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选必三 第三单元 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课时训练(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课时训练——选择性必修三第八课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能力提升)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
1. 美国《1952年移民法》在加强政治安全甄别的同时,还规定:凡申请就业的移民和临时劳工,都须申明入境后从事的职业。若其就业会引起美国劳工的失业或对其工资和工作条件产生消极影响,则不得入境。这( )
A.扩大了美国对抗苏联的人才优势
B.是美国建设福利国家的一种努力
C.体现了冷战背景下美国人才引进的针对性
D.有利于美国国内劳动力市场的多元化发展
2. 下图为2001年OECD国家高技能移民的主要来源国分布图。这可以说明( )
注:OECD是以英国、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为主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A.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发达 B.高技能人才的自由流动
C.“南北”国家科技合作增多 D.发达国家攫取科技资源
3. 二战后,跨国人才流动日益频繁,世界各国掀起了一场“争夺人才的全球性战争”。科技人才的跨国流动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消极影响,却对发达国家的社会、经济和科技等领域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巨大贡献。这表明
A.全球化下世界各国机会均等 B.全球化下世界各国民族意识进一步加强
C.全球化增加了世界大战风险 D.全球化进一步加剧人才分布的不平衡性
4. 当代西方工人阶级的成分趋向多元化、复杂化,“蓝领”工人进一步减少,出现了“白领”“灰领”“金领”“敞领”“粉领”等称谓,代表工人阶级的不同分层。这一变化说明
A.科技革命影响社会结构的调整
B.西方社会发生了根本变化
C.国家干预导致阶层成分多元化
D.社会流动呈现出增强趋势
5. 2015年以来,欧洲经历了二战以来规模空前的难民危机及难民涌入导致的工作竞争,欧盟不得不在内部边境上重启临时管控,民众对难民的排斥情绪有增无减。这种状况被称为欧洲的“再边境化”,该现象表明欧洲
A.一体化进程遭遇到严重挫折 B.难民问题严重威胁世界和平
C.传统治理模式面临新的挑战 D.反经济全球化浪潮愈演愈烈
6. 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后,以色列国建立,巴勒斯坦难民问题就此产生。仅第一次中东战争就产生了90多万巴勒斯坦难民。由于生存空间狭小、土地贫瘠、经济落后,巴勒斯坦难民只能依赖联合国难民署和近东救济工程处生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仍有500万难民等待近东救济工程处的援助。据此推知,中东难民危机
A.推动国际难民救助体系完善 B.导致阿拉伯人失去土地、家园
C.致使联合国财政不堪重负 D.增加社会及经济上的危机风险
7. 据资料统计,在中东、南亚和非洲等地区,难民问题依然严重。2009年,全球的难民和类似难民有近4200万人。2009年世界难民日(6月20日)的主题是“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需要”。由此可知
A.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
B.难民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
C.民族和宗教冲突愈演愈烈
D.恐怖主义是世界和平的头号敌人
8. 理论上,联合国难民署有义务为那些不愿意接受难民迁入地政府管辖的难民提供国际保护和援助。据统计,2011年年初,被联合国难民署认定为“受关注的人群”大约有3390万,这一数量相较于2005年的1920万有了明显的增加。这反映出( )
A.联合国救助难民的主体作用 B.西方国家相互推诿救济责任
C.人道主义原则获得普遍认同 D.霸权主义威胁世界和平安定
9. 下表为19世纪以来与美国相关的人口迁徙信息表,据此可知( )
时间 迁徙事件名称 出发地 目的地 涉及人口 涉及人群
15—19世纪 奴隶贸易 非洲西部 美洲 约1亿 黑色人种
1630—1640年 清教徒移民 欧洲(以英国为主) 北美殖民地 约8万 白色人种
18—19世纪 西进运动 美国东部 美国西部 约700万 世界各地移民
A.美国是当今族群融合度最高的地区
B.不同地区的移民自发到达美洲大陆
C.人口的不断增长推动美国领土扩张
D.美国文化多元与人口迁徙密不可分
10. 下图是1994—2017年美国两党支持者对移民接受度的统计示意图(单位:%)。据此可知,美国( )
A.两党利益基本趋于一致 B.民主党获得更多的支持
C.移民问题成为热点话题 D.社会认知分化愈加明显
11. 表2二战后部分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发展情况表
国家 文化
印度 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主要官方语言为英语和印地语;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多样性;种姓制度依然具有重要影响。
新加坡 发扬儒家文化精华;吸收西方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等。
埃及 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英语和法语被广
