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2022九年级历史一模试卷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2022学年九年级历史一模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是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它们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
A.农耕文明 B.和谐平等的社会秩序
C.神话传说 D.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
【答案】A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可知,这反映的是农业种植,养蚕缫丝制衣,这些传说都体现了我国的农耕文明。A选项正确;
“和谐平等的社会秩序”在材料中未体现,B选项错误;
神话传说与材料无关,C选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提到采集狩猎,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黄帝与炎帝0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炎帝与黄帝的成就与地位。
2.广州北京路千年古道北段遗址(下图)位于北京路中段,距现地表下三米左右的厚度里,层层叠叠压着五个朝代十一层的路面。该遗址的发现,表明广州古城中心的位置及主要街道的位置一直没有改变。这一实例说明历史遗存( )
A.能够佐证历史事实 B.可与文字记载互证
C.较文献类史料直观 D.修正考古研究结论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史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广州北京路千年古道北段遗址(右图)位于北京路中段,距现地表下三米左右的厚度里,层层叠叠压着五个朝代十一层的路面。”可知,该遗址属于实物史料,属于第一手史料,能够佐证历史事实,A选项正确;
题干未提到文字记载,B选项错误;
材料未提到文献史料,C选项错误;
材料未提到修正考古研究结论,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历史遗存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运用所学解答此题。
3.老子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深刻地认识到“万物负阴而抱阳”,他提出“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等观点,这体现了老子的( )
A.道的思想 B.无为思想
C.辩证法思想 D.以柔克刚思想
【答案】C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老子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深刻地认识到“万物负阴而抱阳”,他提出“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等观点。”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老子认为道是世间万物的本源,这体现了老子不俗的辩证法思想,C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老子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老子的思想主张。
4.有研究显示,南阳汉画中有许多画面表现了汉代农业生产活动中对农神和有关农事神灵的祭祀和崇拜等习俗,如对决定农时的北斗的祭拜,对农神炎帝的祭拜等。据此可知,汉代( )
A.借助神灵发展农业 B.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D.以农为本意识增强
【答案】D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南阳汉画中有许多画面表现了汉代农业生产活动中对农神和有关农事神灵的祭祀和崇拜等习俗,如对决定农时的北斗的祭拜,对农神炎帝的祭拜等。”可知,汉代以农为本的意识增强,D选项正确;
材料未提到借助神灵发展农业,A选项错误;
材料没有提到汉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选项错误;
材料没有提到休养生息的政策,C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汉代经济的发展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汉代的经济发展。
5.结合所学推断,下图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耕作方式的根本变革 B.南北交通的日益便利
C.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D.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答案】C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图中数据可知,北宋以前,中原地区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宋以后,南方比重逐渐高于北方,南方成为文化、经济中心。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C选项正确;
耕作方式并未发生根本变革,仍然是铁器牛耕,A选项错误;
南北交通的日益便利和人才比重的变化无关,B选项错误;
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与材料无关,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6.下图是某学生在学习之后制作的读书摘要,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A.中原人民与台湾的交往开始于元朝
B.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C.中国的行省制度起源于近代的清朝
D.清朝设立统一的边疆地区管理机构
【答案】B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元朝时,中央政府首次在该地区建立行政机构; 1684年清政府在该地区设府,1885正式建省“可知,该地区是台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1662年,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A选项正确;
西藏与读书摘要的关键信息不符,B选项错误;
新疆与读书摘要的关键信息不符,C选项错误;
东北与读书摘要无关,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元朝和清朝对台湾的管辖。需要理解材料并重点掌握元朝与清朝对台湾的管辖。
7.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称:“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下列史实可以为此观点的成立提供依据的是( )
A.秦朝推行郡县制 B.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C.北宋文官任知州 D.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答案】D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皇权的不断加强,相权的不断削弱。D选项正确;
ABC选项涉及的均是中央集权的加强,ABC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含义。
8.清朝政府规定,一切外国进口货物一律由官方特许的“十三行”承销,内地出口货物也由“十三行”代购,进出口货物的价格概由“十三行”决定。外商不得和官府直接交涉,一切命令、文书都由“十三行”转达。这一规定( )
A.适应了西方开拓中国市场的需求
B.放宽民间船只出海贸易的限制
C.严格约束外商在广州活动与贸易
D.导致中国迅速落后于西方国家
【答案】C
【知识点】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清朝政府规定,一切外国进口货物一律由官方特许的“十三行”承销,内地出口货物也由“十三行”代购,进出口货物的价格概由“十三行”决定。外商不得和官府直接交涉,一切命令、文书都由“十三行”转达。”及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中外贸易只在广州十三行进行,严格限制了外商在广州的活动与贸易,C选项正确;
闭关锁国政策导致西方贸易受到阻碍,A选项错误;
在闭关锁国政策下,禁止民间贸易,B选项错误;
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落后与材料无关,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闭关锁国政策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闭关锁国政策的相关知识点。
9.(2020八上·永年期末)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起义的时候,正是资本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时候,列强和封建势力结合在一起,就变成了比较顽强的敌人。单纯的农民战争遇到这样的敌人,就不能不再失败。该观点反映出太平天国( )
A.把反侵略作为革命的侧重点 B.肩负着双重的历史使命
C.缺乏正确的革命理论的指导 D.失败的根源是内外夹击
【答案】B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既反对腐朽的封建统治,又反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因此:B符合题意;ACD材料中未体现;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知识。难度不大,理解材料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0.白寿彝在《中国通史纲要》中写道:“洋务派从70年代开始,便陆续创办工矿业和交通运输业。部分官员、地主、商人投资开办资本主义近代企业,……1872年到1894年,开办的企业单位共有100多家,投资总额五六百万元,雇工近三万人。”这说明洋务运动( )
A.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变革封建制度开启近代化进程
