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讲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化学反应类型【考点攻关】决胜2023中考化学一轮复习考点专攻集训(广东专用-原卷版+解析版)

第15讲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化学反应类型【考点攻关】决胜2023中考化学一轮复习考点专攻集训(广东专用-原卷版+解析版)


专题3 物质的变化
第15讲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化学反应类型
一、考情分析:
考点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省题3 省题1 省题1 省题1 省题2 省题1 省题1
化学反应类型 省题1 省题20 省题16 省题21 省题7、19 省题20 省题17、20
考点归纳
必考点1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变化类型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现象 多表现为形态、状态等的变化 伴随发光、放热、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的变化
判断依据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2.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性质类型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性质内容 颜色、气味、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等 可燃性、酸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
判断 由感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定 通过化学变化可知
3.变化、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变化与性质的区别:在描述物质的性质时,一般常用“能”、“会”、“可”、“易”、“有”等字,如铁丝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是铁的化学性质之一。描述物质变化时一般表示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多用“生成了”等。物质的用途主要由性质决定,但这不是唯一的;
(2)性质与用途的联系:在考虑物质的用途时,还需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和对环境的影响等多种因素。
4. 易错点
(1)有颜色改变、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红墨水滴入水中,电灯通电发光。
(2)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轮胎爆炸属于物理爆炸。
(3)挥发性、导电、导热性属于物理性质。
【考点突破】
1.中华文字博大精深,下列成语的本意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春风化雨 B.火上浇油 C.叶落知秋 D.滴水成冰
【答案】B
【解析】
A、春风化雨描述天气,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火上浇油属于燃烧,过程中有二氧化碳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叶落知秋描述季节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滴水成冰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2.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石墨用作电极 B.氧气用于气焊
C.干冰用作人工降雨 D.稀有气体用作霓虹灯
【答案】B
【解析】
A、石墨用作电极,是因为石墨具有导电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利用的是其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B、氧气用于气焊,是因为氧气具有助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利用的是其化学性质,符合题意;
C、干冰用作人工降雨,是因为干冰升华吸热,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利用的是其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D、稀有气体用作霓虹灯,是因为稀有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利用的是其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氧气用于炼钢 B.氮气用作保护气
C.氧化钙用作干燥剂 D.氢气用于填充探空气球
【答案】D
【解析】
A、氧气用于炼钢是利用氧气的助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B、氮气用作保护气是利用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C、氧化钙用作干燥剂过程中氧化钙和水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D、氢气用于填充探空气球是因为氢气密度比空气小的多,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
故选D。
4.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其用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氖气通电时发红光——用作霓虹灯 B.不锈钢耐腐蚀——制造医疗器械
C.氧气能支持燃烧——用作燃料 D.金刚石硬度大——用于裁玻璃
【答案】C
【解析】
A、稀有气体氖在通电时可以发出红光,可以用作霓虹灯,A正确;
B、不锈钢耐腐蚀,可以制作医疗器械,B正确;
C、氧气能支持燃烧但是不能燃烧,不能作燃料,C错误;
D、金刚石硬度大,可以用于裁玻璃,D正确。
故选C。
5.诗词是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著名诗句中只含有物理变化的是(  )
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B.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答案】C
【解析】
A、燃放烟花爆竹过程中生成二氧化碳等物质,是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B、碳酸钙高温条件下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是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C、梨花开放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D、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是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丝绸之路将我国古代的技术传送到了国外。下列我国古代生产工艺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纺纱织布 B.矿石炼铁 C.高粱酿酒 D.烧制瓷器
【答案】A
【解析】A、纺纱织布过程中只涉及形状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没有发生化学变化,A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B、矿石炼铁生成单质铁等新物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选项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C、高粱酿酒生成酒精、水等新物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选项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D、烧制瓷器,在高温条件下粘土等原料中的物质相互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选项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下列物质的用途,既利用了物理性质,又利用了化学性质的是(  )
A.木炭作燃料 B.制糖工业中用活性炭来脱色以制白糖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D.CO2用来灭火
【答案】D
【解析】A、木炭作燃料利用木炭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A不正确;
