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江苏省镇江市区中考二模历史试卷( 含答案)

2023 年初中结业学科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评价
九年级历史试卷
说明:本试卷共 6页,满分 100分,考试时间 60分钟,请将答案填写在答案纸上。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 0.5 毫米黑色水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试号填写在试卷、答题卷上相应的位
置,并用 2B 铅笔将对应考号的信息点涂黑。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 0.5 毫米黑色水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不
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 I卷 选择题(5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题 2分,总计 50 分。)
1.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是摧毁秦国贵族领主这一利益集团,实施便于新兴地主阶级发展的措施。下列不
属于变法内容的是
A. 奖励军功 B. 分封土地 C. 推行县制 D. 编制户口
2.“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
也”。以上是评价秦始皇
A. 建立统一王朝 B. 实施严刑酷法 C. 推行重农抑商 D. 促进对外交流
3.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在生产、习俗等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影响。下列两幅图片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北魏文官俑 汉人胡食图
A. 重文轻武 B. 民族交融 C. 经济繁荣 D. 开放包容
4.北宋文学家苏轼曾写过“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名句,其中“天狼”借指当时与北宋
并立的哪一少数民族政权
A. 蒙古 B. 辽 C. 西夏 D. 党项
5.清朝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清朝设置
A.西域都护 B. 宣政院 C. 驻藏大臣 D. 澎湖巡检司
6.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附近,临近富饶的江浙,它见证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历程。“外国的洋行在黄
浦江边成排的出现”,该情景最早出现在哪一不平等条约签订后
A.《南京条约》 B.《辛丑条约》 C.《马关条约》 D.《北京条约》
7.历史学家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同治年间起始的自强运动,虽未达到目的,然而能有相当
的成绩,已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文中的“自强运动” 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洋务运动 C. 维新变法 D. 义和团运动
8. 观察下图。图中所示起义的重大历史意义是
A.使腐朽的清王朝逐步走向灭亡
B.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C.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D.宣告了南京国民党政权的垮台
九年级历史试卷 第 1页 共 6页
9.“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上
述内容体现了孙中山提出的
A. 民族主义 B. 民权主义 C. 民生主义 D. 民主主义
10.历史漫画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面的漫画反映的是
A. 七 七事变 B. 九 一八事变 C. 西安事变 D. 一 二八事变
11. 1945 年 8 月 29 日《大公报》的社评写道:“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
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西安事变 B.皖南事变 C.重庆谈判 D.渡江战役
12.某次会议于 1949 年 9 月在北平隆重召开,来自党派、区域、军队、团体等各方面代表 662 人参加了
会议。毛泽东在会议上指出:“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
的历史上。”这次会议是
A.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 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D. 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13. 下列数据反映了 1950 年和 1954 年中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及其有土地的比重,导致这一比重发生变
化的主要原因是
1950 年(%) 1954 年(%)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贫农、中农 85.5 45.2 92.1 91.4
富农、地主 14.5 54.8 7.9 8.6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
C.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进 D.“包产到户”的实施
14.下图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示意图。其中增长幅度最快时期的最主要的推动因素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开始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
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和逐步建立
15. 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基本方略的会议是
A.中共十五大 B.中共十六大 C.中共十八大 D.中共十九大
16.亚非地区的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究
其原因,大河流域
A.自然资源匮乏 B.适合农业耕作 C.文化积淀厚重 D.文明成果丰硕
17. 德国、法国和意大利是当今欧洲大陆上三个独立的国家,但他们在一千多年前曾经是血浓于水的亲
兄弟。他们的出现缘于
A. 罗马帝国的分裂 B. 查理曼帝国的分裂
C. 阿拉伯帝国的分裂 D. 奥斯曼帝国的分裂
18.美国学者麦克·哈特著有《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 100 名人排行榜》一书,默罕默德排名居百位人物之
九年级历史试卷 第 2页 共 6页
首。他创立了
A. 佛教 B. 印度教 C. 基督教 D. 伊斯兰教
19. 下面是印第安人和欧洲人对某一历史人物的看法,请你根据他们的观点,判断该历史人物是
印第安人 欧洲人
他把欧洲强盗带到了美洲,破 他“发现”了新大陆,把欧洲
坏我们的文化,掠夺我们的财富, 文明传到美洲,使落后的美洲走向
他是一个恶魔。 文明,他是一个功臣。
A.麦哲伦 B.迪亚士 C.达·伽马 D.哥伦布
20. “它不仅惊醒了欧洲,促进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而且为拉丁美洲争取殖民地独立的斗争提
