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22-2023高一下学期7月诊断性联考生物学试题(答案)

福建省2022-2023高一下学期7月诊断性联考生物学试题(答案)

机密★启用前
姓名 准考证号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2023 年福建省高一 7月诊断性联考
生物试题 2023.7
本试卷共 8页,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 100分,考试时间 75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生号,姓名填写在试题卷,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
1...条形码的“考生号、姓名”与考生本人考生号,姓名是否一致。
2. 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
1...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第Ⅱ卷用黑色字迹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 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 Ⅰ 卷 (选择题 40分)
一、选择题:本卷共 20小题,第 1-12题,每题 2分,第 13-16题,每题 4分,共 40分。在每小题给出
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蚜虫是陆地生态系统中常见的昆虫。春季蚜虫从受精卵开始发育,迁飞到取食宿主上度过夏季,其间进行
孤雌生殖(由卵细胞直接发育)产生大量幼蚜;秋季蚜虫迁飞回产卵宿主,进行有性生殖,以受精卵越冬。下
列叙述错误的是
A.蚜虫通过孤雌生殖产生的幼蚜基因型可能不同 B.蚜虫生殖过程中产生的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C.蚜虫以受精卵越冬是对低温环境的适应性表现 D.春秋两季蚜虫的变异方向是由环境温度决定的
2.下图为某线性双链 DNA 分子的一条脱氧核苷酸链的一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②③构成 DNA 分子的骨架
B.该 DNA 分子的一条脱氧核苷酸链有两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C.DNA 聚合酶可作用在④上
D.①②③结合在一起为一个脱氧核苷酸
生物试题(第 1 页 共 8 页)
{#{QQABQQCAogAAABIAARhCQQGyCkKQkBCCCAgGwAAAIAAACRNABAA=}#}
3.如下图表示某哺乳动物精子形成过程中,一个细胞内染色体数目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B 段和 EF 段细胞内均包含 N对同源染色体
B.AB 段和 EF 段细胞内的核 DNA 分子数不同
C.BC 段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减半是由于着丝粒分裂,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D.EF 段细胞内的核 DNA 分子数是 CD 段的两倍
4.下列有关遗传学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 F1杂合体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B.孟德尔和摩尔根都是通过杂交实验发现问题,用测交实验进行验证的
C.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能说明 F1形成配子的种类及比例
D.可用测交实验检测某显性性状个体是否是纯合子
5.经调查发现,某地区菜青虫种群的抗药性不断增强,其原因是连续多年对菜青虫使用农药,下列叙述正确
的是
A.使用农药导致菜青虫发生抗药性变异 B.菜青虫抗药性的增强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C.通过选择导致菜青虫抗药性不断积累 D.环境是造成菜青虫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动力
6.2019-nCoV 是肆虐全球的冠状病毒,其遗传物质是 RNA。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2019-nCoV 在宿主细胞内繁殖需要消耗大量氨基酸
B.宿主细胞为 2019-nCoV 提供酶系进行物质的合成
C.2019-nCoV 与宿主细胞核糖体的物质组成中都含有 RNA 和蛋白质
35 35
D.若宿主细胞经 S 标记,则子代 2019-nCoV 的外壳及遗传物质也含有 S
