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六校2022-2023高一下学期联考生物试题(答案)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末六校联考
生物试卷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座号
一、单选题(共50分,每小题2分,每道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糖类和脂肪都是细胞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糖类是细胞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B.脂肪是动物细胞中良好的储能物质
C.多糖和脂肪都是由单体连接而成
D.相同质量的脂肪比糖类含有的能量多
2.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对健康的生活方式日益关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蛋煮熟后蛋白质已变性,不利于人体消化
B.补充某些特定的核酸,可增强受损基因的修复能力
C.长期吸烟,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达稳态易受破坏
D.食用大量不具甜味的米饭、馒头,对于糖尿病患者没有影响
3.物质输入和输出细胞都需要经过细胞膜。下列有关人体内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乙醇是有机物,不能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跨膜进入细胞
B.葡萄糖可通过主动运输但不能通过协助扩散进入细胞
C.抗体在浆细胞内合成时消耗能量,其分泌过程不耗能
D.血浆中的K+进入红细胞时需要载体蛋白并消耗ATP
4.中国制茶工艺源远流长。红茶制作包括萎凋、揉捻、发酵、高温干燥等工序,其间多酚氧化酶催化茶多酚生成适量茶黄素是红茶风味形成的关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揉捻能破坏细胞结构使多酚氧化酶与茶多酚接触
B.发酵时有机酸含量增加不会影响多酚氧化酶活性
C.发酵时保持适宜的温度以维持多酚氧化酶的活性
D.高温灭活多酚氧化酶以防止过度氧化影响茶品质
5.植物可通过呼吸代谢途径的改变来适应缺氧环境。在无氧条件下,某种植物幼苗的根细胞经呼吸作用释放CO2的速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时间a之前,植物根细胞无CO2释放,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B.a~b时间内植物根细胞存在经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的过程
C.每分子葡萄糖经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时生成的ATP比产生乳酸时的多
D.植物根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跨膜运输的过程不需要消耗ATP
6.植物叶片中的色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下列有关叶绿体中色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氮元素和镁元素是构成叶绿素分子的重要元素
B.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存在于叶绿体中类囊体的薄膜上
C.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越高,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越慢
D.用不同波长的光照射类胡萝卜素溶液,其吸收光谱在蓝紫光区有吸收峰
7.下列有关细胞分化、癌变、衰老及凋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的不正常增殖可被原癌基因阻止
B.细胞凋亡不会出现在胚胎发育过程中
C.成熟的红细胞衰老时,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
D.细胞中衰老的线粒体可被溶酶体分解清除
8.下列与“遗传和进化”相关的实验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实验中,每只小桶内两种小球的数量必须相等
B.“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中,可观察到染色体加倍的过程
C.“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实验中,抑菌圈直径随培养代数增加而增大
D.“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实验中,在某高中调查高度近视(600度以上)的发病率
9.科学理论随人类认知的深入会不断被修正和补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新细胞产生方式的发现是对细胞学说的修正
B.具催化功能RNA的发现是对酶化学本质认识的补充
C.RNA逆转录现象的发现是对中心法则的补充
D.自然选择学说的提出是对共同由来学说的修正
10.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为雌雄同株异花植物。某玉米种群的基因型及比例为DD:Dd:dd=1:1:1,其中dd植株花粉败育,即不能产生花粉。让该玉米种群自由交配,子代中正常植株与花粉败育植株的比例为( )
A.3:1 B.5:1 C.7:1 D.15:1
11.某种植物的宽叶/窄叶由等位基因A/a控制,A基因控制宽叶性状:高茎/矮茎由等位基因B/b控制,B基因控制高茎性状。这2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为研究该种植物的基因致死情况,某研究小组进行了两个实验,实验①:宽叶矮茎植株自交,子代中宽叶矮茎∶窄叶矮茎=2∶1;实验②:窄叶高茎植株自交,子代中窄叶高茎∶窄叶矮茎=2∶1。下列分析及推理中错误的是( )
A.从实验①可判断A基因纯合致死,从实验②可判断B基因纯合致死
B.实验①中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子代中宽叶矮茎的基因型也为Aabb
C.若发现该种植物中的某个植株表现为宽叶高茎,则其基因型为AaBb
D.将宽叶高茎植株进行自交,所获得子代植株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4
12.下图是某种遗传病的系谱图(遗传因子用A、a表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这种遗传病由显性基因控制,且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B.若1和2再生一个孩子,患病的概率是3/4
