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一第一单元政治制度单元测试(含解析)
选择性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
历史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的重要史学著作,其中《宋史》最为浩繁,各种著述、实录、会要、奏议、文集等应有尽有,卷帙浩大,为二十四史之冠。这主要是因为宋代
A.文官制度的影响 B.科学技术的进步
C.商品经济的发达 D.中央集权的加强
2.美国史学家罗威廉在《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一书中认为清朝有三个机构创新,具体情况如表所示。这说明清朝
机构 职能 主要表现
理藩院 管理 对汉族中国本部十八行省之外的管理(大清帝国的多民族与大疆域)
内务府 保护 对皇帝个人及其有关家族的保护
军机处 控制 满洲统治者对核心包括军事权力和行政权力的高度控制
A.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中枢机构多承明制
C.开始实行家国同构 D.统治机构务实高效
3.《史记》记载:“成王少,周公……乃摄行政当国。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管蔡之乱说明了
A.宗法制确有建立必要 B.分封制必致地方叛乱
C.周公确有夺位之想法 D.分封血亲易导致对抗
4.有学者指出:“周人的政治权利造就了一个文化共同体。周人克商,又承认商人曾克夏。周人的世界,从此便是一个‘天下’,而不是一个‘大邑’。中国不再是若干个文化体系竞争的场合,中国的历史,从此成为华夏世界延续和发展的长篇史诗。"该学者意在说明( )
A.周制仍保有原始民主的遗存 B.西周时期已呈现出政治文化认同
C.天命神权对周代政治的影响 D.西周时期华夏民族已经基本定型
5.《端明集》载:“枢密院要兵则添,财用有无不知也……三司但知支办食粮,日日增添,不敢论列,谓兵非职事也。”这说明宋代( )
A.中枢机构互不统属 B.冗官冗费日益严重
C.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D.重文抑武十分明显
6.春节是中华民族阖家团聚的传统节日。在“家国一体”的古代社会中,中华民族就已形成了重血缘、重亲情的观念。这种观念的制度源头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禅让制
7.西周时期,每年秋冬之交,周天子会颁布第二年的历书给诸侯,叫作“班朔”。诸侯接受历书后收藏于祖庙,每逢初一杀羊祭庙,叫作“告朔”;春秋时,许多诸侯不再亲临祖庙“告朔”,只是杀只羊应景。这一变化反映了春秋时
A.周礼无法规范社会秩序 B.宗法分封制失去了推行的基础
C.礼的标准发生重大变化 D.礼的破坏促成了地方割据局面
8.《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这段话表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
A.朝议裁决 B.政务繁忙 C.皇位世袭 D.皇帝独裁
9. 美国1787年宪法起草后,又补充了十条修正案。1791年12月15日,附有十条修正案的宪法在13个州均获得批准。第十条修正案规定:“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由各州及其人民自主保留。”从其内容判断,宪法修正案确立的新体制是( )
A.联邦制 B.共和制 C.代议制 D.分权制
10.古希腊拥有悠久的竞技传统。公元前 8 世纪开始,以摔跤、游泳、赛船、马拉松等为代表的有组织的竞技比赛周期性举办,还逐渐融入普通公民的日常生活中,并与战争胜利、城邦荣誉紧密相连。出现这一状况( )
A.加剧了社会矛盾和冲突 B.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发展
C.起源于阶级斗争的激化 D.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1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下列各项不属于其内容的是
A.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B.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C.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D.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12.下图是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的部分行政区域图,当时管理E区域的机构是
A.尚书省 B.中书省 C.宣政院 D.枢密院
13.西周王室吸取殷商“暴民而亡”的教训,提出了一套“天命”观。他们认为,统治者只要有使民归顺的“德”,就会“天命”所归,若要天命长久,就应“敬德保民、明德慎罚”。这种思想
A.实现了西周统治权力高度集中 B.解决了贵族与平民间的矛盾
C.打破了神权对王权统治的困扰 D.为后世民本思想奠定基础
14.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对国会两院通过的任何法案,“除非因国会休会而使该项法案不能退回,在此情况下,该项法案不能成为法律”,因而总统常借国会休会而搁置国会议案,被人称为“口袋否决”。这表明“口袋否决”
A.明确了总统立法否决权 B.导致了总统权力扩张
C.体现了权力制衡的异化 D.剥夺了国会的立法权