供了成功的范例,有力地推动了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兴起。”材料中的“它"是指
A.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 美国独立战争 C. 工业革命 D. 美国内战
21. 下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整体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中①处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A.法国巴黎公社 B.《共产党宣言》发表 C.第一国际成立 D.俄国十月革命
22.尊重中国的主权和独立及领土和行政的完整;保证各国在华“机会均等”,对外“门户开放”。上述
内容出自
A.《凡尔赛条约》 B.《联合国家宣言》
C. 《九国公约》 D.《慕尼黑协定》
23. “它是在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再也不能适应生产力巨大发展的时候开辟的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其核
心内容是用国家的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缓和社会矛盾。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苏联模式
C.新经济政策 D.罗斯福新政
24. 下图是 1970 年至 1991 年美国、西欧、日本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
图中数据变化所产生的影响是
A.欧洲成为了世界霸主
B.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C.日本摆脱美国的控制
D.美国的实力大大下降
25.新航路开辟后,非洲沦为任人宰割的“黑暗大陆”,非洲人民通过 500 多年坚持不懈的斗争,终于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使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寿终就寝。其“寿终就寝”的标志是
A. 埃及独立 B. 拉美独立战争 C. 非洲“独立年”出现 D. 纳米比亚独立
九年级历史试卷 第 3页 共 6页
第Ⅱ卷 非选择题(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小题,26题 13分,27题 12分,28题 13分,29题 12分,合计 50分)
26.(13 分)在民主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制定了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把中国人民的迫切需要和人民的彻
底解放结合起来,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规定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
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
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材料二 (中共二大)宣言在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中国社会性质的基础上,提出在目前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奋
斗目标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帝国主义压迫……,这实际上制定了党在当前阶段反帝
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即党的最低纲领。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材料三 七大提出的党的政治路线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
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摘编自部编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共产党一大的奋斗目标。(3 分)由此确立了党的中心工作是什么?(1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共二大纲领调整的原因。(2 分)当时中国人民的迫切愿望是什么?(2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党的政治路线”制定的背景。(1分)据材料三指出党在当前的任务和奋
斗方向。(2 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2分)
27.(12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49 年毛泽东向世界宣告:“……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
府均愿意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1953 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
1955 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1971 年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1991 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积极参与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和发展。
2001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
至今中国已与世界上 180 多个国家建交;参与了 100 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
——摘编自部编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下册
九年级历史试卷 第 4页 共 6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外交政策。(2分)以及 50年代我国外交取得的成
就。(4分)
(2)根据材料,例举归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具体表现(1例)及特点。(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取得外交成就的根本原因。(2分)
28.(13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18 世纪,崇尚理性的西欧资产阶级不再满足于用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进行反对封建的神
学。他们需要更强大的思想武器来摧毁封建制度,于是出现了一场新的思想文化运动。
——吴于廑《世界通史》
材料二 1789 年,巴黎人民发动武装起义,攻占巴士底狱,揭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1792 年,巴黎人民再
次起义,推动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建立。1793 年,巴黎人民举行第三次起义,推动法国大革命走向高潮。
——吴于廑《世界通史》
材料三 第一条 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第三条 国家主权属于人民。第六条 法津
