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一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单元测试(含解析)

选择性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
历史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新唐书》中关于选官制提到“唐制取士之科多由隋旧”。由此表明
A.隋朝选举制度陈旧 B.唐科举缺乏创新精神
C.科举制起源于隋朝 D.唐朝官员由民选产生
2.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3.朝鲜王朝有各种考试时间不确定的科举考试,又称“别试”。具有代表性的别试,朝鲜国王也会亲临考场,其中著名的有以成均馆的儒生为考试对象的“谒圣试”等。这反映
A.中国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 B.朝鲜王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C.中华文明对东亚国家有着重要影响 D.科举制扩大朝鲜王朝统治基础
4.“对于任何统治来说,智力精英都是最危险的潜在反叛力量.(科举制)利用人性弱点而成功地摆平了智力精英集团。”这说明科举制
A.扩大了统治基础 B.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C.确立了皇权的统治地位 D.根除了潜在的反叛力量
5.两汉时期盛行对人物的品评,在东汉时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据《后汉书许劭传》载,许劭喜好审核评论乡里的人事,每月总是更换品评的话题对象,所以汝南地区民间有月旦评的说法。品评人物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基于
A.察举制度的实施 B.九品中正制选官的推行
C.社会环境的宽松 D.分科考试选官制度建立
6.秦汉时期,政府会通过上计制度考察县官一年来的任职情况,唐代对县官的考绩制度日趋完善,而明代的考绩制度则更加严密。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A.政府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B.中央集权统治不断加强
C.国家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D.君主专制程度日益强化
7.有学者指出,在西方多党选举制度下,由于不同政党的存在,整个国家的政治人才被政党切割成几个部分,并随政党共进退。一党获胜,哪怕原来的政务官再有能力,也需统统大换血。这揭示出西方政党政治
A.导致了政治人才的匮乏 B.实现了政治理念的多元化
C.影响了国家治理的质量 D.扩大了政治人才的空间
8.如表反映了清末新政时期选官制度变革的部分史实。这反映了晚清( )
年份 文件 主要内容
1901年 《学堂选举鼓励章程》 凡由学堂考试合格毕业生,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出身;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
1903年 《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 对留学日本的归国毕业生,承认他们在日本政府合法注册的学校取得的文凭,并给予科举出身,优予官阶
1904年 《奏定学堂章程》 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试结果分为五等,一般中等以上者都获相应的奖励出身,并被役以官职或得以升学
A.教育近代化开始起步 B.科举考试的选官制度被废除
C.新旧选官方式的并存 D.考试制度与甄别制度相结合
9.下表所示为学术界关于科举制起源的意见分歧(部分)。其中前一种观点成为学术界主流观点。以下说法合理的是
A.历史研究须以科学的史观对各种史料加以解读
B.将科举制的起源往前推有助于提升民族自信
C.《隋书》等古史文献存在严重缺漏,不足以取信
D.隋朝创立科举制得到了大量实物资料的证明
10.唐朝进士科诗赋题,主题多是景物题咏或怀古,如《山出云诗》《金谷园花发怀古》;宋朝进士科诗赋题,出现了大量诸如《龙船习水战诗》《悬爵待士诗》《主圣臣贤诗》之类的主题。以上变化说明
A.宋朝推行重文轻武政策 B.社会局势决定选官制度
C.理学推动科举制的成熟 D.宋朝重视官员政治素养
11.在英国,撒切尔夫人将“政治态度”作为选拔高级文官的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自20世纪80年代初到1987年,白金汉宫中的40位常任次官和135位副常任次官,大多数是由撒切尔夫人与其大臣根据他们的政治倾向而任命的。这一行为( )
A.延续了英国文官传统选拔标准 B.试图打破英国政务官“政治中立”的原则
C.反映了执政党的政治诉求 D.推动了英国民主化进程
12.英国前首相张伯伦曾对常务次官们说:“你们没有我们也能办事,而我们没有你们则不能做任何事。”这体现了( )
A.带有浓厚的民主共和色彩 B.文官制度提高了政府的效率
C.英国文官系统的相对独立性 D.责任内阁制下议会制约力强
13.宋代许多官员享有荫补子弟或亲属为官的特权,通常情况下,达到一定级别的宋朝官员享有圣节荫补、致仕荫补、皇帝即位荫补等。这说明宋代
A.士族政治得到较快发展 B.存在世官制的残余
C.推行了崇文抑武的国策 D.科举制度影响削弱
