奉献社会价值观的塑造;据材料“1952年,《人民日报》先后刊载了邱少云和黄继光等烈士的事迹”可知促使人民踊跃参军,巩固新生政权;据材料“沈阳市市北区在中秋节和国庆日前夕向烈属、军属发放慰劳高粱米近20 000斤。在农村,代耕工作成绩显著,烈属、军属的农作物亩产量已接近当地农民的平均水平。1955年,有414 000多名革命烈士子女在国家资助下入学,另有3 300多名烈士遗孤得到政府教养”可知促进人民积极投入劳动生产,建设国家。
答案:(1)措施:立法保证;举行纪念仪式;修建纪念设施;宣传烈士事迹;慰问和优待烈属;重视烈士子女教育。(答出任意四点)(8分)
(2)意义:促进崇尚烈士、尊敬烈属风气的形成;有利于爱国奉献社会价值观的塑造;促使人民踊跃参军,巩固新生政权;促进人民积极投入劳动生产,建设国家。(6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6分)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