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山西省忻州市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山西省忻州市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0分)
1. 读表,从中你能获取的直接信息是,隋朝( )
时间
项目 隋初 隋盛世 表现
人口 3000多万人 4600多万人 人口激增
垦田 1900多万顷 5500多万顷 垦田扩大
粮仓 长安太仓 洛阳含嘉仓、兴洛仓 粮仓丰实
A. 经济繁荣 B. 政治清明 C. 注重民生 D. 重视人才
2. 诗史互证。下面唐朝诗人杜甫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两首诗歌,反映了唐朝社会的变化是()
《忆昔》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无家别》 寂寞天宝后,因庐但蒿藜。 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
A. 先南后北统一 B. 经济重心南移 C. 由开明到专制 D. 由繁荣转衰落
3.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表明此项制度( )
A. 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 B. 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
C. 扩大了官吏选拔范围 D. 选拔官吏仍注重门第
4. 在当今影视作品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场景、物品、情节等“穿帮”镜头。电视剧《大唐荣耀》摄制组布置了一个书房场景,会导致“穿帮”的道具是( )
A. 椅子上放着一件蜀锦质地的衣服 B. 桌子上有一首没有抄完的李白的诗
C. 墙上挂有一幅画《送子天王图》 D. 书架上放着一部文天祥的诗歌总集
5. 辽宋夏金元时期,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迅速崛起后,大都效仿唐宋制度,制定官制,还创制了自己的文字。这些现象最能说明( )
A. 制度差异进一步拉大 B. 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C. 统一的趋势更加明朗 D. 各族政权消除了隔阂
6. 岳飞统率“岳家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了许多失地。“岳家军”屡打胜仗的主要原因是( )
A. 统治者反抗金军决心坚定 B. 军队训练有素,纪律严明
C. 将士们对侵略的深恶痛绝 D. 朝廷国力强盛,防备森严
7.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找出其中的关联,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 货殖列传》 材料二:“苏湖熟,天下足”——南宋谚语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
A. 南宋时期南方手工业兴盛 B. 南宋时期南方商业贸易繁荣
C. 唐朝中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 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
8.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一部史学巨著。如图,《资治通鉴》记载的时期范围是( )
A. A B. B C. C D. D
9. 绘制思维导图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如图思维导图的主题应是( )
A.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B. 中华民族大交融 C. 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D. 君主专制的强化
10. 1553年,殖民者以“借地晾晒水浸货物”为借口,通过向明朝官员行贿的方式,获准在澳门半岛暂时居住。由此开始,澳门逐渐离开了祖国的怀抱,直至1999年,中国才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这里的“殖民者”来自( )
A. 葡萄牙 B. 荷兰 C. 西班牙 D. 英国
11. “盼星星,盼月亮,盼着闯王出主张”“金江山,银江山,闯王江山不纳捐”。这是明朝末年民间流传的歌谣,从这首民谣中得出的信息是( )
A. 人民歌颂的“闯王”是黄巢 B. 人民对农民军政策热烈拥护
C.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 D. 严明的军纪得到人民的拥护
12. 清朝进士徐骏的诗集里有“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和“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诗句,雍正帝认为这是存心诽谤,照大不敬律斩立决,将徐骏处死。这一事件主要反映了清朝( )
A. 设特务机构 B. 允许言论自由 C. 制造文字狱 D. 实行八股取士
13. 如图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清代开荒执照”。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清政府前期推广种植甘薯
B. 清政府前期重视兴修水利
C. 清政府前期鼓励发展商业
D. 清政府前期推行垦荒政策
14. 某博物馆计划推出中国古代某专题展览,准备了多种资料,其中有如图所示四幅图片。据此判断,该展览的主题是中国古代( )
A. 货币的发展历程 B. 制瓷业的发展历程 C. 商业的发展历程 D. 丝织业的发展历程
15. 有“国剧”之称的京剧,其前身是徽剧,原以二黄调为主,兼唱昆腔、四平调等,后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发展为京剧。这说明京剧艺术得以迅速发展缘于( )
A. 贴近生活,联系百姓 B. 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C. 文武兼修,角色齐全 D. 政策鼓励,题材广泛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5.0分)
16. 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都注重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管理等措施来巩固统治,李老师以“政权巩固”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一起参与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任务一【纪念币承载历史】
(1) 从下列图组中各选一个政治人物,从巩固大一统的角度简述其被铸币纪念的理由。
任务二【时代呼唤英雄】
(2) 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下表中戚继光抗倭和郑成功收复台湾面临的危局及破局方式。
史实:戚继光抗倭
面临危局: ______ 。
戚继光破局: ______ 。 史实:郑成功收复台湾
面临危局: ______ 。
郑成功破局: ______ 。
任务三【阐述国家统一】
(3) 阅读以下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150字左右)
时期 措施
西汉 设置西域都护,旨在管辖西域36国,也保证了商道的畅通
光朝 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元胡 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
清朝 乾隆时期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0分)
17.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就辉煌,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根据下面的图文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1) 【科技之光】科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概括《本草纲目》《天工开物》撰写过程的共同特点,并分别简述其历史地位。
