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选必3 第四单元 第9课 古代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检测题(含解析)

第9课 古代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检测题
一、单选题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这样写道:“商业联结和文化联结既不是互不关系的也不是彼此独立的。希腊文化传播到整个东方,主要是靠追随亚历山大军队东进的希腊商人。同样,印度佛教传播到中国的过程也可以沿着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了解到。”这表明促进东西方文明交融的两种方式是
A.商业联结和文化联结 B.暴力冲突与和平交流
C.希腊商人和亚历山大军队 D.马可·波罗和阿拉伯商人
2.白居易在《寄胡饼与杨万州》中写道:“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现在很多人喜欢吃的“羊肉串”,也是自古流传下来的美味,是使用西域烧烤手法制作的又一类食物。对此认识正确的是,丝绸之路的开通( )
A.丰富了内地的饮食文化 B.改变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
C.使大量西域食物销往内地 D.促进了内地餐饮业的繁荣
3.下表是与棉花种植或棉布相关的历史记载,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
记载 材料出处
“木棉亦西城所产。近岁以来……木棉种于陕右,滋茂繁盛。” (元)《农桑辑要)
“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得御寒之益。” 《农书》
“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 《天工开物》
“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 《农政全书》
A.棉花经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B.元朝棉花种植成本高于养蚕缫丝
C.棉纺织业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
D.清朝南北之间经济差距继续扩大
4.西汉丝绸之路初通时,丝绸之路咽喉要地河西地区还是“习俗颇殊,地广民稀”,到东汉初年,河西地区已是“兵马精强,仓库有蓄,民庶殷富”。据此可得出( )
A.汉代对外贸易以经济目的为主 B.河西地区的民族交融趋势明显
C.丝绸之路以河西地区为中心 D.经贸活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5.据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汉朝与罗马帝国的交往仅仅限于经济贸易的范围
B.汉朝和罗马帝国已经建立了频繁的官方交往关系
C.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是中西交往的重要通道
D.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首先沟通了中西交往之路
6.据文献记载,东晋十六国时期,僧人释慧常在凉州(今甘肃武威)将佛经“寄互市人康儿(胡商),展转至长安”,长安胡僧安法华收到后“遣人送至互市,互市人送达襄阳(今湖北襄阳),付沙门释道安”。从佛经的辗转传送中可以看出( )
A.社会动荡促进宗教传播 B.北民南迁带动文化交流
C.跨域经济联系普遍存在 D.传统丝路贸易依然活跃
7.《后汉书 西域传》中记载:大秦(罗马)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缗彩(丝织品)与之交市,故遮阂(阻隔)不得自达;至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今越南中部)徼外(塞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由此可知( )
A.罗马与汉朝贸易关系日益密切 B.西汉重视发展同欧洲的关系
C.罗马的扩张推动了贸易的发展 D.两汉时期朝贡贸易比较兴盛
8.读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的开通使中国丝织品传向南亚、东南亚
B.唐中期后②在东西交通中重要性逐渐下降
C.拜占庭和阿拉伯的商人在③从事中介贸易
D.游牧民族多沿着④西迁到小亚细亚等地区
9.下图是唐墓中出土的胡人牵骆驼俑,形象生动,驮着一捆捆的丝绸,附挂着水壶等物品。对于唐人来说,骆驼能在荒凉的戈壁沙漠走过令人望而生畏的道路无疑是奇迹。该俑( )
①印证了东西方经济交流 ②讴歌了对外开拓的精神
③反映了和而不同的观念 ④体现了世界物种大交流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10.在琉球国、日本长崎甚至整个东南亚地区都有规模不同的妈祖庙,而妈祖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海神信仰。此种现象反映了( )
A.亚洲民间信仰趋同 B.中国文化影响力
C.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D.各国民间对海上安宁的期盼
