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生物复习第六单元第17讲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及保护课件(共117张PPT)+学案(答案)

中考生物复习第六单元第17讲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及保护课件(共117张PPT)+学案(答案)

(共117张PPT)
第17讲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及保护
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
课标导航 明标定向
内容要求
1.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实现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生态安全。
学业要求
1.从结构与功能的角度,阐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
2.运用图示或模型表示生态系统中各生物成分之间的营养关系。
3.分析某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具体实例,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4.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实例,形成保护生物圈的社会责任意识。
深化研讨 任务达成
1.填表
任务一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影响因素 现象
________ 朵朵葵花向太阳
________ 南橘北枳;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温度
影响因素 现象
________ 荒漠中的植被稀少
________ 人时时刻刻都在呼吸
水分
空气
2.判断
(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成语揭示了动物之间的竞争。 (  )
(2)人和人体肠道内的正常菌群之间的关系属于共生。 (  )
(3)水稻与田中的杂草是合作关系。 (  )
(4)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只有斗争关系。 (  )
× 
√ 
× 
×
考向1 非生物因素的判定
1.(2020·济宁中考)许多成语或诗句中蕴含着一定的生物学道理。以下成语或诗句中的现象与影响因素对应不合理的是(  )

选项 成语或诗句 影响因素
A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生物
B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温度
C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土壤
D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光照
C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是指豆苗与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说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2021·济宁中考)夜来香的花朵在傍晚开放,清晨关闭;合欢树的叶子在白天张开,夜晚闭合;蝶在白天活动,蛾在夜间活动。以上生命现象主要受哪一种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
A.温度  B.光照
C.空气  D.水分

B [“夜来香的花朵在傍晚开放,清晨关闭;合欢树的叶子在白天张开,夜晚闭合;蝶在白天活动,蛾在夜间活动。”以上生命现象主要受非生物因素光照的影响。]
考向2 生物之间关系的判定
3.我国研究生物的历史十分悠久,《尚书》曾记载“鸟兽同穴”的现象,指的是鸟利用鼠穴营巢,鼠也得到鸟为它们报警。下列各项与此现象相似的是(  )
A.真菌寄生在人的体表引起手癣、足癣
B.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关系
C.稻田中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水分等
D.成百上千只蜜蜂生活在一起

B [“鸟兽同穴”的现象应类似于共生关系。在豆科植物的根瘤中,有能够固氮的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根瘤菌有固氮作用,能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含氮物质,而植物则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
4.(2024·滕州期末)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有多种关系。下列生物之间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
A.稻田里的青蛙与昆虫
B.农田里的小麦与杂草
C.蜂群中的工蜂与蜂王
D.菜地里的白菜与菜青虫

B [稻田里的青蛙以昆虫为食,获取营养物质,所以青蛙与昆虫形成捕食关系,A不符合题意;农田里的小麦与杂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属于竞争关系,B符合题意;蜂群中的蜂王依靠工蜂喂养,蜂王的主要职责是产卵,繁殖后代,所以蜂王和工蜂之间是分工合作的关系,C不符合题意;菜地里的菜青虫取食白菜,所以菜青虫与白菜之间形成捕食关系,D不符合题意。]
考向3 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判定
5.(2022·菏泽中考)下列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B.有机农场通过饲养蚯蚓改善土质
C.地衣能够加速岩石的风化,促进地球土壤层的形成
D.莲藕生长在水中,其根状茎和叶柄内部有发达并相通的气腔

D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有机农场通过饲养蚯蚓改善土质、地衣能够加速岩石的风化,促进地球土壤层的形成都体现的是生物影响环境;莲藕生长在水中,其根状茎和叶柄内部有发达并相通的气腔,体现的是生物对水生环境的适应。]
6.(2020·菏泽中考)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下列说法不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
A.蕨类植物有了真正的根和输导组织,适应陆地生活的能力较强
B.每天光照时间超过14小时,油菜才能形成花芽
C.蚯蚓的活动能使土壤疏松,并能提高土壤肥力
D.鲫鱼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适于生活在水中

B [每天光照时间超过14小时,油菜才能形成花芽,是环境影响生物,B符合题意。]
[感悟提升]
区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环境影响生物: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生物产生了变化。例如:环境改善后,公园内鸟的数量增多;春江水暖鸭先知;向阳花木易为春。
(2)生物影响环境:生物的某些活动,使得周围环境发生了变化。例如: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3)生物适应环境: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或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相适应的现象。例如:动物的保护色、秋天树木落叶、青蛙冬眠、仙人掌的叶子退化成刺。
1.识图
任务二 生态系统
(1)上述图示是否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属于生产者的是________。
(3)图中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其中鹰获得能量最少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鹰和蛇之间对应的关系是:____________。
(5)在食物链“草→老鼠→鹰”中,如果大量捕杀鹰,老鼠的数量会_____________,这说明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___。
不能。因为还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4 
草→蝗虫→青蛙→蛇→鹰
捕食和竞争
先增加后减少
自我调节能力
2.判断
(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  )
(2)被称为“地球之肺”的生态系统是湿地生态系统。 (  )
(3)生物圈中各生态系统之间是相互独立,互不干扰的。 (  )
√ 
× 
×
考向1 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判断
1.(2024·兖州区二模)堆肥是利用农作物秸秆、杂草、树叶、有机生活垃圾、餐厨垃圾等有机废物为主要原料,经堆制腐解而成的有机肥料。在“堆制腐解”过程中,微生物(  )
A.作为生产者参与  B.作为消费者参与
C.作为分解者参与  D.要消耗大量氧气

C [分解者是指生态系统中细菌、真菌等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它们能把动植物残体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无机盐、二氧化碳、水),释放到环境中,供生产者再一次利用。可见,在“堆制腐解”过程中,微生物是作为分解者参与。]
2.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图解,图中的甲、乙、丙分别是(  )
A.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
B.甲是消费者,乙是生产者,丙是分解者
C.甲是生产者,丙是消费者,乙是分解者
D.丙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甲是分解者

B [只有绿色植物(生产者)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图中乙能吸收二氧化碳,因此图中乙是生产者;乙(生产者)和甲都能被丙分解利用,因此丙是分解者,甲能直接捕食乙,因此甲是消费者。]
[感悟提升]
(1)植物并不都是生产者,例如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
(2)动物并不都属于消费者,如蚯蚓、蜣螂(俗称“屎壳郎”)营腐生生活,属于分解者。
(3)细菌、真菌并不都属于分解者,有些自养细菌,如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有些营寄生生活的细菌属于消费者,真菌中有的属于消费者,只有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才属于分解者。
考向2 食物链的构成及书写
3.(2024·济宁三模)俗语简练而形象,其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生物学知识,以下根据俗语写成的食物链中,正确的是(  )
A.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泥巴→虾米→小鱼→大鱼
B.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阳光→蚌→鹬→渔翁
C.草尽狐兔悲:草←兔←狐
D.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植物→蝉→螳螂→黄雀

D [“泥巴→虾米→小鱼→大鱼”中存在非生物部分的泥巴,不符合食物链书写要求,A错误;“阳光→蚌→鹬→渔翁”中,阳光属于非生物部分,不能书写到食物链中,B错误;食物链的箭头应该指向捕食者,C错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蝉以树汁为食,故其中所包含的食物链是植物→蝉→螳螂→黄雀,D正确。]
4.(2024·兖州期末)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下列食物链的结构正确的是(  )
A.草←食草昆虫←青蛙←蛇
B.草→食草昆虫→食虫鸟→鹰
C.食草昆虫→食虫鸟→鹰
D.草→食草昆虫→青蛙→细菌

