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7-2018高二上学期历史入学考试试卷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7-2018高二上学期历史入学考试试卷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入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2017高二上·郑州开学考)《吕氏春秋·任地》中说“上田弃亩(把高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播种,高垄挡风),下田弃甽(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种)”。由此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  )
A.代田法已经出现 B.注重精耕细作
C.水利灌溉发达 D.耕地面积增加
【答案】B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B材料中“上田弃亩(把高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播种,高垄挡风),下田弃甽(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种)”体现了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故选B;
A我国代田法是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排除A。
C材料是合理利用土壤的水分和湿润程度,不是强调水利灌溉发达,排除C;
D材料没有体现耕地面积增加的信息,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2)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2.《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答案】A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根据材料可知农夫通过耕种土地即可养活家人,这有利于自耕农经济的发展即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正确;战国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发展速度较快,不存在抑制之说,故B项错误;铁犁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收益的增加,C项存在因果倒置的错误,且牛耕出现于春秋晚期,故C项不选;材料没有涉及到土地所有制的问题,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
3.(2017高二上·郑州开学考)唐代长安东西两市见于记载的有肉行、绢行、药行、大衣行、秤行、鼓行、铁行等;而当时一些新兴的工商业城市中,同类商品也多集中在一个区域进行交易。由此可见当时(  )
A.手工业生产分工细 B.城市经济空前繁荣
C.商品销售的专业化 D.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答案】C
【知识点】唐朝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可知,题干没有涉及手工业的种类以及生产分工情况,排除A。
B商业贸易集中在东西两市,并且在城市中出现了专门的行,可知没有打破时空限制,且题干没有体现城市经济空前繁荣,排除B。
C从题干可知有各种各样的行业,集中在东西两市进行贸易,这说明商品销售呈现出专业化的特点,C项正确。
D从题干可知有各种各样的行业,集中在东西两市进行贸易,说明城市发展仍受政府控制,经济功能并不明显,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扥能力,同类商品也多集中在一个区域进行交易是关键信息。
4.(2017高二上·郑州开学考)《宋书·周朗传》:“制度日侈,商贩之室,饰等王候……见车马不辨贵贱,视冠服不知尊卑。”材料主张(  )
A.抑制商业的发展 B.王侯要重视商业
C.反对尊卑与贵贱 D.商人王侯等贵贱
【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商贩之室,饰等王候”“见车马不辨贵贱,视冠服不知尊卑”可知
A商业和商人是破坏封建等级秩序的因素之一,故主张抑制商业的发展,A项正确。
B项重视商业与题干打压商人和商业矛盾,排除。
C项反对尊卑与贵贱,与题干“不辨贵贱,不知尊卑”矛盾,排除。
D题干主旨强调要打压商人和商业,维护原有等级秩序,反对商人王侯等贵贱,排除D。
故答案选A。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对“制度日侈”“商贩之室,饰等王候”“见车马不辨贵贱,视冠服不知尊卑”等关键信息的理解,逐一排除选项即可。
5.(2017·岳阳模拟)宋朝时,“苏湖熟,天下足”,全国粮食多采购于此。明清时期,粮食多由南方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和东北向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闽粤运销。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大运河沟通了南北经济 B.区域经济多样性日益突出
C.长途贩运贸易艰难起步 D.全国经济重心发生了改变
【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分析】材料中提到宋朝及明清时期南方成为粮食的重要产地,体现的是经济重心南移,并没有提到大运河在南北经济交往中的作用问题,故A项错误;根据“南方商品经济不发达地区”“东北”等关键词可以得出明清时期南方某些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农业发达,“向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闽粤运销”反映了南方“江浙闽粤”商品经济发达和农业生产不再局限于粮食作物的种植,正体现了经济多样性,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到长途贩运问题,故C项错误;南宋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故D项错误。
6.(2017高二上·郑州开学考)明朝海禁严厉,它把“朝贡”和“通商”合而为一,非入朝纳贡即不许互市,但往往是中国示人以厚,厚往薄来。对明代“朝贡贸易”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物产丰饶不需外国商品 B.通过经济活动达到政治目的
C.通过政治方式实现经济发展 D.天朝上国观念得到外国认同
【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
A项不符合史实,中国虽然物产丰富,但是也从外国引进高产作物(如玉米),排除。
B在朝贡贸易制度下,不朝贡就不许进行经济往来,且“贡”和“赐”的关系实际是不等价的,中国政府往往厚往薄来,以此达到宣扬国威的目的,B项正确。
C“非入朝纳贡即不许互市”说明是以经济手段来达到政治目的,而不是通过政治方式实现经济发展,排除C。
D天朝上国观念是中国人自己的观念,题干不能体现这一观念得到了外国的认可,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非入朝纳贡即不许互市可以看出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7.(2017高一下·天水期末)鸦片战争后,“随着大量的洋纱进口,土纱业已经几乎停止了”。“文昌女工既失其纺纱业,便转入织布”。“北方各处之人,俱购洋棉纱自织,其织成布匹,较市中所售价廉而坚”。这反映了(  )
A.“纺”与“织”分离 B.民间丝纺织业破产
C.“织”与“耕”分离 D.战争破坏民族工业
【答案】A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据材料“土纱业已经几乎停止了”、“购洋棉纱自织,其织成布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鸦片战争后,洋纱进口导致中国小农经济“纺”与“织”分离,故A选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棉纺织业,不是丝织业,故B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耕”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民族工业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故选A。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中国小农经济“纺”与“织”、“织”与“耕”的问题,“纺”指将棉花纺成棉纱;“织”指将棉纱织成棉布;“耕”指农耕,再结合材料信息,即可正确判断。
8.(2017高一下·天水期末)茅盾小说《春蚕》中写道:(一战爆发后)“老陈老爷做丝生意‘发’起来的时候,老通宝家养蚕也是年年都好,十年中间挣得了二十亩的稻田和十多亩的桑地,还有三开间两进的一座平层。”陈老爷“发”起来的原因是(  )
A.“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B.南京国民政府的大力支持
C.西方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答案】A
【知识点】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据材料“一战爆发后……老陈老爷做丝生意‘发’起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时期,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短暂春天,其原因之一是“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故A选项正确;当时中国政府是北洋政府,不是南京国民政府,故B选项错误;当时西方列强忙于一战,故C选项错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属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故D选项错误。故选A。
9.(2017高二上·郑州开学考)《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由此推断(  )
时间 主题 1880—1889年 1890—1899年 1900—1907年
禁缠足(篇) 3 11 17
兴女学(篇) 5 6 17
介绍外国妇女(篇) 2 19 22
合计 10 36 56
A.《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
B.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
C.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
D.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
【答案】D
【知识点】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
【解析】【分析】A题干只是说《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并未提到其创办的时间,无法得出它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的结论,故A项错误。
B图表只涉及对有关妇女问题的文章数量的年代变化,并不能说明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故B项错误。
C题干没有清政府关于革除陋习的事实,故C项错误。
