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选必3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单元训练(含解析)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单元训练--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一、单选题
1.2014年9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各民族群众过上好日子,这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这是因为经济发展能够
A.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
B.确立党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领导地位
C.铸造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共识
D.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创新思维
2.有学者对《人民日报》上相关词汇使用频率进行过计量分析,“一边倒”在1949年的使用频率最高,1950年至1952年“帝国主义”一词呈下降趋势,□和□的使用频率从1953年到1956年出现了迅速增长的趋势。□处高频的关键词应是
A.“独立自主”和“和平共处” B.“互利共赢”和“不结盟”
C.“独立自主”和“另起炉灶” D.“求同存异”和“全方位外交”
3.秦汉时期,面对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的矛盾,统治者采取“用制险塞”的隔绝固守与“导途凿空”的外拓互通并举之策。这表现在( )
A.联络西域、夹击匈奴、通婚和亲 B.北击匈奴、南抚夷越、开凿灵渠
C.修建驿道、收复河套、开发象郡 D.修筑长城、通使西域、开辟丝路
4.下面两张历史照片都是拍摄于20纪70年代,对这组照片反映出的历史信息解读最准确是
A.中国外交关系取得重大的突破 B.中美、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中国正在广泛地参与国际事务 D.“一超多强”的格局正式形成
5.1971年4月,法新社评论说:“(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员访华)这是中国的'新外交战略',北京选择了在政治上最中立的方式向美国舆论以及世界舆论伸出手。”由此可知,当时中国的“新外交战略
A.意在推行睦邻友好外交政策 B.开始对外宣扬和平外交理念
C.开创了政府间交往的新途径 D.具有改善中美关系的灵活性
6.北宋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渐趋发达,不仅恢复了唐代的旧路,还开辟了新的航路,从而形成了多条航线。宋代新开辟的通往日本、朝鲜半岛的海路起点位于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7.周恩来在五十年代某次国际会议上指出:“在座的绝大多数国家一直以来都是殖民主义的重灾区,这是所有人都不能否认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摒弃彼此之间不必要的恐惧和顾虑,从共同的苦难中孕育出相互间宝贵的了解和支持。”此次会议中我国( )
A.提出了“一边倒”外交方针 B.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D.提出“真实亲诚”理念
8.“朝贡体系是从公元前3世纪一直到19世纪末存在于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华帝国为核心的等级政治秩序体系……明朝时期,朝贡制度以"朝贡贸易"的形式出现。它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上的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上述材料表明了明朝
A.通过朝贡贸易发展对外关系
B.朝贡贸易以经济效益为核心
C.朝贡制度使对外贸易空前繁荣
D.朝贡制度体现出双方地位的平等
9.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三大改造完成 ②抗美援朝 ③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④亚非万隆会议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②③①④ D.③①②④
10.从辽.宋.夏三者关系的发展变化中,可以看出汉族与少数民族
A.民族间相互冲突不可避免 B.政权的强弱取决于军事力量的强弱
C.民族间相互交流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D.民族隔阂在增大
11.国际组织是现代国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推动国际合作,增进各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福利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下国际组织中中国作为创始会员国的是
①亚太经合组织②上海合作组织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④世界银行
A.②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2.欧阳修在《新唐书》中记载:“弄赞(松赞干布)率兵次柏海(青海)亲迎;见道宗(唐太宗族弟),执婿礼恭甚,见中国服饰之美,缩缩愧沮。归国,自以其先未有昏帝女者,乃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遂立宫室以居。”这最能表明
A.汉藏的友好关系由来已久 B.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文明
C.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D.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文明进步
13.1950年7月,中国政府规定,外轮一般不准驶入中国内河,经中国政府特批而驶入的外轮须悬挂中国国旗,并在指定的码头停泊。这种措施所体现出的外交政策是
A.和平共处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求同存异
