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测试题(含解析)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单选题
1.“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此言论出自
A.林则徐 B.曾国藩 C.李鸿章 D.邓世昌
2.19世纪40年代,时人记载:“松、太利在梭布,较稻田倍蓗……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这一现象表明当时中国
A.自然经济开始缓慢瓦解
B.传统经济失去主导地位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近代民族工业遭遇困境
3.下图所示事件发生的背景是
A.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 B.《南京条约》签订时
C.鸦片战争期间 D.圆明园被烧毁
4.“列强的炮声惊醒了古老中华帝国的美梦,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中国近代史开始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1838年6月,黄爵滋在《严塞漏卮以培国本疏》中称:“鸦片之害,其终不能禁乎 臣谓非不能禁,实未知其所以禁也。夫耗银之多,由于贩烟之盛,贩烟之盛,由于食烟之众。无吸食,自无兴贩,无兴贩,则外夷之烟自不来矣。”由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清朝实行了严格的“海禁”政策 B.禁烟可以防控白银大量外流
C.禁烟应该首先重治吸食人员 D.吸食需求是鸦片之害的根源
6.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势力沿长江航线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最远可达
A.江西省
B.湖北省
C.陕西省
D.四川省
7.“他的宗教热忱与爱国情怀是联系在一起的。(他)的到来给太平天国后期较为沉闷的政局注人了新的观念和意识……代表了19世纪60年代以前国人在探索近代化道路方面的最高水准。”这段材料中的“他”应是
A.洪秀全 B.陈玉成
C.洪仁玗 D.李秀成
8.最能体现帝国主义进行资本输出,瓜分世界要求的条约是( )
A.《北京条约》 B.《辛丑条约》 C.《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9.观察下面新闻漫画,其中文字是“小小的,矮矮的小家伙跑到瓷器店里欺负中国人”。推测该漫画创作的背景可能是
A.甲午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抗日战争
10.下图为张之洞于1894年7月3日视察汉阳铁厂时拍摄的老照片。该照片
A.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环境污染的忧虑
B.可印证中国早期现代化尝试的成就
C.旨在坚定清军对日作战胜利的信心
D.折射出洋务派“易服改制”的壮志
11.历史文献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载体。下列历史文献,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④③①②
12.义和团运动的口号带有笼统排外性质,这是指
A.没有区别外来侵略和外来文明
B.没有正确区别外来侵略目的和结果
C.没有认清清政府的腐朽
D.具有反帝斗争的彻底性
13.有人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作为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
①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开始向资本输出为主转变
②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被彻底镇压
③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④列强侵华策略发生明显改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4.长期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说,人民群众的武装起义保全了帝国的领土完整,它们使外国列强慑于群众起义,特别是在经历了某一事件的恐怖以后,列强放弃了瓜分中国的希望。材料所评论的事件是
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15.梁启超曾提出,“民权斯固然矣,然民权非可以旦夕而成也……权之与智,相倚者也。今日欲伸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据此可知,梁启超认为
A.民主权利在中国难以推行 B.民主共和制是大势所趋
C.传统封建伦理应当被抛弃 D.开民智是兴民权的基础
16.下图是洋务运动时期某企业的中国工匠独立制造的“平远”号铁甲舰,其性能不亚于北洋舰队从国外购买的“远”字号战舰。该企业是
A.轮船招商局
B.福州船政局
C.耶松船厂
D.汉阳铁厂
17.甲午中日战争后,几乎每一个西方国家都认为“可以安然瓜分这个民族的国家”,但是义和团 运动以后,列强深感“凡有意开通中国之人,应须小心谨慎。团匪之事,即可取以为鉴”,转而 倡言“保全中国”,妄图实现“以华制华”的目的。这反映了义和团运动
A.促使列强对华政策发生了改变 B.“扶清灭洋” 口号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C.阻止了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步伐 D.使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18.孙中山在论及义和团运动时说:“义和团尚仅“一隅之民”,若其举国一心,则又岂义和团之可比哉。”孙中山此番言论旨在
A.强调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B.肯定义和团运动的反封建性
C.批判义和团运动的盲目性 D.解释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
19.1896年创刊的《时务报》,时人称其言论“惊心动魄,一字千……虽铁石人亦受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洋务官僚张之洞也认为《时务报》“识见正大,议论切要,足以增广见闻,激发士气”。据材料可知,《时务报》
A.得到了各阶层的普遍认可 B.宣传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C.控制了国内政治运动舆情 D.有利于激发国民抗争意识
