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历史 二轮专题复习 材料题专题(10)(答案)

中国现代史材料题专题
班级: 姓名: 成绩: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开幕。参会的有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和海外华侨代表共622人,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这次大会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材料二:首都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乐队奏起《义勇军进行曲》,54门礼炮齐鸣28响。
材料三: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 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
材料四:1950年,毛泽东曾说过: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彭德怀在战争结束后也说过:“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材料五:新中国成立前,武汉市喻桥乡贫农陈友汉家里的土地很少,没有耕牛、家具,每年只收入350千克谷,一年之中吃野菜、麦皮、杂粮达8个月之久,全家一年只吃2千克油,3.5千克盐;到1953年,他家有田地15亩,农具齐全,收谷1600千克,全年有米吃……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次会议起到了什么作用?
(2)材料二中的场景反映的是中国现代史上哪一重大的事件?这个事件发生的时间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次谈判达成怎样的共识?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
(4)材料四中毛主席和彭德怀共同说到的战争是指?中国参与这场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5)材料五中陈友汉家前后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阅读以下历史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国初期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表(单位:万吨)
种类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粮食 13213 14369 16392
棉花 50.2 103.1 130.4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促进建国初期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2)根据材料二,为了改变毛泽东所说的状况,党中央在1953年制定并实施了什么规划?
材料三 1957年和1960年农业生产情况对比表
项目 1957年 1960年 下降(%)
粮食(亿公斤) 1950.5 1436 26.4
棉花(万担) 3280 2124 35.2
油料(万担) 7542 3405 54.9
生猪存栏数(万头) 14590 8227 43.6
(3)导致材料三中农业生产情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从中可以汲取什么深刻教训?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军事侵略下,近代中国各方面的主权不断旁落外人之手,日益沦入半殖民地深渊。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以及日本先后对中国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胁迫中国政府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通过不平等条约的“合法外衣”,列强获得巨大利益和特权,使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亡国灭种危机。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材料二:从武昌首义开始的辛亥革命对社会转型的界标意义,明显超过1840年的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不仅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
——摘编自沈渭滨《论辛亥革命与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大事记(部分)
时间 重要事件
1949年10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1953﹣1957年 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先后施工1万多个工业项目
1964—1970年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71年10月 第26届联大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80﹣1992年 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1997年7月 香港回归
1999年12月 澳门回归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开始“日益沦入半殖民地深渊”的标志,并概括列强侵华的特点。
(2)你是否同意材料二中作者关于辛亥革命“不仅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的观点?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3)结合材料一、二,说明表中“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的含义,并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作的努力。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土地政策的变化揭示了党对国家繁荣富强的理想追求与对中国现实不断适应的过程,蕴含着丰富的治国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第一条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第四条保护工商业,不得侵犯。地主兼营的工商业及其直接用于经营工商业的土地和财产,不得没收。不得因没收封建的土地财产而侵犯工商业。——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材料二:据山西省忻县地委对143个农村的调查,土改后,已有8253户农民出卖土地39912 亩……出卖土地占卖地户每户平均土地的28%,占总土地的5.57% ……从出卖土地的时间来看,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调查认为:“三年来农村阶级分化的速度是迅速的,从地区上说是普遍的,分化的面也很大。”——摘编自史敬棠等编《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史料》(下册)
材料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过程简表
时间 重大事件
1978年11月 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冒险在“包产到户”契约上按下红手印
1979年3月 中央31号文件对“包产到户”松绑,允许在不影响社会主义性质的前提下,适当进行“包产到户”试点
1980年5月 邓小平同志肯定“小岗经验”,随后,中央出台文件认可“包产到户”
1983年1月 中央一号文件,从理论上说明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中国实践中的新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的目的并概括保护地主兼营的工商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土地改革后农村出现的新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问题的解决方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归属。并谈谈你对该政策确立过程的认识。
5.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之间的半个世纪里,中国因条约而陆续开放的商埠积久渐多。1842年《南京条约》开五口;1858年、1860年中英中法《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开十一口;1876年《烟台条约》开四口;1887年《中法续议商务专条》开三口;1893年《中英会议藏印条款》开一口;加上同一时间里中国在新疆、蒙古向俄国先后开放的埠口,总数在三十以上。这些埠口,在中国封闭的社会体系上戳开了大大小小的窟窿。外国商品在中国大量倾销,中国的财富不断外流,中国民族工业在外资排挤下发展缓慢。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资料
材料二: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4个经济特区。1984年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城市。1985年,又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随后又把经济开放区扩展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其他沿海地区的一些市县。1990年,上海浦东新区也建立起来。1992年,对外开放的地域向纵深推进,相继开放了沿江城市、陆地边境城市和内地省会、自治区首府。党的十八大以后,通过实施“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粤港澳大湾区、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我国形成了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格局)。——摘编自统编初中历史教材
(1)阅读材料一,近代西方列强通过强迫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进行经济侵略,在地域分布上呈现出怎样的趋势?
(2)阅读材料二,梳理我国对外开放进程,对以下错乱的顺序进行重新排序。错乱的顺序:①沿海开放城市②经济特区③内地④沿海经济开放区⑤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格局)重新排序。(写序号即可)
(3)结合材料一、二,你认为中国近代和当代的两种“开放”,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6.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几千年来,各民族生生不息,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稳定、统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统一更是国家振兴的重要基础。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个省级自治区示意图
(1)分析材料一地图信息,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什么制度?