14.据统计,中央政府一级的公务员,2010年度录用了1.4万余名,其中来自普通家庭的占93.4%。2011年度录用了1.5万余名,来自普通家庭的占87.1%;2012年度考生有15.5万余名,来自普通家庭的占82.3%。这说明,我国公务员考试( )
A.使中央政府人才济济 B.实现了公平公正竞争
C.激发了青年从政热情 D.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15.魏晋时期,封爵是获得政治权势的重要途径,“公侯之子孙”能轻易获得上品。从下表出仕的统计中可以看出该时期( )
父祖或本人有爵者(出仕) 父祖或本人无爵者(出仕)
西晋 81 183
东晋 130 108
A.官员选拔的封闭性强化 B.普通的地方豪强出仕途径拓宽
C.中正品评评议权力削弱 D.社会各阶层的流动性得到增强
16.汉初的统治集团主要由功臣家族和刘姓宗室构成。刘邦晚年削平异姓诸王;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宗室渐渐失势。基于此,西汉政府( )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推行察举制选官
C.设立中朝架空三公 D.北击匈奴开疆拓土
17.唐朝科举制下,各地皆有选才到中央应试的机会,而且寒门子弟亦可“怀牒自列”,自由报考,地方官及贵族相对于汉代的察举制而言,较难操纵选举,也没有“入门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这说明唐代科举制
A.选才呈现公平开放的特色 B.保障了吏治的清明与高效
C.取士标准出现多样化趋势 D.促使决策机制走向专业化
18.宋代在选拔官吏时有规定:“如工商杂类人等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并解送(注;选送)。”该规定反映出宋代
A.政府鼓励工商业的发展 B.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
C.商业成为主要经济部门 D.科考功名失去吸引力
19.据《通典》记载,唐时“其制诏举人……试之日或在殿廷,天子亲临观之。试已,糊其名于中考之文,策高第者特授以美官,其次则予出身。”该制度是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三省六部制
20.20世纪初,英国建立文官分类管理制度,采用品位分类的办法。品即官阶,代表等级、地位和报酬;位即职位,代表权力、职资和任务。官阶不随职位变动而改变。这反映了( )
A.民主化进程加快 B.选官标准的延续性
C.政府职能的扩大 D.政府管理的科学化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一方面废除“公荐”的合法性,防止学子、考官之间的朋党关系,另一方面开创了“糊名”“誊录”的方法。糊名,就是将考生的姓名盖上,阅卷官员无从得到考生信息,进而使得阅卷更加地公平;誊录,就是将考生的卷子进行统一的抄录,使主考官和学生之间无法利用笔迹建立不公平的阅卷关系。并创立“特奏名”,安抚贫寒学子以及老而无成和多试而不第者,为参与到科举中却没有收获的学子开设了新的入仕途径。另外,宋代还将殿试制度化,避免了因学子与当朝官员之间有特殊关系而影响科举的公平,并规定“殿试免黜落”,同时,对于科举录取的名额也进行了大幅度地增长。
——摘编自徐振宁《中国古代科举的发展阶段及其文化特征》
材料二 西方的文官制度效法的对象是明清科举制度,但并不是全盘照搬,而是予以适应性改造。明清科举选官主要以考八股文为主,考试内容单一,在科举考试之后,任官则由国家统一调配。西方的文官制度考试一般分为笔试和复试,对通过考试的官员进行分类,建立通专人才相结合的新体系以及职前培训制度,使每个职位都可获得最佳人选,从而满足不同部门的需要。
——摘编自李永强、马慧玥《论中国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完善科举考试制度的具体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文官制度与明清科举制度的不同之处。
22.英美两国是最早实行文官培训制度的国家,他们的文官培训制度给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以后,随着政府规模与责任的增大,特别是文官职业化趋势的发展,对文官进行培训成为美国联邦政府文官管理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191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史密斯——休斯法案》。这一法律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进行了由联邦政府出资对文官进行职业培训的尝试,并从此开始了美国联邦政府文官培训管理与建立培训制度的历程。此时,美国工业领域正在兴起一场“科学管理”运动,为现代工业的生产与管理提出了极富效率的方法与原则,并取得显著的经济效果。这使一些长期关注文官制度改革的人看到了“官僚体系采用科学管理的基本原则,并将其应用于文官管理之中”的重要性。美国文官培训工作得到了包括联邦政府在内的社会诸多方面的关注写重视。在借鉴英国文官培训经验的基础上,美国联邦政府做出了一些较为具体的准备性工作,推动文官培训活动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为二战后培训制度的完善与推广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石庆环《美国联邦政府文官培训制度的历史考察》等