D从图表中可以看出有关妇女问题的文章随着时代发展,其数量越来越多,这说明随着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故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表分析问题的能力,透过纵横方面的对比,可以看出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
10.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答案】B
【知识点】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
【解析】【分析】A材料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婚礼仪式的状况。从材料中不能得出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故A项错误;
B“喜字纱灯”“蓝袍黑褂”是中国婚俗,“演奏钢琴曲”“头披白纱,手持鲜花”是西方婚礼仪式,说明当时的婚礼仪式具有中西习俗融合的特征,故B项正确;
C材料只是讲述婚礼的形式和规模,不能说明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故C项错误;
D材料中的集体婚礼虽由政府组织举办,但不能说明是由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考查近代中国社会婚俗的变化,同时也考查了服饰变化的特点。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再加上材料中婚礼的场面中的喜字是中国的,钢琴是西洋的,所以布置也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出题者通过设置新情境考查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题目新颖却贴近生活。
11.(2017高二上·郑州开学考)在1904年印行的《上海工部局治安章程》中已有《马路章程》17条,其中规定:行车一律靠左边道路;超车必须从右边向前;车辆转弯须慢行,驾驶员必须伸手示意;车辆不得疾驶等。这主要说明(  )
A.近代交通文明在上海逐步确立 B.中国的交通领域开始近代化
C.近代中国的交通业滞后于西方 D.临时政府注重交通文明培养
【答案】A
【知识点】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
A该规定体现了城市交通规范管理制度的逐步确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代交通文明在上海逐步确立,A项正确。
B中国的交通领域开始近代化是在19世纪7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
C近代中国的交通业的确滞后于西方,但题干没有体现中西方交通业的比较,排除C。
D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于1912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马路章程》的规定”,逐一排除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2.(2017高二上·郑州开学考)上表为1950年﹣1953年我国粮食需求与粮食产量统计表(均以1950年为基数100),这表明我国(  )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粮食需求量 100 147 228 350
粮食产量 100 117 128 154
A.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 B.农业生产关系急需调整
C.工业化发展粮食需求增多 D.人口增长粮食需求增加
【答案】B
【知识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给出的内容来看,1950-1953年中国的粮食需求量逐年增高,但是粮食产量不能够满足需求,这表明中国当时的农业生产关系需要调整,
B选项符合。
A选项只反映出第二排的情况,没有联系第一排的情况;
C选项只反映了第一排的情况,没有联系第二排情况;
D选项错在材料中无法得知人口增长的情况。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需求量与生产量的对比,找出产销矛盾,做出政策调整。
13.(2017高二上·郑州开学考)从1961年1月到1963年6月两年半的时间里,在我国共有2600多万城镇人口被搞精简回乡或下乡,其中包括近2000万职工。其直接因素是(  )
A.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结果 B.国民经济政策调整的结果
C.“二五”计划建设的需要 D.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结果
【答案】B
【知识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分析】1961年,实行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精简职工、城镇人口和压缩建设规模,充实了农村劳动力,故B正确;A不是造成材料现象的直接因素,排除;材料时间“1961年5月”,第二个五年计划是从1958-1962年,C错误;知青上山下乡是在“文革”期间,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精简回乡或下乡”说明农工比例需要调整,进而分析出答案。
14.(2016高一下·太原期末)1955年11月我国正式印制使用粮票,1993年2月后粮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粮票的废除反映出(  )
A.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计划经济在我国终结
C.国家全面放开商品定价 D.物质供应的日益丰富
【答案】D
【知识点】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21世纪初,中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材料“1993年”不符,故A项错误;1992年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1世纪初,中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计划经济不可能终结,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定价权问题,票证只是一种物资配给的方式,故C项错误;票证是国家物资短缺的情况下实施的一种制度,票证制度的取消,表明国家物资丰富,能够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故D项正确。
15.(2017高一下·桂林期中)1979年7月,中国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80年代相继颁布《涉外经济合同法》《外资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等。这些文件的发布(  )
A.表明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B.主要是为了发展市场经济
C.增强了政府对外开放政策的可信度
D.巩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答案】C
【知识点】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对外开放。题干列举的各项法律为我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与外商合资、经营等活动提供了规范,使之制度化、法律化,表明政府推进对外开放的决心。当时的中国刚刚实行改革开放,外界对此态度不明,制定这些法律可以减少外界疑虑,增强政府的可信度,能够有效吸引外资。颁布这些法律正是为了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并非表明我国已经融入。发展市场经济是最终目的,但题干只是强调完善对外开放的相关法律。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点评】本题可以参照政治学科知识,我国的外商企业分为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三种类型。我国的外资企业立法是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而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的,至今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外资企业立法体系。
16.(2017高一下·双峰期中)下表是16世纪末欧洲部分主要国家的物价与16世纪初相比的上涨倍数。由此可以推断(  )
国家 西班牙 英国 荷兰 法国
倍数 4.2 3 2.6 2.2
A.殖民掠夺影响国内市场 B.商业革命开始
C.经济实力决定物价水平 D.殖民战争导致价格动荡
【答案】A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据材料“16世纪末欧洲部分主要国家的物价与16世纪初相比的上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列强殖民掠夺导致大量金银流入欧洲,导致物价上涨,价格革命发生,这体现了殖民掠夺影响国内市场,故A选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价格革命,不是商业革命,故B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各国经济实力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英国与荷兰、法国的殖民战争主要在17、18世纪,不是16世纪,故D选项错误。故选A。
17.从1405到1433年,郑和率舰队七下西洋,在他第一次航海87年后,西方航海家的探险活动也相继开始。郑和去世之后中国的航海活动就此终结,而西方的航海活动却方兴未艾。出现不同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
A.制度和文化的不同 B.参与者思想解放的程度不同
C.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D.领导者和航海家的目的不同
【答案】A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中西航海的不同结果,主要原因是制度和文化不同,中国是封建君主专制,西方已经走向资产阶级代议制,这个原因是能涵盖其他选项的根本原因,故A项正确;郑和思想解放程度固然不及哥伦布,但这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故B项错误;中国明朝处于封建社会最后的繁荣,经济发展水平不亚于西方,故C项错误;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扬国威,哥伦布等人开辟新航路的目的是拓展殖民地,但目的不同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故D项错误。
18.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答案】D
