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4)生物七下 专题4 人体的营养【知识点】单元大通关(含解析)(含解析)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初中生物
专题4 人体的营养
考点1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1.食物中含有 、 、 、 、 、 等六大营养物质。(膳食纤维为 )
2.三大 : 、 、 都是构成细胞的主要有机物,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3.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有六大类:
蛋白质: 人体 的基本物质,参与损伤细胞的 和 ;为人体的生理活动提供能量;
能源物质 脂 肪:一般情况下,作为 能源物质贮存在体内;保温;单位质量 ;
糖 类:人体 ,也是构成细胞的成分;
水:约占体重的 ,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都离不开水。
非能源物质 无机盐:含量不多,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成分,如:钙、磷(构成骨骼和牙齿)、铁(构成血红蛋白)
维生素:不是构成细胞的主要原料,也不提供能量,含量少,对人体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
4.无机盐的作用:
无机盐的种类 缺乏时的症状 食物来源
含 的无机盐 (儿童)、 (中老年人) 鲜大骨、奶类、豆类等
含 的无机盐 、 、 、骨痛 瘦肉、蛋、鱼等动物性食物以及豆类、坚果等植物性食物
含 的无机盐 动物肝脏、血液菠菜等
含 的无机盐 、智力障碍 海带、紫菜、食盐加碘等
含 的无机盐 肉类、海鲜、坚果和种子等
5.维生素的作用:人体一旦缺乏维生素,会影响生长发育,甚至患病。
种类 功能 缺乏时的症状 食物来源
维生素 维持人的正常视觉 肝脏、鱼肝油、胡萝卜、玉米
维生素 1 维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和神经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 牛肉、肾、谷类种皮、豆类
维生素 维持骨骼、肌肉和血管的正常生理作用 水果、蔬菜
维生素 促进钙、磷吸收和骨骼发育 (如鸡胸、X形或O形腿等)、 肝脏、鸡蛋、鱼肝油
a病人不能正常进食时,往往需要点滴葡萄糖液,这是因为葡萄糖能为人体提供能量。
b病人几天吃不下东西,身体明显消瘦,这是因为储存在体内的脂肪等营养物质消耗多而补充少。
c儿童、青少年以及伤病员为什么多吃一些奶、蛋、鱼、肉?原来,这些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人的生长发育以及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都离不开蛋白质。
是指除淀粉以外复杂的糖类,包括纤维素,果胶等。
作用:能促进肠胃的蠕动和排空;可以减少患大肠癌的机会;降低人体内过高的血脂和血糖;有利于预防糖尿病和维持正常的体重。
1.无机盐和维生素对人体的生长发育十分重要,下表中关系匹配正确的是( )
选项 A B C D
缺乏时症状 贫血 地方性甲状腺肿 佝偻病 夜盲症
种类 含钙的无机盐 含碘的无机盐 维生素B1 维生素D
A.A B.B C.C D.D
2.被称为“第七类营养素”的是( )
A.维生素 B.蛋白质 C.膳食纤维 D.胡萝卜素
3.人体细胞内含量最多的物质( )
A.糖类 B.脂肪 C.水 D.蛋白质
4.下列与人体牙齿和骨骼形成有关的无机盐是:( )
A.钙和镁 B.钙和磷 C.铁和碘 D.磷和铁
5.以下对人体能量利用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水和无机盐不能提供能量
B.细胞中有机物在氧气的作用下分解,释放能量,用于进行各种生理活动和维持体温
C.食物所含的营养物质中,糖类、脂肪、蛋白质都可以为人体提供能量
D.相同质量的糖类、蛋白质、脂肪,蛋白质的热价最高
6.将一粒小麦种子放在火上烧。种子充分燃烧后,剩下的灰烬是( )
A.无机盐 B.无机物 C.有机物 D.细胞壁
7.小李同学阅读时看到“维生素C能使加碘的淀粉溶液褪色,且维生素C浓度越高,褪色现象越明显。”于是他想探究不同水果中的维生素C含量高低,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配制一定浓度的加碘的淀粉溶液。
②取3支洁净试管,编号①②③,分别加入加碘的淀粉溶液4mL。
③将草莓和西瓜分别榨成汁。
④①号试管加入蒸馏水2mL,②号试管加入草莓汁,③号试管加入西瓜汁。
⑤30分钟后,观察试管内溶液的颜色变化。
请据此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加碘后的淀粉溶液呈 色。
(2)设置①号试管和②号试管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
(3)②号和③号试管加入的果汁均为 mL。
(4)30分钟后,②号试管内溶液颜色比③号浅很多,由此说明, (填“草莓”或“西瓜”)的维生素C含量较高。
(5)若将果汁加热后做此实验,会发现加碘的淀粉溶液不会变色,这说明 。
(6)如果人体长期缺乏维生素C,可能会患 ,因此我们要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
8.某小组的同学尝试测定一粒核桃仁中含有的能量.首先,取一粒核桃仁,称其重量为5克,切取一部分用做实验材料,称其重量为0.5g,然后,组装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用点燃的核桃仁给锥形瓶中的水加热,水量多少合适呢?水量过多,温度变化过小,不易读数;水量过少,则可能出现 现象,从而造成较大的误差.所以,将水量定为20毫升。
(2)该实验设置中,放置易拉罐的目的是 。
(3)要获得较为准确的测量结果,什么时候将燃烧后的核桃仁从锥形瓶下移开,并记录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呢?经过讨论,形成了以下三种不同意见,其中最为科学合理的是______(填字母)。
A.火焰熄灭时 B.核桃仁灰烬凉透时 C.温度计显示的温度不再升高时
(4)已知1毫升水每升高1℃,需要吸收4.2焦的能量,测定锥形瓶中水的温度升高了10℃,请计算这粒核桃仁中含有的能量(不考虑能量散失造成的误差) 焦。
(5)从这粒核桃上再取相似大小的两块,分别用相同的装置、同样的做法重复测量,计算出这粒核桃仁中含有的能量分别是8544焦、8610焦。根据这三次计算的结果,确定最接近这粒核桃仁含有能量真实的数值是 。
考点2 消化与吸收
1.直接被吸收的物质:小分子物质,如 、 、 等
经分解后再被吸收的物质:大分子物质,如 、 、 等
2.食物在 分解成可以被细胞吸收的物质的过程叫作 。
3.消化系统是由 和 组成的。
4.消化道包括 ;作用: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等
5.消化腺可分为 ( 、 、 )和 ( 、 );作用:分泌消化液
6.淀粉→ → (开始于 ,终于 );蛋白质→ (开始于 ,终于 )
7.消化过程包括两方面:一是将食物切断、磨碎,与消化液充分混合(物理性消化);二是食物中分子较大的有机物在 的作用下,分解为能被细胞吸收的小分子有机物(化学性消化)。
8.吸收:食物成分( 、 、维生素等)或其消化后的产物( 、 等),通过消化道进入血液的过程。
9.小肠是 食物和 营养物质的 。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特点:
,一般5----6米长;
