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山西省朔州市怀仁重点中学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山西省朔州市怀仁重点中学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山西省朔州市怀仁重点中学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
1. 公元前9000年,在今天的伊拉克北部地区,人们已开始种植麦类作物,包括小麦、大麦等;中国最早培植水稻和粟;古代美洲印第安人最早培植马铃薯、玉米、西红柿等。这反映出(  )
A. 原始人类大都定居生活 B. 人类文明的多元化
C. 欧洲农业相对较为落后 D. 人们食物种类丰富
2. 人类的耕作方式经历了刀耕、锄耕、犁耕三个不同阶段。其中,犁耕出现于(  )
A. 旧石器时代晚期 B. 新石器时代晚期 C. 春秋战国时期 D. 汉朝以后
3. 据调查,1905-1906年,北京市场上的日用杂货只有少部分土产品,多数是来自上海、广东、天津等口岸的进口机制品,种类繁多,常见的生活用品包括火柴、洋灯、钟表、棉布、衣服、毛巾、手帕、洋伞、文具、皮包等。这表明当时的北京地区(  )
A. 民众生活受到世界市场影响 B. 受列强资本输出波及较明显
C. 对外开放程度位居全国前列 D.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于停滞
4. 古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物质遗产,古村落民居多位于河流平缓处,房屋则建在山脚下,其体现的环境理念是(  )
A. 人文与自然的和谐 B. 改造和征服自然
C. 以人为本,人定胜天 D. 人与自然的分离
5. 1897年,上海徐家汇天文台编印的《上海报午时及风信标记专例》中说:“上海一埠,上商云集,舟舰纷纭,实为中华通商口岸之冠。每日报时报风,……中华行舟者,必以先睹为快也。”这反映出当时(  )
A. 交通发展带有殖民色彩 B. 生产生活观念日趋现代
C. 新式交通工具广泛使用 D. 海上贸易得到政府保护
6. 如表反映了1909-1919年中国邮政事业发展的部分情况。据此可以得出(  )
时间 事件
1909年 北京邮政首先使用自行车
1912年 北京至上海的火车邮路开通
1917年 上海邮政开始使用汽车取代马拉邮件
1919年 上海、汉口邮政开始自备邮艇运送邮件
A. 邮政事业是民族经济发展的产物 B. 近代邮政业务仅限于中心城市
C. 邮局邮路开始脱离海关控制 D. 交通工具的进步促进了邮政事业发展
7.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提出以“众治”取代“独治”,王夫之要求“不以天下私一人”,黄宗羲也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表明明清之际的思想家(  )
A. 反对封建君主的专制统治 B. 受到西方启蒙思想影响
C. 要求建立人人平等的社会 D.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8. 在新加坡的文娱集会的节目单上,观众可以看到有马来舞蹈、中国舞蹈,以及西洋舞蹈;在城市建设中,新加坡市政当局会有意识地将各民族居民安排在同一单元楼里。这些做法反映了新加坡(  )
A. 实现了各民族文化的统一 B. 缺乏特色主流文化
C. 是最具有移民特性的国家 D. 多元文化和谐共处
9. 西汉丝绸之路初通时,丝绸之路咽喉要地河西地区还是“习俗颇殊,地广民稀”,到东汉初年,河西已是“兵马精强,仓库有蓄,民庶殷富”。据此可得出(  )
A. 古代中国对外贸易以经济目的为主 B. 经贸活动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显著
C. 丝绸之路兴起之时是以河东为中心 D. 河西地区的民族融合得到明显发展
10. 明朝中后期,西洋钟表随着天主教传入中国,到清朝前期,北京及东南沿海地区的许多城镇已经开始仿制,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制作钟表的于工业行业。到19世纪60年代后,仲表已经在广大的中下层社会逐渐普及。这反映出当时(  )
A. 等级观念已经崩溃 B. 中西交流助推社会进步
C. 城乡生活普遍西化 D. 工业制造技术明显进步
11. 1821年,俄国诗人普希金得知拿破仑去世后,写下长诗《拿破仑》。其中论述道:“他给俄罗斯的人民指出了崇高的命运;在幽暗的流放里,他死了,却把永远的自由遗给世人。”据此可知,拿破仑对外战争(  )
A. 促进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兴起 B. 粉碎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
C. 推动了欧洲政治文化的重构 D. 导致了法国大革命的失败
12. 2002年,为了声援拒绝返还帕特农神庙石雕的大英博物馆,欧美18家博物馆馆长联合签署了《关于普世性博物馆重要性及价值的宣言》,强调无论收藏的文物原属何处,有赖于这些“普世性”博物馆,才得以保存;这些博物馆收藏的世界各地文物,无论其来源是否正当,都是为了服务于全体公民。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善待文物就是善待世界的文化 B. 欧美霸权逻辑在文化领域的体现
C. 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D. 多元文化之间应相互理解与包容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0分)
13. 人口迁徙改变了区域人文地理形态。阅读材料,完现下列要求。
材料一:的确,凭着自己的实力,印欧语系的波斯人在向西方的推进中节节胜利。但是不久他们就遭到其他一些印欧人部落的抵抗,这些印欧人几个世纪前就移居欧洲并占领了希腊半岛及爱琴海诸岛。他们发觉自己已经陷入严重的危机之中。希腊与波斯之间因此发生了三次著名的战争。战争期间,述斯国王大流士和薛西斯侵略了希腊半岛的北部,千方百计想在欧洲大陆上占据一席之地。
材料二:1661-1812年,福建人口增加了9倍,新地仅增加32%,人均耕地数从7.11亩降至0.9亩。道光年间“几乎年年有定,灾区遍及全国”。维持生活“颇费踌躇,于是乎奔走外洋”。中国人移殖澳洲“殆始于1840年到1859年之间”。随着中外一系列条约的签订,洋布“把土布消灭了百分之九十九”,“无业贫民每乘北风附洋船往国外图生计”。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清政府加强了对起义造反者的镇压,大量农民出洋避祸。如“广东新会平南王黄德滋,率部……渡南中国海,最后抵达澳洲北部达尔文港……成为淘金工人”。
——摘编自张秋生《略论早期华工移居澳大利亚的社会历史条件》