B、制糖工业中用活性炭来脱色以制白糖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故B不正确;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吸热升华,属于物理性质,故C不正确;
D、CO2用来灭火是利用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的物理性质,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故D正确。
故选D。
8.下列物质的用途与性质对应正确的( )
A.金属钨用于制作灯丝—一熔点高 B.一氧化碳用于冶炼金属——可燃性
C.氦气用于填充探空气球——通电时能发光 D.氮气用作食品保护气——没有颜色和气味
【答案】A
【解析】A、钨用于制作灯泡里的灯丝,利用了钨熔点高的性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B、一氧化碳用于冶炼金属是利用了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故选项说法错误;
C、氦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小,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于填充探空气球,故选项说法错误;
D、食品包装中充氮气用于防腐,是因为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9.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牛奶“变”酸奶 B.石墨“变”金刚石
C.葡萄“变”美酒 D.铁杵“变”绣花针
【答案】D
【解析】
A、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牛奶“变”酸奶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石墨和金刚石是两种不同的物质,石墨“变”金刚石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葡萄“变”美酒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铁杵“变”绣花针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此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10.物质的用途和性质密切相关,下列用途主要是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石墨用于制作铅笔 B.薯片包装填充氮气用作防腐
C.活性炭用于防毒面具 D.金刚石用作装饰品
【答案】B
【解析】A、石墨用于制作铅笔是利用石墨的物理性质,也利用了碳的稳定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B、薯片包装填充氮气用作防腐是利用氮气的稳定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C、活性炭用于防毒面具是利用石墨的吸附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D、金刚石用作装饰品是利用金刚石的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B。
11.化学知识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请从下列物质中选择相应序号填空。
①氦气 ②干冰 ③氮气 ④金刚石 ⑤明矾 ⑥活性炭
(1)可用于人工降雨的是__________;
(2)能吸附色素和异味的是________;
(3)质地坚硬可制玻璃刀、钻头的是________;
(4)可充入霓虹灯且通电时会发出有色光的是_________;
(5)溶于水生成胶状物吸附水中杂质使之沉降的是________;
(6)空气中含量最高,能充入食品包装中用于防腐的是________。
【答案】② ⑥ ④ ① ⑤ ③
【解析】(1)干冰升华吸热,可使水蒸气凝结成水,可用于人工降雨,故填②;
(2)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色素和异味,故填⑥;
(3)质地坚硬可制玻璃刀、钻头的是金刚石,金刚石是自然界存在最硬的物质,故填④;
(4)可充入霓虹灯且通电时会发出有色光的是氦气,稀有气体通电可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故填①;
(5)明矾溶于水后,电离出铝离子与水反应生成胶状物吸附水中杂质使之沉降,故填:⑤;
(6)空气中含量最高,能充入食品包装中用于防腐的是氮气,氮气占空气体积分数的78%,化学性质稳定,故填③。
必考点2 化学反应类型
1.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反应类型 定义 反应特征 例子
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A+B+……→C(多变一) 4P + 5O2 点燃 2P2O5
分解反应 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另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 A→B+C+……(一变多) 2KMnO4 △ K2MnO4 + MnO2 + O2↑
置换反应 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一种单质和另外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A + BC→AC + B(单换单) Fe + CuSO4 == FeSO4 + Cu
复分解反应 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AB+CD→AD +CB(生成H2O或气体或沉淀) NaCl + AgNO3 == AgCl↓+ NaNO3
2.其他反应类型
(1)中和反应: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称为中和反应。中和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它是复分解反应的特例。
(2)氧化反应: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反应。
例如:S + O2 点燃 SO2 (S被氧化),C + 2CuO 高温 CO2↑ + 2Cu(C被氧化)
还原反应:含氧化合物中的氧被夺走的反应
例如:H2 + CuO △ Cu + H2O (CuO被还原)
3.易错点
(1)置换反应的特点是单质换单质,不是某元素被置换出来,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反应,不是置换反应。
(2)中和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但属于复分解反应。
(3)碱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不属于复分解反应。
(4)分解反应是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生成物不一定是单质,如高锰酸钾加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
(5)氧化反应不一定都是化合反应,化合反应不一定都是氧化反应。
【考点突破】
1.下列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A.C+H2O=H2+CO B.2Cu+O2=2CuO
C.C2H5OH+3O2=3H2O+2CO2 D.NH4HCO3=NH3+H2O+CO2
【答案】D
【解析】A、该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均是两种,不符合“一变多”的形式,不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形式,符合化合反应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不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该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均是两种,不符合“一变多”的形式,不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形式,符合分解反应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2下列有关CuO+COCu+CO2的认识中,错误的是( )
A.反应类型:属于置换反应 B.物质性质:CO具有还原性
C.实验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红色 D.物质的用途:CO可用于冶炼金属
【答案】A
【解析】A、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该反应物中没有单质,不属于置换反应,错误;
B、CO得到氧生成二氧化碳,说明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正确;
C、氧化铜被还原成铜,故黑色粉末逐渐变成红色,正确;
D、由反应可知,CO可用于冶炼金属,正确;
故选A。
3.下列反应既不是分解反应,又不是化合反应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A、碱式碳酸铜氧化铜+二氧化碳+水,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三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选项A不符合题意;