内表面具有 和 (大大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
小肠绒毛内有 、毛细淋巴管,绒毛壁和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的管壁都很薄, ,这种结构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
(4)有各种消化液,含 ,含量也最多。
10.探究试验:口腔对馒头(或米饭)的消化作用(见书79—80页)
①馒头碎屑与唾液放入1号试管中充分搅拌 (对照组)
②馒头碎屑与清水放入2号试管中充分搅拌 (实验组)
③将馒头块与唾液放入3号试管中不搅拌 (实验组)
①②相比变量是“唾液”;①③相比变量是“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
实验结论:淀粉在口腔中的消化与唾液的分泌,以及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都有关系。
1.下列关于消化系统及其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①为口腔,此处消化淀粉的关键是含有唾液淀粉酶
B.②为胃,其中胃腺分泌的消化液有助于消化蛋白质
C.③为小肠,此处发生的物理消化只有小肠的蠕动
D.大部分营养物质在④处被吸收后进入循环系统
2.下图为生物兴趣小组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号和②号试管对照,可以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
B.滴加碘液后,③号试管变蓝,①号和②号试管不变蓝
C.该实验证明唾液能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D.放在37℃温水中是模拟人体口腔的温度,唾液淀粉酶活性较强
3.图中的曲线表示淀粉、蛋白质、脂肪在消化道中被消化的程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曲线Ⅰ代表淀粉的消化程度
B.a、c分别代表的器官是口腔和胃
C.蛋白质化学性消化的起始部位是d
D.脂肪在器官d中最终被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
4.肠道显微胶囊是一种用于诊断胃肠道疾病的可吞咽式小型设备(图1),可在短时间内捕捉到消化道的三维图像。结合图2判断,下列正确的是( )
A.显微胶囊到达小肠病灶的路径:口腔→咽→食道→胃→胰腺→小肠
B.显微胶囊可进入结构②,②分泌的消化液中不含消化酶
C.显微胶囊可进入结构④,④内有将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的胃液
D.显微胶囊可进入结构⑥,⑥内有肠液、胰液、胆汁
5.如图甲表示与小肠相通的消化腺,图乙表示小肠的结构特点,其中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叙述错误的是( )
A.小肠中含3种消化液,利于食物的消化
B.若图甲中A处阻塞,可能影响脂肪的消化
C.小肠绒毛壁很薄,有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
D.皱襞和绒毛扩大了小肠的表面积,利于吸收
6.小麦是烟台的主要粮食作物,我们吃的面粉就来自小麦。面粉中除淀粉外还富含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钾、锌、镁、钙)等,面粉是否越白越好 某研究所分析了取自同种小麦三个不同部位的面粉样品,颜色和营养素成分如表:
样品 颜色 维生素(mg/100g) 无机盐(μg/g) 蛋白质(%)
B1 B2 B6 钾 镁 钙 锌
1号 最白 0.07 0.01 0.06 1201 155 178 4845 11.8
2号 次白 0.17 0.02 0.06 1407 254 212 7155 12.9
3号 最暗 0.27 0.02 0.07 1626 355 237 9220 14.1
(1)如图模拟淀粉在消化道中的消化过程,图中“剪刀”模拟的是 ,图中B代表的物质是 ,这种消化过程属于 。
(2)我们吃馒头时,会感觉到越嚼越甜,请说出其中的道理: 。
(3)淀粉被食用后最终的消化场所是 ,写出两条该场所与消化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
(4)下侧为小麦粒的不同取粉部位图,对于上面表格数据分析正确的是_____(选填序号)。
A.取粉部位越靠近外侧,颜色越暗
B.维生素在三种样品中的含量为最白>次白>最暗
C.无机盐在麦粒内的含量与其所在部位有关
D.蛋白质是小麦粉最主要的营养物质
(5)面粉是否越白越好 从平衡膳食的角度,你对父母购买面粉的建议是 。
7.春季小孩肺炎高发,主要症状为流鼻涕、干咳和发高热。人体在发烧的时候,体温升高,消化功能减弱,有人猜测这可能是因为高温影响了体内的消化酶。为探究高温是否会抑制消化酶的作用,同学们进行了以下实验设计,请结合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处理方法 买验组号
1号 2号 3号
加入液体 2毫升1%淀粉溶液 A 2毫升1%淀粉溶液
预热5分钟 37℃水浴 40℃水浴 沸水浴
加入嚼液 2毫升 2毫升 2毫升
保温10分钟 37℃水浴 40℃水浴 沸水浴
冷却后进行淀粉检测 滴加2~3滴碘液 滴加2~3滴碘液 滴加2~3滴碘液
实验现象 液体不变蓝色 ? 液体变蓝色
(1)本设计使用唾液进行实验,因为唾液中含有 酶,该酶的作用是能将淀粉分解为 。
(2)本实验的变量是 ,实验中设计1号试管的作用是 ,该实验在试管中进行,试管模拟的是消化道中的 (填人体器官名称)。
(3)A试管中应该加入的液体为 ,这样做的目的是 。
(4)上述实验的合理假设是高温会 (填“抑制”或“促进”)淀粉酶的作用。
(5)若假设成立,2号试管的实验现象应为 。
考点3 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
1.合理营养是指 而 的营养。“全面”是指摄取的营养物质(六类营养物质和 )的种类要齐全“平衡”是指摄取的各种营养物质的量要合适(不多也不少,比例适当),与身体的需要保持平衡。
2.中国营养学会制订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将食物分为五类,用“ ”来表示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
3.“平衡膳食宝塔”中五类食物(按摄取量从 到 )依次是:谷类和薯类、蔬菜和水果、动物性食物、奶及奶制品与大豆及坚果类、盐和油
4.涉及食品安全的几种情形:不食有毒的蘑菇等食品、不吃发的食物、禁止违法食用野生动物、关注食品中过敏原提示信息、聚餐使用 、 等。
5.在保证合理营养、食品安全的同时,我们应当节约每一粒粮食,践行 的生活方式。
1.2024年5月20日是第35个中国学生营养日。如图为中国居民的“平衡膳食宝塔”,以下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早、中、晚三餐的能量摄入比例为3:4:3
B.Ⅰ层食物富含糖类,每日需要量最多
C.有牙龈出血现象的人可适当增加Ⅱ层食物摄入量
D.Ⅲ层食物能提供丰富的蛋白质,是主要的能量来源
2.学习了有关合理营养的知识后,四位同学分别设计的午餐食谱如下,其中不合理的是( )
A.炒油菜、糖醋排骨、鸡蛋糕、馒头
B.青椒肉丝、清蒸鲈鱼、炒青菜、米饭
C.椒盐鸡腿、炸薯条、五香牛肉、可乐
D.西红柿炒鸡蛋、凉拌黄瓜、青椒肉丝、面条
3.夜盲症患者常表现为夜晚看不清周围的环境,同时皮肤也干燥。为了改善身体状况,患者应该在饮食中增加哪类食物( )
A.肥肉和花生 B.牛奶 C.米饭 D.胡萝卜和猪肝
4.在超市选购绿色食品时,我们要关注的标志是( )