11.公元前后,东汉和罗马帝国分别兴起于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图1到图3为汉朝与罗马帝国文明交流的部分实物图片。据此推知,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
A.是全面的 B.主要得益于丝绸之路的开通
C.是单向的 D.主要得益于阿拉伯人的转运
12.公元前800年至前200年之间,远距离的商贸活动跨过欧亚大陆和北非的大部分地区,从中国可以到达地中海地区,这种情况表明古代( )
A.罗马帝国的统治维系了地区的和平 B.东方的发展快于西方文明
C.商贸活动是东西方交往的唯一方式 D.文明之间的交往源远流长
13.据考古发现,蒙元时期,在乌兰察布(内蒙古地区)明水元墓中,出土有纳失石(波斯语)辫线锦袍及绣有狮身人面像的刺绣图案;在赤峰地区发现元代伊斯兰教墓石和景教徒瓷质墓碑;在乌盟四子王旗发现元代驿站遗址和巨型敖包。这些考古发现可以用来佐证( )
A.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之间的经济交流 B.丝绸之路兴衰与统治政策无关
C.草原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D.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范围的广泛
14.17一18世纪,以杭嘉湖平原为基地,中国生产了一批专为欧洲市场加工的独特的“中国风”丝绸。这些丝绸上的中国风格装饰是从事染织服饰设计的中国匠人为了迎合欧洲人的审美需求而再创作的一种独特的装饰风格。这一现象反映出( )
A.清廷的商业政策发生变动了 B.东西方之间文化交流加深
C.封建官营手工业走向衰落 D.中国逐渐被卷人世界市场
15.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禹贡》记载:“岛夷卉服,厥篚织贝……锡贡,“织贝”是南海诸岛的一种特殊棉纺织品,早期广泛流行于海南岛与东南亚各国。“锡贡”即命而贡,是一种非常固定的朝贡关系。这反映了当时( )
A.南海与大陆已有往来 B.海上丝绸之路畅通
C.海南岛棉纺织业发达 D.海上朝贡贸易频繁
16.景德镇的陶瓷生产厂特别针对欧洲人的喜好,前后设计出多款混合东西文化的出色产品,土耳其郁金香在1620年代风靡欧洲北部,景德镇陶工就在碟盘上画上郁金香。这反映了明朝( )
A.官营手工业的技术高超 B.产品生产以海外市场为主
C.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 D.商品经济获得了一定发展
17.1874年,英国探险家在新疆和田意外地收集到两枚汉代新疆地区的“汉佉二体钱”-和田马钱(见摹写图)。其钱面上马的形象源自大夏(今阿富汗一带),马图外围有一圈佉卢文(古印度文字),背面图案中间为一符号“兀”(解作汉文篆字“元”)。该钱币的发现,可以印证汉代( )
A.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B.中央政府统一了货币
C.篆体字在西域的流行 D.儒家文化圈已经形成
18.汉武帝时期,张骞两次前往西域,在此基础上,中国与西方国家交往的商业通道-丝绸之路得以开拓。汉王朝在派遣使节通往西域时,赠礼一般都很丰厚。汉使所需食物及牛马等,全部用币帛购买,并不采取无偿征派的形式。这主要是因为汉朝( )
A.与西域各国实行朝贡贸易
B.经营西域重在政治目的
C.生产力水平远高于西域
D.经济繁荣国家财政充盈
19.中华民族的祖先饮茶始于药用。秦汉成书的《神农本草经》有“茶”的记载。三国两晋时期,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进入唐代之后,780年陆羽著《茶经》,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宋代塞外的茶马交易和茶叶对外贸易都逐渐兴起,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茶仪已成礼制。在下层社会中,有各种茶文化习俗。元朝时,北方民族希望在茶中表现自己的清节,磨练自己的意志。由元朝到明朝中期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材料表现了( )
A.饮茶之风开始于秦汉时期 B.清朝出售茶叶成为正式行业
C.各少数民族都盛行茶文化 D.茶文化改变了中国社会生活
20.下图为汉代外来词来源分布图(单位:个)。据图可得出的结论是,汉代( )
A.中国与欧洲已开始有直接贸易 B.丝绸之路保持了长期繁荣
C.对外交往和民族交流得到发展 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8世纪中叶起,阿拔斯王朝哈里发实施博采诸家、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大力倡导并赞助将古希腊、罗马、波斯、印度等国的学术典籍译为阿拉伯语。在哈里发的资助和倡导下,在首都巴格达创建了国家级的综合性学术机构“智慧馆”、由翻译局、科学院和图书馆组成。智慧馆以重金延聘了各地不同民族、宗教信仰的近百名著名学者和翻译家,集体从事译述、研究活动,将用重金从各地所搜集的一百多种各学科古籍进行了整理、校勋、译述。他们在对原著直译的基础上,作了大量校勘、注释、质疑、摘要、评论等,发挥了自己新的创见。至阿拔斯王朝前期结束时,古希腊典籍中重要著作都已译成了阿拉伯文,其中有柏拉图的《法律篇》、《国家篇》、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等,以及医学、天文学、数学方面的译作。这些著作给阿拉伯世界带来了深刻的启发和迷人的智慧,不仅大大丰富和增长了见识、学问,而且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将阿拉伯人由一神信仰阶段带入了层次更高的理性思辨阶段。