B [“草←食草昆虫←青蛙←蛇”中,食物链的箭头应该指向捕食者,A错误;“草→食草昆虫→食虫鸟→鹰”是食物链,能够正确表示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B正确;食物链的起始点是生产者,“食草昆虫→食虫鸟→鹰”中起点是消费者,缺少生产者,C错误;“草→食草昆虫→青蛙→细菌”中,细菌属于分解者,不能书写到食物链中,D错误。]
[感悟提升]
(1)食物链组成: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含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2)食物链写法:起点必须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级消费者。
图示: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最高级消费者。
(3)食物链的箭头指向:“→”指向捕食者,表示生物间的捕食关系,也是能量流动的方向。
(4)书写依据
①食物关系:“被吃者”在前,“吃者”在后。
②能量多少:能量多―→能量少。
③生物数量多少:一般为数量多―→数量少。
④有毒物质含量多少:有毒物质含量少―→多。
考向3 食物网
5.(2024·济宁二模)如图为某稻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结构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
A.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猫头鹰
与蛇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
B.水稻→田鼠→猫头鹰是该生态系统中猫头鹰获得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
C.该生态系统中,水稻所处的第一营养级体内的有机物含量最多
D.在该生态系统中,猫头鹰作为三级、四级、五级消费者存在

D [根据食物链,在该生态系统中,猫头鹰作为次级、三级、四级消费者存在,D错误。]
6.(2023·济宁二模)下图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缺少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
B.食虫鸟和蜘蛛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关系
C.蛇占有三个营养级
D.干旱导致草等植物大量减少,则食草
昆虫和鼠会减少

B [食虫鸟捕食蜘蛛,二者又同时捕食食草昆虫,因此二者的种间关系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B错误。]
考向4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7.(2024·菏泽中考)我国积极统筹推进碳达峰与碳中和。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错误的是(  )
A.碳在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传递
B.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C.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D.积极推进植树造林,有利于早日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

B [在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个过程,B错误。]
8.(2023·台儿庄模拟)黄河是中华民族母亲河。下图为某黄河生态屏障各成分间关系示意图,下列分析符合生物事实的是(  )
A.甲通过①过程将二氧化碳合成为有机物
B.通过捕食,A的能量会全部进入C体内
C.图中正确的食物链为甲→D→A→C→E→B
D.消费者B体内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图中的甲

C [①过程为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A错误;通过捕食,A的能量会一部分进入C体内,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散失,B错误;生物中的有毒物质含量随食物链呈递增的趋势,因此分析图示可知,图中正确的食物链为甲→D→A→C→E→B,C正确;消费者B体内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D错误。]
考向5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9.(2024·济宁二模)如图表示水生生态瓶,该生态瓶中各种生物和谐共存,展现出生命之美。下列有关生态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瓶中影响小鱼生活的生物因素只有水草
B.生态瓶中所有生物生活所需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能
C.该生态瓶中的水草需要从外界吸收水、无机盐、
有机物等营养物质
D.该生态瓶可看做一个生态系统,其自我调节能
力比森林生态系统更强

B [该生态瓶中影响小鱼生活的生物因素有水草、分解者,A错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源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因此,生态瓶中所有生物生活所需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能,B正确;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无机盐和有机物等营养物质,其中,有机物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水和无机盐是从外界吸收的,C错误;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该生态瓶可看做一个生态系统,其成分简单,自我调节能力比森林生态系统弱很多,D错误。]
10.(2023·单县期末)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做法能增强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的是(  )
A.大量引进外来物种
B.增加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C.减少细菌和真菌的数量和种类
D.保持动物和植物数量相等

B [增加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营养结构变得更加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更强,B正确。]
1.连线(请将左右两侧相关内容用直线连接起来)
任务三 生物多样性及保护
A.保护生物多样性根本措施  a.基因的多样性
B.牡丹品种繁多,有白玉、王冠等上千个品种  b.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C.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c.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D.生物圈包含有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  d.建立自然保护区
E.目前我国已知哺乳类700余种  e.保护生物栖息地
[答案] A—e B—a C—d D—b E—c
2.判断
(1)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环境多样性。 (  )
(2)我国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其中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居世界第三位。 (  )
(3)禁止开发、利用、猎杀和采集野生生物资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 (  )
(4)朱鹮濒临灭绝的原因是朱鹮漂亮,人类过度捕杀造成的。 (  )
× 

× 

× 
× 
(5)为了防止生物入侵,我们应该禁止引进任何外来物种。 (  )
(6)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是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 (  )
(7)植树造林可以保持水土,这体现了植物的潜在使用价值。 (  )
(8)橡胶树能提供橡胶,是生物多样性直接使用价值的体现。 (  )
× 

√ 
× 

考向1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1.(2024·巨野一模)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中记载了1 094种植物药材,443种动物药材,这直接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
A.数量的多样性
B.遗传(基因)的多样性
C.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D.物种的多样性

D [生物种类(物种)的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种类的丰富性。可见,《本草纲目》中记载了1 094种植物药材,443种动物药材,这直接体现了物种的多样性,D正确。]
2.每年5月22日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北湖湿地中有许多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体现了物种的多样性
B.袁隆平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高产水稻,利用了基因的多样性
C.物种的多样性实质上就是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D.养鸡场里有许多品种的鸡,体现了基因的多样性

C [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物种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实质上就是基因的多样性。]
考向2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保护措施
3.(2024·济宁模拟)济宁凤凰台植物园具有多种多样的生物,光植物就有806个品种,公园拥有“一水、三山、一岛、一环、一阁、十三个专类园”等多处独特景观。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远大于间接使用价值
B.植物种类多种多样实质上是基因的多样性
C.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途径
D.夏季漫步在植物园,空气清新、凉爽、湿润,这主要是由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A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远大于直接使用价值,因为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如气候调节、水源涵养等)对人类和整个生物圈的生存和发展都至关重要,A错误。]
4.(2024·兖州区模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重大工程。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功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远大于直接使用价值
B.遗传的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基础,它决定了物种的多样性
C.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D.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物种的多样性

D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保护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D错误。]
1.提出问题
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的生活有影响吗?
2.作出假设
光照对黄粉虫的生活有(或没有)影响。
3.制订并实施计划
重点实验 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
4.实验结果
环境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明亮潮湿 0只 1只 2只 0只 2只
阴暗潮湿 10只 9只 8只 10只 8只
5.结论
黄粉虫幼虫适于生活在________的环境中,________会影响黄粉虫幼虫的分布。
阴暗