C.图中4的基因型可能是AA或Aa
D.若7和8是异卵双胞胎,则他们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2
13.科学家通过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及烟草花叶病毒的相关实验,探究出了生物体内遗传物质的本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采用了减法原理
B.格里菲思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没有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C.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用32P 和35S同时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外壳
D.烟草花叶病毒的相关实验证明了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14.某被15N标记的1个T2噬菌体(第一代)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后,共释放出n个子代噬菌体,整个过程中共消耗a个腺嘌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子代噬菌体中含15N的个体所占比例为1/2n-1
B.可用含15N的培养液直接培养出第一代噬菌体
C.噬菌体DNA复制过程需要的模板、酶、ATP和原料都来自大肠杆菌
D.第一代噬菌体的DNA中含有a/(n-1)个胸腺嘧啶
15.真核生物中,基因、遗传信息、密码子和反密码子分别是指( )
①信使RNA上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②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③DNA上决定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 ④转运RNA上识别密码子的3个相邻的碱基 ⑤信使RNA上决定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 ⑥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A.⑤①④③ B.⑥②⑤④ C.⑥⑤①② D.②⑥③④
16.测序结果表明,突变基因C1转录产物编码序列第727位碱基改变,由5'-GAGAG-3'变为5'-GACAG-3',导致多少位氨基酸突变为什么氨基酸,(部分密码子及对应氨基酸:GAG谷氨酸;AGA精氨酸;GAC天冬氨酸;ACA苏氨酸;CAG谷氨酰胺)( )
A.242 谷氨酰胺 B.243 谷氨酰胺 C.242 谷氨酸 D.243 精氨酸
17.下列关于图示的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图所示核糖体运动方向向右,乙图中转录方向向左
B.甲图表示翻译过程,乙图表示基因转录过程
C.图中所示的转录和翻译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
D.由甲图可知少量mRNA可迅速合成大量的蛋白质
18.下表为某些抗菌药物及其抗菌作用的原理,下列分析判断错误的是( )
抗菌药物 抗菌机理
青霉素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环丙沙星 抑制细菌DNA解旋酶的活性
红霉素 能与细菌细胞中的核糖体结合
利福平 抑制敏感型的结核杆菌的RNA聚合酶的活性
A.青霉素作用后使细菌因吸水而破裂死亡
B.环丙沙星可抑制细菌DNA的复制过程
C.红霉素可导致细菌蛋白质合成过程受阻
D.利福平能够抑制RNA病毒逆转录过程
19.酗酒危害人类健康。乙醇在人体内先转化为乙醛,在乙醛脱氢酶2(ALDH2)作用下再转化为乙酸,最终转化成CO2和水。头孢类药物能抑制ALDH2的活性。ALDH2基因某突变导致ALDH2活性下降或丧失。在高加索人群中该突变的基因频率不足5%而东亚人群中高达3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相对于高加索人群,东亚人群饮酒后面临的风险更高
B.患者在服用头孢类药物期间应避免摄入含酒精的药物或食物
C.ALDH2基因突变人群对酒精耐受性下降,表明基因通过蛋白质控制生物性状
D.饮酒前口服ALDH2酶制剂可催化乙醛转化成乙酸,从而预防酒精中毒
20.“牝鸡司晨”是我国古代人民早就发现的性反转现象。原来下过蛋的母鸡,以后却变成公鸡,长出公鸡的羽毛,发出公鸡样的啼声。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WW的胚胎致死)。如果一只母鸡性反转成公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性别受遗传物质和环境的共同影响
B.性反转现象可能是某种环境因素使性腺发生变化
C.性反转只是表型变化,性染色体还是ZW
D.这只公鸡和正常母鸡交配,后代的雌雄性别比例是1:1
21.表观遗传普遍存在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衰老的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下列关于表观遗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表观遗传可能是基因中某些碱基发生甲基化修饰造成的
B.构成染色体的组蛋白发生甲基化和乙酰化等修饰也会产生表观遗传
C.表观遗传的基因碱基序列保持不变,只是表型改变,属于不遗传的变异
D.同卵双胞胎具有的微小差异可能与表观遗传有关
22.基因型为AA的二倍体西瓜植株经不同育种途径可获得植株甲、乙和丙。植株甲是三倍体,植株乙是二倍体,植株丙是单倍体,①~⑦表示各种处理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植株甲的出现意味着新物种的形成 B.过程②③体现了基因突变的定向性
C.过程⑤⑦形成植株丙的方法是单倍体育种 D.植株甲、乙、丙均存在两种基因型
23.如图是同一种动物体内有关细胞分裂的一组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只有2和3
B.动物睾丸中不可能同时出现以上细胞
C.如图所示的细胞一般存在等位基因
D.若细胞2中有一对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则最终产生的四个子细胞都异常
24.某动物(2n=4)的基因型为AaXBY,其精巢中两个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和基因分布如图所示,其中一个细胞处于有丝分裂某时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B.若甲细胞正常完成分裂则能形成两种基因型的子细胞
C.甲细胞中每个染色体组的DNA分子数与乙细胞的相同