【知识点】两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茶叶的普及属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现象,体现不出等级观念淡化这一结论,故A项错误;中英两国文化差异较大,对东方生活方式向往不会成为英国社会的普遍认识,不是对材料中茶叶逐渐普及现象的合理解释,故B项错误;随着18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贫富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日益拉大,故C项错误;由于英国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加大了对东方的贸易,使茶叶大量流入英国,导致茶叶价格下降,成为普通民众也可消费的产品,故出现材料变化,故D项正确。
【点评】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
19.(2017·浙江会考)市场需求推动技术发明,英国工业革命中棉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典型个案:织布速度的提高,推动了纺纱技术的改进,纺纱技术的改进,又呼唤织布技术的革新。下列发明,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手摇纺纱机 ②骡机 ③飞梭 ④水力织布机
A.②③①④ B.③①②④ C.④①②③ D.④③①②
【答案】B
【知识点】两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正确顺序应是飞梭、手摇纺纱机、骡机、水力织布机,故B项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棉纺织业发展的进程。
20.下图反映了(  )
A.近代科技研究方法形成 B.“蒸汽时代”的终结
C.科技结合推动文明发展 D.实验促进科学进步
【答案】C
【知识点】两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材料无法体现近代科技研究方法形成,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电气时代,但不能说明蒸汽时代的终结,故B项错误;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创制奠定基础,发电机的创制为电缆和电车的发明奠定基础,三幅图的结合说明科技结合推动文明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实验促进科学进步,故D项错误。
21.(2017高二上·郑州开学考)与1928年相比,1932年法国工业的主要经济指标,都有百分之三十以上的下降,最多达到百分之六十四;但法国政府继续维持金本位制度,结果法国工业的出口竞争力大大下降。这主要表明法国(  )
A.借鉴罗斯福新政的做法效果极差
B.货币政策导致经济危机
C.需要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D.尚未采取贸易保护措施
【答案】C
【知识点】“一战”后的经济危机
【解析】【分析】A此时罗斯福尚未实行新政,故A项错误;
B应该是货币政策加剧了经济危机而不是导致经济危机,故B项错误;
C法国政府面对如此严重的经济危机应该急需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故C项正确;
D材料没有涉及到法国是否提高了关税,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的能力,法国经济指标下降,但法国政府继续维持金本位制度,结果法国工业的出口竞争力大大下降。表明法国政府从不同的角度对经济进行干预。
22.(2017高二上·郑州开学考)以下是1933年主要国家的经济状况表,此表最能说明当时(  )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世界
工业下降 46.2% 40.6% 28.4% 16.5% 8.4% 1/3
外贸缩减 70% 69.1% 50% 60% 50% 2/3
失业人数 1700万 600万 近300万 85万 300万 3000万
A.德国遭到的破坏最严重 B.经济危机破坏力巨大
C.经济危机持续时间长 D.世界各国经济普遍下降
【答案】B
【知识点】“一战”后的经济危机
【解析】【分析】A选项从表格中的数据分析破坏最严重的是美国,不符合题意;
B选项表格反映美国、德国、英国、法国和日本都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工业下降、外贸缩减、失业人数增加,表格中世界工业下降三分之一、外贸缩减三分之二,说明世界各国经济普遍下降,说明经济危机破坏力巨大,符合题意。
C选项表格只反映出1933年情况,无法得出C选项;
D选项表格中反映的资本主义国家受经济危机影响,世界各国经济普遍下降绝对化,此时苏联经济发展快速,不满足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史上最持久、最深刻、最严重的周期性世界经济危机、首先爆发于美国,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市一天内下跌12.8%。大危机由此开始,紧接着就是银行倒闭、生产下降、工业破产等等,之后迅速蔓延苏联以外的世界,这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遭遇的规模最大、历史最长、影响最深的经济危机。
23.(2017高二上·郑州开学考)20世纪30年代,苏联农场比美国农场多出50%的土地和10倍的人力,但其生产量仅相当于美国农场的四分之三;私人土地虽然只占耕地总面积3%-5%,却生产了苏联农产品的25%-30%。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政府重点发展重工业 B.国内外战争破坏农业生产
C.农业机械化水平落后 D.集体化政策挫伤生产积极性
【答案】D
【知识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苏联模式”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
D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才使国家农场生产与私人生产远远落后于美国,D项正确。
A材料强调的是农业生产,与工业无关,排除A项
B项史实错误,且与题干无关,排除
C题干信息没有涉及农业机械化的对比,无法推断苏联农业机械化水平落后,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中的时间和数据对比,可以看是集体农场生产落后,有时间提示可以地出结论。
24.根据罗斯福总统的建议,国会授权政府设立工程振兴局,并拨款用于重新造林,修建住宅和兴办教育等,到1943年该局共花费了110亿美元用于种类繁多的兴建项目。这表明罗斯福希望(  )
A.借助多渠道提供就业机会 B.采取金融手段以解决危机
C.通过制定法规来复兴经济 D.设立新的机构以控制市场
【答案】A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罗斯福设立工程振兴局,目的是通过兴建工程以增加就业,也就是新政中的“以工代赈”,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金融方面措施,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制定法规,故C项错误;罗斯福新政特点是国家对市场进行干预,而不是对市场控制,故D项错误。
25.(2016高一下·太原期末)在苏联历史上他结束了各种莽撞、轻率的改革尝试所带来的混乱局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时代是苏联充满动荡的历史上一个少有的、非常稳定、祥和的时代。然而,就是这个表面繁荣的时代,隐含了种种危机,积累了无数矛盾”。文中的“他”是(  )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答案】C
【知识点】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分析】斯大林继列宁而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列宁通过新经济政策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与材料“他结束了各种莽撞、轻率的改革尝试所带来的混乱局面”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赫鲁晓夫由于改革缺乏全面一贯的战略方针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给苏联带来极大的混乱,被迫退出政治舞台,与材料“他结束了各种莽撞、轻率的改革尝试所带来的混乱局面”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他结束了各种莽撞、轻率的改革尝试所带来的混乱局面”,结合所学可知,勃列日涅夫纠正了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根据此材料“一个少有的、非常稳定、祥和的时代”,结合所学可知,勃列日涅夫改革前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根据材料“隐含了种种危机,积累了无数矛盾”,结合所学可知,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改革停滞,与美国展开军备竞赛,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故C项正确;戈尔巴乔夫在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出任苏共总书记并改革,但始终未实现好转,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26.(2017高二上·郑州开学考)下图是20世纪70年代关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一幅漫画。其表明(  )
A.经济全球化进程由此搁浅 B.美国丧失了世界霸主地位
C.美国依然主导着世界经济 D.世界经济开始体系化、制度化
【答案】C
【知识点】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解析】【分析】A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在二战后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在70年代后伴随着欧共体、日本、不结盟国家的兴起,更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故A项错误;
B20世纪70年代内外交加,使得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得到了削弱,但并未丧失,故B项错误;
C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当今的国际局势依然是“一超多强”世界经济依然有美国主导,故C项正确
D世界经济开始体系化、制度化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完成时,而图片内容说的是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瓦解,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由图片可以看出一国实力较强而整个体系处于瓦解,结合图例说明可以看出当今的国际局势依然是“一超多强”世界经济依然有美国主导。
27.(2017高二下·成都期中)如表为美国《1981年综合预算调整法》中部分削减的内容及金额(单位:十亿美元).据此可知美国政府的政策调整旨在(  )
内容 1982财年 1983财年 1984财年
医疗、社会保险 3.5 4.8 5.9
医疗、住房补贴 1 1.2 1.7
其他项目 21.8 29.7 35.3
A.遵循自由放任,推广“新经济”
B.减少政府干预,缩小“福利国家”
C.节省政府开支,发展高新技术
D.加强宏观调控,缓解“经济滞胀”
【答案】D