7.鲮鲸鱼的背鳍形似海藻,它轻轻摇动的“鱼饵”吸引了以海藻为食物的小鱼们前来美餐,鱼儿很难想到这
是它们的天敌施展的捕食技巧。崚鲸鱼无须穷追猛打,只要晃动自己的背鳍,美味佳肴便会不请自来。下列叙
述中正确的是
A.鲮鲸鱼的背鳍形似海藻是为方便捕食而产生的变异
B.鲮鲸鱼依靠背鳍的捕食技巧有利于其对环境的适应
C.鲮鲸鱼种群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
D.若有地理隔离的两只鲮鲸鱼能交配且产生后代,则二者不存在生殖隔离
生物试题(第 2 页 共 8 页)
{#{QQABQQCAogAAABIAARhCQQGyCkKQkBCCCAgGwAAAIAAACRNABAA=}#}
8.鸡的性别决定方式为 ZW 型,鸡的羽毛生长速度有快羽和慢羽两种类型,可在出壳 24h 内根据羽型区别。快
羽品系具有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的特点,快羽在现代肉用仔鸡的培育中是重要的优良性状。用快羽公鸡
与慢羽母鸡杂交,产生的雏鸡可根据羽型辨别雌雄。鸡的芦花(B)对非芦花(b)为显性,B、b位于 Z 染色
体上。某兴趣小组选择多对纯合的芦花快羽公鸡与纯合的非芦花慢羽母鸡交配获得 F1,并让 F1随机交配获得
F2,对 F2中母鸡进行统计发现:4%表现型为芦花慢羽,4%表现型为非芦花快羽,芦花快羽和非芦花慢羽所占比
例相同。关于 F2中分离比出现的原因,解释最合理的是
A.F1公鸡产生配子时,初级精母细胞的 Z染色体上发生了互换
B.F1公鸡产生配子时,精原细胞的 Z染色体上相关基因发生了突变
C.F1母鸡产生配子时,初级卵母细胞的 Z染色体上发生了互换
D.F1母鸡产生配子时,初级卵母细胞的 Z染色体上发生了易位
9.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治疗重症感染的一种药物。下表是 2005-2008 年,该抗生素在某医院住院患者的人均
使用量,以及从患者体内分离得到的某细菌的对该抗生素耐药率变化,据表分析不正确的是
年份 2005 2006 2007 2008
住院患者的人均抗生素使用量/g 0.074 0.12 0.14 0.19
某细菌的对该抗生素耐药率/% 2.6 6.11 10.9 25.5
A.随着人均使用量的增加,某细菌对该抗生素耐药率增强
B.使用抗生素后,导致细菌产生耐药基因,这是一种有利变异
C.生病不就医而直接吃抗生素,易促进耐药菌的产生
D.从进化角度分析,广泛使用抗生素,会提高细菌耐药性基因的基因频率
10.大肠杆菌 DNA 呈环状,图表示其复制过程,相关叙述错误是
A.子代 DNA 分子中每个磷酸基连接 2个脱氧核糖
B.复制原点序列中 A-T 含量高有利于 DNA 复制起始时的解旋
C.酶 1 是解旋酶,酶 2催化游离的脱氧核苷酸添加到 3′端
D.大肠杆菌 DNA 的复制属于多起点半不连续复制
11.如图是线粒体相关蛋白的转运过程,据图判断错误的是
A.据图中 M 蛋白所处位置,推测它可能与水的形成有关
B.药物处理后 T 蛋白明显增多,该药物可能抑制④过程
C.线粒体相关蛋白的转运受细胞核控制
D.M蛋白通过胞吞进入线粒体
生物试题(第 3 页 共 8 页)
{#{QQABQQCAogAAABIAARhCQQGyCkKQkBCCCAgGwAAAIAAACRNABAA=}#}
12.为了研究线粒体内的 RNA 聚合酶与核基因的关系,科学家采用溴化乙啶(能专一性抑制线粒体 DNA 的转录)
完成了下表实验。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组别 实验处理 实验结果
实验组 用含溴化乙啶的培养基培养链孢霉 链孢霉线粒体内 RNA 聚合酶含量过高
对照组 用不含溴化乙啶的培养基培养链孢霉 链孢霉线粒体内 RNA 聚合酶含量正常
A.线粒体 DNA 控制的性状遗传不遵循孟德尔的遗传规律
B.RNA 聚合酶可与 DNA 上的特定序列结合,驱动转录过程
C.由实验可知,线粒体内的 RNA 聚合酶由线粒体 DNA 控制合成
D.由实验可知,线粒体 DNA 转录的产物对核基因的表达可能有反馈调节作用
13.肽聚糖是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其结构(如下图)主要有聚糖、四肽尾及肽桥三部分组成。聚糖是以
N-乙酰葡糖胺和 N-乙酰胞壁酸为双糖单位脱水缩合而成,二糖单位内部的β-1,4-糖苷键很容易被溶菌酶水
解。四肽尾是在细胞质基质中向 N-乙酰胞壁酸上逐步添加四个氨基酸而形成的,该过程易被环丝氨酸抑制。
肽桥将两个相邻肽尾相连进而形成多片层肽聚糖。肽桥形成于细胞膜外,形成过程易被青霉素阻断。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A.组成肽聚糖的元素有 C、H、O、N、P
B.据图分析,连接两个相邻肽尾的肽桥可能是肽键
C.环丝氨酸、青霉素仅作用于分裂旺盛的细菌,溶菌酶仅作用于休眠的细菌
D.四肽尾的合成需要 mRNA 提供模板
14.已知某 DNA 分子中 A 占 15%,如图为该 DNA 分子上某基因片段的碱基序列,其控制合成的多肽链中含有“—
脯氨酸—谷氨酸—谷氨酸—赖氨酸”的氨基酸序列,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生物试题(第 4 页 共 8 页)