6.思维进阶
(1)减小误差的措施
①实验中选取多只黄粉虫幼虫,而不是2只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计算全班各组5次数据的平均值,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避免偶然性,
避免偶然性,使实验
减小实验误差
结果更准确
(2)单一变量原则
①实验中除了光照因素不同外,黄粉虫幼虫的生长状况相近以及土壤湿度等条件保持____________,目的是______________。
②实验中控制单一变量的措施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判断及对照原则:实验中A侧阴暗,B侧明亮,这样处理可起到________作用,其中,___侧是对照组。
相同且适宜
控制单一变量
两侧的温度、湿度都相同等
对照
A 
(4)实验结果异常的原因分析
①影响黄粉虫幼虫分布的因素有很多,如果实验结果不支持假设,则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不准确(或实验过程中变量不唯一)
②该小组在实验中某一次的数据出现异常,明亮处的黄粉虫幼虫多于阴暗处,则这组数据需要舍弃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培养学生爱护生命的情感态度:实验结束后,应该将黄粉虫幼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需要,科学探究需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2024·泰安期中)当你翻动花园、庭院中的花盆或石块时,常常看到一些身体略扁、长椭圆形、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动物在爬行,这就是鼠妇。我们发现鼠妇经常躲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如石块花盆的下面。“鼠妇喜欢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吗?”有些同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请你根据下面提示完成此次探究活动。
(1)根据所探究的问题,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像这样,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_________。
土壤的潮湿程度
对照实验
(2)根据所学知识和经验,你作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制订计划:将一个硬纸盒分为左右两侧,硬纸盒两侧的条件应如图中________(填字母)所示,其他条件都相同。
A      B       C
鼠妇喜欢生活在潮湿的
环境中
C
(4)实施计划:在硬纸盒中央放入10只鼠妇,10分钟内每隔2分钟统计一次硬纸盒两侧鼠妇的数量。按上述实验计划进行多次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计算出硬纸盒两侧鼠妇数量的平均值。实验用10只鼠妇而不是2只鼠妇,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现象和结论:若硬纸盒湿土一侧鼠妇的数量多于干土一侧鼠妇的数量,你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减小误差,避免实验的偶然性
鼠妇喜欢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6)做完实验后,应当怎样处理这些鼠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鼠妇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解析:(1)根据同学提出的问题:“鼠妇喜欢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吗?”可知实验变量是土壤的潮湿程度,在设计实验时,要给鼠妇提供干燥和潮湿两种环境,其他条件都相同,观察鼠妇对环境的选择,就是形成以土壤的潮湿程度为单一变量的对照实验。
(2)作出假设是指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本实验可以作出的假设是鼠妇喜欢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3)本实验中将一个硬纸盒一分为二,硬纸盒两侧内的条件应如图C所示:一侧是干土,另一侧是湿土的环境,在两侧的中央放一定量的鼠妇,并进行观察,这样就形成干土与湿土两种环境,以土壤湿度为唯一变量的对照实验;A、B的变量都不唯一,不能形成对照实验。
(4)本实验用10只鼠妇做实验的目的是减小误差,避免实验的偶然性。
(5)实验现象:硬纸盒湿土一侧鼠妇的数量明显多于干土一侧鼠妇的数量,与该同学的假设相吻合,因此结论是鼠妇喜欢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6)要养成爱护动物的好习惯,保护动物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样对于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非常有利,所以要把鼠妇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一、选择题
1.(2024·枣庄中考)习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下列不属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的是(  )
A.建立自然保护区实施就地保护
B.建立濒危动物繁育中心实施迁地保护
C.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
D.禁止开发和利用一切野生动植物资源
15分钟练 当堂达标
D [建立自然保护区又称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途径,A正确。建立濒危动物繁育中心实施迁地保护,属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B正确。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C正确。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开发和利用,并不意味禁止开发和利用,而是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D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题号
2
1
3
4
5
6
8
7
9
10

2.(2023·菏泽中考)我国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体现鸟类捕食行为
B.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体现藻类的繁殖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温度对植物的影响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A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体现的是鸟类啄春泥来筑巢,属于筑巢行为,A符合题意。]
题号
3
2
4
5
6
8
7
9
10
1

3.(2021·菏泽中考)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下列属于受生物因素影响的是(  )
①葵花朵朵向太阳 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③荒漠中的植被稀少 ④草盛豆苗稀 ⑤蚂蚁合作搬运食物 ⑥北雁南飞 ⑦草尽狐兔愁
A.②④⑤⑦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④⑤⑥⑦
题号
3
2
4
5
6
8
7
9
10
1
A [①葵花朵朵向太阳、③荒漠中的植被稀少和⑥北雁南飞,都是描述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而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④草盛豆苗稀、⑤蚂蚁合作搬运食物和⑦草尽狐兔愁,都是描述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因此,属于受生物因素影响的是②④⑤⑦,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题号
4
2
3
5
6
8
7
9
10
1

4.(2024·峄城区二模)喷瓜的花瓣呈浅黄色,果实成熟时稍被风吹动,瓜柄就会自然与瓜脱开,瓜上出现一个小孔,紧绷绷的瓜皮把浆液连同种子从小孔里喷射出去,喷瓜喷射种子可以帮助种子传播,这体现了(  )
A.生物适应环境  B.生物影响环境
C.环境影响生物  D.环境适应生物
题号
4
2
3
5
6
8
7
9
10
1
A [喷瓜的果实成熟时,稍被风吹动,瓜柄就会自然与瓜脱开,瓜上出现一个小孔,紧绷绷的瓜皮把浆液连同种子从小孔里喷射出去,这样可以将种子及与种子黏在一起的浆液一起喷射到远处,使种子分散开来,扩大分布范围,利于繁殖后代,这是喷瓜对环境的适应,A符合题意。]
题号
2
4
5
3
6
8
7
9
10
1

5.(2024·济宁二模)有4位同学对我国生物多样性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其中正确的是(  )
A.甲说:一个生物的全部基因就是一个基因库
B.乙说: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加速了动物物种灭绝的速度
C.丙说:为丰富我国的动植物资源,应该大力引进外来物种
D.丁说:我国是生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一个物种消失不会有什么影响
题号
2
4
5
3
6
8
7
9
10
1
B [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A错误;人类活动,如森林砍伐、湿地开垦、城市扩张、工业化和农业化等,破坏了动物的自然栖息地,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此外,过度捕猎、污染和气候变化也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这些都加速了物种灭绝的速度,B正确;大量引进外来物种,一般不引进它的天敌,因此外来物种可能会大量繁殖,进而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反而会破坏生物的多样性,C错误;每个物种都在其生态系统中扮演着特定的角色,该物种的消失可能会破坏生态平衡,影响其他物种的生存,甚至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功能的严重破坏,D错误。]
题号
2
4
5
3
6
8
7
9
10
1

6.(2024·济宁二模)在生态系统中,一些不易被分解的有毒物质会沿着食物链不断积累。某生态系统中生存的生物,其体内存留的农药相对含量如下表所示,由这些
生物组成了食物链。下列相
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物b被生物d捕食,说明生物d更高等
B.生物d作为生产者,是最重要、最关键的生物组成成分
C.这条食物链可以表示为a→c→b→d
D.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循环流动的
生物 a b c d
体内存留农药相对含量 0.06 8 1.23 78
题号
2
4
5
3
6
8
7
9
10
1
C [生物b被生物d捕食,不能说明生物d更高等,如鼠被蛇捕食,不能说明蛇更高等,A错误;生物a(不是生物d)作为生产者,是最重要、最关键的生物组成成分,B错误;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做生物富集,根据表格数据可知,a体内存留农药相对含量最少,属于生产者,这条食物链可以表示为a→c→b→d,C正确;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是沿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能量流动不能循环,而物质是能够循环的,D错误。]
题号
2
4
5
3
7
6
8
9
10
1

7.(2022·菏泽中考)为保护鸟类的多样性,某地依据如下示意图将荒地改建为湿地公园,以作为鸟类的栖息地。计划从草本植物、低矮灌木和高大乔木中选择适宜植物种植在水岸高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鸟类在生态系统中一般作为消费者,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为适合不同鸟类筑巢,水岸高地宜选择种植低矮灌木和高大乔木
C.深水区水生植物种类和数量随深度增加越来越多
D.该荒地改建成湿地公园后作为旅游景
点,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
C [深水区阳光较弱,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所以深水区水生植物种类和数量随深度增加越来越少,C错误。]
题号
2
4
5
3
8
6
7
9
10
1