材料二 进入20世纪之后,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开始普遍重视文官培训工作。英国文官培训包括一般性的行政管理知识与行政技术,也有政策执行和制定所需的基本能力。其核心目的是提升政府行政效率。培训方式灵活多样,既有专家、学者指导下的系统性培训,还有自己指定教材、独立阅读资料的自学。通过制定《就业与训练法》等相关法律,政府将文官培训作为一个专门领域进行了具体规定。鉴于通才型文官难以造应国家发展的需要,英国强化和提高专业技术性文官的地位,培训多注重政治、法律等基础知识。文官培训工作不再由政府垄断,而多借助社会力量完成。在美国,效率成为驱动文官制度改革的主要价值取向。文官培训课程涉及法律、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包括在岗培训、岗位轮换、案例研究等培训方式。政府通过政令或立法的方式为文官培训活动提供了严格的立法保障。美国坚持以培养专家型文官为导向,注重提高文官的专业技能,强调文官独特工作领域所需要的专业技术和专门知识,虽然各类大学和私营机构的培训工作有一定的自主空间,但政府拥有文官培训活动的最终决定权,掌握“文官培训总方案的设计和总预算的下拨以及使用”。两国文官培训活动均取得显著成效。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公务员培训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贾料《20世纪英美文官培训发展与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前期美国文官培训活动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英美文官的培训话动的异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官培训的意义。
三、论述题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世纪初,清朝统治者在欧风美雨和坚船利炮的冲击之下已风雨飘摇,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也穷途末路。为了推广新学、兴办学堂,清政府不得不于1905年废止科举制。随后,八股科举被看作是和鸦片、缠足等同等落后丑恶的东西,为人们所唾弃。在中国人多对科举加以批评的20世纪20年代,早年便出洋且长期接受西方教育的孙中山说出的话石破天惊:“现在欧美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中国学过去的。所以,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中最古最好的制度。”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制时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
根据材料,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鲜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材料“唐制取士之科多由隋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始建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确立,因此C正确;AB与材料无关,排除;D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
2.D
【详解】据材料内容可知,刘得仁和李洞虽贵为皇亲国戚或宗室子弟,但他们都未在科举考试中占据优势,一样会面临屡试不中,由此可说明科举考试体现了一定公平公正的原则,故选D项;诗赋是唐朝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故排除A项;刘得仁和李洞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说明并没有阻断贵族入仕,且科举只是入仕的途径之一。排除B。材料未涉及贵族特权,事实上唐代宗室可以通过科举以外的其他途径入仕,仍然享有一定特权,排除C项。
3.C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科举制最早诞生于中国,朝鲜王朝实行科举考试是对中国的效仿,说明中华文明对东亚国家有着重要影响,故选C;材料仅反映了朝鲜对科举考试的效仿,没有说明考试的内容,不能说明朝鲜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更不能证明科举制扩大了朝鲜王朝的统治基础,排除ABD。
4.A
【详解】材料“(科举制)利用人性弱点而成功地摆平了智力精英集团”体现的是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A正确;BC与材料无关,排除;D不属于科举制的影响,排除。故选A。
5.A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汉朝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对人才的选拔看重品行,尤其是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因此,两汉时期盛行对人物的品评是由于察举制度的实施,A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选官的推行,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品评人物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基于察举制度的实施,与“社会环境的宽松”无关,排除C项;隋朝时期,分科考试选官制度建立,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6.B