A. B. C. .
5.【实验器材】未长黑斑的红薯、长黑斑的红薯、小白鼠若干、两个一样且空间足够大的铁笼等。
(1)于甲、乙铁笼中。
②甲组饲喂适量未长黑斑的红薯,乙组饲喂 (选填“等量”或“过量”)长黑斑的红薯。
③观察并记录甲、乙两组小白鼠的生长状况。
【预测实验结果和结论】
(2)若 组小白鼠的生长状况较差甚至死亡,则说明吃长黑斑的红薯会引起食物中毒。若 ,则说明吃长黑斑的红薯不会引起食物中毒。
【交流和反思】
(3)该生物小组每组只选取了一只小白鼠进行实验, (选填“能”或“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因为 。
6.辣条因味道重气味香、颜色鲜艳、价格低廉而深受广大中小学生的喜爱。而2019年“3·15晚会”中曝光的辣条问题,却令大家触目惊心。谁曾想到在校园内十分火爆的辣条存在着食品安全隐患,生产地址虚标、无生产日期、无SC食品安全认证等问题层出不穷。某兴趣小组想要以小白鼠为研究对象设计一个实验,探究辣条是否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他们进行了如下实验:
组别 实验材料 每次投放等量的鼠粮 1个月以后结果
甲组 各1只大小、生长情况、健康状况、活动能力基本相同的小白鼠 普通鼠粮加水研磨,再用微波炉烘干 活动能力正常
乙组 普通鼠粮加水与辣条(无SC食品安全认证)一起磨碎,再用微波炉烘干,制成掺入辣条的鼠粮(大小形状与原鼠粮一致) 活动能力弱
(1)该实验的变量是 ,设置甲组的目的是 。
(2)该实验方案有一处不合理的地方,请指出来并加以改进: 。
(3)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 。
(4)由上述实验,请你给中小学生提出一条建议: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初中生物
专题4 人体的营养
考点1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1.食物中含有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等六大营养物质。(膳食纤维为第七营养)
2.三大能源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都是构成细胞的主要有机物,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3.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有六大类:
蛋白质: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参与损伤细胞的修复和更新;为人体的生理活动提供能量;
能源物质 脂 肪:一般情况下,作为备用能源物质贮存在体内;保温;单位质量释放能量最多;
糖 类: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也是构成细胞的成分;
水:约占体重的60%~70%,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都离不开水。
非能源物质 无机盐:含量不多,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成分,如:钙、磷(构成骨骼和牙齿)、铁(构成血红蛋白)
维生素:不是构成细胞的主要原料,也不提供能量,含量少,对人体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
4.无机盐的作用:
无机盐的种类 缺乏时的症状 食物来源
含钙的无机盐 佝偻病(儿童)、骨质疏松症(中老年人) 鲜大骨、奶类、豆类等
含磷的无机盐 厌食、贫血、肌无力、骨痛 瘦肉、蛋、鱼等动物性食物以及豆类、坚果等植物性食物
含铁的无机盐 缺铁性贫血 动物肝脏、血液菠菜等
含碘的无机盐 地方性甲状腺肿、智力障碍 海带、紫菜、食盐加碘等
含锌的无机盐 生长发育不良 肉类、海鲜、坚果和种子等
5.维生素的作用:人体一旦缺乏维生素,会影响生长发育,甚至患病。
种类 功能 缺乏时的症状 食物来源
维生素A 维持人的正常视觉 夜盲症 肝脏、鱼肝油、胡萝卜、玉米
维生素B1 维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和神经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 神经炎,脚气病 牛肉、肾、谷类种皮、豆类
维生素C 维持骨骼、肌肉和血管的正常生理作用 坏血病 水果、蔬菜
维生素D 促进钙、磷吸收和骨骼发育 佝偻病(如鸡胸、X形或O形腿等)、骨质疏松症 肝脏、鸡蛋、鱼肝油
a病人不能正常进食时,往往需要点滴葡萄糖液,这是因为葡萄糖能为人体提供能量。
b病人几天吃不下东西,身体明显消瘦,这是因为储存在体内的脂肪等营养物质消耗多而补充少。
c儿童、青少年以及伤病员为什么多吃一些奶、蛋、鱼、肉?原来,这些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人的生长发育以及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都离不开蛋白质。
6.膳食纤维是指除淀粉以外复杂的糖类,包括纤维素,果胶等。
作用:能促进肠胃的蠕动和排空;可以减少患大肠癌的机会;降低人体内过高的血脂和血糖;有利于预防糖尿病和维持正常的体重。
1.无机盐和维生素对人体的生长发育十分重要,下表中关系匹配正确的是( )
选项 A B C D
缺乏时症状 贫血 地方性甲状腺肿 佝偻病 夜盲症
种类 含钙的无机盐 含碘的无机盐 维生素B1 维生素D
A.A B.B C.C D.D
【答案】B
【分析】人体对维生素的需要量很小,但维生素对人体的作用却很大。人体一旦缺乏维生素,就会影响身体的正常的生长和发育,并且会引起疾病。
【详解】A.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元素之一,人体缺少含铁的无机盐时,会导致血红蛋白数量下降,引起缺铁性贫血,故A错误。B.地方性甲状腺肿是由于缺碘引起的,故B正确。C.缺钙儿童会造成佝偻病,中老年人和妇女易患骨质疏松,故C错误。D.缺乏维生素A易患夜盲症,故D错误。故选B。
2.被称为“第七类营养素”的是( )
A.维生素 B.蛋白质 C.膳食纤维 D.胡萝卜素
【答案】C
【分析】人类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有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等六大类,现在有人把膳食纤维列为第七类营养元素。
【详解】A.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一类有机化合物,在人体生长、代谢、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属于传统六大营养素之一,并非“第七类营养素”,A不符合题意。B.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对于身体的生长和修复至关重要。它也是传统六大营养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第七类营养素”,B不符合题意。C.膳食纤维是指除淀粉以外较复杂糖类物质,包括纤维素和果胶等,主要存在于蔬菜、水果、海藻和粮食等植物性食物中。虽然人体不能消化膳食纤维,但它对促进胃肠的蠕动和排空有重要作用,能预防便秘、降低血脂和血糖,有利于维护心脑血管的健康。现代营养学将膳食纤维列为第七类营养素,C符合题意。D.胡萝卜素是一种重要的天然色素,在人体内可以转化为维生素A,对维持正常的视觉功能、促进生长发育等有一定作用。但它不属于传统六大营养素,也不是“第七类营养素”,D不符合题意。故选C。
3.人体细胞内含量最多的物质( )
A.糖类 B.脂肪 C.水 D.蛋白质
【答案】C
【分析】水在人体含量最多,约占体重的60%---70%。
【详解】A.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包括单糖、二糖和多糖等。不过糖类在细胞内的含量相对较少,A不符合题意。B.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同时还具有保温、缓冲和减压等作用。但脂肪在细胞内的含量也远低于水,B不符合题意。C.水是细胞的主要成分之一,在细胞中起着溶剂、运输物质、参与化学反应等多种重要作用。人体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是水,占人体比重的60% 70%,C符合题意。D.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具有多种功能,如催化、运输、免疫等。但蛋白质在细胞内的含量低于水,D不符合题意。故选C。
