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人口(中国古代人口变化曲线)

从古代到现代,人口,一直都是一个国家的重要资源,不管是赋税或者兵役,还是农业发展,这都需要许多普通人做出贡献,而一个国家的人口究竟有多少,就需要统计人口。我们现在做人口统计,可以有许多办法,但是在古代科技落后,他们又是如何统计的呢?其实最基本的办法,就是挨家挨户地去访问登记,而现在我们人口普查是不是也是一样的,每个社区都会有专门的人来上门访问,最终将资料汇总统计。

但是古代由于信息不发达,交通不方便,档案又复杂,所以,古代登记的方式并不是按人来算,而是按户来算。那时候的统计调查,都是纷纷统计某某地区,有多少户人,并不是有多少口人。虽然这种办法统计出来,是可以知道每个地区有多少户人,但是却不知道每一户有多少口人。毕竟,每一户的人数是不平均的,有的是三口之家,有的是四世同堂。人口数量少就存在差异。

中国古代人口(中国古代人口变化曲线)

于是,为了好收赋税,调整服兵役这些情况,会按照整体多少户,来取一个平均数。平均每一户多少人。所以,在古代的劳动赋税,都是按户分摊的。但这其中又有一个问题,人数少的家庭,比如一个三口之家,他们需要上交的赋税可能是10担粮食,但另外一家有6口人,他们上交的粮食也是10旦,所以对于人口少的家庭来说,那是比较吃亏的。反之则是赚了便宜。所以人口多的家庭,干活儿的人也多,而这就有一个成语叫:多子多福。毕竟多一个人多一份劳动力。

>中国古代人口(中国古代人口变化曲线)

在古代依然也有黑户,而且古代的黑户人口特别多。一般统计是没有将黑户统计在册。除了黑户,古代也存在流动人口,古人将这群人称为流民,古代的流民往往存在很大的危险性。他们不稳定,而且由于有了他们的存在,对人口统计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所以,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并且能够准确的统计出人数,于是,古人就想到了一个办法,通过计算一段时间里面,一种必需品的消耗速度,来大致判断人口的数量变化,比如,去年的一段时间里面,某某东西消耗了多少,今年同样的东西,是比去年消耗的多了还是少了呢?

必需品又该如何选择,最开始是一个很头痛的问题,最初有人提议,把粮食作为必需品,因为每个人都要用粮。话是这么说,但是粮食并不止大米,玉米,马铃薯,红薯,这些都粮食。比人不吃大米,可能就只吃红薯呢?所以必须要想到一个,每个人都会用到的必需品。来统计。最终,古人决定用盐来代替,因为,盐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而且盐是一个无法替代的东西。在古代,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它的重要性堪比现在的石油,天然气。

所以大家应该都听过一句话,贩卖私盐,在古代可是重罪,会被直接砍头的。而且,盐的消耗量基本变化不会很大,而饭不一样,可能你今天饿了吃3碗饭,明天不饿吃了半碗。但是盐不会吃呀,你不会说,今天我没事儿吃两勺盐吧!所以在古代,用盐来统计人口是很合适的,如果一个地方的用盐量骤增,也就意味着这个地方的流动人员比较多。但是这个地方的用盐量增加了,但是人口没有明显的变化,很可能就是黑户人口增加了。所以,古代的官府控制好盐量,就可以通过盐的消耗,来判断人口的数量。而且相差并不会太大。其实,这个方法现在依然通用,比如一些城市的流动人口大不大,就可以看看这个城市的用盐量,和往年相比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好了,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这里是半开报告,我们下期来讲味精到底会不会致癌,而鸡精里面究竟有没有鸡。喜欢的朋友还请点个关注,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