8.(2024·泗水模拟)下图为不同生态系统的有关数据或关系图,图a表示各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图b表示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图c表示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a中生态系统的能量流
动方向为乙→甲→丁→丙
B.图b中所有生物之间是相
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C.图c中的食物链可表示为甲→乙→丙
D.图c中的②表示呼吸作用
题号
2
4
5
3
8
6
7
9
10
1
B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所以食物链为丙→丁→甲→乙,A错误;生产者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己和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消费者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土壤,供生产者重新利用,所以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B正确;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由于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丙是分解者,C错误;甲是生产者,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D错误。]
题号
9
2
4
5
3
8
6
7
10
1
二、非选择题
9.(2021·济宁中考)稻田养殖是一种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在稻田生态系统进行良性循环的生态养殖模式。为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鱼台县大力推广稻田小龙虾养殖,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下图为稻田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请分析回答:
题号
9
2
4
5
3
8
6
7
10
1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分析,稻田生态系统除了包含上图成分外,还应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稻田被有毒物质“汞”污染,图中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______,它属于第________营养级。
(3)鱼、虾游动、觅食有助于稻田活水、通气,促进水稻根系的_____作用,从而利于水稻根系的生长发育。
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
青蛙
三、四
呼吸
题号
9
2
4
5
3
8
6
7
10
1
(4)稻田养殖可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从而减少农药使用量,原因是稻田养殖增加了稻田生态系统的生物_____________,进而提高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能力,利于抵抗外界干扰,保持自身相对稳定。
种类和数量
自我调节
题号
9
2
4
5
3
8
6
7
10
1
解析:(1)生态系统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图示食物网中含有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要构成生态系统,还要有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2)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一些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因为这些有害物质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特点,会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所以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不断积累,危害最大的是这一食物链的最高级消费者。图中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青蛙,它属于第三和第四营养级。
题号
9
2
4
5
3
8
6
7
10
1
(3)鱼、虾游动、觅食有助于稻田活水、通气,促进水稻根系的呼吸作用,从而利于水稻根系的生长发育。
(4)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生态系统往往就越稳定;反之,就越小。稻田养殖增加了稻田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和数量,进而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利于抵抗外界干扰,保持自身相对稳定。
题号
9
2
4
5
3
8
6
7
10
1
10.(2024·枣庄中考)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如图所示,其中序号①~⑥表示生理过程,字母a~d表示流入各营养级的能量值。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题号
9
2
4
5
3
8
6
7
10
1
(1)图中甲表示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除图中图示外,无机环境还可以为生产者提供的物质是____________(答出一种)。
(2)生物体内的碳返回到无机环境中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包括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3)若图中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则该食物链包括______个营养级,次级消费者是_____________。各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一般是10%~20%,则d代表的能量大约是b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解者
无机盐、水
呼吸作用和分解
作用 
①、③、④、⑤、⑥
4 
肉食性动物1
0.01~0.04(1%~4%) 
题号
9
2
4
5
3
8
6
7
10
1
(4)若图中的生产者是玉米,为了提高玉米的产量,针对b的具体调控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点),农田生态系统较森林生态系统更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安全评估后,引入植食性动物的天敌(或使用对环境无
污染的农药灭杀植食性动物)
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
题号
9
2
4
5
3
8
6
7
10
1
解析:(1)在生态系统中,分解者以动植物等生物的遗体、残骸、粪便等为食,通过自身的代谢活动,将这些复杂的有机物质逐步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如二氧化碳、水、无机盐等。图中甲能利用动植物的遗体、粪便、碎屑等,可判断甲属于分解者,除了图中图示的物质外,无机环境还可以为生产者提供水和无机盐,水是光合作用所必需的物质之一,无机盐能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
题号
9
2
4
5
3
8
6
7
10
1
(2)生物体内的碳通过呼吸作用(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到无机环境中,同时死亡的生物体被分解者通过分解作用也释放二氧化碳到无机环境中。这些过程实现了碳从生物群落向无机环境的转移。图中①表示生产者的呼吸作用,③、④、⑤表示消费者(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1、肉食性动物2)的呼吸作用,⑥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题号
9
2
4
5
3
8
6
7
10
1
(3)图中生物构成的食物链包括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次级消费者(肉食性动物1)和三级消费者(肉食性动物2),共4个营养级。次级消费者是食物链中的第三个环节即肉食性动物1。能量传递效率一般是10%~20%(0.1~0.2),从b到d经历了两次传递,所以d代表的能量大约是b的10%×10%~20%×20%,即0.01~0.04(1%~4%)。
题号
9
2
4
5
3
8
6
7
10
1
(4)若图中的生产者是玉米,b通常为吃玉米的害虫,为了提高玉米的产量,针对b害虫的具体调控措施是经安全评估后,引入植食性动物的天敌(或使用对环境无污染的农药灭杀植食性动物)。农田生态系统由于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因此自我调节能力较弱,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2023·济宁二模)下列谚语或诗文所蕴含的生物学知识,能体现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B]农作物种植时,“正其行,通其风”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课时规范训练(17)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及保护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C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属于遗传现象,A错误;农作物种植时,“正其行,通其风”,属于环境影响生物,B错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属于生物影响环境,C正确;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属于环境影响生物,D错误。]
题号
2
1
3
4
5
6
8
7
9
10
11
12
2.(2021·菏泽中考)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B]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远远大于直接使用价值
[C]栖息地的破坏和丧失是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
[D]应该多引进外来物种,以增加本地生物的多样性

D [不适当的引进外来物种会使得缺乏自然天敌的外来物种迅速繁殖,并抢夺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进而导致生态失衡及其他本地物种的减少和灭绝,严重危及本地的生态安全,D错误。]
题号
3
2
4
5
6
8
7
9
10
11
12
1

3.(2024·菏泽三模)在一片稻田里,有少许杂草与水稻争夺着阳光、养料、水分和空间;三化螟在稻秧上取食;青蛙是忠实的田园卫士,一旦发现害虫,会迅速地将其捕获。下列认识错误的是(  )
[A]杂草与水稻争夺阳光、养料、水分等,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
[B]三化螟、青蛙属于消费者
[C]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材料中没有提到的成分是分解者
[D]阳光、水分、杂草等都能影响水稻的生长,它们属于非生物因素
题号
3
2
4
5
6
8
7
9
10
11
12
1
D [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等条件,杂草影响水稻生长属于生物因素中的竞争关系,D错误。]
题号
4
2
3
5
6
8
7
9
10
11
12
1

4.(2024·菏泽一模)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模式图(甲、乙、丙表示生物成分,A、B、C是乙中存在着捕食关系的三种生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
[B]碳在甲、乙和丙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C]该生态系统中最长的食物链是甲→A→C→B→丙
[D]若该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铅污染,一段时间后体内积累铅最多的生物是B
题号
4
2
3
5
6
8
7
9
10
11
12
1
C [此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A正确;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所以碳在甲、乙和丙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B正确;该生态系统中最长的食物链是甲→A→C→B,C错误;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B是此食物网中最高级的消费者,若该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铅污染,一段时间后体内积累铅最多的生物是B,D正确。]
题号
2
4
5
3
6
8
7
9
10
11
12
1
5.(2024·菏泽一模)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图像中,不正确的是(  )
题号
2
4
5
3
6
8
7
9
10
11
12
1
[A]图1中,a、b、c三个地域中,生物多样性最高的是a
[B]图2中,假设丙、丁、甲、乙构成一条食物链,甲增加,则丁减少、乙增多
[C]图3中,昆虫与鸟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鸟属于第二、三营养级
[D]图4中,曲线表现出此消彼长的变化,说明大草履虫、双小核草履虫的关系是捕食

题号
2
4
5
3
6
8
7
9
10
11
12
1
D [竞争曲线表现出“此消彼长”的同步性变化;捕食的曲线是“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所以大草履虫、双小核草履虫的关系是竞争,D错误。]
题号
2
4
5
3
6
8
7
9
10
11
12
1

6.(2023·枣庄中考)我国拥有大熊猫、银杉等珍稀动植物资源。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下列做法不可取的是(  )
[A]建立自然保护区 
[B]盲目引进外来物种
[C]减少环境污染 
[D]建立繁育中心
题号
2
4
5
3
6
8
7
9
10
11
12
1
B [自然保护区是人们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A不符合题意。引进外来物种可能会大量繁殖,进而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反而会破坏生物的多样性,B符合题意。保护生物多样性首先要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生物的栖息环境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减少环境污染,有利于保护动植物的栖息环境,C不符合题意。人们有时把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可以有效的保护濒危动物,D不符合题意。]
题号
2
4
5
3
7
6
8
9
10
11
12
1

7.(2024·广安中考)中华民族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下列诗句能体现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是(  )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C]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D]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题号
2
4
5
3
7
6
8
9
10
11
12
1
A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豆苗与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属于竞争关系,能体现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A正确;“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温度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B错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描述了水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C错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D错误。]
题号
2
4
5
3
8
6
7
9
10
11
12
1
8.(2024·乐山中考)如图是某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关于该食物网叙述正确的是(  )
[A]能量的最终来源是甲
[B]戊体内积累毒素最多
[C]戊与丁只有捕食关系
[D]总共包含4条食物链

