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国历代改革与变法 练习(含解析)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4课 中国历代改革与变法 练习(含解析)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二历史选必1第4课 中国历代改革与变法 限时练
1、按周朝的制度,井田制下“步百为亩,亩百给一夫”。战国时期,东方各国仍保留这一分田标准,而商鞅变法则“改制二百四十步为亩,百亩给一夫矣”。这主要表明当时( )
A.税制改革尚未普及 B.秦国改革更加彻底
C.中原经济比较发达 D.礼乐制度影响深远
2、近代一位外国人这样评价戊戌变法:“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他认为变法的缺陷在于( )
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 B.变法措施贪大求全
C.缺乏充分的思想动员 D.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
3、1956年,中央主管财经工作的副总理陈云说:“有同志说夫妻店不算社会主义,我倒是看到社会主义长时间内还需要夫妻店,因为老百姓还要买油盐醋,要吃大饼、油条、汤圆、馄饨。”这表明( )
A.保留个体经济成为了高层共识 B.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被突破
C.恢复发展国民经济是重中之重 D.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尚在摸索
4、陈夔龙在《梦蕉亭杂记》中写道:“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这反映出( )
A.一些变法措施客观上阻碍变法推进 B.裁减冗员是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C.变法的阻力主要来自清廷冗滥官员 D.变法触动了广大市民阶层的利益
5、针对王安石推行的均输法,苏辙上奏说:“旧日官岁乘米,钱散于民,故农不大伤,无钱荒之弊。今发运司以所象米代供,而责钱于诸路;诸路米无所售,而敏钱以偿发运司,则钱日益荒,而农民最病,此东南之大患也。”由此可知,苏辙认为均输法( )
A.损害了富商利益遭到强烈反对 B.违背了商品经济交换规律
C.客观上加剧了东南地区的钱荒 D.加重了广大农民赋役负担
6、下表是不同版次《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部分新词汇。表中内容主要反映了我国( )
年份及版次 收录的部分新词汇
1978年第1版 个体经济、集体经济、小农经济、小商品经济、计划经济、商品经济
1996年第3版 市场经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
2012年第6版 非公有制经济、三资企业、乡镇企业
A.改革开放促进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B.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历程
C.私营经济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主体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7、对于守旧势力对变法的阻挠,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认为只要“就皇上现在之权,行可变之事”,只要皇上“杀二品以上阻挠变法大臣一二人”,然后再对王公大臣“厚禄以养之”,则“新法行矣”。这从本质上反映出维新派( )
A.企图与守旧势力实现政治妥协 B.认为变法的阻力来自官僚贵族
C.对守旧势力阻挠缺乏足够重视 D.缺乏全面领导变法改革的素质
8、自宋至明清数百年间,人们提及王安石大多评论他的诗歌散文,对其变法却讳莫如深。自近代梁启超撰写《王安石传》,王安石开始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中无可争议的大改革家。这一变化说明( )
A.王安石的综合成就较高 B.时代背景影响历史评价
C.认识历史需要全面客观 D.个人立场决定历史认识
9、春秋时代记载有“隐民”“私属徒”“宾萌”和“族属”之类的称呼。其中“隐民”和“私属徒”是隐匿托庇于贵族豪宗之家的隐庇户,即依附农民。“宾萌”指外来依附农民,与后来的隶农类似。上述依附户虽仍要经受沉重的剥削,但有权支配部分收获物。这反映出A.小农经济已经形成 B.封建土地私有制正式确立
C.赋税制度发生变化 D.封建生产关系正在逐步形成
10、据清末农工商部统计,1903—1907年注册登记的127家公司中,股份有限公司为98家,占总数的78%,合资有限公司有17家,而独资或合资无限公司仅有12家。对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
A.引发戊戌变法高潮的到来 B.民国建立推动了经济发展
C.清末新政鼓励兴办工商业 D.列强暂时放松了经济侵略
11、1982年12月《人民日报》报道,浙江义乌某供销社在改革后,改变了过去“上面来货多少,下面供应多少”的状况,主动深入农户了解他们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情况,采购农民所需物资;许多职工还积极寻找经营门路,开拓新的市场。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 )
A.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得以理顺 B.经济责任制逐步实行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