{#{QQABQQCAogAAABIAARhCQQGyCkKQkBCCCAgGwAAAIAAACRNABAA=}#}
A.该 DNA 转录形成的 mRNA 中 G+C 占 70%
B.该 DNA 分子中参与转录的模板链是②号链
C.b处碱基对发生替换可能使翻译的多肽链缩短
D.a处碱基对替换为 C//G 时不会改变氨基酸序列
15.如图表示某家族的遗传系谱图,涉及的甲病(由 A/a 控制)和乙病(由 B/b 控制)中,一种病具有代代遗
传、男女患病概率相等的特点,另一种病具有交叉遗传的特点。该家族的 7 位成员中,有一位的性染色体只有 1
条,其他成员的染色体均正常。不考虑其他遗传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乙病为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导致Ⅱ-5 患病的原因可能是 I-1 减数分裂 I后期性染色体未分离
C.Ⅲ-8 不患病的概率为 3/8,Ⅲ-9 不患病的概率为 7/8
D.Ⅱ-5 的 a 基因来自其父亲和母亲,b 基因来自其母亲
16.苯丙酮尿症是一种由 PH 基因编码的酶异常引起的遗传病。一对表型正常的夫妻(①-父亲,②-母亲)生
育一个患苯丙酮尿症的女孩③。②再怀孕,为确定后代是否患该病需要进行产前诊断。已知 PH 基因两侧存在
两种形式的限制酶切点,酶切后电泳分离并利用荧光标记的 PH 基因片段与酶切片段杂交,得到 DNA 条带,如
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疾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①②均为携带者
B.母亲②个体 19kbDNA 条带代表正常 PH 基因
C.子女④的 23kb 片段可以来自①,也可以来自②
D.根据电泳结果推测④不患病
生物试题(第 5 页 共 8 页)
{#{QQABQQCAogAAABIAARhCQQGyCkKQkBCCCAgGwAAAIAAACRNABAA=}#}
第 Ⅱ 卷 (非选择题 60分)
(请在答题卡非选择题区域内作答)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5小题,共 60分。
17.红绿色盲是一种常见的人类遗传病。患者由于色觉障碍,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区分红色和绿色。已知正常基
因(R)和红绿色盲基因(b)只位于 X染色体上。下图为女性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与色觉正常的男性婚配的
遗传图解。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 ”代表的配子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子代出现红绿色盲患者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
(2)女性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XBXb)能产生两种类型的配子,是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随
____________(填“同源”或“非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的结果,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3)进一步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可以得出,位于 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的遗传特点是:患者中男性数量
_____________(填“多于”或“少于”)女性;男性患者的红绿色盲基因只能从亲代中的____________那里传来,
以后只能传给女儿。
18.普通小麦为六倍体,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 42条。下图为我国科学家用两种普通小麦(关东 107和白火
麦)培育六倍体糯性普通小麦的主要流程。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推测,只含小麦染色体的单倍体胚含有__________条染色体,图中单倍体小麦幼苗含__________个染
色体组。普通小麦为六倍体,与二倍体小麦植株相比,六倍体小麦等多倍体植株常具有的特点有___________
(答出两点)。
(2)一般来说在自然条件下,白火麦与玉米杂交不能产生可育后代,原因是___________。
(3)据图分析,培育六倍体小麦利用的变异原理是____________。诱导形成六倍体小麦时,利用秋水仙素处理
的是单倍体小麦幼苗而不是处理成熟植株,原因是__________。
