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单元测试(含解析)

保密★启用前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测试
历史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1.洪武四年(1371年)明朝政府设河州卫,以何锁南普为指挥同知:“又遣西宁州同知李喃哥等招抚其酋长,至者亦悉授官,乃改西宁州为卫,以喃哥为指挥”;洪武十二年(1379年)朱元璋派沐英平定洮州叛乱后认为“洮州,西番门户,遂置洮州卫”。明初这些做法旨在(  )
A.强化封建君主专制 B.增强边疆经济活力
C.维护国家政权稳定 D.削弱土司统治权威
2.孟子认为“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在王阳明看来,“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于生人之道,则一而已。”“虽终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据此可知,王阳明
A.背离了先秦儒学传统 B.试图重建社会经济伦理
C.批判道德沦丧的现实 D.发展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3.明朝江浙一带乡镇已出现众多行商和手工作坊,他们广泛收纳周边个体民户的产品进行加工,进而行销到附近城市甚至远方市场。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江浙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城乡经济联系密切
C.新的经营方式出现 D.政府重视商品经济
4.明朝初年,一些地主富民往往将自己的田以假借的名义寄托在亲邻、佃仆名下,或者把自家土地假称献纳给僧寺、道观的现象盛行一时。于是朱元璋下令丈量国家田亩数,登记每块土地的面积、地形、四至和田主姓名,绘制图册,称“鱼鳞图册”。并制定户口总册,登记本户籍贯、丁口(包括丁口数量和年龄)、事产(包括田宅和其他财产),称为“黄册”。据此可知,对“鱼鳞图册”和“黄册”理解正确的是
A.容易引起民间土地纠纷 B.不利于打击地主豪强的势力
C.不利于打击逃避赋税的行为 D.有利于国家赋役的征派
5.隋朝在楚州(今江苏淮安)设漕运专署;宋于此设江淮转运使,东南六路之粟皆由淮入汴而至京师;明清继设总督漕运部院衙门,以督查、催促漕运事宜,主管南粮北调、北盐南运等筹运工作。这表明
A.南方经济与运河息息相关 B.大运河运输线路始终未变
C.漕运兴盛得益于政府重视 D.漕运是国家主要经济命脉
6.从康乾盛世后期起到19世纪前期,清朝人口急剧增长、农民起义屡屡爆发、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这总体反映出清朝
A.人地关系紧张 B.阶级矛盾尖锐 C.民族矛盾激化 D.统治危机初显
7.梁启超曾把清朝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一机构是
A.南书房 B.通判 C.内阁 D.军机处
8.下面为清代文化艺术领域变化的部分情况。对这些变化起直接作用的因素是(  )
文学 《红楼梦》《儒林外史》等长篇小说创作蓬勃发展
思想 要求个性解放、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想产生
戏曲 更接近底层和民间趣味的京剧取代昆曲成为戏曲主流形式
A.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B.江南市镇经济繁荣
C.市民阶层不断扩大 D.西方人文精神传入
9.他的书被誉为17世纪中国的“民权宣言”。在他看来,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理想的社会应该是“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君主及国家的责任是保障天下百姓各得其利,这才是真正的天下大公。据此可知,他是
A.朱熹 B.王守仁 C.李贽 D.黄宗羲
10.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一书中认为“在上古和中古时代,中国科学技术一直保持着一个让西方望尘莫及的发展水平,中国科学发现和发明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下列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②③④① B.①④②③ C.②④①③ D.③①④
11.诸暨的草塔镇以集市而命名。据文献记载,明末草塔一带兴市,人们习惯于搭草棚经营商业,俗叫草搭市。后人将“搭”改为“塔”,称为“草塔”。结合所学知识推断草塔镇在当时
A.是政府专门设置的“市” B.政府不对其进行行政管理
C.是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D.是明末诸暨县的行政中心
12.清朝顺治初年,清政府颁行由德国耶稣会士汤若望整理的西历《时宪历》。康熙帝组织中国学者编成《数理精蕴》,将17世纪以来传入的西方数学,全面而又深入地展现给中国知识界。这反映了清初( )
A.并未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B.古代科技进入总结阶段
C.传统的华夷观开始改变 D.传统科技面临转型契机
13.清代军机处很少用勤杂人员,凡扫地打水等事务一般由军机处较低级别的官员负责,这说明清代军机处
A.独掌政务决策权 B.直接服务皇权,重视保密
C.军机人员素质高 D.强化了中央集权
14.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建筑是闻名世界的历史文化遗产,山庄正门“丽正门”用满、蒙古、汉、藏、维吾尔五种文字镌刻,外八庙的碑文多用满、蒙古、汉、藏四种文字书写。据此可知,这些历史文化遗存( )
A.推动了各少数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 B.体现了清政府对边疆地区控制松散
C.反映出清代民族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D.见证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15.清代从康熙帝开始,官员将奏折密封后,可以直接呈给皇帝,皇帝朱批后发回,这样既快又保密。康熙时只有百余名官员有密折权,雍正帝时扩展到1200余人。雍正帝要求在京大臣,各督抚总兵都要密奏,还特许一些低微官吏的密奏权。这一变化
A.利于皇帝有效地控制官僚队伍
B.扩大了官员的行政权力
C.参与中央决策的官员数量增加
D.保证了清朝统治的清明
16.下表为明清时期小说和戏曲的一些重要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类型 重要成就
小说 施耐庵《水浒传》.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吴承恩《西游记》、曹雪芹《红楼梦》.吴敏梓《儒林外史》等
戏曲 汤显祖《牡丹亭》.孔尚任《桃花扇》等,京剧程长庚、谭蠡培等“同光十三绝"
A.专制统治的加强 B.社会娱乐活动的丰富
C.文化知识的普及 D.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
17.明成化七年(1471年),福建丘弘敏与其党“泛海通番,至满剌加(今马六甲)及各国贸易。复至暹罗国(今泰国),诈称朝使,谒见番王”,回国后被福建沿海官军逮捕。这一现象说明
A.闭关导致了沿海社会动荡 B.官方的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C.私商力图突破海禁的限制 D.海禁的实施恶化了中外关系
18.古代中国有“北筑长城而守藩篱”的军事防御思想,下图是某一时期长城的示意图,有关叙述不正确
A.此段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 B.为防范蒙古骑兵而布置军镇“九边”
C.在沿线开放马市促进贸易发展 D.成为联结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纽带