【知识点】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1981年综合预算调整法”可判断当时已经不再遵循自由放任的政策了,故A项排出;据材料中“部分削减的内容及金额”可以看出美国政府削减社会福利是为了减少国家的干预,而不是加强宏观调控,故B项排出;材料中无发展高新技术的内容,故C项排除;美国政府削减社会福利表明美国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故D项正确。
【点评】数据表格型选择题,一是需要对题干中文字信息的准确认识,如本题中的“1981年综合预算调整法”“部分削减的内容及金额”,二是对数据变化趋势的准确认识,综合两部分信息及所学知识判断即可。
28.(2017高三下·市南月考)1987年,英、法、意等12国签署了单一欧洲文件,一致同意制定共同的生产标准,消除资本流动的障碍,寻求统一的税率,相互承认别国颁发的专业和商业执照,遵守共同的劳动权利宪章。各国将共同创建一个“没有国界的欧洲”。该文件的签署(  )
A.启动了欧洲经济的多领域合作 B.为欧盟成立奠定基础
C.表明了欧洲政治一体化的实现 D.为欧元发行扫清障碍
【答案】B
【知识点】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解析】【分析】A项应为1967年欧共体成立的影响;排除;题目中1987年,欧共体成员国倡导创建“没有国界的欧洲”的主张有利于进一步深化集团内部的合作,为欧盟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故B表述正确;C相应为1993年欧盟的成立,D项中扫清障碍的表述过于夸大化。
29.(2017高二上·郑州开学考)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结构发生新变化。以下是1990年和2003年不同类型国家三大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表:表中数据表明(  )
产业 时间 国家地区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1990年 2003年 1990年 2003年 1990年 2003年
低收入 32 24 28 27 40 49
中等收入 14 9 39 36 47 55
高收入 3 2 33 27 64 71
A.高收入国家越来越忽视农业生产
B.中低收入国家各产业间发展均衡
C.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呈现平衡发展
D.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趋势基本相同
【答案】D
【知识点】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1990年和2003年不同类型国家三大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表”可知
D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结构发生新变化,农业和工业比重减小,服务业比重增加;说明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趋势基本相同,D项正确。
A题干信息无法体现高收入国家越来越忽视农业生产,排除A。
B题干体现中低收入国家各产业间发展不均衡,农业和工业比重减小,服务业比重增加,排除B。
D题干反映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呈现不平衡发展,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表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纵横比较可以得出结论。
30.(2016高一下·太原期末)美国学者发布了(捕捉苹果全球供应网络利润)的报告,显示苹果公司每卖出一台iPhone,就独占其中58.5%的利润,非中国劳工占去3.5%,苹果公司以外的美国从业者获得2.4%,中国大陆劳工获得1.8%,欧洲获得1.8%,日本和中国台湾各获得0.5%。这种现象(  )
A.加速了国际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B.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C.推动了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D.促进了工业生产的国际间分工
【答案】B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影响
【解析】【分析】题干论述了每卖出一台iPhone,利润的分配状况,与国际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无关,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每卖出一台iPhone,就独占其中58.5%的利润,非中国劳工占去3.5%,苹果公司以外的美国从业者获得2.4%,中国大陆劳工获得1.8%,欧洲获得1.8%,日本和中国台湾各获得0.5%”可知,在全球范围内苹果公司的利润分配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或者称为利益失衡,故B项正确;题干题干中iPhone,利润的分配失衡,只会加剧全球的两极分化,不会促进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故C项错误;苹果公司的案例部分体现了工业生产的国际间分工,但它是建立在不对等基础上的分工,更加突出它失衡的一面,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31.(2017高二上·郑州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中国丝绸之路新航路
(1)根据材料一,概括“海上丝路”对古中国的价值所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航路与宋代“海上丝路”在开通背景上的相似之处及在历史影响上的不同。
【答案】(1)价值:促进海外贸易,推动双边技术文化交流;开阔眼界,增进国人对世界的了解;产生航海论著,培养国人的海洋意识;萌发关注海防,防范倭患的国防理念等。
(2)相似背景:商品经济发展;航海技术提高;中央集权加强;原有商路受阻。不同影响:新航路促进西欧资本原始积累,并加速向近代社会转型;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化进程;但也给亚非拉带来民族灾难。古代海上丝路促进了沿线经济文化交流;实现了交往国家共同受益;但政治限制使交往的内容和范围有限。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记录海行见闻,反映……风土人情、山川形胜……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经济贸易、文化交流、航海著作及海防观念等方面概括“海上丝路”对古中国的价值。(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前一幅地图,分析认识宋代“海上丝路”开通的经济、政治、科技等条件和形势;结合所学知识迁移比较、分析概括宋代“海上丝路”与新航路开辟的相似背景,包括经济基础、科技条件、政府支持及原有商路的阻断等。第二小问,依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及欧洲社会发展的影响等;迁移对比、概括总结宋代开通“海上丝路”的影响。
【点评】解决本题的三个关键:(1)读:通过阅读理解材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目的前提,第一.先读问题,明确答题项“价值”“相似背景”“不同影响”。第二.根据问题,有目的地阅读材料。(2)找:最大限度找到有效信息,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关键,如材料中关键信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等。(3)答:组织答案是具体操作的核心环节。包括审题、规范组织、按分作答等几个方面。
32.(2017高二上·郑州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07年UPS的创始人吉姆 凯西创建了美国信使公司,主要从事西雅图市内的递送业务。随着汽车和电话的普及,1919年UPS公司的业务已经由信使转移到包裹运送。
二战结束以后,全球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小物件科技产品的诞生。自20世纪60年代末,UPS网点已遍布美国25个城市。
1980年7月15日,中国邮政开办全球邮政特快专递业务(EMS),是中国速递服务的最早供应商。该业务在海关、航空等部门均享有优先处理权,它以高速度、高质量为用户传递国标、国内紧急信函、文件资料、金融票据、商品货样等各类文件贫料和物品。主要采取空运方式,加快递送速度,根据地区远近,一般1-8天到达。
1993年,国内大型民营快递品牌企业——顺丰速运、申通快递——相继创立。
1994年1月18日,EMS开通邮政特快专递跟踪查询网,实现快件网上跟踪查询。
2002年5月8日中通速递服务有限公司成立,现拥有员工1万多人,服务网点近700个,运输、派送车辆1500多辆,形成了“网络信息化,服务标准化,管理科学化,品牌诚信化”的企业格局。
2015年11月11日,天猫“双11”强势启动,开场1分12秒交易额破10亿,12分28秒破100亿。而在电商交易额飙升的同时,主要电商企业全天共产生快递物流订单4.6亿件,同比增长65%;全天各邮政、快递企业共处理快递包袠1.48亿件。
——摘编自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快递业诞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推动中国快递业发展的因素。
(3)综合近现代快递业的发展历程,分析快递业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答案】(1)背景:工业革命;汽车和电话的普及;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城市出现);人们生活节奏加快。
(2)因素:对外开放的推动;民营资本的注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广泛应用;电子商务的兴起;人们传统购物观念的转变。
(3)作用: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改变人们生活方式;提高生活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现代信息技术与社会信息化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随着汽车和电话的普及,1919年UPS公司的业务已经由信使转移到包裹运送”可知,汽车和电话的普及推动了快递业的诞生;结合所学,当时世界范围内正在开展工业革命;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转变。(2)根据材料“1980年7月15日,中国邮政开办全球邮政特快专递业务(EMS)”,结合所学可知,当时中国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受到对外开放的影响;根据材料“1993年,国内大型民营快递品牌企业——顺丰速运、申通快递——相继创立”“2002年5月8日中通速递服务有限公司成立”可知,民间资本的投入推动了中国快递业的发展;根据材料“2015年11月11日,天猫‘双11’强势启动……主要电商企业全天共产生快递物流订单4.6亿件”可知,电子商务的兴起推动了块也迅速发展;结合所学,人们传统消费观念的转变也是一大因素。(3)根据材料“2002年5月8日中通速递服务有限公司成立,现拥有员工1万多人”可知,快递业的发展,可以创造大批就业岗位;根据材料“全天各邮政、快递企业共处理快递包袠1.48亿件”可知,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反过来也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时间和汽车、电话、顺丰等信息,可以看出,工业的发展,交通工具的进步,城市发展,投资的多元化等都是答题的关键点。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入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2017高二上·郑州开学考)《吕氏春秋·任地》中说“上田弃亩(把高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播种,高垄挡风),下田弃甽(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种)”。由此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  )