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第十七条 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一场新的思想文化运动”指哪一场运动?(2 分)核心思想是什么?(2 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法国大革命的序幕。(1分)谁是法国大革命的主力军?(2 分)
(3)材料三出自哪一部法律文献?(2分)概括材料三的主要思想主张。(2分)
(4)综合上述材料,法国近代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 分)
29.(12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采取攻势,导致了冷战。美国之所以采取进攻……从政治上来说,美国政府
的主要决策人极端仇视共产主义和苏联。从经济角度而言,美国资本家及其在政府中的代言人谋求世界对美国
商业利益的开放。美国需要扩大海外市场,以避免美国的经济限于停滞和难以接受的失业。
——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下
材料二 由于在传统的权力斗争中新增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争端,权力关系再调整的进行也就变得更复杂、更危
险。随着冷战的全面展开,一个又一个危机接踵而来。行动和反行动,最终以两大军事集团的建立而达到顶
峰,欧洲也就和德国一样被冷战一分为二。
——《全球通史》
材料三 数十年的核军备竞赛以及恶性循环加剧了冷战,但也控制了冷战,因为它确立和维持了“恐怖平
九年级历史试卷 第 5页 共 6页
衡”,使得美苏两国因为惧怕互相毁灭而努力防止他们之间爆发直接军事冲突。它使得两个超级大国能够彼此
对抗和斗争而不兵戎相见。
——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冷战”爆发的政治和经济因素。(4分)其中哪一个是主要因素?(1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冷战行动”的具体表现。(3 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美苏没有“直接军事冲突”的原因。(2 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冷战的特点。(2分)
九年级历史试卷 第 6页 共 6页2023年初中结业学科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评价
九年级历史试卷
说明: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请将答案填写在答案纸上。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水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试号填写在试卷、答题卷上相应的位置,并用2B铅笔将对应考号的信息点涂黑。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水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 选择题(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总计50分。)
1.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是摧毁秦国贵族领主这一利益集团,实施便于新兴地主阶级发展的措施。下列不属于变法内容的是
A. 奖励军功 B. 分封土地 C. 推行县制 D. 编制户口
2.“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以上是评价秦始皇
A. 建立统一王朝 B. 实施严刑酷法 C. 推行重农抑商 D. 促进对外交流
3.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在生产、习俗等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影响。下列两幅图片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北魏文官俑 汉人胡食图
A. 重文轻武 B. 民族交融 C. 经济繁荣 D. 开放包容
4.北宋文学家苏轼曾写过“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名句,其中“天狼”借指当时与北宋并立的哪一少数民族政权
A. 蒙古 B. 辽 C. 西夏 D. 党项
5.清朝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清朝设置
A.西域都护 B. 宣政院 C. 驻藏大臣 D. 澎湖巡检司
6.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附近,临近富饶的江浙,它见证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历程。“外国的洋行在黄浦江边成排的出现”,该情景最早出现在哪一不平等条约签订后
A.《南京条约》 B.《辛丑条约》 C.《马关条约》 D.《北京条约》
7.历史学家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同治年间起始的自强运动,虽未达到目的,然而能有相当的成绩,已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文中的“自强运动” 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洋务运动 C. 维新变法 D. 义和团运动
8. 观察下图。图中所示起义的重大历史意义是
A.使腐朽的清王朝逐步走向灭亡
B.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C.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D.宣告了南京国民党政权的垮台
9.“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上述内容体现了孙中山提出的
A. 民族主义 B. 民权主义 C. 民生主义 D. 民主主义
10.历史漫画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面的漫画反映的是
A. 七 七事变 B. 九 一八事变 C. 西安事变 D. 一 二八事变
11. 1945年8月29日《大公报》的社评写道:“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西安事变 B.皖南事变 C.重庆谈判 D.渡江战役
12.某次会议于1949年9月在北平隆重召开,来自党派、区域、军队、团体等各方面代表662人参加了会议。毛泽东在会议上指出:“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这次会议是
A.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 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D. 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13. 下列数据反映了1950年和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及其有土地的比重,导致这一比重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950年(%) 1954年(%)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贫农、中农 85.5 45.2 92.1 91.4
富农、地主 14.5 54.8 7.9 8.6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
C.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进 D.“包产到户”的实施
14.下图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示意图。其中增长幅度最快时期的最主要的推动因素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开始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