(旧药物著作所列药物)名称多杂,时珍病之。乃穷搜博采……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
——摘编自《明史 李时珍传》 宋应星青年时曾考取举人,45岁以后不再追求科举功名,面对流民遍地的现实,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
(2) 【文学之美】文学艺术是生活的反映,请从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两方面分别解读下列文学作品。
(3) 【工程之作】伟大工程建筑是凝固的艺术,简述下列两个伟大工程的共同点。
18. 对外交往是一个国家实力的展示。历史上,中国曾经历辉煌,也曾饱经沧桑。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朝到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往的最盛时期之一。汉使到达了大宛、大月氏、安息等国家,唐王朝也曾与 70多个国家和地区交往。在此期间,中国接受了许多西方文明要素,如音乐舞蹈、穿戴服饰等;同时,中国也向西方世界提供了丝绸、瓷器等。
——摘编自《中外关系史:新史料与新问题》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唐时期对外交流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与此相关的重要历史事件。
材料二从永乐五年( 1407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又先后六次率领船队远航,经历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船队用中国的瓷器、丝绸等物与各国进行交易,购买各国特产。郑和出访后,各国纷纷向中国派遣使臣和商队。东南亚国家的一些国王,甚至亲自来中国进行访问。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2) 根据材料二,说明郑和船队受到各国热情接待的原因,并简述郑和下西洋的伟大意义。
材料三明清朝廷对中西交流采取的措施,主要是限制性的,并没有完全关上中国的大门……其动机是维护国土安全、文化安全,是面对外部袭扰,特别是面对西方殖民侵略威胁时,采取的防御性自我保护策略。因此,我们认为明清两朝中央政府采取的是“自主限关”的对外政策。
——摘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课题组《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新探》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两朝中央政府实行“自主限关”的具体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19.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密切交往、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十五年(641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弄赞率其部兵次(到达)柏海,亲迎于河源。
——摘编自《旧唐书》
材料二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是中原政权覆灭,各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基本上会出现混乱局面。但在混乱中,各民族却相互交融。第二种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其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于是各民族政权之间呈现出相互并立之势,形成分裂割据局面。但在割据中却有不少交往,有统一的愿望、因素和趋势。第三种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呈现出统一局面下的民族大交融状况。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
材料三雍正皇帝曾经明确指出:“从俗从宜”“各安其俗”。这强调了不应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制度、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和宗教信仰而进行统治。
——摘编自余梓东《论清朝的民族政策》
(1) 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简述这一史实的历史影响。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
(3) 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管辖所遵循的原则。简述清朝历代统治者是怎样利用这一原则管辖西藏的。
(4)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A.根据材料“隋初、隋盛世的表现”可知,隋初至隋盛世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富,这些均表明隋朝经济繁荣,故A正确。
B.材料涉及“政治清明”的相关信息,排除B。
C.材料未涉及隋朝的统治措施,排除C。
D.材料未涉及隋朝重视人才的相关信息,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隋朝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隋朝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可知,《忆昔》描绘了“开元盛世”的盛况;“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可知,《无家别》体现了“安史之乱”后国家萧条,百姓流离失所,唐朝由盛转衰,因此这两首诗歌反映了唐朝社会由繁荣转衰落,D项正确;从这两首诗歌从无法体现国家统一、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君主的统治思想,AB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唐玄宗的统治,重点掌握唐朝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的衰落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重点掌握唐朝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的衰落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可知,该制度是科举制。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C项正确;大运河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排除A项;“唯一途径”说法绝对,排除B项;科举制的最大特点就是彻底否定了以门第和出身作为选拔标准,搭建了一个相对公开、公平、公正的平台,为人才流动提供了一条渠道,使广大平民子弟有机会进入官员行列,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各式人才,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D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的创建及影响,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的创建及影响,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答案】D
【解析】唐朝的手工业发展到很高的水平。纺织业品种繁多,丝织水平最高,其中蜀锦以色彩艳丽、纹饰精美冠于全国;李白的诗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抒发了昂扬的进取精神,表现出蔑视权贵、超凡脱俗的风骨,他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李白因此享有“诗仙”的美誉;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画技高超,后世尊称他为“画圣”,他的画注重线条变化,风格奔放,开后世写意画先河,《送子天王图》是其代表作之一,ABC不符合题意;文天祥是南宋时期的抗元将领,不会出现在唐朝。电视剧《大唐荣耀》摄制组布置的书房场景中,会导致“穿帮”的道具是选项D。