生物试题(第 6 页 共 8 页)
{#{QQABQQCAogAAABIAARhCQQGyCkKQkBCCCAgGwAAAIAAACRNABAA=}#}
19.某自花传粉的二倍体植物花色由 2对等位基因控制,其色素合成过程如图所示。现有该植物的 3个不同品
种甲、乙、丙,它们分别表现为紫花、白花和红花。不考虑突变,根据表中杂交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杂交组合 亲本 F1表现型 F2表现型及比例
一 甲×乙 紫花 紫花:红花:白花=9:3:4
二 乙×丙 红花:白花=1:1 红花:白花=
(1)根据上述杂交结果可知,两对等位基因____________(是/否)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理由是__________。
(2)丙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杂交组合二中 F2的“ ”比例是__________。
(3)现有一白花植株,基因型未知,从题干三个品种中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设计实验确定该白花植株的基因
型(写出实验思路即可)__________。
20.科研人员得到黄体隐性突变体果蝇(M),M的体重比野生型(黑体)小。为研究是否可将黄体基因作为
筛选体重性状的标记基因,进行图 1所示杂交实验。
(1)F1雌蝇的表现型为_______。将 F1雌蝇与野生型雄蝇杂交,在全部 F2个体中,黑体:黄体的比例约为
_______。F2雄蝇中 II号个体的 X染色体上携带黄体基因片段,其原因是________。
(2)科研人员选择 F2中的黄体雄蝇,进行图 2所示杂交实验。
生物试题(第 7 页 共 8 页)
{#{QQABQQCAogAAABIAARhCQQGyCkKQkBCCCAgGwAAAIAAACRNABAA=}#}
①与步骤 3的黄体雄蝇相比,步骤 5的黄体雄蝇的 X染色体上,来自野生型果蝇的区段所占比例________(填
“增大”或“减小”)。
②科研人员从步骤 1~21所做的杂交和筛选工作,其目的是_________。
③利用步骤 21得到的黄体雄蝇,培育纯合黄体雌蝇的杂交方案是:_______,从而建立黄体果蝇品系(果蝇 N)。
(3)科研人员测定野生型、黄体果蝇M和 N的体重,得到图 3所示结果。由实验结果推测________。
(4)利用黄体基因作为标记基因,可在幼体阶段预测成年个体的体重,并辅助筛选。请在家禽或农作物的生
产实践方面,举出一个利用性状标记辅助筛选的实例:_______。
21.DNA复制的过程也是染色体形成染色单体的过程,研究者用植物根尖分生组织做实验,通过对色差染色
体的观察,又一次证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
(1)5-溴尿嘧啶脱氧核苷(5-BrdU)结构与胸腺嘧啶脱氧核苷结构类似,能够取代后者与腺嘌呤配对。用姬姆
萨染料染色对根尖染色,DNA 两条链均不含 5-BrdU的染色单体着色为深蓝、均含 5-BrdU 的染色单体着色为
浅蓝,若 DNA 两条链中,_________,染色单体着色也为深蓝。如图 1。
(2)将植物的根尖分生组织放在含有 5-BrdU的培养液中培养,在第一个、第二个细胞周期取样,观察中期细胞
染色体的颜色并绘图,结果见图 1
①有研究者认为,第一次分裂中期的染色体颜色能够否认“全保留复制”假说,理由是:DNA若是“全保留复制”,
两条染色单体上的 DNA 分子链的组成如图 2中的__________所示,这两条染色单体的颜色应是__________
②研究者一致认为,第二次分裂中期出现色差染色体的原因只可能是“DNA半保留复制”。请结合图 2进行分
析:若 DNA进行半保留复制,则两条染色单体上的 DNA分子链的组成如图 2中的_____________,所示,这
两条染色单体的颜色应是_________,其他复制方式均不会出现这种结果
生物试题(第 8 页 共 8 页)
{#{QQABQQCAogAAABIAARhCQQGyCkKQkBCCCAgGwAAAIAAACRNABAA=}#}机密★启用前
姓名 准考证号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2023 年福建省高一 7月诊断性联考
地理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2023.7
第 Ⅰ 卷 (选择题 48 分)
1.D【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
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
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蚜虫的孤雌生殖是由卵细胞直接发育形成幼虫,卵细
胞的基因型可能不同,因此幼蚜基因型就可能不同,A 正确;B、蚜虫有性生殖过程中会发生基因突变和基因
重组,突变和重组可为进化提供原材料,B 正确;C、蚜虫在春冬两季的繁殖方式和生活方式有明显差异,这