D.形成乙细胞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25.不同物种体内会存在相同功能的蛋白质,编码该类蛋白质的DNA序列以大致恒定的速率发生变异。猩猩、大猩猩、黑猩猩和人体内编码某种蛋白质的同源DNA序列比对结果如下表,表中数据表示DNA序列比对碱基相同的百分率。( )
大猩猩 黑猩猩 人
猩猩 96.61% 96.58% 96.70%
大猩猩 98.18% 98.31%
黑猩猩 98.44%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表中数据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分子水平的证据
B.猩猩出现的时间早于大猩猩、黑猩猩
C.人类、黑猩猩、大猩猩和猩猩具有共同的祖先
D.黑猩猩和大猩猩的亲缘关系比黑猩猩与猩猩的亲缘关系远
二、非选择题(共4题,50分)
26.水稻幼苗适合在pH为5~6的微酸性土壤中生长,此条件下种子吸水发芽快,生理机能旺盛,可抑制立枯病菌的发展,增强幼苗抗性。当土壤pH超过7时,水稻发芽、出苗生长显著变弱。研究人员研究了碱胁迫对水稻幼苗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气孔开放程度可用气孔导度表示,气孔导度越大,说明气孔开放程度越大。回答下列问题:
项目 叶绿素含量 气孔导度 RuBP羧化酶活性 净光合速率
微酸性土壤 1.00 1.00 1.00 1.00
碱胁迫 0.52 0.45 0.60 0.41
碱胁迫+适宜浓度的糠醛渣调酸剂 0.51 0.70 0.93 0.60
注:表中数据为相对值,计算方式为检测数据与自然条件下检测数据的比值
(1)在光合作用中,RuBP羧化酶能催化CO2与C5生成C3,该过程发生在水稻叶肉细胞的______(填具体场所)中。还原C3还需要光反应过程提供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表分析,若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与微酸性土壤条件相比,生长在碱性土壤中的水稻植株的RuBP羧化酶活性______,叶绿素含量______,最终导致制造有机物的速率______。
(3)据表分析,施加糠醛渣调酸剂能提高水稻的抗碱胁迫能力,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
(4)实验小组在适宜条件下,测定了碱胁迫+适宜浓度的糠醛渣调酸剂土壤含水量为30%、60%、90%时水稻干重的变化,发现含水量为60%时植株干重最大,那么土壤含水量为60%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是水稻制造有机物的最适土壤含水量。
27.果蝇常用作遗传学研究的实验材料。果蝇翅型的长翅和截翅是一对相对性状,眼色的红眼和紫眼是另一对相对性状,翅型由等位基因T/t控制,眼色由等位基因R/r控制。某小组以长翅红眼、截翅紫眼果蝇为亲本进行正反交实验,杂交子代的表型及其比例分别为,长翅红眼雌蝇:长翅红眼雄蝇=1:1(杂交①的实验结果);长翅红眼雌蝇:截翅红眼雄蝇=1:1(杂交②的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杂交结果可以判断,眼色的显性性状是_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杂交结果可以判断,属于伴性遗传的性状是__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杂交①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杂交②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
(3)若杂交①子代中的长翅红眼雄蝇与杂交②子代中的截翅红眼雌蝇杂交,则子代翅型和眼色的表型及其比例为(不分雌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肝病毒(HBV)感染引起的疾病,临床上表现为乏力、畏食、恶心、腹胀、肝区疼痛等症状。现已知HBV是一种嗜肝细胞的部分呈双链结构的DNA病毒,即DNA由一条环状链和一条较短的半环链组成,侵染时先形成完整的环状双链DNA,再利用其中一条链作为原始模板复制形成新的病毒,具体过程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过程③⑦分别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酶名称),所需的原料是否相同______。(填“是”或“否”)
(2)图中HBV“外膜”的主要成分是______,由此推测HBV从宿主细胞中排出的方式为______。
(3)乙肝病毒x蛋白(HBx)是一种多功能调节蛋白,通过大量研究表明,HBx可通过调控DNA甲基化酶、去甲基化酶等,促进肝癌进展,由此推测HBx是通过激活或抑制______(填“复制”“转录”或“翻译”)过程来影响表型变化,这个过程中基因的碱基序列______(填“发生”或“不发生”)改变。
29.1939年科学家发现DDT具有良好的杀虫效果,但随着DDT的使用,发现害虫具有DDT抗性。对害虫抗性的形成人们提出两种假说:①是DDT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②是DDT对抗性害虫进行选择的结果。为此科研人员利用果蝇进行了以下实验,分析回答:
实验一:在果蝇群体繁殖过程中,每代都用DDT处理,且逐代增加DDT剂量,10代后检测果蝇的DDT抗性。
实验二:取20个培养瓶,标记为1~20组,每瓶中饲养一对雌雄果蝇,繁殖一代后随机选取一半检测DDT抗性,然后选取抗性最强组留下的一半果蝇再重复实验,共重复9次。重复实验中逐代增加DDT剂量检测DDT抗性。
(1)选择果蝇作为本实验材料,这是因为果蝇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
(2)在果蝇种群中不同果蝇的DDT抗性存在差异,体现了生物的变异具有__________性,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_____多样性;实验二重复实验中检测果蝇DDT抗性时,逐代增加DDT剂量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两个实验在10代后检测果蝇的DDT抗性基本一致,这一结果支持的假说是:果蝇具有DDT抗性是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4)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实验过程进行分析:
①__________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不同培养瓶中的果蝇存在__________隔离。
②经过10代后获得的DDT抗性较强的果蝇是否发生了进化 __________。(填“是”或“否”)
简要说明理由__________。
③获得的DDT抗性较强的果蝇是否为新物种 __________。简要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