C.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D.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答案】A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洋务派从70年代开始,便陆续创办工矿业和交通运输业。部分官员、地主、商人投资开办资本主义近代企业,……1872年到1894年,开办的企业单位共有100多家,投资总额五六百万元,雇工近三万人。”及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而抵制作用。A选项正确;
洋务运动没有变革封建制度,B选项错误;
材料与抵制外国资本的入侵无关,C选项错误;
材料没有提到洋务运动没有是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洋务运动的影响。
11.《辛丑条约》第九款规定:“中国国家应允由诸国分应主办,会同酌定数处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处。”该条款( )
A.便利列强扼制中国国家安全命脉
B.造成中国与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
C.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社会的泥沼
D.开启了近代中国仰人鼻息的历史
【答案】A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危害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国国家应允由诸国分应主办,会同酌定数处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处。”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条款的规定使西方列强遏制了中国国家的安全命脉,使北京直接暴露在西方列强的军队控制之下,中国的主权和国防安全遭到破坏,A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辛丑条约》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危害。
12.孙中山在1916年说道:“何以不曰中华共和国,而必曰中华民国?此民字之意义,为仆研究十余年之结果而得之者。国民者,民国之天子也。”由此可见,孙中山强调( )
A.民主主义 B.民族主义 C.民权主义 D.民生主义
【答案】C
【知识点】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何以不曰中华共和国,而必曰中华民国?此民字之意义,为仆研究十余年之结果而得之者。国民者,民国之天子也。”可知,孙中山认为共和制虽然是当时盛行于欧美的代议政体,但仍有其弊病,他想要在中国实施直接民权,强调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因此,孙中山强调民权,C选项正确;
材料与“民主主义”“民族主义”“民生主义”无关,AB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三民主义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三民主义的相关知识,
13.自1918年起,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不少团体:李大钊成立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何叔衡等在湖南创办文化书社等。这些团体的成立( )
A.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B.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C.适应了深化反封建斗争的需要 D.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答案】A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自1918年起,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不少团体:李大钊成立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何叔衡等在湖南创办文化书社等。”及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十月革命后,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成为进步知识分子的新的选择,成立了许多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因此,这些团体的成立,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A选项正确;
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B选项错误;
“适应了深化反封建斗争的需要”与材料主旨无关,C选项错误;
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队伍的不断壮大,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4.张学良、杨虎城在《告全体将士书中》号召:“我们为什么这样发动,为争地盘吗?不是!为泄私愤吗?也不是!我们反对政府屈服外交!国家都要亡了,还在这里出死力自相残杀。”由此可见,张、杨发动西安事变是希望( )
A.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B.消灭红军,统一中国
C.中日亲善,共存共荣 D.国共合作,联合执政
【答案】A
【知识点】西安事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我们为什么这样发动,为争地盘吗?不是!为泄私愤吗?也不是!我们反对政府屈服外交!国家都要亡了,还在这里出死力自相残杀。”及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在西北“围剿"红军的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与红军停战,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但蒋介石顽固坚持内战政策,亲赴西安威逼张、杨继续进攻红军。在多次恳请无望的情况下,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A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西安事变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西安事变的背景。
15.“日本鬼子野心狼,侵略中国逞凶狂。全国军民齐奋起,打得日寇投了降。”据此可知,日寇投降的主要原因是中国( )
A.开辟了正面战场 B.采取片面抗战路线
C.实行全民族抗战 D.获得了美苏的援助
【答案】C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胜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日本鬼子野心狼,侵略中国逞凶狂。全国军民齐奋起,打得日寇投了降。”可知,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军民的全民族抗战打败了日本侵略者,C选项正确;
ABD时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AB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16.法国前总统蓬皮杜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改变了世界形势。”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中国打破了西方国家核垄断 B.世界军事信息化发展加快
C.中国科技开始引领世界发展 D.人类社会迈进原子能时代
【答案】A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改变了世界形势。”及所学知识可知,1964年10月16日,在我国西部戈壁,伴随着一声霹雳巨响,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宣告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原子弹的爆炸成功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核垄断,A选项正确;
材料与世界军事信息化的发展无关,B选项错误;
材料与中国的科技引领世界无关,C选项错误;
材料没有提到人类由此迈入原子能时代,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两弹一星”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意义。
17.1978年,广州地区生产总值43.09亿元;2020年,这一数字已是25019.11亿元,增长了580倍。广州,以占全国1/1290的土地,创造了全国1/40的GDP,外贸进出口总额居全国第一,广州经济增长最主要得益于( )
A.广东独特的地理位置 B.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
C.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 D.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答案】D
【知识点】对外开放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78年,广州地区生产总值43.09亿元;2020年,这一数字已是25019.11亿元,增长了580倍。广州,以占全国1/1290的土地,创造了全国1/40的GDP,外贸进出口总额居全国第一。”及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中国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因此,广州经济增长最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D选项正确;
ABC均不是广州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ABC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外开放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对外开放的相关知识。
18.人类在早期区域文明诞生过程中创造了诸多成就: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孟斐斯城;古代中国的甲骨文、二里头宫殿遗址;古代希腊的字母文字、雅典城等。据此可知,人类走向文明时代的共同特征是( )
A.文字的出现和社会分工的发展 B.文字的出现和城市的兴起
C.私有制的产生和王宫建筑出现 D.阶级的出现和农业的产生
【答案】B
【知识点】汉字的演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古代中国的甲骨文”“ 古代希腊的字母文字”可知,人类走向文明时代的共同特征是文字的出现;根据材料“孟斐斯城”“二里头宫殿遗址” “雅典城”可知,人类走向文明时代的共同特征是城市的兴起,B选项正确;