19.王阳明认为,“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这表明,王阳明的心学( )
A.带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 B.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C.彻底否定了程朱理学 D.严厉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
20.1765年,直隶总督方观承以乾隆观视保定王氏庄园的棉行为背景,组创了一套涵盖布种、弹花、练染等16道工序的《棉花图》谱,装裱成册。乾隆对此大加赞赏,欣然题诗于图(下图)。自此,以《棉花图》为蓝本的衍生品如官衙壁刻、御制瓷书、墨宝年画、剪纸等在清朝层出不穷。这说明清朝
《御题棉花图》(局部:练染)
A.棉纺织业掀起技术革新的浪潮 B.京畿地区是全国棉花种植中心
C.棉花产业拥有良好的社会氛围 D.写实艺术是科普的关键性载体
21.制度创新对古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地方长官),据天下之雄国,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英特尔高级院士Gene Meieran认为,创新有三种类型:突破性创新,其特征是打破陈规,改变传统和大步跃进;渐进式创新,特征是采取下一逻辑步骤,让事物越来越美好;再运用式创新,特征是采用横向思维,以全新的方式应用原有事物。
——《维基百科》
材料三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周”与“秦”分别建立了什么制度,各有何优越性?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政治制度“突破性创新”的一个表现,并说明其历史作用。
(3)据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三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22.国家治理须应时而动,通过不断的改革与变革实现国家治理方略的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灵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 相权在历代皇权主持下的改革和裁抑过程中逐步萎缩,最终从体制上被废……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摘编自任怀国等《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三 经过康熙、 雍正、乾隆、嘉庆祖孙四代的开拓,中国疆域达到了内在发展的极致……于北方遏制了沙俄的继续南下,且运用外交手段划定了边界;于南方,运用朝贡贸易体制把欧洲列强的权利锁定在规程所允许范围内;少数民族地区,在承认中央王朝统治的前提下允许实行有限自治,并运用立法、因俗设官(制)、赐封等方式巩固了“大一统”帝国……这使得前中期的清朝对其疆域的最终奠定,能够从容地从学理与法理上得以自我确认。
——摘编自于逢春《论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时空坐标》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秦之间政治制度“大变局”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从“独相”到“群相”到“兼相”的制度变革,并分析这种制度变革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前中期经略边疆的历史意义。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顾炎武重视对社会实际的了解,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他也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才能“天下治矣”。王夫之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历史,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
——摘编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历史读本·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他们(如伏尔泰、卢梭等)在经济方面,主张自由放任……国家的福祉只不过是在一个国家中起作用的个人利益的总和……在宗教方面,宣传无神论、不可知论和自然神论——反映了理性主义者对“天启”或“超自然”宗教的怀疑有了前所未有的增长……在政治方面,把统治权看做只是一种“代办权”,从而证明把人民的合法权利归还给拥有最高权力的人民这种革命是正当的。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
材料三 近代中国的启蒙运动具有与欧洲启蒙运动迥异的特点。如果说欧洲启蒙运动是一场以个性自由为主的人文启蒙运动,那么中国思想启蒙运动则是一场旨在国家富强的现代化启蒙运动,这是中西启蒙运动的最基本差异。
——郑大华《民国思想史论》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和内容方面比较中国明清之际进步思潮和欧洲启蒙思想的主要异同。
(2)根据材料三,结合近代中国的任一相关史实,谈谈思想启蒙如何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由材料可知,明初政府为了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设置了河州卫、西宁卫和洮州卫,中央授官,有利于防范西北地区的叛乱,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社会稳定,C项正确;“强化封建君主专制”与题干中央加强边疆管辖的信息不符,排除A项;明初对西北地区设立卫所加强了国家对社会的管控力度,与经济的活力是否增强关联度不大,也非明政府的主要意图,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削弱土司的统治权威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详解】明代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给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带来巨大的冲击。王阳明将士农工商同等对待,认为工商业者“终日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突破了“惟士为能”的传统观念,意图构建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形势下的伦理规范,B项正确;王阳明是发展了儒学,而非背离,排除A项;王阳明意图构建新的社会经济伦理,不是在批判社会现实,更不是发展孟子的民本思想,排除CD项。故选B项。
3.B
【详解】江浙一带的手工业发展过程中,吸收个体民户进行加工,然后行销各地,这说明这一时期乡镇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密切联系,B正确;A是鸦片战争之后发生,排除;材料未体现出经营方式的变化,排除C;材料没有提及政府,排除D。
4.D
【详解】由材料可知,明朝初年逃避政府赋役的情况较多,因此政府制定“鱼鳞图册”和“黄册”,核查田亩、资产、户口,有利于打击地主豪强隐匿土地和人口、逃避赋役的行为,为政府赋役的征派提供依据,D项正确,排除BC项;“鱼鳞图册”记载了土地的面积、地形、四至和田主姓名,明确了土地的所有权,可以减少民间土地纠纷,排除A项。故选D项。
5.C
【详解】根据材料“隋朝在楚州(今江苏淮安)设漕运专署”“宋于此设江淮转运使”“明清继设总督漕运部院衙门,以督查、催促漕运事宜”可知漕运兴盛得益于政府重视,故选C;材料没有体现南方经济与运河的关系,A错误;“始终未变”不符合史实,B错误;漕运是一项经济措施,D说法过于笼统,排除。