4.下列与人体牙齿和骨骼形成有关的无机盐是:( )
A.钙和镁 B.钙和磷 C.铁和碘 D.磷和铁
【答案】B
【分析】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每一类营养物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
【详解】A.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但它并不是构成牙齿和骨骼的主要无机盐。镁在人体内主要参与多种酶的激活和神经肌肉的传导等过程,A不符合题意。B.钙和磷是构成骨骼和牙齿的主要无机盐。钙是骨骼和牙齿的主要成分,磷则与钙结合形成磷酸钙,是骨骼和牙齿坚硬结构的基础,B符合题意。C.铁是血红蛋白的组成部分,参与氧气的运输;碘则是甲状腺激素的组成部分,对人体的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有重要作用;它们都与牙齿和骨骼的形成没有直接关系,C不符合题意。D.磷是构成骨骼和牙齿的重要无机盐;铁是血红蛋白的组成部分,参与氧气的运输,与牙齿和骨骼的形成没有直接关系,D不符合题意。故选B。
5.以下对人体能量利用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水和无机盐不能提供能量
B.细胞中有机物在氧气的作用下分解,释放能量,用于进行各种生理活动和维持体温
C.食物所含的营养物质中,糖类、脂肪、蛋白质都可以为人体提供能量
D.相同质量的糖类、蛋白质、脂肪,蛋白质的热价最高
【答案】D
【分析】人体能量利用是指人体通过消化吸收食物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氧化分解反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一部分转化为热能维持体温,一部分用于驱动各种生理活动的过程。
【详解】A.水和无机盐都是无机物。水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约占成年人体重的60%-70%,在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本身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无机盐是存在于体内和食物中的矿物质,是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也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材料,同样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故A正确。B.细胞通过呼吸作用,利用氧气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这些能量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用于维持体温,一部分为细胞的各种生理活动如物质运输、肌肉收缩等提供能量,故B正确。C.糖类是人体主要的供能物质,人体所需要的70%左右的能量由糖类提供。脂肪是重要的备用能源物质,当糖类供能不足时,脂肪会分解供能。蛋白质在体内主要用于构建和修复身体组织,但在糖类和脂肪摄入量都不足时,蛋白质也会提供能量,为身体所利用,故C正确。D.糖类的热价约为17.15千焦/克,蛋白质的热价约为17.15千焦/克,脂肪的热价约为38.91千焦/克。所以相同质量的糖类、蛋白质、脂肪,脂肪的热价最高,而不是蛋白质,故D错误。故选D。
6.将一粒小麦种子放在火上烧。种子充分燃烧后,剩下的灰烬是( )
A.无机盐 B.无机物 C.有机物 D.细胞壁
【答案】A
【分析】把种子中加热后碳化并可以燃烧的物质称为有机物,而加热后不可以燃烧的物质称无机物。
【详解】取一粒种子穿在铁丝上,放到火上烧,种子起初变焦后变黑,这是部分有机物如变成了碳,点燃后有机物燃烧变成二氧化碳和水散发掉,水受热蒸发,剩下来的不能燃烧的灰白物质就是无机盐,因此能燃烧的含碳的物质属于有机物,剩下的灰烬就是无机盐。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7.小李同学阅读时看到“维生素C能使加碘的淀粉溶液褪色,且维生素C浓度越高,褪色现象越明显。”于是他想探究不同水果中的维生素C含量高低,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配制一定浓度的加碘的淀粉溶液。
②取3支洁净试管,编号①②③,分别加入加碘的淀粉溶液4mL。
③将草莓和西瓜分别榨成汁。
④①号试管加入蒸馏水2mL,②号试管加入草莓汁,③号试管加入西瓜汁。
⑤30分钟后,观察试管内溶液的颜色变化。
请据此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加碘后的淀粉溶液呈 色。
(2)设置①号试管和②号试管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
(3)②号和③号试管加入的果汁均为 mL。
(4)30分钟后,②号试管内溶液颜色比③号浅很多,由此说明, (填“草莓”或“西瓜”)的维生素C含量较高。
(5)若将果汁加热后做此实验,会发现加碘的淀粉溶液不会变色,这说明 。
(6)如果人体长期缺乏维生素C,可能会患 ,因此我们要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
【答案】(1)蓝 (2)设置对照实验 (3)2 (4)草莓 (5)高温会破坏维生素C (6)坏血病
【分析】维生素C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维持骨肌肉和血液的正常生理作用,增长抵抗力,缺乏维生素C时患坏血症(牙龈出血)、抵抗力下降等,水果、新鲜蔬菜含有较多的维生素C。维生素C的特性是:能使紫色的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详解】(1)淀粉遇到碘变蓝色,我们经常用碘液来鉴定是否有淀粉存在。(2)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因此①加入蒸馏水的目的是设置对照组,与②号试管形成对照实验。(3)科学探究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其中一个因素(要研究的因素),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因此,②③加入的果汁量应为2mL。(4)“维生素C能使加碘的淀粉溶液褪色,且维生素C浓度越高,褪色现象越明显”。因此,30分钟后,②号试管内溶液颜色比③号浅很多,由此说明草莓中的维生素C含量更高。(5)维生素C的结构不稳定,受热易分解,经过加热或高温后会被破坏,无法正常提供人体所需要的维生素,就丧失了原来的营养价值。因此,一般的水果还是要生吃,才会体现出它们的效果,在平时的生活饮食中,要注意一些烹调方式,避免维生素的流失。(6)维生素C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维持骨肌肉和血液的正常生理作用,增长抵抗力,缺乏维生素C时患坏血症(牙龈出血)、抵抗力下降等,水果、新鲜蔬菜含有较多的维生素C。
8.某小组的同学尝试测定一粒核桃仁中含有的能量.首先,取一粒核桃仁,称其重量为5克,切取一部分用做实验材料,称其重量为0.5g,然后,组装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用点燃的核桃仁给锥形瓶中的水加热,水量多少合适呢?水量过多,温度变化过小,不易读数;水量过少,则可能出现 现象,从而造成较大的误差.所以,将水量定为20毫升。
(2)该实验设置中,放置易拉罐的目的是 。
(3)要获得较为准确的测量结果,什么时候将燃烧后的核桃仁从锥形瓶下移开,并记录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呢?经过讨论,形成了以下三种不同意见,其中最为科学合理的是______(填字母)。
A.火焰熄灭时 B.核桃仁灰烬凉透时 C.温度计显示的温度不再升高时
(4)已知1毫升水每升高1℃,需要吸收4.2焦的能量,测定锥形瓶中水的温度升高了10℃,请计算这粒核桃仁中含有的能量(不考虑能量散失造成的误差) 焦。
(5)从这粒核桃上再取相似大小的两块,分别用相同的装置、同样的做法重复测量,计算出这粒核桃仁中含有的能量分别是8544焦、8610焦。根据这三次计算的结果,确定最接近这粒核桃仁含有能量真实的数值是 。
