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定远县育才学校2022-20233月第二次周测高二历史试题(含解析)
定远育才学校2022-2023学年3月第二次周测
高二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 读图阅史,把握时空。如图是新石器时代部分文化遗址分布图。下列项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 ①处居民最早种植水稻,并掌握了养蚕缫丝的技术
B. ②处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C. ③处居民最早种植小麦,出现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D. ④处居民的大多数居住形式为穴居,主要饲养猪和狗
2. 秦统一后,对郡的划分十分重视地理区域的作用,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的盆地或平原为核心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这一做法()
A. 有利于发挥郡的政治辐射作用 B. 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经济控制
C. 适应了农业上集体耕作的需要 D. 遵循了“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
3. 庆历元年(1041年)七月,鄜延都铃辖知鄜州张亢言:“近年以来,帅臣、监司与夫守、体、将、副多违法徇私,使禁卒习奇巧艺能之事。或以组绣而执役,或以机织而致工,或为首饰玩好,或为涂绘文缕,公然占破,坐免教习。”张亢所述( )
A. 揭示了崇文抑武政策之弊 B. 指明了整体军力下降根源
C. 抨击了官僚以权谋私现象 D. 意在推动官营手工业发展
4. 山西侯马晋国都城遗址、河南新郑郑国都城遗址、河南荥阳官庄遗址都出土了春秋时期的铜空首布作坊及芯范,其中河南荥阳官庄遗址发现的铜空首布作坊,被确认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金属铸币作坊。这说明春秋时期( )
A. 青铜冶炼技术取得明显进步 B. 冶炼业以铸造金属货币为主
C. 中国铸币作坊规模领先世界 D. 商业贸易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5. 恩格斯认为,中国经过甲午之战受到了致命的打击,在“铺设铁路,使用蒸汽机和电力以及创办大工业”的条件下,“可以容纳比较稠密的人口的整个陈旧的社会制度”,也要“逐渐瓦解”了。恩格斯强调的是( )
A. 近代生产方式促进中国社会转型 B. 中国社会转型开始于甲午之战
C. 外来侵略导致中国民族工业崛起 D. 个体小农经济加速了人口增长
6. “当时一个同学特别兴奋地骑车来告诉我,说要恢复高考了。我一下子就惊呆了,眼泪一涌而出。我跟同学反反复复地说一句话:这下有希望了!”这一情境是20世纪70年代末恢复高考制度的真实写照。高考制度的恢复( )
A. 是新时期做出的教育改革重大决策 B. 使人才培养重新步入健康发展轨道
C. 使中国初步形成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D. 是对“科教兴国”战略的积极实践
7. 西方法史学者认为,罗马法为后世欧洲法律提供了许多概念和范式。12世纪意大利比萨利伯维尔的法律制度,采用了一些罗马法的规则,可是,历史公众号山城学术圈“相同的准则具有极不同的含义”;教会法学家更新了罗马私法中的权利概念,把“权利”导入公法领域,彰显个体权利和自然权利。这些学者意在强调( )
A. 西方文明继承了古罗马文明 B. 中世纪中期,罗马法得以复兴
C. 中世纪教会法具有鲜明的世俗性 D. 理解西方文明的钥匙也在中世纪
8. 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评价说:“东方的航海家中国人从容温顺,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虽然以恩人自居;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
A. 传达了和平友善的中国精神 B. 体现了朝贡体制的优越性
C. 推动了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 D. 扩大了中国对外交往范围
9. 君士坦丁堡被攻破后,大量拜占庭的王公贵族、工匠西行避难,他们携带着古代珍贵文献流亡到西欧各国。这次“西行避难”( )
A. 促进东西方文化的首次交流 B. 是欧洲新航路开辟的触发点
C. 改变了欧洲传统的政治格局 D. 助推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发展
10. 近代英国对殖民地的治理模式如下表2所示,下列选项表述正确的是( )
代表性殖民地 模式名称 具体表现
印度 公司模式 政府特许,殖民公司运作
北美 移民模式 由探险家、民众、公司和业主发起,得到政府支持
非洲 国家模式 英国政府全程掌握对殖民地的争夺、取得和治理
A. 一定程度上加速西方工业文明在殖民地的扩展
B. 三种模式均是帝国主义阶段英国殖民扩张方式
C. 国家模式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D. 治理模式的差异性导致殖民地不同的发展方向
11. 二战后初期形成以研究系统的模式、原则和规律的《系统论》;以研究信息获取、传输、存贮、处理和变换的《信息论》;以研究控制和调节一般规律的《控制论》。它们的产生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概念、新思路、新方法,沟通了科学技术不同门类之间的联系。据此,“三论”的提出( )