据表2可知,这些国家文化发展的共同点是( )
A.大力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 B.民族文化发展面临巨大威胁
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 D.利用西方文化改造民族文化
12. 在新加坡,马来语、华语、英语和泰米尔语均为官方语言,各类宗教建筑形式各异,各民族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这体现了新加坡()
A.多元文化和谐共处 B.当地传统文化消失 C.殖民地文化特色 D.移民文化阻碍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材料 1945年澳大利亚成立移民部,以“移民即繁荣”为战略导向,制订大规模引进移民计划。1958年的官方宣传册——《澳大利亚需要所有这些人》,继续宣传和鼓励吸收外国移民,并反复强调来自英国的技术移民的重要性,与澳大利亚有着紧密的联邦和家庭联系的英国,为我们提供了易被同化的移民。英国向我们派遣了数十万具有共同背景和语言的人,他们拥有高水平的行业技能和类似的行业标准。1949年1月至1957年9月,在从英国接收的援助移民中122,741名“养家糊口者”(家庭中有工作收入的人)中,只有35,875名是非熟练工人。
20世纪50年代初,“援助通行计划”涉及的欧洲国家已经超过30个,从战后到50年代末的十几年里,英国以外国家的移民约占澳大利亚移民计划的2/3。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澳大利亚的移民来自60多个国家,人员的专业技能包括工程师、测量师、化学家和化学工程师、物理学家、冶金学家等。澳大利亚人也越来越将亚洲移民明显的种族和文化差异看作种族多样性的一部分。歧视性移民立法的废除,有助于澳大利亚社会整合移民来源,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平等吸收各国移民。
——摘编自张瑾《二战后三十年间澳大利亚技术移民结构与成因探析》
【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澳大利亚移民的变化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澳大利亚移民变化的原因。
14. 人口迁徙会对人类经济、文化变迁产生巨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材料一 工业化与人口增长极大地促进了移民与城市化。在工业社会中,移民从乡村涌入工业中心寻找工作。工业化的英国领导了世界城市化的浪潮。1800年,大约五分之一的英国人口居住在城镇,城镇规模在大约1万多人。而接下来的一个世纪中,庞大的乡村社会被城市化了。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二 近代列强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以及东南沿海的人口压力。使东南沿海地区劳工出国成为海外移民的主要形式,这一迁移的过程持续、分布广泛。迁入东南亚、美洲等地的华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劳动,也充当矿工。中国移民对迁入国在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诸方面的贡献和影响,已为举世公认。
——摘编自葛剑雄《简明中国移民史》
材料三 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的民族多样性可以说是与生俱存的。来自不同民族国家的移民踏上北美大陆后,便带来了各种不同的语言、习俗、宗教信仰和组织结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美国化运动造成了民族关系的紧张,暴露出强迫同化的低效性和反民主性。美国化运动的不成功结局促使一些知识分子认真反思民族关系,文化多元主义应运而生,……少数民族集团把盎格鲁撒克逊(日耳曼人的一支)新教徒集团视作民族群体之一,而不是必须归从的主流或主体民族,自己民族文化也是美国文化的有机部分;把美国视为一个开放社会,人们有权利寻求与民族祖先国家的交流。
——摘编自高鉴国《试论美国民族多样性和文化多元主义》
【问题】
(1)概括材料一中“移民”的流动方向,并结合所学简述其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近代中国东南沿海华工出国的原因,试举两例说明华工对美洲开发作出的贡献。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美国移民社会的主要特征。
参考答案
1. 【答案】C
【详解】美国《1952年移民法》对于人才引进更多的是限制,无法扩大美国对抗苏联的人才优势,并且材料中也并未体现有关苏联的描述,A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冷战背景下美国人才的引进,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由题干中可知,此时处于冷战时期,在这个背景下美国人才引进时不仅加强了对人才的政治安全甄别,还对职业等有所规定,体现了人才引进的针对性。故C正确。由材料可知,美国《1952年移民法》是对移民和临时劳工入境作了限制,目的是减少国内劳动力市场的压力,与美国国内劳动力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并无直接联系。故D错误。