20.戊戌变法之后,梁启超几变其政治理论,从“醉心民约之洋学生”到“自命时髦之旧官僚”,受众广泛。严复批评他:言论多变、无固定操守,是戊戌政变后中国乱象环生的罪魁祸首。梁启超也承认自己“性喜论议,信口辄谈,每或操觚,已多室阂”。梁启超几变政治理论主要原因是
A.梁启超性喜论议,性情所致 B.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C.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 D.君主立宪制不符合中国国情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对华贸易维持英国航船十万吨,而这又是可能大为扩张的,中国为英国制造业提供了一个销量庞大而又迅速扩张的市场,同时又为印度的出产提供销路,……。中国输出茶叶和生丝,……没有生丝,我们这一门极重要的,迅速增长的制造业便将大大地瘫痪了。……【因此,备忘录提呈人】以最迫切的心情恳请不列颠政府施展保护【英商的】威力,【我们认为】如果直接和中国政府接触,将会比通过广州那批低级官吏的迂腐而又腐化的中介更有效得多。”
——曼彻斯特商会上首相和外交大臣备忘录。1836年2月
(1)当时“对华贸易”中“印度的出产”指什么?这一“出产”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危害?
(2)当时中国确实“为英国制造业提供了一个销量庞大而又迅速扩张的市场”了吗?为什么?
(3)根据以上材料,英国商人认为“对华贸易”除了为“英国制造业”和“印度的出产”提供市场之外还有哪些价值?(不得照抄原文)
(4)英国政府后来是怎样“施展保护英商的威力”并“直接和中国政府接触”的?
(5)据你所学知识,英国商人由此从中国具体得到了哪些利益?
22.下表为清朝时期国内铜钱与白银兑换比率的数据,这一现象表明
时期 铜钱(文) 白银
18世纪末 780 1
19世纪30年代 1700 1
A.清朝对外贸易严重出超 B.清政府财政收入增加
C.鸦片输入危害社会经济 D.清朝封建专制的发展
三、论述题
23.1891年户部浙江司主事陈炽撰写《户部主事陈炽呈递出洋游历人员应行采访事宜节略》(节选),后文简称《节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天时第一 一、其国去赤道远近,南北极出地各若温度……十一、地动绕日之说确否。
人情第三 三、农、工、商、贾,何等之人最多……四、贫富若何,奢俭若何。
物产第四 一、其国之土产何物,与他国通商者几何种……
炮台第五 一、其国之炮台共若干座……陆路几座,水路几座……
兵船水雷第六 一、其国兵船数目多寡,配水师几何……
枪炮第七 二、其国之炮以何处为最大……
兵制战事第九 十六、其陆师之优劣较中国今日若何……
学堂第十 五、兵学、化学、光学、重学、绘画一切之学,是否分堂学习……
财赋第十一 一、其国每岁入款若干,出款若干……
四夷沿革第十五 一、其国在古为何国,与中国通否,是否向来朝贡之邦。
——摘编自张登德《陈炽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陈炽所撰的《节略》进行评析。
参考答案:
1.A
【详解】材料内容体现了“民族英雄”林则徐禁烟的坚定信念。故选A;BCD没有参与禁烟运动,排除。
2.A
【详解】依据材料中“吾村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由于外来商品的大量涌入,冲击了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国手工业棉纺织业逐渐衰败,自然经济开始缓慢瓦解,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缓慢瓦解,但尚未失去主导地位;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不是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D选项错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诞生于19世纪60、7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3.C
【详解】根据材料“1841年5月”“三元里”“四方炮台”等信息可以联想到鸦片战争期间,1841年5月占据广州四方炮台的英军到三元里抢掠,当地人民奋起防抗,即著名的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答案为C;1842年8月鸦片战争战败的中国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圆明园被毁是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ABD。
4.A
【详解】根据材料“列强的炮声”“中国近代史开始了”可知是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故A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与材料不符,排除B。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与材料不符,排除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材料不符,排除D。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的关键信息“列强的炮声”“中国近代史开始了”等,结合鸦片战争的相关内容即可知道正确答案。
5.A
【详解】材料只是涉及禁烟,而且是针对外夷之烟,不能印证当时的海禁政策是否严格,A符合题意,故选A;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禁烟可以防控白银大量外流、禁烟应该首先重治吸食人员、吸食需求是鸦片之害的根源,故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6.D
【详解】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中国被迫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帝国主义势力沿长江航线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最远可达四川省,故D正确;江西省、湖北省都不符合“最远”,排除AB;陕西省属于黄河流域,不符合“长江航线”,排除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势力沿长江航线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最远”,联系所学《马关条约》的内容分析解答。
7.C
【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依据材料“太平天国后期”、“新的观念和意识”、“探索近代化道路”及时间“19世纪60年代以前”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所以应选C项。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太平天国运动·《资政新篇》
