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2-2023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同步练习

统编版2022-2023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同步练习

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登陆《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共有六项标准。其中第五项标准为“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的变化影响下容易变得易于损坏”,下列符合该条标准的文化遗产是(  )
A.西递宏村 B.颐和园
C.佛罗伦萨大教堂 D.奥斯维辛集中营
【答案】A
【知识点】中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的变化影响下容易变得易于损坏”等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符合该条的文化遗产是西递宏村,A正确;
B错误,颐和园是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皇家园林,与“尤其在不可逆转的变化影响下容易变得易于损坏”不相符;
C错误,佛罗伦萨大教堂不是传统人类居住地,排除;
D错误,奥斯威辛集中营是德国纳粹政权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的铁证,同时也见证了反人类的滔天罪行,也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的变化影响下容易变得易于损坏”。
2.(2020高一下·安阳开学考)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到北宋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该学着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商品种类的增加 B.纸币交子的使用
C.商人群体的出现 D.坊市界限的打破
【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以前的城市,一般是坊、市分区,北宋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彻底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D项正确;
商品种类的增加在其它朝代也有,不属于转折,排除A项;
B与城市发展变化关系不大,排除;
商人群体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宋朝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市坊界限被打破,城市经济职能不断增强。
3.唐代诗人岑参的诗句“长安城中百万家,不知何人吹夜笛”和贾岛的诗句“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都体现了(  )
A.唐朝社会的繁荣生机 B.唐都长安的布局严整
C.城市的功能分区明显 D.中外交流的日益加深
【答案】A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长安城中百万家,不知何人吹夜笛”、“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中唐诗反映了唐朝长安城的繁荣景象,A正确;
B错误,材料不能体现长安城布局严谨;
C错误,材料不能看出长安城城市功能分区明显;
D错误,材料无关中外交流;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的文学艺术,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唯物史观。
4.(2020高二上·天津月考)“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由此说明镇(  )
A.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B.具有军事防御功能
C.因军事驻扎而形成 D.可以解决边患问题
【答案】B
【知识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五代十国
【解析】【分析】镇将“掌防戍守御”说明镇具有军事防御的功能,故B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故排除A项;
材料旨在说明镇的功能而非镇形成的原因,故排除C项;
“解决边患问题”的说法错误且与史实不符,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掌防戍守御”进行分析即可。
5.(2020高二上·天津月考)古希腊雅典城市的中心是卫城,最早的居民中心形成于卫城的山脚下。整个城市形成的标志是卫城西北角城市广场的形成。由此说明(  )
A.城市易在山脚下形成 B.城市广场是城市的前身
C.卫城是雅典唯一的城市 D.居民中心结合会形成城市
【答案】D
【知识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与寡头政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最早的居民中心形成于卫城的山脚下”并结合所学可知,居民中心结合会形成城市,故D项正确;
A项是对“最早的居民中心形成于卫城的山脚下”的错误解读,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商品经济发达的地方容易形成城市,故排除;
城市广场是居民中心发展的结果,并不是城市的前身,故排除B项;
“唯一”说法太过绝对,故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最早的居民中心形成于卫城的山脚下”进行分析即可。
6.集镇与城不同,作为商业中心,集镇联系的对象是四周的乡民。明朝前期,农民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江南地区在原有集镇的基础上,出现了一批新兴集镇,但集镇的分布不能过于稠密,否则就会出现被迫衰退者。这说明明朝前期(  )
A.政府对集镇分布进行合理规划 B.各地的集镇具有明显的排他性
