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现代史选择题专练(答案)
中国现代史选择题专题
班级: 姓名: 成绩:
1.在礼炮声中,代表来宾和海陆军军官高呼“中华共和万岁”,这是一个值得人们永远记住的日子。在中国大地上统治了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结束了,一个共和国在世界的东方诞生了。这个“日子”是值得人们永远记住,是因为
A.武昌起义爆发 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C.护国战争爆发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1951年,西藏代表团和中央人民政府达成协议,西藏和平解放。这一事件标志着
A.青藏公路已顺利通车 B.西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C.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 D.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3.“雄鸡一唱天下白,三座大山一推平,百年国耻一朝雪,一派春色换人间。”歌颂的是
A.中华民国的成立 B.中国共产党诞生
C.国民政府的建立 D.新中国的诞生
4.1953年,彭德怀说:“西方殖民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线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反映了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C.解放战争的胜利 D.土地革命的完成
5.“它展示了人民军队的军威,也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挫败了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侵略和武装挑衅,稳固的国防使祖国领土完整和人民安全有了绝对保障,使中国人民真正扬眉吐气地站起来了”。与这段材料直接相关的是
A.抗日战争胜利 B.解放战争胜利
C.抗美援朝胜利 D.新中国的成立
6.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56年)》中写道,作为一项经济改革方案,这次改革成功地把43%的中国耕地重新分配给约60%的农村人口……总之,这个运动的主要成就是政治上的。材料中的“这次改革”指的是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一五”计划 D.人民公社化运动
7.“调整国民经济各方面的比例;巩固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取得的成果;以少量的投资来充实一些部门的生产能力,使其成龙配套,以便收到更大的经济效果;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这一方针
A.指引土地改革深入进行 B.指导三大改造顺利完成
C.指导国民经济全面调整 D.指引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8.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如图时间轴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历史,下列对各时间段的描述正确的是
A.①段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②段主要任务是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C.③段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
D.④段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9.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1952年下半年至1956年,新中国仅仅用了4年时间,就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下列关于社会主义改造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三大改造的实质是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变革
B.三大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C.三大改造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奠定经济基础
D.使社会主义私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地位
10.如表所示内容说明我国
1956年 农业 96%农户加入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 92%手工业者加入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 公私合营后工商业企业中的总人数占全国工商业企业总人数的99%
A.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C.社会主义工业化完成 D.改革开放伟大征程开启
11.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早稻亩产二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星”,“高产卫星”发生的背景是
A.农业合作化时期 B.土地改革时期
C.文革时期 D.大跃进时期
12.季羡林先生在关于文革的回忆录中写道“我知道,我们的性命就掌握在他们手中,当时打死人是可以不受法律制裁的,他们的木棒中,他们的长矛中,就出法律。”这段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当时的法律规定打死人并不算是违法
B.中国社会已经陷入了严重混乱的局面
C.我国的立法权已经掌握在造反派手中
D.“文化大革命”严重践踏了民主法制
13.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上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决定实行下列哪一历史性决策
A.筹备成立新中国 B.土地改革
C.三大改造 D.改革开放
14.中国共产党自诞生后,百年的奋斗过程中,工作中心先后发生几次变化,建国后,1956年的中共八大和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都确定的是
A.经济建设 B.阶级斗争 C.国防建设 D.思想建设
15.改革开放40多年来,“包产到户”“乡镇企业”“农民工”“取消农业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词汇,生动地折射出了不同历史时期农村改革给中国农民乃至整个社会带来的深刻而巨大的变化。新时期农村改革的立足点是
A.强调平均分配 B.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C.适应集体劳动 D.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16.改革就是要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改变”的体现有
①乡镇企业蓬勃发展
②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③国企经营自主权扩大
④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7.下列关于中国对外开放的道路,叙述正确的是
A.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B.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C.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沿海开放城市
D.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18.浦东地处上海黄浦江东岸。由于交通不便,浦东经济和社会发展远比浦西落后。那里分布着破旧的工厂和阡陌纵横的田野,只有少量的商业区和居民区。上海人一般都不愿意到浦东工作和居住,以致流行着“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幢房”的说法。……在很短的时间内,浦东就成为令世人瞩目的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之一浦东前后的变化是因为实行了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对外开放
C.国有企业改革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下表中选项、史实与史论对应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史论
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加快了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改革步伐
B 中共“十三大” 确立了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C 中共“十五大” “三个代表”主要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D 中共“十九大” 形成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A.A B.B C.C D.D