6.D
【详解】根据“清朝人口急剧增长、农民起义屡屡爆发、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可得出这引起都是清代危机在各方面的体现,D项正确;ABC项都只涉及到一个方面,不全面,排除ABC项。故选D项。
【点睛】
7.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的职责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符合材料的说法,D项正确;南书房、内阁均属于皇帝的秘书班子,但是与材料无关,AC项排除;通判的职责是监督知州,B项排除。故选D。
8.C
【详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清代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反应市民阶层的文学艺术也蓬勃发展,如长篇小说《红楼梦》《儒林外史》,更接近底层和民间趣味的京剧取代昆曲成为戏曲主流形式,要求个性解放、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想产生,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清代文化艺术领域变化的情况,未直接涉及封建制度的走向,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文化艺术领域变化的直接原因,而市镇经济的繁荣导致市民阶层壮大,B项说法不准确,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西方人文精神的传入,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9.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主张,D项正确;朱熹生活在南宋,不是17世纪历史人物,排除A项;王守仁、李贽都没有提出类似主张,排除B、C项。故选D项。
10.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组合: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分别系统记载了中国古代医药学、农学、工艺学的相关知识,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②组合: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一部药物学专著。张仲景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誉为“医圣”。《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农学方面的《氾胜之书》是西汉晚期的一部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学专著。③组合: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西晋杰出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它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 ④组合:北宋的沈括所著《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元朝的郭守敬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定新的历法《授时历》,其中测定的数据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元朝农学家王祯编撰的《农书》,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简仪是元朝科学家郭守敬革新浑仪,将其结构简化,精度提高,创造出的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综上所述,表格中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按汉、西晋、北朝、唐、宋、元、明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组合是②③④①,A项正确;该组合没有按时间排列,排除B项;该组合也没有按时间排列,排除C项;该组合没有按时间排列且缺少②,排除D项。故选A项。
11.C
【分析】根据题干可知草塔镇是商业发展结果,而不是政府专门设置的“市”,排除A。题干信息无法体现政府不对其进行行政管理,排除B。根据题干“明末草塔一带兴市”,形成草塔镇,说明草塔是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C项正确。题干无法体现草塔镇是明末诸暨县的行政中心,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
12.D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清初西学东渐,中国对待西方近代科技的态度是积极的,说明中国科技面临转型的机遇。D项正确;清初为防范沿海抗清斗争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总结的一面,排除B项;传统华夷观开始改变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C项。故选D项。
13.B
【详解】清代军机处机构精简,办事人员少,日常杂务由较低级别的官员亲力亲为,说明军机处直接服务皇权,重视保密的特点,B项正确;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没有独掌“决策权”,A项不符合史实;较低级别的军机处官员办理日常洒扫,不能说明皇帝的侍从人员素质高,C项错误;军机处的勤杂人员少,不能说明清政府对地方垂直管理的力度加强,与中央集权强化无关,D项错误。
14.D
【详解】由材料“山庄正门‘丽正门’用满、蒙古、汉、藏、维吾尔五种文字镌刻,外八庙的碑文多用满、蒙古、汉、藏四种文字书写”及所学知识可知,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建筑中的文字以多种民族语言书写,折射出不同民族文化的和谐共存,也见证了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D项正确;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建筑中的文字以多种民族语言书写,折射出不同民族文化的和谐共存,但无法推断出是否推动了各少数民族之间相互交流,排除A项;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建筑是清政府加强对边疆地区控制的表现,排除B项;清代民族问题得到妥善解决,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15.A
【详解】根据题干“既快又保密”可知,清代密折制度的形成,减少了中转、收发的环节,具有机密、迅速的特点,便于皇帝更直接、更广泛地了解信息。皇帝朱批后形成的决策,能迅速地反馈给官员并被迅速地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皇帝对官员的控制。故答案为A项。B项,密折制度的建立,强化了皇权,并没有扩大官员的行政权力,排除;C项,官员收集的信息和提出的建议更快地传递给皇帝,但最终仍由皇帝进行决策;有“密折权”的官员数量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参与中央决策的官员数量增加,排除;D项,统治是否清明与密折制度无直接关联,排除。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16.D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由于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力量不断壮大,为了满足他们精神生活的需要,小说和戏曲发展,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D项正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A项、B项、C项都是明清时期小说和戏曲取得重要成就的原因,但不是主要的原因,排除ABC项。故选D项。