C.新兴集镇导致原有集镇的衰退 D.农业对集镇发展具有双重作用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集镇的兴起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明朝前期,农民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江南地区在原有集镇的基础上,出现了一批新兴集镇”分析可知,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市镇的兴起,而“但集镇的分布不能过于稠密,否则就会出现被迫衰退者”等信息则反映了市镇的过度发展会导致农业衰退,由此说明农业对集镇发展具有双重作用,D正确;
A错误,材料无关政府对集镇的规划,排除;
B错误,材料强调集镇和农业的关系,无关集镇的排他性;
C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集镇的兴起与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明朝前期,农民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江南地区在原有集镇的基础上,出现了一批新兴集镇”、“但集镇的分布不能过于稠密,否则就会出现被迫衰退者”。
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分析明朝雇工与雇主关系的变化。明朝雇工由百年以前“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到“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的变化,反映了雇主与雇工之间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导致此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商品经济对社会经济生活领域日益深刻的渗透,则是最重要的原因,故A项符合题意。这一变化反映的是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而不是强化,与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无关,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故排除B、C、D三项。
8.唐代长安宫殿形成一个专区,与城市其他地区分隔,并位于全城北部的中央;由于宫城位于北部,市被移至南部的住宅区内,使传统的面朝后市被倒过来:宗庙和社坛仍按传统,即左祖右社,在皇城内分布。这种设计反映出(  )
A.坊市分区制度瓦解 B.宫城市民距离拉近
C.儒学影响城市布局 D.营建城市形成制度
【答案】C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宗庙和社坛仍按传统,即左祖右社,在皇城内分布”等信息分析可知:传统儒家思想的伦理观念对城市布局产生影响,C正确;
A错误,宋代市坊制度瓦解;
B错误,材料无关宫城和市民距离拉进;
D错误,材料不能看出城市营建形成制度;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城市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宗庙和社坛仍按传统,即左祖右社,在皇城内分布”。
9.福建土楼承启楼里有一副堂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宜注重人伦。”该联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源于(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答案】B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宜注重人伦”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中的堂联凸显了血缘关系,源于宗法观念,B正确;
A错误,材料无关分封制,排除;
C错误,材料无关郡县制,排除;
D错误,材料无关科举制,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宗法制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宜注重人伦”。
10.(2021高二下·松原期中)据《甘肃通志》载:庆阳府人“好稼穑务本业,有先王遗风,陶复陶穴以为居,于貉为裘以御寒”。对材料中的民居说法正确的是(  )
A.是窑洞,主要出现在我国的北方
B.是巢穴,主要出现在我国的南方
C.是土楼,因为当地已经发展农业
D.是帐篷,因当地以动物皮毛御寒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食物生产与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甘肃庆阳地处典型的陇东黄土高原区,《甘肃通志》中的“陶复陶穴以为居,于貉为裘以御寒”是古代人根据当地的地理条件挖掘的窑洞,主要出现在我国的北方,故A正确。
B、C、D三项均与材料中的“陶穴”不符,故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民居特点,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唯物史观,强调自然地理环境对民居产生的影响。
1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自汉至宋形成了与欧洲城市完全不同的坊市制。宋以后虽然坊市制的封闭状态被打破,但在重要的城市仍保留了官民居住区分开的格局,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清代。这说明坊市制(  )
A.具有较浓厚的等级色彩 B.是维护市场秩序的需要
C.有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 D.严重阻碍中国社会转型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集镇的兴起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但在重要的城市仍保留了官民居住区分开的格局,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清代”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说明市坊制度带有浓厚的封建等级色彩,A正确;
B错误,材料现象与市场秩序的维护无关;
C错误,材料中“官民居住区分开”的局面不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
