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江苏省常州市重点中学高考历史二模试卷 普通用卷(含解析)

2023年江苏省常州市重点中学高考历史二模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1. 如表是古代文献对“万邦”时代的相关记载。这可以用来说明,“万邦”时代(  )
记载 出处
(大禹)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 《庄子 天下篇》
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左传》
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及汤之时,诸侯三千 《战国策 齐策四》
黄帝时万诸侯,而神灵之封居七千。天下名山八,而三在
蛮夷,五在中国 《史记 封禅书》
A. 奠定了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 B. 具备了早期国家的初始形态
C. 形成了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 D. 出现了家国同构的治理模式
2. 《汉书》有“《公羊董仲舒治狱》十六篇”,主张凡是违背了“三纲五常”准则的,一律要按照《春秋》经义予以严惩。汉宣帝时期,桓宽在《盐铁论》中说:“故《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春秋决狱”(  )
A. 渗透了外儒内法的理念 B. 造成了法律与伦理的冲突
C. 呈现出法律儒家化特征 D. 蕴含着一定的理性化色彩
3. 郡县制下的编户齐民政策,使国家得以控制为数众多的自耕小农,成为秦汉统一国家建立的基础。至唐代中期,大土地所有制最终占据优势。针对这种变化,此后历代为强化政权基础而采取的应对办法是(  )
A. 保护地主利益 B. 调整赋税对象 C. 强化抑商政策 D. 抑制豪强大族
4. 元曲中有很多有关体育方面的记载,如表摘录的是元曲中描写马球运动和蹴鞠运动的场景。这可以用来说明(  )
材料 出处
蹴鞠场中,鸣珂巷里,南北驰名,寰中可意。……款侧金
莲,微那(挪)玉体,唐裙轻荡,绣带斜飘,舞袖低垂。 关汉卿《越调 斗鹌鹑 蹴鞠》
款款的骤龙驹,轻轻的探身躯,杓棒起,月轮孤,彩落,
晓星疏。 无名氏《阀阅舞射柳蕤丸记》
A. 艺术创作提升女性社会地位 B. 体育运动丰富了文学创作题材
C. 女性形象在文学作品中涌现 D. 元曲作品具有浪漫主义的特色
5. 16世纪初,中国金银比价是1:6,欧洲是1:12,日本是1:10。据此我们可以推断,这一现象( )
A. 反映了清朝初年商品经济的发展 B. 促进了中国白银货币化发展
C. 源于新航路开辟致金银汇率波动 D. 推动了中国海禁政策的实施
6. 1885年,盛宣怀改组轮船招商局,颁布“用人十条”,取消了招商局内部事务由众商会议协商的条款,规定招商局督办由北洋大臣专派,招商局人事任命、重大公事,皆需向北洋大臣请示。这一改组对轮船招商局的影响是(  )
A. 洋务派的影响力大大增强 B. 官股所占比例明显上升
C. 官商勾结影响了企业效率 D. 经营管理呈官僚化趋势
7. 近代上海,万国商团担负着武力防御租界的任务。1900年,万国商团总共花费3万两白银,这是其自成立以来最高的支出数字,其中有1.4万两用于各种制服和装备。其增加开支的背景是( )
A. 义和团运动不断向南方扩展 B. 中国人民反帝情绪高涨
C. 南方督抚大力扶植反帝力量 D. 清政府与列强彻底决裂
8. 1916年12月21日,北洋政府公布《民国纪念日修正案》规定:武昌起义之日即阳历十月十日,为国庆日。应举行之事如下:一、放假休息;二、悬旗结彩;三、大阅;四、追祭;五、赏功;六、停刑;七、恤贫;八、宴会。北洋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 建立文明开化的新风尚 B. 确保社会秩序稳定
C. 重构国民对政权的认同 D. 重建民主共和制度
9. 1930年,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调查了浙江省的十几个县农村各业产值及商品率,如表(单位:万元)为其中代表性的9县数据。分析表明,此时浙江省(  )
产业 总产值 商品输出值 商品率
农业 55473.7 7561.5 13.6%
林业 16750.0 7370.0 44.0%
畜牧水产业 14293.2 2870.0 20.1%
手工业 29239.3 22654.4 77.5%
合计 115756.2 40455.9 34.9%
A. 农村经济水平全国领先 B. 工业化水平有较大进步
C. 各业实现了均衡性发展 D. 经济的商业化程度较高
10. 1958年,毛泽东认为新出现的国家“既不是帝国主义国家,也不是社会主义国家,而是民族主义国家”,“这些国家既不站在帝国主义的一边,也不站在社会主义的一边,而站在中立的立场”,“我们社会主义阵营欢迎这些国家的这种中立的立场。”这说明新中国(  )
A. 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 积极地发展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
C. 逐渐抛弃“阵营”式外交思维 D.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11. 近年来,随着《鉴宝》《国宝档案》等节目的播出,大众对考古的热情空前高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考古热”。2018年我国各类博物馆到访人次已突破11亿,2019年同比增长8.97%。这反映了(  )
A. 国力增强提振文化自信 B. 科技发展推动大众传媒的转型
C. 历史真相需要考古实证 D. 博物馆是文化传承的最佳载体