12、土改后,太行山区某农民要买一头驴,谈好价钱后,他表示要回家和妻子商量,理由是“我们村上好多人家都立下了新规矩,男的开支一斗米以上要得到女人的同意,女人开支二升米以上要得到男人的同意”。这件事可以反映出,当时解放区( )
A.男尊女卑观念消亡 B.家庭成员经济地位发生变化
C.按劳分配得到实施 D.传统的社会伦理秩序被颠覆
13、清代书院中,历史教材主要为传统纪传体史书。1901年,清政府采用日本人编订的新式教科书,遭到诸多学者强烈反对。两年后,借鉴日本教科书历史分期、章节体例和叙事方式的学者自编教科书成为主流。学者自编教科书旨在( )
A.反对日本学术垄断 B.配合反清斗争需要
C.创新史学研究方法 D.塑造新的国民精神
14、2021年6月2日“学习强国”推送了一篇题为《“西湖藤器”打开利用外资的大门》的文章,讲述了浙江省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西湖藤器企业有限公司”1980年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这本《中外合营企业批准证书》,见证了这段历史。据此可知当时浙江( )
A.城市体制改革已经起步 B.市场经济体制决策正确
C.已开启对外开放的步伐 D.经济体制改革领先全国
15、黄仁宇在谈到北魏政权时说:“这一新兴王朝,……扭转后权以来地方割据的趋势,而逐渐推广其统治权,开启了中国长期分裂后再统的契机。”北魏政权提供的“再统一的契机”主要是指( )
A.扩大了北魏政权的统治区域 B.通过改革促进民族大交融
C.解决了长期存在的社会矛盾 D.加速了国家制度的封建化
16、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提到,北朝有位士大夫曾对他说:“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此时距孝文帝“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已六七十年。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北朝因民族交融呈现文化多元 B.鲜卑语成为北方的通用语言
C.北魏政权的制度改革很不彻底 D.颜之推对鲜卑的习俗高度认同
17、战国时期,商鞅认为:“人生而好恶,故民可治也。”对待民众的态度就是用赏罚。用赏,则民为国家出力,努力从事耕战,从而获得自己想要的爵位;用罚,则民惧怕刑罚,不敢从事私利活动,从而使国家财富完全由君主掌控。这些主张( )
A.体现了儒法思想具有内在一致性 B.调动了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积极性
C.助推秦国社会变革取得显著成效 D.反映了商鞅重视历史传承的价值观
18、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组织出版社创作了大量连环画,涵盖了抗美援朝、工人生活、农民翻身、战斗事迹、英雄劳动、思想改造、破除迷信、科学知识、婚姻问题、儿童故事等方面。此举旨在( )
A.践行“另起炉灶”外交政策 B.适应社会主义改造的要求
C.利用连环画通俗性教育民众 D.推动扫盲教育的顺利开展
19、在清廷推行的新政中,废除科举制兴办新式学堂是一项重要的举措,本该使全社会欢呼雀跃。但是,欢呼雀跃者,大多是上层社会的绅士们,贫苦的百姓却恨之入骨。原因很简单:办学堂就要加捐,乡民们不但把怨气发泄于官府衙门,而且无一例外地将学堂捣毁。该材料反映出( )
A.政府的专制统治不得人心 B.吏治腐败阻碍了改革进程
C.上层绅士引导了社会潮流 D.乡民的思想尚未得到解放
20、下表为清末民初福建新设立的工厂数(单位:家),对此表理解最准确的是( )
年份 1904 1905 1906 1907 1908 1909
《中华民国元年第一次农商统计表》 72 26 36 29 22 77
《中国年鉴》(1916) 104 29 39 21 26 89
《第一回中国年鉴》(1924) 109 16 30 31 23 84
年份 1910 1911 1912 1913 1914 1915
《中华民国元年第一次农商统计表》 63 20 54 — — —
《中国年鉴》(1916) 46 39 65 40 — —
《第一回中国年鉴》(1924) 67 34 40 46 22 17
A.统计途径与数据不同导致了趋势相悖 B.清末新政客观上推进福建近代化
C.中华民国的成立推动了地方工业快速发展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民族企业发展
21、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魏社会的变化和中国历史发展进程都带来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通过把部分国有土地、户绝田、罪没田、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农民,适当限制土地的占有、买卖与继承,从而有效调控了全境的土地占有关系,解决了因田业无主或产权纠纷而产生的大量农田抛荒问题,遏制了土地兼并与土地集中势头,扶植了人数众多的自耕农(包括汉族和内迁各族农户),同时又有力地加强了对基层社会的控制,使国家掌握了大量的劳动人口和赋役负担者,增加了财政收入。到孝明帝正光年间(520—524年),北魏全境国家所控制的户口数量已超过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全国户口的一倍,史载“于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孝文帝只追求与汉文化相吻合,而忘掉了自己国家政权存在的基础,它对于中国历史进程宏观而言,无论怎样肯定都不为过。但对于北魏王朝、拓跋鲜卑前途命运而言,则无论怎样贬之也合情合理。
——摘编自周建江《太和十五年:北魏政治文化变革研究》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2)孝文帝为“追求与汉文化吻合”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二的作者是如何评价孝文帝改革的