D错误,说法夸大其词;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城市规划,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但在重要的城市仍保留了官民居住区分开的格局,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清代”。
12.(2022高二下·宁波期中)位于土耳其的恰塔尔·休于可能是人类最早建立的城市,距今有8000年之久。这座城中有1000多座土砖砌的房屋,人口超过6000。其房屋规格统一,屋内有木梯、炉灶,供坐卧的平台,还有不少人家的墙壁上有装饰壁画、灰泥浮雕和兽头。据此可推知,该城市(  )
A.不存在贫富阶级差异 B.为军事目的而设立
C.手工业发展领先世界 D.生活环境较为稳定
【答案】D
【知识点】古代城市的产生
【解析】【分析】材料“这座城中有1000多座土砖砌的房屋,人口超过6000”体现了该城市定居生活的出现,说明该城市生活环境较为稳定,D项正确;
城市的出现说明当时已经出现私有制,必然会出现贫富差距问题,A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其建立的目的是军事目的,B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手工业同其它地区的对比,无法得出手工业发展领先世界,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解题的关键是分析“这座城中有1000多座土砖砌的房屋,人口超过6000”的主旨,结合古代城市的发展及其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3.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下列项中,最适合用于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布局的是(  )
A.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
B.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
C.庶人所造堂舍,不得过三间四架,门屋一间两架
D.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集镇的兴起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等信息分析可知,D项重城市具有一定的规模,由明确的分区,与材料相符合,D正确。
A错误,A项反映了古人穴居的状况,与材料城市局部不相符,排除;
B错误,B项体现的是宫室的建立,不是城市布局,排除;
C错误,C项体现的是平民的房屋构建规格,不是城市布局,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城市的构建,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14.唐都长安是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典范之作——整体呈方正规则形状,沿中轴线对称,宫殿规模宏大,且居中分布,城市商业活动受到严格限制。与中古时期的欧洲以教堂和市民广场为中心的开放式布局形成鲜明反差。这一反差折射出两大文明(  )
A.经济水平的差距 B.国家管理水平的优劣
C.审美取向的不同 D.社会治理方式的差异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集镇的兴起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宫殿规模宏大,且居中分布,城市商业活动受到严格限制”分析可知:材料中长安城的布局反映了专制王权的加强和重农抑商政策;而“与中古时期的欧洲以教堂和市民广场为中心的开放式布局形成鲜明反差”则反映了中古时期的西欧教权强大,工商业繁荣,市民阶层壮大,因此材料中城市布局的差异,折射出社会治理方式的差异,D正确;
A错误,材料现象无关经济发展水平;
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治理方式的差异,无关管理水平优劣;
C错误,材料无关审美取向;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城市布局,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唯物史观。
15.福建土楼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往往将供奉祖先牌位的上堂安置于建筑的最里边;徽州古村落聚族而居,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据此可知,这些建筑形式蕴含的共同文化特性是(  )
A.中心突出且自由活泼 B.讲究对称和主次分明
C.重视血缘和伦理观念 D.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
【答案】C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出于族群安全”“将供奉祖先牌位的上堂安置于建筑的最里边”“聚族而居,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信息分析可知,福建的土楼和徽州古村落都体现了注重血缘和伦理的观念,C正确;
A错误,材料不能体现自由活泼;
B错误, 材料不能看出讲究对称;
D错误,材料体现了浓厚的血缘伦理色彩,无关等级制度;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民居的特点,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出于族群安全”“将供奉祖先牌位的上堂安置于建筑的最里边”“聚族而居,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京(今河南商丘附近)去汴河五里,河坝(畔) 谓之河市,五代国(国指北宋)初,官府罕至,舟车所聚,四方商贾孔道(交通要道)也。其盛非宋州可比。
——摘编自【分析】北宋王巩《闻见近录》
材料二 宋代城市功能由单一的维护封建统治的堡垒功能,日趋走向多样化,它的社会、商业贸易、文化消费等功能日益显露出来。最明显的就是城市生活由原来只为统治集团、贵族官僚服务开始面向下层,面向一般市民生活需求。史载,“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尚多僭侈,未合古制”。城市突破了居民区和商业区的区分,中世纪前期的城市管理制度“坊市制”被十分发达的“厢坊制”所取代,到了南宋中叶,不少城市又演变为“隅巷(坊)制”,坊不再是封闭式的居民区,实际上是商业与居住混杂在一起的街区。南方以自然经济区域为范围,以经济发展为驱动力,推动交通,人文方面的发展,形成一个个独具风格和特色的多功能城市,走上了经济型城市的发展道路。正是这场宋代的“城市革命”,推动了封建城市规划的变革,中国城市的发展,开始了多元化的道路。