12. 《汉谟拉比法典》前言中说:安努(众神之父)与恩利尔(大地和空气之神)为人类福祉计,命令我,荣耀而畏神的君主,汉谟拉比,发扬正义于世,灭除不法邪恶之人,使强不凌弱,使我有如沙马什(太阳神和司法天神),昭临黔首,光耀大地。对上述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 君主专制王权高于法权 B. 君权神授追求司法公正
C. 神意立法力求伸张正义 D. 法权至上协调社会矛盾
13.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始于亨利与凯瑟琳的离婚案。当亨利多次对教皇的期盼落空后,他决定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通过下议院立法的形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立法直接断绝了与罗马教廷之间的关系。1534年《至尊法案》通过后,国王成为了教会的首脑。从亨利八世开始,国王拥有了教会的至高权力。这表明( )
A. 掀起宗教改革浪潮 B. 宗教神权遭遇挑战 C. 世俗主权逐渐回归 D. 冲击教会精神束缚
14. 柚木是重要的造船木料。1805年,在东印度公司推动下,英国在印度马德拉斯“禁止私人欣伐柚木”1815年,马德拉斯总督以妨碍自由原则为由,停止该禁令的实行。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 汽船制造工业迅速发展 B. 殖民体系有所松动
C. 殖民利益影响律法排行 D. 自由主义大行其道
15.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两国涌现出大量的虚构类小说,如《1910年入侵英伦》《威廉来了:霍亨索伦王朝统治下的伦敦》在英国广受欢迎;描写德国战胜英国的《英格兰的报应》《德国未来100年》等小说也在德国畅销。这反映出(  )
A. 两国民众对世界大战充满期待 B. 文学作品深刻打上时代烙印
C. 英德竞争开始扩展到文化领域 D. 工业革命推动文化事业发展
16. 1952年,美国某公司一张主推其牛津布衬衫系列的广告海报(如图),上面有四个穿着该公司不同款式的白人男性和一名印第安人,下方配文则是“全世界最时髦(聪明)的衬衣”。这主要体现了当时的美国(  )
A. 重视争夺印第安人市场 B. 意图笼络印第安人
C. 旨在推动印第安人进步 D. 种族歧视根深蒂固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0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德国思想家席勒(1759-1805)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美育”概念。席勒在吸收康德哲学思想的基础上,试图通过美与艺术来改造人的灵魂,实现人的内在心灵自由。在《美育书简》中,席勒明确地将体育、智育、他育与美育区别开来,提出审美活动是人的感性、理性和谐运动的结果,指出未来是“审美的王国”,人应变成审美的人,进而发展成为人格健全的人,也即是自由的人。
——摘编自黄健云《席勒的美育思想及其价值》等
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众多思想家、教育家在借鉴西学的基础上大力倡导美育思想,以期实现“立人”“新民”与“强国”。如王国维病斥中国人嗜“利”与“官”的卑劣,欲糅合中国传统美学与西方美学治疗“国民精神上之疾病”;蔡元培针对晚清“忠君尊孔”的钦定教育宗旨,指出“以美育代宗教”是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的必然,并积极创办艺术院校,扩展美育影响。但由于国家一直处于风雨叔摇、民不聊生的境地,美育终究不可能完成这份历史重任。
——摘编自谭好哲、刘彦顺《关育的意义-中国现代美育思想发展史论》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席勒美育思想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美育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影响。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如表唐宋家训主要内容归类(涉及篇数)
序号 内容归类 唐 宋
北宋 南宋
1 处己(修身、励志) 5 19 18
2 勉学、治学 3 14 15
3 睦亲(包括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团结兄弟) 3 6 8
4 治家(包括理财、管理仆从、居所安全、节葬) 6 14 10
5 处世(包括交友、尊师、尊敬长辈、礼仪) 5 16 10
6 从政 11 11 6
7 治国 2 4 0
8 女诫 5 2 0
9 教子原则 2 4 2
材料二
注:此处文人指未进入仕途的读书人。
——以上材料均摘自陈志勇《唐宋家训研究》
提取材料信息,对“唐宋家训文化的繁荣”加以阐释。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40年代,越来越多的外国科学家涌入美国。受原子弹研制计划的影响,美国政府建立了6个国家实验室。1947-1969年,在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国家航空航天局、国防部等机构的资助下,政府委托高校、研究院、企业等组织兴建了74所国家实验室。美国的国家实验室凭借超一流的硬件条件与科研团队,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科学家。1970年代,人们认为科学进步对科技创新的影响作用有限,掀起了质疑国家实验室的浪潮,到1981年国家实验室仅剩下34个。从1982年到1991年,美国的国家实验室增加到40个。在持续加强军事科技研究的同时,政府推动国家实验室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卫生健康、生态环境、能源再生的研究中。
——据李阳《基于比较视角的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研究》