故选:D。
本题考查了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时期的手工业、诗歌、绘画、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
5.【答案】B
【解析】由材料“辽宋夏金元时期,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迅速崛起后,大都效仿唐宋制度,制定官制,还创制了自己的文字”可知,这反映了这一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族先进的制度和文化,这有利于民族的交融,B项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考查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相关史实,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掌握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相关史实。
6.【答案】B
【解析】金军南下攻宋,给人民带来了很大灾难。岳飞坚持抗金,精忠报国符合南宋人民渴望生活安定、发展经济的要求,是符合广大人民利益的,是正义的战争。岳飞领导的岳家军纪律严明,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故“岳家军”屡打胜仗的主要原因是军队训练有素,纪律严明。
故选:B。
本题考查岳飞抗金。岳飞赢得后人尊敬的主要原因是坚持抗金,精忠报国。
理解和把握岳飞抗金的正义性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7.【答案】D
【解析】材料一反映江南地区经济比较落后,“苏湖熟,天下足”反映了南宋江南地区农业发达,“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反映当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故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故选:D。
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知道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
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8.【答案】D
【解析】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这部史书300多万字,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纵贯中国16个朝代。《资治通鉴》记载的时期范围对应图示中的D段,D项正确;ABC项都不正确,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资治通鉴》记载的时期范围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资治通鉴》记述的内容、体例及地位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资治通鉴》的相关史实。
9.【答案】D
【解析】根据图示及所学知识,该主题的雏形出现在夏商西周时期,建立于秦朝,发展于从汉到元,强化于明清时期,因此这是秦朝创立并被后世继承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该制度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根本目的,D项正确;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所谓多元,就是说每一种文化都有他自己的独立发展性,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但是,同时又是一体的,就是有很好的整合性,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制度演变,不是民族交融,排除B项;地方行政制度是部分信息,不全面,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和提取信息、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和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10.【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以“借地晾晒水浸货物”为借口,通过向明朝官员行贿的方式,获准在澳门半岛暂时居住。由此开始,澳门逐渐离开了祖国的怀抱,直至1999年,中国才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A项正确;荷兰殖民者侵略台湾地区,排除B;西班牙与英国与侵占澳门无关,排除CD。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葡萄牙殖民者攫取澳门的居住权,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葡萄牙殖民者攫取澳门的居住权。
11.【答案】B
【解析】据“盼着闯王出主张”“闯王江山不纳捐”可知,这首民谣反映的是李自成领导的明末农民起义,受到人民的热烈拥护。故从题干这首民谣中得出的信息是人民对农民军政策热烈拥护,B项正确;人民歌颂的“闯王”是李自成,黄巢是唐朝末年农民起义的领袖,排除A项;“明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在题干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项;“严明的军纪”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人民对农民军政策的热烈拥护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李自成起义的相关史实。
12.【答案】C
【解析】A.设立特务机构是加强皇权的措施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
B.题干反映的是言论不自由,排除B项。
C.由题干“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和“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诗句,“雍正帝认为这是存心诽谤,照大不敬律斩立决,将徐骏处死”,可知,这一事件主要反映了清朝制造文字狱。清朝统治者非常注重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经常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人们把这种做法称为“文字狱”,C项正确。
D.题干反映的是文字狱与八股取士无关,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举措,知道清朝大兴文字狱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解答本题需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文字狱,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说法,选出正确答案。
13.【答案】D
【解析】题目给出的图片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清朝开荒执照”。对此解读正确的是清政府推行垦荒政策。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故选:D。
本题考查了清朝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片荒芜的土地得到开垦。
图片型题目必须认真观察分析图片中包含的文字,根据相关文字的提示信息或准确识别图片确定正确答案。
14.【答案】C
【解析】A.图中只有开元通宝反映了货币的发展,排除A。
B.材料图片共同反映的是商业的繁荣并未体现制瓷业的发展历程,排除B。
C.题干中唐朝开元通宝反映了唐朝商业繁荣;宋代货郎图反映了宋代商业发展;明代《皇都积胜图》反映了明商业的繁荣;清《前门街市图》反映了清朝商业的发展,该展览的主题是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C符合题意。