社会分工指农业、手工业的分工,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与材料无关,A选项错误;
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增加,直接促进了相对剩余产品的出现,对于剩余产品的不公平分配就是私有制的最早形式,雅典城不属于王宫建筑,C选项错误;
阶级的出现和农业的产生与“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雅典城”无关,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字的出现与城市的兴起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文字的出现与城市的兴起的相关知识点。
19.欧洲中世纪绘画不注重表现人的气质,描绘故事也是颇为程式化,冷冰冰地讲述圣经故事。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使人物鲜活起来,终于有了“表情包”。右图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乔托的《哀悼基督》以及画中的天使。这种变化直接反映了当时社会( )
A.批判基督教会 B.重视商品经济
C.传播启蒙思想 D.崇尚人文精神
【答案】D
【知识点】文艺复兴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欧洲中世纪绘画不注重表现人的气质,描绘故事也是颇为程式化,冷冰冰地讲述圣经故事。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使人物鲜活起来,终于有了“表情包”。右图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乔托的《哀悼基督》以及画中的天使。”及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使人物鲜活起来,表情丰富,反映出了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人文精神,D选项正确;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批判基督教会,A选项错误;
材料没有提及当时重视商品经济,B选项错误;
文艺复兴传播人文主义思想,与启蒙思想无关,C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艺复兴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文艺复兴的相关知识点。
20.某航海家在日志中写道:“1492年8月3日早晨,我从(西班牙)帕罗斯出发,向西前往位于大西洋上的加那利群岛,然后从那里出发前往印度。这次航海的任务是作为国王陛下的使节,完成国王陛下吩咐给我的任务,向彼岸的君主致以我们的问候。”该航海家( )
A.找到了通往东方的新航线 B.途经了非洲最南端的海角
C.在东方实现了“黄金梦” D.深信地圆说,“发现”新大陆
【答案】D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492年8月3日早晨,我从(西班牙)帕罗斯出发,向西前往位于大西洋上的加那利群岛,然后从那里出发前往印度。这次航海的任务是作为国王陛下的使节,完成国王陛下吩咐给我的任务,向彼岸的君主致以我们的问候。”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航海家是哥伦布。哥伦布深信“地圆学说”,认为向西航行能达到亚洲,结果达到了美洲,D选项正确;
哥伦布达到的是美洲,不是通往东方的新航线,A选项错误;
哥伦布航海活动没有到达非洲好望角,B选项错误;
哥伦布航海活动没有到达真正的东方,是航海家达·伽玛,C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重点掌握新航路开辟的相关知识点。
21.有法国政治家评价拿破仑:“没有多少人能够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以外还影响着如此许多之人。如果说他的辉煌能够抵挡时间的侵蚀,那是因为他的生命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产生了一种亲密的回响。”并称赞他帮助塑造了现代法国。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拿破仑“帮助塑造了现代法国”的是( )
A.发动军事政变 B.主持编纂《民法典》
C.重视发展经济 D.多次击败反法联盟
【答案】B
【知识点】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没有多少人能够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以外还影响着如此许多之人。如果说他的辉煌能够抵挡时间的侵蚀,那是因为他的生命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产生了一种亲密的回响。”及所学知识可知,《拿破仑法典》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成果,也是资产阶级国家最早的一部民法典,它破除了封建的立法原则,成为欧美国家各国资产阶级的立法规范,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最能体现拿破仑“帮助塑造了现代法国”的是主持编纂《民法典》,B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拿破仑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拿破仑活动的相关知识。
22.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的认识( )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可知,工业革命人们对英国工业革命的认识经历了从经济到政治再到自然条件的变化,说明随着研究视角的拓展而趋于全面,B选项正确;
A选项表述太绝对,A选项错误;
材料未提及对其他欧洲国家的观察,C选项错误;
后期学者研究与传统观点都是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英国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
23.(2021九上·梁山期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该论述( )
A.揭露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B.赢得全世界的广泛支持和拥护
C.肯定了十月革命的伟大创举 D.表达无产阶级革命必胜的信念
【答案】D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意义;马克思、恩格斯与《共产党宣言》;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
【解析】【分析】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该论述表达无产阶级革命必胜的信念。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选项D正确;
A 项与马克思的《资本论》有关,排除;
该论述并没有体现它赢得全世界的广泛支持和拥护,所以排除 B 项;
C 项十月革命此时还没有发生,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共产党宣言》的相关知识。
24.1918年,美国黑人领袖杜波斯写道:“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世界上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这表明他预见了战后( )
A.社会主义革命兴起 B.民族独立运动高涨
C.黑人民权运动盛行 D.世界各地走向联合
【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程及结果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世界上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可知,这反映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结束后,民族独立运动不断高涨,殖民体系受到冲击,B选项正确;
俄国十月革命于1917年已经胜利,不是兴起,A选项错误;
黑人民权运动盛行不是在一站后,C选项错误;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走向联合,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一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相关知识。
25.纪录片《美国工厂》讲述了中国企业家曹德旺在美国投资福耀玻璃工厂的过程。在生产过程中,因中美双方在工业模式、企业管理、文化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工厂一度处于亏损状态。不过,最终大家弥合了分歧,工厂终于开始盈利。这表明( )
A.中国主导经济全球化 B.中美贸易冲突的加剧
C.全球化促进文化融合 D.贸易自由化深入发展
【答案】C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纪录片《美国工厂》讲述了中国企业家曹德旺在美国投资福耀玻璃工厂的过程。在生产过程中,因中美双方在工业模式、企业管理、文化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工厂一度处于亏损状态。不过,最终大家弥合了分歧,工厂终于开始盈利。”可知,最终通过分歧的弥合,中国企业家在美国设立的企业开始盈利,这说明了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文化的融合,C选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中国的主导地位,A选项错误;
中美双方最终弥合,而不是冲突加剧,B选项错误;
材料没有提到贸易自由化深入发展,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二、综合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4分,共40分)
26.我国各民族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又增派援军,终于征服了越族,建置了南海、桂林、象三郡。……秦在统一过程中,派遣数十万内地人民到南方去戍守,把中原人民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带到南方,促进了当地的开发。在南北劳动人民共同开发南方边地的过程中,也修通了道路,特别是修凿了灵渠,使长江水系同珠江水系连结起来。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文成公主的入藏,不仅保证了唐蕃间在政治上的长久友好关系,还将大唐的音乐、茶文化和医药典籍等传入了吐蕃。吐蕃文化中的马球运动、装束方式等也传入了大唐,为中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编自张继文《从现存若干文物文献看文成公主入蕃对唐蕃经济文化的影响》