——摘编自吴刚《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活》等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封建社会集镇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城市革命”的主要表现。
【答案】(1)原因:商业发展的结果;交通要道人口聚集的结果。
(2)表现:城市功能以商业服务为主(城市功能多样化);城市生活面向下层民众;出现奢侈消费之风(在民众服饰等方面突破封建等级限制);城市管理由封闭走向开放;城市发展以经济为主要驱动力等。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中国古代集镇的兴起与发展
【解析】【分析】(1)原因:根据“ 去汴河五里 ”“ 四方商贾孔道(交通要道)也 ”等信息分析可知, 商业发展的结果;交通要道人口聚集的结果。
(2)主要表现:根据“宋代城市功能由单一的维护封建统治的堡垒功能,日趋走向多样化,它的社会、商业贸易、文化消费等功能日益显露出来”得出:城市功能以商业服务为主;根据“最明显的就是城市生活由原来只为统治集团、贵族官僚服务开始面向下层,面向一般市民生活需求”得出:城市生活面向下层民众;根据“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尚多僭侈,未合古制”得出: 出现奢侈消费之风 根据“ 城市突破了居民区和商业区的区分 ”、“坊不再是封闭式的居民区,实际上是商业与居住混杂在一起的街区”得出:城市管理由封闭走向开放;根据“南方以自然经济区域为范围,以经济发展为驱动力,推动交通,人文方面的发展”得出:城市发展以经济为主要驱动力等。
故答案为:(1)原因:商业发展的结果;交通要道人口聚集的结果。
(2)表现:城市功能以商业服务为主(城市功能多样化);城市生活面向下层民众;出现奢侈消费之风(在民众服饰等方面突破封建等级限制);城市管理由封闭走向开放;城市发展以经济为主要驱动力等。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集镇的发展和宋代的商业革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现代工业兴起之前,作为"生存于农村经济上面”的市镇,其全部活力来自周围的农村经济。然而,正是在江南农业高度发展的基础上,这些市镇作为新兴的工商业据点,发布在广袤的乡村地区。各式工匠的手工业生产与商业贸易一道,构成了此类市镇经济的主要成分;市镇周围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是市镇赖以生长的土壤;交汇于市镇的水陆交通,则为市镇输送养料的孔道。
——摘自《中国近世农村经济制度史论》
材料二 除了大量棉纺业和丝织业市镇外,明代江南还有-些专业市镇,经营不同的手工业,如盐业、榨油业、笔业、竹木山货业等。这些市镇并非行政运转的结果,而是商业及手工业集聚自然形成的。三教九流的人物聚集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很有生气的社会。在浓重的商品气中,却还不能忘了,士大夫们往往会因为市镇的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和信息灵通,选择临近的市镇居住。大夫们在江南营造了不少园林,不但展现财力和成就,也展现他们的文化品位。
——卜宪群《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及所学的知识,指出江南市镇兴起的条件,并分析其特点和影响。
【答案】条件:①江南农业的发展;②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③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④江南水陆交通便利。特点:①出现了行业分工的专业市镇;②工商业自然聚集形成;③出现了富有生气的市民生活;④商业气息与文化气息结合。影响:①适应了工商业发展的需要;②促进了区域市场网络的形成;③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壮大和世俗文化的发展。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条件:根据"生存于农村经济上面”“全部活力来自周围的农村经济”等信息分析可知,江南农业的发展;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根据“各式工匠的手工业生产与商业贸易一道,构成了此类市镇经济的主要成分”得出: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根据“交汇于市镇的水陆交通,则为市镇输送养料的孔道”得出:江南水陆交通便利。特点:根据“除了大量棉纺业和丝织业市镇外,明代江南还有一些专业市镇,经营不同的手工业,如盐业、榨油业、笔业、竹木山货业等”得出:出现了行业分工的专业市镇;根据“这些市镇并非行政运转的结果,而是商业及手工业集聚自然形成的”得出:工商业自然聚集形成;根据“三教九流的人物聚集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很有生气的社会”得出:出现了富有生气的市民生活;根据“大夫们在江南营造了不少园林,不但展现财力和成就,也展现他们的文化品位”得出:商业气息与文化气息结合。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促进工商业发展、推动区域市场网络的形成及促进市民文化兴起等方面进行回答。
故答案为:条件:江南农业的发展;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江南水陆交通便利。特点:出现了行业分工的专业市镇;工商业自然聚集形成;出现了富有生气的市民生活;商业气息与文化气息结合。影响:适应了工商业发展的需要;促进了区域市场网络的形成;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壮大和世俗文化的发展。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江南市镇的兴起及特点和影响,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
