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2023-2024高三上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等级考)(解析版)

上海市2023-2024高三上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等级考)(解析版)

上海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模拟预测
历史(等级考)
一、科技与社会
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工具发展,影响社会生活。某学校社团……,以生产工具为例研究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1. 工具是科技发展的标尺。
(1)请将下列三种工具与功能描述相配对。
用于缝制兽皮
可以手脚并用
在棉麻织布等方面减轻人们负担/纺线工具
(2)在四川成都出土了汉代蜀锦织布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双选)
A.这是丝绸起源于汉代的物证/汉代纺织业起源于四川地区
B.这是丝绸起源于织布机的物证
C.这是汉代成都织布发展的物证
D.这是汉代纺织技术发展的物证
(3)珍妮纺纱机标志着(单选)
A.农业与工业分离 B.工业时代的开始
C.蒸汽时代的开始 D.物力技术的发展
2. 科技推动社会的进步
材料一明清江南市镇相关材料/南翔镇……丝绸商品出口
材料二我吴市民,罔籍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之计。
材料三在英国一个利用机器的小男孩每日生产的总量是手工业者的十五倍。
(1)材料一的市镇主要出现在什么区域?
(2)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劳作方式分别是什么?(选填)
A.作坊 B.手工工场 C.工厂 D.垄断
3. 结合上述探究内容,谈谈科技是如何推动纺织业和社会进步的。
根据上述探究内容,谈谈你对科技发展对纺织业和社会进步影响。
二、制度建设与精神传承
政治制度是国家治理的核心,……了解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的政治制度建设。
地图1:1929—1932农村革命根据地
地图2:华北抗日根据地(图二是1936年以后边区政府分布图,有图例,在延安有一颗红星标志)
4. (1)上图红星标志分别代表什么地方/地图1和地图2中标注的地点分别是?
图一:( )
图二:( )
A.瑞金 B.井冈山 C.延安 D.西柏坡
(2)图一中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多位于/分布的特点是?(2分)
A.一省 B.数省交界 C.沿海地区
(3)将选项填入对应空格(6分)
军事行动 重要会议 武装力量
农村革命根据地
抗日根据地
A.秋收起义 B.八七会议 C.中共七大 D.百团大战
E.红军 F.八路军
三、知人论世
讨论林则徐 可以从“知人与论世”视角分析。
(一)开眼看世界的世界背景
材料一(清朝官员)不谙夷务/中国不知夷人之事……
——《林则徐集》
材料二中国的官员对于外国并不了解/翻译中国不知夷人的报导……
——《澳门新闻报》(1839)
5. 材料一和材料二是否可以互证?并阐述原因。
(二)林则徐的事迹
材料三林则徐自去岁(1839)至粤,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书,又购其新闻纸……
——魏源《道光洋艘征抚记》
材料四林则徐设署洋商/开设译馆,派人去刺探西方事务,翻译各类外国文献。收集外国信息,每月按时上报,林则徐寻找翻译,其至粤目的实为收集外国信息。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五林则徐让我翻译了很多的西方文章,其中包括很多军事和战争的记载。/林则徐赴粤之后打探西方情况/《各国律例》(出自美国某翻译官对林则徐至粤后收集外国信息的行动的描述,林则徐请他翻译了两部著作。)
——美国传教士伯驾《眼科医局记录》
6. 在材料三的基础上,材料四和材料五分别补充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三)学者对林则徐的评价
卡片一《四洲志》为国人打开了一扇窗户/打开了中国人眺望世界的一扇窗/林则徐是长期闭塞后的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开端
卡片二林则徐采西方之长补中国之短/“开眼看世界最先用西方这把尺来衡量中国”/林则徐开眼看世界让中国认识到了自己的短处
卡片三开眼看世界的一批仁人志士都以林则徐为代表/林则徐是攘夷士大夫的前辈/在林则徐逼视西方人的时候,也……历史经验外的另一个世界/之后的众多学者通过前人的描述了解林则徐但有偏差,林则徐在逼视外国的同时看到了历史经验之外的一个新的世界
7. 根据以上卡片/综合上述三位学者的评价,谈谈你对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看法。
8. 综上,说说完成以上探究活动路径或方法?