B、碳酸钙+二氧化碳+水→碳酸氢钙,三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选项B不符合题意;
C、酒精+氧气 二氧化碳+水,一种化合物和一种单质反应生成两种化合物,既不是分解反应,又不是化合反应。选项C符合题意;
D 、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关于Mg+CO2MgO+C,说法正确的是( )
A.属于化合反应 B.氧元素由游离态变为化合态
C.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了变化 D.说明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
【答案】D
【解析】A、化合反应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该反应生成物是两种,故错误;
B、反应前后氧元素都是化合态,故错误;
C、氧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没有改变,故错误;
D、镁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说明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故正确;
故选:D
5.2018年5月18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纳米技术》介绍了中国科学家合成了一种新型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这一温室气体高效转化为清洁液体燃料甲醇,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或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甲、丙是有机化合物,也是氧化物 B.该反应为复分解反应
C.该反应前后氢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D.CO2 + 3H2 CH3OH + H2O
【答案】D
【解析】根据题目信息和质量守恒定律可写出反应的方程式为: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甲醇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A、甲是二氧化碳,是无机化合物,丙是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有机化合物,不是氧化物,说法错误;
B、该反应有单质参加,不属于复分解反应,说法错误;
C、该反应中氢元素由氢气转化为化合物,化合价肯定改变,说法错误;
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说法正确。
故选:D。
6.芯片是电脑“智能家电”的核心部件,它是以高纯度的单质硅(Si)为材料制成的。硅及其氧化物能发生如下反应:
①Si+O2SiO2 ②Si+2NaOH+X=Na2SiO3+2H2↑
③SiO2+2CSi+2CO↑ ④SiO2+Na2CO3Na2SiO3+CO2↑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④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B.Na2SiO3中Si的化合价为+4 价
C.②中X的化学式为H2O D.Si和SiO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答案】A
【详解】A、④中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都不变,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Na2SiO3中钠元素化合价是+1,氧元素化合价是﹣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Si的化合价为+4 价,该选项说法正确;
C、②中反应前后硅原子都是1个,钠原子都是2个,反应后氧原子是3个,反应前应该是3个,其中1个包含在X中,反应后氢原子是4个,反应前应该是4个,其中2个包含在X中,X的化学式为H2O,该选项说法正确;
D、由①③可知,Si和SiO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7.下列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A、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错误;
B、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特点,分解反应,错误;
C、该反应不是两种化合物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不属于复分解反应;
D、该反应符合复分解反应特点,属于复分解反应。
故选D。
8.现有红磷、氧气、一氧化碳、赤铁矿石、石灰石、CaCl2溶液、Na2CO3溶液七种物质,请选择适当的物质按要求书写化学方程式(每种物质只能选用一次):
(1)能产生白烟的化合反应_________。
(2)能产生气体的分解反应_________。
(3)工业炼铁的化学反应_________。
(4)两种盐溶液发生的复分解反应_________。
【答案】
【解析】(1)能产生白烟的化合反应是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故反应方程式为:4P+5O22P2O5
(2)能产生气体的分解反应是石灰石在高温下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故反应方程式为:CaCO3CaO+CO2↑
(3)工业炼铁的化学反应是利用一氧化碳在高温下还原氧化铁,生成铁单质和二氧化碳,故反应方程式为:3CO+Fe2O32Fe+3CO2
(4)两种盐溶液发生的复分解反应是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故反应方程式为:CaCl2+Na2CO3=CaCO3↓+2NaCl
三、考点冲刺
1.(2022·广东省卷)下列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光合作用 B.冰雪融化 C.海水蒸发 D.溪水流淌
【答案】A
【解析】
解:A、光合作用过程中有氧气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正确;
B、冰雪融化是由固态变为液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
C、海水蒸发是由液态变为气态,只是在状态发生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
D、溪水流淌,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
故选:A。
2.(2022·潮州潮安区一模)下列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 冰雪融化 B. 汽油挥发 C. 大米酿酒 D. 玻璃破碎
【答案】C
【解析】
【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唯一标志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的为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为物理变化。
【详解】A、冰雪融化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汽油挥发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
C、大米酿酒生成了酒精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
D、玻璃破碎只是形状发生了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3.(2022·东莞外国语学校一模)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浓盐酸挥发 B. 炉具清洁剂除油污
C. 活性炭将红糖变白糖 D. 分离液态空气
【答案】B
【解析】
【详解】A、浓盐酸挥发,过程中没有生成其他物质,不属于化学变化,A不符合题意;
B、炉具清洁剂除油污是用清洁剂把油污变成易溶于水的物质,过程中有其他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符合题意;
C、活性炭具有很强的吸附性,可以吸附红糖中的色素,使红糖变成白糖,但没有改变蔗糖的成分,过程中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不符合题意;
D、分离液态空气可以得到氧气和氮气,过程中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2022·江门第二中学一模) 近期,我国科学家成功研制出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在液态锡催化作用下的高效制氢设备,该设备发生反应的微观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甲烷是由碳原子和氢分子构成 B. 反应前后液态锡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C. 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D. 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甲烷是由甲烷分子构成的,此选项表述不正确;