2.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发达国家通过实行吸引高技能人才的相关政策,从发展中国家攫取科技资源,故D项正确;移民来自发展中国家,并不能说明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发达,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发展中国家高技能人才进入发达国家,无法得出高技能人才的自由流动,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南北”国家科技合作增多,排除C项。故选D项。
3. 【答案】D
【详解】
根据“科技人才的跨国流动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消极影响,却对发达国家的社会、经济和科技等领域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巨大贡献。”可得出,全球化之下,更多的高端人才流向西方发达国家,使发展中国家人才流失,因此反映出全球化进一步加剧人才分布的不平衡性,D项正确;均等的说法错误,排除A;B项不是主旨,排除B;材料所涉及的是人才,而不是战争,与战争无关,排除C。
4. 【答案】A
【详解】
当代西方工人阶级的成分趋向多元化、复杂化,而不再是蓝领、白领这么简单的分化,说明新科技革命的形势下,社会分工更加多元了,所以影响到了社会结构变化,故选A;BC不符合史实,故排除;题干体现的是社会阶层的分化,而不是流动,故排除D。
5. 【答案】C
【分析】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欧洲的难民问题及民众对难民的排斥情绪有增无减,推动欧盟不得不在内部边境上重启临时管控,说明的是欧洲传统治理模式面临新的挑战,C项正确;材料与欧洲一体化进程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难民问题对世界和平的危害,排除B项;材料与反全球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6. 【答案】D
【详解】
据题意可知,中东战争导致了大量难民的产生,而且有大量难民等待援助,这些难民由于生活的困苦都将成为社会的危险因素,所以中东难民危机增加了社会及经济上的危机风险,故选D;中东难民危机增加了社会负担和风险,并不能推动国际难民救助体系的完善,排除A;是阿拉伯人失去土地、家园导致了难民危机,排除B;难民危机并没有导致联合国财政不堪重负,排除C。
7. 【答案】B
【详解】
根据“在中东、南亚和非洲等地区,难民问题依然严重。2009年,全球的难民和类似难民有近4200万人。”可以看出,当今世界面临着严重的难民问题,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生存环境,排除A;CD项都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
8.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联合国难民署2011年年初相较于2005年认定的“受关注的人群”有了明显的增加,说明联合国难民署在救助难民上发挥了主体作用,A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联合国救助难民的问题,并没有涉及西方国家,排除B项;人道主义原则获得普遍认同说法过于绝对,并且题干没有提及,排除C项;D项在题干中没有提及,霸权主义没有在题目中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
9.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迁入美国的人口在人种上和文化上呈现出多元的特征,说明美国文化多元与人口迁徙密不可分,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洲是当今族群融合度最高的地区而不是美国,排除A项;根据表格中“奴隶贸易”可知移民并非都是自发,排除B项;美国人口的增长与领土扩张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
10. 【答案】D
【详解】从材料中的趋势可以看出,两党对移民的接受度出现更为明显的分化,反映出社会认知分化愈加明显,D项正确;材料不能得出两学名得益一致,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不是支持率,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成为热点,排除C项。故选D项。
11. 【答案】C
【详解】据材料信息可知,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既继承了传统文化,同时也带有宗主国的烙印,说明这些国家文化发展的共同点是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故选C项;二战后新独立国家不仅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还采用西方文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新兴民族国家在继承本民族文化基础上,引用西方文化,并不是民族文化面临巨大威胁,排除B项;新兴民族国家并未用西方文化改造民族文化,而是二者结合,排除D项。
12.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在新加坡,马来语、华语、英语和泰米尔语均为官方语言,各类宗教建筑形式各异,各民族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这体现了新加坡存在多元文化和谐共处,A项正确;B说法不符合史实,新加坡仍然存在传统文化,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殖民地文化无关,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移民文化的融合,并非是阻碍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13. 【答案】(1)趋势:由以英国移民为主到多元化;劳动力型移民向技术移民转变;由自发移民向政府引导转变。