四、文明互动与文化塑型
文明互动,形成了不同特色,交相辉映的世界文明图景。
材料一(拿破仑之以法国革命精神宣传于欧洲各国的真正目的,是很难说的,但我们若知道他对于这个精神所索的代价,便觉得有点不能恭维他了。原来他表面虽打着宣传自由平等的旗帜,而其中怀着搜钱刮财及招募军队的目的,俾他的黩武事业,可以靠着各国人民的血汗而成功,这个代价是何等重大呵!)(请问:这前面这句话有吗?)因此法国革命的精神虽曾跟着拿破仑的马蹄走遍了欧洲的大半,但这只可以说是他的穷兵黩武的旁产品,不是他至诚的目的。
——陈衡哲《西洋史》
材料二当时的都城是长安,位于西部今陕西省,其名称意为“长久的和平”;波斯人、阿拉伯人和中亚人都来到这座位于丝绸之路终点的城市,使其成为全世界文化最多样的国际大都会。城内有景教教堂、索罗亚斯德教寺庙、穆斯林清真寺。从留存至今的物件来看,可能是当时最富丽堂皇、蓍华绝代的名都。很多古物,例如伊朗银器的仿制品,所反映的审美倾向属于中国人而非其所有者。
——(英)J.M.罗伯茨,O.A.维斯塔德著,企鹅全球史
通过丝绸之路,有许多产品来到了长安,但是它们体现的其实都是中国的审美而不是他们自身。
——罗伯茨《企鹅全球史》
材料三西方的光束投入到了印第安人的棱镜里散成了其基础色,又与印第安人自己的光束结合,经过时间的推移,其文化不属于西方也不属于印第安人,而是印第安美洲文化。
西方文明的光来到美洲,经过美洲棱镜的反射,形成了新的文化光谱
印第安美洲文明 不属于印第安人,也不属于西方/西方殖民者入侵美洲形成一个既不是西方文化也不是美洲文化的新文化
材料四新加坡是移民社会,其多元民族,多元语言和多元宗教信仰共存,陈旧与现代、西方与东方相互碰撞,国际化
9. 对于法国革命精神是“穷兵黩武的旁产品,不是他至诚的目的”,理解正确的是?(双选)( )
A. 精神传播是手段,穷兵黩武是目的
B. 穷兵黩武是手段,精神传播是目的
C. 精神传播是主观意图,穷兵黩武是客观结果
D. 穷兵黩武是主观意图,精神传播是客观结果
10. 你如何理解很多古物的仿制品“反映的审美倾向属于中国人而非其所有者”?说明其原因。
11. 谈谈形成材料三和材料四中两种不同文化特征原因?
12 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如何看待文明互动与文化塑型?
上海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模拟预测
历史(等级考) 答案解析
一、科技与社会
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工具发展,影响社会生活。某学校社团……,以生产工具为例研究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1. 工具是科技发展标尺。
(1)请将下列三种工具与功能描述相配对。
用于缝制兽皮
可以手脚并用
在棉麻织布等方面减轻人们负担/纺线工具
(2)在四川成都出土了汉代蜀锦织布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双选)
A.这是丝绸起源于汉代的物证/汉代纺织业起源于四川地区
B.这是丝绸起源于织布机的物证
C.这是汉代成都织布发展的物证
D.这是汉代纺织技术发展的物证
(3)珍妮纺纱机标志着(单选)
A.农业与工业分离 B.工业时代的开始
C.蒸汽时代的开始 D.物力技术的发展
2. 科技推动社会的进步
材料一明清江南市镇相关材料/南翔镇……丝绸商品出口
材料二我吴市民,罔籍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之计。
材料三在英国一个利用机器的小男孩每日生产的总量是手工业者的十五倍。
(1)材料一的市镇主要出现在什么区域?