题号
2
4
5
3
8
6
7
9
10
11
12
1
B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自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光能),因此,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能,A错误;有毒物质会沿着食物链传递并逐级富集积累,在该食物网中,戊营养级最高,体内积累毒素最多,B正确;戊与丁都以己为食,二者之间是竞争关系,且戊以丁为食,二者之间还是捕食关系,C错误;该食物网中具有的食物链:甲→乙→丙→丁→戊、甲→己→戊、甲→己→丁→戊,共三条,D错误。]
题号
9
2
4
5
3
8
6
7
10
11
12
1

9.(2024·滕州一模)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其中不乏与生命现象相关的佳句,下列诗句中,不能体现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
[A]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D]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
B [诗句中落红化作春泥的现象,与分解者细菌、真菌等有关,体现了生物因素对环境的影响,B符合题意。]
题号
9
2
4
5
3
8
6
7
10
11
12
1

10.(2023·滕州模拟)我国力争于2030年前做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如图为生物圈中碳循环的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图中①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
[B]丁体内的能量最终来源于乙
[C]图中组成的食物链是乙→丙→丁
[D]甲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B [丁体内的能量最终来源于乙固定的太阳能,B错误。]
题号
9
2
4
5
3
8
6
7
10
11
12
1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20分。)
11.(10分)(2024·菏泽中考)2024年5月22日是第24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是“生物多样性,你我共参与”。生态系统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组成的食物网。请回答下列问题:
题号
9
2
4
5
3
8
6
7
10
11
12
1
(1)该食物网中生产者为______________,共有_____条食物链。
(2)从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上分析,除图中生物代表的成分外,还包括_________。
(3)仅考虑图中玉米、蝗虫、麻雀三者之间的食物关系,若麻雀获得1千焦能量,其中4/5来自玉米,1/5来自蝗虫,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则需要消耗玉米的能量为________千焦。
玉米和大豆
6
分解者
9
题号
9
2
4
5
3
8
6
7
10
11
12
1
(4)该农田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生物种类较少,营养结构简单,______________能力较弱。我国幅员辽阔,不仅有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还有湿地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等,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除此之外,生物多样性还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我调节
物种的多样性、遗传(基因)的多样性
题号
9
2
4
5
3
8
6
7
10
11
12
1
解析:(1)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故据图分析,大豆和玉米作为该食物网的起始点,属于生产者。玉米→蝗虫→青蛙→蛇;玉米→蝗虫→麻雀→蛇;玉米→麻雀→蛇;大豆→蝗虫→青蛙→蛇;大豆→蝗虫→麻雀→蛇;大豆→麻雀→蛇,故共有6条食物链。
(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成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该图中有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故从生物成分上分析,缺少分解者。
题号
9
2
4
5
3
8
6
7
10
11
12
1
(3)物质、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图中玉米、蝗虫、麻雀三者之间存在两条食物链:玉米→麻雀;玉米→蝗虫→麻雀,根据题意可知,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则1×4/5÷20%=4(千焦),1×1/5÷20%÷20%=5(千焦),故共需要消耗玉米的能量为9千焦。
题号
9
2
4
5
3
8
6
7
10
11
12
1
(4)不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同,物种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的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故该农田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生物种类较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较弱。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遗传(基因)的多样性三个层次,故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之外,生物多样性还包括物种的多样性和遗传(基因)的多样性。
题号
9
2
4
5
3
8
6
7
10
11
12
1
12.(10分)(2023·枣庄中考)科研人员对稻鸭鱼立体养殖农场中的四类生物体内的食物成分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所示。
生物种类 消化道内食物成分
鸭子 小鱼、小虾、杂草、水稻
杂草、水稻
小鱼 小虾、杂草、水稻
小虾 杂草、水稻
题号
9
2
4
5
3
8
6
7
10
11
12
1
(1)若将该农场看作一个生态系统,杂草、水稻属于生物成分中的__________,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除了表中的组成外还缺少________。
(2)分析表中各生物消化道中的食物成分,该生态系统中最长的食物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最短的食物链中,鸭子属于第________营养级。
生产者
分解者
杂草(水稻)→小虾→小鱼→鸭子