【分析】
【详解】秦汉时期到唐朝以及明代注重对官吏考核的严格,突出了把地方权力收归中央的特点,故B正确;材料中显示中央对地方管理,不是管理水平的提高,故A错误;官吏考核不属于监察管理的范围,故BC错误;材料属于对于地方管理,不是中央官职的管理,故D错误。
7.C
【详解】材料显示,西方多党制选举造成政治人才的政党化和闲置,这不利于政治人才的整合和作用的发挥,影响了国家治理的质量,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多党选举制度下政党对政治人才的争夺和政治人才的闲置,不是缺乏政治人才,A项错误;多党制下,不同党派秉承不同的政治理念,体现出政治理念的多元性,但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错误;不同政党的政治人才随政党共进退,在野党政治人才无法参与国家管理,缩小了政治人才的空间,D项错误。
8.C
【详解】根据材料“学堂考试合格毕业生……贡生、举人、进士……留学日本归国毕业生……给予科举出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贡生、举人、进士是科举制的选官形式,其被应用于学堂选官和留学生选官之中,说明新旧选官方式并存,C项正确;中国教育近代化开始起步是在洋务运动时期,时间不符,排除A项;知识分子的职业观更加开放,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B项;考试制度与甄别制度相结合,反映的是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考试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9.A
【详解】通过观察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学术界占主流的观点,即科举制起源于隋朝,因为《隋书》等文献中不曾记载“允许自荐”而遭到置疑,这一现象说明历史研究须以科学的史观对各种史料加以解读,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科举制的起源得以“前推”,B项错误;《隋书》等古史文献“不足以取信”的说法绝对,C项错误;有“大量实物”资料证明隋朝创立科举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
10.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朝进士科诗赋题,主题多是描写自然景物,壮景抒情或怀古抒怀;而宋朝进士科诗赋题,出现了大量涉及水战、悬爵待士、主圣臣贤等有关时政类的主题,说明宋朝重视官员政治素养,唯才是用,追求明君贤相,D项正确;材料与重文轻武政策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唐宋进士考试主题内容的变化,只有部分信息如《龙船习水战诗》可能与民族政权对峙的社会局势有关,排除B项;材料与理学的影响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1.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英国首相在选拔文官时看重文官的政治态度,说明执政党希望文官在处理具体事务时能更好地贯彻本党的意志,C项正确;在根据“大多数是由撒切尔夫人与其大臣根据他们的政治倾向而任命的”可知,撒切尔夫人根据政治倾向任命事务官,摈弃了事务官的政治中立原则,改变了英国文官传统选拔标准,排除A项;政务官不属于文官,本就不存在政治中立,更谈不上打破中立,排除B项;撒切尔夫人根据政治倾向任命内阁大臣,无法体现民主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依据材料“你们没有我们也能办事,而我们没有你们则不能做任何事”可知,材料强调的是英国文官系统的相对独立性,受政党政治的影响较小,C项正确;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文官制度提高了政府的效率,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责任内阁制,排除D项。故选C项。
13.B
【详解】荫补子弟或亲属为官是根据血缘关系选拔,这是世官制的残存,B正确;宋代科举制推动下,士族不断衰落,排除A;C荫补制度无关,排除;荫补制度与科举制并行不悖,两者不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排除D。
14.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央政府公务员的报考和被录取者,绝大多数来自普通家庭,反映出公务员考试促进了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D项正确;材料不足以说明中央政府人才济济,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并非公务员考试已实现了公平公正竞争,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公务员考试激发了青年从政热情,排除C项。故选D项。