——摘编自潘潇寒《阿拔斯王朝百年翻译运动》
材料二 鸦片战争中,林则徐深感西方船坚炮利,提出必须“访夷情,译西书”,开近代翻译先河。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开始筹建京师同文馆译书处、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等机构从事大规模翻译活动。徐寿1868年在江南制造总局主持译书工作,大多是根据西文的较新版本,由传教士傅雅兰口述,徐寿用适当的汉语表达出来,前后译书17部约280万余字,所印书籍涉及经济、军事、物理、化学、医学等领域。……甲午战争之后,翻译活动迎来新的高潮。随着洋务运动的式微,翻译活动也逐步走向民间,形成了近代晚期新兴的翻译群体。著名的翻译家主要有马建忠、严复等。他们都满怀爱国热情和报国志向,有海外留学或驻外经历,对西方政治、经济、法律等有深入的了解。例如严复提出的“信、雅、达”的标准,确立了翻译作品的真实性、严谨性和可读性。他在所译作品中都有序言,介绍翻译本书的目的,同时对书中旨意进行阐述。如翻译《天演论》中介绍过达尔文的《物种原始》、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在翻译《论法的精神》中对旧思想批判尤为突出,倡导“(立宪之国)主人非他,民权是已”的主张。严复的翻译可以说不独是理论学说的介绍,而且是一种“批判的武器”。
——摘编自史日丽《近代翻译活动的时代特征》
(1)根据材料一概括百年翻译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分析指出甲午战争前后翻译活动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翻译活动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文明交流的认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陆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主要在今中国境内,其正式开通源自张骞通西域。汉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河西走廊;南北朝时期,由于河西走廊被割据政权占据,南朝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今青海境内的青海道;唐朝统一后,河西走廊又恢复了在丝绸之路中的主导地位;11世纪西夏崛起,青海道和河西走廊被切断,北宋只能向北渡过黄河,再由河套地区向西进入西域。从元朝起,河西走廊成为中西方交往的稳定通道。
材料二 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增加。
在埃及、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发现了大量唐代瓷器碎片,其中包括唐三彩、邢州白瓷、越州黄褐釉瓷等。在我国海南岛东南部海滩和西沙群岛海域,也发现了成捆叠堆的唐宋时期瓷器。
唐宋时期,广州出现几种新行业:和香(把舶来的香料制成香品)、解犀(把舶来的象牙和犀牛角进行切割)、译人(翻译)和舶牙(舶来品交易经纪人)。每年进入广州的外国人约一万人次,广州出现了供外国人居住、经商的“蕃坊”。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海上丝绸之路对唐宋社会经济的影响。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86年,在阿斯塔那古墓群发掘中,出土高昌国和平元年(西魏大统十七年,551)的叠布(即棉布)借贷契约,借贷量达60匹之多。在1975年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考古队对哈拉和卓古墓群十六国至唐西州时期51座墓葬的发掘中,出土一件“蓝棉布,出土物似为一件棉衫裙,内有絮棉,已糟朽成粉状”。在1995年10月中日尼雅遗址联合考察队对新发现的一处墓地发掘中,出土一件宽5厘米、长7.5厘米的棉布方巾,墓地年代属于魏晋前凉时期。
——摘编自新疆考古发掘简报等
材料二 松江乌泥泾的棉纺织业在宋元之际还处于“厥功甚艰”的初级阶段。黄道婆返乡后教民织布,“未几,被更乌泾,名天下,仰食者千余家”。至元十九年,元廷规定税粮可“折输绵绢杂物”,元二十六年四月,“五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绵提举司,责民岁输木绵十万匹,以都提举司总之”。朝廷还经常和市棉布等物,赈济北方部民。由于棉纱和棉布的生产量越来越大,所以,在天历元年全国科差总数中,征收的绵和布就分别达72015斤和211223匹。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魏晋至唐时期棉花在新疆的传播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棉纺织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24.材料 中国风在17—18世纪的欧洲曾盛行一时,影响了其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茶的西传正是基于这一历史大背景。17世纪上半叶茶传入英国,此时饮茶仅局限于社会上层,消费量较为有限;至18世纪中叶,英国东印度公司茶叶进口量猛增,此时几乎所有的家庭账册均记载了饮茶的相关开支。英国人的饮茶偏好逐渐由绿茶转向红茶且添加牛奶与糖,此举逐渐成为英式饮茶的习惯性做法,“下午茶”也在英国社会日渐流行起来。饮茶传入英国后其有益于健康的特质在争论中逐渐为社会各界所认可,而加入牛奶与糖更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功效的增加或强化。随着饮茶在英国逐渐传播开来,其在诗歌、小说、散文乃至绘画中也多有体现,更是寄托了英国人对家的深厚情感,体现出其独特的精神文化价值;不过传播媒介对饮茶的介绍偏重实用功效,至于相关的精神文化内容则几无关注,这与中国茶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深层精神文化境界的取向不同。