统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登陆《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共有六项标准。其中第五项标准为“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的变化影响下容易变得易于损坏”,下列符合该条标准的文化遗产是(  )
A.西递宏村 B.颐和园
C.佛罗伦萨大教堂 D.奥斯维辛集中营
2.(2020高一下·安阳开学考)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到北宋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该学着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商品种类的增加 B.纸币交子的使用
C.商人群体的出现 D.坊市界限的打破
3.唐代诗人岑参的诗句“长安城中百万家,不知何人吹夜笛”和贾岛的诗句“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都体现了(  )
A.唐朝社会的繁荣生机 B.唐都长安的布局严整
C.城市的功能分区明显 D.中外交流的日益加深
4.(2020高二上·天津月考)“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由此说明镇(  )
A.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B.具有军事防御功能
C.因军事驻扎而形成 D.可以解决边患问题
5.(2020高二上·天津月考)古希腊雅典城市的中心是卫城,最早的居民中心形成于卫城的山脚下。整个城市形成的标志是卫城西北角城市广场的形成。由此说明(  )
A.城市易在山脚下形成 B.城市广场是城市的前身
C.卫城是雅典唯一的城市 D.居民中心结合会形成城市
6.集镇与城不同,作为商业中心,集镇联系的对象是四周的乡民。明朝前期,农民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江南地区在原有集镇的基础上,出现了一批新兴集镇,但集镇的分布不能过于稠密,否则就会出现被迫衰退者。这说明明朝前期(  )
A.政府对集镇分布进行合理规划 B.各地的集镇具有明显的排他性
C.新兴集镇导致原有集镇的衰退 D.农业对集镇发展具有双重作用
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8.唐代长安宫殿形成一个专区,与城市其他地区分隔,并位于全城北部的中央;由于宫城位于北部,市被移至南部的住宅区内,使传统的面朝后市被倒过来:宗庙和社坛仍按传统,即左祖右社,在皇城内分布。这种设计反映出(  )
A.坊市分区制度瓦解 B.宫城市民距离拉近
C.儒学影响城市布局 D.营建城市形成制度
9.福建土楼承启楼里有一副堂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宜注重人伦。”该联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源于(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10.(2021高二下·松原期中)据《甘肃通志》载:庆阳府人“好稼穑务本业,有先王遗风,陶复陶穴以为居,于貉为裘以御寒”。对材料中的民居说法正确的是(  )
A.是窑洞,主要出现在我国的北方
B.是巢穴,主要出现在我国的南方
C.是土楼,因为当地已经发展农业
D.是帐篷,因当地以动物皮毛御寒
1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自汉至宋形成了与欧洲城市完全不同的坊市制。宋以后虽然坊市制的封闭状态被打破,但在重要的城市仍保留了官民居住区分开的格局,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清代。这说明坊市制(  )
A.具有较浓厚的等级色彩 B.是维护市场秩序的需要
C.有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 D.严重阻碍中国社会转型
12.(2022高二下·宁波期中)位于土耳其的恰塔尔·休于可能是人类最早建立的城市,距今有8000年之久。这座城中有1000多座土砖砌的房屋,人口超过6000。其房屋规格统一,屋内有木梯、炉灶,供坐卧的平台,还有不少人家的墙壁上有装饰壁画、灰泥浮雕和兽头。据此可推知,该城市(  )
A.不存在贫富阶级差异 B.为军事目的而设立
C.手工业发展领先世界 D.生活环境较为稳定
13.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下列项中,最适合用于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布局的是(  )
A.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
B.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
C.庶人所造堂舍,不得过三间四架,门屋一间两架
D.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14.唐都长安是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典范之作——整体呈方正规则形状,沿中轴线对称,宫殿规模宏大,且居中分布,城市商业活动受到严格限制。与中古时期的欧洲以教堂和市民广场为中心的开放式布局形成鲜明反差。这一反差折射出两大文明(  )
A.经济水平的差距 B.国家管理水平的优劣
C.审美取向的不同 D.社会治理方式的差异
15.福建土楼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往往将供奉祖先牌位的上堂安置于建筑的最里边;徽州古村落聚族而居,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据此可知,这些建筑形式蕴含的共同文化特性是(  )
A.中心突出且自由活泼 B.讲究对称和主次分明
C.重视血缘和伦理观念 D.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京(今河南商丘附近)去汴河五里,河坝(畔) 谓之河市,五代国(国指北宋)初,官府罕至,舟车所聚,四方商贾孔道(交通要道)也。其盛非宋州可比。
——摘编自【分析】北宋王巩《闻见近录》