都是对环境的适应性表现,C 正确;D、春季蚜虫和秋季蚜虫都以不同的方式适应环境,但变异的方向是不确
定的,因此不能说由环境温度决定变异的方向,D 错误。
2.D【分析】一分子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基团、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详解】A、磷酸基团
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形成 DNA 分子的基本骨架,应为图中的①②,A 错误;B、该 DNA 分子的一条脱氧核苷
酸链只有一个游离的磷酸基团,B 错误;C、DNA 聚合酶的作用是将单个的脱氧核苷酸连接起来,故不是作用
于④上,C 错误;D、一分子的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基团、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所以
①②③结合在一起为一个脱氧核苷酸,D 正确。
3.B【分析】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规律是:2n(减数第一次分裂)→n(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
→2n(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n(减数第二次分裂结束)。减数分裂中核 DNA 数目的变化规律是:2n→4n(减
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4n(减数第一次分裂)→2n(减数第二次分裂)→n(减数第二次分裂结束)。图中
AB 段是减数第一次分裂,CDEFG 段是减数第二次分裂。【详解】A、AB 段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有 N 对同源染色
体;EF 段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没有同源染色体,A 错误;B、AB 段是减数第一次分裂,细胞内的核 DNA
分子数是 2N→4N;EF 段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内的核 DNA 分子数是 2N,且两段的细胞质 DNA 分子数
也不同,B 正确;C、BC 段色体数目由 2N→N,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原因是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C
错误;D、EF 段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内的核 DNA 分子数是 2N;CD 段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中期,
细胞内的核 DNA 分子数是 2N,D 错误。
2023 年福建省高一 7 月诊断性联考生物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第 1 页 共 6 页)
{#{QQABQQCAogAAABIAARhCQQGyCkKQkBCCCAgGwAAAIAAACRNABAA=}#}
4.A【分析】1、 孟德尔的假说--演绎法: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2、测交是
一种特殊形式的杂交,是杂交子一代个体(F1)再与其隐性或双隐性亲本的交配,是用以测验子一代个体基因型
的一种回交。但有时候即使已知某个个体是杂合子,该杂合子与隐性纯合子的交配也叫测交。遗传学上常用此
法测定个体的基因类型。【详解】A、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
因子彼此分离,A 错误;B、孟德尔和摩尔根都是通过杂交实验发现问题,都运用了假说-演绎法,用测交实验
进行验证的,B 正确;C、测交是将 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隐性纯合子只能产生隐性基因的配子,因此测交后
代性状分离比取决于 F1形成配子的种类及比例,C 正确;D、可用测交实验检测某显性性状个体是否是纯合子,
若是纯合子,测交后代只能一种性状,D 正确。
5.C【分析】变异与选择无关,变异发生在自然选择之前,先有了各种类型的变异,才能自然选择出最适于
环境的变异。【详解】A、青菜虫先发生抗药性变异,农药只是起选择作用,A 错误;B、青菜虫抗药性的增强
是农药选择的结果,B 错误;C、通过选择淘汰掉不抗药的个体,导致青菜虫抗药性不断积累,C 正确;D、连
续多年对青菜虫使用农药是造成青菜虫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动力,D错误。
6.D【分析】病毒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只能寄生于活细胞才能生存,利用宿主细胞的能量、氨基酸、核苷