材料三:根据联合国的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按照国籍划分,国际流离失所者居世界前十位的难民来源国及数量分别是:叙利亚660万人,委内瑞拉440万人,阿富汗300万人,南苏丹220万人,缅甸110万人,索马里90万人,刚果(金)80万人,苏丹70万人,伊拉克60万人,中非共和国60万人。
——摘编自陈冰《全球雄民治理的出路在哪里?》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波斯人崛起的地理区域以及“其他一些印欧人部落”的族群名称。分析波斯人的迁徙对区域政治和文化的影响。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华工赴澳的国内原因。
(3) 根据材料三,指出当代世界难民的主要来源区域。结合所学,分析二战以来联合国为保护难民基本人权做出的努力。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大运河与古代运河城市相伴而生,两者相互依存,相互推动,互为影响。一方面,大运河影响城市的兴衰变化,影响城市的规模与等级、性质与结构以及其分布和体系;另一方面,运河城市也影响着大运河和运河体系的发育,影响着运河网络结构的改变和功能的发挥,推动着运河开凿技术的提高和运河管理制度的完善。运河营造了城市,城市推动了运河的不断发展,城因运而兴,运因城而凿,运河与城市一起又推动着运河城市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变迁或改道又会导致运河城市的变迁甚或衰落。
——摘编自王明德《大运河与中国古代运河城市的双向互动》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自拟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表述成文,叙述完整,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17世纪 当文艺复兴的浪潮席卷欧洲,当时收藏的目的正从炫耀财富和战利品逐步转变为对知识的渴望,“博物馆”一词指人文主义学者或君主的书斋。在此期间,大量私人收藏家崛起。这些私人藏家的藏品,后来多以捐赠或购买的方式汇入了博物馆,构成了现代欧洲各大博物馆重要的藏品基础。
18世纪 18世纪,以法国百科全书派为代表的启蒙运动促进了博物馆逐渐向社会打开大门。在此以前的收藏都是私人收藏,仅面向少数特权阶层开放。1793年,应法国公共教育委员会的要求,卢浮宫改建为共和国艺术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卢浮宫的开放推动了许多大型博物馆的开放。
19世纪 1851年,英国为了展示工业革命的成果,在伦敦举办了万国博览会。这次“水晶宫”展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它的不少场馆和展品被改造成了博物馆,此后,科学博物馆逐渐发展成为了博物馆大家庭中的一个现代化的门类。19世纪兴建了一批大型博物馆,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史密森国家博物馆群、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都是在这时建立的。
20世纪 进入20世纪,博物馆工作向更系统、专业的方向发展,专业的博物馆协会在欧美纷纷建立。继英国博物馆协会于1889年成立后,1906年美国博物馆协会成立,1946年,国际博物馆协会成立,设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内部。博物馆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了专门的工作人员。
——摘编自胡盈《世界博物馆导读》
(1) 根据材料,概述上述四个时期世界博物馆发展演变的主要趋势。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世界博物馆发展史的理解。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亚地区种植小麦、大麦,中国最早培植水稻和粟,古代美洲印第安人最早培植马铃薯、玉米、西红柿等,体现了不同地区拥有各具特色的文明,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多元化,B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原始人类大都定居生活,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欧洲农业发展的情况,得不出欧洲农业相对较为落后,排除C项;
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食物种类单一,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犁耕出现,故选B项;距今约1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刀耕出现,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开始使用并得到推广,但并非产生时间,排除C项;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古代农业的发展。需要结合新时期时代农业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考查古代农业的发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答案】A
【解析】材料“1905-1906年,北京市场上的日用杂货只有少部分土产品,多数是来自上海、广东、天津等口岸的进口机制品,种类繁多,常见的生活用品包括火柴、洋灯、钟表、棉布、衣服、毛巾、手帕、洋伞、文具、皮包等”说明北京市场上多数生活用品受上海、广东、天津进口机制品影响,能说明受世界市场影响,选择A;
B项的资本输出表现是:修建铁路、开设工厂等,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故B排除;
没有比较,材料不能体现“位居全国前列”,排除C;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于停滞说法错误,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解答本题根据关键信息“北京市场上的日用杂货只有少部分土产品,多数是来自上海、广东、天津等口岸的进口机制品,种类繁多”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考查了考生正确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4.【答案】A