【答案】(1)沸腾
(2)防止热量散失
(3)C
(4)8400
(5)8518焦
【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种子的成分包括有机物(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和无机物(水和无机盐)。有机物含有碳,能够燃烧;而无机物一般不含有碳,不能燃烧。
(3)为了尽量减少实验结果的误差,设置重复组的必要性。
【详解】(1)在测定一粒核桃仁中含有的能量实验中,水量的选择至关重要。水量过多会导致温度变化过小,不易准确读数;而水量过少则可能出现水沸腾现象。水沸腾会吸收大量热量,但温度却保持不变,这将导致我们无法准确测量核桃仁释放的全部能量,从而造成较大的误差。因此,将水量定为20毫升是一个合适的选择。(2)在该实验设置中,放置易拉罐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热量散失。易拉罐能够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减少热量的对外传递,从而确保我们能够更准确地测量核桃仁释放的能量。(3)A.火焰熄灭时,还有余热,此时若及时计数,会导致数据偏低,A不符合题意。 B.核桃仁灰烬凉透时,由于这一过程热量的散失,会导致数据偏低,B不符合题意。 C.温度计显示的温度不再升高时,说明不再有热量产生,此时记录数据比较科学,C符合题意。 故选C。(4)已知1毫升水每升高1℃,需要吸收4.2焦的能量。测定锥形瓶中水的温度升高了10℃,请计算这粒核桃仁中含有的能量:=8400焦。(5)为了尽量减少实验结果的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因此应该设置重复实验(或重复组),多做几次,然后取平均值。即(8400+8544+8610)÷3=8518(焦)。
考点2 消化与吸收
1.直接被吸收的物质:小分子物质,如水、无机盐、维生素等
经分解后再被吸收的物质:大分子物质,如淀粉、蛋白质、脂肪等
2.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可以被细胞吸收的物质的过程叫作消化。
3.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的。
4.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作用: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等
5.消化腺可分为外消化腺(唾液腺、胰腺、肝脏)和内消化腺(胃腺、肠腺);作用:分泌消化液
6.淀粉→麦芽糖→葡萄糖(开始于口腔,终于小肠);蛋白质→氨基酸(开始于胃,终于小肠)
7.消化过程包括两方面:一是将食物切断、磨碎,与消化液充分混合(物理性消化);二是食物中分子较大的有机物在消化酶的作用下,分解为能被细胞吸收的小分子有机物(化学性消化)。
8.吸收:食物成分(水、无机盐、维生素等)或其消化后的产物(葡萄糖、氨基酸等),通过消化道进入血液的过程。
9.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特点:
最长,一般5----6米长;
内表面具有皱襞和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
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绒毛壁和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的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种结构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
(4)有各种消化液,含消化液的种类最多,含量也最多。
10.探究试验:口腔对馒头(或米饭)的消化作用(见书79—80页)
①馒头碎屑与唾液放入1号试管中充分搅拌 (对照组)
②馒头碎屑与清水放入2号试管中充分搅拌 (实验组)
③将馒头块与唾液放入3号试管中不搅拌 (实验组)
①②相比变量是“唾液”;①③相比变量是“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
实验结论:淀粉在口腔中的消化与唾液的分泌,以及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都有关系。
1.下列关于消化系统及其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①为口腔,此处消化淀粉的关键是含有唾液淀粉酶
B.②为胃,其中胃腺分泌的消化液有助于消化蛋白质
C.③为小肠,此处发生的物理消化只有小肠的蠕动
D.大部分营养物质在④处被吸收后进入循环系统
【答案】C
【分析】题图中:①是口腔,②是胃,③是大肠,④是小肠。
【详解】A.①为口腔,口腔中唾液腺分泌的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将淀粉初步分解为麦芽糖,A正确。B.②为胃,胃腺分泌的胃液中含有胃蛋白酶,胃蛋白酶能对蛋白质进行初步消化,有助于消化蛋白质,B正确。C.③为大肠,不是小肠。而且小肠处发生的物理消化除了小肠的蠕动,还有分节运动等,通过这些运动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C错误。D.④为小肠,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场所,大部分营养物质在小肠处被吸收后进入循环系统,D正确。故选C。
2.下图为生物兴趣小组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号和②号试管对照,可以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
B.滴加碘液后,③号试管变蓝,①号和②号试管不变蓝
C.该实验证明唾液能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D.放在37℃温水中是模拟人体口腔的温度,唾液淀粉酶活性较强
【答案】D
【分析】(1)唾液腺的开口在口腔,唾液腺能分泌唾液,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够将淀粉初步消化为麦芽糖。(2)淀粉遇到碘液会变蓝,麦芽糖遇到碘液不会变蓝。(3)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高温可能会使酶失去活性,低温会使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在37℃左右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最强。
【详解】A.①号试管加入清水,②号试管加入唾液,但①号是馒头碎屑且充分搅拌,②号是馒头块且不搅拌,存在两个变量(唾液和馒头状态),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不能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A错误。B.③号试管中,唾液淀粉酶在适宜条件下将馒头中的淀粉分解,滴加碘液后不变蓝;①号试管加入清水,没有唾液淀粉酶,淀粉不能被分解,滴加碘液后变蓝;②号试管虽然有唾液,但馒头块没有充分与唾液接触,部分淀粉未被分解,滴加碘液后也会变蓝,B错误。C.该实验只能证明唾液能使馒头中的淀粉发生变化,但不能直接证明分解产物就是麦芽糖,需要进一步的实验检测才能得出是麦芽糖,C错误。D.人体口腔温度大约是37℃,把试管放在37℃温水中,是模拟人体口腔的温度,在此温度下唾液淀粉酶活性较强,能更好地发挥对淀粉的消化作用,D正确。故选D。
3.图中的曲线表示淀粉、蛋白质、脂肪在消化道中被消化的程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曲线Ⅰ代表淀粉的消化程度
B.a、c分别代表的器官是口腔和胃
C.蛋白质化学性消化的起始部位是d
D.脂肪在器官d中最终被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
【答案】C
【分析】题图中,横坐标表示各段消化道,其中a是口腔,b是咽和食道,c是胃,d是小肠,e是大肠;曲线Ⅰ表示淀粉的消化过程,曲线Ⅱ表示蛋白质的消化过程,曲线Ⅲ表示脂肪的消化过程。