——摘编自刘章才《饮茶在近代英国的本土化论析》
思考:根据材料,谈谈你对“茶的西传”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材料“商业联结和文化联结既不是互不关系的也不是彼此独立的。希腊文化传播到整个东方,主要是靠追随亚历山大军队东进的希腊商人。同样,印度佛教传播到中国的过程也可以沿着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了解到。”可知,东西方文明交流中,有希腊文化传入靠追随亚历山大军队东进的希腊商人,也有印度佛教和平交流传播到中国,说明促进东西方文明交融的两种方式是暴力冲突与和平交流,B项正确;商业联结和文化联结是东西方文明交融的和平交流的方式,不全面,排除A项;希腊商人和亚历山大军队是东西方文明交融的暴力冲突的方式,不全面,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马可·波罗和阿拉伯商人是属于和平交流的方式,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详解】材料中的“胡麻饼”“羊肉串”都是从西域传过来的食品,它们丰富了内地的饮食文化,A项正确;“胡麻饼”和“羊肉串”的传入只是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文化,并没有改变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西域食物大量销往内地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内地餐饮业繁荣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3.A
【详解】根据材料“木棉亦西城所产。近岁以来……木棉种于陕右,滋茂繁盛。”可知,棉花产自西域地区,可能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了中国,A项正确;“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得御寒之益。”可知,种植棉花比养蚕缫丝更加方便,而且能够获得一定的收益,材料并未对比养蚕缫丝与棉花种植的成本,排除B项;明代中期,棉纺织业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清朝南北之间经济差距继续扩大的信息,《农政全书》是明代徐光启创作的农书,不可能记载清朝的历史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4.D
【详解】材料表明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处于丝绸之路咽喉要地的河西地区经济得到长足发展,说明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影响较大,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主要是以贡赐贸易为主,不是以经济为目的,排除A项;材料只是强调的是河西地处咽喉要地,不能得出是丝绸之路的中心的信息,而且丝绸之路的中心是长安,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民族融合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5.C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地图可知,该图上的路线是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结合所学可得出这是中西交往的重要通道,促进了中西方的交流,C项正确;汉朝与罗马帝国的交往有经济贸易以及文化方面,排除A项;汉朝和罗马帝国的联系是间接的联系,排除B项;张骞通西域首先沟通了中西交往之路,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详解】据材料可知,在东晋十六国时期,自凉州至长安再到襄阳均存在贸易路线,体现了跨区域经济联系普遍存在,C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了一个僧人寄送佛经的行为,不能体现社会动荡促进宗教传播,排除A项;材料中佛经是通过商贸路线寄送的,并非通过北民南迁,排除B项;材料中自凉州再到长安再到襄阳的贸易路线并不属于丝绸之路,排除D项。故选C项。
7.A