高二历史选必1第4课 中国历代改革与变法限时练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东方各国“分田”相对比较保守,而商鞅变法则敢于打破这一标准,改革更加彻底,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税制改革的问题且选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同理,材料也体现不出秦国与中原各国的比较,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礼乐制度,排除D项。
2、答案:D
解析:据题意可知,他认为如果变法是可以从上到下实行,那么戊戌变法就是完美无缺的。但实际上变法是需要得到社会力量广泛支持的,而戊戌变法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所以最终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失败,故选D;戊戌变法的缺陷主要是没有广泛的社会支持,而非自上而下的变法方式,排除A;根据“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可知变法措施并不是贪大求全,排除B;这个外国人并没有指出缺乏思想动员的缺陷,排除C。
3、答案:D
解析:“夫妻店”属于个体经济,部分同志认为个体经济不属于社会主义,但是陈云认为夫妻店的存在是必然的,而且是长久的,这说明当时党内对于社会主义本质认识尚在摸索,D正确;A错在“共识”,排除;B不符合史实,排除;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完成,排除C。
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题干要表达的是“裁官”导致的“被裁者”与“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对变法的抵制,会阻碍变法的进程,A项说法符合题意,所以A正确;百日维新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所以B错误;变法阻力主要来自顽固派,也包括清廷冗滥官员,但主要不是这些冗滥官员,而是反对变法的官员,所以C错误;题干认为戊戌变法的首要问题是“首在裁官”,这说明变法触动了相关官员的利益,并没有提到广大市民阶层的利益,所以D错误。
5、答案:C
解析:从题干中可看出,苏辙指责王安石变法中推行的均输法采取折米征钱的做法,导致了市场上的钱荒现象,故选C项;题干中未涉及富商的态度,苏是官员,代表的是大地主大官像,排除A项;均输法推行的用近易远的原则是符合商品经济交换规律的,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折米征钱的举措加重了农民负担,而非役负担,排除D项。
6、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可知,“市场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等新词汇反映出国家对市场经济及非公有制经济的态度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体现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B项正确。题干无法反映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A项排除;根据所学可知,公有制经济仍是国民经济的主体,C项排除;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D项排除。
7、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可知,维新派缺乏成熟的政治能力,一味依赖皇帝,缺乏全面领导改革必备的素质,D项正确。A、B、C三项均是表象。
8、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不同时期对王安石历史贡献的评价不同,梁启超重视王安石变法与近代社会变革思潮相关,故B项正确。“综合成就较高”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不同时期对同一历史人物评价差异,与全面认识历史无关,排除C项;个人立场影响历史的认识并非决定性的,排除D项。
9答案: D
解析: 由“‘隐民’和‘私属徒’……即依附农民……有权支配部分收获物”可知,春秋时期,奴隶主剥削奴隶的关系逐渐转变为地主剥削农民,故封建生产关系正在逐步形成,D项正确。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是在战国时期,A、B两项排除;题干没有反映赋税制度变化,C项排除。
10、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01年初,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内容有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等,激发了民间的投资热情,C项正确。戊戌变法发生在1898年,1912年1月民国正式建立,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在一战期间,A、B、D三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11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1982年……浙江义乌某供销社在改革后……主动深入农户了解他们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情况,采购农民所需物资”并结合所学可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经济责任制的逐步实行调动了企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B项正确。