材料三: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交融,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摘编自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为统治越族地区采取的具体措施。
(2)根据材料二,说明文成公主入藏的积极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因素。
【答案】(1)措施:①军事征服;②设置三郡;③迁民戍守;④通畅交通(也可表述为修通道路、修凿灵渠)。
(2)意义:①促进了唐与吐蕃的民族交往与融合;②使中华文化愈加丰富多元;③传播了中原地区的风俗与文化。
(3)因素:①民族交融;②各民族的交流、互相借鉴、共同发展;③历代统治者的支持与改革。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秦始皇又增派援军,终于征服了越族”可知,采取的措施是军事征服;根据材料“建置了南海、桂林、象三郡”可知,设置三郡加强对越族地区的统治;根据材料“派遣数十万内地人民到南方去戍守”可知,采取的措施是迁民戍守;根据材料“修通了道路,特别是修凿了灵渠”可知,采取的措施是开凿灵渠。
(2)根据材料“文成公主的入藏,不仅保证了唐蕃间在政治上的长久友好关系,还将大唐的音乐、茶文化和医药典籍等传入了吐蕃。吐蕃文化中的马球运动、装束方式等也传入了大唐,为中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可知,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唐与吐蕃的民族交往与融合;使中华文化愈加丰富多元;传播了中原地区的风俗与文化。
(3)根据材料“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交融,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因素有:民族交融;各民族的交流、互相借鉴、共同发展;历代统治者的支持与改革。
故答案为:(1)措施:①军事征服;②设置三郡;③迁民戍守;④通畅交通(也可表述为修通道路、修凿灵渠)。
(2)意义:①促进了唐与吐蕃的民族交往与融合;②使中华文化愈加丰富多元;③传播了中原地区的风俗与文化。
(3)因素:①民族交融;②各民族的交流、互相借鉴、共同发展;③历代统治者的支持与改革。
【点评】本题考查秦始皇巩固边疆的措施、文成公主入藏的意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秦始皇巩固边疆的措施、文成公主入藏的意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相关知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不承认旧中国的任何外交关系,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友好态度的外国政府,中国政府愿意在平等、互利及在相互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之建立外交关系。对外关系从中国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把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各国友好合作,促进共同繁荣作为根本目标。
——摘编自唐培吉《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史》
材料二:两国总理重申这些原则,并且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它们将形成和平和安全的坚固基础……
——《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材料三: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截至2019年9月,中国已与世界上180个国家建交,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中国举办“一带一路”国际
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合作。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旧中国签订的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和新中国外交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原则”是什么,它对推动国际关系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条件、布局、影响三方面谈谈你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解。
【答案】(1)条约:《南京条约》。
特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用:成为了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条件:①遵循和平发展理念;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布局: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影响:①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②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或①形成全方位外交布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争取到良好的国际环境,并带动世界经济发展;②中国从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变成更具影响力和作用力的推动者,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后,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这是中国历史上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根据材料“ 不承认旧中国的任何外交关系,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友好态度的外国政府,中国政府愿意在平等、互利及在相互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之建立外交关系。”可知,新中国的外交特点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根据材料二“两国总理重申这些原则,并且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它们将形成和平和安全的坚固基础……”可知,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给世界建立的“范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能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原则,遵循和平发展理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这些是我国保持独立自主的外交的前提条件;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坚持全面推进、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国从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变成更具影响力和作用力的推动者,在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故答案为:(1)条约:《南京条约》。特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用:成为了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条件:①遵循和平发展理念;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布局: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影响:①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②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或①形成全方位外交布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争取到良好的国际环境,并带动世界经济发展;②中国从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变成更具影响力和作用力的推动者,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点评】本题考查《南京条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等相关史实。需要理解并掌握《南京条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等相关知识。
28.俄罗斯联邦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几个世纪以来,生活在这片土地的民族,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特殊的角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了19世纪60年代,它们(俄国)弱点暴露无疑,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
——摘编自(英)艾瑞克 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二: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
——摘编自《列宁全集》
材料三:漫画《剪刀差》(下图,一边是农民,一边是机器和炮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国民经济状况。
材料四: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摘编自邓小平《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1)材料一中,19世纪60年代,俄国是怎样解决“关键弱点”的?这一“弱点”解决后,结果如何?