材料二 宋代城市功能由单一的维护封建统治的堡垒功能,日趋走向多样化,它的社会、商业贸易、文化消费等功能日益显露出来。最明显的就是城市生活由原来只为统治集团、贵族官僚服务开始面向下层,面向一般市民生活需求。史载,“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尚多僭侈,未合古制”。城市突破了居民区和商业区的区分,中世纪前期的城市管理制度“坊市制”被十分发达的“厢坊制”所取代,到了南宋中叶,不少城市又演变为“隅巷(坊)制”,坊不再是封闭式的居民区,实际上是商业与居住混杂在一起的街区。南方以自然经济区域为范围,以经济发展为驱动力,推动交通,人文方面的发展,形成一个个独具风格和特色的多功能城市,走上了经济型城市的发展道路。正是这场宋代的“城市革命”,推动了封建城市规划的变革,中国城市的发展,开始了多元化的道路。
——摘编自吴刚《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活》等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封建社会集镇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城市革命”的主要表现。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现代工业兴起之前,作为"生存于农村经济上面”的市镇,其全部活力来自周围的农村经济。然而,正是在江南农业高度发展的基础上,这些市镇作为新兴的工商业据点,发布在广袤的乡村地区。各式工匠的手工业生产与商业贸易一道,构成了此类市镇经济的主要成分;市镇周围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是市镇赖以生长的土壤;交汇于市镇的水陆交通,则为市镇输送养料的孔道。
——摘自《中国近世农村经济制度史论》
材料二 除了大量棉纺业和丝织业市镇外,明代江南还有-些专业市镇,经营不同的手工业,如盐业、榨油业、笔业、竹木山货业等。这些市镇并非行政运转的结果,而是商业及手工业集聚自然形成的。三教九流的人物聚集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很有生气的社会。在浓重的商品气中,却还不能忘了,士大夫们往往会因为市镇的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和信息灵通,选择临近的市镇居住。大夫们在江南营造了不少园林,不但展现财力和成就,也展现他们的文化品位。
——卜宪群《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及所学的知识,指出江南市镇兴起的条件,并分析其特点和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中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的变化影响下容易变得易于损坏”等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符合该条的文化遗产是西递宏村,A正确;
B错误,颐和园是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皇家园林,与“尤其在不可逆转的变化影响下容易变得易于损坏”不相符;
C错误,佛罗伦萨大教堂不是传统人类居住地,排除;
D错误,奥斯威辛集中营是德国纳粹政权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的铁证,同时也见证了反人类的滔天罪行,也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的变化影响下容易变得易于损坏”。
2.【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以前的城市,一般是坊、市分区,北宋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彻底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D项正确;
商品种类的增加在其它朝代也有,不属于转折,排除A项;
B与城市发展变化关系不大,排除;
商人群体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宋朝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市坊界限被打破,城市经济职能不断增强。
3.【答案】A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长安城中百万家,不知何人吹夜笛”、“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中唐诗反映了唐朝长安城的繁荣景象,A正确;
B错误,材料不能体现长安城布局严谨;
C错误,材料不能看出长安城城市功能分区明显;
D错误,材料无关中外交流;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唐朝的文学艺术,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唯物史观。
4.【答案】B
【知识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五代十国
【解析】【分析】镇将“掌防戍守御”说明镇具有军事防御的功能,故B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故排除A项;
材料旨在说明镇的功能而非镇形成的原因,故排除C项;
“解决边患问题”的说法错误且与史实不符,故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掌防戍守御”进行分析即可。
5.【答案】D
【知识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与寡头政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最早的居民中心形成于卫城的山脚下”并结合所学可知,居民中心结合会形成城市,故D项正确;
A项是对“最早的居民中心形成于卫城的山脚下”的错误解读,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商品经济发达的地方容易形成城市,故排除;
城市广场是居民中心发展的结果,并不是城市的前身,故排除B项;
“唯一”说法太过绝对,故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解答本题根据材料“最早的居民中心形成于卫城的山脚下”进行分析即可。
6.【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集镇的兴起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明朝前期,农民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江南地区在原有集镇的基础上,出现了一批新兴集镇”分析可知,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市镇的兴起,而“但集镇的分布不能过于稠密,否则就会出现被迫衰退者”等信息则反映了市镇的过度发展会导致农业衰退,由此说明农业对集镇发展具有双重作用,D正确;
