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大家都来学化学 单元提升卷 (答案) 2024-2025科粤版(2024)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大家都来学化学 单元提升卷 (答案) 2024-2025科粤版(2024)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大家都来学化学
单元提升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题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 近年来,我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下列科技成果中,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
A.神舟飞船发射轨道的设定
B.研究北斗卫星的运动情况
C.利用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
D.无人机在各个领域的广泛使用
2.下列与实验有关的图标中,表示实验中会用到明火的是(  )
3.《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其中记载的下列工艺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纺纱织布 B.伐木制舟
C.白土烧瓷 D.甘蔗榨汁
4.哈尔滨的火爆出圈,迎来了五湖四海的游客参观游玩,在以下的热门活动中,与物质化学性质相关联的一项是(  )
A.吃火锅 B.切冻梨
C.赏冰雕 D.玩冰雪
5.规范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障,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INCLUDEPICTURE"25kqj-2a.tif" INCLUDEPICTURE "D:\25秋\9化科学\25kqj-2a.tif" \* MERGEFORMATINET A.取用固体粉末 INCLUDEPICTURE"25kqj-2b.tif" INCLUDEPICTURE "D:\25秋\9化科学\25kqj-2b.tif" \* MERGEFORMATINET B.倾倒液体
INCLUDEPICTURE"25kqj-2c.tif" INCLUDEPICTURE "D:\25秋\9化科学\25kqj-2c.tif" \* MERGEFORMATINET C.给液体加热 INCLUDEPICTURE"25kqj-2d.tif" INCLUDEPICTURE "D:\25秋\9化科学\25kqj-2d.tif" \* MERGEFORMATINET D.处理实验废液
6.某同学点燃硫时闻到一股刺鼻的气味,该同学打算用澄清石灰水检验该气体的成分。这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问题
B.形成假设
C.设计并实施实验
D.形成结论,建构模型
7.下列实验操作或处理方式错误的是(  )
A.若眼睛里溅入了稀酸或稀碱溶液,要立即用水冲洗(切不要用手揉眼睛)
B.选用量程为50 mL的量筒量取45 mL液体
C.用天平称量没有腐蚀性的试剂时,可将试剂直接放在托盘里称量
D.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应竖直在仪器口上方
8.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发热病人用酒精擦拭身体降温
B.用铜丝作导线
C.用石墨作铅笔芯
D.天然气用作生活中的燃料
9.用量筒量取液体时,某同学操作如下:将量筒放平稳,面对刻度,仰视液体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10 mL,倾倒出一部分液体,又俯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2 mL,这位同学倒出液体的体积(  )
A.大于8 mL B.小于8 mL
C.等于8 mL D.无法判断
10.某化学兴趣小组通过微型实验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用数字化实验监测密闭容器内蜡烛燃烧时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含量的变化,形成三条曲线,如图3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如图1所示用注射器抽气并振荡,可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含量变化对应的曲线分别是a和c
C.当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继续燃烧
D.此微型实验可探究得出蜡烛燃烧后的部分产物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6小题,共50分)
11.(5分)可以利用物质的性质鉴别下列物质,请写出利用的具体性质。
(1)酒精和水:____________。
(2)厨房中的白糖和食盐:______________。
(3)酱油和醋:________________。
(4)铜丝和铝丝:________________。
(5)铁块和铝块(同体积):________________。
12.(8分)阅读下列科普材料,请回答相关问题。
生物质炭是一种富碳固态物质。它是由秸秆、树枝、菌渣等生物质废弃物在无氧或限氧环境中经高温热裂解产生。生物质炭一般呈碱性,用于农业生产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施入土壤后可以发生化学反应、中和土壤酸性;生物质炭还可以有效吸附土壤中的重金属,减少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目前国内外生物质炭生产技术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在小于500 ℃环境下的低温慢速热解,一类是在500 ℃~700 ℃的中温快速热解,一类是在700 ℃以上的高温闪速裂解。
(1)产生生物质炭的过程属于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生物质炭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_,生物质炭的用途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条)。
(3)对比三大类生物质炭生产技术,得出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12分)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基本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我能写出化学仪器名称及主要用途。
INCLUDEPICTURE"25kqj-3.tif" INCLUDEPICTURE "D:\25秋\9化科学\25kqj-3.tif" \* MERGEFORMATINET
写出①②③的名称: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④⑤的主要用途: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能写出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①实验室里熄灭酒精灯火焰时,应该用________盖灭;
②在实验室有些玻璃仪器是不能被加热的,如______________(写一个);
③在实验室里用量筒量取液体,读数时视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熟悉实验的安全知识,故我能处理实验发生的事故(将处理方法的相应字母填入括号中)。
①酒精失火(   ) ②割伤(   )
③烫伤(   ) ④吸入有毒气体(   )
A.立即用冷水冲洗烫伤处,再涂上烫伤膏
B.立即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并请医生处理
C.应立刻用湿布盖灭
D.要立即进行消毒、包扎处理
14.(5分)正确连接仪器装置是进行化学实验的重要环节,装置连接好后一般要检验其气密性,请回答下列问题。
INCLUDEPICTURE"25kqj-4.tif" INCLUDEPICTURE "D:\25秋\9化科学\25kqj-4.tif" \* MERGEFORMATINET
(1)连接仪器后,先______(填字母,下同),后______,观察到液面下导管口处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不漏气。
a.用手紧握试管外壁
b.把导管的一端伸入水中
(2)请你用理化知识解释导管口处有气泡冒出的原因:用手紧握试管外壁,使试管内温度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导致试管内压强___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外界压强。
(3)若装置气密性不好,要______(填字母)。
a.仔细找原因,如是否塞紧或更换胶塞
b.置之不理,继续进行实验
15.(10分)如图是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实验的示意图,试回答下列问题。
(1)夹持镁条的仪器是__________。点燃后的镁条应移至________(填仪器名称)上方,以防烫坏实验台。
(2)实验中伴随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能说明镁条燃烧发生了化学变化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
(3)写出此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利用镁条燃烧的现象,请举出镁的一种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10分)科学探究是我们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怎样开展化学科学探究呢?