A.代田法已经出现 B.注重精耕细作
C.水利灌溉发达 D.耕地面积增加
2.《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3.(2017高二上·郑州开学考)唐代长安东西两市见于记载的有肉行、绢行、药行、大衣行、秤行、鼓行、铁行等;而当时一些新兴的工商业城市中,同类商品也多集中在一个区域进行交易。由此可见当时(  )
A.手工业生产分工细 B.城市经济空前繁荣
C.商品销售的专业化 D.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4.(2017高二上·郑州开学考)《宋书·周朗传》:“制度日侈,商贩之室,饰等王候……见车马不辨贵贱,视冠服不知尊卑。”材料主张(  )
A.抑制商业的发展 B.王侯要重视商业
C.反对尊卑与贵贱 D.商人王侯等贵贱
5.(2017·岳阳模拟)宋朝时,“苏湖熟,天下足”,全国粮食多采购于此。明清时期,粮食多由南方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和东北向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闽粤运销。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大运河沟通了南北经济 B.区域经济多样性日益突出
C.长途贩运贸易艰难起步 D.全国经济重心发生了改变
6.(2017高二上·郑州开学考)明朝海禁严厉,它把“朝贡”和“通商”合而为一,非入朝纳贡即不许互市,但往往是中国示人以厚,厚往薄来。对明代“朝贡贸易”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物产丰饶不需外国商品 B.通过经济活动达到政治目的
C.通过政治方式实现经济发展 D.天朝上国观念得到外国认同
7.(2017高一下·天水期末)鸦片战争后,“随着大量的洋纱进口,土纱业已经几乎停止了”。“文昌女工既失其纺纱业,便转入织布”。“北方各处之人,俱购洋棉纱自织,其织成布匹,较市中所售价廉而坚”。这反映了(  )
A.“纺”与“织”分离 B.民间丝纺织业破产
C.“织”与“耕”分离 D.战争破坏民族工业
8.(2017高一下·天水期末)茅盾小说《春蚕》中写道:(一战爆发后)“老陈老爷做丝生意‘发’起来的时候,老通宝家养蚕也是年年都好,十年中间挣得了二十亩的稻田和十多亩的桑地,还有三开间两进的一座平层。”陈老爷“发”起来的原因是(  )
A.“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B.南京国民政府的大力支持
C.西方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9.(2017高二上·郑州开学考)《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由此推断(  )
时间 主题 1880—1889年 1890—1899年 1900—1907年
禁缠足(篇) 3 11 17
兴女学(篇) 5 6 17
介绍外国妇女(篇) 2 19 22
合计 10 36 56
A.《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
B.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
C.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
D.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
10.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11.(2017高二上·郑州开学考)在1904年印行的《上海工部局治安章程》中已有《马路章程》17条,其中规定:行车一律靠左边道路;超车必须从右边向前;车辆转弯须慢行,驾驶员必须伸手示意;车辆不得疾驶等。这主要说明(  )
A.近代交通文明在上海逐步确立 B.中国的交通领域开始近代化
C.近代中国的交通业滞后于西方 D.临时政府注重交通文明培养
12.(2017高二上·郑州开学考)上表为1950年﹣1953年我国粮食需求与粮食产量统计表(均以1950年为基数100),这表明我国(  )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粮食需求量 100 147 228 350
粮食产量 100 117 128 154
A.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 B.农业生产关系急需调整
C.工业化发展粮食需求增多 D.人口增长粮食需求增加
13.(2017高二上·郑州开学考)从1961年1月到1963年6月两年半的时间里,在我国共有2600多万城镇人口被搞精简回乡或下乡,其中包括近2000万职工。其直接因素是(  )
A.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结果 B.国民经济政策调整的结果
C.“二五”计划建设的需要 D.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结果
14.(2016高一下·太原期末)1955年11月我国正式印制使用粮票,1993年2月后粮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粮票的废除反映出(  )
A.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计划经济在我国终结
C.国家全面放开商品定价 D.物质供应的日益丰富
15.(2017高一下·桂林期中)1979年7月,中国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80年代相继颁布《涉外经济合同法》《外资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等。这些文件的发布(  )
A.表明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B.主要是为了发展市场经济
C.增强了政府对外开放政策的可信度
D.巩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16.(2017高一下·双峰期中)下表是16世纪末欧洲部分主要国家的物价与16世纪初相比的上涨倍数。由此可以推断(  )
国家 西班牙 英国 荷兰 法国
倍数 4.2 3 2.6 2.2
A.殖民掠夺影响国内市场 B.商业革命开始
C.经济实力决定物价水平 D.殖民战争导致价格动荡
17.从1405到1433年,郑和率舰队七下西洋,在他第一次航海87年后,西方航海家的探险活动也相继开始。郑和去世之后中国的航海活动就此终结,而西方的航海活动却方兴未艾。出现不同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
A.制度和文化的不同 B.参与者思想解放的程度不同
C.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D.领导者和航海家的目的不同
18.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19.(2017·浙江会考)市场需求推动技术发明,英国工业革命中棉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典型个案:织布速度的提高,推动了纺纱技术的改进,纺纱技术的改进,又呼唤织布技术的革新。下列发明,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手摇纺纱机 ②骡机 ③飞梭 ④水力织布机
A.②③①④ B.③①②④ C.④①②③ D.④③①②
20.下图反映了(  )
A.近代科技研究方法形成 B.“蒸汽时代”的终结
C.科技结合推动文明发展 D.实验促进科学进步
21.(2017高二上·郑州开学考)与1928年相比,1932年法国工业的主要经济指标,都有百分之三十以上的下降,最多达到百分之六十四;但法国政府继续维持金本位制度,结果法国工业的出口竞争力大大下降。这主要表明法国(  )
A.借鉴罗斯福新政的做法效果极差
B.货币政策导致经济危机
C.需要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D.尚未采取贸易保护措施
22.(2017高二上·郑州开学考)以下是1933年主要国家的经济状况表,此表最能说明当时(  )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世界
工业下降 46.2% 40.6% 28.4% 16.5% 8.4% 1/3
外贸缩减 70% 69.1% 50% 60% 50% 2/3
失业人数 1700万 600万 近300万 85万 300万 3000万
A.德国遭到的破坏最严重 B.经济危机破坏力巨大
C.经济危机持续时间长 D.世界各国经济普遍下降
23.(2017高二上·郑州开学考)20世纪30年代,苏联农场比美国农场多出50%的土地和10倍的人力,但其生产量仅相当于美国农场的四分之三;私人土地虽然只占耕地总面积3%-5%,却生产了苏联农产品的25%-30%。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政府重点发展重工业 B.国内外战争破坏农业生产
C.农业机械化水平落后 D.集体化政策挫伤生产积极性
24.根据罗斯福总统的建议,国会授权政府设立工程振兴局,并拨款用于重新造林,修建住宅和兴办教育等,到1943年该局共花费了110亿美元用于种类繁多的兴建项目。这表明罗斯福希望(  )
A.借助多渠道提供就业机会 B.采取金融手段以解决危机
C.通过制定法规来复兴经济 D.设立新的机构以控制市场
25.(2016高一下·太原期末)在苏联历史上他结束了各种莽撞、轻率的改革尝试所带来的混乱局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时代是苏联充满动荡的历史上一个少有的、非常稳定、祥和的时代。然而,就是这个表面繁荣的时代,隐含了种种危机,积累了无数矛盾”。文中的“他”是(  )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26.(2017高二上·郑州开学考)下图是20世纪70年代关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一幅漫画。其表明(  )
A.经济全球化进程由此搁浅 B.美国丧失了世界霸主地位
C.美国依然主导着世界经济 D.世界经济开始体系化、制度化
27.(2017高二下·成都期中)如表为美国《1981年综合预算调整法》中部分削减的内容及金额(单位:十亿美元).据此可知美国政府的政策调整旨在(  )
内容 1982财年 1983财年 1984财年
医疗、社会保险 3.5 4.8 5.9
医疗、住房补贴 1 1.2 1.7
其他项目 21.8 29.7 35.3
A.遵循自由放任,推广“新经济”
B.减少政府干预,缩小“福利国家”
C.节省政府开支,发展高新技术
D.加强宏观调控,缓解“经济滞胀”
28.(2017高三下·市南月考)1987年,英、法、意等12国签署了单一欧洲文件,一致同意制定共同的生产标准,消除资本流动的障碍,寻求统一的税率,相互承认别国颁发的专业和商业执照,遵守共同的劳动权利宪章。各国将共同创建一个“没有国界的欧洲”。该文件的签署(  )
A.启动了欧洲经济的多领域合作 B.为欧盟成立奠定基础
C.表明了欧洲政治一体化的实现 D.为欧元发行扫清障碍
29.(2017高二上·郑州开学考)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结构发生新变化。以下是1990年和2003年不同类型国家三大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表:表中数据表明(  )