A错误,材料无关政府对集镇的规划,排除;
B错误,材料强调集镇和农业的关系,无关集镇的排他性;
C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集镇的兴起与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明朝前期,农民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江南地区在原有集镇的基础上,出现了一批新兴集镇”、“但集镇的分布不能过于稠密,否则就会出现被迫衰退者”。
7.【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分析明朝雇工与雇主关系的变化。明朝雇工由百年以前“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到“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的变化,反映了雇主与雇工之间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导致此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商品经济对社会经济生活领域日益深刻的渗透,则是最重要的原因,故A项符合题意。这一变化反映的是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而不是强化,与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无关,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故排除B、C、D三项。
8.【答案】C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宗庙和社坛仍按传统,即左祖右社,在皇城内分布”等信息分析可知:传统儒家思想的伦理观念对城市布局产生影响,C正确;
A错误,宋代市坊制度瓦解;
B错误,材料无关宫城和市民距离拉进;
D错误,材料不能看出城市营建形成制度;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城市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宗庙和社坛仍按传统,即左祖右社,在皇城内分布”。
9.【答案】B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宜注重人伦”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中的堂联凸显了血缘关系,源于宗法观念,B正确;
A错误,材料无关分封制,排除;
C错误,材料无关郡县制,排除;
D错误,材料无关科举制,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宗法制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宜注重人伦”。
10.【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食物生产与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甘肃庆阳地处典型的陇东黄土高原区,《甘肃通志》中的“陶复陶穴以为居,于貉为裘以御寒”是古代人根据当地的地理条件挖掘的窑洞,主要出现在我国的北方,故A正确。
B、C、D三项均与材料中的“陶穴”不符,故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民居特点,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唯物史观,强调自然地理环境对民居产生的影响。
11.【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集镇的兴起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但在重要的城市仍保留了官民居住区分开的格局,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清代”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说明市坊制度带有浓厚的封建等级色彩,A正确;
B错误,材料现象与市场秩序的维护无关;
C错误,材料中“官民居住区分开”的局面不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
D错误,说法夸大其词;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城市规划,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但在重要的城市仍保留了官民居住区分开的格局,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清代”。
12.【答案】D
【知识点】古代城市的产生
【解析】【分析】材料“这座城中有1000多座土砖砌的房屋,人口超过6000”体现了该城市定居生活的出现,说明该城市生活环境较为稳定,D项正确;
城市的出现说明当时已经出现私有制,必然会出现贫富差距问题,A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其建立的目的是军事目的,B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手工业同其它地区的对比,无法得出手工业发展领先世界,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解题的关键是分析“这座城中有1000多座土砖砌的房屋,人口超过6000”的主旨,结合古代城市的发展及其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3.【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集镇的兴起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等信息分析可知,D项重城市具有一定的规模,由明确的分区,与材料相符合,D正确。
A错误,A项反映了古人穴居的状况,与材料城市局部不相符,排除;
B错误,B项体现的是宫室的建立,不是城市布局,排除;