17.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福建商人丘弘敏等人违反当时的海禁政策,私自至南洋各国,从事海外贸易活动,这说明私商力图突破海禁的限制,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沿海地区的社会情况,故排除A项;朝贡贸易体系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B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材料体现不出中外关系的恶化,故排除D项。
18.A
【详解】图片是明朝的北边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A项是秦朝长城的东西起点,符合题意;B、C、D关于明长城的描述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项。
19.B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王阳明认为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这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儒家认为只有孔子和孟子才是圣人,带有一定的平等色彩和叛逆色彩,B项正确;客观唯心主义倾向是指陆王心学的局限性,材料未涉及,排除A项;“彻底否定”说法绝对,陆王心学仍然维护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排除C项;材王阳明未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20.C
【详解】据题干信息可知,直隶总督和乾隆都很重视《棉花图》,这体现了清朝统治集团的重农思想,从其衍生品来看,《棉花图》有广泛的影响,上至官方,下至民间,多种艺术品,都以棉花为题材,有利于提升棉花的认知度,有利于科普棉花的种植和纺织技术,这就为棉花产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故C项正确;题干信息没有显示技术革新浪潮到来,排除A项;《御题棉花图》主要反映的是北方,尤其是冀中地区的棉花种植和棉纺织的状况,但无法判断京畿地区是否是全国棉花种植中心,排除B项;《御题棉花图》确实有写实性,也有科普价值,但是不能据此推断出所有的写实艺术是科普的关键性载体,排除D项。
21.(1)周:分封制,优越性:扩大了周朝疆域,有利于巩固周朝统治。秦:郡县制,优越性: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2)突破性创新:创立科举制度。作用:科举制度采取公开考试的方式(或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以才能作为录取的标准;扩大了统治基础(打破贵族对政权的垄断);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选拔了高素质的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或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作用: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分割了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3)史实:明朝废丞相、设内阁,专制皇权发展到新的高度;清朝设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详解】(1)根据“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可知周代制度为分封制,其优越性主要表现在扩大统治疆域,巩固周朝的统治。根据“裂都会而为郡”、“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可知秦代的制度为郡县制,其优越性在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隋唐政治制度“突破性创新”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创立了科举制。科举制的作用结合所学内容从选官方式、标准、结果等方面进行作答即可。或者答三省六部制,从分割相权、减少决策失误和加强皇权的角度进行作答。
(3)“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体现了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结合明清时期内阁、军机处设立的相关史实进行作答即可。
22.(1)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从地方分权体制到中央集权制;从天下共主到君主专制;从贵族政治(世卿世禄)到官僚政治。
(2)从秦朝三公九卿制到唐朝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制)再到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影响:使专制皇权不断强化,有利于加强君主对全国的有效控制;也使官僚机构对皇权的调节能力不断削弱,容易导致政治的黑暗与腐败;加速了封建制度走向衰弱。
(3)意义: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行政管辖,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详解】(1)表现:根据材料中的“共主”到“独制”可得出从分封制到郡县制;根据材料中的“方分权体制”可得出是分封制,再结合秦朝的郡县制,可得出从地方分权体制到中央集权制;根据材料中的“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可得出从天下共主到君主专制;根据材料中的“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再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从贵族政治(世卿世禄)到官僚政治。
(2)变革:独相制是中国封建社会宰相制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是秦汉时期国家政体的特有机制,萌芽于战国后期,形成与秦代,对应的制度是三公九卿制;皇帝为了制衡宰相的权力,唐实行群相制,即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可以称为宰相,都可以行使宰相的权力,宋朝的二府三司制也是群相制的一种;明太祖废丞相,皇帝亲理六部三司,明成祖朱棣设内阁,内阁成员基本为兼相。因此,制度变革经历了从秦朝三公九卿制到唐朝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制)再到明朝废丞相、设内阁这样一个过程。
影响:回答这一问题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演变趋势: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一方面思考君主专制的积极作用,可得出使专制皇权不断强化,有利于加强君主对全国的有效控制;另一方面考虑君主专制的弊端,可得出官僚机构对皇权的调节能力不断削弱,容易导致政治的黑暗与腐败;加速了封建制度走向衰弱。