【详解】
8.D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马关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这反映了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要求;《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等给日本,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欲望;随之进行的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这反映了帝国主义瓜分世界要求。由此可知,最能体现帝国主义进行资本输出,瓜分世界要求的条约是《马关条约》,D项正确;《北京条约》、《南京条约》均反映了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排除A、C项;《辛丑条约》的政治色彩浓厚,没有体现资本输出、瓜分世界的要求,排除B项。故选D项。
9.A
【详解】“小小的,矮矮的小家伙”指日本,“小小的,矮矮的小家伙跑到瓷器店里欺负中国人”指甲午中日战争,故A正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由美、英、德、法、日、意、俄、奥等八个国家组成的对大清帝国的武装侵略战争,不符合“小小的,矮矮的小家伙”,排除B;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不符合“小小的,矮矮的小家伙跑到瓷器店里欺负中国人”,排除C;从图片中国人穿着看是清朝的官服,抗日战争时期,清朝已经被推翻,D错误。
10.B
【详解】据材料,汉阳铁厂已建成投产,颇具规模,这是张之洞大力推进洋务运动的结果,故B项正确;AC两项从图片本身推导不出,排除AC项;D项不符合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原则,且与图片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1.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国图志》是1842年,《资政新篇》是1859年,《孔子改制考》是1898年,《民报》是1905年,所以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序正确的是①②③④,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12.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扶清灭洋”既是义和团运动的口号,也是义和团运动的指导思想,它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更体现了农民阶级较低的认识水平与斗争水平,不能正确区别外来侵略和外来的近代文明,因而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口号带有笼统排外性质。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扶清灭洋”正确的认识到了外来侵略的目的和结果;C选项不是其“笼统排外”的体现;D选项没有看到其“笼统排外”的落后的一面。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3.B
【详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签订《辛丑条约》促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体现出材料中“转折点”的信息,③正确;此时的列强侵华由原先资本输出改变为政治控制,④正确。①是甲午战争之后现象,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被彻底镇压说法错误,②错误,选择B项正确。
14.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让帝国主义认识到中国人民力量,“放弃了瓜分中国的希望”,从而“保全了帝国的领土完整”的是义和团运动,C项符合题意;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之后,英国等西方列强还是强占了香港等地,A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斗争对象是清政府,B项错误;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失败后,台湾被迫和祖国分离了半个世纪之久,D项不符合题意。
15.D
【详解】梁启超认为民权的实现要以启发民智为前提,由此可知,开民智是兴民权的基础,D项正确;梁启超并不否认民主权利在中国可行,排除A项;梁启超主张君主立宪而非民主共和,排除B项;C项在材料中并未提及,排除C项。故选D项。
16.B
【详解】根据“洋务运动时期某企业的中国工匠独立制造的‘平远’号铁甲舰,其性能不亚于北洋舰队从国外购买的‘远’字号战舰”,结合所学可知,福州船政局是洋务运动创办的军事工业,故B正确;轮船招商局是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企业,不符合“铁甲舰”“铁甲舰”,排除A;耶松船厂是英商在中国设立的船舶修造厂,排除C;汉阳铁厂,是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企业,不符合“铁甲舰”“铁甲舰”,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洋务运动时期某企业的中国工匠独立制造的‘平远’号铁甲舰,其性能不亚于北洋舰队从国外购买的‘远’字号战舰”,联系所学洋务运动的内容分析解答。
17.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义和团运动使列强认识到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被迫改变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野心,转而实施“以华治华”政策,促使列强对华政策发生了改变,A项正确;“扶清” 具有朴素的爱国主义色彩,“灭洋”具有笼统排外色彩,但与不符合世界发展潮流,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一定程度上抵制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步伐,不能阻止,排除C项;八国联军侵华使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排除D项。故选A项。
18.A