15.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之后,人们都认识了清朝官吏刘墉。但是,有历史学家认为这个电视剧名字犯了错误,他最有可能的理由是
A.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为“刘罗锅”
B.丞相制度早在明太祖时已经被废除,所以称“宰相刘罗锅”会误导观众
C.刘墉既不是驼背,也不是宰相,所以剧名错误
D.他没有理由,只不过是哗众取宠
16.近代以来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决定了一党专制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是注定要被时代和中国人民所抛弃的。基于此种认识,新中国确立了
A.人大制度 B.政协制度 C.自治制度 D.基层制度
17.1837—1901年是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时期,也是英国的鼎盛时期,被称之为“维多利亚时代”,在英国所有的国王中,她享有盛誉,不是因为她做了什么轰动的事业,而是因为她什么都没做。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奉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 B.内阁权力的不断扩张
C.政党之间权力斗争的激烈 D.立宪政体的日趋完善
18.图1、图2分别为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线路图。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
A.运河线路影响行政区划 B.政治中心影响运河走向
C.东西经济联系逐渐加强 D.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兴起
19.元丰改制,宋神宗强调祖制,他说:“祖宗不以兵柄归有司(兵部),故专命官统之,互相维制,何可废也?”因而唯独把枢密院这一机构保留下来,照例用文人充任。这表明元丰改制
A.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 B.沿袭了重文轻武政制
C.背离了改革者的意愿 D.政治制度变革不彻底
20.下列是我国西周初期政治制度的有关示意图,分封的诸侯国按①②③④顺序依次排列正确的是
A.齐、鲁、燕、宋 B.宋、燕、鲁、齐
C.齐、宋、鲁、燕 D.齐、燕、鲁、宋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改变按照条约开放商埠的不平等性,增加财政收入,1898年总理衙门奏请将岳州、三都澳和秦皇岛等开设商埠,当即获旨允准。百日维新期间,清廷颁布谕旨“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号召各省督抚在全国推广。日俄战争后,清政府掀起新一轮自开商埠运动。济南、常德、湘潭、海州、南宁、昆明等地相继宣布或策划自开商埠。据《济南商埠租建章程》规定,外人居住和贸易将被限制在位于城外划定的居住区商埠内,所有进出居住区商品都按运往内地对待。设立中国人控制的工部局和巡警局,虽然领事裁判权得到承认,但警察可以进入任何住宅搜捕疑犯。所有居住区土地均由政府定价购买后转租,如租金及钱粮一年未交清,将取消租契。租地内建筑三年内建成,否则注销租契,所纳租金及钱粮概不退还。在美国和英、德、日共同抵制下,清政府自开商埠意图没有完全实现。至清末,清政府批准宣布自开商埠总数达37处。
——摘编自崔志海《清末中美自开商埠与约开商埠之争》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是我国日益融入国际市场、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的35年,是我国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的35年,也是我国抓住全球化机遇一跃成为世界贸易大国的35年。
图1:1978~2012年货物出口和进口总额
图2:1983~2012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改革开放铸辉煌经济发展谱新篇——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自开商埠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清末自开商埠相比,新中国1978年以来对外开放的新变化。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国对外开放的因素。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战国时代,中国即已走向统一。孟子“定于一”的思想是当时的共同理解。罗马统一地中海,也是延续泛希腊化文化的弥漫各处。秦灭六国后未闻秦军戍守六国故地。汉兴之后,也没有汉军戍守内地的历史记载。罗马兵团大多随统帅将领留戍征服地区。秦朝统一天下以前,七国已纷纷建立郡县二级的地方行政体系。秦汉地方长官通常不由本籍人出任,中央又有刺史监察地方官员,不必依赖军队即足以统治广土众民。罗马帝国本部是泛希腊化的天下,但周边地区族群成分处处不同,不能建立类似中国的郡县制度,只能依赖戍军控制属地。从文化角度看,秦以法家治国,不过是儒家的变种,汉代以外儒内法为根本,儒家士大夫积极推行儒家教化。所以中国能保持相当一致的文化同质性,文化认同足以维系共同体的延续不散。罗马以军事力量控制庞大帝国,并不存心以教化的力量建立主流思想。从经济层面看,大路、支线以及河流航道,编织成一个相当固定的交流网络,将中国本部紧密联系为互相依存的整体。罗马地区性的经济网络是构成庞大交换网的成分,庞大的经济体系一旦破裂,其中个别的成分便没有再求重整的迫切需要。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二者国家治理的异同,并简析秦汉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三、论述题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段,成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