酸、酶系来合成子代病毒。【详解】A、2019-nCoV 病毒有蛋白质外壳及遗传物质 RNA,繁殖需要宿主细胞提供
氨基酸,A 正确;B、繁殖需要宿主细胞提供酶系,B 正确;C、2019-nCoV 病毒有蛋白质外壳及遗传物质 RNA,
物质组成上与核糖体相似,都主要由 RNA与蛋白质组成,C正确;D、若宿主细胞是 35S标记的,则子代 2019-nCoV
的外壳蛋白含有 35S,RNA 中不含 S 元素,D 错误。
7.B【分析】 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
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详解】
A、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鲮鲸鱼的背鳍形似海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A 错误;B、分析题意可知,
鲮鲸鱼的背鳍形似海藻,鲮鲸鱼依靠背鳍的捕食技巧有利于其对环境的适应,B 正确;C、鲮鲸鱼种群在相对
稳定的环境下,可能也会因为基因突变等原因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C 错误;D、有地理隔离的两只
崚鲸鱼能交配且产生后代,若该后代不可育,则二者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
8.A【分析】用快羽公鸡与慢羽母鸡杂交,产生的雏鸡可根据羽型辨别雌雄,可知其基因在 Z 染色体上;芦
花和非芦花基因也在 Z 染色体上,两者连锁;根据后代性状及比例,可以分析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从而分析
产生的原因。【详解】已知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 ZW 型,母鸡的性染色体组成是 ZW,公鸡的性染色体组成是
ZZ,假设控制羽型的基因用 K,k 表示,快羽公鸡(ZkZk)与慢羽母鸡(ZKW)杂交,产生的雏鸡为慢羽公鸡(ZKZk),
快羽母鸡(ZkW),可根据羽型辨别雌雄,控制羽型的基因在 Z 染色体上,且慢羽对快羽为显性。让多对纯合
的芦花快羽公鸡(ZBkZBk)与纯合的非芦花慢羽母鸡(ZbkW)杂交获得 F (ZBkZbK、ZBk1 W),F1随机交配,若不考
虑互换,F2母鸡的表现型及基因型为芦花快羽(ZBkW)、非芦花慢羽(ZbKW)。F2母鸡中有 4%表现型为芦花慢
2023 年福建省高一 7 月诊断性联考生物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第 2 页 共 6 页)
{#{QQABQQCAogAAABIAARhCQQGyCkKQkBCCCAgGwAAAIAAACRNABAA=}#}
羽(ZBKW),4%表现型为非芦花快羽(ZbkW),说明在 F 公鸡(ZBk1 ZbK)产生配子时,初级精母细胞的 Z染色体
上发生了互换,产生了 Zbk和 ZBK的配子。BCD 错误,A 正确。
9.B【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
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详解】
A、抗生素对耐药细菌进行了选择,由图可知,随着人均使用量的增加,某细菌对该抗生素耐药率增强,A 正
确;B、在抗生素使用之前,细菌就已经产生变异,产生了抗药基因,抗生素只是对耐药细菌进行了选择,B
错误;C、抗生素的使用促进了耐药菌的产生,C 正确;D、从进化的角度来看,病菌中本来就存在着抗药性的
差异,抗生素的作用是对病菌进行选择,具有抗药性的病菌存活下来,并繁殖,后代,经过长时间的变异、选
择,提高了细菌耐药性的基因频率,D正确。
10.D【分析】DNA 复制方向:DNA 聚合酶不能从头开始合成 DNA,而只能从 3′端延伸 DNA 链,故 DNA 复制
需要引物。当引物与 DNA 母链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结合后,DNA 聚合酶就能从引物的 3′端开始延伸 DNA 链,DNA
的合成方向总是从子链的 5′端向 3′端延伸。【详解】A、大肠杆菌 DNA 呈环状,环状 DNA 分子中每个磷酸基连
接 2 个脱氧核糖,A 正确;B、序列中 A-T 含量很高,有利于 DNA 复制起始时的解旋,原因是 A-T 碱基对只含
有 2 个氢键,而 C-G 则含有 3 个氢键,B 正确;C、酶 1 是解旋酶,可催化 DNA 的氢键断裂,从而打开双螺旋
结构,酶 2 是 DNA 聚合酶,DNA 聚合酶只能从引物的 3′端开始延伸 DNA 链,催化游离的脱氧核苷酸添加到 3′
端,DNA 的合成方向总是从子链的 5′端向 3′端延,故酶 2 催化游离的脱氧核苷酸添加到 3′端,C 正确;
D、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其 DNA 是环状 DNA 分子,复制方式是单起点半不连续复制,D 错误。
