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下第八单元20 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单元测试(含解析)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测试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拒绝了苏联提出的以在削减战略核武器和中程核武器方面做出让步换取美国停止实施战略防御计划的建议,致使美苏军备谈判长期徘徊不前。美国的做法
A.导致美苏争霸不断升级 B.源自中美联合对苏
C.导致了苏联最终的解体 D.意在拖垮苏联经济
2.下图是取材于1949年美国报纸的一幅漫画。此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
A.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多极化趋势
B.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
C.强化了欧洲为主导的世界格局
D.阻碍了美国经济的恢复发展
3.1945年6月,美军占领冲绳岛;1947年4月,联合国通过《关于前日本委任统治岛屿的协定》,此岛交由美国托管。1969年11月,日美两国签订《归还冲绳协议》:1972年5月,美国把冲绳行政权正式移交日本。美国对日政策的调整
A.推动了日本的经济复苏 B.主要基于自身实力的相对衰弱
C.根本上改变了亚太战略 D.扩大了资本主义阵营的影响力
4.1947年6月,美国启动马歇尔计划,并宣布欢迎苏联以及东欧国家加入。苏联最初对此表现出谨慎的兴趣,而后却采取了抵制立场并禁止东欧各国加入。对苏联态度变化解释合理的是
A.社会主义国家统一市场已形成
B.马歇尔计划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C.美苏由战时同盟走向全面对抗
D.西欧各国强烈反对苏联加入马歇尔计划
5.不结盟运动自成立以来以支持各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及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为任务;进入21世纪,则着重强调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推行平等、互不侵犯、多边主义等原则,并为来自不发达地区的成员国在国际谈判中争取权益。这一变化表明当今世界
A.霸权主义威胁已解除
B.发展中国家影响力增强
C.政治一体化进程加快
D.经济全球化是发展趋势
6.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美国就在“反对共产主义扩张”的旗号下,对苏联实行遏制政策和敌对行动,率先挑起了冷战。美国发起冷战的标志是
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两大对立阵营的形成
C.古巴导弹危及的爆发 D.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7.下图是毕加索的名画《格尔尼卡》(局部)它采用夸张、变形和抽象的表现方法,已超现实主义风格,表现苦难、受难和兽性,控诉了法西斯的战争暴行。该作品所属的流派是( )
《格尔尼卡》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印象画派 D.现代主义
8.如图为战后欧洲主要国家GDP(即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情况(单位:亿美元)。这主要得益于( )
A.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B.欧洲一体化的推动
C.两极格局关系缓和 D.欧洲内部矛盾消除
9.有位同学搜集到一枚徽章,图形如下,其他同学看后,给出下列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① 这是两个国际金融组织的标志 ② 该组织今天已经不存在了③ 该组织的控制权长期由美国人掌握 ④ 美国人利用它建立了“ 布雷顿森林体系”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在对农业进行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主权、削减农业税、鼓励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等系列改革的同时,在全党和全国范围内开展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苏联社会主义改革闸门的苏共领导人是
A.列宁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叶利钦
11.1955年,万隆会议通过的宣言中提出:“尊重每一个国家按《联合国宪章》单独地或集体地进行自卫的权利;不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任何国家不对其他国家施加压力。”这一宣言( )
A.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B.推动了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C.利于维护新兴国家独立地位 D.消除了大国霸权主义影响
12.二战后,以瑞典为代表的许多西方国家完善各种保险制度,并提供教育、医疗、托儿服务等各种免费或低费的社会服务。这表明
A."福利国家"制度建立 B.西欧国家的普遍崛起
C.以工代赈已成为共识 D.第三产业正异军突起
13.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相继担任苏联领导人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改革。他们的改革主要是针对(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偏差 B.新经济政策的不足
C.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D.市场经济体制的缺陷
14.1979年4月到1982年12月,美国工业生产下降了11.8%,失业率达到10.8%,失业人口数达到1200万,经济陷入了生产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困境。这一困境
表明美国
A.丧失了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B.财富掌握在少数富人手中
C.需要调整经济发展的理念 D.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制度
15.下表是1955—1959年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统计表,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新中国的外交空间得到了全方位拓展
B.美国彻底放弃了对新中国的孤立政策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意义巨大
D.万隆会议密切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关系
16.某物理学理论否定了绝对时空观,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为纪念其诞生100周年,联合国设立了国际物理年。该学科理论是
A.量子论
B.原子论
C.相对论
D.进化论