【详解】据材料“……至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今越南中部)徼外(塞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及所学知识可知,罗马与汉朝的贸易关系不断发展,主要是受丝绸之路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了罗马与汉朝通商的意愿,并未体现汉朝的意愿,排除B项;材料内容只体现了罗马帝国与汉朝贸易的发展,没有体现罗马帝国与汉朝贸易的发展受到罗马扩张的影响,排除C项;汉朝与罗马之间的贸易并不属于朝贡贸易,排除D项。故选A项。
8.B
【详解】根据地图可知,②是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结合所学,在唐中期后,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性逐渐下降,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地位上升,B项正确;①是草原丝绸之路,其路线是到欧洲,而不是东南亚,南亚,排除A项;拜占庭并没有从事中介贸易,排除C项;④是海上丝绸之路,与游牧民族无关,游牧民族多沿着①西迁,排除D项。故选B项。
9.A
【详解】根据“唐墓中出土的胡人牵骆驼俑,驮着一捆捆的丝绸”可知,是唐代中外贸易的重要见证,也显示了丝绸之路的繁华,①正确;根据材料中的“骆驼能在荒凉的戈壁沙漠走过令人望而生畏的道路无疑是奇迹”说明道路艰险,对外开拓的精神令人敬仰,②正确;“和而不同”是一方面教导人们要与他人和谐共处,另一方面又需要人们保持自身的独特性,材料没有相关的信息,③错误;材料仅是中外的经济交流,不是世界物种大交流,④错误。综上,①②正确,A项正确;③错误,排除B项;④错误,排除C项;③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10.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以及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琉球国、日本和整个东南亚地区,普遍存在海神信仰,大量兴建妈祖庙等,反映了海上贸易和经济文化交流的盛行,体现了丝绸之路的繁荣,C项正确;仅东亚、东南亚地区的海神信仰不足以说明整个亚洲民间信仰趋同,排除A项;材料并未具体说明东亚、东南亚地区的妈祖庙规模、样式与中国建筑等文化间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现象限于东亚、东南亚地区,并非各国民间对海上安宁的期盼,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后,位于亚欧大陆两端的东汉和罗马帝国通过新疆等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主要得益于丝绸之路的开通,B项正确;仅有纺织品和金币不足以说明东汉和罗马帝国间的交流是全面的,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是双向而非单向的,排除C项;直到公元七世纪,阿拉伯帝国及其在欧亚交流中的地位才得以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详解】根据材料“公元前800年至前200年之间,远距离的商贸活动……从中国可以到达地中海地区”可知文明之间交往源远流长,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交往,罗马帝国维系地区和平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项;东西方发展有不同的轨迹特点,无快慢优劣之分,排除B项;东西方交往方式多样,唯一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13.C
【详解】材料表明在乌兰察布(中国的今内蒙古地区)和赤峰等地发现了波斯和伊斯兰教的实物,可知这些地区在蒙元时期和波斯等地区有经济文化交流,而根据所学乌兰察布和赤峰在中共北部内蒙古草原地区,和中外交流的道路是草原丝绸之路,C项正确;材料不是在说中原地区和蒙古地区的经济交流,而在说中外之间的经济交流,排除A项;根据所学丝绸之路兴衰和统治政策有很重要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草原丝绸之路而不是海上丝绸之路,排除D项。故选C项。
14.B
【详解】依据材料“17一18世纪,以杭嘉湖平原为基地,中国生产了一批专为欧洲市场加工的独特……”,可以看出17、18世纪,中国专门为欧洲市场加工生产了一批丝绸,说明这一时期东西方交流的加深,B项正确;这一时期,清政府仍是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官营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被卷入世界市场,排除D项。故选B项。
15.A
【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禹贡》成书于战国时期,它记载的“织贝”是南海诸岛的一种特殊棉纺织品,早期广泛流行于海南岛与东南亚各国,而“锡贡”即命而贡,是一种非常固定的朝贡关系,因此可以推知当时海南岛或东亚各国与大陆之间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朝贡关系,即南海与大陆已有往来,A项正确;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于西汉汉武帝时期,排除B项;题干反映了当时海南岛出现了棉纺织品,但棉纺织业是否发达并没有体现,排除C项;仅凭题干中记载的个例无从得出海上朝贡贸易十分频繁,排除D项。故选A项。
