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同步练习(含解析)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一、单选题
1.在17~18世纪法国宫廷时尚文化的引导者和代言人,法国宫廷画家弗朗索瓦·休伯特·德鲁埃为蓬帕杜夫人画的最后一张肖像中,她身着一条缀满了东方自然主义风格花草纹样的“中国风”印花棉布长裙。这反映了当时( )
A.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深远 B.中国历史文化领先西方
C.中外交流开始触及文化领域 D.中国是启蒙思想的源头
2.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员袖大衣长,“去地一寸”,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规言矩行”等意。这反映了当时
A.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 B.科举制度限制社会流动
C.社会等级结构日益固化 D.市民文化突破礼制限定
3.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形成的一种共同的精神品质。以下近现代精神品质体现的民族精神的核心是( )
①五四精神②长征精神③抗美援朝精神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
A.民主科学 B.艰苦创业 C.爱国主义 D.奋发图强
4.从2022年春晚舞蹈《只此青绿》到冬奥会开幕式的黄河之水天上来,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再到中国结式的雪花设计、奥运场馆“冰丝带”、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 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一路火出圈。这一现象说明中华传统文化( )
①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②必须全部予以继承 ③有助增强文化自信 ④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吕思勉先生说,春秋战国时期的“仁人君子,各思出其所学以救世”,于是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主张“克己复礼”,尊崇“周公”的学派是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6.有学者认为,先秦时期,大一统的制度认同、血缘认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产生。当时能体现这一观念的思想主张有( )
①“定于一”
②“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
③“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④“天下为一,诸侯为臣,通达之属莫不从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论语》记载“君子和而不同”。在新中国的外交中,践行这一思想的成就是
A.实行“一边倒”的方针 B.提出“一国两制”创举
C.发起了“不结盟运动” D.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8.近代中国在文化反思上,经历了“文化自卑”向“文化自强”的转变,从认为“技不如人”,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搞“洋务运动”,到认为“制不如人”,搞“戊戌变法”,再到认为“文化不如人”,开启“新文化运动”,“古今”“中西”之争异常激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也由此进入了一个衰落、蜕变与新生并存的历史阶段。这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 )
A.本土性 B.包容性 C.连续性 D.多样性
9.清代史学家钱大昕说:“君诚有道,何至于弑,遇弑者皆无道君也……圣人修春秋,述王道以诫后世,俾其君为有道之君,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各得其所,又何乱臣贼子之有?”此观点
A.凸显对纲常伦理的维护 B.对君主专制进行反思
C.说明了正君心的重要性 D.强调君主应实行德政
10.有学者对《中国历代名人词典》统计发现,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名多取用佛、法、僧、宝、玄、道、之等字,唐代人名多取用文、德、武、儒、雅、士、颜、渊等字。这一变化反映出,魏晋至唐代
A.佛道思想逐渐深入底层民众 B.三教合一的趋势不断加强
C.已经出现了儒学中兴的迹象 D.中外文化交流的趋势加快
11.宋徽宗绘画具有博究细研的审物精神。据记载:“(宋徽宗)尝命人学画孔雀升墩障屏(下图是宋徽宗的《孔雀图》),大不称旨,复命馀子次第呈进。有极尽工力,亦不得用者。乃相与诣阙请所谓,旨曰:‘凡孔雀升墩,必先左脚,卿等所图俱先右脚。’验之信然,群工遂服。”据此可知,宋徽宗的绘画( )
A.展现了个性笔墨情趣 B.开创了宋画写实之风
C.追求不拘法度的意境 D.受到了理学思想影响
12.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伏尔泰把孔子的儒家学说看作他心目中的自然神论,认为这种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原则的“理性宗教”足以取代盛行于西方的带有迷信色彩的“启示宗教”。伏尔泰这样认为主要是为了
A.促进思想解放 B.为新教作舆论宣传
C.否定君主政体 D.推动中西文化交流
13.如图为宋代画家李唐的《采薇图》,此画描绘的是殷贵族伯夷和叔齐在殷灭之后因耻食周粟而饿死在首阳山的情景。此作品体现了当时
A.政府的文化政策异常严酷 B.风俗画成为画坛的创作主流
C.理学思想逐渐趋于世俗化 D.士人对理想人格的执着追求
14.在敦煌遗书中发现了多种唐朝时期流行的佛经题材的变文(讲唱的话本)有目连变文(讲述佛教弟子目连救母出地狱)伍子胥变文、舜子至孝变文、西征记变文(叙说唐朝时事)这些变文语言通俗,故事曲折,和尚在讲唱时、说唱并用。这反映了唐代
A.佛教思想开始本土化 B.实现了对边疆有效治理
C.儒释思想融合的趋势 D.传统社会结构发生异变
15.朱熹编《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编《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都做了道德规定。这说明朱熹
A.重视理学的普及化和通俗化 B.将儿童天性置于天理之上
C.教诲后生弟子从小回复良知 D.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灭私欲
16.商代甲骨文“德”字没有“心”符,时人尊崇天命,认为一切都是神意赐予的结果;西周金文的“德”字加入了“心”旁,将人的行列和思想联系起来,由此产生了以德配天的政治法律观念。这说明西周
A.强化了统治的神权色彩 B.实行了严格的等级秩序
C.天命观中蕴含民本思想 D.君权神授的观念已消失
二、材料分析题
17.耕读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优秀传统,是安身立命和治家的根本之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早期儒家尊“劳心”贱“劳力”,孔子认为:“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焉用稼?”认为讲求礼义才是君子之选。孟子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但孔子的弟子曾子不得已而力耕于泰山之下,颜回也曾亲自参与耕作。汉代,人们开始把耕读相兼的教育思想加以强化。朱买臣“负薪读书”、倪宽“带经而锄”,都是代代相传的劝学励志典故。东汉经学家郑玄“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与学生一起力行耕读相兼的生活,有“以耕学为业”之语。