产业 时间 国家地区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1990年 2003年 1990年 2003年 1990年 2003年
低收入 32 24 28 27 40 49
中等收入 14 9 39 36 47 55
高收入 3 2 33 27 64 71
A.高收入国家越来越忽视农业生产
B.中低收入国家各产业间发展均衡
C.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呈现平衡发展
D.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趋势基本相同
30.(2016高一下·太原期末)美国学者发布了(捕捉苹果全球供应网络利润)的报告,显示苹果公司每卖出一台iPhone,就独占其中58.5%的利润,非中国劳工占去3.5%,苹果公司以外的美国从业者获得2.4%,中国大陆劳工获得1.8%,欧洲获得1.8%,日本和中国台湾各获得0.5%。这种现象(  )
A.加速了国际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B.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C.推动了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D.促进了工业生产的国际间分工
二、非选择题
31.(2017高二上·郑州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中国丝绸之路新航路
(1)根据材料一,概括“海上丝路”对古中国的价值所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航路与宋代“海上丝路”在开通背景上的相似之处及在历史影响上的不同。
32.(2017高二上·郑州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07年UPS的创始人吉姆 凯西创建了美国信使公司,主要从事西雅图市内的递送业务。随着汽车和电话的普及,1919年UPS公司的业务已经由信使转移到包裹运送。
二战结束以后,全球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小物件科技产品的诞生。自20世纪60年代末,UPS网点已遍布美国25个城市。
1980年7月15日,中国邮政开办全球邮政特快专递业务(EMS),是中国速递服务的最早供应商。该业务在海关、航空等部门均享有优先处理权,它以高速度、高质量为用户传递国标、国内紧急信函、文件资料、金融票据、商品货样等各类文件贫料和物品。主要采取空运方式,加快递送速度,根据地区远近,一般1-8天到达。
1993年,国内大型民营快递品牌企业——顺丰速运、申通快递——相继创立。
1994年1月18日,EMS开通邮政特快专递跟踪查询网,实现快件网上跟踪查询。
2002年5月8日中通速递服务有限公司成立,现拥有员工1万多人,服务网点近700个,运输、派送车辆1500多辆,形成了“网络信息化,服务标准化,管理科学化,品牌诚信化”的企业格局。
2015年11月11日,天猫“双11”强势启动,开场1分12秒交易额破10亿,12分28秒破100亿。而在电商交易额飙升的同时,主要电商企业全天共产生快递物流订单4.6亿件,同比增长65%;全天各邮政、快递企业共处理快递包袠1.48亿件。
——摘编自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快递业诞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推动中国快递业发展的因素。
(3)综合近现代快递业的发展历程,分析快递业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B材料中“上田弃亩(把高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播种,高垄挡风),下田弃甽(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种)”体现了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故选B;
A我国代田法是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排除A。
C材料是合理利用土壤的水分和湿润程度,不是强调水利灌溉发达,排除C;
D材料没有体现耕地面积增加的信息,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2)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2.【答案】A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根据材料可知农夫通过耕种土地即可养活家人,这有利于自耕农经济的发展即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正确;战国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发展速度较快,不存在抑制之说,故B项错误;铁犁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收益的增加,C项存在因果倒置的错误,且牛耕出现于春秋晚期,故C项不选;材料没有涉及到土地所有制的问题,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
3.【答案】C
【知识点】唐朝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可知,题干没有涉及手工业的种类以及生产分工情况,排除A。
B商业贸易集中在东西两市,并且在城市中出现了专门的行,可知没有打破时空限制,且题干没有体现城市经济空前繁荣,排除B。
C从题干可知有各种各样的行业,集中在东西两市进行贸易,这说明商品销售呈现出专业化的特点,C项正确。
D从题干可知有各种各样的行业,集中在东西两市进行贸易,说明城市发展仍受政府控制,经济功能并不明显,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扥能力,同类商品也多集中在一个区域进行交易是关键信息。
4.【答案】A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商贩之室,饰等王候”“见车马不辨贵贱,视冠服不知尊卑”可知
A商业和商人是破坏封建等级秩序的因素之一,故主张抑制商业的发展,A项正确。
B项重视商业与题干打压商人和商业矛盾,排除。
C项反对尊卑与贵贱,与题干“不辨贵贱,不知尊卑”矛盾,排除。
D题干主旨强调要打压商人和商业,维护原有等级秩序,反对商人王侯等贵贱,排除D。
故答案选A。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对“制度日侈”“商贩之室,饰等王候”“见车马不辨贵贱,视冠服不知尊卑”等关键信息的理解,逐一排除选项即可。
5.【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分析】材料中提到宋朝及明清时期南方成为粮食的重要产地,体现的是经济重心南移,并没有提到大运河在南北经济交往中的作用问题,故A项错误;根据“南方商品经济不发达地区”“东北”等关键词可以得出明清时期南方某些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农业发达,“向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闽粤运销”反映了南方“江浙闽粤”商品经济发达和农业生产不再局限于粮食作物的种植,正体现了经济多样性,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到长途贩运问题,故C项错误;南宋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故D项错误。
6.【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
A项不符合史实,中国虽然物产丰富,但是也从外国引进高产作物(如玉米),排除。
B在朝贡贸易制度下,不朝贡就不许进行经济往来,且“贡”和“赐”的关系实际是不等价的,中国政府往往厚往薄来,以此达到宣扬国威的目的,B项正确。
C“非入朝纳贡即不许互市”说明是以经济手段来达到政治目的,而不是通过政治方式实现经济发展,排除C。
D天朝上国观念是中国人自己的观念,题干不能体现这一观念得到了外国的认可,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非入朝纳贡即不许互市可以看出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7.【答案】A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据材料“土纱业已经几乎停止了”、“购洋棉纱自织,其织成布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鸦片战争后,洋纱进口导致中国小农经济“纺”与“织”分离,故A选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棉纺织业,不是丝织业,故B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耕”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民族工业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故选A。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中国小农经济“纺”与“织”、“织”与“耕”的问题,“纺”指将棉花纺成棉纱;“织”指将棉纱织成棉布;“耕”指农耕,再结合材料信息,即可正确判断。
8.【答案】A
【知识点】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据材料“一战爆发后……老陈老爷做丝生意‘发’起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时期,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短暂春天,其原因之一是“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故A选项正确;当时中国政府是北洋政府,不是南京国民政府,故B选项错误;当时西方列强忙于一战,故C选项错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属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故D选项错误。故选A。
9.【答案】D
【知识点】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
【解析】【分析】A题干只是说《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并未提到其创办的时间,无法得出它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的结论,故A项错误。
B图表只涉及对有关妇女问题的文章数量的年代变化,并不能说明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故B项错误。
C题干没有清政府关于革除陋习的事实,故C项错误。
D从图表中可以看出有关妇女问题的文章随着时代发展,其数量越来越多,这说明随着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故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表分析问题的能力,透过纵横方面的对比,可以看出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
10.【答案】B
【知识点】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
【解析】【分析】A材料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婚礼仪式的状况。从材料中不能得出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故A项错误;