社会转型的含义:社会转型指人类历史上发生的结构性或根本性的社会变动,它是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所引发的超越原有社会模式的全方位、革命性的质变。
社会转型的特点与原因:①社会转型是一个漫长和复杂变迁过程,是对旧体制逐步破除和新体制全面确立;②社会转型是全方位的,涉及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多领域;③社会转型的成因很多,而且互动制衡,根本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
请你以17-19世纪的英国为例说明社会转型上述特点,并以文明史观分析其体现出的时代潮流。(要求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两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加上宋朝统治者重用文官,形成庞大的文官群,他们的俸禄优厚,有很好的条件著述,故A正确;北宋发明印刷术,具有促进史学发展的作用,但和《宋史》内容最为浩繁关系不大,排除B;商品经济的发达不是促成《宋史》最为浩繁的主要原因,排除C;D和《宋史》最为浩繁无直接联系。
2.D
【详解】三个机构分别针对不同的需要设立,解决了实际问题,而且各司其职,所以说其统治机构务实高效,故选D;A项没有全面提取材料信息,故排除;“清朝有三个机构创新”,说明不是“多承明制”,故B项错误;家国同构早在西周就已出现,故C项错误。
3.A
【详解】材料反映了周武王死后,成王年幼,周公等人摄政招致管叔、蔡叔、武庚等人的猜忌和叛乱,结合所学可知,这一现象说明西周初年的统治尚不稳固,统治阶级内部关于权力分配存在矛盾,建立宗法制确有必要,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周公摄政导致了地方叛乱,而非分封制导致叛乱,排除B项;周公没有夺位的想法,而且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周公摄政导致了猜忌和叛乱,而非分封血亲导致的对抗,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4.B
【详解】材料反映出西周时期已经呈现出一定程度上的华夏共同体的文化思想,西周以“天命观”来阐明周代商是承袭天命,西周代商实质上反映出其同属于同一个“文化共同体”,这促进了政治认同,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原始民主遗存,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西周通过“天命观”来阐明对商代的政治文化认同,并不是为了说明天命神权对周代政治的影响,排除C项;原始社会末期,华夏族逐渐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民族认同局面基本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
5.A
【详解】材料显示,枢密院与三司各司其职,互不统属,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冗官冗费,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枢机构,而非对地方的管理,不能反映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重文抑武,排除D项。故选A项。
6.B
【详解】根据材料“形成了重血缘、重亲情的观念”结合所学可知,宗法制度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与血缘,因此材料内容体现了宗法制的影响,即材料所述观念的制度源头是宗法制,B项正确;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分封诸侯的制度,而材料所述观念的制度源头是宗法制,而不是分封制,A项错误;秦统一全国后全面推行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加强了中央集权,而材料所述观念的源头是宗法制,而不是郡县制,C项错误;禅让制是部落首领生前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与材料“重血缘、重亲情的观念”不符,D项错误。
7.A
【详解】由材料可知,“告朔”是西周礼制,其规定诸侯每逢初一定期杀羊祭庙,春秋时许多诸侯“只是杀只羊应景”,违背“告朔”这一礼制规定,说明周礼遭到破坏,已无法规范当时的社会秩序,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宗法分封制的推行情况,且宗法分封制到春秋时期只是开始瓦解,排除B项;材料的意思是春秋时期诸侯违背了周礼,而不是“礼”的标准发生变化,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地方割据,排除D项。
8.D