【解析】材料“民居多位于河流平缓处,房屋则建在山脚下”是人类适应自然,人文与自然和谐的表现,A项正确;
“民居多位于河流平缓处,房屋则建在山脚下”体现了人在适应自然,并不是改造和征服自然,自然也就不是人定胜天,排除BC项;
材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非人与自然的分离,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了古代村落,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古代村落,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答案】B
【解析】根据“上海一埠,上商云集,舟舰纷纭,实为中华通商口岸之冠。每日报时报风,……中华行舟者,必以先睹为快也。”说明时间信息和风的信息受到重视,体现了生产和生活观念日趋现代,B项正确;
题干并未体现交通工具的发展情况,而是报午时及风信标,排除AC项;
题干中没有体现海上贸易是否受到政府保护的信息,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近代生活习俗的变化,需要结合近代生活习俗变化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考查近代生活习俗的变化,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答案】D
【解析】表格中“上海邮政开始使用汽车取代马拉邮件”“上海、汉口邮政开始自备邮艇运送邮件”说明交通工具进步促进邮政事业发展,故D项正确;
材料无法显示是民族经济发展的结果,故A项错误;
“邮政亚务仅限于中心城市”用词绝对,当时城镇乡村也有涉及,故B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邮局邮路开始脱离海关控制”的信息,故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交通工具的发展,需要结合交通工具发展的影响来解答。
本题考查交通工具的发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中“众治”取代“独治”“不以天下私一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等信息可知,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们抨击封建君主专制,A项正确;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没有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排除B项;
材料中顾炎武等人反对君主专制统治,但并没有提出建立人人平等的社会,排除C项;
题干中未提及“社会责任”,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儒家思想,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的背景、代表人物及思想的把握。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儒家思想,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及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在新加坡的文娱集会的节目单上,观众可以看到有马来舞蹈、中国舞蹈,以及西洋舞蹈;在城市建设中,新加坡市政当局会有意识地将各民族居民安排在同一单元楼里”可知,新加坡政府注重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共荣,并进行有意识的混合安排,使多元文化的光彩得以交相辉映,材料内容反映了新加坡多元文化和谐共处,D项正确;
多元文化和谐共处不等同于文化的统一,排除A项;
材料描述的是新加坡文化的多元性,没有体现缺乏特色主流文化,即体现的是新加坡文化的多元性,不代表缺乏特色,排除B项;
最具有移民特性的国家,“最”字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9.【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处于丝绸之路咽喉要地的河西地区经济得到长足发展,说明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影响较大,B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主要是以贡赐贸易为主,不是以经济为目的,A排除;
材料只是强调的是河西地处咽喉要地,不能得出是丝绸之路的中心的信息,C排除;
材料没有体现民族融合的信息,D排除。
故选:B。
本题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经贸活动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显著。
本题以丝绸之路影响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1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明朝中后期,西洋钟表随着天主教传入中国,到清朝前期,北京及东南沿海地区的许多城镇已经开始仿制,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制作钟表的于工业行业。到19世纪60年代后,仲表已经在广大的中下层社会逐渐普及。”可知,西洋钟表传入中国后,经过中国手工业者的模仿制造,逐渐在中国社会上流行起来,说明中西文化交流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社会进步,B项正确;
等级观念已经崩溃说法绝对化,排除A;
城乡生活普遍西化的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
当时中国的钟表制造属于手工制作,不是工业制造,且当时洋务运动刚刚起步,工业制造能力十分欠缺,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家化,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家化,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1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他给俄罗斯的人民指出了崇高的命运;在幽暗的流放里,他死了,却把永远的自由遗给世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拿破仑对外战争传播了自由、民主等思想,推动了欧洲废除封建贵族特权,C项正确;