材料二: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克服科研资金不足的困难,依托高校等科研力量,组建了我国首批国家实验室,取得了一批领先世界水平的成果。1998年以后,国务院提出“培育国际一流实验室”“实行理事会管理制度”“吸引、聚集和培养国际一流人才”等目标,仅在2012年就投入16000余亿元,启动筹建了一大批国家试点实验室。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科研基地布局中存在的交叉重复、功能定位不明确等问题,我国开始对国家实验室进行优化整合,国家实验室成为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和大型综合型研究基地。
——据苏熹《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目标为主导——中国国家实验室建设和发展历程述略》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美建设“国家实验室”的不同之处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建设“国家实验室”的意义。
三、开放性试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0分)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类历史上处于中心位置的是各种相互交往和相互影响的网络。以下是《麦克尼尔全球史——从史前到21世纪的人类网络》的部分目录:
第一章 人类的成长岁月
第二章 向食物生产的转变(距今11000-3000年前)
第三章 旧大陆的各种网络和文明(公元前3500年-公元200年)
第四章 旧大陆和美洲地区网络体系的成长(200-1000年)
第五章 不断密集化的网络(1000-1500年)
第六章 世界性网络的编织(1450-1800年)
第七章 打破旧链条,拉紧新网络(1750-1914年)
第八章 世界性网络的张力(1890年以来的世界)
根据材料,任选其中两章目录,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两章目录名称和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A.材料没有“多元一体”的相关信息,多元一体体现的是从分散的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故A项错误;
B.根据材料“万邦”时代的相关史料记载,“置万国”“执玉帛者万国”“诸侯万国”“黄帝时万诸侯”等都信息可知,表明当时具备了早期国家的初始形态,故B项正确;
C.当时尚未形成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形成于西周时期,故C项错误;
D.材料未涉及“家国同构”的信息,家国同构是将国与家密切结合在一起,是宗法社会的主要特征,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了石器时代的文明,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石器时代的文明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的法律,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外儒内法是中国从汉代到清代长时间内国家政权实行的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内在指导思想,即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相结合,和材料主旨不符,故不选A。
B.以《春秋》经义决狱为司法原则,对传统的司法和审判是一种积极的补充,“造成了法律与伦理的冲突”说法绝对,故不选B。
C.根据材料“违背了‘三纲五常’准则的,一律要按照《春秋》经义予以严惩”“《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可知汉代用儒家经典解释法律,反映出法律呈现出儒家化的特征,故C正确。
D.除了法律,还用六经中的思想来作为判决案件的依据,不具有理性化色彩,故不选D。
故选C。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郡县制下的编户齐民政策,使国家得以控制为数众多的自耕小农,成为秦汉统一国家建立的基础。至唐代中期,大土地所有制最终占据优势”和所学可知,至唐代中期,大土地所有制最终占据优势,说明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土地兼并。针对土地兼并和无地农民的存在,此后历代为了强化政权基础而采取的应对办法是调整赋税标准和对象,从以人丁为主征税转向以资产为主进行征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统治的稳定,B项正确;
根据所学可知,大土地所有制下占据大量土地的是地主,因此历代政权为强化政权基础而采取的应对办法不是保护地主利益和抑制豪强大族,如宋代采取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政策,排除AD项;
根据所学可知,抑商政策针对的是商人阶层,因此强化抑商政策并不会强化政权基础,排除C项。
故选:B。
本题考查古代税收制度,需结合古代税收制度的特点来解答。
本题考查古代税收制度,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蹴鞠场中……舞袖低垂”、“款款的骤龙驹,轻轻的探身躯,杓棒起,月轮孤,彩落,晓星疏”两则信息可知,元曲中有关马球运动和蹴鞠运动场景的描写,这可以用来说明体育运动丰富了元曲的创作题材,B项正确;
尽管材料涉及对女性运动的具体描述,但仅据此不能说明艺术创作就一定能提升女性社会地位,排除A项;
