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下第六单元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单元测试(含解析)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六单元测试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拉丁美洲最早获得独立的国家是( )
A.海地 B.美国 C.墨西哥 D.委内瑞拉
2.如图《分蛋糕》是反映19世纪80年代召开的某欧洲国际会议的漫画。这次会议( )
A.导致了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 B.加快了列强瓜分非洲的进程
C.缓解了列强在西亚地区矛盾 D.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3.“南美解放者杯”足球赛是南美洲的一项历史悠久的赛事。这一比赛的命名
A.与玻利瓦尔有关 B.与贝利有关 C.与甘地有关 D.与华盛顿有关
4.法国殖民主义者认为殖民地是母国的一部分。1912年,法国殖民者颁布《入籍法》,规定凡出生于法属西非、担任公职10年、受法语教育或服兵役获得奖励者可获得法国公民权。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对殖民地进行文化殖民 B.促进与殖民地文化交流
C.将殖民地纳入世界市场 D.鼓励殖民地向法国移民
5.埃及的抗英斗争、苏丹马赫迪起义和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是非洲民族独立运动中的重大事件,但在动员民众方面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埃及是通过政党组织发动 ②苏丹利用宗教动员
③埃塞俄比亚是皇帝的号召 ④最终结局都失败了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6.1884年,英、法、德等国在柏林召开会议,规定:在非洲占领新的土地,必须通知其他国家,占领方为有效。这一规定
A.标志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 B.加剧欧洲殖民国家之间矛盾
C.说明非洲已经完全沦为殖民地 D.为进一步瓜分非洲准备条件
7.孙中山和甘地同为“亚洲觉醒”之先驱。下面两图所蕴含的共同主题是
孙中山为南洋路矿学校题词 甘地提倡“回到纺车去”
A.非暴力不合作 B.顺乎世界之潮流 C.争取民主自由 D.致力民族自强
8.20世纪初,一场革命风暴席卷亚洲。菲律宾、伊朗、土耳其、中国相继爆发革命。印度、印尼、朝鲜、越南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高潮。这场风暴得以爆发的最为有利的前提条件是
A.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 B.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C.列强侵略重点集中在非洲 D.一战致使西方大国实力削弱
9.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绝大部分地区沦为欧美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这一体系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资本主义国家的武力扩张 B.工业革命的进行
C.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输出 D.资本主义经济的开放性和扩张性
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相同点是
A.都是由各国无产阶级领导 B.以和平谈判的形式进行
C.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D.斗争都取得了伟大胜利
11.1698年,在英国议会的授意下,威廉三世颁布特许状,建立东印度之英吉利公司。该特许状规定:公司成员担任董事的资格是出生于英国本土或已经入籍英国,持有公司股票不低于2000英镑;公司成员必须持有500英镑以上的股票才有投票权。这一举措( )
A.表明公司成为帝国主义扩张的工具 B.利于英国资产阶级把控殖民贸易
C.反映出管理体制决定了公司的性质 D.旨在实现议会对国家政权的垄断
12.1813年开始,英国每年支出超过10万卢比投入对印度人的教育,兴办学校、普及英语并使之成为印度的官方语言,同时,英国人还将代议制、法律制度和文官制度引入印度;1885年印度国大党成立时,提出争取为受良好教育的印度人分享政府权利,之后发展为争取印度独立的目标。据此推知,印度上层精英( )
A.借助西方制度和文化意识反抗殖民统治 B.成为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的忠实代理人
C.旨在推动印度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致力于将西方文化与印度传统文化融合
13.1884年柏林会议后,英国提出了“2C”计划,企图建立从开罗(埃及)到开普敦(南非)的纵贯非洲的帝国;法国提出了“2S”计划,打算建立从塞内加尔(西非)到索马里(东非)的横跨非洲的帝国;德国也制定一套沿赤道从大西洋到印度洋的侵略计划。这些行动表明( )
A.西方列强开始侵入非洲 B.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开始
C.协约国和同盟国集团形成 D.列强加快瓜分非洲的进程
14.某班同学在一次探究性学习中形成了以下结论:它充分体现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性;它客观上促进了新大陆的开发;它把灾难带给了非洲这片古老的大陆,部族之间战争被挑起,上亿人口被掠夺。据此可知,他们探究的问题是
A.新航路开辟 B.三角贸易 C.世界市场形成 D.美国内战
15.拉丁美洲曾经长期沦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的殖民地,从18世纪末期开始,拉丁美洲开始了此起彼伏的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民族独立运动期间,对其有利的国际因素是( )