15.A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得知西晋至东晋,父祖或本人有爵者(出仕)人数增多,父祖或本人无爵者(出仕)人数大大减少,且少于前者,说明九品中正制下,“公侯之子孙”能轻易获得上品并出仕,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官员选拔的封闭性强化,A项正确;父祖或本人有爵者(出仕)人数增多,表明普通的地方豪强出仕途径变窄,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正官权力问题,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减弱,排除D项。故选A项。
16.B
【详解】根据材料“刘邦晚年削平异姓诸王;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宗室渐渐失势”可知,景帝以后汉朝的统治基础薄弱,为了巩固统治基础,汉朝推行察举制,B项正确;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A项时间错误,排除A项;西汉政府设立中朝是为了制约外朝,加强君权并非解决统治基础,排除C项;西汉政府北击匈奴是为了巩固边防,并非扩大统治基础,排除D项。故选B项。
17.A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科举制下的考生不再受到门第限制,可以自由报考,说明科举制有利于社会公平和社会阶层的流动,故A项正确;唐朝时期的科举制,并不一定能保障吏治的清明与高效,排除B项;科举制的标准是考试成绩,多样化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D项不符合材料中主旨,故排除。
18.B
【详解】依据“如工商杂类人等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并解送(注;选送)。”可见宋代科举考试放宽资格限制,工商业者也可以凭自己的才学被选拔为官吏,由此可见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B正确;题干反映的不是政府鼓励工商业的发展,而是反映政府允许工商业者凭自己的才学进入仕途,A排除;古代中国农业始终是主要经济部门,C排除;题干反映的是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并没有反映科考功名失去吸引力,D排除。故选B。
19.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殿试、糊名法”均与科举制有关,C正确;察举制的标准是品行和才能,A排除;九品中正制的标准是门第、族望和兼顾才能,B排除;三省六部制是中央机构,D排除。故选C。
20.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初英国建立文官分类管理制度,官阶不随职位变动而改变,有利于英国政府工作的稳定性,使得政府文官管理更加科学化。D项正确;英国文官改革的民主性指的是公开考试、择优录取等,而材料反映文官管理制度,排除A项;材料反映文官分类管理制度,不是选官标准,排除B项;材料反映文官分类管理制度,不是政府的职能,排除C项。故选D项。
21.(1)具体举措:废除公荐制度,防止官员结成朋党;实行“糊名”“眷录”等方法,确保阅卷公平;创立“特奏名”,笼络寒门士子;殿试制度化;废除殿试黜落制度;增加录取名额。
(2)不同之处:明清科举选官考试内容单一,西方文官制度考试内容灵活多样;明清科举选官考试忽视对录取的考生综合素质的考评,西方文官制度对录取的考生进行职前培训,并根据考生的专业所长分配岗位。
【详解】(1)具体措施:根据材料“废除公荐”“可分析出废除公荐制度,防止官员结成朋党;根据材料“开创了糊名眷录的方法”可分析出实行“糊名”“眷录”等方法,确保阅卷公平;根据材料“创立特奏名”可分析出创立“特奏名”,笼络寒门士子;根据材料“将殿试制度化……并规定“殿试免黜落””可分析出殿试制度化;废除殿试黜落制度;根据材料“对于科举录取的名额也进行了大幅度的增长”可分析得出增加录取名额。
(2)不同之处:可以从考试内容和对考生的考评分配等方面进行作答。考试内容方面,根据材料“明清科举选官主要以考八股文为主,考试内容单一”可分析得出明清科举选官考试内容单一;根据材料“方的文官制度考试一般分为笔试和复试,对通过考试的官员进行分类”可分析得出西方文官制度考试内容灵活多样;考评分配方面,根据材料“科举考试之后,任官则由国家统一调配。”可分析得出明明清科举选官考试忽视对录取的考生综合素质的考评;根据材料“建立通专人才相结合的新体系以及职前培训制度,使每个职位都可获得最佳人选,从而满足不同部门的需要。”可分析得出西方文官制度对录取的考生进行职前培训,并根据考生的专业所长分配岗位
22.(1)兴起原因:文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备奠定了文官培训的基础;美国联邦政府的大力支持;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素质文官队伍建设的迫切要求;美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科学管理”运动的蓬勃发展,社会大众要求建立高效廉洁的政府;受到英国文官改革的影响。