B、液态锡在该反应中作催化剂,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此选项表述正确;
C、该反应是由一种物质分解生成两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此选项表述正确;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此选项表述正确。
故选A。
5.(2022·江门一模)2021年6月17日,神州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其中一种火箭推进剂在火箭发射过程中,发生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和乙都是氧化物 B. 丙的化学式为N2
C. 反应后生成的丙与丁的质量比为3:4 D. 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答案】B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该反应为N2O4与N2H4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氮气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详解】A、甲是由N、O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乙是由N、H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每个丙分子由2个氮原子构成,化学式为:N2,符合题意;
C、反应后生成的丙与丁的质量比为:(14×6):(18×4)=21:18,不符合题意;
D、该反应的反应物都是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2022·揭阳实验中学一模)推理是常用的思维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A. 碳酸盐与酸反应放出气体,能与酸反应放出气体的一定是碳酸盐
B. 在同一化合物中,同一种元素只能显一种化合价
C. 中和反应一定生成盐和水,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D. 有机物中都含有碳元素,则含有碳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有机物
【答案】D
【解析】
【详解】A、能与酸反应放出气体的不一定是碳酸盐,活泼金属如铁、锌等也能与酸放出气体。错误。
B、同一化合物中,同一种元素能显不同的化合价,如NH4NO3中,氮元素分别显-3价和+5价。
C、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中和反应,如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不是中和反应。错误。
D、有机物中都含有碳元素,正确。含有碳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有机物,如二氧化碳等。正确。
故选D。
7.(2022·清远英德一模)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 氢气有可燃性,可作高能燃料 B. 石墨很软,可作干电池的电极
C. 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食品防腐 D. 一氧化碳有还原性,可用于炼铁
【答案】B
【解析】
【详解】A、氢气有可燃性,燃烧时放出大量热,且生成水,无污染,故可作高能燃料,选项正确;
B、石墨很软,可做铅笔芯,石墨能导电,可作干电池的电极,故选项说法错误;
C、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不容易与其他物质反应,故可用于食品防腐,选项正确;
D、一氧化碳有还原性,可在高温体系与铁的氧化物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故可用于炼铁,选项正确;
答案为:B。
8.(2022年汕头潮南区模拟B卷)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 金刚石硬度大,用于切割玻璃
B. 干冰升华吸热,用于人工降雨
C. 稀盐酸能与铁反应,用于除铁锈
D. 熟石灰具有碱性,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答案】C
【解析】
【详解】A、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可用于切割玻璃,不符合题意;
B、干冰升华吸热,能使周围温度降低,可用于人工降雨,不符合题意;
C、稀盐酸能与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故可用于除铁锈,符合题意;
D、熟石灰显碱性,能与酸性物质反应,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2022年汕头龙湖一模)劳动赋能,助力青少年发展。下列劳动项目与所述的化学知识正确的是( )
选项 劳动项目 化学知识
A 用墨书写或绘制书画 碳具有还原性
B 餐后将洗净的铁锅擦干 铁制品在潮湿环境中易生锈
C 利用明矾来净化水 明矾起杀菌消毒的作用
D 用含小苏打的发酵粉焙制糕点 小苏打的化学名称是碳酸钠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不易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所以用墨书写或绘制书画能够保存较长时间,选项错误;
B、铁制品在潮湿环境中易生锈,所以餐后将洗净的铁锅擦干能够减缓铁的锈蚀,选项正确;
C、明矾溶于水后产生胶状物质,能够吸附水中悬浮的难溶性杂质,加快杂质的沉降,选项错误;
D、小苏打的化学名称是碳酸氢钠,或酸式碳酸钠,选项错误,故选B。
10.(2022 金昌)下列关于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作制冷剂
B.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食品防腐
C.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用来冶炼金属
D.石墨具有导电性,可用于生产铅笔芯
【答案】D
【分析】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根据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与用途,进行分析判断。
【解析】解:A.干冰升华吸热,因此干冰可用作制冷剂,故A正确;
B.由于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因此可用于食品防腐,故B正确;
C.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用来冶炼金属,故C正确;
D.石墨质软,能在纸上留下灰黑色痕迹,因此石墨可用于生产铅笔芯,故D错误。
故选:D。
11.(2022广西百色)对下列事实的解释合理的是( )
A.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大——它们的组成元素不相同
B. 在炭火盆旁放一碗水——水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C. 酸有相似的化学性质——酸溶液中都含有酸根离子
D. 生石灰可做干燥剂——生石灰具有吸水性
【答案】D
【详解】A.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单质,均为碳元素组成,由于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其物理性质相差很大,该选项解释不合理;
B.一氧化碳难溶于水且不能和水反应,则水不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该选项解释不合理;
C.酸中都有氢离子,故其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该选项解释不合理;
D.生石灰可与水反应,且具有吸水性,故可做干燥剂,该选项解释合理,
故选D。
12.(2022年东莞外国语学校一模)“碳捕捉技术”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CO2分离出来进行储存和利用的新工艺和技术。
(1)将CO2压入地下储存过程中,分子间间隔会_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将CO2封入蓄水层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3)CO2转化成甲醇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
①请在图中的“口”里画出相应的微观粒子图。_______
②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4)捕CO2也可用于制灭火器,因为它具有密度大于空气、________的化学性质。其灭火原理是____________.