仅根据表格中对马球运动等场景的记载不能得出“涌现”,并且“女性形象”也和题干主旨不符合,排除C项;
题干材料较为真实地描述了马球运动和蹴鞠运动的情景,具有现实主义的色彩,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文学和体育的发展,需要结合古代文学和体育发展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文学和体育的发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答案】B
【解析】材料金银比价反映出明朝银价较高,受利益的驱使,日本、欧洲白银可能被大量运往中国,刺激了白银货币化的发展,B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16世纪中国处于明朝时期,A项不符史实,排除A项;
依据材料无法推断金银比价的不同是新航路开辟导致的,排除C项;
结合所学知识,题干涉及时间16世纪,这一时期明朝政府实行海禁政策,而且材料中的信息无法推断国际市场金银比价不同对中国海禁政策的影响,排除D项。
6.【答案】D
【解析】材料“取消了招商局内部事务由众商会议协商的条款,规定招商局督办由北洋大臣专派,招商局人事任命、重大公事,皆需向北洋大臣请示”所示为轮船招商局改革的相关情况,改革后的招商局“督办由北洋大臣专派”“招商局人事任命、重大公事,皆需向北洋大臣请示”,这都说明招商局在改革后政府强化了对其的控制,经营管理呈现官僚化趋势,D项正确;
材料设问是这一举措对轮船招商局的影响,洋务派的影响力大大增强并非对轮船招商局的影响,排除A项;
题干没有涉及企业的股份占有信息,无法得出官股所占比例明显上升,排除B项;
政府强化对轮船招商局的控制并不意味着官商勾结,也无法得出企业效率的高低,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了洋务运动,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洋务运动,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答案】B
【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义和团运动没有向南方发展,故A项错误;
B.根据材料“1900年,万国商团总共花费3万两白银,这是其自成立以来最高的支出数字,其中有1.4万两用于各种制服和装备。”并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真正觉醒,人民的反帝情绪高涨,租界成为中国人民攻击的目标,上海万国商团是在租界面临来自外部的安全威胁的情况下,由界内居民自发建立起来的组织,故B项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南方地区的相关督抚严防义和团运动,故C项错误;
D.清政府与列强彻底决裂表述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8.【答案】C
【解析】根据“武昌起义之日即阳历十月十日,为国庆日。应举行之事如下:一、放假休息;二、悬旗结彩;三、大阅;四、追祭;五、赏功;六、停刑;七、恤贫;八、宴会。”可得出北洋政府把武昌起义定为国庆日,并开展庆祝活动,这样有利于增强民众的国家认同,C项正确;
建立新风尚只是内容之一,并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项;
B项只是客观影响之一,排除B项;
D说法错误,排除。
9.【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930年,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调查了浙江省的十几个县农村各业产值及商品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时期,浙江省农业、林业等产业的商品率较高,反映了经济的商业化程度较高,D项正确;A错在“全国领先”,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工业化,排除B;C项“均衡”的说法错误,排除。
1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这些国家既不站在帝国主义的一边,也不站在社会主义的一边,而站在中立的立场”“我们社会主义阵营欢迎这些国家的这种中立的立场”,这说明新中国逐渐抛弃“阵营”式外交思维,C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逐渐抛弃“阵营”式外交思维,不能得出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逐渐抛弃“阵营”式外交思维,没有体现积极地发展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逐渐抛弃“阵营”式外交思维,没有体现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考生需要结合建国初的外交史实来回答。
本题主要通过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
11.【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近年来,随着《鉴宝》《国宝档案》等节目的播出,大众对考古的热情空前高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考古热”。2018年我国各类博物馆到访人次已突破11亿,2019年同比增长8.97%。”可知,近年来,我国掀起了“考古热”,而且参观历史博物馆的人数不断增长。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激发了国人的文化自信心,因此出现材料现象,A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科技发展对大众传媒的影响,而且这也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B项;