11.D【分析】线粒体内膜是产生水的场所,M 蛋白存在于内膜上,推测可能与水的形成有关;从图中分析,
④过程中 T 蛋白组合形成 TOM 复合体,而药物处理后 T 蛋白明显增多,推测药物抑制了④过程;从图形分
裂,T 蛋白是核基因控制合成的;通过图形分析,M 蛋白是通过 TOM 复合体进入的,不是胞吞。【详解】A、
M 蛋白嵌合在线粒体内膜上,而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场所是线粒体内膜,可推测 M 蛋白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
关系密切,可能与水的形成有关,A 正确;B、用药物处理细胞后发现 T 蛋白明显增多,推测该药物最可能抑
制了④,即抑制 T 蛋白和线粒体外膜上的载体蛋白结合,B 正确;C、由图可知,线粒体相关蛋白的转运受细
胞核控制,C 正确;D、由图可知,M 蛋白通过 TOM 复合体被运进线粒体,D 错误。
12.C【分析】分析表格: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单一变量为是否加入溴化乙啶(专一性阻断线粒体 DNA 的转录过
程),结果加入溴化乙啶的实验组中,链孢霉线粒体内的 RNA 聚合酶含量过高,而没有加入溴化乙啶的对照组
中,链孢霉线粒体内的 RNA 聚合酶含量正常,说明线粒体内 RNA 聚合酶是由核基因控制合成的,且线粒体基
因表达的产物可能对细胞核基因的表达有反馈抑制作用。据此答题。【详解】A、线粒体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
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孟德尔遗传定律只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的细胞核基因的遗传,A 正确;
B、RNA 聚合酶可与 DNA 上的特定序列结合,即基因上游的启动子结合,驱动转录过程,B 正确;C、实验组
2023 年福建省高一 7 月诊断性联考生物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第 3 页 共 6 页)
{#{QQABQQCAogAAABIAARhCQQGyCkKQkBCCCAgGwAAAIAAACRNABAA=}#}
培养基中加入了溴化乙啶,线粒体 DNA 的转录被阻断,而链孢霉线粒体内的 RNA 聚合酶含量过高,说明线粒
体内 RNA 聚合酶由核基因控制合成,C 错误;D、用不含溴化乙啶的培养基培养链孢霉,链孢霉线粒体内的 RNA
聚合酶含量正常,说明线粒体基因表达的产物可能对细胞核基因的表达有反馈抑制作用,D 正确。
13.B【分析】转录是以 DNA 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 RNA 的过程,该过程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需要解旋酶和
RNA 聚合酶参与。【详解】A、据图分析,组成肽聚糖的元素有 C、H、O、N 四种,不含 P,A 错误;
B、据图分析,相邻四肽尾之间是第三位的赖氨酸和第四位的丙氨酸之间相连,赖氨酸 R 基上的氨基可以与丙
氨酸上的羧基之间脱水缩合形成肽键,B 正确;C、据题分析,环丝氨酸、青霉素均作用于细菌细胞壁形成的
过程,主要影响分裂的细菌,溶菌酶直接切断双糖单位,不仅作用于休眠的细胞,也可以作用于分裂的细胞,
C 错误;D、据题干信息“四肽尾是在细胞质基质中向 N-乙酰胞壁酸上逐步添加四个氨基酸而形成的”可知,四
肽尾的合成是在细胞质基质中完成的,不需要 mRNA 做模板,D错误。
14.C【分析】根据题干给出的多肽链氨基酸的顺序,由其对应的密码子找出相对应的转录链为②链。
【详解】A、该 DNA 分子中 A 占 15%,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其中含有 A =15%,G 和 C 均含有 35%,则 DNA
分子中 G+C 占 70%,其转录形成的 mRNA 中 G+C 也占 70%,A 正确;B、根据翻译出来的序列可知,翻译是从
第三个碱基开始的,转录的模板链是②号链,B 正确;C、b 处的碱基构成转录成终止密码子的第一个碱基,
第一个碱基突变后转录形成的 mRNA 一定不再是终止密码子,因此会造成翻译的多肽链延长,C 错误;
D、a 处碱基对替换为 C//G 时,该处转录形成的密码子由 CCU 变为 CCC,仍然指导合成脯氨酸,不改变氨基酸
序列,D 正确。【点睛】本题考查碱基比例的计算、转录和翻译过程。
15.C【分析】根据 1 和 2 号都不患乙病,所生女儿 5 号患乙病,推测乙病为隐性遗传病,由图可知乙病又具
有交又遗传的特点,故乙病为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另一种病(甲病)具有代代遗传、男女患病概率相等
的特点,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详解】A、根据 1 和 2 号都不患乙病,所生女儿 5 号患乙病,推测乙病为