A. 推动了生产领域的根本性变革 B. 成为当代技术革命的主要理论依据
C. 催生了高新科学技术群的出现 D. 成为科学理论实现重大突破的依据
12. 俄乌冲突初期,卢布大幅贬值。为打破这一困局,2022年3月28日,俄罗斯总统普京要求政府、中央银行和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对“不友好国家”从4月起必须用卢布支付天然气的费用。随后,卢布由最低时的1美元兑150卢布,一度突进到1美元兑52卢布。俄罗斯此举( )
A. 有助于规范国际能源交易结算 B. 表明国际金融的不稳定性
C. 完美应对了当下各种国际挑战 D. 有助于金融市场的一体化
二、材料解析题
13. 材料:1943年,库尔斯克战役前,苏联为满足战争需求,积极增强国内情报力量,对苏军情报工作的指挥机制进行合理调整,形成了高效的情报指挥系统。1943年春,为查明德军下一步行动计划,苏军情报力量围绕德军相关作战问题展开侦察,在总参谋部的指挥下,苏军各方面都加强了自己在行动地带的情报侦察工作。经过对德军作战思想和战法的反复研究,苏联最高统帅部最终摒弃对战略防御的偏见,采取“以纵深梯次防御的各种火力、航空兵的猛烈突击及战役和战略预备队的反突击迎击德军的进攻,消耗和疲惫进攻之敌”的针对性作战计划。在库尔斯克战役中,情报工作为苏军指挥层的决策提供了全程支援,苏军的行动始终是以准确的情报为基础的。
——摘编自孙建民等《库尔斯克战役中的苏军情报工作》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库尔斯克战役前苏军发展情报系统的目的。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库尔斯克战役前苏军健全情报系统的作用。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十月革命后,为“建设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新社会”,1918年1月,全俄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通过并颁布了“关于土地社会化”的法令。其中明确规定:“发展农业中的集体经济……减少个体经济,以便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粮食贸易,无论是外贸或内贸,都应由国家垄断”,“土地首先交给为公共利益而不是为谋取个人利益而且愿在土地上劳动的人使用”。对农民平均分配的只是革命前劳动农民实际使用的土地,而没收的地主、教会、官府的土地作为国家的后备土地,并没有在农民中平均分配,农民得到的土地比他们期望的要少得多。国家鼓励的不是个体农民经济,而是给集体经济形式以优先权。
——摘编自左凤荣、沈志华著《俄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上)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时,还有占全国人口一多半的新解放区尚未完成土地改革,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发展。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总结了党过去领导土地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又适应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形势确定了新政策,提出保存富农经济,不动中农土地,限制没收地主财产范围等,以保护中农和分化地主阶级,减少土地改革阻力,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成为指导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包括老解放区在内,全国约3亿元地少地的农民无偿获得约7亿亩土地,免除了过去每年向地主交纳的3000万吨以上粮食的地租。
——摘编自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共产党简史》
(1)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新政权建立初期,中俄两国土地政策变革的特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俄两国土地政策变革的历史背景。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的历史经验。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传统法律体系的最大特色就是法以礼为灵魂,这种以礼为原则的法律体系是被后人称为至圣先师的孔子总结了西周“礼治”经验后于 2500年前创建的。孔子将法与礼所能达到的不同社会治理效果作了比较:“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由此看来,以理(礼)服人的“王道”显然要优于以力(法)制人的“霸道”。孔子认为依附于“礼治”的法律只有维护忠、孝、节、义,才具有惩恶扬善的功效,当人情、道德与法律相抵触时,永恒的人情、道德是不可改变的,可变的只是法律。孔子追求的是“以礼治国”,有两个显著的标志,一是“胜残去杀”,消除了暴力的统治方式-法律,社会治理依重教育;二是将社会的和谐而不是公正放在首位,以达到礼让“无讼”的境地。孔子认为在治国中,“人”的作用远远重于法律,“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摘编自马小红《礼治、法治之辩》