16.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朝的民营手工业产品根据欧洲市场的需要进行设计和出售,这说明生产和销售均面向了市场,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D项正确;官营手工业产品不面向市场,排除A项;材料描述了景德镇瓷器面向欧洲市场的销售,但这不足以证明产品以海外市场为主,排除B项;材料只是单方面说明中国瓷器出口,不能表明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17.A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汉代开通的陆上丝绸之路,是古代贯通亚、欧、北非的重要贸易通道。伴随着丝绸之路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不同文明达成交流,不同文明的货币文化也实现了交汇和融合。材料中“汉佉二体钱”,其钱面上马的形象源自大夏(今阿富汗一带),马图外围有一圈佉卢文(古印度文字),背面图案中间为一符号“兀”(解作汉文篆字“元”),说明“汉佉二体钱”深受丝绸之路沿线文明的影响,进而可以印证汉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A项正确;“汉佉二体钱”是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产物,也是古老中国对外开放的贸易凭证,但无法印证汉代中央政府统一了货币,且汉代统一使用的货币是五铢钱,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汉佉二体钱”钱背面上有汉文篆字的符号,这不能说明篆体字在西域的流行,排除C项;“汉佉二体钱”的发现只能反映陆上丝绸之路的贸易情况,无法反映儒家文化圈已经形成,排除D项。故选A项。
18.B
【详解】据材料可知,汉代对西域地区的国家赠礼丰厚,不采取有偿征派的做法体现出其不以经济掠夺为目的,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城的目的在于联合大月氏进攻匈奴,即使在打败匈奴之后,西域地区的政治稳定也是汉朝经营西域的主要目的,B项正确;西域与汉朝之间的贸易关系并不属于朝贡贸易,排除A项;汉朝对西域地区国家采取的措施主要出于稳定西域地区的政治目的,并非因为生产力高于西域,排除C项;经济繁荣财政充盈是汉朝实行相应政策的有利条件,但并非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19.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茶文化影响了经济生活、文学、习俗、外贸等方面,所以改变了中国社会生活,D项正确;《神农本草经》有“茶”的记载,说明饮茶之风早于秦汉时期,排除A项;材料说明茶文化改变了中国社会生活,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题目提到北方民族有茶文化,不能扩大到各少数民族,排除C项。故选D项。
20.C
【详解】据材料可知,汉代外来词的来源非常广泛,不仅有亚洲地区的民族语言,还包括欧洲地区的语言,这反映出汉代对外交往和民族交流得到了发展,C项正确;汉代并没有同欧洲进行直接的贸易往来,排除A项;东汉末年由于战乱,对外开放陷入停滞,因此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表格信息反映出其他地区文明对汉文明的影响,未反映中华文明对欧洲文明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21.(1)特点:官方组织主导:翻译内容来源广泛,涉及科学、哲学等多方面;翻译过程中注意融合创新。
背景:帝国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文化政策,重视文化发展;帝国经济繁荣,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帝国地理位置优越,处于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处。
(2)变化:翻译的内容由西方军事、自然科学为主转向西方的学术思想和政治文化;翻译主体由官方的翻译机构到民间个体学者:翻译的水平提高,由文字转述到结合国情时代的翻译阐述,体现翻译者的学术思想主张。
影响:有利于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促进洋务运动和近代工业发展;促进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具有思想启蒙的作用;推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社会救亡变革运动的发展。
(3)认识:翻译活动是文明交流的重要形式;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有利于文明的互鉴发展;应该以开放平等的心态,积极推动文明的交流。