14.2021年3月5日是周恩来总理诞辰123周年纪念日,为缅怀周总理光辉的一生,老师制作了一张学习卡片(见下表)。根据老师所列周总理的主要事迹,同学们自上而上填写表格“主要事迹”一栏,正确的填写顺序是
时间 主要事迹 评价
20世纪20年代 为国民革命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
20世纪30年代 民族危亡的关键时期扭转了时局
20世纪40年代 争取实现国家的民主与和平
20世纪50年代 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贡献
①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②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③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④参加重庆谈判A.①②④③ B.③②④① C.④③①② D.③②①④
15."一边倒"政策、"求同存异"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结盟"政策的实施反映出新中国外交工作中始终坚持
A.韬光养晦政策 B.独立自主方针
C.睦邻友好政策 D.合作共赢原则
16.下表为1972~1988年中美贸易统计表(单位:百万美元),据此可知
年份 中国的出口 中国的进口
1972 32 60
1975 156 304
1980 1059 3755
1985 3865 3856
A.文化大革命期间中美经贸往来和外交关系严重受阻
B.与苏争霸处守势导致80年代美对华贸易出现逆差
C.中国外交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变化推动中美贸易发展
D.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动推动中美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
17.中苏(俄)关系经历了曲折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49年12月16日至1950年2月17日,毛泽东访问苏联,双方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有效期30年。条约规定:“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一旦一方受到日本或日本同盟国之侵案而处于战争状态时,另一方即尽其全カ给予军事或其他援助。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1989年,苏联最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对中国进行访问,两国宣布“结束过去,开未来”,这次会晤标志着破裂了二十多年的中苏关系开始正常化。1991年苏联解体后,中国坚持不干涉内政,尊重各国人民选择的原则,同俄国和独联体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1992年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访华,使两国睦邻友好关系提高到一个新水平。1996年确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参考消息》(2000年7月25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特点,说明其签署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苏(俄)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近代国际法确立之前,人们承认国家有战争权。国家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当和平方法不能达到目的时,即可使用最极端的暴力手段——战争。……1907年,第二次海牙和平会议在荷兰召开,共通过了13个公约,其内容规定不宣而战是非法的,……规定了战争开始时对敌国商船的保护制度。……凡尔赛和约设立了追究战争犯罪的内容……此后,1928年签署的《巴黎非战公约》,更是进一步正式提出,禁止将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刘长敏《海牙和平公约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
材料二 17世纪,荷兰学者格劳秀斯提出了国际法的设想:国际法是支配国与国交往的法律,其目的在于保障国际社会的集体安全,限制掠夺战争的发生,减轻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国际法应通过召开国际会议,由与会各国共同确定,一经确定,各国不论强弱大小,都必须服从国际法的约束,不得以国内法为借口违反国际法的规定;国际法的前提是国家主权,任何国家的主权不受别国的意志或法律的支配。格劳秀斯还拟定了国际法的一些具体条文,如:交战双方均不得杀害平民、儿童等非作战人员;也不准抢掠他们的财产;不准杀害、虐待停止抵抗的战俘;保护交战双方外交人员的人身安全及财产等。格劳秀斯被西方各国奉为近代国际法的奠基人,他提出的国际法主张成为国际法体系的基础。
——摘引自《国际法的渊源》
材料三 1928年订立的《非战公约》,成为制止侵略战争的重要法律依据。……历史的遗憾在于,这样一个明确宣布战争为非法的国际公约并没有能够制止战争。
二战后的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是对法西斯反攻的继续,于是,《非战公约》成为战胜国审判战犯的尚方宝剑。起诉方代表都无一例外地求助了《非战公约》对战争合法性地否定。从审判的整个过程看,正是由于《非战公约》的事先存在以及战胜国的引用,才保证了审判的有法可依、有理可据。《非战公约》在审判、惩办战犯的过程中可谓功不可没,它本身也凭借对战犯的审判而重新获得了价值认同,真正确立了自己在国际法发展序列中的地位。
——摘编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和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国际社会对战争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格劳秀斯国际法主张体现的先进理念。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非战公约》历史地位的转变及其作为国际法的积极意义。
参考答案:
1.A