材料二孟德斯鸠所言,“在民法的慈母般的眼里,每个个人就是整个国家”。但是,民法法典化的本质正是政治运动,始于 18世纪晚期的欧洲法典化潮流无不服务于各种政治目的。法国民法典成为法国革命的皇冠,巩固和实现了自由、平等、博爱等革命理念;意大利民法典直接促进了亚平宁半岛的统一;奥地利民法典迅速将奥匈联结整合,这些国家皆通过法制统一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建立。
——摘编自张亮《世界史中的民法典与新中国民法典的编撰历程》
材料三制定和实施宪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中国共产党登上中国历史舞台后,经过艰辛探索和实践,成功在中华大地上制定和实施具有鲜明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宪法,在我国宪法发展史乃至世界宪法制度史上都具有开创性意义,为人类法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摘编自习近平《谱写新时代中国宪法实践新篇章》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传统法律体系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欧洲民法法典化潮流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扼要说明现代中国人民宪法发展的历程。
答案
1.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①是红山文化,②是仰韶文化,③是龙山文化,④是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B项正确;
河姆渡居民最早种植水稻,并掌握了养蚕缫丝的技术,而①是红山文化,故A项错误;
③是龙山文化,龙山文化并未出现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故C项错误;
半坡居民的大多数居住形式为穴居,主要饲养猪和狗,而④是河姆渡文化,故D项错误。 故选:B。
2.A
3.C【解析】根据材料中“帅臣监司与夫守、华、将、副多违法徇私,使禁卒习奇巧艺能之事”“以组绣而执役”“以机织而致工”等可知,张亢针对的是北宋军中武将役使士兵从事手工业等生产活动以谋取私利,C项正确; 材料未提及崇文抑武政策,A项排除; 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材料讲的是官僚经营手工业,但张亢没有提出发展官营手工业的建议,D项排除。 故选:C。
4.D【解析】材料“山西侯马晋国都城遗址、河南新郑郑国都城遗址、河南荥阳官庄遗址都出土了春秋时期的铜空首布作坊及芯范”表明,春秋时期中国出现了多处铸币作坊,结合所学可知,这与该时期的商业贸易获得了一定的发展有关,D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青铜冶炼技术,排除A项;
“冶炼业以铸造金属货币为主”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
材料中没有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铸币作坊规模的对比,排除C项。 故选:D。
5.A【解析】根据材料“‘铺设铁路,使用蒸汽机和电力以及创办大工业’‘陈旧的社会制度”'逐渐瓦解'“并结合所学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角度可知,近代生产方式变革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故A项正确; B 项仅凭材料无法得出,排除; 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陈旧的社会制度“即在封建生产方式下,中国“可以容纳比较稠密的人口”,但不等同于“个体小农经济加速了人口增长”,并且材料也指出了其“逐渐瓦解”,D项排除。 故选:A。
6.B【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高考制度的恢复,向被“文化大革命”耽误的大批知识青年敞开了大学之门,给他们提供了靠自己努力、通过参加考试公平竞争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使人才培养重新步入健康发展轨道,故B项正确;
新中国进入新时期的标志是1978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高考制度的恢复是在1977年,不属于新时期做出的教育改革重大决策,故A项错误;
1965年中国初步形成较完整的教育体系,高考制度的恢复是在1977年,故C项错误;
“科教兴国”战略提出是在1995年,高考制度的恢复是在1977年,故D项错误。 故选:B。
7.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西方法史学者认为,罗马法为后世欧洲法律提供了许多概念和范式。12世纪意大利比萨利伯维尔的法律制度,采用了一些罗马法的规则,可是......导入公法领域,彰显个体权利和自然权利”可见中世纪的法学思想与实践,对古代罗马法既有继承更有创新,对近代欧洲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其重点强调的是中世纪的“创新”,D项正确;
A项不能突出“创新”这一重点,排除A项;
“中世纪中期,罗马法得以复兴”的说法重点在罗马法,并未突出其对后世西方文明的影响,排除B项; 材料未体现中世纪教会法具有鲜明的世俗性,排除C项。 故选:D。