D.材料图片共同反映的是商业的繁荣并未体现丝织业的发展历程,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唐、宋、明、清商业的发展,属理解层面的要求,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树立专题意识,以唐、宋、明、清经济的发展为切入点整合相关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15.【答案】B
【解析】京剧是由多种地方戏在北京汇聚、融合,发展而成的。京剧起源于四个地方的剧种:一是原来流行于安徽省一带的徽剧;二是流行于湖北的汉剧;三是流行于江苏一带的昆曲;四是流行于陕西的秦剧,又叫梆子。清乾隆末期四大徽班进北京后,于嘉庆、道光年间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互相影响,逐渐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北京土语,逐渐融合发展。京剧艺术得以迅速提高的主要原因是博采众长,兼收并蓄,B符合题意;贴近生活,联系百姓、文武兼修,角色齐全和文武兼修,角色齐全都不能从题干信息中体现出,排除ACD。
故选:B。
本题考查京剧艺术得以迅速提高的主要原因。京剧艺术得以迅速提高的主要原因是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京剧艺术得到迅速提高的主要原因的相关史实。
16.【答案】【小题1】略
【小题2】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懈,中国沿海倭患严重,戚继光临危受命,南下抗倭,戚继光破局: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抗击倭寇,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随后,戚继光又与其他将领一起先后消灭了福建、广东地区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明朝末期,荷兰殖民者趁明朝国势衰败之机,出兵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在台湾实行殖民统治,郑成功破局:清初,在福建沿海坚持抗清的郑成功,决心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1661年郑成功率军围攻盘踞在台湾的荷军,1662年荷兰殖民长官被迫投降,被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小题3】略
【解析】(1)根据图组中的四个纪念币中的人物图案,任选其一,说明理由即可,如选择宋太祖;理由是军事上,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政治上,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置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频繁调动,实施三年一换制度,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财政上,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宋太祖通过上述措施,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选择康熙帝;理由是平定蒙古族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维护了国家统一;1683年,派军队进攻台湾打败郑氏军队,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1684年,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册封西藏地方藏传佛教格鲁派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有效地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面对沙俄的入侵,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迫使沙俄政府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东段边界问题。康熙帝的这些措施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多元一体民族格局的形成。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戚继光抗倭面临危局是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懈,中国沿海倭患严重,戚继光临危受命,南下抗倭。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抗击倭寇,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随后,戚继光又与其他将领一起先后消灭了福建、广东地区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郑成功收复台湾面临危局是明朝末期,荷兰殖民者趁明朝国势衰败之机,出兵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在台湾实行殖民统治。清初,在福建沿海坚持抗清的郑成功,决心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1661年郑成功率军围攻盘踞在台湾的荷军,1662年荷兰殖民长官被迫投降,被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3)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表格反映的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维护统一的民族国家的措施,故围绕表格的主题提炼一个观点是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并结合材料和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即可,如西汉时,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清朝时期,乾隆帝平定了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后设置伊犁将军,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元朝时期设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综上所述,中国历代王朝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所以我们要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
故答案为:
(1)宋太祖:军事上,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政治上,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置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频繁调动,实施三年一换制度,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财政上,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宋太祖通过上述措施,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康熙帝:平定蒙古族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维护了国家统一;1683年,派军队进攻台湾打败郑氏军队,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1684年,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册封西藏地方藏传佛教格鲁派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有效地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面对沙俄的入侵,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迫使沙俄政府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东段边界问题。康熙帝的这些措施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多元一体民族格局的形成。