【答案】(1)变小 (2)CO2+H2O=H2CO3
(3) ①. ②.
(4) ①. 不支持燃烧 ②. 隔绝空气
【解析】
【小问1详解】
气体分子间间隔很大,在加压、降温条件下,气体分子间间隔会变小,故将CO2压入地下储存过程中,分子间间隔会变小;
【小问2详解】
将CO2封入蓄水层中,CO2和H2O反应生成H2CO3,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
【小问3详解】
CO2转化成甲醇的微观示意图中,反应物是3个H2和1个CO2,生成物是1个CH3OH和未知物,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物中还差2个H和1个O,故缺少的是H2O,其微观示意图为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3H2 CH3OH+H2O;
【小问4详解】
CO2具有密度大于空气、不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故其灭火的原理是隔绝空气。
13.(2022·广西百色)化学与我们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选择下列物质的序号填空:
①纯碱 ②黄铜 ③石墨 ④维生素C ⑤二氧化硫 ⑥氧气
(1)疫情期间用于医疗急救的是__________。
(2)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是__________。
(3)用于制造机器零件、仪表的是__________。
(4)可用于制2B铅笔芯的是__________。
(5)有抗坏血病功能的是__________。
(6)可用作洗涤剂的是__________。
【答案】(1)⑥ (2)⑤ (3)② (4)③ (5)④ (6)①
【小问1详解】
氧气能供给呼吸,可用于医疗急救,故答案选⑥。
【小问2详解】
二氧化硫溶于水后开成酸性溶液,污染空气会形成酸雨,故答案选⑤。
【小问3详解】
黄铜是铜的合金,硬度较大,抗腐蚀性能强,可用于制造机器零件、仪表,故答案选②。
【小问4详解】
石墨质软灰黑,在纸上划过能留下灰黑色痕迹,能用于制2B铅笔芯,故答案选③。
【小问5详解】
维生素C可预防坏血病,故答案选④。
【小问6详解】
纯碱溶液呈碱性,可作洗涤剂,用于去油污,故答案选①。
14.(2022·江门一模)海洋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海水“晒盐”和海水“制碱”体现了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智慧,请根据粗盐“制碱”的流程图(如图1)回答问题:
(1)海水“晒盐”是通过______(“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的方法获取粗盐。海水“制碱”的产物可用作氮肥的是______。
(2)步骤I除杂中,操作步骤依次为:加水溶解→加过量试剂①→加过量试剂②→过滤→加适量盐酸,以下试剂①②组合选用合理的是 。
A. ①Ca(OH)2②Na2CO3
B. ①Na2CO3②Ca(OH)2
C. ①KOH ②Na2CO3
D. ①NaOH ②Na2CO3
(3)步骤Ⅲ先向饱和食盐水中通入氨气得到饱和氨盐水,饱和氨盐水的PH值______(填“>”“=”或“<”)7。先通入氨气再通入二氧化碳,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写出步骤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4)步骤IV发生的反应属于__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5)步骤Ⅲ的产物中NaHCO3比NH4Cl先结晶析出。请结合生产原理及图2溶解度曲线解释其原因_______。
(6)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创立的联合制碱法的优点有 。
A. 无“索尔维氨碱法”中的废弃物CaC12生成,有利于保护环境
B. 大大提高了食盐的利用率,节约了成本
C. 将“制碱”与制氨生产联合起来,同时反应均不需要加热,可节约能源
【答案】(1) ①. 蒸发结晶 ②. 氯化铵 (2)AD
(3) ① > ②. 有利于吸收二氧化碳 ③. NaCl+H2O+NH3+CO2=NaHCO3+NH4Cl
(4)分解 (5)氨碱法生成的碳酸氢钠的质量多于氯化铵的质量,且0~60℃时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小于氯化铵的溶解度 (6)AB
【解析】
【小问1详解】
海水“晒盐”是通过蒸发溶剂使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再蒸发溶剂使氯化钠以晶体的形式从溶液中结晶析出,此结晶方法为蒸发结晶,故填蒸发结晶;
海水“制碱”的产物有碳酸钠和氯化铵,其中的氯化铵含有氮元素,可用作氮肥,故填氯化铵。
【小问2详解】
A试剂①Ca(OH)2能够与杂质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钙,试剂②Na2CO3能够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选项正确;
B 试剂①Na2CO3能够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试剂②Ca(OH)2能够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钙,会引入新杂质氯化钙,选项错误;
C 试剂①KOH能够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钾,试剂②Na2CO3能够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会引入新杂质氯化钾,选项错误;
D 试剂①NaOH能够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试剂②Na2CO3能够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选项正确,故填AD。
【小问3详解】
氯化钠溶液呈中性,氨水呈碱性,所以饱和氨盐水呈碱性,溶液的pH>7,故填>;
氨气极易溶于水,先通入氨气后溶液呈碱性,再通入二氧化碳,有利于吸收二氧化碳,故填有利于吸收二氧化碳;
由图可知,步骤III是氯化钠、水、氨气和二氧化碳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铵的反应,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NaCl+H2O+NH3+CO2=NaHCO3+NH4Cl。
【小问4详解】
由图可知,步骤IV是碳酸氢钠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的反应,是一种物质生成三种新物质的反应,符合分解反应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故填分解。
【小问5详解】
氨碱法生成的碳酸氢钠的质量多于氯化铵的质量,且由图可知,0~60℃时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小于氯化铵的溶解度,所以步骤Ⅲ的产物中NaHCO3比NH4Cl先结晶析出,故填氨碱法生成的碳酸氢钠的质量多于氯化铵的质量,且0~60℃时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小于氯化铵的溶解度。