材料二 香港、澳门一向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保持其原有的社会经济制度,有利于保证这两个地区的继续繁荣稳定,这不仅有利于这两个地区的人民,而且也有利于全国。中国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在这样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中,容许个别的小的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对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不但无害,而且有利。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传》
(2)材料二内容体现了哪一伟大构想?这一构想的根本前提是什么?
材料三 第一条 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第二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依照本法的规定实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第五条 香港特别行政区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变。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3)据材料三内容并分析归纳材料中关键信息(字词),请指出中央和特别行政区的权力关系。
材料四 1992年11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在事务性商谈中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史称“九二共识”。——北师大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五 2018年以来,美国方面在台湾问题上动作很多,除了“台湾旅行法”,“国防授权法”呼吁对台军售正常化,评估美台军舰互访的可能性;美国国会还有其他涉台法律待通过,比如“台湾安全法”等等。中国政府和人民坚决反对和谴责其严重损害中国利益和中美关系的行径。——综合自央广网
(4)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台湾是哪一年与祖国大陆分离的?“九二共识”的具体内容
是什么?结合材料五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祖国统一遇到的阻碍有哪些?
(5)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祖国统一的认识。
7.2021年7月1日将迎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道路探索】
材料一:1921年注定照耀史册,它虽然不是一个世纪的起点,但却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经验,上下求索,终于找到了一条使中国走向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正确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纪录片《百年中国》解说词
(1)材料一中,使“1921年注定照耀史册”的历史事件是什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找到的“正确革命道路”是什么?中国共产党探索出这条道路的标志是什么?
【思想引领】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强大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木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摘自《永远保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本色》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确立的奋斗目标是什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主要有哪些?请说出1例即可。
【辉煌成就】
材料三:一个更为显著的变化是在外交领域,在不断加深与亚、非、拉国家友谊的同时,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新中国一步步打开西方世界的封锁,为国家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
——《筑梦中国》解说词
(3)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在外交领域取得重大成就,“为国家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请举出一个事例说明。
材料四: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就是用什么方式才能解决香港问题……采用和平方式解决香港问题,就必须既考虑到香港的实际情况,也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和英国的实际情况,就是说,我们解决问题的办法要使三方面都能接受。
——引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在推动祖国统一的进程中,邓小平提出的“三方面都能接受”的方案是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你有何感想?
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几代科学家通过不懈奋斗、拼搏,创造了科技累累硕果,振奋了民心,树立了国威,也让世人真正感受到了中国能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蘑菇”云起,让国人远离核威胁】
材料一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中共中央审时度势,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
(1)依据材料一、二分析我国研制原子弹的原因?“两弹一星”具体指什么?哪位科学家被誉为“两弹元勋”?
【一粒种子,让人们远离饥饿】
材料二“喜看稻菽千重浪,要数风流是此翁。”此翁于2021年5月22日在长沙逝世,他淡泊于名利,专注于田畴,以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让人们远离饥饿。
(2)材料二中“此翁”是谁?他的科研成果是什么?
【医药创新,让人们远离疼痛】
材料三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感动中国人物屠呦呦颁奖词
(3)屠呦呦凭借着“青蒿”获得了哪项国际荣誉而为国争光?
【精神传承,让我们行动起来】
(4)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你觉得新中国以来几代科学家身上有哪些可贵精神值得我们传承与弘扬?
参考答案
1. (1)代行人大。
(2)开国大典或新中国成;1949年10月1日。
(3)和平解放西藏;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4)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5)土地改革。
2.(1)土地改革。
(2)第一个五年计划。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4)发展经济要适合国情,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3.(1)标志:鸦片战争。特点:以战争(军事侵略)为主要手段;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侵略国家日益增多。(答出符合题意的两点即可)
(2)【答案一】判断:同意。
理由: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也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先生”的称呼,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引发了社会生活的变化。因此,它不仅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也是中近代史的真实起点。
【答案二】判断:不同意。
理由: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丧失了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而辛亥革命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建立了中华民国,但它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作者的观点忽视了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
(3)含义:改变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人从此站起来;努力: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经济、军事、外交、科技、国家统一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断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迈进。
4.(1)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或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原因:促进新中国工商业发展,避免经济动荡,避免过度激化矛盾。
(2)新问题:农民出卖土地,农村贫富分化;解决方法:在农村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或走农业集体化道路、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土地所有权:国家。土地经营权:农民;认识:党的政策从人民利益出发,中国共产党尊重人民创造精神,政策确立循序渐进,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稳妥进行,党的政策是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体现政策由下而上的特点。
5.(1)趋势:由东南沿海到长江中下游,再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内地)。
(2)②—①﹣④—③—⑤。
(3)本质的不同:近代的开放是被迫的、不平等的开放,具有侵略和掠夺的性质;当代的开放是主动的、平等互利的开放,是中国与世界各国正常的经济技术交流。
6.(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构想:“一国两制”;前提:一个中国原则(祖国统一)。
(3)授权与被授权的关系,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的高度自治权来源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
(4)时间:1949年;内容: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阻碍:台独势力和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反华势力。
(5)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夙愿;维护国家统一是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实现国家的富强和统一是我们面临的两大任务;随着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定会走向统一与富强。
7.(1)中国共产党诞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2)实现共产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中日建交;1979年中美建交。
(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5)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要坚持党的领导等。
8.(1)原因:打破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为了防御与自卫。“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邓稼先。
(2)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
(3)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4)热爱祖国、勇于攀登的科学精神,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团结合作的优秀品质等。

2023年中考历史  二轮专题复习  材料题专题(10)(答案)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