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重点学校八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重点学校八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分)
1. 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 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B.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C. 1957年,我国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D. 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2. 毛泽东在第一届政协全体会议上指出:“在国际上,我们必须和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团结在一起,首先是和苏联及各新民主国家团结在一起。”这说明即将成立的新中国( )
A. 打倒了国民党的反动政府 B. 推翻了帝国主义在华统治
C. 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力量 D. 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3. 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下列选项中与该会议不相符的是( )
A. 实行土地改革 B. 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
C. 决定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 D. 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4. 电影《长津湖》演绎了72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与美军在朝鲜长津湖地区交战的激烈情况。以下属于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的英雄人物是()
A. 邓世昌 B. 邱少云 C. 左宝贵 D. 马占山
5. 彭德怀在《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中指出:“它雄辩的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此材料最能说明抗美援朝战争( )
A. 标志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 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 促进了中国的文化繁荣
6. 抗美援朝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是( )
A. 彭德怀 B. 叶剑英 C. 林彪 D. 朱德
7. 余华的小说《活着》写道:“我回来的时候,我分到了五亩地,就是原先租龙二的那五亩。龙二是倒大霉了,他做上地主,神气了不到四年,一解放他就完蛋了。共产党没收了他的田产,分给了从前的佃户。”该故事情节发生的历史背景是( )
A.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 B. 土地改革的开展
C. “文化大革命”的进行 D.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8. 毛泽东主席曾告诉美国记者埃德加 斯诺:“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谁能够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推行的土地政策是( )
A.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丰荒相通 B.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C. 开展土改,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D.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9. 下列关于土地改革的意义评价正确的是( )
①废除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
②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③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④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0. 在会议开幕式上,毛泽东说道:“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该会议是( )
A.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D. 中共七大
11. 下面是毛泽东给鞍山钢铁工人的回信。从信中我们能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
鞍钢无缝钢管厂、大型轧钢厂和七号高炉的提前完成建设工程并开始生产,是1953年我国工业发展中的巨大事件。我向参加这项工程的全体职工,鞍山钢铁公司全体职工和帮助鞍山建设事业的全体苏联同志致以热烈的祝贺和深切的感谢。
A. “一五计划”已完成 B. 社会主义工业化已起步
C.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D. 工业布局地区分布平衡
12. 根据党的历次代表大会部署,中国从1953年起制定和实施“五年计划”(从2011年起,改为“规划”),现在正在执行十四五规划。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70余年坚持不懈、与时俱进地编制、实施计划规划。主要因为,这种计划规划能够( )
A. 明确各时期的发展方向和重点 B. 体现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优越性
C. 避免经济建设出现失误和挫折 D. 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性
13. 我国在“一五”期间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 )
A. 重工业 B. 轻工业 C. 农业 D. 商业
14. 目前,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建设社会主义要从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的标志是( )
A.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B. 1954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C. 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D. 1957年“一五计划”任务完成
15. 永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于1945年8月遭受水灾而再次被迫停工。1946年5月,公司所在地泊头镇解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市政府积极帮助公司复工复产。1947年12月初,公司代理人向市政府递交了公私合营申请书。1948年2月1日,在泊头诞生了华北地区第一个公私合营企业。这一史事表明( )
A.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愿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B. 中共对私营企业的公私合营有历史经验
C. 公私合营是私营企业壮大发展必由之路 D. 1948年开始私营企业社会主义改造探索
16. 1953年之前,陕西宝鸡地区有10多家以酿酒为业的作坊。1953年底,受农业合作社启发,有几家酿酒作坊率先组成生产合作社,共享资金、技术、劳动力和市场客户,很快取得丰厚经济效益。其他酿酒作坊纷纷要求入社。这体现了( )
A. 宝鸡地区酿酒业出现垄断组织 B. 社会主义工业化促进技术提高
C.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优越性 D. 政府经济建设的领导能力增强
17. 如图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发展的状况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①点到②点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进行三大改造
B. 从②到③国民经济下滑是因为“文革”的破坏
C. 从③到④国民经济上升的原因是实行改革开放
D. 1952年-1965年我国国民经济曲折发展
18. 针对国民经济的困难局面,中共中央开始调整经济,实施八字方针。其内容正确的是( )
A. “改革、调整、创新、提高” B. “巩固、调整、跃进、提高”
C.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D. “创新、调整、巩固、开放”
19. 如图是《让高产“卫星”永远在天空中运转》是一幅宣传画。这幅宣传画出现的时期和使用的时长,可能是( )
A. 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时期5年 B. 大跃进运动期间1年左右
C. 人民公社时代约25年 D. 文化大革命时期10年
20. 如图哪一项全面反映了B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
A. 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失误 B. 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
C.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D. 正确与失误、成就和挫折错综交织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1. 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首席代表 ______ 与中央人民政府达成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1949年,第一届 ______ (全称)会议召开,通过了临时宪法《共同纲领》。
22. 1950年6月,我国颁布了《 ______ 》,这是指导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
23. 1956年初,全国范围内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出现了全行业______的高潮。在此基础上,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______政策,从而实现了和平过渡,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1.0分)
24. 邮票是纪念和记录历史的一种形式。请欣赏如图所示邮票,回答问题。
请回答:
(1) 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土地所有制、农民地位、国家发展三个方面阐述图一历史事件的意义。
(2) 图二中的“社”指的是什么?“入社”应遵循什么原则?“入社”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 图三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严重后果?