【详解】A.淀粉在口腔中开始被消化,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部分淀粉被分解为麦芽糖,进入小肠后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成葡萄糖。从图中可以看出,曲线Ⅰ从口腔(a)开始下降,即开始被消化,在小肠(d)内被消化完,所以曲线Ⅰ代表淀粉的消化程度,A正确。B.由消化道的顺序可知,a是口腔,食物从口腔进入咽和食道(b),然后进入胃(c)。所以a、c分别代表的器官是口腔和胃,B正确。C.蛋白质在胃中开始被消化,胃腺分泌的胃液中含有胃蛋白酶,可把蛋白质分解成多肽。而d代表小肠,小肠是蛋白质最终被彻底消化成氨基酸的部位,但不是化学性消化的起始部位。所以蛋白质化学性消化的起始部位是c胃,而不是d小肠,C错误。D.脂肪只在小肠(d)内被消化,首先在胆汁的作用下被乳化成脂肪微粒,然后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最终被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D正确。故选C。
4.肠道显微胶囊是一种用于诊断胃肠道疾病的可吞咽式小型设备(图1),可在短时间内捕捉到消化道的三维图像。结合图2判断,下列正确的是( )
A.显微胶囊到达小肠病灶的路径:口腔→咽→食道→胃→胰腺→小肠
B.显微胶囊可进入结构②,②分泌的消化液中不含消化酶
C.显微胶囊可进入结构④,④内有将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的胃液
D.显微胶囊可进入结构⑥,⑥内有肠液、胰液、胆汁
【答案】D
【分析】题图中:①食道(食管),②肝脏,③大肠,④胃,⑤胰腺,⑥小肠。
【详解】A.显微胶囊到达小肠病灶的路径应该是口腔→咽→食道→胃→小肠,胰腺不属于消化道,不在其经过路径上,A错误。B.②是肝脏,肝脏位于消化道外,显微胶囊不能进入肝脏。肝脏分泌的胆汁中不含消化酶,B错误。C.显微胶囊可进入④胃,胃内有胃液,胃液中的胃蛋白酶能将蛋白质初步分解为多肽,而不是氨基酸,C错误。D.小肠内有肠腺,肠腺分泌肠液;胰腺分泌的胰液通过胰管输送到小肠内,肠液和胰液中含有消化脂肪、蛋白质和糖类的酶;胆管输送胆汁到小肠内,胆汁无消化酶。因此,小肠内的消化液中含有肠液、胰液、胆汁等多种消化液。结合题图可知,显微胶囊可进入结构⑥小肠,⑥小肠内有肠液、胰液、胆汁,D正确。故选D。
5.如图甲表示与小肠相通的消化腺,图乙表示小肠的结构特点,其中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叙述错误的是( )
A.小肠中含3种消化液,利于食物的消化
B.若图甲中A处阻塞,可能影响脂肪的消化
C.小肠绒毛壁很薄,有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
D.皱襞和绒毛扩大了小肠的表面积,利于吸收
【答案】C
【分析】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与其相适应的特点是:小肠很长,约5~6米,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皱襞和小肠绒毛,使小肠的消化吸收面积大大增加,小肠绒毛壁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而且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组成,这些结构特点有利于小肠吸收营养物质。小肠内有肠腺,分泌的肠液,胰腺分泌的胰液及肝脏分泌的胆汁都进入小肠,肠液和胰液含有多种消化酶,能消化多种食物;胆汁中不含消化酶,但能促进脂肪的消化,这些结构特点有利于小肠消化营养物质。
【详解】A.小肠内有肠腺,肠腺能分泌肠液,同时胰腺分泌的胰液以及肝脏分泌的胆汁也都会进入小肠。并且肠液和胰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能够消化多种食物,所以小肠含3种消化液,利于食物的消化,A正确。 B.肝脏位于消化道外,它分泌的胆汁首先会储存在胆囊中,然后通过A胆管流入小肠的起始部位十二指肠,进而进入小肠,胆汁能够参与脂肪的消化,可将脂肪乳化为脂肪微粒。所以,若A处阻塞,胆汁无法正常流入小肠,就可能影响脂肪的消化,B正确。 C.小肠绒毛壁很薄,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而且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壁同样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组成,这些结构特点主要是有利于小肠吸收营养物质,而不是有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C错误。 D.小肠内表面存在许多皱襞和小肠绒毛,这使得小肠的消化吸收面积大大增加,这种结构特点既有利于食物的消化,也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D正确。 故选C。
6.小麦是烟台的主要粮食作物,我们吃的面粉就来自小麦。面粉中除淀粉外还富含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钾、锌、镁、钙)等,面粉是否越白越好 某研究所分析了取自同种小麦三个不同部位的面粉样品,颜色和营养素成分如表:
样品 颜色 维生素(mg/100g) 无机盐(μg/g) 蛋白质(%)
B1 B2 B6 钾 镁 钙 锌
1号 最白 0.07 0.01 0.06 1201 155 178 4845 11.8
2号 次白 0.17 0.02 0.06 1407 254 212 7155 12.9
3号 最暗 0.27 0.02 0.07 1626 355 237 9220 14.1
(1)如图模拟淀粉在消化道中的消化过程,图中“剪刀”模拟的是 ,图中B代表的物质是 ,这种消化过程属于 。
(2)我们吃馒头时,会感觉到越嚼越甜,请说出其中的道理: 。
(3)淀粉被食用后最终的消化场所是 ,写出两条该场所与消化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
(4)下侧为小麦粒的不同取粉部位图,对于上面表格数据分析正确的是_____(选填序号)。
A.取粉部位越靠近外侧,颜色越暗
B.维生素在三种样品中的含量为最白>次白>最暗
C.无机盐在麦粒内的含量与其所在部位有关
D.蛋白质是小麦粉最主要的营养物质
(5)面粉是否越白越好 从平衡膳食的角度,你对父母购买面粉的建议是 。
【答案】(1) 唾液淀粉酶/淀粉酶 麦芽糖 化学性消化
(2)馒头中的淀粉会被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分解为麦芽糖,麦芽糖具有甜味
(3) 小肠 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增大了消化的面积﹔小肠内有许多种消化液
(4)AC
(5)面粉不是越白越好,建议买颜色较暗的面粉,营养物质含量丰富
【分析】(1)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既有物理性消化又有化学性消化。物理性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通过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胃肠的蠕动,把大的食物颗粒变为小的食物颗粒,物质成分没有发生变化。化学性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在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下被分解的过程,物质成分发生了变化。
(2)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由于小肠中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酶,因此,淀粉等糖类物质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为葡萄糖。
(3)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这是与小肠的结构特点相适应的:小肠长约5~6m,小肠内具有肠液、胰液和胆汁等多种消化液;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增大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有利于营养物质被吸收。
(4)小麦中主要含有淀粉除此之外还有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等。