(2)材料二和材料三的劳作方式分别是什么?(选填)
A.作坊 B.手工工场 C.工厂 D.垄断
3. 结合上述探究内容,谈谈科技是如何推动纺织业和社会进步。
根据上述探究内容,谈谈你对科技发展对纺织业和社会进步的影响。
【答案】1. (1)用于缝制兽皮:B;可以手脚并用:C;在棉麻织布等方面减轻人们负担/纺线工具:A。(2)CD;(3)B。
2 (1)江南地区;(2)BC
3. 科技的进步有助于纺织工具的进步和纺织技术的提高,从而推动纺织业的发展;纺织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促进社会的进步。科技发展能够促进纺织业的发展,提升纺织技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升和社会发展。
【解析】
【分析】本题是综合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和近代世界。
【1题详解】
(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用于缝制兽皮的是骨针;可以手脚并用的是脚踏纺织机;在棉麻织布等方面减轻人们负担的纺线工具是陶纺轮。
(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蜀锦织布机是四川纺织业发展的表现,成都出土了蜀锦织布机,说明这是汉代成都织布发展的物证和汉代纺织技术发展的物证,CD项正确;仅根据这架织布机,不能说明这是丝绸起源于汉代的物证或者汉代纺织业起源于四川地区,也不能说明丝绸起源于织布机,排除AB项。故选C项和D项。
(3)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珍妮纺纱机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工业革命是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时代,所以珍妮纺纱机是工业时代开始的标志,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2题详解】
(1)根据“明清江南市镇”可知材料一的市镇主要出现于江南地区。
(2)根据“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之计”、“一个利用机器的小男孩每日生产的总量是手工业者的十五倍”可知材料二中的劳作方式是雇佣劳动力,属于手工工场;材料三中的劳作方式是利用机器,属于工厂。BC项正确,排除AD项。故选B项和C项。
【3题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科技的进步有助于纺织工具的进步和纺织技术的提高,从而推动纺织业的发展;纺织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促进社会的进步。科技发展能够促进纺织业的发展,提升纺织技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升和社会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二、制度建设与精神传承
政治制度是国家治理的核心,……了解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的政治制度建设。
地图1:1929—1932农村革命根据地
地图2:华北抗日根据地(图二是1936年以后边区政府分布图,有图例,在延安有一颗红星标志)
4. (1)上图红星标志分别代表什么地方/地图1和地图2中标注的地点分别是?
图一:( )
图二:( )
A.瑞金 B.井冈山 C.延安 D.西柏坡
(2)图一中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多位于/分布的特点是?(2分)
A.一省 B.数省交界 C.沿海地区
(3)将选项填入对应的空格(6分)
军事行动 重要会议 武装力量
农村革命根据地
抗日根据地
A.秋收起义 B.八七会议 C.中共七大 D.百团大战
E.红军 F.八路军
【答案】(1)图一: A ;图二: C.
(2) B
(3)农村革命根据地:军事行动: A ;重要会议: B ;武装力量: E。
抗日根据地:军事行动: D ;重要会议: C ;武装力量: F 。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综合题。时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红星标志是中共在不同时期建立的根据地政权的首府所在地。根据“1929—1932农村革命根据地”和“中央”可知,图一中标注的地点是江西瑞金;根据“抗日根据地”、“陕甘宁”可知,图二标注的地点是陕西延安。
(2)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此时中共建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多是在数省交界,因为数省交界处反动力量薄弱,给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制造了空间, B项正确;农村革命根据地多分布于数省交界处,而不是一省之内和沿海地区,排除AC项。故选B项。
(3)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是在1927年到1937年的土地革命期间,这一时期内的重要军事行动有秋收起义,重要会议有1927年召开的八七会议;土地革命期间,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武装力量是红军;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是在1937年到1945年的抗日战争期间,这一时期中共重要的军事行动有百团大战,重要会议有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抗日战争期间抗日根据地的武装力量是八路军。