(4) 综上材料,你认为经济政策的制定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四、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9.0分)
25. 制度构建和政策实行反映时代特色和国情差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60年林肯的就职演说中20次使用了“联邦”这个词,却从未说过“国”这个词;1861年林肯在国会咨文中22次提到“联邦”,3次提到“国”;1863年林肯在葛底斯堡演说中根本没有提到“联邦”,却5次说到了“国”。
——《华盛顿的起床号》
材料二:1945年,《新华日报》发表了题为《民主巨星的陨落……悼罗斯福总统之丧》的社论,称“他在1932年初步当选总统的时候,正在1929年美国经济空前恐慌之后,他用大无畏的精神推行新政,他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扩大人民购买力的政策来代替了帝国主义的对外经济掠夺,使美国度过了危机,安定了国民生活。”
——黄安年《关于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材料三:如图为《纽约时报》1988年、1993年“自由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和“西方”(英、法、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使用频次变化的示意图。
(1) 材料一中,林肯使用“联邦”和“国”频次变化是因为美国发生了哪一事件?这说明林肯逐步意识到了什么问题的重要性?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推行新政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摘录材料中的话来说明新政取得的成效?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26. 经济发展关系到各国国计民生、国家长治久安。20世纪50-70年代是我国经济建设的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材料二:1953年,中共中央公布关于农业合作化的决议,……1955年7月,国家加快了农业合作化的速度,各地迅速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到1956年底,96%以上的农户加入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材料三:……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的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1) 据材料一的文件,我国农村掀起了什么运动?此运动使哪一阶层获得了解放?
(2) 在材料二的变革中,我国的土地所有权发生了怎样的转变?根据材料二,我们知道当时农业正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请写出与此同时正在进行的另外两大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
(3) 依据材料三,指出“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是指什么?为了实现这个“理想”,党中央在1953年制定并实施了什么规划?
(4) 综合以上问题的探究,你认为国家制定经济政策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分析历史事实的看法和状态。选项A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表述属于历史观点,表达了对新中国成立的理解与看法。选项BCD表述属于历史事实。
本题主要考查历史观点、历史事实的相关史实。掌握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的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历史观点、历史事实的相关史实。
2.【答案】C
【解析】1949年10月1日下午,北京30万军民齐集天安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受压新中国的成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C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重点掌握对世界的影响。
重点掌握新中国成立对世界的影响,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3.【答案】A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行土地改革,土地改革与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无关,A项与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相符,但符合题意;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会议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会议还决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以表示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缅怀,BCD项与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相符,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和意义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相关史实。
4.【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许多杰出英雄,邱少云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和掩护部队的安全而在大火中纹丝不动,壮烈牺牲。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抗美援朝时期涌现的英雄人物的事迹,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注意抗美援朝时期出现的英雄人物的事迹的识记。
5.【答案】B
【解析】据题干“它雄辩的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结合所学可知,此材料最能说明抗美援朝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抗美援朝战争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为中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和平环境,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证明西方侵略者靠武力征服中国的时代过去了,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为保卫祖国而抵抗帝国主义者的决心和信心。
故选:B。
本题考查抗美援朝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它雄辩的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抗美援朝战争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
6.【答案】A
【解析】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抗美援朝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抗美援朝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是彭德怀。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基础知识能力。注意掌握抗美援朝的相关内容。
7.【答案】B
【解析】A.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是1953—1956年三大改造期间对农业的改造方式,排除。
B.根据材料“他做上地主……共产党没收了他的田产,分给了从前的佃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故事情节发生的历史背景是土地改革的开展。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同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符合题意。
C.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进行给党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排除。
D.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的土地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土地改革,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记忆土地改革的背景、内容和意义,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8.【答案】C
【解析】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C项正确;A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土地政策,排除;B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排除;D是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土地改革,掌握土地改革的时间、内容和意义。
本题考查土地改革,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土地改革废除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①②④正确,D项正确;1953-1956年的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③错误,排除AB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土地改革的意义,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土地改革的意义,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
10.【答案】C
【解析】据材料“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结合所可知,该会议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它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组织上、政治上的准备。
故选:C。
本题考查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它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组织上、政治上的准备。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时间地点和内容。
1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鞍钢无缝钢管厂、大型轧钢厂和七号高炉的提前完成建设工程并开始生产,是1953年我国工业发展中的巨大事件”可知,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已经起步,故B正确;一五计划是在1957年结束的,材料提供的时间是1953年,故排除A项;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故C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工业布局,故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结合题干“钢无缝钢管厂、大型轧钢厂…全体苏联同志致以热烈的祝贺和深切的感谢”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程进行分析解答。