(2)材料二中“改良主义的办法”指什么政策?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济的特点。
(4)材料四中僵化了的“苏联的模式”造成了怎样的结局?综上所述,谈谈从俄罗斯的历史变迁中得到的启示。
【答案】(1)解决:实行农奴制改革(或废除农奴制或进行了1861年改革)。
结果: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2)政策:新经济政策。
(3)特点:①经济结构严重失衡;②重工业比较突出,轻工业和农业相对落后。
(4)结局:苏联解体。
启示: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③坚持马列主义;④改革必须符合国情;⑤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知识点】俄国农奴制的改革与废除;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及弊端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 到了19世纪60年代,它们(俄国)弱点暴露无疑,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及所学知识可知,未解决“关键弱点”,沙皇亚利山大二世实行自上而下的农奴制改革。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2)根据材料“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及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的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发展经济。
(3)根据材料 的漫画及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济的特点是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衡;重工业比较突出,轻工业与农业发展相对落后。
(4)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僵化了的“苏联的模式”造成了苏联的解体。本小问为开放型题目,言之有理皆可。如: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③坚持马列主义;④改革必须符合国情;⑤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故答案为:(1)解决:实行农奴制改革(或废除农奴制或进行了1861年改革)。结果: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2)政策:新经济政策。
(3)特点:①经济结构严重失衡;②重工业比较突出,轻工业和农业相对落后。
(4)结局:苏联解体。 启示: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③坚持马列主义;④改革必须符合国情;⑤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点评】本题考查俄国农奴制改革、新经济政策、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济的特点、苏联解体等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俄国农奴制改革、新经济政策、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济的特点、苏联解体等相关知识。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2022学年九年级历史一模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是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它们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
A.农耕文明 B.和谐平等的社会秩序
C.神话传说 D.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
2.广州北京路千年古道北段遗址(下图)位于北京路中段,距现地表下三米左右的厚度里,层层叠叠压着五个朝代十一层的路面。该遗址的发现,表明广州古城中心的位置及主要街道的位置一直没有改变。这一实例说明历史遗存( )
A.能够佐证历史事实 B.可与文字记载互证
C.较文献类史料直观 D.修正考古研究结论
3.老子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深刻地认识到“万物负阴而抱阳”,他提出“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等观点,这体现了老子的( )
A.道的思想 B.无为思想
C.辩证法思想 D.以柔克刚思想
4.有研究显示,南阳汉画中有许多画面表现了汉代农业生产活动中对农神和有关农事神灵的祭祀和崇拜等习俗,如对决定农时的北斗的祭拜,对农神炎帝的祭拜等。据此可知,汉代( )
A.借助神灵发展农业 B.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D.以农为本意识增强
5.结合所学推断,下图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耕作方式的根本变革 B.南北交通的日益便利
C.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D.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6.下图是某学生在学习之后制作的读书摘要,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A.中原人民与台湾的交往开始于元朝
B.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C.中国的行省制度起源于近代的清朝
D.清朝设立统一的边疆地区管理机构
7.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称:“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下列史实可以为此观点的成立提供依据的是( )
A.秦朝推行郡县制 B.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C.北宋文官任知州 D.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8.清朝政府规定,一切外国进口货物一律由官方特许的“十三行”承销,内地出口货物也由“十三行”代购,进出口货物的价格概由“十三行”决定。外商不得和官府直接交涉,一切命令、文书都由“十三行”转达。这一规定( )
A.适应了西方开拓中国市场的需求
B.放宽民间船只出海贸易的限制
C.严格约束外商在广州活动与贸易
D.导致中国迅速落后于西方国家
9.(2020八上·永年期末)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起义的时候,正是资本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时候,列强和封建势力结合在一起,就变成了比较顽强的敌人。单纯的农民战争遇到这样的敌人,就不能不再失败。该观点反映出太平天国( )
A.把反侵略作为革命的侧重点 B.肩负着双重的历史使命
C.缺乏正确的革命理论的指导 D.失败的根源是内外夹击
10.白寿彝在《中国通史纲要》中写道:“洋务派从70年代开始,便陆续创办工矿业和交通运输业。部分官员、地主、商人投资开办资本主义近代企业,……1872年到1894年,开办的企业单位共有100多家,投资总额五六百万元,雇工近三万人。”这说明洋务运动( )
A.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变革封建制度开启近代化进程
C.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D.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11.《辛丑条约》第九款规定:“中国国家应允由诸国分应主办,会同酌定数处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处。”该条款( )
A.便利列强扼制中国国家安全命脉
B.造成中国与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
C.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社会的泥沼
D.开启了近代中国仰人鼻息的历史
12.孙中山在1916年说道:“何以不曰中华共和国,而必曰中华民国?此民字之意义,为仆研究十余年之结果而得之者。国民者,民国之天子也。”由此可见,孙中山强调( )
A.民主主义 B.民族主义 C.民权主义 D.民生主义
13.自1918年起,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不少团体:李大钊成立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何叔衡等在湖南创办文化书社等。这些团体的成立( )
A.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B.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C.适应了深化反封建斗争的需要 D.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14.张学良、杨虎城在《告全体将士书中》号召:“我们为什么这样发动,为争地盘吗?不是!为泄私愤吗?也不是!我们反对政府屈服外交!国家都要亡了,还在这里出死力自相残杀。”由此可见,张、杨发动西安事变是希望( )
A.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B.消灭红军,统一中国
C.中日亲善,共存共荣 D.国共合作,联合执政
15.“日本鬼子野心狼,侵略中国逞凶狂。全国军民齐奋起,打得日寇投了降。”据此可知,日寇投降的主要原因是中国( )
A.开辟了正面战场 B.采取片面抗战路线
C.实行全民族抗战 D.获得了美苏的援助
16.法国前总统蓬皮杜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改变了世界形势。”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中国打破了西方国家核垄断 B.世界军事信息化发展加快
C.中国科技开始引领世界发展 D.人类社会迈进原子能时代
17.1978年,广州地区生产总值43.09亿元;2020年,这一数字已是25019.11亿元,增长了580倍。广州,以占全国1/1290的土地,创造了全国1/40的GDP,外贸进出口总额居全国第一,广州经济增长最主要得益于( )
A.广东独特的地理位置 B.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
C.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 D.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18.人类在早期区域文明诞生过程中创造了诸多成就: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孟斐斯城;古代中国的甲骨文、二里头宫殿遗址;古代希腊的字母文字、雅典城等。据此可知,人类走向文明时代的共同特征是( )
A.文字的出现和社会分工的发展 B.文字的出现和城市的兴起
C.私有制的产生和王宫建筑出现 D.阶级的出现和农业的产生
19.欧洲中世纪绘画不注重表现人的气质,描绘故事也是颇为程式化,冷冰冰地讲述圣经故事。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使人物鲜活起来,终于有了“表情包”。右图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乔托的《哀悼基督》以及画中的天使。这种变化直接反映了当时社会( )
A.批判基督教会 B.重视商品经济
C.传播启蒙思想 D.崇尚人文精神
20.某航海家在日志中写道:“1492年8月3日早晨,我从(西班牙)帕罗斯出发,向西前往位于大西洋上的加那利群岛,然后从那里出发前往印度。这次航海的任务是作为国王陛下的使节,完成国王陛下吩咐给我的任务,向彼岸的君主致以我们的问候。”该航海家( )
A.找到了通往东方的新航线 B.途经了非洲最南端的海角
C.在东方实现了“黄金梦” D.深信地圆说,“发现”新大陆
21.有法国政治家评价拿破仑:“没有多少人能够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以外还影响着如此许多之人。如果说他的辉煌能够抵挡时间的侵蚀,那是因为他的生命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产生了一种亲密的回响。”并称赞他帮助塑造了现代法国。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拿破仑“帮助塑造了现代法国”的是( )