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和逐步建立
15. 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会议是
A.中共十五大 B.中共十六大 C.中共十八大 D.中共十九大
16.亚非地区的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究其原因,大河流域
A.自然资源匮乏 B.适合农业耕作 C.文化积淀厚重 D.文明成果丰硕
17. 德国、法国和意大利是当今欧洲大陆上三个独立的国家,但他们在一千多年前曾经是血浓于水的亲兄弟。他们的出现缘于
A. 罗马帝国的分裂 B. 查理曼帝国的分裂
C. 阿拉伯帝国的分裂 D. 奥斯曼帝国的分裂
18.美国学者麦克·哈特著有《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一书,默罕默德排名居百位人物之首。他创立了
A. 佛教 B. 印度教 C. 基督教 D. 伊斯兰教
19. 下面是印第安人和欧洲人对某一历史人物的看法,请你根据他们的观点,判断该历史人物是
(
印第安人
他把欧洲强盗带到了美洲,破坏我们的文化,掠夺我们的财富,他是一个恶魔。
) (
欧洲人
他“发现”
了新大陆,把欧洲文明传到美洲,使落后的美洲走向文明,他是一个功臣。
)
A.麦哲伦 B.迪亚士 C.达·伽马 D.哥伦布
20. “它不仅惊醒了欧洲,促进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而且为拉丁美洲争取殖民地独立的斗争提供了成功的范例,有力地推动了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兴起。”材料中的“它"是指
A.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 美国独立战争 C. 工业革命 D. 美国内战
21. 下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整体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中①处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A.法国巴黎公社 B.《共产党宣言》发表 C.第一国际成立 D.俄国十月革命
22.尊重中国的主权和独立及领土和行政的完整;保证各国在华“机会均等”,对外“门户开放”。上述内容出自
A.《凡尔赛条约》 B.《联合国家宣言》
C. 《九国公约》 D.《慕尼黑协定》
23. “它是在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再也不能适应生产力巨大发展的时候开辟的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其核心内容是用国家的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缓和社会矛盾。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苏联模式
C.新经济政策 D.罗斯福新政
24. 下图是1970年至1991年美国、西欧、日本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
图中数据变化所产生的影响是
A.欧洲成为了世界霸主
B.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C.日本摆脱美国的控制
D.美国的实力大大下降
25.新航路开辟后,非洲沦为任人宰割的“黑暗大陆”,非洲人民通过500多年坚持不懈的斗争,终于在20世纪90年代初使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寿终就寝。其“寿终就寝”的标志是
A. 埃及独立 B. 拉美独立战争 C. 非洲“独立年”出现 D. 纳米比亚独立
第Ⅱ卷 非选择题(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26题13分,27题12分,28题13分,29题12分,合计50分)
26.(13分)在民主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制定了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把中国人民的迫切需要和人民的彻底解放结合起来,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规定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材料二 (中共二大)宣言在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中国社会性质的基础上,提出在目前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奋斗目标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帝国主义压迫……,这实际上制定了党在当前阶段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即党的最低纲领。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材料三 七大提出的党的政治路线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摘编自部编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共产党一大的奋斗目标。(3分)由此确立了党的中心工作是什么?(1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共二大纲领调整的原因。(2分)当时中国人民的迫切愿望是什么?(2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党的政治路线”制定的背景。(1分)据材料三指出党在当前的任务和奋斗方向。(2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2分)
27.(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49年毛泽东向世界宣告:“……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意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
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积极参与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和发展。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
至今中国已与世界上180多个国家建交;参与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
——摘编自部编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下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外交政策。(2分)以及50年代我国外交取得的成就。(4分)
(2)根据材料,例举归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具体表现(1例)及特点。(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取得外交成就的根本原因。(2分)
28.(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18世纪,崇尚理性的西欧资产阶级不再满足于用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进行反对封建的神学。他们需要更强大的思想武器来摧毁封建制度,于是出现了一场新的思想文化运动。
——吴于廑《世界通史》