B“喜字纱灯”“蓝袍黑褂”是中国婚俗,“演奏钢琴曲”“头披白纱,手持鲜花”是西方婚礼仪式,说明当时的婚礼仪式具有中西习俗融合的特征,故B项正确;
C材料只是讲述婚礼的形式和规模,不能说明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故C项错误;
D材料中的集体婚礼虽由政府组织举办,但不能说明是由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考查近代中国社会婚俗的变化,同时也考查了服饰变化的特点。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再加上材料中婚礼的场面中的喜字是中国的,钢琴是西洋的,所以布置也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出题者通过设置新情境考查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题目新颖却贴近生活。
11.【答案】A
【知识点】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
A该规定体现了城市交通规范管理制度的逐步确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代交通文明在上海逐步确立,A项正确。
B中国的交通领域开始近代化是在19世纪7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
C近代中国的交通业的确滞后于西方,但题干没有体现中西方交通业的比较,排除C。
D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于1912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马路章程》的规定”,逐一排除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2.【答案】B
【知识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分析】从材料中给出的内容来看,1950-1953年中国的粮食需求量逐年增高,但是粮食产量不能够满足需求,这表明中国当时的农业生产关系需要调整,
B选项符合。
A选项只反映出第二排的情况,没有联系第一排的情况;
C选项只反映了第一排的情况,没有联系第二排情况;
D选项错在材料中无法得知人口增长的情况。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需求量与生产量的对比,找出产销矛盾,做出政策调整。
13.【答案】B
【知识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分析】1961年,实行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精简职工、城镇人口和压缩建设规模,充实了农村劳动力,故B正确;A不是造成材料现象的直接因素,排除;材料时间“1961年5月”,第二个五年计划是从1958-1962年,C错误;知青上山下乡是在“文革”期间,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精简回乡或下乡”说明农工比例需要调整,进而分析出答案。
14.【答案】D
【知识点】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21世纪初,中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材料“1993年”不符,故A项错误;1992年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1世纪初,中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计划经济不可能终结,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定价权问题,票证只是一种物资配给的方式,故C项错误;票证是国家物资短缺的情况下实施的一种制度,票证制度的取消,表明国家物资丰富,能够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故D项正确。
15.【答案】C
【知识点】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对外开放。题干列举的各项法律为我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与外商合资、经营等活动提供了规范,使之制度化、法律化,表明政府推进对外开放的决心。当时的中国刚刚实行改革开放,外界对此态度不明,制定这些法律可以减少外界疑虑,增强政府的可信度,能够有效吸引外资。颁布这些法律正是为了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并非表明我国已经融入。发展市场经济是最终目的,但题干只是强调完善对外开放的相关法律。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点评】本题可以参照政治学科知识,我国的外商企业分为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三种类型。我国的外资企业立法是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而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的,至今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外资企业立法体系。
16.【答案】A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据材料“16世纪末欧洲部分主要国家的物价与16世纪初相比的上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列强殖民掠夺导致大量金银流入欧洲,导致物价上涨,价格革命发生,这体现了殖民掠夺影响国内市场,故A选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价格革命,不是商业革命,故B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各国经济实力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英国与荷兰、法国的殖民战争主要在17、18世纪,不是16世纪,故D选项错误。故选A。
17.【答案】A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郑和下西洋
【解析】【分析】中西航海的不同结果,主要原因是制度和文化不同,中国是封建君主专制,西方已经走向资产阶级代议制,这个原因是能涵盖其他选项的根本原因,故A项正确;郑和思想解放程度固然不及哥伦布,但这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故B项错误;中国明朝处于封建社会最后的繁荣,经济发展水平不亚于西方,故C项错误;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扬国威,哥伦布等人开辟新航路的目的是拓展殖民地,但目的不同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故D项错误。
18.【答案】D
【知识点】两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茶叶的普及属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现象,体现不出等级观念淡化这一结论,故A项错误;中英两国文化差异较大,对东方生活方式向往不会成为英国社会的普遍认识,不是对材料中茶叶逐渐普及现象的合理解释,故B项错误;随着18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贫富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日益拉大,故C项错误;由于英国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加大了对东方的贸易,使茶叶大量流入英国,导致茶叶价格下降,成为普通民众也可消费的产品,故出现材料变化,故D项正确。
【点评】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
19.【答案】B
【知识点】两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正确顺序应是飞梭、手摇纺纱机、骡机、水力织布机,故B项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棉纺织业发展的进程。
20.【答案】C
【知识点】两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材料无法体现近代科技研究方法形成,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电气时代,但不能说明蒸汽时代的终结,故B项错误;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创制奠定基础,发电机的创制为电缆和电车的发明奠定基础,三幅图的结合说明科技结合推动文明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实验促进科学进步,故D项错误。
21.【答案】C
【知识点】“一战”后的经济危机
【解析】【分析】A此时罗斯福尚未实行新政,故A项错误;
B应该是货币政策加剧了经济危机而不是导致经济危机,故B项错误;
C法国政府面对如此严重的经济危机应该急需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故C项正确;
D材料没有涉及到法国是否提高了关税,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的能力,法国经济指标下降,但法国政府继续维持金本位制度,结果法国工业的出口竞争力大大下降。表明法国政府从不同的角度对经济进行干预。
22.【答案】B
【知识点】“一战”后的经济危机
【解析】【分析】A选项从表格中的数据分析破坏最严重的是美国,不符合题意;
B选项表格反映美国、德国、英国、法国和日本都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工业下降、外贸缩减、失业人数增加,表格中世界工业下降三分之一、外贸缩减三分之二,说明世界各国经济普遍下降,说明经济危机破坏力巨大,符合题意。
C选项表格只反映出1933年情况,无法得出C选项;
D选项表格中反映的资本主义国家受经济危机影响,世界各国经济普遍下降绝对化,此时苏联经济发展快速,不满足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史上最持久、最深刻、最严重的周期性世界经济危机、首先爆发于美国,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市一天内下跌12.8%。大危机由此开始,紧接着就是银行倒闭、生产下降、工业破产等等,之后迅速蔓延苏联以外的世界,这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遭遇的规模最大、历史最长、影响最深的经济危机。
23.【答案】D
【知识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苏联模式”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
D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才使国家农场生产与私人生产远远落后于美国,D项正确。
A材料强调的是农业生产,与工业无关,排除A项
B项史实错误,且与题干无关,排除
C题干信息没有涉及农业机械化的对比,无法推断苏联农业机械化水平落后,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中的时间和数据对比,可以看是集体农场生产落后,有时间提示可以地出结论。