三、知人论世
讨论林则徐 可以从“知人与论世”视角分析。
(一)开眼看世界的世界背景
材料一(清朝官员)不谙夷务/中国不知夷人之事……
——《林则徐集》
材料二中国的官员对于外国并不了解/翻译中国不知夷人的报导……
——《澳门新闻报》(1839)
5. 材料一和材料二是否可以互证?并阐述原因。
(二)林则徐的事迹
材料三林则徐自去岁(1839)至粤,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书,又购其新闻纸……
——魏源《道光洋艘征抚记》
材料四林则徐设署洋商/开设译馆,派人去刺探西方事务,翻译各类外国文献。收集外国信息,每月按时上报,林则徐寻找翻译,其至粤目的实为收集外国信息。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五林则徐让我翻译了很多的西方文章,其中包括很多军事和战争的记载。/林则徐赴粤之后打探西方情况/《各国律例》(出自美国某翻译官对林则徐至粤后收集外国信息的行动的描述,林则徐请他翻译了两部著作。)
——美国传教士伯驾《眼科医局记录》
6. 在材料三的基础上,材料四和材料五分别补充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三)学者对林则徐的评价
卡片一《四洲志》为国人打开了一扇窗户/打开了中国人眺望世界的一扇窗/林则徐是长期闭塞后的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开端
卡片二林则徐采西方之长补中国之短/“开眼看世界最先用西方这把尺来衡量中国”/林则徐开眼看世界让中国认识到了自己的短处
卡片三开眼看世界的一批仁人志士都以林则徐为代表/林则徐是攘夷士大夫的前辈/在林则徐逼视西方人的时候,也……历史经验外的另一个世界/之后的众多学者通过前人的描述了解林则徐但有偏差,林则徐在逼视外国的同时看到了历史经验之外的一个新的世界
7. 根据以上卡片/综合上述三位学者的评价,谈谈你对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看法。
8. 综上,说说完成以上探究活动的路径或方法?
【答案】5. 可以互证。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林则徐集》是林则徐创作的文集,林则徐作为晚清时期的清朝官员,他的文集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1839年出版的《澳门新闻报》是当时的报纸,报纸中的报道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由此可知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的一手史料,因此材料一和材料二可以互证,能够证明当时清朝的官员对于世界大势和外国了解不多。
6. 材料四:林则徐收集西方信息的方式;材料五:林则徐收集有关西方信息的内容。
7. 林则徐开眼看世界打开了近代中国了解世界的窗口,是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开端,使近代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中西方之间的差距,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代表。林则徐对外学习的过程中因为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他迈出了第一步,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8. 考据法。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中国不知夷人之事”,“中国的官员对于外国并不了解”,得出可以互证。据材料“《林则徐集》”,结合所学可知,《林则徐集》是林则徐创作的文集,林则徐作为晚清时期的清朝官员,他的文集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据材料“《澳门新闻报》”,结合所学可知,1839年出版的《澳门新闻报》是当时的报纸,报纸中的报道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综合两者,得出材料一和材料二可以互证,能够证明当时清朝的官员对于世界大势和外国了解不多。
【6题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林则徐设署洋商/开设译馆,派人去刺探西方事务,翻译各类外国文献”,得出林则徐收集西方信息的方式;据材料“林则徐让我翻译了很多的西方文章,其中包括很多军事和战争的记载”,得出林则徐收集有关西方信息的内容。
【7题详解】
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林则徐是长期闭塞后的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开端”,得出林则徐开眼看世界打开了近代中国了解世界的窗口,是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开端,使近代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中西方之间的差距,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代表。据材料“了解林则徐但有偏差,林则徐在逼视外国的同时看到了历史经验之外的一个新的世界”,得出林则徐对外学习的过程中因为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他迈出了第一步,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8题详解】