材料不是在探讨寻求历史真相的方法,排除C项;
材料没有比较信息,无法得出“博物馆是文化传承的最佳载体”,排除D项。
1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汉谟拉比……光耀大地”可知,汉谟拉比在神的旨意下,为人类伸张正义而立法,指明了立法目的,C项正确;
材料不涉及王权与法权的关系,而是涉及的王在神的旨意下制定法律维护正义,排除A项;
材料中有君权神授但没有指向“司法”公正,排除B项;
“法权至上协调社会矛盾”既不符合材料情景,也不符合当时时代特征,排除D项。
1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534年……国王拥有了教会的至高权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宗教改革后,国王成为了教会的首脑,拥有了教会的至高权力,王权逐渐加强,世俗主权逐渐回归,C项正确;
宗教改革浪潮始于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排除A项;
材料强调的是英国王权的加强,没有涉及神权被挑战,排除B项;
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冲击了教会的统治,强化了王权,与冲击教会精神束缚不符,排除D项。
14.【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了殖民者在不同时期实行不同的法律,体现了殖民利益影响律法推行,C正确;
早在1802年英国就有了汽船,A不是材料变化的原因,排除;
当时殖民体系正在逐渐形成,并没有松动,排除B;
材料和自由主义无关,排除D。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殖民扩张,要求学生结合殖民扩张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殖民扩张,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两国涌现出大量的虚构类小说,不管是英国还是德国,公民都希望本国战胜对方,体现了极端民族主义的发展,而背后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下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体现了文学作品深刻打上时代烙印,B项正确;
两国民众似乎对战争充满期待,但是世界大战绝不是他们“意识”中的产物,就像恩格斯所说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排除A项;
材料体现出英德竞争扩展到思想意识形态文化领域,但是并非“开始”,排除C项;
材料未能体现工业革命推动文化事业发展,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一战,要求学生结合一战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一战,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6.【答案】D
【解析】题干图片体现出以下信息:四个穿着该公司不同款式的白人男性和一名印第安人在一起,巨大的反差体现出明显的种族歧视色彩,再依据题干“全世界最时髦(聪明)的衬衣”可知D正确;
A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
B题干不能体现,排除;
题干涉及的相关做法不可能推动印第安人进步,故排除C。
17.【答案】【小题1】特点:继承性与开创性的统一;具有人文主义色彩;凸显美学的独立地位;强调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以实现人格健全与人的自由为目的。
【小题2】社会背景:内忧外患的推动;救亡图存的时代潮流;西学东渐的深入;教育救亡思潮的兴起;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壮大。
影响:冲击了封建思想与道德观念,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众思想启蒙与国民性的改造;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美育思想影响有限,没有完成救亡图存的时代任务。
【解析】本题考查美学思想的发展。第一问题和德国思想的特征来解答;第二问结合中国近代思想变化的特点来解答。
本题考查美学思想的发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8.【答案】材料信息:唐宋家训内容丰富,主要以儒家思想教育为核心:家训作者多元化,从帝王到读书人,其中仕宦(士大夫)家训所占比例最大。