24.【答案】A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分析】罗斯福设立工程振兴局,目的是通过兴建工程以增加就业,也就是新政中的“以工代赈”,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金融方面措施,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制定法规,故C项错误;罗斯福新政特点是国家对市场进行干预,而不是对市场控制,故D项错误。
25.【答案】C
【知识点】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分析】斯大林继列宁而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列宁通过新经济政策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与材料“他结束了各种莽撞、轻率的改革尝试所带来的混乱局面”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赫鲁晓夫由于改革缺乏全面一贯的战略方针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给苏联带来极大的混乱,被迫退出政治舞台,与材料“他结束了各种莽撞、轻率的改革尝试所带来的混乱局面”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他结束了各种莽撞、轻率的改革尝试所带来的混乱局面”,结合所学可知,勃列日涅夫纠正了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根据此材料“一个少有的、非常稳定、祥和的时代”,结合所学可知,勃列日涅夫改革前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根据材料“隐含了种种危机,积累了无数矛盾”,结合所学可知,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改革停滞,与美国展开军备竞赛,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故C项正确;戈尔巴乔夫在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出任苏共总书记并改革,但始终未实现好转,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26.【答案】C
【知识点】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解析】【分析】A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在二战后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在70年代后伴随着欧共体、日本、不结盟国家的兴起,更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故A项错误;
B20世纪70年代内外交加,使得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得到了削弱,但并未丧失,故B项错误;
C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当今的国际局势依然是“一超多强”世界经济依然有美国主导,故C项正确
D世界经济开始体系化、制度化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完成时,而图片内容说的是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瓦解,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由图片可以看出一国实力较强而整个体系处于瓦解,结合图例说明可以看出当今的国际局势依然是“一超多强”世界经济依然有美国主导。
27.【答案】D
【知识点】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1981年综合预算调整法”可判断当时已经不再遵循自由放任的政策了,故A项排出;据材料中“部分削减的内容及金额”可以看出美国政府削减社会福利是为了减少国家的干预,而不是加强宏观调控,故B项排出;材料中无发展高新技术的内容,故C项排除;美国政府削减社会福利表明美国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故D项正确。
【点评】数据表格型选择题,一是需要对题干中文字信息的准确认识,如本题中的“1981年综合预算调整法”“部分削减的内容及金额”,二是对数据变化趋势的准确认识,综合两部分信息及所学知识判断即可。
28.【答案】B
【知识点】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解析】【分析】A项应为1967年欧共体成立的影响;排除;题目中1987年,欧共体成员国倡导创建“没有国界的欧洲”的主张有利于进一步深化集团内部的合作,为欧盟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故B表述正确;C相应为1993年欧盟的成立,D项中扫清障碍的表述过于夸大化。
29.【答案】D
【知识点】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1990年和2003年不同类型国家三大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表”可知
D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结构发生新变化,农业和工业比重减小,服务业比重增加;说明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趋势基本相同,D项正确。
A题干信息无法体现高收入国家越来越忽视农业生产,排除A。
B题干体现中低收入国家各产业间发展不均衡,农业和工业比重减小,服务业比重增加,排除B。
D题干反映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呈现不平衡发展,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表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纵横比较可以得出结论。
30.【答案】B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影响
【解析】【分析】题干论述了每卖出一台iPhone,利润的分配状况,与国际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无关,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每卖出一台iPhone,就独占其中58.5%的利润,非中国劳工占去3.5%,苹果公司以外的美国从业者获得2.4%,中国大陆劳工获得1.8%,欧洲获得1.8%,日本和中国台湾各获得0.5%”可知,在全球范围内苹果公司的利润分配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或者称为利益失衡,故B项正确;题干题干中iPhone,利润的分配失衡,只会加剧全球的两极分化,不会促进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故C项错误;苹果公司的案例部分体现了工业生产的国际间分工,但它是建立在不对等基础上的分工,更加突出它失衡的一面,故D项错误。
31.【答案】(1)价值:促进海外贸易,推动双边技术文化交流;开阔眼界,增进国人对世界的了解;产生航海论著,培养国人的海洋意识;萌发关注海防,防范倭患的国防理念等。
(2)相似背景:商品经济发展;航海技术提高;中央集权加强;原有商路受阻。不同影响:新航路促进西欧资本原始积累,并加速向近代社会转型;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化进程;但也给亚非拉带来民族灾难。古代海上丝路促进了沿线经济文化交流;实现了交往国家共同受益;但政治限制使交往的内容和范围有限。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分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记录海行见闻,反映……风土人情、山川形胜……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经济贸易、文化交流、航海著作及海防观念等方面概括“海上丝路”对古中国的价值。(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前一幅地图,分析认识宋代“海上丝路”开通的经济、政治、科技等条件和形势;结合所学知识迁移比较、分析概括宋代“海上丝路”与新航路开辟的相似背景,包括经济基础、科技条件、政府支持及原有商路的阻断等。第二小问,依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及欧洲社会发展的影响等;迁移对比、概括总结宋代开通“海上丝路”的影响。
【点评】解决本题的三个关键:(1)读:通过阅读理解材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目的前提,第一.先读问题,明确答题项“价值”“相似背景”“不同影响”。第二.根据问题,有目的地阅读材料。(2)找:最大限度找到有效信息,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关键,如材料中关键信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等。(3)答:组织答案是具体操作的核心环节。包括审题、规范组织、按分作答等几个方面。
32.【答案】(1)背景:工业革命;汽车和电话的普及;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城市出现);人们生活节奏加快。
(2)因素:对外开放的推动;民营资本的注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广泛应用;电子商务的兴起;人们传统购物观念的转变。
(3)作用: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改变人们生活方式;提高生活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现代信息技术与社会信息化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随着汽车和电话的普及,1919年UPS公司的业务已经由信使转移到包裹运送”可知,汽车和电话的普及推动了快递业的诞生;结合所学,当时世界范围内正在开展工业革命;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转变。(2)根据材料“1980年7月15日,中国邮政开办全球邮政特快专递业务(EMS)”,结合所学可知,当时中国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受到对外开放的影响;根据材料“1993年,国内大型民营快递品牌企业——顺丰速运、申通快递——相继创立”“2002年5月8日中通速递服务有限公司成立”可知,民间资本的投入推动了中国快递业的发展;根据材料“2015年11月11日,天猫‘双11’强势启动……主要电商企业全天共产生快递物流订单4.6亿件”可知,电子商务的兴起推动了块也迅速发展;结合所学,人们传统消费观念的转变也是一大因素。(3)根据材料“2002年5月8日中通速递服务有限公司成立,现拥有员工1万多人”可知,快递业的发展,可以创造大批就业岗位;根据材料“全天各邮政、快递企业共处理快递包袠1.48亿件”可知,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反过来也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时间和汽车、电话、顺丰等信息,可以看出,工业的发展,交通工具的进步,城市发展,投资的多元化等都是答题的关键点。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