A.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有利配合 B.欧洲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
C.拉丁美洲民族意识的觉醒 D.启蒙思想的传播
16.虽然1905~1911年的伊朗立宪革命以失败告终,但从长远来看,这次政治变革所带来的冲击被证明更具有吸引力和伟大意义。下列对伊朗立宪革命“伟大意义”理解正确的是( )
A.巩固了伊斯兰教的统治地位 B.传播了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C.打击了地方官僚的暴力行为 D.清除了西方国家残余势力
17.16世纪,英语主要是英格兰人的语言。到18世纪中后期,英语已扩展到英国的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语被称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此现象主要源于英国进行
A.圈地运动 B.殖民扩张 C.光荣革命 D.工业革命
18.据估计,从1521年到1544年,某国从拉丁美洲运回的黄金,每年平均为2900公斤,白银为30700公斤。该国应该是
A.法国 B.西班牙 C.荷兰 D.英国
19.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从美洲获取金银,再用金银换取亚洲的香料、瓷器、纺织品等。到18世纪,大西洋三角贸易突飞猛进,成为世界贸易的重心。这说明,该时期欧洲海外贸易活动( )
A.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 B.导致“日不落帝国”产生
C.促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D.以商品输出为主要形式
20.拉丁美洲独立运动领导人玻利瓦尔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他率领起义军解放了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等南美洲地区,原来统治这些地方的殖民国家是
A.英国 B.荷兰 C.西班牙 D.葡萄牙
二、材料分析题
21.单元封面插画中的历史。
高中历史教材单元封面中插画不仅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还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
(1)请将下列高中历史单元封面插画与相关的单元主题相对应(填写字母)
A.耕种的农民 B.亚历山大在伊苏斯 C.16世纪的世界地图
D.《法国民法典》书影 E.十月革命中革命武装攻占冬宫 F.海地独立斗争
单元主题
①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②中古时期的世界
③走向整体的世界
④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⑤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⑥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2)若把“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单元添加到上述单元序列中,你认为应该添加在( )之后。(填写数字)
(3)若为“⑤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选择单元插图封面,还可以选择( )(填写字母)
A.英国殖民者在非洲的野心 B.武昌民军攻毁督署 C.“大棒政策” D.古巴导弹危机
22.殖民主义扩张易引发文化侵略,深刻地影响着整个世界的文化格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的殖民征服和殖民统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代表者,关于他们在殖民地中所起的作用,马克思提出了一个唯物而又辩证的基本观点——“双重使命论”。那就是:一重是消灭旧的“亚洲式”社会的破坏性使命,另一重是亚洲为建立“西方式”社会奠定物质基础的建设性使命。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材料二 近代中国社会精英在与西方侵略者的抗争中,一方面接受外来文化,另一方面,努力保护传统文化,最终使得中西文化在博弈中融合。
——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
材料三 在印度民族大起义、巴黎公社等运动的影响下,马克思在晚年重新分析了自己对殖民主义双重性的看法,纠正了他对不列颠殖民主义的认识,深刻批驳了殖民统治在东方造成的深重苦难。
——根据《马克思对大不列颠殖民主义的批判及其时代意义》改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英国殖民印度为例,论证马克思“双重使命论”的合理性。
(2)阅读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20世纪世界历史中的中国、埃及面对西方文化的入侵的反应,并简要谈谈对文化交流的认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猜测马克思对大不列颠殖民主义改观的原因。
三、论述题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亚洲的觉醒”
材料一 1905年伊朗(时称为“波斯”)发生立宪革命,一位目击者于1906年写到:我以为东方正从酣睡中觉醒。在中国,它表现为一种显著的反抗外族的态度,偏向“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的理想;在波斯……觉醒似乎表现为偏向民主改革的形式……非常引人注目的是,这些不满的迹象同时出现,不能纯粹归于偶然。东方真正从酣睡中觉醒,我们即将目睹一场数百万不满者反对寡廉鲜耻的西方剥削的起义。
——摘自【英】爱德华·G.布朗《1905—1909年波斯革命》
材料二 亚洲的觉醒和欧洲先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斗争的开始,标志着20世纪初所开创的全世界历史的一个新阶段。