20.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下列选项不属于“中国梦”基本内涵的是
A.国家富强 B.民族振兴 C.人民幸福 D.和平统一
21.近日,新疆棉花事件持续发酵,个别学者和机构蓄意编造和散布所谓新疆存在“强迫劳动”“强制绝育”等侵犯人权行为的谎言,引发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洁白的新疆棉花不容玷污!下列关于新疆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设置西域都护对该地区进行有效管辖
②元朝时,宣政院掌管该地区军民事务
③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设置伊犁将军管辖该地区
④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该地区建立特别行政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2.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党和政府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实行的一项帮扶政策是
A.民族平等 B.民族区域自治
C.西部大开发 D.大学教育
23.中央政府持续推进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支持澳门中葡平台建设、支持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支持澳门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等方面深化合作。这些事实充分体现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
B.海峡两岸密切的经贸交流
C.祖国统一大业的最终实现
D.“一国两制”方针的实践推进
24.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下列史论结合不正确的是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
B.深圳等经济特区设立——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窗口
C.高考制度的恢复——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
D.香港、澳门的回归——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25.在1997年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大多数外媒使用 handover“移交”,主体强调英国:内地英文媒体用return“恢复行使……权力”,主体倾向中国香港。这反映了中英双方
A.不同的政治立场 B.深厚的文化底蕴
C.趋同的价值观念 D.雄厚的经济实力
26.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目前,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
A.建立爱国统一战线
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C.全面实现通邮、通航、通商
D.民族区域自治
27.台湾舞剧《薪传》曾在大陆演出,引起轰动,它反映了祖国大陆和台湾同胞一脉相承的亲情关系。下列关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事件,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基本方针的形成
②九二共识的提出
③江泽民“八项主张”的提出
④习近平会见马英九,实现两岸领导人首次会面
A.②①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③①④ D.①②③④
28.20世纪60年代,为打破西方大国的核威胁和核讹诈,维护国家安全,中国组建了哪支部队
A.中国人民解放军 B.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
C.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 D.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
29.“会上共同倡导了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形成了以‘团结、友谊、合作、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等为核心的精神,……为和平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和国际争端指明了有效路径。”这段材料评论的是
A.万隆会议 B.遵义会议 C.巴黎和会 D.雅尔塔会议
30.1953年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时,曾说“两个大国之间,特别是像中印这样两个接壤大国之间,一定会有某些问题,只要根据这些原则,任何业已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都可以拿出来谈。”这里的原则指的是
A.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D.互惠互利发展原则
31.史料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素材。如果我们要研究周恩来在外交方面作出的贡献,以下可作为一手史料使用的是
A.电影《周恩来外交风云》 B.周恩来遗留手稿和日记
C.书籍《大外交家周恩来》 D.某同学课堂笔记提纲
3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奉行的外交政策是
A.独立自主 B.外交孤立 C.闭关自守 D.霸权外交
33.如表是《1949﹣2017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统计表》。表中信息说明了
年份 1949年 1959年 1969年 1979年 1989年 1999年 2017年
国家数量 10 34 45 120 136 162 175
A.和平和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
B.中国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C.第三世界力量日益壮大
D.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34.如图所示读书摘要的内容说明中国
A.军事面临严峻挑战 B.经贸迎来明显拐点
C.外交获得重大突破 D.思想出现巨大冲击
35.1972年3月6日,《时代周刊》封面上有一个大大的“友”字,左上角是毛泽东与尼克松的握手照片,主题凸显得相当明确―“尼克松从北京带回来了什么?这个问题其实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尼克松在北京这件事情”。材料表明两国关系
A.分歧消除 B.结为同盟 C.结束敌对 D.正式建交
36.1971年11月,两名升旗手来到位于美国纽约的联合国大厦第二十三根旗杆旁,将五星红旗高高升起,新中国国旗第一次升起在纽约的上空。这一幕与下列哪一史实有关
A.中国正式加入了亚太经合组织
B.中美关系开始实现正常化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37.2021年5月22日,他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全国人民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为他送行!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文中的“他”是
A.袁隆平 B.李四光 C.邓稼先 D.钱学森
38.2019年《辞海》(第七版)收录了“5G大数据”“无人车”等热门新词汇,同时删除了部分查检率较低的条目,如“砷化镓集成电路”“拖拉机队”等。这客观上反映了我国
A.出行方式变革 B.传统观念更新
C.科学技术进步 D.民主制度完善
39.1982年,商业部与轻工业部联合发出通知,日用工业品购销体制在统购统销(统配)、计划收购、订购、选购四种购销形式的基础上,增加代批代销形式。此后,又发展了工商联营联销形式,从而形成了6种购销形式并存的局面。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
B.社会经济活力正在被激发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开展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40.1984年,中国开放大连、青岛等14个沿海城市。1985年,中国又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2年,又相继开放了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满洲里等陆地边境城市和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材料旨在表明
A.改革已经从农村进入城市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
C.我国已经实现了全部开放
D.对外开放的地域向纵深发展
参考答案
1-10 DCDBC ACCDB
11-20 DDDAD BDBDD
21-30 BCDDA BACAB
31-40 BADCC CACBD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