(5)为了做到合理营养,我国的营养学家将食物分为五类,并形象地设计成“平衡膳食宝塔”,提倡城乡居民每天均衡地吃这五类食物(米面等主食、蔬菜水果、鸡鱼肉蛋、奶制品豆制品、油脂类),以避免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
【详解】(1)淀粉是大分子物质,需要消化才能被吸收。淀粉在口腔中被唾液淀粉酶分解为麦芽糖,然后在小肠中彻底被消化为葡萄糖才能被吸收。因此图中“剪刀”模拟的是唾液淀粉酶(淀粉酶),图中B代表的物质是麦芽糖。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既有物理性消化又有化学性消化。化学性消化是指食物在消化道内在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下被分解的过程,物质成分发生了变化,淀粉的消化过程都是化学性消化。因此,图示消化过程属于化学性消化。(2)馒头主要含有淀粉,淀粉可以被唾液淀粉酶分解为麦芽糖。淀粉没有甜味,麦芽糖有甜味。因此我们吃馒头时,会感觉到越嚼越甜,原因是馒头中的淀粉会被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分解为麦芽糖,麦芽糖具有甜味。(3)淀粉最终的消化场所是小肠,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小肠有多个特点利用消化,如:小肠很长;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增大了消化的面积﹔小肠内有许多种消化液等。(4)根据表中数据及小麦粒的不同取粉部位图来看,取粉部位越靠近外侧,面粉颜色越暗;维生素在三种样品中的含量为最暗>次白>最白;无机盐在麦粒内的含量与其所在部位有关;小麦的主要营养物质是淀粉。故选AC。(5)从分析的结果来看,面粉并不是越白越好,1号最白,3号最暗,但3号中各营养物质含量最多。因此面粉不是越白越好,建议买颜色较暗的面粉,营养物质含量丰富。
7.春季小孩肺炎高发,主要症状为流鼻涕、干咳和发高热。人体在发烧的时候,体温升高,消化功能减弱,有人猜测这可能是因为高温影响了体内的消化酶。为探究高温是否会抑制消化酶的作用,同学们进行了以下实验设计,请结合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处理方法 买验组号
1号 2号 3号
加入液体 2毫升1%淀粉溶液 A 2毫升1%淀粉溶液
预热5分钟 37℃水浴 40℃水浴 沸水浴
加入嚼液 2毫升 2毫升 2毫升
保温10分钟 37℃水浴 40℃水浴 沸水浴
冷却后进行淀粉检测 滴加2~3滴碘液 滴加2~3滴碘液 滴加2~3滴碘液
实验现象 液体不变蓝色 ? 液体变蓝色
(1)本设计使用唾液进行实验,因为唾液中含有 酶,该酶的作用是能将淀粉分解为 。
(2)本实验的变量是 ,实验中设计1号试管的作用是 ,该实验在试管中进行,试管模拟的是消化道中的 (填人体器官名称)。
(3)A试管中应该加入的液体为 ,这样做的目的是 。
(4)上述实验的合理假设是高温会 (填“抑制”或“促进”)淀粉酶的作用。
(5)若假设成立,2号试管的实验现象应为 。
【答案】(1) 唾液淀粉 麦芽糖
(2) 温度 对照 口腔
(3) 2毫升1%淀粉溶液 控制单一变量
(4)抑制
(5)液体变蓝色
【分析】(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是对照组。
(2)淀粉遇到碘液会变蓝,麦芽糖遇到碘液不会变蓝。
(3)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高温可能会使酶失去活性,低温会使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在37℃左右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最强。
【详解】(1)唾液腺的开口在口腔,唾液腺能分泌唾液,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够将淀粉初步消化为麦芽糖。本设计使用唾液进行实验,因为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该酶的作用是能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2)探究高温是否会抑制消化酶的作用?本实验的变量是温度,其他的实验条件保持相同,有利于控制实验的变量,实验中设计1号试管的作用是对照,该实验在试管中进行,试管模拟的是消化道中的口腔。
(3)通过(2)分析可知,A试管中应该加入的液体为2毫升1%淀粉溶液,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这 样得出的实验结果更加科学合理。
(4)唾液淀粉酶需要适宜的温度,温度过高或过低会影响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最适宜的温度是37℃,模拟口腔内的温度,2号试管内的温度过高,3号试管内的温度过低,均不利于唾液淀酶发挥活性,所以上述实验的合理假设是高温会抑制淀粉酶的作用。
(5)若假设成立,2号试管的实验现象应为液本变蓝色,因为温度过高,会影响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淀粉没有被消化,滴加碘液会变蓝色。
考点3 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
1.合理营养是指全面而平衡的营养。“全面”是指摄取的营养物质(六类营养物质和膳食纤维)的种类要齐全“平衡”是指摄取的各种营养物质的量要合适(不多也不少,比例适当),与身体的需要保持平衡。
2.中国营养学会制订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将食物分为五类,用“平衡膳食宝塔 ”来表示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
3.“平衡膳食宝塔”中五类食物(按摄取量从多到少)依次是:谷类和薯类、蔬菜和水果、动物性食物、奶及奶制品与大豆及坚果类、盐和油
4.涉及食品安全的几种情形:不食有毒的蘑菇等食品、不吃发的食物、禁止违法食用野生动物、关注食品中过敏原提示信息、聚餐使用公筷、公勺等。
5.在保证合理营养、食品安全的同时,我们应当节约每一粒粮食,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1.2024年5月20日是第35个中国学生营养日。如图为中国居民的“平衡膳食宝塔”,以下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早、中、晚三餐的能量摄入比例为3:4:3
B.Ⅰ层食物富含糖类,每日需要量最多
C.有牙龈出血现象的人可适当增加Ⅱ层食物摄入量
D.Ⅲ层食物能提供丰富的蛋白质,是主要的能量来源
【答案】D
【分析】(1)合理膳食指的是由食物中摄取的各种营养素与身体对这些营养素的需要达到平衡,既不缺乏,也不过多。根据平衡膳食宝塔,均衡的摄取五类食物。合理营养还包括合理的用膳制度和合理的烹调方法,烹调时要注意低盐、低脂肪,并少放味精等。每天要一日三餐,定时定量,不挑食,不偏食,早餐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每天摄入的总能量中,早、中、晚三餐比例为3:4:3,缺乏某些营养素会引起营养缺乏病。(2)图中的第一层谷类中主要含有淀粉,第二层蔬菜水果中主要含有维生素,第三层鱼、肉、蛋中主要含有蛋白质,第四层奶类和豆类中主要含有蛋白质,第五层油脂类主要含有脂肪。
【详解】A.由分析可知,每天摄入的总能量中,早、中、晚三餐比例为3:4:3,故A正确。B.根据“平衡膳食宝塔”的建议,每日摄取量最多的应为第Ⅰ层食物,因该层食物富含淀粉,故B正确。C.维生素C可预防坏血病、牙龈出血等病,Ⅱ层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中含较多的维生素C,所以有牙龈出血现象的人可适当增加Ⅱ层食物摄入量,故C正确。D.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人体的生长发育、组织的更新等都离不开蛋白质;Ⅲ层食物能提供丰富的蛋白质,但是蛋白质并不是主要的能量来源,糖类是人体最主要的能量来源,故D错误。故选D。
2.学习了有关合理营养的知识后,四位同学分别设计的午餐食谱如下,其中不合理的是( )
A.炒油菜、糖醋排骨、鸡蛋糕、馒头
B.青椒肉丝、清蒸鲈鱼、炒青菜、米饭
C.椒盐鸡腿、炸薯条、五香牛肉、可乐
D.西红柿炒鸡蛋、凉拌黄瓜、青椒肉丝、面条
【答案】C