题号
9
2
4
5
3
8
6
7
10
11
12
1
(3)该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_______。小鱼的能量难以被鸭子完全利用,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1点)
(4)鸭子以杂草、稻叶等为食,鸭子的粪便进入土壤经分解后可被植物利用,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功能。该立体养殖农场与普通农田相比,优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1点)
太阳能
小鱼自身的呼吸消耗、被分解者利用
物质循环
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
分、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等
题号
9
2
4
5
3
8
6
7
10
11
12
1
解析:(1)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杂草、水稻属于生物成分中的生产者;小鱼、小虾属于消费者;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除了表中的组成外还缺少分解者。
题号
9
2
4
5
3
8
6
7
10
11
12
1
(2)分析表中各生物消化道内的食物成分,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有:杂草(水稻) →小虾→鸭子;杂草(水稻)→小虾→小鱼→鸭子;杂草(水稻) →小鱼→鸭子;杂草(水稻) →鸭子。故最长的食物链是杂草(水稻)→小虾→小鱼→鸭子。最短的食物链是杂草(水稻)→鸭子,鸭子属于第二营养级。
(3)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所以,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小鱼的能量难以被鸭子完全利用,原因是小鱼的能量的去路有小鱼自身的呼吸消耗、被分解者利用等。
题号
9
2
4
5
3
8
6
7
10
11
12
1
(4)鸭子以杂草、水稻等为食,鸭子的粪便进入土壤经分解后可被植物利用,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该立体养殖农场与普通农田相比,具有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等优点。第17讲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及保护
内容要求 学业要求
1.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实现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生态安全。 1.从结构与功能的角度,阐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 2.运用图示或模型表示生态系统中各生物成分之间的营养关系。 3.分析某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具体实例,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4.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实例,形成保护生物圈的社会责任意识。
任务一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1.填表
影响因素 现象
________ 朵朵葵花向太阳
________ 南橘北枳;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________ 荒漠中的植被稀少
________ 人时时刻刻都在呼吸
2.判断
(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成语揭示了动物之间的竞争。 (  )
(2)人和人体肠道内的正常菌群之间的关系属于共生。 (  )
(3)水稻与田中的杂草是合作关系。 (  )
(4)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只有斗争关系。 (  )
非生物因素的判定
1.(2020·济宁中考)许多成语或诗句中蕴含着一定的生物学道理。以下成语或诗句中的现象与影响因素对应不合理的是(  )
选项 成语或诗句 影响因素
A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生物
B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温度
C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土壤
D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光照
2.(2021·济宁中考)夜来香的花朵在傍晚开放,清晨关闭;合欢树的叶子在白天张开,夜晚闭合;蝶在白天活动,蛾在夜间活动。以上生命现象主要受哪一种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
A.温度  B.光照
C.空气  D.水分
生物之间关系的判定
3.我国研究生物的历史十分悠久,《尚书》曾记载“鸟兽同穴”的现象,指的是鸟利用鼠穴营巢,鼠也得到鸟为它们报警。下列各项与此现象相似的是(  )
A.真菌寄生在人的体表引起手癣、足癣
B.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关系
C.稻田中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水分等
D.成百上千只蜜蜂生活在一起
4.(2024·滕州期末)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有多种关系。下列生物之间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
A.稻田里的青蛙与昆虫
B.农田里的小麦与杂草
C.蜂群中的工蜂与蜂王
D.菜地里的白菜与菜青虫
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判定
5.(2022·菏泽中考)下列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B.有机农场通过饲养蚯蚓改善土质
C.地衣能够加速岩石的风化,促进地球土壤层的形成
D.莲藕生长在水中,其根状茎和叶柄内部有发达并相通的气腔
6.(2020·菏泽中考)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下列说法不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
A.蕨类植物有了真正的根和输导组织,适应陆地生活的能力较强
B.每天光照时间超过14小时,油菜才能形成花芽
C.蚯蚓的活动能使土壤疏松,并能提高土壤肥力
D.鲫鱼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适于生活在水中
[感悟提升]
区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环境影响生物: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生物产生了变化。例如:环境改善后,公园内鸟的数量增多;春江水暖鸭先知;向阳花木易为春。
(2)生物影响环境:生物的某些活动,使得周围环境发生了变化。例如: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3)生物适应环境: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或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相适应的现象。例如:动物的保护色、秋天树木落叶、青蛙冬眠、仙人掌的叶子退化成刺。
任务二 生态系统
1.识图
(1)上述图示是否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属于生产者的是________。
(3)图中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其中鹰获得能量最少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鹰和蛇之间对应的关系是:____________。
(5)在食物链“草→老鼠→鹰”中,如果大量捕杀鹰,老鼠的数量会________________,这说明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____。
2.判断
(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  )
(2)被称为“地球之肺”的生态系统是湿地生态系统。 (  )
(3)生物圈中各生态系统之间是相互独立,互不干扰的。 (  )
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判断
1.(2024·兖州区二模)堆肥是利用农作物秸秆、杂草、树叶、有机生活垃圾、餐厨垃圾等有机废物为主要原料,经堆制腐解而成的有机肥料。在“堆制腐解”过程中,微生物(  )
A.作为生产者参与  B.作为消费者参与
C.作为分解者参与  D.要消耗大量氧气
2.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图解,图中的甲、乙、丙分别是(  )
A.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
B.甲是消费者,乙是生产者,丙是分解者
C.甲是生产者,丙是消费者,乙是分解者
D.丙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甲是分解者
[感悟提升]
(1)植物并不都是生产者,例如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
(2)动物并不都属于消费者,如蚯蚓、蜣螂(俗称“屎壳郎”)营腐生生活,属于分解者。
(3)细菌、真菌并不都属于分解者,有些自养细菌,如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有些营寄生生活的细菌属于消费者,真菌中有的属于消费者,只有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才属于分解者。
食物链的构成及书写
3.(2024·济宁三模)俗语简练而形象,其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生物学知识,以下根据俗语写成的食物链中,正确的是(  )
A.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泥巴→虾米→小鱼→大鱼
B.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阳光→蚌→鹬→渔翁
C.草尽狐兔悲:草←兔←狐
D.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植物→蝉→螳螂→黄雀
4.(2024·兖州期末)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下列食物链的结构正确的是(  )
A.草←食草昆虫←青蛙←蛇
B.草→食草昆虫→食虫鸟→鹰
C.食草昆虫→食虫鸟→鹰
D.草→食草昆虫→青蛙→细菌
[感悟提升]
(1)食物链组成: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含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2)食物链写法:起点必须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级消费者。
图示: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最高级消费者。
(3)食物链的箭头指向:“→”指向捕食者,表示生物间的捕食关系,也是能量流动的方向。
(4)书写依据
①食物关系:“被吃者”在前,“吃者”在后。
②能量多少:能量多―→能量少。
③生物数量多少:一般为数量多―→数量少。
④有毒物质含量多少:有毒物质含量少―→多。
食物网
5.(2024·济宁二模)如图为某稻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结构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
A.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猫头鹰与蛇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
B.水稻→田鼠→猫头鹰是该生态系统中猫头鹰获得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
C.该生态系统中,水稻所处的第一营养级体内的有机物含量最多
D.在该生态系统中,猫头鹰作为三级、四级、五级消费者存在
6.(2023·济宁二模)下图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缺少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
B.食虫鸟和蜘蛛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关系
C.蛇占有三个营养级
D.干旱导致草等植物大量减少,则食草昆虫和鼠会减少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7.(2024·菏泽中考)我国积极统筹推进碳达峰与碳中和。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错误的是(  )
A.碳在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传递
B.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C.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D.积极推进植树造林,有利于早日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
8.(2023·台儿庄模拟)黄河是中华民族母亲河。下图为某黄河生态屏障各成分间关系示意图,下列分析符合生物事实的是(  )
A.甲通过①过程将二氧化碳合成为有机物
B.通过捕食,A的能量会全部进入C体内
C.图中正确的食物链为甲→D→A→C→E→B
D.消费者B体内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图中的甲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9.(2024·济宁二模)如图表示水生生态瓶,该生态瓶中各种生物和谐共存,展现出生命之美。下列有关生态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瓶中影响小鱼生活的生物因素只有水草
B.生态瓶中所有生物生活所需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能
C.该生态瓶中的水草需要从外界吸收水、无机盐、有机物等营养物质
D.该生态瓶可看做一个生态系统,其自我调节能力比森林生态系统更强
10.(2023·单县期末)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做法能增强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的是(  )
A.大量引进外来物种
B.增加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C.减少细菌和真菌的数量和种类
D.保持动物和植物数量相等
任务三 生物多样性及保护
1.连线(请将左右两侧相关内容用直线连接起来)
A.保护生物多样性根本措施  a.基因的多样性
B.牡丹品种繁多,有白玉、王冠等上千个品种  b.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C.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c.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D.生物圈包含有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  d.建立自然保护区
E.目前我国已知哺乳类700余种  e.保护生物栖息地
2.判断
(1)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环境多样性。 (  )
(2)我国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其中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居世界第三位。 (  )