【详解】材料“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各民族群众过上好日子”体现的是党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这有利于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A项正确;建国后党就确立了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领导地位,排除B项;材料与民族的价值共识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中华民族的创新思维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A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A项正确;不结盟运动兴起于1961年,排除B项;另起炉灶属于1949年的外交方针,排除C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全方位外交方针,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3.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统治者面对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的矛盾,隔绝固守即修筑长城,“导途凿空”表现为通使西域、开辟丝路,D项正确;通婚和亲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南抚夷越、开凿灵渠要解决的并非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间的矛盾,排除B项;修建驿道、收复河套、开发象郡等既非“用制险塞”,也不是“导途凿空”,排除C项。故选D项。
4.A
【详解】据所学可知,这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中美、中日关系的开始实现正常化,所以反映的主题应该是中国外交关系取得重大突破,故选A;毛泽东会见尼克松是1972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1979年,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中美、中日外交关系的突破,而非中国广泛参与国际事务,排除C;当时正处于美苏两极格局,“一超多强”的格局至今也尚未形成,排除D。故选A。
5.D
【详解】材料中的“政治上最中立”说明中国对美国的“新外交战略”避开了政治上的抵触因素,这是外交上灵活性的体现,D正确;美国并非中国邻国,不能以睦邻友好来定位,排除A;新中国建立伊始就对外宣扬了和平外交理念,而不是此时才开始,排除B;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员访华属于民间交往,而不是政府间的交往,排除C。
6.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宋代新开辟了由明州通往日本、朝鲜半岛的海路,明州就是今浙江宁波,故②符合,B项正确;其他三个选项地点都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7.C
【详解】根据材料“周恩来”“五十年代某次国际会议”“在座的绝大多数国家一直以来都是殖民主义的重灾区,这是所有人都不能否认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摒弃彼此之间不必要的恐惧和顾虑,从共同的苦难中孕育出相互间宝贵的了解和支持”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会议是万隆会议。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这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此次会议中我国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结束,有力推动了亚非国家的联合自强,鼓舞了广大发展中国家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开启了南南合作与不结盟运动的序幕,推动了国际秩序的深刻演变,C项正确;“一边倒”外交方针并不是在国际会议中提出的,排除A项;1953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提出以“真实亲诚”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对非洲政策理念,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C项。
8.A
【详解】““朝贡贸易”的形式出现。它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上的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说明明朝对外关系是依靠朝贡贸易进行,故A项正确;朝贡贸易是以政治目的为主,不以经济效益为核心,故B项错误;C项“外贸易空前繁荣”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材料信息亦无从体现,排除;D项“双方地位的平等”的说法明显错误,排除。
9.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抗美援朝的时间是1950年10月—1953年7月;1954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5年召开万隆会议;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因此先后顺序为②③④①,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宋辽澶渊之盟后加强了汉族和契丹族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融合,宋夏议和后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故C正确;宋辽澶渊之盟后,宋辽的对峙局面形成,在一个世纪中,双方基本维持了和平的局面,因此民族间相互冲突并不是不可避免,故A错误;政权的强弱不仅仅取决于军事力量,故B错误;宋辽澶渊之盟后加强了汉族和契丹族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融合,故D错误。故选C。
11.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9年1月,澳大利亚总理波比·霍克访问韩国时在汉城(今首尔)倡议召开“亚洲及太平洋国家部长级会议”,与中国无关,①错误,ABD排除;中国是上海合作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世界银行的创始会员国,②③④符合题意,C正确。故选C。