【小问6详解】
A 联合制碱法无“索尔维氨碱法”中的废弃物CaC12生成,有利于保护环境,选项正确;
B 联合制碱法能够使氯化钠循环使用,大大提高了食盐的利用率,节约了成本,选项正确;
C 制碱过程中,碳酸氢钠在加热的条件下放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需要加热,选项错误,故填AB。
15.(2022·梅州一模)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图是某厂为实现该目标设计的利用氢氧化钠溶液“捕集”一氧化碳的主要技术流程。
(1)捕集室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捕集室中采用喷淋方式加入NaOH溶液,其优点是___________。
(2)整个设计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化学式)。
(3)分离室发生的反应为和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高温反应室发生的反应属于__________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5)CO2与H2在催化条件下反应生成甲醇,其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请在图框中补画齐全分子的模型与数目。
【答案】(1)①. ②. 增大NaOH溶液与CO2气体的接触面积
(2)①. NaOH ②. CaO
(3)
(4)分解 (5)
【解析】二氧化碳在捕集室中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碳酸钠溶液加入氧化钙,氧化钙和水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钠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碳酸钙沉淀高温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封存利用;
【小问1详解】
捕集室中发生反应为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捕集室中采用喷淋方式加入NaOH溶液,其优点是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吸收效果;
【小问2详解】
整个设计流程中,氢氧化钠、氧化钙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故可循环利用物质是氢氧化钠、氧化钙;
【小问3详解】
分离室发生的反应还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
【小问4详解】
高温反应室发生的反应为碳酸钙高温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符合一变多特点,属于分解反应;
【小问5详解】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反应后碳、氢、氧原子数目分别1、6、2,反应前碳、氢、氧原子数目分别1、0、2,则还有3个氢分子,故填。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专题3 物质的变化
第15讲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化学反应类型
一、考情分析:
考点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省题3 省题1 省题1 省题1 省题2 省题1 省题1
化学反应类型 省题1 省题20 省题16 省题21 省题7、19 省题20 省题17、20
考点归纳
必考点1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变化类型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生成 的变化 生成的 变化
现象 多表现为 、 等的变化 伴随发光、 、颜色改变、放出气体、 等的变化
判断依据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2.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性质类型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 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 表现出来的性质
性质内容 颜色、气味、沸点、硬度、密度、 、 、导电性等 、酸碱性、氧化性、还原性、 等
判断 由感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定 通过化学变化可知
3.变化、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变化与性质的区别:在描述物质的性质时,一般常用“ ”、“会”、“ ”、“ ”、“有”等字,如铁丝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是铁的化学性质之一。描述物质变化时一般表示已经 或正在进行,多用“ ”等。物质的用途主要由性质决定,但这不是唯一的;
(2)性质与用途的联系:在考虑物质的用途时,还需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和对环境的影响等多种因素。
4. 易错点
(1)有颜色改变、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红墨水滴入水中, 。
(2)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 属于物理爆炸。
(3)挥发性、导电、导热性属于物理性质。
【考点突破】
1.中华文字博大精深,下列成语的本意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春风化雨 B.火上浇油 C.叶落知秋 D.滴水成冰
2.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石墨用作电极 B.氧气用于气焊
C.干冰用作人工降雨 D.稀有气体用作霓虹灯
3.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氧气用于炼钢 B.氮气用作保护气
C.氧化钙用作干燥剂 D.氢气用于填充探空气球
4.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其用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氖气通电时发红光——用作霓虹灯 B.不锈钢耐腐蚀——制造医疗器械
C.氧气能支持燃烧——用作燃料 D.金刚石硬度大——用于裁玻璃
5.诗词是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著名诗句中只含有物理变化的是(  )