材料二 1789年,巴黎人民发动武装起义,攻占巴士底狱,揭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1792年,巴黎人民再次起义,推动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建立。1793年,巴黎人民举行第三次起义,推动法国大革命走向高潮。
——吴于廑《世界通史》
材料三 第一条 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第三条 国家主权属于人民。第六条 法津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第十七条 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一场新的思想文化运动”指哪一场运动?(2分)核心思想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法国大革命的序幕。(1分)谁是法国大革命的主力军?(2分)
(3)材料三出自哪一部法律文献?(2分)概括材料三的主要思想主张。(2分)
(4)综合上述材料,法国近代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29.(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采取攻势,导致了冷战。美国之所以采取进攻……从政治上来说,美国政府的主要决策人极端仇视共产主义和苏联。从经济角度而言,美国资本家及其在政府中的代言人谋求世界对美国商业利益的开放。美国需要扩大海外市场,以避免美国的经济限于停滞和难以接受的失业。
——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下
材料二 由于在传统的权力斗争中新增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争端,权力关系再调整的进行也就变得更复杂、更危险。随着冷战的全面展开,一个又一个危机接踵而来。行动和反行动,最终以两大军事集团的建立而达到顶峰,欧洲也就和德国一样被冷战一分为二。
——《全球通史》
材料三 数十年的核军备竞赛以及恶性循环加剧了冷战,但也控制了冷战,因为它确立和维持了“恐怖平衡”,使得美苏两国因为惧怕互相毁灭而努力防止他们之间爆发直接军事冲突。它使得两个超级大国能够彼此对抗和斗争而不兵戎相见。
——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冷战”爆发的政治和经济因素。(4分)其中哪一个是主要因素?(1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冷战行动”的具体表现。(3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美苏没有“直接军事冲突”的原因。(2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冷战的特点。(2分)答案
第I卷选择题(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计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B A B C C A B A C B C A B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D B B D D B B C D B D
第Ⅱ卷非选择题(50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26题13分,27题12分,28题13分,29题12分,计50分)
26. (13分)
(1)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消灭私有制(实现公有制)(3分)
中心工作:组织领导工人运动(1分)
(2)原因: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中国社会性质(2分)愿望:打倒列强,除军阀(2分)
(3)背景:抗战即将胜利(1分)当前任务:打败日本(1分)奋斗方向: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中国(1分)
(4)原因:制定合适的目标;维护人民的利益;依靠人民(2分)
27. (12分)
外交政策:独立自主和平外交(2分)成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的方针(4分)
具体表现: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任答一点1分)
特点: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3分)
(3)根本原因:综合国力的提高。(2分)
28.(13分)
(1)运动:启蒙运动。(2分)核心思想:理性主义(2分)
(2)序幕:攻占巴士底狱(1分)主力军:巴黎人民(2分)
法律文献:《人权宣言》(2分)思想主张:自由、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任答两点2分)
(3)变化: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2分)
29. (12分)
政治因素:仇视共产主义和苏联(2分)经济因素:谋求商业利益(2分)主要因素:经济因素(1分)
具体表现: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建立(3分)
(3)原因:惧怕相互毁灭(2分)
(4)特点:即非和平又非战争(彼此对抗又不兵戎相见)(2分)答案
第1卷选择题(50分)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计50分)
题号
2
3
7
9
10
11
12
13
答案
8
A
A
B
A
&
A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0
D
0
C
0
第Ⅱ卷非选择题(50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26题13分,27题12分,28题13分,29题12分,计50
分)
26.(13分)
(1)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消灭私有制(实现公有制)(3分)
中心工作:组织领导工人运动(1分)
(2)原因: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中国社会性质(2分)愿望:打倒列强,除军阀(2分)
(3)背景:抗战即将胜利(1分)当前任务:打败日本(1分)奋斗方向: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中国(1分)
(4)原因:制定合适的目标:维护人民的利益:依靠人民(2分)
27.(12分)
(1)外交政策:独立自主和平外交(2分)成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的方针(4分)
(2)具体表现: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任答一点1分)
特点: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3分)
(3)根本原因:综合国力的提高。(2分)
28.(13分)
(1)运动:启蒙运动。(2分)核心思想:理性主义(2分)
(2)序幕:攻占巴士底狱(1分)主力军:巴黎人民(2分)
法律文献:《人权宣言》(2分)思想主张:自由、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任答两点2分)
(3)变化: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2分)
29.(12分)
(1)政治因素:仇视共产主义和苏联(2分)经济因素:谋求商业利益(2分)主要因素:经济因素(1分)
(2)具体表现:杜鲁门主义:马做尔计划:北约建立(3分)
(3)原因:惧怕相互毁灭(2分)
(4)特点:即非和平又非战争(彼此对抗又不兵戎相见)(2分)

2023年江苏省镇江市区中考二模历史试卷(    含答案)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