【详解】根据“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可得出其反映的是皇权至高无上,皇帝独裁,D正确;ABC项与主旨无关,排除。
9.A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由各州及其人民自主保留。”体现了美国政体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特点,属于联邦制,故A项正确;共和制属于国家体制,故B项错误;代议制属于政权组织形式,故C项错误;分权制不符合材料中内涵,故D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礼乐制度
【名师点睛】邦联制和联邦制的区别:
美国建国之前是邦联制,中央政府无权,邦联制和联邦制是复合制国家结构的两种形式。邦联制与联邦制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是主权国家之间的联合体,区别在于邦联不形成新的国家,而联邦则形成新的国家。在邦联制下,组成邦联的各成员国仍然是具有完整独立主权的国家,而在联邦制下,联邦组成单位已经不完全具有独立主权国家的要素。
10.B
【详解】古希腊的竞技传统周期性举办,而且渗透进公民的日常生活中,并与战争胜利、城邦荣誉紧密相连,这充分体现了竞技传统和人的活动日益密切,有利于凸显人的价值,利于人文精神的发展,B正确;竞技传统有助于缓和各城邦之间的关系,不能加剧社会矛盾和冲突,排除A;竞技传统主要在公民群体中进行,不是因阶级斗争而产生,排除C;公元前8世纪的古希腊尚未建立起民主制,排除D。
11.B
【详解】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B项符合题意;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明确提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排除A、C、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据图片信息“陕西行省、河南江北行省、大都”可知,这是元朝的疆域图,结合所学可知,统治大都的机构是“中书省”,B正确;尚书省是隋唐时期中央的执行机构,长官是丞相,A错误;宣政院是元朝管理西藏的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国家机构,C错误;枢密院是中央最高军事机构,D错误。
13.D
【详解】“敬德保民”等体现的是民本思想,也说明了西周王室开创了后世民本思想的先河,为后世的民本思想奠定了基础,D正确;西周统治权力尚未高度集中,排除A;题干所列的敬德保民思想不能解决贵族与平民间的矛盾,而只能起到缓和的作用,排除B;敬德保民思想打破不了神权对王权统治的困扰,而且先秦时期的神权和王权结合以实现统治,而非神权对王权统治进行困扰,排除C。
14.C
【详解】袋法案体现了美国总统对国会的制衡的异化,违背了民主的原则,C正确;总统掌行政权,“口袋否决”是钻制度的空子,A错误;材料通过口袋否决表达对法案的态度,客观造成法案无法通过并非制度赋予总统的权力,B错误;国会享最高立法权,D错误。故选C。
15.B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明代已经废除了宰相制度,所以刘墉不可能是宰相,因此称“宰相刘罗锅”会误导观众,故选B;综上所述可知这个电视剧名字的错误主要是在官职方面,ACD都与题意不符,排除。
16.B
【详解】据题意可知,一党专制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所以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B项正确;人大制度、自治制度和基层制度都与反对一党专制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17.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君主立宪制下英国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无权废除任何法律。作为国家元首,在对外交往中代表英国。综上可知,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材料与ABC项都没有直接的关联,故排除。
18.B
【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隋元两朝大运河的开通都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但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而元朝大运河裁弯取直,不再以洛阳为中心,直抵北京;说明政治中心影响运河走向,B项正确;图示信息反映不了运河线路影响行政区划,排除A项;隋元两朝大运河的开通都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排除C项;隋元两朝大运河属于国内经济政治交流,不涉及海上丝绸之路,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9.B
【详解】依据材料“宋神宗强调祖制”、“因而唯独把枢密院这一机构保留下来,照例用文人充任”可以看出元丰改制沿袭了宋代了重文轻武政制,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中央官制的改革,属于加强君主专制的范畴,不是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元丰改制并没有违背改革者的意愿,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元丰改制的效果,不能得出“变革不彻底”,排除D项。故选B项。