本题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可以通过考据法完成以上探究活动。
四、文明互动与文化塑型
文明互动,形成了不同特色,交相辉映的世界文明图景。
材料一(拿破仑之以法国革命精神宣传于欧洲各国的真正目的,是很难说的,但我们若知道他对于这个精神所索的代价,便觉得有点不能恭维他了。原来他表面虽打着宣传自由平等的旗帜,而其中怀着搜钱刮财及招募军队的目的,俾他的黩武事业,可以靠着各国人民的血汗而成功,这个代价是何等重大呵!)(请问:这前面这句话有吗?)因此法国革命的精神虽曾跟着拿破仑的马蹄走遍了欧洲的大半,但这只可以说是他的穷兵黩武的旁产品,不是他至诚的目的。
——陈衡哲《西洋史》
材料二当时的都城是长安,位于西部今陕西省,其名称意为“长久的和平”;波斯人、阿拉伯人和中亚人都来到这座位于丝绸之路终点的城市,使其成为全世界文化最多样的国际大都会。城内有景教教堂、索罗亚斯德教寺庙、穆斯林清真寺。从留存至今的物件来看,可能是当时最富丽堂皇、蓍华绝代的名都。很多古物,例如伊朗银器的仿制品,所反映的审美倾向属于中国人而非其所有者。
——(英)J.M.罗伯茨,O.A.维斯塔德著,企鹅全球史
通过丝绸之路,有许多产品来到了长安,但是它们体现的其实都是中国的审美而不是他们自身。
——罗伯茨《企鹅全球史》
材料三西方的光束投入到了印第安人的棱镜里散成了其基础色,又与印第安人自己的光束结合,经过时间的推移,其文化不属于西方也不属于印第安人,而是印第安美洲文化。
西方文明的光来到美洲,经过美洲棱镜的反射,形成了新的文化光谱
印第安美洲文明 不属于印第安人,也不属于西方/西方殖民者入侵美洲形成一个既不是西方文化也不是美洲文化的新文化
材料四新加坡是移民社会,其多元民族,多元语言和多元宗教信仰共存,陈旧与现代、西方与东方相互碰撞,国际化
9. 对于法国革命精神是“穷兵黩武的旁产品,不是他至诚的目的”,理解正确的是?(双选)( )
A. 精神传播是手段,穷兵黩武是目的
B. 穷兵黩武是手段,精神传播是目的
C. 精神传播是主观意图,穷兵黩武是客观结果
D. 穷兵黩武是主观意图,精神传播是客观结果
10. 你如何理解很多古物的仿制品“反映的审美倾向属于中国人而非其所有者”?说明其原因。
11. 谈谈形成材料三和材料四中两种不同文化特征的原因?
12. 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如何看待文明互动与文化塑型?
【答案】9. AD 10. 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中国既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同时中国文化也对外影响深远,所以很多古物的仿制品中都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元素,由此形成了“反映的审美倾向属于中国人而非其所有者”的现象。
11. 形成美洲新文化的原因:在印第安美洲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欧洲文化,形成了美洲新文化;
形成新加坡文化的原因:新加坡文化是多种民族文化、多种语言和多种宗教信仰交融的产物。
12. 文明的互动有助于塑造新的文化,但也有可能会导致传统文化的消逝。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多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拿破仑帝国时期。根据“他表面虽打着宣传自由平等的旗帜,而其中怀着搜钱刮财及招募军队的目的,俾他的黩武事业,可以靠着各国人民的血汗而成功”可知,拿破仑对外战争的目的是穷兵黩武,客观上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精神,AD项正确,排除BC项。故选A项和D项。
【10题详解】
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
根据“波斯人、阿拉伯人和中亚人都来到这座位于丝绸之路终点的城市,使其成为全世界文化最多样的国际大都会”可知,之所以“反映的审美倾向属于中国人而非其所有者”是因为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中国既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同时中国文化也对外影响深远,所以很多古物的仿制品中都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元素,由此形成了“反映的审美倾向属于中国人而非其所有者”的现象。
【11题详解】
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美洲文明(美洲)、近代(新加坡)。
根据“西方的光束投入到了印第安人的棱镜里散成了其基础色,又与印第安人自己的光束结合,经过时间的推移,其文化不属于西方也不属于印第安人,而是印第安美洲文化”可知,形成美洲新文化的原因是在印第安美洲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欧洲文化,形成了美洲新文化;根据“多元民族,多元语言和多元宗教信仰共存,陈旧与现代、西方与东方相互碰撞,国际化”可知,形成新加坡文化的原因是新加坡文化是多种民族文化、多种语言和多种宗教信仰交融的产物。
【12题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美洲文明(美洲)、近代(新加坡)。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如文明的互动有助于塑造新的文化,但也有可能会导致传统文化的消逝。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