隐性遗传病,由图可知乙病具有交又遗传的特点,故乙病为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根据题干信息,甲病为
具有代代遗传、男女患病概率相等的特点的单基因遗传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 正确;B、正常情况下,
乙病为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1 和 2号都不患乙病,因此,理论上Ⅱ-5 不应该患乙病,其患乙病原因应该是
其父亲产生了不含性染色体的精子,可能是 I-1 在减数分裂 I 后期性染色体未分离,也可能是减数分裂Ⅱ后期
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移向同一极,B 正确;C、Ⅱ-6 的基因型为 1/2aaXAXa或 1/2aaXAXA,Ⅱ-7 的基因型为 aaXAY,
Ⅲ-9 的患病概率为 1/2×1/4=1/8,因此,Ⅲ-9 不患病的概率为 7/8;但由于Ⅱ-3 的基因型未知,无法求出Ⅲ-8
不患病的概率,C 错误;D、由于Ⅱ-5 患乙病,其父亲是不患乙病的,因此推测她只有 1 条性染色体,基因型
为 aaXbO,其所含 a基因来自其父亲和母亲。B 的基因来自其母亲,D 正确。
故选 C。
2023 年福建省高一 7 月诊断性联考生物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第 4 页 共 6 页)
{#{QQABQQCAogAAABIAARhCQQGyCkKQkBCCCAgGwAAAIAAACRNABAA=}#}
16.C【分析】根据题意和图 2 分析可知:③为患病女孩,而其父母正常,说明苯丙酮尿症属于常染色体隐性
遗传病。①、②、③号分别为杂合子、杂合子、隐性纯合子。【详解】A、根据题干可知,表型正常的父母
生出患病女儿,该疾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双亲皆为携带者,A 正确;B、由题干可知,基因两侧存在酶切
位点,切下来的 23kb 和 19kb 为 DNA 片段,片段中可能含有正常基因 PH 或者患病基因 ph,根据电泳图结果
可知,③号患者 23kb 中含有患病基因 ph,并且该患病基因来自①和②,由于①和②为携带者,故①中
PH 和 ph 均为 23kb,②中 23kb 中含有患病基因 ph,19kb 中含有正常基因 PH,B 正确;
CD、④号个体含有 23kb 和 19kb 片段,由图可知 19kb 一定来自②并且片段中为正常基因 PH,另一 23kb 片
段必然来自①,④不患病,C 错误、D正确。
第 Ⅱ 卷 (非选择题 52 分)
b 1
17.(1) X
4
(2)同源
(3) 多于 母亲
18.(1) 21 3 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有所增

(2)白火麦与玉米属于不同的物种,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3) 基因重组、染色体数目变异 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的形成,要作用于幼苗中大量正在分裂的细胞
才能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19.(1) 是 组合一 F1自交,子代出现了 9:3:4 的比例,是 9:3:3:1 的变形
(2) Aabb
3:5
(3)择 AAbb 的红花纯合子与其交配,观察子代表现型及比例
20. 野生型(或“黑体正常体重”) 3:1 F1雌蝇的在形成配子时(或“减数分裂Ⅰ时”)X染
色体发生了交叉互换 增大 除黄体基因所在染色体片段外,使 X 染色体上其他片段以及其他常染色体
均与野生型果蝇一致 步骤 21 得到的黄体雄蝇与野生型雌蝇杂交,将子代雌蝇与该黄体雄蝇杂交,筛选子
代中的黄体雌蝇(或“与步骤 20 的子代雌蝇杂交,选择子代黄体雌蝇”) 控制体重的基因与黄体基因紧
密连锁(不发生交叉互换)或为同一个基因 通过转特殊性状基因筛选雄性不育系;通过羽色判断雌、雄
性别等(合理可得分)
是本题的一个难点,
21.(1)一条链含有 5-BrdU,另一条链不含 5-BrdU
2023 年福建省高一 7 月诊断性联考生物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第 5 页 共 6 页)
{#{QQABQQCAogAAABIAARhCQQGyCkKQkBCCCAgGwAAAIAAACRNABAA=}#}
(2) A 和 B 深蓝色和浅蓝色 BC 深蓝色和浅蓝色
2023 年福建省高一 7 月诊断性联考生物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第 6 页 共 6 页)
{#{QQABQQCAogAAABIAARhCQQGyCkKQkBCCCAgGwAAAIAAACRNABAA=}#}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