20.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姜尚的封地是齐国,召公之子的封地是燕国,伯禽的封地在鲁国,商朝贵族微子的封地在宋,因此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21.(1)特点:中央与地方形成共识,主动作为;经济目的显著;开埠辐射地域广阔;国家主权意识突出;学习西方管理方式,近代色彩明显;成效有限。(任意四点)
影响: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利益;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推动了近代中国国家主权意识的觉醒及民族主义思潮的高涨;推动了清末近代化进程。(任意两点)但是清政府自开商埠的意图并未完全实现,收效有限。
(2)新变化:独立自主前提下全方位开放;“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开放成效显著,综合国力大大提高。
(3)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力量;国家重视;政策调整;社会环境;国际环境影响。(任意三点,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详解】(1)特点:据材料“清廷颁布谕旨”“号召各省督抚在全国推广”“济南、常德、湘潭、海州、南宁、昆明等地相继宣布或策划自开商埠”可得出中央与地方形成共识,主动作为;“济南、常德、湘潭、海州、南宁、昆明等地相继宣布或策划自开商埠”“至清末,清政府批准宣布自开商埠总数达37处”可得出开埠辐射地域广阔;据材料“为改变按照条约开放商埠的不平等性,增加财政收入”可得出近代国家主权意识,经济目的显著;据材料“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日俄战争后”可得出救亡图存(国家主权主权意识突出、民族意识强烈);据材料“据《济南商埠租建章程》规定”“如租金及钱粮一年未交清,将取消租契。租地内建筑三年内建成,否则注销租契,所纳租金及钱粮概不退还”可得出学习西方管理方式,近代色彩明显;据材料“在美国和英、德、日共同抵制下,清政府自开商埠意图没有完全实现。至清末,清政府批准宣布自开商埠总数达37处”可得出成效有限。
影响:据材料“为改变按照条约开放商埠的不平等性”“外人居住和贸易将被限制在位于城外划定的居住区商埠内,所有进出居住区商品都按运往内地对待。设立中国人控制的工部局和巡警局,虽然领事裁判权得到承认,但警察可以进入任何住宅搜捕疑犯。所有居住区土地均由政府定价购买后转租,如租金及钱粮一年未交清,将取消租契。租地内建筑三年内建成,否则注销租契,所纳租金及钱粮概不退还”可得出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利益;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据材料“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设立中国人控制的工部局和巡警局,虽然领事裁判权得到承认,但警察可以进入任何住宅搜捕疑犯”可得出推动了近代中国国家主权意识的觉醒及民族主义思潮的高涨;推动了清末近代化进程;据材料“在美国和英、德、日共同抵制下,清政府自开商埠意图没有完全实现”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知识,可得出清政府自开商埠的意图并未完全实现,收效有限。
(2)新变化:据图和“我国抓住全球化机遇一跃成为世界贸易大国”可得出中国综合国力大大提升;据材料“是我国日益融入国际市场、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的35年,是我国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的35年”可得出新中国1978年对外开放成效显著,综合国力大大提高;“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根据与材料一“在美国和英、德、日共同抵制下,清政府自开商埠意图没有完全实现”对比可知,1978年的对外开放是在独立自主前提下的全方位开放。
(3)因素: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清末自开商埠是在半殖半封社会下进行的,受到外国势力的干预,新中国完全实现了主权的独立自主,可得出影响中国对外开放的因素主要是社会环境;清末政府自开商埠未能完全实现意图,效果有限,新中国对外开放后不管市场能力还是进出口额都呈现上升趋势,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增长明显,可得出影响中国对外开放的因素有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力量;国家重视;政策调整。清末自开商埠受到外国势力干预和抵制,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实现独立富强,新中国对外开放是在自我觉醒后主动开放,迎合全球化趋势,可得知影响中国对外开放的因素有国际环境的影响。
22.(1)秦汉帝国特点:思想文化高度统一;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行之高效;强调教化的作用;地区间经济联系密切。
罗马帝国特点:受希腊文化影响大;依赖军事征服和军事控制;缺乏高度认同的文化;地区间经济联系不够密切。(任意3点)