【详解】从材料信息可知,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仅“一隅之民”就产生这么大的影响,若全国一心,则会产生比义和团运动更大的影响,由此可见,孙中山此番言论旨在强调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涉及对义和团运动反封建性的评价,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对义和团运动盲目性的批判,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排除D项。
19.D
【详解】《时务报》“虽铁石人亦受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识见正大,议论切要,足以增广见闻,激发士气”。据材料可知,《时务报》起到了激发国民抗争意识的作用,故D正确;“各阶层的普遍认可”说法过于绝对,故A错误;材料未强调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故B错误;显然,该报助推了国内政治运动舆情,故C错误。
20.C
【详解】19世纪末,导致梁启超从“醉心民约”到“自命时髦”,政治理论不断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C项正确;个人“性喜论议”和近代以来“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都不是梁启超政治理论不断变化的主要原因,AB两项错误;君主立宪制不符合中国国情不是梁启超“几变”政治理论的主要原因,D项错误。
21.(1)印度的出产:鸦片。危害:社会道德破坏;社会经济破坏;损害人民健康。
(2)没有。原因:中国自然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特征,英国大量商品受到小农经济的抵制。
(3)价值:促进英国航运业发展;提供英国人生活必需的茶叶;提供丝织业的原料。
(4)措施:英国对华发展鸦片战争并逼迫中国签订《南京条约》。
(5)利益:获许进入五个通商口岸;中英协定关税。
【详解】(1)印度的出产:根据所学可知,当时英国在印度大量种植鸦片,因此印度出产指的是鸦片。危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输入中国,使得中国社会道德受到冲击,白银大量外流,经济遭到破坏,而且吸食鸦片严重损害人民身心健康。
(2)没有。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以小农经济为主,小农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因此英国难以打开中国市场。
(3)价值:根据材料“没有生丝,我们这一门极重要的,迅速增长的制造业便将大大地瘫痪了”可知,中国的生丝是英国纺织业的原料;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茶叶是英国百姓的日常饮品,因此中国茶叶的输出提供了英国生活必需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生丝和茶叶需要航运业的支持,因此会促进航运业的发展。
(4)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政府“施展保护【英商的】威力,【我们认为】如果直接和中国政府接触”的主要措施是对华发动鸦片战争,并且逼迫中国签订《南京条约》。
(5)利益:本题考查《南京条约》及附属条约的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通过这一系列条约,英国获许进入五个通商口岸;中英协定关税。
22.C
【详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末清朝时期国内铜钱与白银兑换比率较低,而19世纪30年代清朝时期国内铜钱与白银兑换比率急剧增长,白银价格增加,铜钱贬值,这是因为鸦片输入导致银贵钱贱,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外贸易,主旨是强调国内铜钱与白银兑换比率,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清政府财政收入状况,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经济,未涉及政治状况,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23.概括《节略》突出特点的角度作答。如:对出洋采访做出详尽建议;涉及西方自然地理、人文、军事、历史、赋税等多个方面;以军事(器物、科技)为主。
分析《节略》撰写时代背景的角度作答。如:19世纪中后期,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清政府以“中体西用”为指导,展开了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派员出洋考察是清廷向西方学习、推动洋务运动的重要举措。
阐述《节略》认识或评价的角度作答。如:《节略》是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向西方学习状况的客观反映,这一方面开拓了国人的视野;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另一方面因为它主要涉及西方的技术、军事等器物层面,未触及西方制度、文化等更深层次的优势;这就决定了清政府的出洋考察,乃至整个洋务运动很难取得应有的效果。
【详解】根据题目要求,从不同角度对《节略》进行分析,从材料中所涉及的内容可概括出《节略》突出特点,如:对出洋采访做出详尽建议;涉及西方自然地理、人文、军事、历史、赋税等多个方面;以军事(器物、科技)为主。然后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891年”分析其时代背景即洋务运动,如:19世纪中后期,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清政府以“中体西用”为指导,展开了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派员出洋考察是清廷向西方学习、推动洋务运动的重要举措。最后分析该书的影响,可以从洋务运动的角度分析,如《节略》是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向西方学习状况的客观反映,这一方面开拓了国人的视野;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另一方面因为它主要涉及西方的技术、军事等器物层面,未触及西方制度、文化等更深层次的优势;这就决定了清政府的出洋考察,乃至整个洋务运动很难取得应有的效果。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测试题(含解析)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