【分析】合理膳食指的是由食物中摄取的各种营养素与身体对这些营养素的需要达到平衡,既不缺乏,也不过多。根据平衡膳食宝塔,均衡的摄取五类食物。合理营养还包括合理的用膳制度和合理的烹调方法,烹调时要注意低盐、低脂肪,并少放味精等。每天要一日三餐,定时定量,不挑食,不偏食,早餐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每天摄入的总能量中,早、中、晚三餐比例为3:4:3。
【详解】A.炒油菜属于蔬菜类,能提供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等;糖醋排骨含有蛋白质、脂肪等;鸡蛋糕富含蛋白质;馒头主要提供碳水化合物。该食谱包含了谷类(馒头)、肉类(排骨)、蛋类(鸡蛋糕)、蔬菜类,营养较为全面,符合合理营养的要求,A正确。B.青椒肉丝中青椒是蔬菜,提供维生素等,肉丝提供蛋白质;清蒸鲈鱼富含优质蛋白质;炒青菜提供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米饭是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来源。食谱包含了主食、荤素搭配的菜肴,营养成分多样,能满足青少年午餐营养需求,B正确。C.椒盐鸡腿、五香牛肉都属于肉类,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炸薯条属于油炸食品,热量高且营养相对单一;可乐属于含糖饮料,糖分高。该食谱缺乏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食物,营养不均衡,且油炸食品和高糖饮料过多,不利于青少年健康,C错误。D.西红柿炒鸡蛋中西红柿是蔬菜,鸡蛋提供蛋白质;凉拌黄瓜属于蔬菜类;青椒肉丝中青椒是蔬菜、肉丝提供蛋白质;面条是碳水化合物。食谱涵盖了主食、蔬菜和蛋白质类食物,营养搭配较为合理,D正确。故选C。
3.夜盲症患者常表现为夜晚看不清周围的环境,同时皮肤也干燥。为了改善身体状况,患者应该在饮食中增加哪类食物( )
A.肥肉和花生 B.牛奶 C.米饭 D.胡萝卜和猪肝
【答案】D
【分析】食物中含有糖类、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水、无机盐等营养物质,不同的营养物质有着不同的作用。维生素的种类有很多,其中维生素A能促进人体正常发育,增强抵抗力,维持人的正常视觉,缺乏维生素A时会引起夜盲症、皮肤干燥、干眼症等症状。
【详解】A.肥肉和花生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是脂肪,因此饮食中增加肥肉和花生不能预防夜盲症,故A不符合题意。B.牛奶中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是蛋白质,因此饮食中增加牛奶不能预防夜盲症,故B不符合题意。C.夜盲症是由于缺乏维生素A导致的。米饭中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是糖类(淀粉),因此饮食中增加米饭不能预防夜盲症,故C不符合题意。D.胡萝卜中含有大量的胡萝卜素,在人体内可以转化成维生素A;猪肝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A,因此饮食中增加胡萝卜和猪肝能够预防夜盲症,故D符合题意。故选D。
4.在超市选购绿色食品时,我们要关注的标志是( )
A. B. C. .
【答案】B
【分析】绿色食品是对产自于良好生态环境的,无污染、安全、优质的食品的总称,绿色食品分为A级和AA级两类。
【详解】A.由图可以看出,图示为“无公害农产品”标志,故A错误。B.图示为“绿色食品”标志,由三部分构成,即上方的太阳,下方的叶片和中心的蓓蕾,象征自然生态;颜色为绿色,象征着生命、农业、环保;图形为正圆形,意为保护。AA级绿色食品标志与字体为绿色,底色为白色;A级绿色食品标志与字体为白色,底色为绿色,故B正确。C.由图可以看出,图示为质量安全的标识,故C错误。D.由图可以看出,图示为“中国环境标志”十环认证,故D错误。故选B。一些媒体报道“吃长黑斑的红薯会引起食物中毒”,但有的人说:“长黑斑的红薯可以吃,是安全的”。吃长黑斑的红薯是否安全呢?某生物小组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如下探究,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该探究实验
5.【实验器材】未长黑斑的红薯、长黑斑的红薯、小白鼠若干、两个一样且空间足够大的铁笼等。
(1)于甲、乙铁笼中。
②甲组饲喂适量未长黑斑的红薯,乙组饲喂 (选填“等量”或“过量”)长黑斑的红薯。
③观察并记录甲、乙两组小白鼠的生长状况。
【预测实验结果和结论】
(2)若 组小白鼠的生长状况较差甚至死亡,则说明吃长黑斑的红薯会引起食物中毒。若 ,则说明吃长黑斑的红薯不会引起食物中毒。
【交流和反思】
(3)该生物小组每组只选取了一只小白鼠进行实验, (选填“能”或“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因为 。
【答案】(1)等量
(2) 乙 甲、乙两组小白鼠都生长良好
(3) 不能 小白鼠的数量太少,实验偶然性大
【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探究实验的原则:设置对照组;变量具有唯一性。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详解】(1)一组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且只能以所研究的条件为变量,其它条件应相同。这样便于排除其他条件干扰实验。因此甲组饲喂适量未长黑斑的红薯,乙组饲喂等量长黑斑的红薯。(2)预测实验结果和结论:乙组饲喂等量长黑斑的红薯,若乙组小白鼠的生长状况较差甚至死亡,则说明吃长黑斑的红薯会引起食物中毒。若两组小白鼠的生长状况无明显差异,则说明吃长黑斑的红薯不会引起食物中毒。(3)该生物小组每组只选取了一只小白鼠进行实验,小白鼠的数目过少,会增大实验的偶然性,导致实验结论可信度不高。
6.辣条因味道重气味香、颜色鲜艳、价格低廉而深受广大中小学生的喜爱。而2019年“3·15晚会”中曝光的辣条问题,却令大家触目惊心。谁曾想到在校园内十分火爆的辣条存在着食品安全隐患,生产地址虚标、无生产日期、无SC食品安全认证等问题层出不穷。某兴趣小组想要以小白鼠为研究对象设计一个实验,探究辣条是否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他们进行了如下实验:
组别 实验材料 每次投放等量的鼠粮 1个月以后结果
甲组 各1只大小、生长情况、健康状况、活动能力基本相同的小白鼠 普通鼠粮加水研磨,再用微波炉烘干 活动能力正常
乙组 普通鼠粮加水与辣条(无SC食品安全认证)一起磨碎,再用微波炉烘干,制成掺入辣条的鼠粮(大小形状与原鼠粮一致) 活动能力弱
(1)该实验的变量是 ,设置甲组的目的是 。
(2)该实验方案有一处不合理的地方,请指出来并加以改进: 。
(3)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 。
(4)由上述实验,请你给中小学生提出一条建议: 。
【答案】 辣条(或不合格的辣条) 作对照 小白鼠的数量太少,容易出现偶然性、应改为5只 (不合格的)辣条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平时应该少吃或不吃辣条(答案合理即可)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实验探究辣条是否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所以变量应该是辣条,因此在设计对照组时必须遵辣条是唯一的变量这一原则来进行设计,否则实验设计就会不科学合理。
【详解】(1)由图表中可以看到甲、乙两组每次投放等量的鼠粮,甲组投放普通鼠粮,乙组投放掺入辣条的鼠粮,其余条件相同,因此该实验的变量是辣条。实验组是变量有变化的一组,对照组是变量没有变化的一组(条件正常)。甲、乙两组实验中,起对照作用的是甲组。设置甲组的目的是与乙组进行对照,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又可增加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2)在实验中,甲乙两组的实验对象各有1只,小白鼠的数量太少容易出现偶然性,因此应将小白鼠的数量增加为5只。(3)1个月以后,甲组活动能力正常,乙组活动能力弱,由此得出的结论是:辣条会对小白鼠身体造成伤害。(4)经常吃辛辣食物,会对胃肠造成一定的刺激,影响身体健康,应该合理饮食,平时应该少吃或者不吃辣条。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