——摘编自邵彦敏《中国传统耕读教育浅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耕读文化发展的阶段特点,并概括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耕读文化的历史价值。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宋朱熹是继孔孟之后的儒学集大成者,曾言“万物皆有理”“理便是仁义礼智”,是人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正其义则利自在……专去计较利害,定未必有利”。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应“存天理,灭人欲”。而孔子则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材料二 十五六世纪以后,儒学思想逐渐出现所谓“坐标转位”或“基调转换”的重大变化……若干学者也指出,这股思潮转向绝非单纯的哲学思辨的结果,而是和时代脉动的重大变迁-如商业化与都市化的急剧发展-互通声息、与时推移的产物,并影响到当代的宗教、文学以及新兴都会中的庶民文化、商人文化与女性文化的发展。由此可见,儒学思想的转向实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其历史意义也不可不谓深远重大。
(1)根据材料一,分析孔子与朱熹义利观的不同。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儒家思想转向的深厚社会基础。
参考答案:
1.A
【详解】据材料可知体现了当时中国文化对法国上层社会服装的影响,A项正确;中国文化影响着法国上层社会服装,并不能说中国历史文化领先西方,排除B项;开始一词不准确,排除C项;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A
【详解】根据“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婉言矩行’等意”可知明代生员的服饰中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说明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故选A;科举制是有利于社会流动的,排除B;根据服饰的差别不能说明社会等级日益固化,排除C;生员的服饰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和市民文化无关,而且也不能说明市民文化突破了礼制从限定,排除D。
3.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五四精神主要是爱国、进步、民主等革命精神,长征精神主要是为救国救民不怕牺牲的精神、坚信革命必然胜利的乐观主义精神等,抗美援朝精神主要是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包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等精神。这些近现代的精神内涵丰富,共同体现的则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C项正确;民主科学主要是五四精神,排除A项;艰苦创业主要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排除B项;奋发图强主要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冬奥会开幕式上的中国结式的雪花设计、奥运场馆“冰丝带”、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 等,说明中华传统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魔力,有助增强文化自信,①③④正确,C项正确;我们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应该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排除②,排除ABD项。故选C项。
5.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A项正确;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6.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就是统一、归一的意思,符合题意;②的意思是国家要实行郡县制,法令都由中央统一下发,与题意不符;③的意思是崇尚贤能之人,是为政的根本,与题意无关;④的意思是天下一统,诸侯都是臣子,都要服从王命,符合题意,①④正确,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7.D
【详解】根据材料“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求同存异是指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点,求同是让彼此间更加的亲近、友善,存异是让彼此间更加的宽容、尊重。“求同存异”方针是中华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理念在中国外交中的实践和应用,D项正确;新中国初期“一边倒”方针,更多强调的是与社会主义阵营间的“同”,而不是“和而不同”,排除A项;“一国两制”属于祖国统一的构想和制度,不是外交问题,排除B项;中国在1992年才成为“不结盟运动”的观察员国,不是不结盟运动的发起者,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根据材料“从认为‘技不如人’,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搞‘洋务运动’,到认为‘制不如人’,搞‘戊戌变法’,再到认为‘文化不如人’,开启‘新文化运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面对民族危机,开始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辱之道。根据材料“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也由此进入了一个衰落、蜕变与新生并存的历史阶段。”可知中华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积极吸纳外来文化,兼收并蓄,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B项正确;本土性是指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具有民族特色,排除A项;连续性是指中华文化绵延不息,传承至今,排除C项;多样性是指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清代史学家钱大昕认为,君主统治有道,能遵守儒家提倡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就不会出现“乱臣贼子”。这实际上是强调君主应实行德政,故D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希望君主做有道明君,不是凸显对纲常伦理的维护,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对君主专制进行反思”,故B项错误;正君心指的是摆正君王的心态,近贤臣,远小人,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
