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贻赓(周贻赓读音)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1976年5月24日,中南海西花厅的海棠花期将尽,只有寥寥数朵抓住春天的尾巴不放,在枝头盛放。
>周贻赓(周贻赓读音)
“你爷爷的死,你伯伯记了一辈子,说到底终究是我不好。”
邓颖超与周恩来
周贻能出生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
此时的大清经历过两次鸦片战争蹂躏,几份丧权辱国的条约让这座两百多年的王朝濒临倾覆。
后来,一家人从浙江绍兴迁至江苏淮安,过得还算安宁。
只不过周家虽然钱粮无忧,但在子嗣上却十分不走运。
周贻能有一个胞兄,两个胞弟。
可两个弟弟从小体弱,一个患了严重的肺病,一个不幸受伤,瘸了腿,再不能行走,更别提做事养家。
如此一来,周攀龙便将所有指望都寄托在长子和次子身上。
周贻能
也是在这一时期,周贻能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淮阴的官宦小姐万冬儿成亲。
婚后不久,长子周恩来出生。
因为当时其长兄周贻赓还没有子嗣,这便是周家第一个孙子辈。
自然,全家上下欣喜不已,为此张灯结彩、大摆筵席。
周贻能还为儿子取了个乳名叫“大鸾”,这是一种象征着吉祥、幸福、天下太平安宁的神鸟。
半年后,患了肺病的三弟周贻淦不幸离世。
死前,他没有一子半女,只留下遗孀陈氏孤苦无依。
万冬儿
好在陈氏与万冬儿一样,出身书香门第,知书达理。
情理之中,周恩来在两位母亲的教导下,从小便通晓诗文,极富修养。
也正因如此,他身上多了一份女性的细腻与柔韧,形成了一种为其独有的刚柔并济的气质。
为维持生计,周贻能被迫远走他乡谋差事。
那段时间,他给人当过幕僚、家庭教师、还做过文书工作。
可就在此时,岳母万氏竟对丧葬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无疑是让这个家雪上加霜。
“棺材要楠木的,还必须是十二朵正花的,要五层麻布七层漆,还要白绫缠尸。”
要知道,当时周家并无积蓄,周贻能的收入又十分微薄。
买一副薄棺,他与孩子的温饱都将难保,哪里有钱购置楠木棺材。
直到28年之后,周贻能才积攒了一些余钱,让万冬儿下葬。
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从此没有再娶,将发妻的照片随身携带,鳏居一生。
童年时期的周恩来
然而,周贻奎也是残疾。
作为家里的长孙,周恩来小小年纪便主动操心起家里的琐事,还负责教导幼弟,养成了极强的责任心。
彼时,小家生离死别,国家也在风雨飘渺中摇摇欲坠。
清朝大厦将倾,战火四起,炎黄子孙在自己的土地上失去了话语权。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华夏大地彻底沦为一滩淤泥,百姓深陷其中,苦不堪言。
周恩来与父亲都是在这句话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
只是在这乱世之中,父子两人做出的选择却截然相反。
周敦颐画像
他曾回忆说:
“没有这一次离家,我这一生一定也是无所成就。”
那年暑假,在沈阳郊沙河南岸的魏家楼子,周恩来亲眼见到了沙俄在村后立下的碑和日本帝国主义在村东头建的塔。
而这些建筑,在他看来,则是在时刻提醒着中国人民的耻辱。
也是在这一时期,他喊出了那句至今仍有回响的口号: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那一刻,周恩来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走上了一条马革裹尸的革命道路。
青年周恩来
等到周贻能再次见到儿子时,已是在国民党1927年发布的几张通缉令上。
成为中共核心领导人的周恩来被国民党方面作为头号通缉犯。
周贻能虽然不懂革命是什么,但他没有阻止儿子的选择,甚至还辗转来到周恩来的身边,想要帮着做一些秘密通讯联络工作。
只是周贻能虽不怕死,但周恩来不可能放任父亲涉险。
在艰难的地下工作中,他还要时时注意周贻能的安全问题。
事实上,周贻能到天津之后,无依无靠,只能借着打零工度日。
因为当时东北已经沦陷,日伪不会允许与前线有关的新闻发布,周贻能也就无法得知周恩来的情况。
长征时期的周恩来
同年12月,周恩来出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
刚稳定下来,他立刻请求组织将老父亲周贻能和邓颖超的母亲杨振德一同接到武汉。
几个月后,汉口召开中华全国文艺界第二次理事会。
周恩来、老舍、郭沫若等人皆在会上。
那天,从来不会早退的周恩来在发言的最后,停顿了一下,给大家鞠了一躬。
再抬头时,只见他眼眶微微发红,说道:
话音刚落,他快步走出会场,留下一室雷动的掌声。
但父子两人团聚不到一年,武汉会战失利。
而这一路上哀鸿遍野,日寇的轰炸机在头顶盘旋,地面还有一遍遍惨绝人寰的大扫荡,同行的难民经常是旧伤未愈又添新伤。
好在周贻能和杨振德略懂一些医术,经常救治难民。
父子俩终于有了更长的相处时间。
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
但周贻能却十分坚持:
“我总不能吃白饭吧。”
不仅如此,周贻能为人宽厚,从来不摆首长父亲的谱,经常笑眯眯地与工作人员聊天,时不时还会约他们来上两杯。
周恩来知道父亲爱酒,也会在忙碌之余陪父亲对饮两盅。
周恩来
没成想,同年7月5日,老爷子也病倒了。
邓颖超在旁边守了一夜,周贻能却始终昏迷不醒,高烧不退,最终被诊断为疟疾。
次日凌晨,他迷迷糊糊醒过来,只反复念叨一句话:
“我儿子为什么不来看我?”