(2)戚继光抗倭面临危局: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懈,中国沿海倭患严重,戚继光临危受命,南下抗倭。戚继光破局: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抗击倭寇,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随后,戚继光又与其他将领一起先后消灭了福建、广东地区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郑成功收复台湾面临危局:明朝末期,荷兰殖民者趁明朝国势衰败之机,出兵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在台湾实行殖民统治。郑成功破局:清初,在福建沿海坚持抗清的郑成功,决心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1661年郑成功率军围攻盘踞在台湾的荷军,1662年荷兰殖民长官被迫投降,被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3)观点: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论述:西汉时,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清朝时期,乾隆帝平定了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后设置伊犁将军,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元朝时期设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结论:综上所述,中国历代王朝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所以我们要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
本题以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宋太祖、康熙帝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巩固统一的民族国家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太祖、康熙帝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巩固统一的民族国家的相关史实。
17.【答案】【小题1】共同特点:关注现实问题,大量搜集材料,创作过程艰苦。《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天工开物》一书,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小题2】图一所示作品的文学价值:该剧通过描写窦娥的悲惨遭遇,影射的是当时元朝黑暗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作者用浪漫的艺术手法,愤怒地鞭挞了黑暗势力。《窦娥冤》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颇高的群众基础与文学价值。历史价值:该剧是戏曲中的典范,揭露了元代社会邪恶势力横行的状况,表现了受迫害、受压迫人民对社会恶势力的反抗精神和对正义者取胜的热切渴望,对当时底层人民起到了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图二所示作品的文学价值:这部小说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以及丰富的情感体验,作者通过严谨的结构、清晰的层次、生动的语言,展现了一幅广阔的社会历史画卷,深刻地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在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历史价值:这部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兴衰变化的描述,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奢靡与丑陋,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小题3】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都是古代工程的典型代表等。
【解析】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明朝的科技巨著、《窦娥冤》《红楼梦》、北京紫禁城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隋朝大运河、明朝的科技巨著、《窦娥冤》《红楼梦》、北京紫禁城等相关史实。
18.【答案】【小题1】特点:对外开放、双向交流、互相学习。事件:张骞出使西域、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小题2】原因:中国特产大受欢迎;交往的方式和平友好。意义: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小题3】措施:颁布“禁海令”,严格限制海上贸易;开放宁波、漳州等地作为对外通商口岸,直至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影响: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解析】本题以三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汉唐时期对外交流的特点以及具体史实、郑和船队受到各国热情接待的原因、郑和下西洋的伟大意义、明清两朝中央政府实行“自主限关”的具体措施及其影响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汉唐时期对外交流的特点以及具体史实、郑和船队受到各国热情接待的原因、郑和下西洋的伟大意义、明清两朝中央政府实行“自主限关”的具体措施及其影响等知识。
19.【答案】【小题1】历史事件:文成公主入藏。影响: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答出任意一点得即可)
【小题2】模式:辽、西夏和北宋政权并立,形成了“分裂割据”的局面。说明:辽、西夏学习汉族文化,创制文字和设立典章制度;澶渊之盟(宋辽和议);宋夏和议;宋与辽、西夏进行边界贸易往来等史实说明了“割据中有交往,有统一的愿望、因素和趋势”。
【小题3】原则:尊重民族差异(或“从俗从宜”“各安其俗”);不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制度、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和宗教信仰。措施:确立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的制度;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建立金瓶掣签制度。
【小题4】民族交融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民族交融促进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等。
【解析】本题以三则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文成公主入藏和亲以及意义、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清朝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管辖所遵循的原则、清朝历代统治者管辖西藏的措施、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文成公主入藏和亲以及意义、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清朝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管辖所遵循的原则、清朝历代统治者管辖西藏的措施、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等知识。
第1页,共1页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