——【苏】列宁《亚洲的觉醒》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亚洲的觉醒”进行阐释。(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790―1804年的海地革命揭开了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序幕,在拉丁美洲第一个砸碎奴隶制枷锁,建立了拉丁美洲第一个独立的黑人国家,A项正确;美国位于北美洲,其独立的时间是1783年,排除B项;墨西哥独立是在19世纪20年代,晚于海地,排除C项;委内瑞拉独立是在1811年,晚于海地,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详解】根据材料“19世纪80年代召开的某欧洲国际会议”、“AFRIC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1884年召开的瓜分非洲的柏林会议,加快了列强瓜分非洲的进程,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拉丁美洲,排除A项;该会议与西亚地区无关,排除C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形成,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3.A
【详解】在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中,玻璃瓦尔率领军队,打败了西班牙军队,解放了西班牙在南美洲的殖民地,因此,玻璃瓦尔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故选A;贝利是巴西足球运动员,B错误;甘地是印度人,华盛顿是美国人,不符合题意,CD错误。
4.A
【详解】根据法国的《入籍法》可知法国殖民地的人民在符合一定条件时可以获得法国的公民权,这就增加了殖民地地区人民对法国的向心力,所以是对殖民地进行了文化殖民,A项正确;这一做法是为了更好的加强对殖民地的控制,而非为了与殖民地进行文化交流和将殖民地纳入世界市场,排除BC项;殖民地人民向法国移民要符合一定的条件,因此并不是进行鼓励,排除D项。故选A项。
5.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埃及人民在祖国党的领导下进行抗英斗争、马赫迪利用宗教动员苏丹人民反英起义,埃塞俄比亚人民在皇帝孟尼利克二世的领导下进行抗意战争,取得了胜利,说法①②③符合题意,D项正确;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说法④错误,排除与之组合的ABC三项。故选D项。
6.D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柏林会议公开承认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瓜分非洲的合法性,为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径和最后瓜分非洲提供依据,各签字国在不影响其他列强利益的前提下,对那些还没有被瓜分的地区谁先占领了,就属于谁的势力范围,这为进一步瓜分非洲准备条件,所以D正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所以A错误;通过柏林会议,各列强在非洲的势力范围得到初步确认,为日后帝国主义列强完全瓜分非洲提供合法性,“加剧欧洲殖民国家之间矛盾”说法错误,所以B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参会各国签署了柏林会议的《总议定书》,标志着瓜分非洲高潮的到来,到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几乎使整个非洲被瓜分完毕,所以C错误。
7.D
【详解】依据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论是孙中山还是甘地,都在反抗外来西方侵略,致力民族自强,D项正确;非暴力不合作主义是甘地为对抗英国的殖民统治,不符合孙中山主张的“造路救国”,这种“造路救国”的方式是有对抗行为的,排除A项;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是从一战后至40年代初,曾掀起3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此时的世界潮流是发展资本主义,而甘地为了抗拒英国的“先进生产力”而主张回到了纺车去,是不符合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排除B项;孙中山的造路救国是在经济上对抗殖民统治,并不是要求政治上的民主自由,排除C项。故选D项。
8.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一场革命风暴席卷亚洲。在资产阶级的领导下,伊朗、土耳其、中国相继爆发了变革封建制度的革命;菲律宾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民族解放战争;印度的独立运动发展成波澜壮阔的群众性反帝爱国怒潮。与此同时,越南、朝鲜、印尼的民族解放运动,也在反帝、反封建的旗帜下,蓬勃发展,这一切汇成亚洲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洪流。这场运动的前提条件是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A项正确;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亚洲的反抗,排除C项;此时一战尚未爆发,排除D项。故选A项。
9.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经济的开放性和扩张性是造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的根本原因,D项正确;武力扩张、资本输出是资本主义世界殖民活动的方法、手段,工业革命是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的物质基础,三者都不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的根本原因,ABC三项错误。