【详解】(1)本题是综合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古时期的阿拉伯帝国。特点:根据材料“哈里发的资助和倡导”可知官方组织主导;根据材料“其中有柏拉图的《法律篇》、《国家篇》、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等,以及医学、天文学、数学方面的译作”可知翻译内容来源广泛,涉及科学、哲学等多方面;根据材料“他们在对原著直译的基础上……发挥了自己新的创见”可以得出翻译过程中注意融合创新。背景:结合所学可知,阿拉伯帝国地理位置优越,处于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处;根据材料“阿拔斯王朝哈里发实施博采诸家、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可知帝国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文化政策,重视文化发展;结合所学可知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2)本题是综合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变化:根据所学可知,在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以及后来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下,甲午战前翻译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与制船造炮等近代工业有关的声光电化等自然科学,甲午战争后洋务运动破产,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翻译重点转向社会科学,特别是西方的政治制度、社会学说、经济法律等方面;根据材料“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开始筹建京师同文馆译书处、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等机构从事大规模翻译活动”、“甲午战争之后,翻译活动迎来新的高潮。随着洋务运动的式微,翻译活动也逐步走向民间”可知,翻译主体由官方的翻译机构到民间个体学者;根据材料“翻译作品的真实性、严谨性和可读性……同时对书中旨意进行阐述……批判的武器”可知翻译的水平提高,由文字转述到结合国情时代的翻译阐述,体现翻译者的学术思想主张。影响:从学习器物到学习思想,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获取,中国近代的翻译史是一部浓缩的近代史,是将中国与西方联系起来的工具。结合所学可知,近代翻译活动传播西方先进科技,有利于促进洋务运动和近代工业发展;促进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具有思想启蒙的作用;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推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社会救亡变革运动的发展。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翻译活动是文明交流的重要形式,架起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有利于文明的互鉴发展;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应该以开放平等的心态,积极推动文明的交流。
22.(1)特点:古代的丝绸之路不是一条单一的交通线,而是由多条交通道路构成的交通网络。受政治形势影响,不同历史时期,中原王朝沟通西方的线路有不同选择。总体上看,自汉朝之后,丝绸之路未曾完全中断,河西走廊在丝绸之路东段居于主导地位。
(2)影响:海外贸易地域广阔,商品品种丰富交易规模扩大;促进了以制瓷业为代表的手工业的繁荣;广州作为海上丝路的重要港口出现了新兴行业和外国人居住的“蕃坊”,成为国际都市。
【详解】(1)特点:根据“影响:海外贸易地域广阔,商品品种丰富交易规模扩大;……成为国际都市。”可得出古代的丝绸之路不是一条单一的交通线,而是由多条交通道路构成的交通网络。根据“唐朝统一后……北宋只能向北渡过黄河……”可得出受政治形势影响,不同历史时期,中原王朝沟通西方的线路有不同选择。结合所学可得出总体上看,自汉朝之后,丝绸之路未曾完全中断,河西走廊在丝绸之路东段居于主导地位。
(2)影响:根据“唐宋时期,广州出现几种新行业”得出海外贸易地域广阔,商品品种丰富交易规模扩大;根据“在埃及、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发现了大量唐代瓷器碎片,其中包括唐三彩、邢州白瓷、越州黄褐釉瓷等。”得出促进了以制瓷业为代表的手工业的繁荣;根据“每年进入广州的外国人约一万人次,广州出现了供外国人居住、经商的‘蕃坊’”得出广州作为海上丝路的重要港口出现了新兴行业和外国人居住的“蕃坊”,成为国际都市。
23.(1)解释: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为棉花的引进与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魏晋南北朝时新疆吐鲁番等地区棉花种植已经相当普遍;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为中国传统农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2)原因:棉花由边疆地区传入中原地区,并在南宋时的江南就广为种植;技术的传授、工具的革新;元代国家空前统一,疆域广阔;政府重视农桑,设立专门机构管理;市镇经济的兴起,如松江逐渐成为棉纺织中心;民众对棉织品的生产与消费需求等。(任答三点即可)