A.发动军事政变 B.主持编纂《民法典》
C.重视发展经济 D.多次击败反法联盟
22.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的认识( )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23.(2021九上·梁山期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该论述( )
A.揭露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B.赢得全世界的广泛支持和拥护
C.肯定了十月革命的伟大创举 D.表达无产阶级革命必胜的信念
24.1918年,美国黑人领袖杜波斯写道:“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世界上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这表明他预见了战后( )
A.社会主义革命兴起 B.民族独立运动高涨
C.黑人民权运动盛行 D.世界各地走向联合
25.纪录片《美国工厂》讲述了中国企业家曹德旺在美国投资福耀玻璃工厂的过程。在生产过程中,因中美双方在工业模式、企业管理、文化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工厂一度处于亏损状态。不过,最终大家弥合了分歧,工厂终于开始盈利。这表明( )
A.中国主导经济全球化 B.中美贸易冲突的加剧
C.全球化促进文化融合 D.贸易自由化深入发展
二、综合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4分,共40分)
26.我国各民族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又增派援军,终于征服了越族,建置了南海、桂林、象三郡。……秦在统一过程中,派遣数十万内地人民到南方去戍守,把中原人民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带到南方,促进了当地的开发。在南北劳动人民共同开发南方边地的过程中,也修通了道路,特别是修凿了灵渠,使长江水系同珠江水系连结起来。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文成公主的入藏,不仅保证了唐蕃间在政治上的长久友好关系,还将大唐的音乐、茶文化和医药典籍等传入了吐蕃。吐蕃文化中的马球运动、装束方式等也传入了大唐,为中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编自张继文《从现存若干文物文献看文成公主入蕃对唐蕃经济文化的影响》
材料三: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交融,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摘编自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为统治越族地区采取的具体措施。
(2)根据材料二,说明文成公主入藏的积极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因素。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不承认旧中国的任何外交关系,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友好态度的外国政府,中国政府愿意在平等、互利及在相互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之建立外交关系。对外关系从中国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把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各国友好合作,促进共同繁荣作为根本目标。
——摘编自唐培吉《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史》
材料二:两国总理重申这些原则,并且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它们将形成和平和安全的坚固基础……
——《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材料三: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截至2019年9月,中国已与世界上180个国家建交,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中国举办“一带一路”国际
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合作。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旧中国签订的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和新中国外交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原则”是什么,它对推动国际关系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条件、布局、影响三方面谈谈你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解。
28.俄罗斯联邦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几个世纪以来,生活在这片土地的民族,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特殊的角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了19世纪60年代,它们(俄国)弱点暴露无疑,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
——摘编自(英)艾瑞克 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二: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
——摘编自《列宁全集》
材料三:漫画《剪刀差》(下图,一边是农民,一边是机器和炮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国民经济状况。
材料四: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摘编自邓小平《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1)材料一中,19世纪60年代,俄国是怎样解决“关键弱点”的?这一“弱点”解决后,结果如何?
(2)材料二中“改良主义的办法”指什么政策?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济的特点。
(4)材料四中僵化了的“苏联的模式”造成了怎样的结局?综上所述,谈谈从俄罗斯的历史变迁中得到的启示。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可知,这反映的是农业种植,养蚕缫丝制衣,这些传说都体现了我国的农耕文明。A选项正确;
“和谐平等的社会秩序”在材料中未体现,B选项错误;
神话传说与材料无关,C选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提到采集狩猎,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黄帝与炎帝0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炎帝与黄帝的成就与地位。
2.【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史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广州北京路千年古道北段遗址(右图)位于北京路中段,距现地表下三米左右的厚度里,层层叠叠压着五个朝代十一层的路面。”可知,该遗址属于实物史料,属于第一手史料,能够佐证历史事实,A选项正确;
题干未提到文字记载,B选项错误;
材料未提到文献史料,C选项错误;
材料未提到修正考古研究结论,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历史遗存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运用所学解答此题。
3.【答案】C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老子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深刻地认识到“万物负阴而抱阳”,他提出“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等观点。”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老子认为道是世间万物的本源,这体现了老子不俗的辩证法思想,C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老子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老子的思想主张。
4.【答案】D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南阳汉画中有许多画面表现了汉代农业生产活动中对农神和有关农事神灵的祭祀和崇拜等习俗,如对决定农时的北斗的祭拜,对农神炎帝的祭拜等。”可知,汉代以农为本的意识增强,D选项正确;
材料未提到借助神灵发展农业,A选项错误;
材料没有提到汉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选项错误;
材料没有提到休养生息的政策,C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汉代经济的发展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汉代的经济发展。
5.【答案】C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图中数据可知,北宋以前,中原地区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宋以后,南方比重逐渐高于北方,南方成为文化、经济中心。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C选项正确;
耕作方式并未发生根本变革,仍然是铁器牛耕,A选项错误;
南北交通的日益便利和人才比重的变化无关,B选项错误;
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与材料无关,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6.【答案】B
【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元朝时,中央政府首次在该地区建立行政机构; 1684年清政府在该地区设府,1885正式建省“可知,该地区是台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1662年,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A选项正确;
西藏与读书摘要的关键信息不符,B选项错误;
新疆与读书摘要的关键信息不符,C选项错误;
东北与读书摘要无关,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元朝和清朝对台湾的管辖。需要理解材料并重点掌握元朝与清朝对台湾的管辖。
7.【答案】D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皇权的不断加强,相权的不断削弱。D选项正确;
ABC选项涉及的均是中央集权的加强,ABC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含义。
8.【答案】C
【知识点】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清朝政府规定,一切外国进口货物一律由官方特许的“十三行”承销,内地出口货物也由“十三行”代购,进出口货物的价格概由“十三行”决定。外商不得和官府直接交涉,一切命令、文书都由“十三行”转达。”及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中外贸易只在广州十三行进行,严格限制了外商在广州的活动与贸易,C选项正确;
闭关锁国政策导致西方贸易受到阻碍,A选项错误;
在闭关锁国政策下,禁止民间贸易,B选项错误;
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落后与材料无关,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闭关锁国政策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闭关锁国政策的相关知识点。