启蒙运动爆发于17世纪,早于题干中“拿破仑对外战争”的时间“18世纪末19世纪初”,排除A项;
“粉碎”的说法过于夸大化,排除B项;
题干中未提及拿破仑对外战争对法国的不利影响,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1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为了声援拒绝返还帕台农神庙石雕的大英博物馆,欧美18家博物馆馆长联合签署了”“这些博物馆收藏的世界各地文物,无论其来源是否正当,都是为了服务于全体公民”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美博物馆搜集众多文物,在收藏、展示、研究人类文化遗产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这里大部分文物是长期殖民掠夺的结果,《宣言》以“普世性”为借口拒绝返还,目的是维护既得利益并掩盖其文物收藏的帝国主义本质,是欧盟霸权逻辑在文化领域的体现,B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善待文物就是善待世界的文化,但没有指出材料所述欧盟国家签署《宣言》的本质,排除A项;
根据材料“有赖于这些‘普世性’博物馆,才得以保存”可知,《宣言》以“普世性”为借口拒绝返还,而不是强调文化遗产具有普遍价值,排除C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欧盟国家霸权逻辑在文化领域的体现,没有体现多元文化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3.【答案】【小题1】地理区域:伊朗高原。族群名称:希腊人。
影响:建立了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建立了波斯帝国)引发希波战争(引发区域战争)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发生了深入、广泛的交流。
【小题2】国内原因:人口增长,耕地不足,资本主义入侵,劳动力过剩;灾荒频繁,生活困难;政治动荡,出洋避祸;清政府允许列强招募华工出国。
【小题3】来源区域:中东、非洲、拉美、东南亚。
努力:成立联合国难民署;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确立“世界难民日”。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波斯人的迁徙对区域政治和文化的影响,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2)本题考查的是近代华工赴澳的国内原因,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3)本题考查的是当代世界难民的主要来源区域,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难民的困境和救助、印欧人的浅析历程和影响以及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14.【答案】根据材料“大运河与古代运河城市……两者相互依存,相互推动,互为影响。一方面,大运河影响城市……另一方面,运河城市也影响着大运河”可知,材料认为大运河与古代运河城市关系密切、相互影响,因此可从“大运河的变迁影响运河城市的发展”和“运河城市的变化影响大运河的发展”两个方面拟定主题并论证。如以“大运河的变迁影响沿河城市发展”为主题,可结合“隋唐大运河的开凿促进江南地区开发和扬州的繁荣”、“元朝大运河的裁弯取直促进北京等一批新城市崛起”等史实进行论证。如以“运河城市的变化影响大运河的发展”为主题,可结合“隋代为了便利洛阳运输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的运河线路”“明清在运河要津淮安设漕运总督加强运河管理和促进运河功能发挥”等史实进行论证。要求:主题明确,表述成文,叙述完整,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故答案为:
主题:大运河的变迁与沿河城市发展息息相关。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多建都于北方。隋唐时期,随着大运河的开通和先进生产工具的使用,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受到挑战,扬州作为长江流域和大运河联系的咽喉,成为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尤其在安史之乱后,扬州打破坊市限制,出现了繁荣的夜市,经济上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元朝对大运河的裁弯取直以及明成祖迁都北京,大运河作为漕运通道的作用愈发凸显,一些运河沿线的非传统政治中心城市异军突起。
综上,大运河的变迁与城市发展息息相关,大运河的变化对沿线城市的兴衰影响巨大。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隋朝大运河,要求学生结合隋朝大运河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隋朝大运河,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5.【答案】【小题1】趋势:从个人收藏到公共收藏;从向少数特权阶层开放转为向大众开放;科技博物馆和大型博物馆兴起发展;20世纪以来博物馆进一步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小题2】理解:世界博物馆的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结果;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其发展过程折射了近代欧洲的社会转型;博物馆是收藏展示自然和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博物馆的发展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世界博物馆发展演变的主要趋势,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2)本题考查的是对世界博物馆发展史的理解,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第1页,共1页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