10.C
【详解】材料反映了对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名,唐朝的人名多采用与儒家文化相关的字,这体现了唐朝时期儒家文化影响力增强,从侧面说明了儒学已经出现复兴的迹象,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魏晋和唐朝时期名人的取名情况,没有反映民间情况,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名人取名情况,无法说明三教合一的趋势加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到与外国的文化交流,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通过阅读材料和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徽宗在绘画中强调“博究细研”的审物精神,是“格物致知”理学思想的体现,D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宋徽宗对个性笔墨情趣的追求,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博究细研的审物精神,并非宋代绘画风格的变化,排除B项;追求不拘法度的意境与“凡孔雀升墩,必先左脚,卿等所图俱先右脚”等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2.A
【详解】根据材料所给时间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可知这一时期启蒙运动正在开展,伏尔泰作为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主要是为了宣传启蒙思想,A项正确;与新教无关,排除B项;否定君主政体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推动中西文化交流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
13.D
【详解】根据题干“殷贵族伯夷和叔齐在殷灭之后因耻食周粟而饿死在首阳山”可知,表现了士人对理想人格的执著追求,画作者意在赞誉士人这种崇高的气节,故D选项正确;画作者生活在宋代,当时文化发展繁荣,思想开发,故A选项错误;题干体现的主要是程朱理学对当时文人志士品质气节的影响,故B选项错误;题干显示出画作者对于画中人物高尚气节的敬佩之情,没有体现出理学思想的世俗化,故C选项错误。
14.C
【详解】材料中佛经题材的变文,记述了儒家思想的相关内容,体现了当时儒佛思想融合交流的趋势,故C项正确;佛教思想开始本土化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反映唐政府实现了对边疆的有效治理,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反映传统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异变,故D项错误。
【点睛】
15.A
【详解】朱熹编写青少年和儿童读物,从小培养儿童和青少年的纲常意识、求理精神,说明他重视理学的普及化和通俗化,故选A;朱熹是将儿童天性置于天理之下,排除B;C项“回复良知”是王阳明的主张,排除;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16.C
【详解】材料对比了商周两代关于“德”字的写法,对比商代的“德”来源于天命神意,周代的“德”加入“人的行为和思想”,多了人性色彩,这说明西周天命观蕴含着民本思想,故选C;材料反映出商代统治的神权色彩浓重,而西周多了人性色彩,故排除A;材料未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情况,无法说明等级秩序严格,故排除B;西周形成“以德配天”的观念,说明神权观念并未消失,故排除D。
17.(1)阶段特点:春秋战国耕读文化在实践中萌芽;汉代耕读文化在实践中出现典范并;形成耕读相兼理论。
原因:春秋战国社会急剧变革,铁制农具推行,小农经济产生并发展,儒学产生并发展;汉代大一统封建王朝长期稳定发展,小农经济为主要经济形式,儒学成为主流思想并为选官依据。
(2)历史价值: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内容;有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秩序的长期稳定,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详解】(1)阶段特点:根据“弟子曾子不得已而力耕于泰山之下,颜回也曾亲自参与耕作”可得出春秋战国耕读文化在实践中萌芽;根据“朱买臣‘负薪读书’、倪宽‘带经而锄’,都是代代相传的劝学励志典故”可得出汉代耕读文化在实践中出现典范,根据“东汉经学家郑玄‘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与学生一起力行耕读相兼的生活,有‘以耕学为业’之语”可得出形成耕读相兼理论。
历史原因:根据材料“早期儒家尊‘劳心’贱‘劳力’”到“孔子的弟子曾子不得已而力耕于泰山之下,颜回也曾亲自参与耕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春秋战国社会急剧变革,铁制农具推行,小农经济产生并发展,儒学产生并发展”。结合所学可知,汉代大一统封建王朝长期稳定发展,小农经济为主要经济形式;根据材料“朱买臣‘负薪读书’、倪宽‘带经而锄’”“东汉经学家郑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儒学成为主流思想并为选官依据。
(2)根据材料“朱买臣‘负薪读书’、倪宽‘带经而锄’,都是代代相传的劝学励志典故”“读书以修其身”“皆有读书之功,则人情自厚,风俗自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内容;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秩序的长期稳定,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18.(1)不同:孔子主张“重义轻利”,体现了孔子政治思想的保守性;朱熹则强调“以义取利”,体现了义利观念的进步。
(2)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市民阶层壮大;传统儒学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分析】(1)
不同:根据材料“孔子则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可归纳出孔子主张“重义轻利”,体现了孔子政治思想的保守性;根据材料“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应‘存天理,灭人欲’”可归纳出朱熹则强调“以义取利”,体现了义利观念的进步。
(2)
社会基础:根据材料“并影响到当代的宗教、文学以及新兴都会中的庶民文化、商人文化与女性文化的发展”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市民阶层壮大、传统儒学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及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等角度进行分析。
【点睛】
试卷第2页,共2页
试卷第1页,共1页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同步练习(含解析)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