(2)同:都建立起君主制度,君主大权独揽;借鉴前世的治理经验。
异:秦汉帝国建立起郡县制,有效控制地方,罗马帝国对地方管理松散,依赖军事控制地方/秦汉帝国建立起有效的地方行政制度,罗马帝国依赖军事力量控制地方;秦汉帝国以文化认同巩固政治统一,罗马帝国没有建立文化共同体;秦汉帝国经济体系稳定性强,罗马帝国经济体稳定性弱。(任意2点)
意义:有助于增强华夏认同,推动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奠定了中国疆域的基本版图;开创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治理模式。(任意2点)
【详解】(1)秦汉帝国特点:根据材料“孟子‘定于一’的思想是当时的共同理解”“秦以法家治国,不过是儒家的变种,汉代以外儒内法为根本,儒家士大夫积极推行儒家教化。所以中国能保持相当一致的文化同质性”可得出思想文化高度统一;根据材料“秦朝统一天下以前,七国已纷纷建立郡县二级的地方行政体系。秦汉地方长官通常不由本籍人出任,中央又有刺史监察地方官员,不必依赖军队即足以统治广土众民”可得出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行之高效;根据材料“文化认同足以维系共同体的延续不散”可得出强调教化的作用;根据材料“从经济层面看,大路、支线以及河流航道,编织成一个相当固定的交流网络,将中国本部紧密联系为互相依存的整体”可得出地区间经济联系密切。罗马帝国特点:根据材料“罗马帝国本部是泛希腊化的天下”可得出受希腊文化影响大;根据材料“只能依赖戍军控制属地”“罗马以军事力量控制庞大帝国,并不存心以教化的力量建立主流思想”可得出依赖军事征服和军事控制;缺乏高度认同的文化;根据材料“罗马地区性的经济网络是构成庞大交换网的成分,庞大的经济体系一旦破裂,其中个别的成分便没有再求重整的迫切需要”可得出地区间经济联系不够密切。(任意3点)
(2)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得出都建立起君主制度,君主大权独揽;借鉴前世的治理经验。异:根据材料“秦朝统一天下以前,七国已纷纷建立郡县二级的地方行政体系。秦汉地方长官通常不由本籍人出任,中央又有刺史监察地方官员,不必依赖军队即足以统治广土众民。罗马帝国本部是泛希腊化的天下,但周边地区族群成分处处不同,不能建立类似中国的郡县制度,只能依赖戍军控制属地”可得出秦汉帝国建立起郡县制,有效控制地方,罗马帝国对地方管理松散,依赖军事控制地方(或秦汉帝国建立起有效的地方行政制度,罗马帝国依赖军事力量控制地方);根据材料“中国能保持相当一致的文化同质性,文化认同足以维系共同体的延续不散。罗马以军事力量控制庞大帝国,并不存心以教化的力量建立主流思想”可得出秦汉帝国以文化认同巩固政治统一,罗马帝国没有建立文化共同体;根据材料“从经济层面看,……将中国本部紧密联系为互相依存的整体。罗马地区性的经济网络是构成庞大交换网的成分,庞大的经济体系一旦破裂,其中个别的成分便没有再求重整的迫切需要”可得出秦汉帝国经济体系稳定性强,罗马帝国经济体稳定性弱。(任意2点)意义:结合所学秦汉国家治理的措施及影响可得出有助于增强华夏认同,推动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奠定了中国疆域的基本版图;开创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治理模式。(任意2点)
23.说明:17世纪上半期,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已有相当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向专制王权发起了挑战。“光荣革命”后,1689年,议会颁布《权利法案》,1701年又通过《王位继承法》,这两部法案使英国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和君主立宪制度。
17-18世纪,英国大力拓展海外贸易与殖民扩张,随着资本的积累与市场的扩大,18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40年代,英国率先进行并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工业化推动英国的城市化进程,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
思想文化方面,17世纪自然科学在英国进一步发展,牛顿三大运动定律的提出,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形成,同时启蒙思想在英国产生发展,科学与理性成为人们思考和判断问题的思想武器。
潮流:资本主义迅速崛起,人类社会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
【详解】第一小问特点,材料中对社会转型作了定义,并且说明了社会转型的原因和特点,依据材料中的提示,结合所学到的英国的知识,政治上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过程,经济上、殖民扩张、三角贸易、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思想化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自然科学自犯玲起和发展等等,作以详细说明;第二小问潮流,可从社会转型的角度说明这是一种社会形态的更替,从文明史观的角度来分析就是一种新的先进的文明代替一种旧的落后的文明,它代表着一种趋势,体现了人类社会从古代的农耕方明向近代的工业文明的过渡口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