17.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为了改变国民经济衰退的趋势,继续维持苏联的超级大国地位,首先对经济进行改革,但难以奏效。导致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难以奏效的根本原因是
A.苏联政治体制制约经济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
B.戈尔巴乔夫不重视国民经济的发展
C.苏联丧失了全部的国际农产品市场
D.苏联的产业结构严重失衡引发经济全面衰退
18.普朗克曾回忆说:“当时,我已经为辐射和物质的问题奋斗了6年,但无所获,但我知道这个问题对于整个物理学来说至关重要,我也已经找到了确定能量分布的那个公式,所以不论付出什么代价,我必须找到它在理论上的解释。”最终普朗克的“解释”
A.使人类认识深到微观世界
B.完善了牛顿经典力学体系
C.成功建立了量子力学体系
D.改变了物理学的发展方向
19.结合下图,分析20世纪70年代初至90年代末英国政府开支占GDP百分比变化的原因( )
①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②社会福利开支减少 ③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A.①② B.① C.③ D.②
20.自1987年6月始,苏联先后通过了《苏联个体劳动法》《苏维埃合作社法》《租赁法》《苏联合作社法》《稳定国民经济和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基本方针的统——方案》等法案,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改革。这些举措
A.增强了物资供应 B.加剧了经济恶化 C.激活了市场活力 D.缓解了社会矛盾
二、材料分析题
21.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5年,罗斯福签署了“社会保障法”,为失业者和老年人提供了救济金和养老金。同年,美国国会又通过“财产税法”。它规定对盈利超过15%的公司征收超额利润税;对5万美元以上收入者征收超额累进税,使社会财富的再分配稍显公平。
(1)这些立法对解决社会问题有什么积极作用?
(2)罗斯福采取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谈到“福利国家”制度时说:“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
(3)你如何理解“梯子”和“安全网”的说法?
材料三
(4)请指出图1和图2国际组织的名称。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阶段 亚洲民族解放运动
19世纪中叶前后 19世纪上半期,亚洲掀起了反殖民主义和反封建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伊朗巴布教徒起义、中国太平天国起义和印度民族起义把这次革命运动推到了顶点。其中1857-1859年的印度民族大起义是一次由封建王公领导的以印度士兵为主要力量和广大人民踊跃参加的民族大起义。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人民掀起了以辛亥革命和印度1905-1908年的反英斗争为代表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新高潮,这次革命斗争以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为主体,也包括旧式农民起义。
二战后 二战后亚洲国家纷纷摆脱殖民统治,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1955年亚非会议召开,大大促进了亚非各国之间的团结合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开辟了道路。1964年77个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表了《77国联合宣言》,要求建立新的、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
从表中提炼一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趋势,并加以合理解释。
三、论述题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5—1957年世界大事年表
1945年 旧金山会议上建立联合国
1947年 国务卿马歇尔宣布美国对欧洲重建予以援助的计划;中国内战正在进行
19481949年 美国在苏联封锁西柏林期间对该城市空运给养
1949年 苏联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
1949年 美国和西欧建立北约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1953年 朝鲜战争显示美国“遏制”共产主义新政策;中国参战
1953年 斯大林之死开启苏联和东欧历史的新时代;中国的工业建设
1956年 匈牙利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起义并以失败告终
1957年 六个西欧国家建立新的贸易共同市场
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对上述世界大事年表进行探讨。(说明:可以任意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加以阐述;也可以对上述世界大事年表提出评价、修改、补充或否定意见;要求自拟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的军费开支过大,苏联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做法,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并没有导致美苏矛盾激化而使争霸不断升级,故A项错误;美国这样做与中美联合对苏并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苏联最终的解体由多种原因造成,特别是苏联模式的长期僵化所致,不仅仅是因为美苏军备竞赛,故C项错误;美国这样做,意在迫使苏联与之进行军备竞赛从而拖垮其经济,故D项正确。故选D。
2.B
【详解】漫画寓意美国援助欧洲,即马歇尔计划,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故选B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是在20世纪60、70年代,加强是在80、90年代至今,故A项错误;此时的世界格局是美苏主导的,故C项错误;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有利于美国经济的发展,故D项错误。
3.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美日关系在二战后发生变化,日本为谋求自身利益而与美国谈判协商并取得一定成效,说明日本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也恰恰说明美国总体实力下降,故选择B项;二战后初期,日本经济已经复苏,六七十年代正是日本经济快速发展期,故排除A项;“根本”过于绝对,故排除C项;日本在战后就加入了资本主义阵营,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故排除D项。