【详解】(1)解释:根据材料一中“高昌国和平元年(西魏大统十七年,551)的叠布(即棉布)借贷契约,借贷量达60匹之多”“十六国至唐西州时期51座墓葬的发掘中,出土一件‘蓝棉布,出土物似为一件棉衫裙,内有絮棉,已糟朽成粉状’”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分析新疆在棉花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可知,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为棉花的引进与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魏晋南北朝时新疆吐鲁番等地区棉花种植已经相当普遍,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为中国传统农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2)原因:根据材料一中的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棉花由边疆地区传入中原地区,并在南宋时的江南就广为种植;根据材料二中“黄道婆返乡后教民织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技术的传授、工具的革新;根据“元廷规定税粮可‘折输绵绢杂物’”“五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绵提举司,责民岁输木绵十万匹,以都提举司总之”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分析可知,元代国家空前统一,疆域广阔,政府重视农桑,设立专门机构管理,市镇经济的兴起(如松江逐渐成为棉纺织中心)和民众对棉织品的生产与消费需求等。
24.理解1:东西方经济联系促进文化交流。论述:新航路开辟之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东西方的经济联系也得到进一步加强,作为东方商品之一的茶在西方的传播也得到逐渐加强,其影响范围从17世纪的社会上层扩展至18世纪的几乎所有家庭。此后,饮茶逐渐发展成为英国人的生活习惯之一,并与文学作品相结合,形成英国自身的茶文化特点,这说明随着经济联系的加强,东方文化随之传播到西方,并逐渐与西方本土文化结合,从而呈现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局面。综上,世界经济的联系对文化的发展会产生推动作用,推动文化多元化的形成和发展。
理解2:世界文化发展的本土化以及多元化趋势。论述: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东西方的经济联系也得到进一步加强,作为东方商品之一的茶在英国的传播也得到逐渐加强,由于英国自身社会生活习惯和舆论以及文学的影响,饮茶在英国形成独特的精神文化价值,这说明英国茶文化逐渐呈现本土化的趋势。同时,英国茶文化的内容,和中国传统茶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深层精神文化境界并不一样,这也体现茶文化在传播到西方之后发展成为另一种新型茶文化,这说明文化交流传播和发展中的多元化趋势。综上,世界文化在传播中会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而有所不同,进而得到不断丰富发展。
【详解】根据材料,17-18世纪,茶叶传入英国,并逐渐对英国的生活习惯、社会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结合所学,“茶的西传”是近代以来世界联系加强的一个缩影,反映了经济联系加强促进文化交流发展,因此可以“东西方经济联系促进文化交流”为论题展开论述。首先讲述新航路开辟之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东西方的经济联系加强,东方的茶叶西传至欧洲;接着论述茶叶传入对英国生活习惯、社会文化的影响,饮茶逐渐发展成为英国人的生活习惯之一,形成英国自身的茶文化特点;最后总结升华,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推动文化多元化的形成和发展。
根据材料,饮茶在英国形成独特的精神文化价值,形成本土化的英国茶文化,英国茶文化具有不同于中国的特色,体现了文化发展的本土化和多元化趋势,因此可以“世界文化发展的本土化以及多元化趋势”为论题展开论述。首先论述茶的西传: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作为东方商品之一的茶在英国的传播也得到逐渐加强;接着论述英国茶文化的本土化和多元化特征:由于英国自身社会生活习惯和舆论以及文学的影响,饮茶在英国形成独特的精神文化价值,说明英国茶文化逐渐呈现本土化的趋势。英国茶文化的内容和中国传统茶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深层精神文化境界并不一样,这说明文化交流传播和发展中的多元化趋势;最后总结升华,世界文化在传播中会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而有所不同,进而得到不断丰富发展。
从其他角度论述,言之有理也可。

统编版(2019)选必3  第四单元  第9课 古代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检测题(含解析)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