10.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觉醒的主要背景是亚洲封建经济逐渐瓦解,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的发展,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C项正确;这时期民族解放运动不一定都是由各国无产阶级领导,如中国辛亥革命由资产阶级领导,排除A项;这时期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主要采取暴力革命的方式,而不是以和平谈判的形式,排除B项;这时期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没有都取得伟大胜利,如中国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中国清王朝统治,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取得伟大胜利,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根据材料“公司成员担任董事的资格是出生于英国本土或已经入籍英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东印度公司规定了管理者所持有的资产和英国国籍,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资产阶级经济实力增强,这一规定实际上是保证了英国资产阶级对当时殖民贸易的控制,B项正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排除A项;东印度公司的性质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排除C项;该举措的根本目的不是实现议会对国家政权的垄断,排除D项。故选B项。
12.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印度上层精英得益于英国在印度推行的教育,而这些印度精英利用学来的西方制度文化等来作为武器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A项正确;印度上层精英成为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的忠实代理人,与题干相悖,排除B项;印度上层精英旨在推动印度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表述片面,排除C项; 印度上层精英致力于将西方文化与印度传统文化融合,在题干中无法找到依据,排除D项。故选A项。
13.D
【详解】根据所学及材料“企图建立从开罗(埃及)到开普敦(南非)的纵贯非洲大陆的庞大殖民帝国……”可以看出列强加快了瓜分非洲的进程,D项正确;A、B中“开始”表述错误,排除;这一时期尚未形成两大军事集团,排除C项。故选D项。
14.B
【详解】材料中的“它把灾难带给了非洲这片古老的大陆,部族之间战争被挑起,上亿人口被掠夺”,反映的是奴隶贸易对非洲大陆的危害,即他们探究的问题是三角贸易,故答案为B项;新航路开辟使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形成是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美国内战解放的是南部种植园奴隶,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C、D项。
15.B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及欧洲其他国家的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即欧洲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为拉美独立运动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斗争环境。B项正确;美国独立战争没有与拉美独立战争相互配合,排除A项;C项不是国际因素,排除 C项;启蒙思想在拉丁美洲内部传播,不是国际因素,排除D项。故选B项。
16.B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立宪革命宣扬的民主革命思想,B项正确;立宪革命宣扬了民主革命,和巩固伊斯兰教的统治无关,排除A项;伊朗立宪革命最终以失败告终,C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故选B项。
17.B
【详解】18世纪中后期,英国已经处于世界霸主的地位,殖民地遍及世界各地,随之英语也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故答案为B项;英语在世界各地的传播与圈地运动、光荣革命没有关系,排除A、C项;工业革命在18世纪后半期开始,排除D项。
18.B
【详解】由材料的时间信息“从1521年到1544年”可知,这是新航路开辟后,此时的殖民大帝国是西班牙和葡萄牙。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班牙主要从美洲掠夺金银,故B项正确;法国和英国崛起是在18世纪,故AD错误;荷兰崛起是在17世纪,故C项错误。
19.A
【详解】工业革命前,欧洲殖民者用从美洲掠夺的金银,换取亚洲的香料等商品,通过贩卖黑人奴隶的三角贸易,使欧洲成为世界贸易的重心等,说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欧洲海外贸易活动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A项正确;导致“日不落帝国”产生的是英国的殖民扩张与争夺,排除B项;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即两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才最终形成,排除C项;以商品输出为主要形式是19世纪工业革命后,欧美列强的经济侵略方式,排除D项。故选A项。
20.C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南美的解放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在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中,玻利瓦尔率领军队,打败了西班牙军队,解放了西班牙在南美洲的殖民地,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故C项符合题意;英国和荷兰不是南美洲地区的殖民统治者,排除AB项;葡萄牙的统治地区是巴西,排除D项。故选C。