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还未完全理顺计划与市场的关系,90年代的南方谈话就是例证,排除A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项;20世纪90年代才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80年代不可能已经确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排除D项。
12、答案:B
解析:由材料“土改后”“我们村上好多人家都立下了新规矩……女人开支二升米以上要得到男人的同意”可知,男人尊重女人,女人对家庭支出有了一定的话语权,这反映出当时解放区家庭成员经济地位发生变化,故选B项。A项、D项说法绝对,故排除。材料未提及按劳分配,C项排除。
13、答案:D
解析:根据“历史教材主要为传统纪传体史书”“借鉴日本教科书历史分期、章节体例和叙事方式的学者白编教科书成为主流”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清末教科书的变化,当时实行清未新政需要改革教育,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严重,当时学者白编教科书旨在能在教育中得到突破,塑造新的国民精神,救亡图存,D正确;反对日本学术垄断表述与史实不符,A错误:配合反清斗争需要与“清政府采用日本人编订的新式教科书”不符,B错误:创新史学研究方法不是当时变革教科书的主要原因,C错误。
14、答案:C
15、答案:B
1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孝文帝改革规定官员学习汉语,禁用鲜卑语。但是民间仍有部分人使用鲜卑语,士大夫对儿子“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其子受到公卿宠爱,说明鲜卑语还有许多官员使用,从而显现出,北朝因民族交融呈现文化多元性,答案为A项;B项在题意中没有体现,排除;材料不能体现制度改革不彻底,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鲜卑的习俗问题,D项错误。
17、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商鞅奖励耕战、重农抑商等措施,结合所学可知,该措施有利于秦国实现富国强兵,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故C正确;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是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无关,故A错误; B是奖励军功措施的意义,排除;材料与历史传承无关,故D错误。故选:C。
18、答案:C
19、答案:B
20、答案:B
解析:1904年起,福建的工厂数在不断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这说明清末新政客观上推进了福建的近代化,故选B项。表中不同的统计途径表现出的数据趋势大致相当,并不相悖,排除A项。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始于20世纪30年代,都不是对表格内容的准确理解,排除C、D两项。
21、答案:(1)措施:均田制、三长制。
影响: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稳定社会秩序, 缓和社会矛盾。
(2)措施: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策(或汉化的具体措施)。
评价:对中国历史进程而言,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对北魏和鲜卑族的前途命运而言,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失去了主体性和话语权,加速了北魏政权的灭亡。
解析:(1)问第一小问措施,由材料一“通过把部分国有土地、 户绝田、罪没田、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农民”得出均田制; 由材料一“有力地加强了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并结合所学得出三长制。第二小问影响,由材料一“遏制了土地兼并与土地集中势头”得出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由材料一“使国家掌握了大量的劳动人口和赋役负担者,增加了财政收入”得出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由材料一 “于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得出稳定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
(2)问第一小问措施,结合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得出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策。第二小问评价,据材料二从对中国历史进程和对北魏、鲜卑族两方面进行辩证分析。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