(2)原因:澳大利亚恢复发展经济的需要;英国与澳大利亚的历史渊源;种族歧视的逐渐淡化;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详解】(1)根据材料中的“从战后到50年代末的十几年里,英国以外国家的移民约占澳大利亚移民计划的2/3。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澳大利亚的移民来自60多个国家”可得出“由以英国移民为主到多元化”;根据材料中的“人员的专业技能包括工程师、测量师、化学家和化学工程师、物理学家、冶金学家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劳动力型移民向技术移民转变”;根据材料中的“歧视性移民立法的废除,有助于澳大利亚社会整合移民来源,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平等吸收各国移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由白发移民向政府引导转变”。
(2)根据材料中的“与澳大利亚有着紧密的联邦和家庭联系的英国,为我们提供了易被同化的移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英国与澳大利亚的历史渊源”;根据材料中的“歧视性移民立法的废除,有助于澳大利亚社会整合移民来源”可得出“种族歧视的逐渐淡化”;根据材料中的“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澳大利亚的移民来自60多个国家,人员的专业技能包括工程师、测量师、化学家和化学工程师、物理学家、冶金学家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根据材料中的“ 1945年澳大利亚成立移民部,以‘移民即繁荣’为战略导向,制订大规模引进移民计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澳大利亚恢复发展经济的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14. 【答案】(1)方向:由乡村到城市。影响: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所需的劳动力和消费市场,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也会出现环境污染、交通拥挤、贫富矛盾等问题。
(2)原因:列强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东南沿海人口压力;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殖民者的诱骗、绑架等。
贡献:华工为美国加利福尼亚金矿或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等繁重劳动场所提供主要劳动力;华工居住区形成一个个唐人街,促进美洲经济文化的发展。
(3)特征:民族多样性;欧洲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并存、互相交融;存在着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
【详解】
(1)方向:根据材料“在工业社会中,移民从乡村涌入工业中心寻找工作”可知,由乡村到城市。影响: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所需的劳动力和消费市场,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大量人口进入城市也会出现环境污染、交通拥挤、贫富矛盾等问题。
(2)原因:根据材料“近代列强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以及东南沿海的人口压力。使东南沿海地区劳工出国成为海外移民的主要形式”可知,列强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东南沿海人口压力;清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殖民者的诱骗、绑架等。贡献:根据材料“迁入东南亚、美洲等地的华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劳动,也充当矿工。中国移民对迁入国在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诸方面的贡献和影响,已为举世公认。”可知,华工为美国加利福尼亚金矿或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等繁重劳动场所提供主要劳动力、华工居住区形成一个个唐人街,促进美洲经济文化的发展。
(3)特征:根据材料“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的民族多样性可以说是与生俱存的。来自不同民族国家的移民踏上北美大陆后,便带来了各种不同的语言、习俗、宗教信仰和组织结构”可知,民族多样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欧洲文化为主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多元文化并存、互相交融;根据材料“少数民族集团把盎格鲁撒克逊(日耳曼人的一支)新教徒集团视作民族群体之一,而不是必须归从的主流或主体民族,自己民族文化也是美国文化的有机部分”可知,存在着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