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B.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6丝绸之路将我国古代的技术传送到了国外。下列我国古代生产工艺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纺纱织布 B.矿石炼铁 C.高粱酿酒 D.烧制瓷器
7.下列物质的用途,既利用了物理性质,又利用了化学性质的是(  )
A.木炭作燃料 B.制糖工业中用活性炭来脱色以制白糖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D.CO2用来灭火
8.下列物质的用途与性质对应正确的( )
A.金属钨用于制作灯丝—一熔点高 B.一氧化碳用于冶炼金属——可燃性
C.氦气用于填充探空气球——通电时能发光 D.氮气用作食品保护气——没有颜色和气味
9.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牛奶“变”酸奶 B.石墨“变”金刚石
C.葡萄“变”美酒 D.铁杵“变”绣花针
10.物质的用途和性质密切相关,下列用途主要是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石墨用于制作铅笔 B.薯片包装填充氮气用作防腐
C.活性炭用于防毒面具 D.金刚石用作装饰品
11.化学知识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请从下列物质中选择相应序号填空。
①氦气 ②干冰 ③氮气 ④金刚石 ⑤明矾 ⑥活性炭
(1)可用于人工降雨的是__________;
(2)能吸附色素和异味的是________;
(3)质地坚硬可制玻璃刀、钻头的是________;
(4)可充入霓虹灯且通电时会发出有色光的是_________;
(5)溶于水生成胶状物吸附水中杂质使之沉降的是________;
(6)空气中含量最高,能充入食品包装中用于防腐的是________。
必考点2 化学反应类型
1.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反应类型 定义 反应特征 例子
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A+B+……→C( ) 4P + 5O2 点燃 2P2O5
分解反应 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另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 A→B+C+……( ) 2KMnO4 △ K2MnO4 + MnO2 + O2↑
置换反应 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一种单质和另外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A + BC→AC + B( ) Fe + CuSO4 == FeSO4 + Cu
复分解反应 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AB+CD→AD +CB(生成H2O或气体或 ) NaCl + AgNO3 == AgCl↓+ NaNO3
2.其他反应类型
(1)中和反应: 与 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称为中和反应。中和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它是复分解反应的特例。
(2)氧化反应:物质跟 发生的反应。
例如:S + O2 点燃 SO2 ( 被氧化),C + 2CuO 高温 CO2↑ + 2Cu(C被氧化)
还原反应:含氧化合物中的氧被夺走的反应
例如:H2 + CuO △ Cu + H2O ( 被还原)
3.易错点
(1)置换反应的特点是单质换单质,不是某元素被置换出来,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反应,不是置换反应。
(2) 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但属于复分解反应。
(3)碱与 反应(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不属于复分解反应。
(4)分解反应是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生成物不一定是 ,如高锰酸钾加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
(5)氧化反应不一定都是化合反应,化合反应不一定都是氧化反应。
【考点突破】
1.下列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A.C+H2O=H2+CO B.2Cu+O2=2CuO
C.C2H5OH+3O2=3H2O+2CO2 D.NH4HCO3=NH3+H2O+CO2
2下列有关CuO+COCu+CO2的认识中,错误的是( )
A.反应类型:属于置换反应 B.物质性质:CO具有还原性
C.实验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红色 D.物质的用途:CO可用于冶炼金属
3.下列反应既不是分解反应,又不是化合反应的是( )
A.
B.
C.
D.
4.关于Mg+CO2MgO+C,说法正确的是( )
A.属于化合反应 B.氧元素由游离态变为化合态
C.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了变化 D.说明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
5.2018年5月18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纳米技术》介绍了中国科学家合成了一种新型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这一温室气体高效转化为清洁液体燃料甲醇,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或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甲、丙是有机化合物,也是氧化物 B.该反应为复分解反应
C.该反应前后氢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D.CO2 + 3H2 CH3OH + H2O
6.芯片是电脑“智能家电”的核心部件,它是以高纯度的单质硅(Si)为材料制成的。硅及其氧化物能发生如下反应:
①Si+O2SiO2 ②Si+2NaOH+X=Na2SiO3+2H2↑
③SiO2+2CSi+2CO↑ ④SiO2+Na2CO3Na2SiO3+CO2↑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④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B.Na2SiO3中Si的化合价为+4 价
C.②中X的化学式为H2O D.Si和SiO2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7.下列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