4.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杜鲁门主义在经济领域的体现,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因此遭到苏联拒绝,选项B正确;选项A与题无关,排除;马歇尔计划是经济领域的对抗,因此“全面”在材料中无法反映,排除C;苏联拒绝参加马歇尔计划的原因并不在于西欧各国反对,而是苏联主动拒绝,因此排除D。
5.B
【详解】不结盟运动成立以来,任务从维护各国民族权益到争取世界和平、安全和发展,说明B项正确。A、C项说法不符合当今世界史事实;D项与第三世界的追求不对应。
【点睛】两极格局结合后,“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在世界和地区范围内依然存在,大国和国家集团争相对世界加强影响,争夺和合作复杂而相互重合,使世界形势有很多不确定性。新的格局尚末实现最后定型。
6.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3月12日,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提出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后这一指导思想被称之为杜鲁门主义,它是美国发起冷战的标志,D项正确;马歇尔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是美国发起冷战的标志,排除A项;1949年、1955年先后建立了北约、华约两大组织,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它不是美国发起冷战的标志,排除B项;古巴导弹危机是1962年10月22日冷战时期在美国、苏联与古巴之间爆发的一场极其严重的政治、军事危机,它不是美国发起冷战的标志,排除C项。故选D项。
7.D
【详解】《格尔尼卡》是毕加索的名画,该画采用几何图形切面的方式组成画面,属于现代主义绘画,D正确;古典主义绘画偏重理性,注意形式的完美,重视线条的清晰和严整,A错误;浪漫主义绘画注重色彩的搭配,B错误;印象画派注重光与色的结合,C错误。
8.B
【详解】依据材料图示可以看出从1951年到1993年,三国的国内生产总值逐步上涨,主要得益于欧洲一体化的推动,B项正确;内部的联合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两极关系既有紧张也有缓和时期,排除C项;“消除”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详解】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属于战后国际金融组织,到今天为止都存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组成部分,①③④正确,②错误,故选C。
10.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主权、削减农业税、鼓励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打开苏联社会主义改革闸门的苏共领导人是赫鲁晓夫,B项正确;列宁是斯大林之前的苏俄(联)领导人,A项错误;勃列日涅夫不是打开苏联社会主义改革闸门的苏共领导人,C项错误;叶利钦并非苏共领导人,D项错误。
11.C
【详解】万隆会议都是亚非的第三世界国家参加的会议。材料“最重自卫的权利”“不对其他国家施加压力”体现出独立自主的原则,这些宣言显然也有利于维护新兴国家的独立地位,C正确;材料中提及的是国家独立问题,A中“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说法不符合史实,A错误;不结盟运动是1961年,主要针对美苏两大集团实行行的不结盟的组织,B错误;提倡国家独立并不能消除大国霸权主义,D错误。
12.A
【详解】材料是对西欧福利国家制度的描述,属于国民收入在分配的一种,主要目的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A正确;B错在普遍崛起,排除;以工代赈强调的是就业问题,C排除;材料与第三产业发展无关,D排除。故选A。
13.C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相继担任苏联领导人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改革。他们的改革主要是针对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斯大林模式具有严重的弊端,从长远看,它严重影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都进行改革的根本原因都是斯大林模式弊端的影响,C项正确;AB项是列宁时期的经济政策,排除AB项;斯大林模式下用行政指令代替市场调节,D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4.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过二十多年的持续发展,美国经济陷入了“滞胀”困境,表明凯恩斯主义已经过时,美国需要调整经济发展的理念,C项正确;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普遍出现滞胀现象,材料不能说明美国丧失了世界经济霸主地位,A项错误;财富掌握在少数富人手中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错误;罗斯福新政实施后,美国并不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制度,D项错误。
15.D
【详解】从表中可以看出,1955—1959年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绝大部分是亚非国家,这主要是因为1955年万隆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国家主要亚非国家,排除A项;美国放弃对新中国的孤立政策的标志是尼克松访华,排除B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排除C项。故选D。
16.C
【详解】根据材料“某物理学理论否定了绝对时空观,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对论揭示出时空、物质、运动这三者是密不可分的,故C符合题意;AB揭示的是微观世界的物质运动规律,故AB不符合题意;进化论是生物学上成就,故D不符合题意。
17.A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戈尔巴乔夫改革之所以没有奏效主要是斯大林体制的弊端积重难返,其体制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A项正确;戈尔巴乔夫改革之所以没有奏效主要是因为体制的制约,不是戈尔巴乔夫不重视国民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C项过于绝对夸张,排除C项;“全面衰退”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D项。故选A项。
18.A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普明克有关辐射和物质问题的解释是提出了量子论,而量子论使人类认识深入到微观世界,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牛顿力学揭示的是宏观世界物体运动的规律,与普朗克的量子理论不符;C选项错误,量子力学体系正式建立的标志是海森堡的矩阵力学和薛定谔的波动力学的建立,不是普朗克的成就;D选项错误,量子论是顺应而非改变物理学发展方向。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9.A