9.【答案】B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既反对腐朽的封建统治,又反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因此:B符合题意;ACD材料中未体现;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知识。难度不大,理解材料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0.【答案】A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洋务派从70年代开始,便陆续创办工矿业和交通运输业。部分官员、地主、商人投资开办资本主义近代企业,……1872年到1894年,开办的企业单位共有100多家,投资总额五六百万元,雇工近三万人。”及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而抵制作用。A选项正确;
洋务运动没有变革封建制度,B选项错误;
材料与抵制外国资本的入侵无关,C选项错误;
材料没有提到洋务运动没有是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洋务运动的影响。
11.【答案】A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危害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国国家应允由诸国分应主办,会同酌定数处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处。”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条款的规定使西方列强遏制了中国国家的安全命脉,使北京直接暴露在西方列强的军队控制之下,中国的主权和国防安全遭到破坏,A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辛丑条约》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危害。
12.【答案】C
【知识点】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何以不曰中华共和国,而必曰中华民国?此民字之意义,为仆研究十余年之结果而得之者。国民者,民国之天子也。”可知,孙中山认为共和制虽然是当时盛行于欧美的代议政体,但仍有其弊病,他想要在中国实施直接民权,强调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因此,孙中山强调民权,C选项正确;
材料与“民主主义”“民族主义”“民生主义”无关,AB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三民主义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三民主义的相关知识,
13.【答案】A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自1918年起,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不少团体:李大钊成立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何叔衡等在湖南创办文化书社等。”及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十月革命后,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成为进步知识分子的新的选择,成立了许多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因此,这些团体的成立,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A选项正确;
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B选项错误;
“适应了深化反封建斗争的需要”与材料主旨无关,C选项错误;
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队伍的不断壮大,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4.【答案】A
【知识点】西安事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我们为什么这样发动,为争地盘吗?不是!为泄私愤吗?也不是!我们反对政府屈服外交!国家都要亡了,还在这里出死力自相残杀。”及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在西北“围剿"红军的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与红军停战,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但蒋介石顽固坚持内战政策,亲赴西安威逼张、杨继续进攻红军。在多次恳请无望的情况下,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A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西安事变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西安事变的背景。
15.【答案】C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胜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日本鬼子野心狼,侵略中国逞凶狂。全国军民齐奋起,打得日寇投了降。”可知,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军民的全民族抗战打败了日本侵略者,C选项正确;
ABD时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AB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16.【答案】A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改变了世界形势。”及所学知识可知,1964年10月16日,在我国西部戈壁,伴随着一声霹雳巨响,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宣告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原子弹的爆炸成功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核垄断,A选项正确;
材料与世界军事信息化的发展无关,B选项错误;
材料与中国的科技引领世界无关,C选项错误;
材料没有提到人类由此迈入原子能时代,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两弹一星”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意义。
17.【答案】D
【知识点】对外开放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78年,广州地区生产总值43.09亿元;2020年,这一数字已是25019.11亿元,增长了580倍。广州,以占全国1/1290的土地,创造了全国1/40的GDP,外贸进出口总额居全国第一。”及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中国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因此,广州经济增长最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D选项正确;
ABC均不是广州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ABC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外开放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对外开放的相关知识。
18.【答案】B
【知识点】汉字的演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古代中国的甲骨文”“ 古代希腊的字母文字”可知,人类走向文明时代的共同特征是文字的出现;根据材料“孟斐斯城”“二里头宫殿遗址” “雅典城”可知,人类走向文明时代的共同特征是城市的兴起,B选项正确;
社会分工指农业、手工业的分工,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与材料无关,A选项错误;
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增加,直接促进了相对剩余产品的出现,对于剩余产品的不公平分配就是私有制的最早形式,雅典城不属于王宫建筑,C选项错误;
阶级的出现和农业的产生与“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雅典城”无关,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字的出现与城市的兴起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文字的出现与城市的兴起的相关知识点。
19.【答案】D
【知识点】文艺复兴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欧洲中世纪绘画不注重表现人的气质,描绘故事也是颇为程式化,冷冰冰地讲述圣经故事。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使人物鲜活起来,终于有了“表情包”。右图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乔托的《哀悼基督》以及画中的天使。”及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使人物鲜活起来,表情丰富,反映出了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人文精神,D选项正确;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批判基督教会,A选项错误;
材料没有提及当时重视商品经济,B选项错误;
文艺复兴传播人文主义思想,与启蒙思想无关,C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艺复兴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文艺复兴的相关知识点。
20.【答案】D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492年8月3日早晨,我从(西班牙)帕罗斯出发,向西前往位于大西洋上的加那利群岛,然后从那里出发前往印度。这次航海的任务是作为国王陛下的使节,完成国王陛下吩咐给我的任务,向彼岸的君主致以我们的问候。”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航海家是哥伦布。哥伦布深信“地圆学说”,认为向西航行能达到亚洲,结果达到了美洲,D选项正确;
哥伦布达到的是美洲,不是通往东方的新航线,A选项错误;
哥伦布航海活动没有到达非洲好望角,B选项错误;
哥伦布航海活动没有到达真正的东方,是航海家达·伽玛,C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重点掌握新航路开辟的相关知识点。
21.【答案】B
【知识点】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没有多少人能够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以外还影响着如此许多之人。如果说他的辉煌能够抵挡时间的侵蚀,那是因为他的生命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产生了一种亲密的回响。”及所学知识可知,《拿破仑法典》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成果,也是资产阶级国家最早的一部民法典,它破除了封建的立法原则,成为欧美国家各国资产阶级的立法规范,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最能体现拿破仑“帮助塑造了现代法国”的是主持编纂《民法典》,B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拿破仑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拿破仑活动的相关知识。
22.【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可知,工业革命人们对英国工业革命的认识经历了从经济到政治再到自然条件的变化,说明随着研究视角的拓展而趋于全面,B选项正确;
A选项表述太绝对,A选项错误;
材料未提及对其他欧洲国家的观察,C选项错误;
后期学者研究与传统观点都是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英国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