(3)禁止开发、利用、猎杀和采集野生生物资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 (  )
(4)朱鹮濒临灭绝的原因是朱鹮漂亮,人类过度捕杀造成的。 (  )
(5)为了防止生物入侵,我们应该禁止引进任何外来物种。 (  )
(6)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是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 (  )
(7)植树造林可以保持水土,这体现了植物的潜在使用价值。 (  )
(8)橡胶树能提供橡胶,是生物多样性直接使用价值的体现。 (  )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1.(2024·巨野一模)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中记载了1 094种植物药材,443种动物药材,这直接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
A.数量的多样性
B.遗传(基因)的多样性
C.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D.物种的多样性
2.每年5月22日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北湖湿地中有许多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体现了物种的多样性
B.袁隆平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高产水稻,利用了基因的多样性
C.物种的多样性实质上就是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D.养鸡场里有许多品种的鸡,体现了基因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保护措施
3.(2024·济宁模拟)济宁凤凰台植物园具有多种多样的生物,光植物就有806个品种,公园拥有“一水、三山、一岛、一环、一阁、十三个专类园”等多处独特景观。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远大于间接使用价值
B.植物种类多种多样实质上是基因的多样性
C.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途径
D.夏季漫步在植物园,空气清新、凉爽、湿润,这主要是由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4.(2024·兖州区模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重大工程。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功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远大于直接使用价值
B.遗传的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基础,它决定了物种的多样性
C.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D.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物种的多样性
重点实验 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
1.提出问题
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的生活有影响吗?
2.作出假设
光照对黄粉虫的生活有(或没有)影响。
3.制订并实施计划
4.实验结果
环境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明亮潮湿 0只 1只 2只 0只 2只
阴暗潮湿 10只 9只 8只 10只 8只
5.结论
黄粉虫幼虫适于生活在________的环境中,________会影响黄粉虫幼虫的分布。
6.思维进阶
(1)减小误差的措施
①实验中选取多只黄粉虫幼虫,而不是2只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计算全班各组5次数据的平均值,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单一变量原则
①实验中除了光照因素不同外,黄粉虫幼虫的生长状况相近以及土壤湿度等条件保持____________,目的是______________。
②实验中控制单一变量的措施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判断及对照原则:实验中A侧阴暗,B侧明亮,这样处理可起到________作用,其中,________侧是对照组。
(4)实验结果异常的原因分析
①影响黄粉虫幼虫分布的因素有很多,如果实验结果不支持假设,则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该小组在实验中某一次的数据出现异常,明亮处的黄粉虫幼虫多于阴暗处,则这组数据需要舍弃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培养学生爱护生命的情感态度:实验结束后,应该将黄粉虫幼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泰安期中)当你翻动花园、庭院中的花盆或石块时,常常看到一些身体略扁、长椭圆形、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动物在爬行,这就是鼠妇。我们发现鼠妇经常躲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如石块花盆的下面。“鼠妇喜欢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吗?”有些同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请你根据下面提示完成此次探究活动。
(1)根据所探究的问题,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像这样,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________。
(2)根据所学知识和经验,你作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制订计划:将一个硬纸盒分为左右两侧,硬纸盒两侧的条件应如图中________(填字母)所示,其他条件都相同。
A      B       C
(4)实施计划:在硬纸盒中央放入10只鼠妇,10分钟内每隔2分钟统计一次硬纸盒两侧鼠妇的数量。按上述实验计划进行多次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计算出硬纸盒两侧鼠妇数量的平均值。实验用10只鼠妇而不是2只鼠妇,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现象和结论:若硬纸盒湿土一侧鼠妇的数量多于干土一侧鼠妇的数量,你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做完实验后,应当怎样处理这些鼠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2024·枣庄中考)习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下列不属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的是(  )
A.建立自然保护区实施就地保护
B.建立濒危动物繁育中心实施迁地保护
C.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
D.禁止开发和利用一切野生动植物资源
2.(2023·菏泽中考)我国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体现鸟类捕食行为
B.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体现藻类的繁殖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温度对植物的影响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2021·菏泽中考)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下列属于受生物因素影响的是(  )
①葵花朵朵向太阳 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③荒漠中的植被稀少 ④草盛豆苗稀 ⑤蚂蚁合作搬运食物 ⑥北雁南飞 ⑦草尽狐兔愁
A.②④⑤⑦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④⑤⑥⑦
4.(2024·峄城区二模)喷瓜的花瓣呈浅黄色,果实成熟时稍被风吹动,瓜柄就会自然与瓜脱开,瓜上出现一个小孔,紧绷绷的瓜皮把浆液连同种子从小孔里喷射出去,喷瓜喷射种子可以帮助种子传播,这体现了(  )
A.生物适应环境  B.生物影响环境
C.环境影响生物  D.环境适应生物
5.(2024·济宁二模)有4位同学对我国生物多样性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其中正确的是(  )
A.甲说:一个生物的全部基因就是一个基因库
B.乙说: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加速了动物物种灭绝的速度
C.丙说:为丰富我国的动植物资源,应该大力引进外来物种
D.丁说:我国是生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一个物种消失不会有什么影响
6.(2024·济宁二模)在生态系统中,一些不易被分解的有毒物质会沿着食物链不断积累。某生态系统中生存的生物,其体内存留的农药相对含量如下表所示,由这些生物组成了食物链。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生物 a b c d
体内存留农药相对含量 0.06 8 1.23 78
A.生物b被生物d捕食,说明生物d更高等
B.生物d作为生产者,是最重要、最关键的生物组成成分
C.这条食物链可以表示为a→c→b→d
D.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循环流动的
7.(2022·菏泽中考)为保护鸟类的多样性,某地依据如下示意图将荒地改建为湿地公园,以作为鸟类的栖息地。计划从草本植物、低矮灌木和高大乔木中选择适宜植物种植在水岸高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鸟类在生态系统中一般作为消费者,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为适合不同鸟类筑巢,水岸高地宜选择种植低矮灌木和高大乔木
C.深水区水生植物种类和数量随深度增加越来越多
D.该荒地改建成湿地公园后作为旅游景点,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
8.(2024·泗水模拟)下图为不同生态系统的有关数据或关系图,图a表示各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图b表示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图c表示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a中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方向为乙→甲→丁→丙
B.图b中所有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C.图c中的食物链可表示为甲→乙→丙
D.图c中的②表示呼吸作用
二、非选择题
9.(2021·济宁中考)稻田养殖是一种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在稻田生态系统进行良性循环的生态养殖模式。为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鱼台县大力推广稻田小龙虾养殖,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下图为稻田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请分析回答: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分析,稻田生态系统除了包含上图成分外,还应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稻田被有毒物质“汞”污染,图中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它属于第_____________营养级。
(3)鱼、虾游动、觅食有助于稻田活水、通气,促进水稻根系的_____________作用,从而利于水稻根系的生长发育。
(4)稻田养殖可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从而减少农药使用量,原因是稻田养殖增加了稻田生态系统的生物_____________,进而提高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能力,利于抵抗外界干扰,保持自身相对稳定。
10.(2024·枣庄中考)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如图所示,其中序号①~⑥表示生理过程,字母a~d表示流入各营养级的能量值。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表示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除图中图示外,无机环境还可以为生产者提供的物质是________(答出一种)。
(2)生物体内的碳返回到无机环境中的生理过程是______,包括图中的______(填序号)。
(3)若图中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则该食物链包括______个营养级,次级消费者是______。各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一般是10%~20%,则d代表的能量大约是b的________。
(4)若图中的生产者是玉米,为了提高玉米的产量,针对b的具体调控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点),农田生态系统较森林生态系统更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17讲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及保护
深化研讨 任务达成
任务一
基础知识储备
1.光 温度 水分 空气
2.(1)× (2)√ (3)× (4)×
任务目标达成
1.C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是指豆苗与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说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B [“夜来香的花朵在傍晚开放,清晨关闭;合欢树的叶子在白天张开,夜晚闭合;蝶在白天活动,蛾在夜间活动。”以上生命现象主要受非生物因素光照的影响。]
3.B [“鸟兽同穴”的现象应类似于共生关系。在豆科植物的根瘤中,有能够固氮的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根瘤菌有固氮作用,能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含氮物质,而植物则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
4.B [稻田里的青蛙以昆虫为食,获取营养物质,所以青蛙与昆虫形成捕食关系,A不符合题意;农田里的小麦与杂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属于竞争关系,B符合题意;蜂群中的蜂王依靠工蜂喂养,蜂王的主要职责是产卵,繁殖后代,所以蜂王和工蜂之间是分工合作的关系,C不符合题意;菜地里的菜青虫取食白菜,所以菜青虫与白菜之间形成捕食关系,D不符合题意。]
5.D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有机农场通过饲养蚯蚓改善土质、地衣能够加速岩石的风化,促进地球土壤层的形成都体现的是生物影响环境;莲藕生长在水中,其根状茎和叶柄内部有发达并相通的气腔,体现的是生物对水生环境的适应。]
6.B [每天光照时间超过14小时,油菜才能形成花芽,是环境影响生物,B符合题意。]
任务二
基础知识储备
1.(1)不能。因为还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2)草