A. B.
C. D.
8.现有红磷、氧气、一氧化碳、赤铁矿石、石灰石、CaCl2溶液、Na2CO3溶液七种物质,请选择适当的物质按要求书写化学方程式(每种物质只能选用一次):
(1)能产生白烟的化合反应_________。
(2)能产生气体的分解反应_________。
(3)工业炼铁的化学反应_________。
(4)两种盐溶液发生的复分解反应_________。
三、考点冲刺
1.(2022·广东省卷)下列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光合作用 B.冰雪融化 C.海水蒸发 D.溪水流淌
2.(2022·潮州潮安区一模)下列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 冰雪融化 B. 汽油挥发 C. 大米酿酒 D. 玻璃破碎
3.(2022·东莞外国语学校一模)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浓盐酸挥发 B. 炉具清洁剂除油污
C. 活性炭将红糖变白糖 D. 分离液态空气
4.(2022·江门第二中学一模) 近期,我国科学家成功研制出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在液态锡催化作用下的高效制氢设备,该设备发生反应的微观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甲烷是由碳原子和氢分子构成 B. 反应前后液态锡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C. 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D. 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2022·江门一模)2021年6月17日,神州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其中一种火箭推进剂在火箭发射过程中,发生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和乙都是氧化物 B. 丙的化学式为N2
C. 反应后生成的丙与丁的质量比为3:4 D. 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6.(2022·揭阳实验中学一模)推理是常用的思维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A. 碳酸盐与酸反应放出气体,能与酸反应放出气体的一定是碳酸盐
B. 在同一化合物中,同一种元素只能显一种化合价
C. 中和反应一定生成盐和水,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D. 有机物中都含有碳元素,则含有碳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有机物
7.(2022·清远英德一模)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 氢气有可燃性,可作高能燃料 B. 石墨很软,可作干电池的电极
C. 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食品防腐 D. 一氧化碳有还原性,可用于炼铁
8.(2022年汕头潮南区模拟B卷)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 金刚石硬度大,用于切割玻璃
B. 干冰升华吸热,用于人工降雨
C. 稀盐酸能与铁反应,用于除铁锈
D. 熟石灰具有碱性,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9.(2022年汕头龙湖一模)劳动赋能,助力青少年发展。下列劳动项目与所述的化学知识正确的是( )
选项 劳动项目 化学知识
A 用墨书写或绘制书画 碳具有还原性
B 餐后将洗净的铁锅擦干 铁制品在潮湿环境中易生锈
C 利用明矾来净化水 明矾起杀菌消毒的作用
D 用含小苏打的发酵粉焙制糕点 小苏打的化学名称是碳酸钠
10.(2022 金昌)下列关于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作制冷剂
B.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食品防腐
C.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用来冶炼金属
D.石墨具有导电性,可用于生产铅笔芯
11.(2022广西百色)对下列事实的解释合理的是( )
A.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大——它们的组成元素不相同
B. 在炭火盆旁放一碗水——水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C. 酸有相似的化学性质——酸溶液中都含有酸根离子
D. 生石灰可做干燥剂——生石灰具有吸水性
12.(2022年东莞外国语学校一模)“碳捕捉技术”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CO2分离出来进行储存和利用的新工艺和技术。
(1)将CO2压入地下储存过程中,分子间间隔会_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将CO2封入蓄水层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3)CO2转化成甲醇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
①请在图中的“口”里画出相应的微观粒子图。_______
②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4)捕CO2也可用于制灭火器,因为它具有密度大于空气、________的化学性质。其灭火原理是____________.
13.(2022·广西百色)化学与我们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选择下列物质的序号填空:
①纯碱 ②黄铜 ③石墨 ④维生素C ⑤二氧化硫 ⑥氧气
(1)疫情期间用于医疗急救的是__________。
(2)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是__________。
(3)用于制造机器零件、仪表的是__________。
(4)可用于制2B铅笔芯的是__________。
(5)有抗坏血病功能的是__________。
(6)可用作洗涤剂的是__________。
14.(2022·江门一模)海洋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海水“晒盐”和海水“制碱”体现了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智慧,请根据粗盐“制碱”的流程图(如图1)回答问题:
(1)海水“晒盐”是通过______(“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的方法获取粗盐。海水“制碱”的产物可用作氮肥的是______。
(2)步骤I除杂中,操作步骤依次为:加水溶解→加过量试剂①→加过量试剂②→过滤→加适量盐酸,以下试剂①②组合选用合理的是 。
A. ①Ca(OH)2②Na2CO3
B. ①Na2CO3②Ca(OH)2
C. ①KOH ②Na2CO3
D. ①NaOH ②Na2CO3
(3)步骤Ⅲ先向饱和食盐水中通入氨气得到饱和氨盐水,饱和氨盐水的PH值______(填“>”“=”或“<”)7。先通入氨气再通入二氧化碳,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写出步骤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4)步骤IV发生的反应属于__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5)步骤Ⅲ的产物中NaHCO3比NH4Cl先结晶析出。请结合生产原理及图2溶解度曲线解释其原因_______。
(6)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创立的联合制碱法的优点有 。
A. 无“索尔维氨碱法”中的废弃物CaC12生成,有利于保护环境
B. 大大提高了食盐的利用率,节约了成本
C. 将“制碱”与制氨生产联合起来,同时反应均不需要加热,可节约能源
15.(2022·梅州一模)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图是某厂为实现该目标设计的利用氢氧化钠溶液“捕集”一氧化碳的主要技术流程。
(1)捕集室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捕集室中采用喷淋方式加入NaOH溶液,其优点是___________。
(2)整个设计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化学式)。
(3)分离室发生的反应为和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高温反应室发生的反应属于___________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5)CO2与H2在催化条件下反应生成甲醇,其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请在图框中补画齐全分子的模型与数目。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