23.【答案】D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意义;马克思、恩格斯与《共产党宣言》;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
【解析】【分析】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该论述表达无产阶级革命必胜的信念。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选项D正确;
A 项与马克思的《资本论》有关,排除;
该论述并没有体现它赢得全世界的广泛支持和拥护,所以排除 B 项;
C 项十月革命此时还没有发生,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共产党宣言》的相关知识。
24.【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程及结果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世界上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可知,这反映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结束后,民族独立运动不断高涨,殖民体系受到冲击,B选项正确;
俄国十月革命于1917年已经胜利,不是兴起,A选项错误;
黑人民权运动盛行不是在一站后,C选项错误;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走向联合,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一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相关知识。
25.【答案】C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纪录片《美国工厂》讲述了中国企业家曹德旺在美国投资福耀玻璃工厂的过程。在生产过程中,因中美双方在工业模式、企业管理、文化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工厂一度处于亏损状态。不过,最终大家弥合了分歧,工厂终于开始盈利。”可知,最终通过分歧的弥合,中国企业家在美国设立的企业开始盈利,这说明了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文化的融合,C选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中国的主导地位,A选项错误;
中美双方最终弥合,而不是冲突加剧,B选项错误;
材料没有提到贸易自由化深入发展,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26.【答案】(1)措施:①军事征服;②设置三郡;③迁民戍守;④通畅交通(也可表述为修通道路、修凿灵渠)。
(2)意义:①促进了唐与吐蕃的民族交往与融合;②使中华文化愈加丰富多元;③传播了中原地区的风俗与文化。
(3)因素:①民族交融;②各民族的交流、互相借鉴、共同发展;③历代统治者的支持与改革。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秦始皇又增派援军,终于征服了越族”可知,采取的措施是军事征服;根据材料“建置了南海、桂林、象三郡”可知,设置三郡加强对越族地区的统治;根据材料“派遣数十万内地人民到南方去戍守”可知,采取的措施是迁民戍守;根据材料“修通了道路,特别是修凿了灵渠”可知,采取的措施是开凿灵渠。
(2)根据材料“文成公主的入藏,不仅保证了唐蕃间在政治上的长久友好关系,还将大唐的音乐、茶文化和医药典籍等传入了吐蕃。吐蕃文化中的马球运动、装束方式等也传入了大唐,为中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可知,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唐与吐蕃的民族交往与融合;使中华文化愈加丰富多元;传播了中原地区的风俗与文化。
(3)根据材料“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交融,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因素有:民族交融;各民族的交流、互相借鉴、共同发展;历代统治者的支持与改革。
故答案为:(1)措施:①军事征服;②设置三郡;③迁民戍守;④通畅交通(也可表述为修通道路、修凿灵渠)。
(2)意义:①促进了唐与吐蕃的民族交往与融合;②使中华文化愈加丰富多元;③传播了中原地区的风俗与文化。
(3)因素:①民族交融;②各民族的交流、互相借鉴、共同发展;③历代统治者的支持与改革。
【点评】本题考查秦始皇巩固边疆的措施、文成公主入藏的意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秦始皇巩固边疆的措施、文成公主入藏的意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相关知识。
27.【答案】(1)条约:《南京条约》。
特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用:成为了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条件:①遵循和平发展理念;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布局: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影响:①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②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或①形成全方位外交布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争取到良好的国际环境,并带动世界经济发展;②中国从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变成更具影响力和作用力的推动者,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后,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这是中国历史上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根据材料“ 不承认旧中国的任何外交关系,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友好态度的外国政府,中国政府愿意在平等、互利及在相互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之建立外交关系。”可知,新中国的外交特点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根据材料二“两国总理重申这些原则,并且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它们将形成和平和安全的坚固基础……”可知,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给世界建立的“范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能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原则,遵循和平发展理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这些是我国保持独立自主的外交的前提条件;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坚持全面推进、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国从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变成更具影响力和作用力的推动者,在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故答案为:(1)条约:《南京条约》。特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用:成为了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条件:①遵循和平发展理念;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布局: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影响:①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②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或①形成全方位外交布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争取到良好的国际环境,并带动世界经济发展;②中国从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变成更具影响力和作用力的推动者,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点评】本题考查《南京条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等相关史实。需要理解并掌握《南京条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等相关知识。
28.【答案】(1)解决:实行农奴制改革(或废除农奴制或进行了1861年改革)。
结果: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2)政策:新经济政策。
(3)特点:①经济结构严重失衡;②重工业比较突出,轻工业和农业相对落后。
(4)结局:苏联解体。
启示: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③坚持马列主义;④改革必须符合国情;⑤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知识点】俄国农奴制的改革与废除;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及弊端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 到了19世纪60年代,它们(俄国)弱点暴露无疑,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及所学知识可知,未解决“关键弱点”,沙皇亚利山大二世实行自上而下的农奴制改革。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2)根据材料“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及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的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发展经济。
(3)根据材料 的漫画及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济的特点是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衡;重工业比较突出,轻工业与农业发展相对落后。
(4)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僵化了的“苏联的模式”造成了苏联的解体。本小问为开放型题目,言之有理皆可。如: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③坚持马列主义;④改革必须符合国情;⑤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故答案为:(1)解决:实行农奴制改革(或废除农奴制或进行了1861年改革)。结果: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2)政策:新经济政策。
(3)特点:①经济结构严重失衡;②重工业比较突出,轻工业和农业相对落后。
(4)结局:苏联解体。 启示: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③坚持马列主义;④改革必须符合国情;⑤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点评】本题考查俄国农奴制改革、新经济政策、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济的特点、苏联解体等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俄国农奴制改革、新经济政策、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济的特点、苏联解体等相关知识。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