阐释:唐宋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统治者实行开明宽松的文化政策,为家训文化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儒学的复兴和理学的形成扩大了儒家伦理观的影响;科举制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学而优则仕”的观念进一步加强,使社会形成尚学风气;宋代实行崇文抑武的文人政治,造就了大批的文化学者。唐宋家训文化体现出儒家传统价值追求和家国同构的责任担当,反映了儒学的主流地位。家训文化繁荣利于推动儒学的社会化,促进家庭和睦、社会稳定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解析】根据材料中唐宋家训主要内容归类和篇数相关信息,可知唐宋家训内容丰富,主要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根据唐宋家训作者构成情况,可知家训作者多元化,仕宦家训所占比例最大。可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阐述宋代家训文化繁荣的原因,以及儒家思想和士大夫在家训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最后阐述家训文化发展对于推动儒学发展、社会稳定、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19.【答案】【小题1】不同:美国起步早,中国起步晚;美国发展经历波折,中国发展相对顺利;美国既服务于本国建设,也服务于全球争霸战略,中国服务于本国社会主义建设;美国广泛吸纳各国科技人才,中国主要依靠本国科技人才;美国社会力量发挥的作用更突出,中国政府发挥的作用更突出。
【小题2】意义:引领中国科技体制创新;培养大批科技人才;推动中国科技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科技支持;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成果。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科学技术。第一问要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特征来解答;第二问要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来解答。
本题考查现代科学技术,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0.【答案】示例:
第二章向食物生产的转变(距今 11000~3000年前)
第三章旧大陆的各种网络和文明(公元前 3500年~公元200年)
论题:远古时期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孕育出古代世界地域性文明。
阐述:随着农业的出现,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这是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转变标志之一。农业的出现使人口数量增长,使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形成聚落村落。随之着农业的发展,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不同地区产品出于互通有无,促进交换和贸易。生产力水平提高促使剩余产品增加,私有制出现,产生了阶级和国家。出于记事和管理需要,文字产生,文明出现。
人类曾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发明了农业,孕育着不同地域的文明。古代西亚两河流域、非洲尼罗河流域、南亚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灌溉农业发达、孕育出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代中国文明。
综上所述,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具有地方性和地域性的特征,且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限制,古代各地区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解析】本题考查远古时期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孕育出古代世界地域性文明,要求运用所学解读图文信息。根据材料可选择第二章和第三章。论题:结合两个章节的内容可得出主题是远古时期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孕育出古代世界地域性文明。阐述:根据所学,可概括得出随着农业的出现,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这是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转变标志之一。农业的出现使人口数量增长,使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形成聚落村落。随之着农业的发展,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不同地区产品出于互通有无,促进交换和贸易。生产力水平提高促使剩余产品增加,私有制出现,产生了阶级和国家。出于记事和管理需要,文字产生,文明出现。人类曾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发明了农业,孕育着不同地域的文明。古代西亚两河流域、非洲尼罗河流域、南亚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灌溉农业发达、孕育出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代中国文明。综上所述,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具有地方性和地域性的特征,且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限制,古代各地区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第1页,共1页

2023年江苏省常州市重点中学高考历史二模试卷 普通用卷(含解析)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