21.(1)①B②A③C④D⑤F⑥E。
(2)④。
(3)ABC。
【解析】(1)
结合所学可知,①是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亚历山大属于压力山大帝国,①处填写B;结合所学可知,②是中古时期的世界,耕种的农民是中世纪庄园的农民,②处填写A;结合所学可知,C是新航路开辟后的地图,③处填写C;结合所学可知,《法国民法典》是法国大革命的成果,④处填写D;结合所学可知,海地独立斗争属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⑤处填写F;结合所学可知,十月革命时间是1917年,⑥处填写E;
(2)
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时间是18世纪下半叶,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于19世纪,应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后,因此填写④。
(3)
结合所学可知,英国殖民者在非洲的野心属于世界殖民体系形成,武昌民军攻毁督署属于中国辛亥革命,属于亚洲的民族独立运动,“大棒政策”是美国对拉丁美洲的政策,属于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古巴导弹危机发生于1962年,与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这一主题无关,因此填写ABC
22.(1)破坏性: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掠夺财富和巨额利润;英国利用印度国内矛盾,挑动印度内战或直接武力侵略;到19世纪中后期几乎完全控制印度,破坏了印度原有的政治经济秩序;打断了印度原有的文明进程,引发文化侵略。
建设性:英国通过向印度输入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促进了印度经济结构向近代化的转型;催生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国大党;促进了印度民族民主意识的萌发。
(2)面对西方殖民国家的入侵,中国保留传统文化,从器物到制度到思想逐步深化向西方学习埃及实行君主立宪制,传统生活方式继续保留。文化交流是一种对外学习的渠道,我们应当反对战争作为文化传播的方式,积极创造平台以和平的方式进行文化的交流,同时要保护好本国传统文化。
(3)对资本主义制度本质的深刻认识;对资产阶级的失望;对东方文明的关注与认可等;巴黎公社建立的影响。
【详解】(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英国对印度的破坏性表现在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掠夺财富和巨额利润;英国利用印度国内矛盾,挑动印度内战或直接武力侵略;到19世纪中后期几乎完全控制印度,破坏了印度原有的政治经济秩序;打断了印度原有的文明进程,引发文化侵略。英国对印度的建设性则表现在英国通过向印度输入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促进了印度经济结构向近代化的转型;催生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国大党;促进了印度民族民主意识的萌发。
(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面对西方殖民国家的入侵,中国保留传统文化,从器物到制度到思想逐步深化向西方学习。埃及则实行君主立宪制,传统生活方式继续保留。由此说明文化交流是一种对外学习的渠道,我们应当反对战争作为文化传播的方式,积极创造平台以和平的方式进行文化的交流,同时要保护好本国传统文化。
(3)根据“纠正了他对不列颠殖民主义的认识,深刻批驳了殖民统治在东方造成的深重苦难”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马克思对大不列颠殖民主义改观的原因是对资本主义制度本质的深刻认识;对资产阶级的失望;对东方文明的关注与认可以及巴黎公社建立的影响。
23.【示例】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民族危机,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亚洲国家的封建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逐渐形成壮大;亚洲各国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觉醒。伊朗的立宪革命、中国的辛亥革命、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是典型代表。亚洲的觉醒是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冲击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削弱了本国封建势力,推动了民族独立和世界历史发展。
【详解】阐释: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国家反抗殖民统治的背景、反抗史实以及影响三个角度分析“觉醒”的内涵。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民族危机,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亚洲国家的封建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逐渐形成壮大;亚洲各国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觉醒。伊朗的立宪革命、中国的辛亥革命、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是典型代表。亚洲的觉醒是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冲击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削弱了本国封建势力,推动了民族独立和世界历史发展。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