8.A【解析】材料“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这说明郑和下西洋给西方留下了友善、慷慨、和平的的印象,A项正确;
材料的主旨是给西方传达了和平友善的中国精神,不是朝贡体制的优越性,排除B项;
材料强调的是我们的和平友善的精神,没有提及商品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
材料主旨是传达了和平友善的中国精神,没有体现扩大交往范围,排除D项。 故选:A。
9.D【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材料中”古代珍贵文献”指的是古希腊罗马文化遗存,这次“西行避难“为西欧文艺复兴的兴起起了推动作用,D项正确;
A、B两项与史实不符,均排除;
C项表述夸大了“西行避难“的作用,排除。 故选:D。
10.D【解析】A.材料强调的是英国在非洲、美洲和印度采取不同的治理方式,A项与材料主旨不相符,排除;
B.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与材料中时段不相符,排除;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于经济大危机,尤其是二战后,与材料不相符,排除;
D.根据材料分析可知,英国在非洲、美洲和印度采取不同的治理方式,殖民地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程度不同,这导致了此后这些殖民地发展方向的不同,D正确。 故选:D。
11.B【解析】根据材料“二战后初期形成以研究系统的模式、原则和规律的《系统论》;以研究信息获取、传输、存贮、处理和变换的《信息论》;以研究控制和调节一般规律的《控制论》。它们的产生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概念、新思路、新方法,沟通了科学技术不同门类之间的联系”可知“三论”的提出成为当代技术革命的主要理论依据,B项正确;
推动了生产领域的根本性变革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
材料体现不出催生了高新科学技术群的出现,排除C项;
科学理论说法太笼统,排除D项。 故选:B。
12.B【解析】俄罗斯要求“不友好国家”从4月起必须用卢布支付天然气的费用,随后卢布大幅度升值,这说明在当今国际社会中,国际金融具有不稳定性,B项正确; 俄罗斯的举措是无奈之举,并不利于规范国际能源交易结算,A项正确; C项表述绝对,排除C项; 俄罗斯的做法显然是摆脱现有国际金融体系,不利于金融市场的一体化,排除D项。 故选:B。
13.(1)为了满足战争的需求,积极增强国内情报力量;为了查明德军计划。
(2)作用:制定了针对性计划;为苏军指挥层提供了可靠信息;为库尔斯克战役的胜利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4.(1)特点:俄国:政府主导;突出集体经济;突出公共利益;重视国家后备土地建设;没有充分满足农民的愿望。(任意两点满分,言之成理即可)
中国:政府主导;重视法律保障;充分借鉴以往的经验教训;对不同阶层农民区别对待;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情况。(任意两点满分,言之成理即可)
(2)历史背景: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新政权面临一战造成的严峻危机;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希望直接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俄国农民获得土地的迫切愿望。(任意三点满分,言之成理即可)
中国:不同于老解放区,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未完成;朝鲜战争的影响;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设目标;民族地区的特殊历史因素和现实考量。(任意三点满分,言之成理即可)
(3)历史经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重视对过去经验的总结,并充分考虑新形势、新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关注地区差异、民族差异;加强制度化保障。(任意三点满分,言之成理即可)
15.(1)特点:引礼入法;家庭本位、伦理法制,无讼是求,民刑不分;诸法合体;核心是教化感召,最终目的在于建立和谐社会:最佳实施途径是“人治”。
(2)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木主义制度在欧洲广泛建立及民主政治发展的推动:启蒙思想的传播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影响:动摇了封建法律体系:有利于大陆法系的形成:促进了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实现了自由、平等、博爱等革命理念:影响了世界其他国家民法典的编撰。
(3)历程:1949年9月,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人民宪法,是新纪元中华民族站起来的宪制根基;1982年9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 1982年宪法即现行宪法,是新时期中华民族富起来的宪法保障;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强起来的宪法引领。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