(1)小明家有一批郁金香的盆栽,过去一直开红色花,现在却开出了紫色花,小明猜想这是土壤中缺水引起的,但经过一段时间补充水分后还是开紫色花。小明的实验结果与原来的猜想不相符,最好的处理方法是________(填字母)。
A.实验不成功,停止探究
B.修改实验过程,使之与猜想相符
C.修改结果,使之与猜想相符
D.重新建立猜想,进行实验探究
(2)仔细观察化学实验现象,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已知:一氧化碳气体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不可燃,且不支持燃烧;水具有灭火作用;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某同学用一干冷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的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珠,一会儿火焰逐渐变弱,移开烧杯后火焰又恢复正常。他想了想,于是又用一氧化碳做了相同的实验,也观察到了同样的火焰变化现象。
①对此,你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你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该同学所采用的验证方法是______(填字母);
A.实验 B.调查
C.上网查询 D.和同学讨论
④该同学用一氧化碳做相同的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20分)
17.(9分)小明最近对蜡烛燃烧、酒精燃烧等产生了兴趣,于是开始了系列实验。
(1)首先他发现两种物质的状态不同:蜡烛是________(填“固态”“液态”或“气态”,下同),酒精是________。
(2)分别点燃蜡烛和酒精灯,观察现象。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都有火焰产生 ②火焰都呈蓝色
③都发光、放热 ④都产生浓烟
⑤火焰都分为三层
(3)如图1,将木条分别迅速插入蜡烛火焰和酒精灯火焰中,片刻后取出,能观察到木条上有明显烧焦痕迹的位置是木条与火焰______(填“外焰”“内焰”或“焰心”)接触的位置,说明酒精灯的________温度最高。由此可知,实验室在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时,应________________。
INCLUDEPICTURE"24J-4.tif" INCLUDEPICTURE "D:\25秋\9化科学\24J-4.tif" \* MERGEFORMATINET
(4)实验中,小明还观察到蜡烛火焰周围的石蜡熔化为液态蜡油,部分蜡油沿蜡烛流淌并重新凝固成石蜡。试分析,石蜡在“熔化—凝固”过程中________(填“有”或“没有”)生成新物质。图2为结束实验时小明熄灭火焰的操作,其中错误的是________。
INCLUDEPICTURE"24J-5.tif" INCLUDEPICTURE "D:\25秋\9化科学\24J-5.tif" \* MERGEFORMATINET
(5)小明联想到妈妈在天然气灶上烧水时,常将水壶放在炉架上加热。于是他预测,炉架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11分)某同学发现铜受热后变黑,并对此进行探究。
【作出猜想】
猜想1:铜附着有黑色的烟灰;
猜想2:联想到镁条燃烧实验,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并实施实验】
实验方案 现象 结论
将铜片放于试管内加热 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洁净的布条擦拭已冷却的铜片的黑色部位 铜片的黑色部位黑色不能被布条擦掉
将长条的铜片放于塞有软木塞的试管内,先加热最左端,直到铜片不再变黑,再将火焰移至铜片最右端继续加热一段时间 铜片最左端变黑,铜片最右端经加热一段时间后不变黑 铜片最左端黑色物质是________,铜片最右端加热不变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成结论】写出铜片加热变黑的文字表达式,并在相应物质后面写出对应的化学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与迁移】
为进一步验证铜与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该同学利用数字化实验,将铜片放入密闭装置中加热(如图1所示),用传感器测得“氧气体积分数与时间”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
INCLUDEPICTURE"卷二改+2.tif" INCLUDEPICTURE "D:\25秋\9化科学\卷二改+2.tif" \* MERGEFORMATINET
(1)反应后恢复至室温,玻璃管内的气体压强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以上实验能证明铜与氧气发生反应的证据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1.C 2.B 3.C 4.A 5.A 6.C 7.C 8.D 9.A
10.B
二、11.(1)气味 (2)味道 (3)气味 (4)颜色 (5)质量
12.(1)化学
(2)呈碱性;有效吸附土壤中的重金属,减少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合理即可)
(3)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13.(1)烧杯;锥形瓶;酒精灯;用于测量液体体积;收集和贮存少量气体
(2)①灯帽 ②量筒
③应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3)①C ②D ③A ④B
14.(1)b;a (2)升高;高于 (3)a
15.(1)坩埚钳;陶土网
(2)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生成白色固体
(3)镁+氧气氧化镁 (4)作照明弹(合理即可)
16.(1)D
(2)①火焰为什么会逐渐变弱
②烧杯内氧气浓度降低(或热的二氧化碳聚集在烧杯中,合理即可)
③A ④排除水蒸气对实验的干扰
三、17.(1)固态;液态 (2)①③⑤
(3)外焰;外焰;用外焰加热 (4)没有;B
(5)使壶底与天然气外焰接触(合理即可)
18.【作出猜想】黑色物质是铜与氧气反应的产物
【设计并实施实验】①铜片变黑 ②黑色物质不是烟灰
③氧化铜;氧气在加热铜片最左端时被完全消耗,加热最右端时没有了氧气,不能生成氧化铜
【形成结论】铜(Cu)+氧气(O2)氧化铜(CuO)
【拓展与迁移】(1)减小
(2)铜片表面覆盖一层黑色物质;装置内的氧气体积分数减小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