(3)意义:根据材料中的“这使得前中期的清朝对其疆域的最终奠定,能够从容地从学理与法理上得以自我确认”可得出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根据材料中的信息,清朝对北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可得出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行政管辖,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发展;根据材料中的“少数民族地区,在承认中央王朝统治的前提下允许实行有限自治,并运用立法、因俗设官(制)、赐封等方式巩固了‘大一统’帝国……”可得出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结合所学知识清朝对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可得出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23.(1)异:背景:前者封建制度衰落,封建专制空前强化;后者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封建统治风雨飘摇,资产阶级力量发展壮大。前者资本主义萌芽受到严重阻碍,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后者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前者封建理学占统治地位,文化专制严重;后者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封建思想受到很大冲击。
内容:前者在儒家思想范围内提出改良政治、发展工商业、提倡经世致用等主张;没有明确提出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后者则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主张宗教信仰自由、构建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等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为资本主义社会设计了一套政治方案,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同:背景:都是资本主义萌芽或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产物。
内容:主张发展工商业;主张法治;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 示例一:19世纪末的维新变法是中国近代以来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维新派提倡西学,宣传民权思想,冲击了封建思想文化,促进了人民的觉醒;维新派把国人学习西方的注意力从器物转移到政治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客观上推动了清政府的自我变革,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维新派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近代化。
示例二:20世纪初,孙中山创立了三民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民国的建立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迁。
示例三: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促进了中国人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促进了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影响和教育了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促进了中共的成立,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
【详解】(1)“不同”,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背景上,前者封建制度衰落、资本主义萌芽受到严重阻碍、封建理学占统治地位;后者则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经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封建思想受到很大冲击。内容上,依据材料一信息“黄宗羲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顾炎武重视对社会实际的了解,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前者在儒家思想范围内提出改良政治、发展工商业、提倡经世致用等主张;没有明确提出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依据材料二信息“在经济方面,主张自由放任……在宗教方面,宣传无神论、不可知论和自然神论……在政治方面……证明把人民的合法权利归还给拥有最高权力的人民这种革命是正当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后者则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主张宗教信仰自由、构建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等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为资本主义社会设计了一套政治方案,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相同”,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背景上,都是资本主义萌芽或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内容上,都主张发展工商业、主张法治、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等角度分析。
(2)本题是开放性试题,任选一则相关史实论述即可。如选择启蒙思想,则从维新派提倡西学,宣传民权思想,冲击了封建思想文化,促进了人民的觉醒;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客观上推动了清政府的自我变革,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维新派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近代化等角度分析。如选择三民主义,则从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民国的建立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迁等角度分析。如选择新文化运动,则从新文化运动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促进了中国人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促进了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等角度分析。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纲要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单元测试(含解析)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