(2)相同:都坚持培训目标的有效优先原则;都强调培训内容上的综合广泛性;都注重培训方式上的灵活多样化;都为文官培训活动提供立法保障。不同:培养理念不同,英国重视通才培训,美国重视专才培训;培训内容各有侧重,英国的培训内容倾向于政治法律等基础知识,美国更强调文官的专门知识和专业技术;管理体制不同,英国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美国强调政府主导。
(3)意义: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文官队伍;使政府管理更加专业化、规范化;提高了行政效率;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对文官进行培训成为美国联邦政府文官管理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可归纳出文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备奠定了文官培训的基础;根据材料“这一法律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进行了由联邦政府出资对文官进行职业培训的尝试”可归纳出美国联邦政府的大力支持;根据材料“为现代工业的生产与管理提出了极富效率的方法与原则,并取得显著的经济效果”可归纳出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素质文官队伍建设的迫切要求;根据材料“美国文官培训工作得到了包括联邦政府在内的社会诸多方面的关注写重视”可归纳出美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根据材料“官僚体系采用科学管理的基本原则,并将其应用于文官管理之中”可归纳出“科学管理”运动的蓬勃发展,社会大众要求建立高效廉洁的政府;根据材料“在借鉴英国文官培训经验的基础上,美国联邦政府做出了一些较为具体的准备性工作”可归纳出受到英国文官改革的影响。
(2)异同:结合两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相同点可从培训的目标、培训的内容、培训的的方式及立法保障等角度进行分析;关于不同点可从培养的理念、培训内容的侧重点及管理体制等角度进行分析。
(3)意义: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培养高素质的文官队伍、使政府管理更加专业化和规范化、提高行政效率及促进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3.示例论题:近代中英两国对科举制的不同态度。
阐述: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随着洋务运动、戊成变法、清末新政的开展,中国出现了一些近代工厂和新的政府部门,需要更多的新式人才。然而,科举考试的内容脱离实际,无法满足现实需求。因而,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考试。
工业革命后,英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政府职能不断扩大,工作内容日趋复杂,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然而,当时英国的官僚体制无法满足现实需求,国内出现了借鉴中国科举制、以考试方式选官的呼声。由此,英国开始进行文官改革,于1855年建立文官考试制度。
综上,19世纪中期以来,中英两国面临着不同的社会问题,中国废除科举取士,推行新式教育体制,英国则借鉴中国科举考试制度进行文官选拔制度的改革,这些措施顺应了双方不同的现实需求。(“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
【详解】论题:根据材料“八股科举被看作是和鸦片、缠足等同等落后丑恶的东西,为人们所唾弃”“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中国学过去的。所以,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中最古最好的制度”可以得出观点:近代中英两国对科举制的不同态度。
阐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随着洋务运动、戊成变法、清末新政的开展,中国出现了一些近代工厂和新的政府部门,需要更多的新式人才。然而,科举考试的内容脱离实际,无法满足现实需求。因而,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考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英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政府职能不断扩大,工作内容日趋复杂,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然而,当时英国的官僚体制无法满足现实需求,国内出现了借鉴中国科举制、以考试方式选官的呼声。由此,英国开始进行文官改革,于1855年建立文官考试制度。
最后对论证进行总结,得出,19世纪中期以来,中英两国面临着不同的社会问题,中国废除科举取士,推行新式教育体制,英国则借鉴中国科举考试制度进行文官选拔制度的改革,这些措施顺应了双方不同的现实需求。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选择性必修一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单元测试(含解析)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