12.【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70余年坚持不懈、与时俱进地编制、实施计划规划。”可知,这种计划规划能够明确各时期的发展方向和重点,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故A符合题意;材料无法看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否优越,排除BD;材料也没有涉及到五年计划能否避免经济建设出现失误和挫折的问题,排除C。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一五计划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文字材料。
本题主要考查了一五计划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3.【答案】A
【解析】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1953年制定并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就是发展重工业。一五计划的实行,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的内容.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掌握一五计划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4.【答案】C
【解析】1956年底,我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三大改造的相关史实。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大改造的相关史实。
15.【答案】B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早在新中国建国之前,中共在解放区就尝试过公私合营,这一史事表明中共对私营企业的公私合营有历史经验,B项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考查三大改造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三大改造的相关知识。
16.【答案】C
【解析】由材料“1953年底,受农业合作社启发,有几家酿酒作坊率先组成生产合作社,共享资金、技术、劳动力和市场客户,很快取得丰厚经济效益”可知,酿酒作坊采用建立生产合作社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后,取得丰厚经济效益,这体现了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优越性,C项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考查三大改造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
注意对材料的分析与解读,掌握三大改造的相关知识。
17.【答案】D
【解析】根据“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发展的状况图”可知,从1952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的发展既有上升,也有下降,呈现出曲折发展的情况,D项正确;从①点到②点的变化发生在1952年到1957年,三大改造是从1953年才开始的,与图示内容不完全对应,排除A项;从②到③的下降发生在1957年到1960年,主要原因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与文化大革命无关,排除B项;从③到④的国民经济上升发生在1960年到1965年,主要原因是“巩固、调整、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的实施,不是改革开放,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1952年-1965年我国国民经济曲折发展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理解并识记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发展情况。
18.【答案】C
【解析】为克服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困难局面,中共中央开始调整国民经济,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于1961年初开始实施。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呈现出物价稳定、市场繁荣的新面貌。故C符合题意;八字方针的内容是“调整、巩固、充实、提高”,ABD说法错误,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国民经济的调整,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国民经济的调整,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八字方针的内容是“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19.【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58年党中央轻率的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其主要标志是盲目求快,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由于违背了客观的经济规律,“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而《让高产“卫星”永远在天空中运转》属于典型的不切实际的“浮夸风”现象,出现于大跃进运动时期,使用的时长可能是1年左右。
故选:B。
本题考查大跃进运动,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大跃进运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0.【答案】D
【解析】数轴中B阶段是1956-1966年,属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年探索时期,这一时期正确的经济探索有中共八大、八字方针调整,还有失误探索,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因此,此阶段的特征是正确与失误、成就和挫折错综交织,D项正确;A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属于数轴中C阶段,排除A项;此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并不是持续发展,排除B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是建国初期,数轴中A阶段,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了社会主义建设十年探索时期。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关键是抓住题干的主旨是社会主义建设十年探索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对选项逐一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21.【答案】阿沛 阿旺晋美,政治协商
【解析】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 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大会制定了《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总政策和总原则,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故答案为:
阿沛 阿旺晋美;政治协商。
本题主要考查西藏和平解放和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的相关史实。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大陆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共同纲领》确定:新中国的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西藏和平解放和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的相关史实。
22.【答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解析】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这是指导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
故答案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本题考查巩固新中国的措施.主要掌握土地改革的相关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新中国成立初巩固新中国的措施.
23.【答案】公私合营;赎买
【解析】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党对民族资本家采取团结和改造的政策,取得较好的效果。
故答案为:
公私合营;赎买。
本题主要考查三大改造的相关史实。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大改造的相关史实。
24.【答案】【小题1】意义: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了土地的主人;巩固了政权,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小题2】社:农业生产合作社。原则:自愿互助。变化:由私有转变为公有。
【小题3】事件:大跃进。后果:导致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小题4】原则:要符合国情;要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等。
【解析】本题以三幅图片为背景依托,考查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掌握状况,考查历史评价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5.【答案】【小题1】事件:美国南北战争。意识到:维护国家统的重要性。
【小题2】特点:采取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成效:使美国度过了危机,安定了国民生活。
【小题3】变化: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解析】本题第一问考查了美国南北战争,第二问考查了罗斯福新政,第三问考查了世界格局多极化,解题关键是联系所学、分析史料、归纳认识。
本题考查学生对于美国南北战争、罗斯福新政和世界格局多极化的理解,侧重考查学生运用历史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6.【答案】【小题1】运动:土地改革。阶层:农民。
【小题2】转变:从农民所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或从私有制到公有制)。内容:对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小题3】理想:工业化。规划:一五计划。
【小题4】注意的问题:国家制定经济政策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从人民利益出发;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以三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土地改革与意义、农业合作化运动以及三大改造、我国的工业化建设与一五计划、国家制定经济政策要注意的问题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土地改革与意义、农业合作化运动以及三大改造、我国的工业化建设与一五计划、国家制定经济政策要注意的问题等知识。
第1页,共1页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