12.A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文成公主入藏,得到礼遇,文成公主带去了以服饰为代表的先进技术,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建造布达拉宫来激励后世,反映的是汉藏的友好关系由来已久,A正确;题干中出现的是汉藏两个民族,与B选项中“各民族”不符,错误;CD两个选项都符合史实,但不能代表题干中汉藏关系的历史渊源,不是问题中“最能表明”的最佳选项,排除。故选A。
13.B
【详解】从题意来看,外国的一切船只进来都得重新批准,属于外交政策的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内容,故B正确;和平共处提出于1953年,求同存异是1955年亚非会议上提出来。时间不符,故排除AD两项;材料内容不属于倒向社会主义阵营的一边倒的外交策略,排除C。
14.B
【详解】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是1955年,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1936年,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是1924年,参加重庆谈判是1945年,所以按时间顺序排列是③②④①,故选B,排除ACD。
15.B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始终实行独立自主方针,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外交政策,B项正确;改革开放后实行韬光养晦政策,排除A项;睦邻友好政策、合作共赢原则是独立自主原则的具体体现,排除CD项。故选B项。
【点睛】
16.C
【详解】1972年至1975年仍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此时中国进出口均迅速增长,排除A;80年代美国在与苏争霸中处于攻势,且美对华贸易处于顺差,排除B;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经济体制改革,结合图示可知1972年后中美贸易大幅增长,故C正确;世界格局在1991年12月苏联解体才发生重大变动,排除D。
17.(1)特点:防范日本侵略、双方结成军事同盟。条件:新中国成立,美国采取对华遏制政策;美苏“冷战”对峙;中苏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相同。
(2)变化:从军事同盟到战略伙伴关系。原因:中苏关系正常化;苏联解体;中国改革开放,致力于经济建设,需要和平的外部环境。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可知,同盟的目的是防范日本侵略、双方结成军事同盟。条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美国采取对华遏制政策;从国际环境上分析,当时美苏“冷战”对峙;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苏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相同。
(2)变化:根据材料“1996年确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可知,中苏(俄)两国从军事同盟到战略伙伴关系。原因:根据材料“1989年,苏联最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对中国进行访问”可知,中苏关系正常化;根据材料“1991年苏联解体后,中国坚持不干涉内政,尊重各国人民选择的原则,同俄国和独联体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可知,苏联解体;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改革开放,致力于经济建设,需要和平的外部环境。
18.(1)变化:由依照国际惯例承认战争的合法权利到以近代国际法的形式对战争加以限制,到最后否定侵略战争
(2)理念:①反对掠夺战争,拥护和平;②国际法高于国内法(国际法权威不可侵犯);③各国主权平等(国家、主权不可侵犯);④保护人的生存权;⑤保护平民和私有财产。
(3)历史地位的转变:《非战公约》从刚开始的有名无实转变为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时的坚强保障。
意义:在确定侵略战争为非法方面,是重要的法律依据之一,具有重要意义。
【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一中“近代国际法确立之前,人们承认国家有战争权”“(1907年,第二次海牙和平会议)规定不宣而战是非法的……战争开始时对敌国商船的保护制度”“(1928年签署的《巴黎非战公约》)禁止将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等信息可知,国际社会对战争态度经历了由依照国际惯例承认战争的合法权利,到以近代国际法的形式对战争加以限制,再到最后否定侵略战争的变化。
(2)理念:根据材料二中“(国际法的)目的在于保障国际社会的集体安全,限制掠夺战争的发生,减轻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可知,反对掠夺战争,拥护和平;根据“各国不论强弱大小,都必须服从国际法的约束,不得以国内法为借口违反国际法的规定”可知,国际法高于国内法(国际法权威不可侵犯);根据“国际法的前提是国家主权,任何国家的主权不受别国的意志或法律的支配”可知,各国主权平等(国家、主权不可侵犯);根据“不准杀害、虐待停止抵抗的战俘;保护交战双方外交人员的人身安全及财产”可知,保护人的生存权;根据“交战双方均不得杀害平民、儿童等非作战人员”“不准抢掠他们的财产”可知,保护平民和私有财产。
(3)历史地位的转变:根据材料三中“(20世纪二三十年代)没有能够制止战争”“二战后的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非战公约》成为战胜国审判战犯的尚方宝剑”可知,《非战公约》从刚开始的有名无实转变为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时的坚强保障。意义:根据材料三中“《非战公约》,成为制止侵略战争的重要法律依据”“(二战后)确立了自己在国际法发展序列中的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非战公约》在确定侵略战争为非法方面,是重要的法律依据之一,具有重要意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