如今,害怕他忧思过度加重病情,邓颖超更不敢将实情告知。
“本星期六出院的计划打破了...请你和爹爹商量一下,如果他愿意二十八日本天请人吃面,那就不必等我回来...如果他希望我在家补做,就等我回来...”
按淮安的旧俗,老人作寿,作九不作十,所以这实际上可以算作周老爷子的70大寿。
邓颖超与周恩来
听闻这个消息,董必武等南方局领导迅速赶到医院。
等他们前脚刚到,周恩来的回信后脚就来了。
“爹爹的病状,除疟疾外,还宜注意他的年事已高...所以主治的办法,必须先清内火,消积食,安睡眠...吃的东西必须注意消化与营养...挂面万不可吃...且勿专当疟疾医。”
如此事无巨细的交代,可见周总理对父亲的感情极深。
董必武接过信件,也忍不住落下清泪,清了清嗓子,交代道:
“此事还是先不要告诉恩来的好,先说老爷子病情好转,让他宽心养病。”
周恩来
那人是个新兵,之前为红岩八路军办事处的哨兵,常与周老爷子聊天。
没想到,他因一时悲痛,竟然说漏了嘴:
“老太爷打摆子死了,现在正在忙后事。”
说完才惊觉失言,赶忙捂住嘴,支支吾吾地圆话:
“是别家的老太爷。”
待他回到红岩村,邓颖超见无法再隐瞒,只得据实相告。
他难得地发了大火,第一次对妻子说了重话:
“别人不了解我,你还不了解我吗?为什么你也瞒我?”
邓颖超明白,周恩来最重情谊,更何况是亲生父亲。
可是如今悔之晚矣,她只能流着泪向其道歉。
一旁的董必武连忙上前解释:
“这是为了你的健康,也是组织上的决定。”
周恩来也没再多说什么,只是跪在父亲的灵柩前泪流不止。
董必武
“尊翁逝世,政治局同人均深致哀悼,尚望节哀,重病新愈,望多休息。”
革命年代,生离死别每天都在上演,周恩来的一生更是经历过无数次,但父亲的离世是他终身最大的遗憾,在心里记了一辈子。
1976年1月8日,周总理与世长辞。
邓颖超将他从不离身的皮夹子送给了周恩寿之女周秉德。
那里面没有一分钱,只有一张旧照片,照片的背面是周总理亲书的四个大字。
“爹爹遗像。”
周总理的皮夹子
即使过了三十多年,周总理从未停止过对父亲的怀念,可见其是一个多么重情重义的人。
周总理曾对侄女周秉德谈起过父亲:
“我对你爷爷很同情,他本事不大,但为人老实,一生没做过一件坏事。”
他们父子真正相处的时间并不多,但情感的深浅却不是能够用时间来衡量的。
周贻能对周恩来的影响是深刻的。
周总理延续了母亲的知书达理,父亲的恪守原则。
于家,他是无可挑剔儿子与丈夫。
于国,他是人民永远怀念的伟大总理。
参考文献
《我的伯父周恩来》
党史纵览:《周恩来对父亲的至孝亲情》
周恩来纪念网:《周恩来的至孝情怀》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