C错误,C项体现的是平民的房屋构建规格,不是城市布局,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城市的构建,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14.【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集镇的兴起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宫殿规模宏大,且居中分布,城市商业活动受到严格限制”分析可知:材料中长安城的布局反映了专制王权的加强和重农抑商政策;而“与中古时期的欧洲以教堂和市民广场为中心的开放式布局形成鲜明反差”则反映了中古时期的西欧教权强大,工商业繁荣,市民阶层壮大,因此材料中城市布局的差异,折射出社会治理方式的差异,D正确;
A错误,材料现象无关经济发展水平;
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治理方式的差异,无关管理水平优劣;
C错误,材料无关审美取向;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城市布局,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唯物史观。
15.【答案】C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出于族群安全”“将供奉祖先牌位的上堂安置于建筑的最里边”“聚族而居,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信息分析可知,福建的土楼和徽州古村落都体现了注重血缘和伦理的观念,C正确;
A错误,材料不能体现自由活泼;
B错误, 材料不能看出讲究对称;
D错误,材料体现了浓厚的血缘伦理色彩,无关等级制度;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民居的特点,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出于族群安全”“将供奉祖先牌位的上堂安置于建筑的最里边”“聚族而居,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
16.【答案】(1)原因:商业发展的结果;交通要道人口聚集的结果。
(2)表现:城市功能以商业服务为主(城市功能多样化);城市生活面向下层民众;出现奢侈消费之风(在民众服饰等方面突破封建等级限制);城市管理由封闭走向开放;城市发展以经济为主要驱动力等。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中国古代集镇的兴起与发展
【解析】【分析】(1)原因:根据“ 去汴河五里 ”“ 四方商贾孔道(交通要道)也 ”等信息分析可知, 商业发展的结果;交通要道人口聚集的结果。
(2)主要表现:根据“宋代城市功能由单一的维护封建统治的堡垒功能,日趋走向多样化,它的社会、商业贸易、文化消费等功能日益显露出来”得出:城市功能以商业服务为主;根据“最明显的就是城市生活由原来只为统治集团、贵族官僚服务开始面向下层,面向一般市民生活需求”得出:城市生活面向下层民众;根据“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尚多僭侈,未合古制”得出: 出现奢侈消费之风 根据“ 城市突破了居民区和商业区的区分 ”、“坊不再是封闭式的居民区,实际上是商业与居住混杂在一起的街区”得出:城市管理由封闭走向开放;根据“南方以自然经济区域为范围,以经济发展为驱动力,推动交通,人文方面的发展”得出:城市发展以经济为主要驱动力等。
故答案为:(1)原因:商业发展的结果;交通要道人口聚集的结果。
(2)表现:城市功能以商业服务为主(城市功能多样化);城市生活面向下层民众;出现奢侈消费之风(在民众服饰等方面突破封建等级限制);城市管理由封闭走向开放;城市发展以经济为主要驱动力等。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集镇的发展和宋代的商业革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17.【答案】条件:①江南农业的发展;②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③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④江南水陆交通便利。特点:①出现了行业分工的专业市镇;②工商业自然聚集形成;③出现了富有生气的市民生活;④商业气息与文化气息结合。影响:①适应了工商业发展的需要;②促进了区域市场网络的形成;③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壮大和世俗文化的发展。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条件:根据"生存于农村经济上面”“全部活力来自周围的农村经济”等信息分析可知,江南农业的发展;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根据“各式工匠的手工业生产与商业贸易一道,构成了此类市镇经济的主要成分”得出: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根据“交汇于市镇的水陆交通,则为市镇输送养料的孔道”得出:江南水陆交通便利。特点:根据“除了大量棉纺业和丝织业市镇外,明代江南还有一些专业市镇,经营不同的手工业,如盐业、榨油业、笔业、竹木山货业等”得出:出现了行业分工的专业市镇;根据“这些市镇并非行政运转的结果,而是商业及手工业集聚自然形成的”得出:工商业自然聚集形成;根据“三教九流的人物聚集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很有生气的社会”得出:出现了富有生气的市民生活;根据“大夫们在江南营造了不少园林,不但展现财力和成就,也展现他们的文化品位”得出:商业气息与文化气息结合。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促进工商业发展、推动区域市场网络的形成及促进市民文化兴起等方面进行回答。
故答案为:条件:江南农业的发展;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江南水陆交通便利。特点:出现了行业分工的专业市镇;工商业自然聚集形成;出现了富有生气的市民生活;商业气息与文化气息结合。影响:适应了工商业发展的需要;促进了区域市场网络的形成;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壮大和世俗文化的发展。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江南市镇的兴起及特点和影响,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