(3)4 草→蝗虫→青蛙→蛇→鹰 (4)捕食和竞争 (5)先增加后减少 自我调节能力
2.(1)√ (2)× (3)×
任务目标达成
1.C [分解者是指生态系统中细菌、真菌等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它们能把动植物残体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无机盐、二氧化碳、水),释放到环境中,供生产者再一次利用。可见,在“堆制腐解”过程中,微生物是作为分解者参与。]
2.B [只有绿色植物(生产者)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图中乙能吸收二氧化碳,因此图中乙是生产者;乙(生产者)和甲都能被丙分解利用,因此丙是分解者,甲能直接捕食乙,因此甲是消费者。]
3.D [“泥巴→虾米→小鱼→大鱼”中存在非生物部分的泥巴,不符合食物链书写要求,A错误;“阳光→蚌→鹬→渔翁”中,阳光属于非生物部分,不能书写到食物链中,B错误;食物链的箭头应该指向捕食者,C错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蝉以树汁为食,故其中所包含的食物链是植物→蝉→螳螂→黄雀,D正确。]
4.B [“草←食草昆虫←青蛙←蛇”中,食物链的箭头应该指向捕食者,A错误;“草→食草昆虫→食虫鸟→鹰”是食物链,能够正确表示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B正确;食物链的起始点是生产者,“食草昆虫→食虫鸟→鹰”中起点是消费者,缺少生产者,C错误;“草→食草昆虫→青蛙→细菌”中,细菌属于分解者,不能书写到食物链中,D错误。]
5.D [根据食物链,在该生态系统中,猫头鹰作为次级、三级、四级消费者存在,D错误。]
6.B [食虫鸟捕食蜘蛛,二者又同时捕食食草昆虫,因此二者的种间关系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B错误。]
7.B [在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个过程,B错误。]
8.C [①过程为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A错误;通过捕食,A的能量会一部分进入C体内,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散失,B错误;生物中的有毒物质含量随食物链呈递增的趋势,因此分析图示可知,图中正确的食物链为甲→D→A→C→E→B,C正确;消费者B体内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D错误。]
9.B [该生态瓶中影响小鱼生活的生物因素有水草、分解者,A错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源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因此,生态瓶中所有生物生活所需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能,B正确;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无机盐和有机物等营养物质,其中,有机物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水和无机盐是从外界吸收的,C错误;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该生态瓶可看做一个生态系统,其成分简单,自我调节能力比森林生态系统弱很多,D错误。]
10.B [增加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营养结构变得更加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更强,B正确。]
任务三
基础知识储备
1.A—e B—a C—d D—b E—c
2.(1)× (2)× (3)× (4)× (5)× (6)√ (7)× (8)√
任务目标达成
1.D [生物种类(物种)的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种类的丰富性。可见,《本草纲目》中记载了1 094种植物药材,443种动物药材,这直接体现了物种的多样性,D正确。]
2.C [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物种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实质上就是基因的多样性。]
3.A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远大于直接使用价值,因为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如气候调节、水源涵养等)对人类和整个生物圈的生存和发展都至关重要,A错误。]
4.D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保护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D错误。]
重点实验 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
基础知识储备
5.阴暗 光
6.(1)避免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 避免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2)相同且适宜 控制单一变量 两侧的温度、湿度都相同等 (3)对照 A (4)实验结果不准确(或实验过程中变量不唯一) 不需要,科学探究需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5)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任务目标达成
解析:(1)根据同学提出的问题:“鼠妇喜欢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吗?”可知实验变量是土壤的潮湿程度,在设计实验时,要给鼠妇提供干燥和潮湿两种环境,其他条件都相同,观察鼠妇对环境的选择,就是形成以土壤的潮湿程度为单一变量的对照实验。(2)作出假设是指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本实验可以作出的假设是鼠妇喜欢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3)本实验中将一个硬纸盒一分为二,硬纸盒两侧内的条件应如图C所示:一侧是干土,另一侧是湿土的环境,在两侧的中央放一定量的鼠妇,并进行观察,这样就形成干土与湿土两种环境,以土壤湿度为唯一变量的对照实验;A、B的变量都不唯一,不能形成对照实验。(4)本实验用10只鼠妇做实验的目的是减小误差,避免实验的偶然性。(5)实验现象:硬纸盒湿土一侧鼠妇的数量明显多于干土一侧鼠妇的数量,与该同学的假设相吻合,因此结论是鼠妇喜欢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6)要养成爱护动物的好习惯,保护动物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样对于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非常有利,所以要把鼠妇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答案:(1)土壤的潮湿程度 对照实验 (2)鼠妇喜欢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3)C (4)减小误差,避免实验的偶然性 (5)鼠妇喜欢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6)把鼠妇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15分钟练 当堂达标
1.D [建立自然保护区又称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途径,A正确。建立濒危动物繁育中心实施迁地保护,属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B正确。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C正确。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开发和利用,并不意味禁止开发和利用,而是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D错误。]
2.A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体现的是鸟类啄春泥来筑巢,属于筑巢行为,A符合题意。]
3.A [①葵花朵朵向太阳、③荒漠中的植被稀少和⑥北雁南飞,都是描述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而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④草盛豆苗稀、⑤蚂蚁合作搬运食物和⑦草尽狐兔愁,都是描述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因此,属于受生物因素影响的是②④⑤⑦,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4.A [喷瓜的果实成熟时,稍被风吹动,瓜柄就会自然与瓜脱开,瓜上出现一个小孔,紧绷绷的瓜皮把浆液连同种子从小孔里喷射出去,这样可以将种子及与种子黏在一起的浆液一起喷射到远处,使种子分散开来,扩大分布范围,利于繁殖后代,这是喷瓜对环境的适应,A符合题意。]
5.B [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A错误;人类活动,如森林砍伐、湿地开垦、城市扩张、工业化和农业化等,破坏了动物的自然栖息地,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此外,过度捕猎、污染和气候变化也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这些都加速了物种灭绝的速度,B正确;大量引进外来物种,一般不引进它的天敌,因此外来物种可能会大量繁殖,进而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反而会破坏生物的多样性,C错误;每个物种都在其生态系统中扮演着特定的角色,该物种的消失可能会破坏生态平衡,影响其他物种的生存,甚至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功能的严重破坏,D错误。]
6.C [生物b被生物d捕食,不能说明生物d更高等,如鼠被蛇捕食,不能说明蛇更高等,A错误;生物a(不是生物d)作为生产者,是最重要、最关键的生物组成成分,B错误;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做生物富集,根据表格数据可知,a体内存留农药相对含量最少,属于生产者,这条食物链可以表示为a→c→b→d,C正确;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是沿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能量流动不能循环,而物质是能够循环的,D错误。]
7.C [深水区阳光较弱,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所以深水区水生植物种类和数量随深度增加越来越少,C错误。]
8.B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所以食物链为丙→丁→甲→乙,A错误;生产者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己和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消费者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土壤,供生产者重新利用,所以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B正确;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由于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丙是分解者,C错误;甲是生产者,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D错误。]
9.解析:(1)生态系统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图示食物网中含有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要构成生态系统,还要有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2)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一些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因为这些有害物质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特点,会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所以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不断积累,危害最大的是这一食物链的最高级消费者。图中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青蛙,它属于第三和第四营养级。(3)鱼、虾游动、觅食有助于稻田活水、通气,促进水稻根系的呼吸作用,从而利于水稻根系的生长发育。(4)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生态系统往往就越稳定;反之,就越小。稻田养殖增加了稻田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和数量,进而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利于抵抗外界干扰,保持自身相对稳定。
答案:(1)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 (2)青蛙 三、四 (3)呼吸 (4)种类和数量 自我调节
10.解析:(1)在生态系统中,分解者以动植物等生物的遗体、残骸、粪便等为食,通过自身的代谢活动,将这些复杂的有机物质逐步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如二氧化碳、水、无机盐等。图中甲能利用动植物的遗体、粪便、碎屑等,可判断甲属于分解者,除了图中图示的物质外,无机环境还可以为生产者提供水和无机盐,水是光合作用所必需的物质之一,无机盐能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2)生物体内的碳通过呼吸作用(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到无机环境中,同时死亡的生物体被分解者通过分解作用也释放二氧化碳到无机环境中。这些过程实现了碳从生物群落向无机环境的转移。图中①表示生产者的呼吸作用,③、④、⑤表示消费者(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1、肉食性动物2)的呼吸作用,⑥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3)图中生物构成的食物链包括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次级消费者(肉食性动物1)和三级消费者(肉食性动物2),共4个营养级。次级消费者是食物链中的第三个环节即肉食性动物1。能量传递效率一般是10%~20%(0.1~0.2),从b到d经历了两次传递,所以d代表的能量大约是b的10%×10%~20%×20%,即0.01~0.04(1%~4%)。(4)若图中的生产者是玉米,b通常为吃玉米的害虫,为了提高玉米的产量,针对b害虫的具体调控措施是经安全评估后,引入植食性动物的天敌(或使用对环境无污染的农药灭杀植食性动物)。农田生态系统由于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因此自我调节能力较弱,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
答案:(1)分解者 无机盐、水(答出一种即可) (2)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 ①、③、④、⑤、⑥ (3)4 肉食性动物1 0.01~0.04(1%~4%) (4)经安全评估后,引入植食性动物的天敌(或使用对环境无污染的农药灭杀植食性动物) 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