【详解】数轴显示20世纪70年代初至90年代末英国政府开支占GDP百分比变化呈现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家开始减少对经济的干预,逐渐实行“混合经济”模式,20世纪80年代福利国家开支逐渐减少,①②符合题意;此阶段是减少国家对经济干预,不是加强,排除③,选择A项正确。
20.B
【详解】1987年苏联的领导人是戈尔巴乔夫,它在经济领域的改革并不成功,没有激发市场活力、没有加强物资供给、没有缓和社会矛盾,反而加剧了经济恶化,故选B项,排除ACD项。故选B项。
21.(1)①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扩大购买力。②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和维护社会稳定。
(2)根本目的: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3)①“梯子”是指国家给人们提供发展的渠道和机会。②“安全网”是指社会福利政策,福利制度给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保证。
(4)世界银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详解】(1)根据材料一“为失业者和老年人提供了救济金和养老金”可知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扩大购买力。根据材料一“美国国会又通过‘财产税法’。它规定对盈利超过15%的公司征收超额利润税;对5万美元以上收入者征收超额累进税,使社会财富的再分配稍显公平”可知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和维护社会稳定。
(2)根据所学可知罗斯福通过这些手段为了使美国渡过经济危机,所以根本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3)根据材料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谈到‘福利国家’制度时说:‘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结合“福利国家”和所学内容可知“梯子”是指国家给人们提供发展的渠道和机会;“安全网”是指社会福利政策,福利制度给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保证。
(4)根据所学可知图1是世界银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图2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2.趋势:领导阶级由封建统治阶级、农民阶级到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解释:19世纪中期印度是封建王公领导,中国是农民阶级领导,19世纪末20世纪初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领导阶级不同于本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有关。19世纪中期,处在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低;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意识不断觉醒,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等先进的阶级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反帝反封建运动的领导力量。
答出其他角度也可以得分如:斗争形式由独立斗争到团结斗争;斗争目标由实现民族独立到民族独立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发展道路日益多样化。
【详解】趋势:由材料“伊朗巴布教徒起义、中国太平天国起义和印度民族起义”“这次革命斗争以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为主体”“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并结合所学可归纳为趋势为领导阶级由封建统治阶级和农民阶级发展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解释:首先按时间列举出不同阶级领导的相应革命史实来证明归纳出的趋势。
其次,解释领导阶级发生变化的原因,原因方面可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危机的加深等角度展开论述。
23.示例1论题:朝鲜战争使冷战扩大到亚洲。
阐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形成两极格局,美国为争夺霸权采取了冷战政策。朝鲜战争是美国为保持在东亚的反共优势而介入的战争,显示了美国在亚洲对共产主义进行遏制的新政策。新中国为维护国家利益进行抗美援朝。新中国的参战迫使美国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对新中国、朝鲜采取了除直接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遏制行动,包括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等,使得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示例2论题:该年表忽略了一些重大事件。
理由:1950—1953年应增加“西欧六国建立煤钢共同体开启欧洲一体化进程”一事。1951年西欧六国签订煤钢共同体条约,成立煤钢共同体并实现煤钢联营,这是当时欧洲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表现,推动了之后西欧六国为建立新的共同贸易市场而建立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因此,煤钢共同体的成立与大事年表中1957年六个西欧国家建立新的贸易共同市场有重要的历史关联,是欧洲一体化的开端,故应在大事年表中增加这一事件。
【详解】根据材料主旨是围绕美苏冷战,结合材料中“朝鲜战争显示美国“遏制”共产主义新政策;中国参战”可以得出论题:朝鲜战争使冷战扩大到亚洲。
阐释过程首先要介绍冷战政策实施的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形成两极格局,美国为争夺霸权采取了冷战政策。之后明确朝鲜战争是美国为保持在东亚的反共优势而介入的战争,显示了美国在亚洲对共产主义进行遏制的新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抗美援朝原因、结果和影响进行分析,新中国为维护国家利益进行抗美援朝新中国的参战迫使美国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对新中国、朝鲜采取了除直接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遏制行动,包括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等,得出朝鲜战争使得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回归论题。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0 条评论