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都(元大都遗址位于现在哪里)
1215年5月31日,金中都(今北京市)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军队攻陷,金中都改名为燕京。1264年8月,忽必烈下诏改燕京为中都,定为陪都。1272年,将中都改名为大都(突厥语称汗八里,帝都之意),将上都作为陪都。
>元大都(元大都遗址位于现在哪里)
元代北京地图
元大都城的创建,兴工于公元1267年。忽必烈在1261年初到中都旧城时,旧城被毁已有四十余年,只有东北郊外的太宁离宫尚可居住。因此,太宁宫被指定为新城设计的中心。整个大都城的中轴线的起点,在高梁河转弯处积水潭的东北岸上,也就是全城设计的几何中心。宫城大内(即日后的紫禁城)的位置在太宁宫湖泊东侧。高梁河的上游自瓮山泊(今昆明湖)引水工程(今天的长河)沿用了金朝的河道。
元大都位置及周围水系
为了保证皇宫内苑林湖泊的供水及其水质,元大都建设过程中切断了其上游与积水潭的连接,从西郊玉泉山导引清澈的泉水,沿着一条新凿的渠道,分别从湖泊的南北两端,注入湖中。这条皇家苑林专用的引水渠道,被命名为金水河。
要解决漕粮运输问题,原有高梁河难以提供足够水量。于是,负责开凿通惠河的郭守敬从北山下白浮泉引水,以解决通惠河水源问题。白浮泉水顺着平缓下降的地形,西折东转,迁回南流。经瓮山泊,沿旧渠道下注高梁河,流入大都城内的积水潭。然后再从积水潭东岸开凿的新渠道,绕经皇城东墙外南下,出大城南墙,转而东南流,与金朝所开闸河故道相接,并重加浚治,更置水闸。工程开始于1292年春,完成于1293年秋。从此,由通州转来的运河粮船,可以溯流而上,直到大都城内的积水潭。
白浮泉的引水工程走向与今天的京密引水渠基本重合。
元大都从白浮泉的引水工程
元建大都城从蓟城的旧城址,转移到大都城所选择的新城址,实际上就是从西湖(莲花池)水系,转移到高梁河水系,这次迁址也奠定了今天北京城的基础。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